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1

這周集中看這本書,現已讀完。貫穿全書,好似在闡述中國社會的巨嬰現象,以及成年人所停留的心理髮展水平。那源於最原始的傷害,每個成年人的心理文化都停留在嬰兒水平,絕大多數的愛與痛苦,都與原始的基本事實聯繫在一起。嬰兒時期媽媽角色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即已成年,也在尋找一個無條件滿足自己,照顧自己的“媽媽”,而那個認為對的人,便是一個好角色,完美的,拯救他的人。

前幾天跟弟弟陪媽媽去體檢,那是因膽囊切除後多年的胃病,做胃鏡前媽媽害怕的不得了,要選擇無痛。當護士過來給她扎留置針的時候,嚇得説疼嗎?眼神還不住的投向我,我過來擁抱,讓她不要緊張。媽媽依着我,好像撒嬌不讓扎針,當時不理解,為什麼媽媽像個怕打針的孩子一樣。回憶往事,她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過分寵愛着我們,一點疼痛都被她心疼的不得了,孩提時也曾詫異,沒有多疼,那時媽媽説是心疼。後來終於明白媽媽在童年的時候就失去了媽媽,沒有母愛卻堅強的長大。而現在,媽媽一方面對我們百般疼愛,另一方面是渴望得到童年逝去的母愛。此時真想走到媽媽身邊,再給她一個擁抱。

從缺失的愛中成長起來,即使體格健全,心理仍是那個內在小孩,讀的過程中,懂了許多,因為是心理書,所以明白越多可能也會有點壞心情和自卑感,甚至失眠。所以內化能量很重要,認識自己,沒有糟糕和卓越之分,只有擁抱自己才能內化這部分的能量,告別假自我,活出真自我!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2

第一次讀心理學的書,收穫還是蠻多的,讓我在一個個案例中,直面自己的內心,人只有更理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與他人相處,原生家庭帶來的一些問題,後期不管自己多努力,也難以填補內心的空白。

1.中國人缺乏自我,缺乏靈魂的寄託,是有普遍性的,跟家庭生活水平沒有關係。父母會把自己某個階段,或者沒有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而且,當人的物質生活到底一定的高水平,大多數人的精神層面也越來越匱乏,這時候孩子便成為父母的精神寄託,孩子的成長變化,會給父母帶來刺激,讓他們覺得生活是新鮮的,是有期盼的。

2.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3.人們經常過高估計自己,以為自己會很瀟灑,其實情感是最玩不起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3

作者敢於挑戰中國的傳統式權威“父母一定是無條件愛你的”,也提出自己對儒家思想的不同見解,讓我感覺讀到了不一樣的東西,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心靈雞湯式文章。當我看美劇時,我總會驚歎於他們的直接,敢愛敢恨,忠於內心,他們經常很坦然地説出父母是如此糟糕,而不是一味地美化父母,他們只是簡單的陳述事實,卻沒有加進去那些多餘的道德綁架式暗示“父母是愛我的,我怎麼能這麼對他們呢,一定是我錯了”,這種真實感在書中得到強烈共鳴,其實好多不合理現象我們有目共睹,但我們總善於去偽裝,去模糊真相,去逃避,而用一句無法求證的“愛”來代替一切深層次的思考和回答。這也提醒我們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是如此的可怕乃至可恨,應常懷一份獨立思考的智慧。

作者一直也在強調兩個字“感受”,無論在於朋友,家人,戀人的相處中,我們都應記住這一點,“感受”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在這種相處中,我們追求的都是“愛”,而非利益,對愛而言,事實不重要,對錯不重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感受”,只有你懂我,我才存在,愛才存在。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4

剛好今天生日,看完這本書,當然,可能未來需要再次閲讀……

我對家庭的理解是真正跟父母在一起後才開始的,或者更確切的説是最近一年多時間才開始的,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記憶中只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直到前年,我還會經常做噩夢,夢到自己生病了,但並沒有人知道……夢裏的那種絕望感,醒來還會覺得真實,然後哭上很久……儘管事實上是,很多次我生病了,我父母都很擔心的陪在身邊……

畢業後跟父母住在一起,跟哥哥嫂子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開始的時候有經常有爭吵,有不理解,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事實上我們大家都不熟悉的緣故,儘管我們是一家人,可是互相瞭解和認識,也真正的是大家住在一起,瞭解彼此後才發生的……

寫到這裏,突然覺得這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安排……我們從小獨立,但還好,我們現在還相信愛,因為愛一直存在……

但是,我也常在想,這樣反着過,對於現在的我來説,是否是真的好?一個原本該獨立面對的各種問題,現在都是家人扛着……

文末的那句話很好:家是港灣,愛是退路。因為有家,因為有愛,可以無畏前行……大不了,從頭來過……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5

雖然看着像沒營養的暢銷書卻擊中了我,哦別人都是被溺愛傷害的啊,作者很多觀點是對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那本自以為平等卻缺乏換位思考的《非暴力溝通》靠譜。最近感覺自己高齡少女的叛逆期到了,小的時候有很多無法表達或者嘗試表達的都被暴力地壓抑了,那個時候就是拒絕溝通或者內心總想着卑微地先活着吧,畢竟家這個地方給我了最基本的吃住,想要的只好記住以後自己去掙。現在即使接受了無法改變的過去也改變不了動搖的信任,一直以來被轉移了很多壓力。那樣的他們是容不得質疑的,獨自承受的壓力和內心的周折都在折磨自己。最難受的是他們讚美了自己的狠心,要求也太多太難了吧雖然我大部分做到了,但這種傷害換來的結果怎麼值得你們得意呢。

最近工作上的問題也是,為啥總是我去換位思考別人並且執行了分外工作,但別人卻渾然不知他們已經享受了我的助力反而來質疑來要求我呢。感覺自己壞掉了,可能是我換位思考的時候只是想回避溝通吧(因為覺得東拉西扯做事情更慢,項目清單上的東西也多)。當我用證據回擊的時候卻感到,可能是我的期待太高了,卻得不到回報吧。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6

想到閲讀這本書實在自己與妻子和孩子出現一系列矛盾的時候產生的慾望。開篇的`內容直觸自己的某些痛點,隨着展開的文字,牽引着自己的思緒回憶童年到如今的一張張記憶圖片。

童年時的自己沒有任何抵抗的接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影響到兒子出生的第三年。當自己藉以不能讓兒子長大後為一個胖父親而感到羞愧的理由開始減肥,並減肥成功後。其實,後面實質的內容是內心對自卑感的覺醒,內在的幸運力量促使自己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在隨後的一段時間,事實上無意識的真正脱離開了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鏈接。從而也真正意義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我想在這一點,真正的成長一定是從真正意義上的與父母分離開始的。

後續因為一些挫折讓自己又開始真正的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從閲讀聽書開始,真正的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有意識的去發掘成功和幸福背後的規律,探索和總結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可以複製的成功學。通過了解宗教和哲學,思考人生的意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基於愛,通過感受的認知才會建立最健康的家庭關係,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温馨的環境。

《為何家會傷人》讀後感7

對武志紅和這本書都聽説了很久,終於看完了。本書既有鮮活又真實的事例,又夾雜一些心理學理論介紹,偶爾還有作者近乎抒情式的感慨,比一般的心理學專著有趣易讀得多,怪不得那麼受歡迎。書中還是有很多閃光的點或句子戳中我的。有些道理是我以前懵懂知道的,現在更強化一下;有些是我也明白認同但忘了實踐的,現在看到又提醒了我一下。現在就隨便總結幾點我的感悟。

第一,生命的意義在於自由選擇和創造,所以要尊重孩子,給他們自由。

第二,真正的親密關係——無論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不能建立在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彼此之間的愛上,愛又來自深深的心的鏈接,鏈接又來自於真正看到並尊重彼此的感受。

第三,父母要剋制自己的慾望,不要變成《漁夫和小金魚》裏面的那個可憐又可悲的漁夫。

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和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拿來給父母爭面子和實行人生價值的,他們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要接着愛的名義扼殺他們尋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機會。第四,不要一味強調孩子要乖、聽話、孝順,也要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負面情緒(當然方式可以講究)。好的家庭氛圍應該是允許情緒流動的。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家長可以發脾氣,那為什麼不讓孩子發脾氣呢?難道是誰強大誰才能發火嗎?所以,以後我要鼓勵我的孩子表達她的情緒和感受,接受她發脾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jzk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