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復活讀後感1000字(精選53篇)

復活讀後感1000字(精選5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3篇《復活讀後感1000字》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復活讀後感1000字》相關的範文。

復活讀後感1000字(精選53篇)

篇一:《復活》1000字讀後感

小説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姦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後,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後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裏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裏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後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後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後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姦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現在法庭,十年後他以陪審員身份出現在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後來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姦的後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可以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復活》讀後感5

聶赫留朵夫凝視着那盞油燈的火光,想得出神。他想到生活裏的種種醜惡現象,又設想是人們能理解這些箴言,咱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於是他的心充滿了一種好久沒有感受到的喜悦。

替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寫出這話,我也是思緒了很長時刻的。這本書描述了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復活,尤其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他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完美追求的青年,在姑母家度假時,於美麗純潔的少女卡秋莎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後,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並誘j了卡秋莎。這也是卡秋莎之後墮落,成為妓汝的主要原因。直到在法庭上相遇,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在為瑪絲洛娃(卡秋莎)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後就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合。兩個主人公都到達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在我讀這本書時,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正因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咱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於要唬奪咱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但是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能夠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幹什麼呢?同時,聶赫留朵夫與卡秋莎的愛也讓我感動。她愛他,認為自我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生命,而她和西蒙一齊走開,就能夠使他恢復自由。她由於實現了自我的願望而感到高興。

這部作品具有高超的藝術性,高度的真實性,深厚的人性。反映了沙皇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要克服使人們飽受的駭人聽聞的罪惡,可靠的方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認自我總是有罪的,因此既不該懲罰別人,也無法糾正別人。當我遇到了一切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常常遇到的狀況。那就是我起初覺得古怪、荒誕甚至可笑的思想,卻不斷被生活所證實,有朝一日我會忽然發覺這原是及其平凡的無可懷疑的真理。

篇二:《復活》讀後感1000字

“復活”不僅僅是小説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説的主旨。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説,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説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篇三:復活讀後感1000字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裏,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人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裏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裏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着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

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奸了那個曾經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在的馬斯洛娃,一個藝伎,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説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説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藝伎、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藝伎、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現在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篇四:復活讀後感1000字

這個寒假,我閲讀了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復活》。

在此書中,男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不料,從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認出原來她是他青年時代熱戀過的卡秋莎。於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現在聶赫留朵夫眼前:當時他還是一個善良,熱情,充滿理想的大學生,暑期住在姑媽的莊園裏寫論文,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他們一起玩耍談天,感情純潔無瑕。三年後,聶赫留朵夫大學畢業,進了近衞軍團,路過姑媽莊園,再次見到了卡秋莎,再次體驗了純潔的愛情之樂。但是,這以後,世俗觀念和情慾佔了上風,在臨行前他佔有了卡秋莎,並拋棄了她。後來聽説她墮落了,也就徹底把她忘卻。現在,他意識到自己的罪過,良心受到譴責,但又怕被瑪絲洛娃認出當場出醜,內心非常緊張,思緒紛亂。其他法官、陪審員也都心不在焉,空發議論,結果錯判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等聶赫留朵夫搞清楚他們失職造成的後果,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西蒙鬆結為伉儷。聶赫留朵夫也從《聖經》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的啟示。

《復活》的藝術特色:廣闊的生活畫面,高度的藝術概括;心靈描寫:描寫內心的矛盾鬥爭,懷疑、探索的痛苦。豐富多樣的對比手法,揭示心靈世界的肖像描寫,辛辣的諷刺。

1、結構,流浪漢小説結構,聶赫留朵夫的奔走,情節隨聶赫留朵夫的所見所聞展開,不同於《戰》、《安》。

2、非小説因素佔了很大比重,經常中斷情節,進行長篇大論的議論,類似《悲》的手法。

3、大量精巧的細節描寫,如對監獄的描寫。

4、三種形式的批評方式,非小説因素正面批評,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心靈感受,通過人物的命運批判,大大加強了小説的批判性。

《復活》的寫作背景是1905年革命前夜的俄國社會,在這個人吃人的黑暗社會中,“審判者”代表着資本主義、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貴旅代表。這些統治階級最上層掌握生死大權,制定法律,控制着整個俄國,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作者在書中適時地對統治階級及其人物進行諷刺:統治階級的人物大多是“肥胖的”、“大腹便便的”、“纖細的雙腳”。

此書名為“復活”,但這不是肉體上的復活。作者通過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和道德上的復活。

正如書中説的“人吃人並不是從森林裏開始的而是從各部、各委員會、各政府衙門裏開始的。同樣是人,卻有高低貴賤,出生在官僚貴族中,天生便有了肆意吃喝玩樂、壓榨底層人民的權力,就如森林中兇猛冷酷的虎豹,書中一位律師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見他們不能不感激涕零,因為我沒有坐牢,您也沒有坐牢,我們大家都沒有坐牢,那就的感謝他們的恩德。至於要唬奪我們每人的特權,流放到不很遠的地方,那是在容易不過的事了。”其中的“他們”就是檢查官和有權引用或不引用法律的人。這話真是讓我深思,如果“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那還要法院幹什麼呢?這法院不正是統治階級剝削百姓的平台嗎?真是諷刺!而底層人民就只能聽天由命、苟延殘喘,任統治階級剝削壓榨,就如森林中不堪一擊的弱小動物,被肉食者任意宰割。瑪絲洛娃代表着這些底層人民,在法院中她只能聽着審判席上心不在焉的審判者扯淡、空發議論卻不得反抗,結果被錯判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四年,她能做的只有失聲痛哭、大呼冤枉:“我沒罪,我沒罪啊!”“這是冤枉人,我根本沒那個心,連想都沒想過。我説的是實話啊!”但無人理睬。

在《復活》中,這個黑暗社會出現了一絲曙光,是精神復活產生的光芒。聶赫留朵夫本來也是審判者的一員,但是他與其他審判者不同,他曾有過純潔的時候,骯髒的靈魂中仍然存有純潔。而瑪絲洛娃天資聰穎,閲歷豐富,能看清許多嚴酷的社會現象,識透上層人物的醜惡靈魂,但有時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輕信別人的花言巧語,結果上當受騙。她在苦難的深淵中感到絕望,以致自暴自棄但這樣只是為了麻痺自己,要不然她就無法生活下去。這些都説明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並沒有完全滅亡,一旦時機成熟,他們精神上就會“復活”。

另外,“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應該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可以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 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可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説,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説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峯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裏,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裏,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希望每一個有幸閲讀本書的同學,都能尋找到前進的動力!

篇五:《復活》名著讀後感1000字

復活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這裏的“復活”,不是肉體的復活,而是精神上的復活。作者以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故事為紐帶,將大量的筆墨用於描寫聶赫留朵夫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和見解,所以,我們一次次讀到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與獸行之人之間的艱難抉擇。

關於這本書的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本人,他出生於俄國的一個大貴族家庭,本人是伯爵,早年受西歐啟蒙主義的思想,所以他的前期創作,既十九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中,既不滿於專制農奴制,貴族階級的寄生和腐朽,又憎恨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但還寄希望於“理想”的貴族,幻想通過温和的改革使貴族和人民“互相親近”,變矛盾為和諧。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的激烈變動,加上本人緊張的思琦,引起了他的世界觀的鉅變。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了許多的感觸。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己的狂熱理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己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己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高尚的人性。我認為擁有人性是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見,有勇於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篇六:復活讀後感高中1000字

幸福的人兒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

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

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

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

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

她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

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

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

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

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

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

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

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

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

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

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

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

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___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

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

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

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

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

使瑪絲洛娃獲得“復活”與新生。

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輕鬆。

小説所表達的意義卻不是那麼的輕鬆,而是嚴肅的,至於這本小説為什麼要叫“復活”呢?

我想是這樣的:在書中,聶赫留朵夫的日記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

看到這裏我頓時就明白了為什麼這本小説叫做“復活”作品以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與道德上的復活。

告訴我們要與人為善,每個人心裏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我仍是一個漂亮的人。

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看世界會更加美好。

製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空間,與人為樂,給自己快樂。

篇七:復活讀後感高中1000字

托爾斯泰屬於俄國上層地主貴族,但是他拋棄了這個階層的一切傳統觀點,他在自己的後期作品裏,對現存一切國家制度、教會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而這些制度所賴以建立的基礎,就是對羣眾的奴役,就是羣眾的貧困化,就是農民以至所有小業主的破產,就是從上到下充斥整個現代生活的暴力和偽善。

托爾斯泰的批判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在於,他的批判是用只有天才藝術家所特有的力量表現了這一時期的俄國,即鄉村的、農民的俄國最廣大人民羣眾的觀點的急劇轉變。托爾斯泰對現存制度的批判同現代工人運動的代表們對這些制度的批判的不同之處,正在於托爾斯泰是用天真的宗法制農民的觀點進行批判的,他把農民心理表現在自己的批判中、自己的學説中。托爾斯泰的批判所以這樣感情強烈,這樣熱情奔放,這樣有説服力,這樣清新、真誠、具有力求“追根究底”找出羣眾苦難的真正原因的大無畏精神,是因為他的批判真正反映了千百萬農民的觀點的轉變,這些農民剛剛擺脱農奴制獲得自由,就發現這種自由不過意味着破產、死於飢餓和城市的“希特羅夫人”流離失所的生活等等新災難罷了。托爾斯泰如此忠實地反映了農民的情緒,甚至把他們的天真,他們對政治的疏遠,他們的神祕主義,他們逃避現實世界的願望,他們的“對邪惡不抵抗”,以及他們對資本主義和“金錢勢力”的無力詛咒,都帶到自己的學説中去了。千百萬農民的抗議和他們的絕望,就這樣在托爾斯泰學説中融為一體。

我之前翻過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現在回頭在想好像記不住什麼了,貌似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覺到場面恢弘,以及絕大多數上層社會的紙醉金迷,部分新青年的矛盾彷徨,在《復活》這裏確是一層層剝開當時俄羅斯社會,更多聚焦在底層人民,過於生動的描寫,真是讓人難忘,想來從古至今底層人民一直是不斷被剝削蹂躪,借用列寧的話講“從上到下充斥整個現代生活的暴力和偽善”。現代社會的暴力與偽善只是換了一副模樣,對於金錢權力的崇拜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明明是赤裸裸的掠奪與剝削,我們竟然習以為常到社會就是如此,美化掠奪中摻雜着仰慕與嫉妒,只恨自己本事太小無法參與其中,我們只不過是現代高級的“農奴”。

中間有段“在沒膝深的水裏幹活,從日出一直幹到日落,只有吃中飯的時候才休息兩個鐘頭……他在外面做工已經一連二十八年了,總是把他掙來的工錢一股腦兒寄回家去……他一年掙五六十盧布,他自己只花掉兩三盧布找點樂子,也就是買煙葉和火柴。“我是個罪人啊,有的時候身子疲乏,也還要喝一點白酒呢。”他補充一句負疚地微笑着”。聶赫留朵夫找的律師寫一份上訴狀就是一千盧布。

在《復活》中多次讀到有評論聶赫留朵夫被獸慾支配,且不説喀秋莎與聶赫留朵夫確實彼此愛慕,且不必辯論喀秋莎的淪落是否全為他的責任,在聶赫留朵夫發現自己問題後,幾乎整個社會都在為他辯護,認為稀鬆平常,聶赫留朵夫卻毫不推脱,幾乎放下所有進行救贖,單單是這份擔當,各位捫心自問相同情況下你們會何去何從。無論聶赫留朵夫是否“復活”,芸芸眾生若有萬分之一如這被“獸慾”支配的聶赫留朵夫一般進行稍稍自我剖析,不去隨波逐流實踐自己的想法,怕是大同社會真不遠矣。

5復活讀後感高中1000字

篇八:高中復活讀後感1000字

《復活》是托爾斯泰於1889年至1899年花費了整整十年的時間的嘔心創作,

它是托爾斯泰思想和創作的總結,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頂端,是托爾斯泰一躍成為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名的奠基之作。

在這部作品中,托爾斯泰的熱情表現達到了頂峯,他作為俄國的千百萬宗法代表者所抱的社會政治立場表現得最明確;

同時,對於作為一名思想家來説托爾斯泰,用他的宗教道德方案來挽救人類免了一切邪惡的嘗試也展出得最為清晰。

因此,他被列寧讚譽為“最清醒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復活》這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藝術形象,在作品中,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以她的歡笑、愛情、哭泣和痛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瑪絲洛娃的形象是俄羅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同時也給世界人民提供了一個瞭解俄羅斯民族精精神的窗口。

在托爾斯泰看來,藝術形象的魅力是一種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生命熱愛的力量。

瑪絲洛娃這一藝術形象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對她述途的鋪陳之中,

絕不僅僅停留在對當時俄國社會黑暗、不人道、缺少公平正義的控訴和血淋淋的展示之中,

絕不僅僅停留在地位卑下,人格侮辱的地位之中。

其價值在於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關注,即主人公人性的復活,進而展示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美和對“復活”後新生命的欣喜。

在此基礎之下,托爾斯泰筆下的瑪絲洛娃,讓我們看到了她那顆純潔,勇於探索的心是任何力量也壓制不住的。

即使她曾墜入命運的谷底,墮入黑暗的深淵,只要給她一個契機,她便會重燃起靈魂的火焰生命的玫玫讕,照亮自己前行。勇敢無畏昂首挺胸。

托爾斯泰的一生從未放棄過探索,從未放棄過追尋,他不斷地向自己的靈魂深處拷問,希望能探索發現人生的意義。

他對女主人公瑪絲洛娃這一人物的細膩刻畫,也體現了他的這種探索追尋的過程。

瑪絲洛娃從迷途經過探索最後得到救贖,讓我們看到了托爾斯泰探索,的艱辛可貴。

作者對瑪絲洛娃的救贖方式是讓她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在於寬恕,

自由的靈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綻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色彩,讓她最終選擇了與革命者西蒙鬆的結合,成為眾多勞動人民中的一員。

我們可以説,有些人善良的時候多於兇惡的時候,聰明的時候多於愚笨的時候,熱情的時候多於冷漠的時候,或者與之相反。

但要是我們説一個人善良或者聰明,説另一個人兇惡或者愚笨,那就是不對的可我們往往是這樣區分人的。

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生活很多時候是不公平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悲悲喜喜,這才構成完整的人生。

正是在平淡中我們感悟人生的真帝,在風雨中鍛鍊我們的堅強人生正是因為在酸甜苦辣的浸泡中走向了深刻,更加富有內涵。(熊鈺溪)

篇九:復活高中讀後感1000字

我所閲讀的書籍是世界文學名著《復活》,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高中,當時還沒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深意,最近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的機緣重讀了這部偉大的作品,時隔短短几年,感觸已大不一樣。這次重讀,如果説高中時的感覺是感動,那麼這一次感受到的則是震撼。被作者對人靈魂與現實的思考所深深打動。

托爾斯泰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大都是對人性和社會發展的深刻思考。復活作為他的晚期作品,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托爾斯泰以最清醒的態度對當時的社會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義審判了“審判者”,撕下了那些高坐在審判席上的沙皇官 僚、官方教士、貴旅代表們的假面具,剖析他們的骯髒靈魂。而更為深刻的審判則在聶 赫留道夫的心靈中進行。書中通篇貫穿對的心理描寫,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個罪人。在法庭上認出卡秋莎後,“他靈魂的深處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為的殘酷、懦怯、卑鄙,還感到他那閒散的、墮落的、殘忍的、怠惰的全部生活也是那樣。”從此開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轉折,他努力從“動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轉化,竭力用受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審視他周圍的一切事物。他逐步成為本階級的審判者。作者通過他的主人公周旋於統治階級最上層,發現原來掌握生殺大權、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醒悟到“人吃人不是從森林裏開始的,而是從各部、各委員會、各政府衙門裏開始的”。聶赫留道夫奔 走在貧苦人民最低層,看到農民掙扎在飢餓線上,他認識到“農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和 白晝一樣的明顯,也就是唯一能夠養活他們的土地,都被地主從他們手裏奪去了”。聶赫留道夫是托爾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達了作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沒有卡秋莎這個形象,人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復活》也就不會有如此深沉的感人力量。

作家寫到卡秋莎時,流露出那麼真摯的同情和愛。少女時代,她身為地主家的養女兼使女,但卻沒有絲毫奴顏婢膝。她天真無邪,但幼稚無知,憑着一顆單純的心靈,設想着美麗的世界,沉浸在歡樂的生活中。被姦污後的卡秋莎還曾有過幻想,直到風雨交加的秋夜,聶赫留道夫坐在舒適明亮的頭等車廂裏玩牌、談笑,而卡秋莎在火車旁奔跑、呼喊,卻得不到

迴音。這時,她才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們是屬於兩個世界的人。她真想縱身跳到車輪下,了此一生。胎兒的蠕動,激起了她母性的感情,但從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掙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認識到“所有關於上帝和關於善的那些話,全是欺人之談”。

卡秋莎·瑪絲洛娃形象豐滿、真實,其典型意義也是深刻的。如果説,在托爾斯泰的構思中,復活節之夜聶赫留道夫的情慾

是他墮落的開端,那麼,悽風苦雨的車站一幕卡秋莎對善和上帝的懷疑與否定就是她淪

落的內因。他們生活的轉折都取決於對待永恆法則──上帝的真理的態度。因此,他們後來的精神復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復對善和愛的信念。聶赫留道夫通過懺悔和贖罪,卡秋莎通過寬恕對方,恢復愛的途徑。同時,現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也寫出了男女主人公關係中的社會因素、階級對立,使社會的主題與倫理道德的主題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聶赫留朵夫作為貴族,托爾斯泰在資本主義勢力的衝擊下,看到的只是國家機器──暴力的加強、社會道德的淪落和農村的破產。為了和資本主義世界抗衡,他自然求助於農民。托爾斯泰通過這樣的形象的塑造表達了自己的階級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有力的抨擊

法國著名評論家 羅曼·羅蘭 曾説道:“《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

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這本書給我的心靈震撼,正是這樣的。

篇十:高三複活讀後感1000字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本著作。很久以前,我就在圖書館的暑假上看過,只看了一眼,那新穎的題目就深深吸引了我。

現在我終於翻開了這本沉甸甸的大書。

故事講述了一個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與一個女僕卡秋莎之間春節的愛情,直至後來三年的軍旅生活是他的思想受到了污染,徹頭徹尾成了一個“利益主義者”,以至後來對卡秋莎做出了無法彌補的惡行,並拋棄了她,使其墮落了下去。多年後,當雙方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時,聶赫留朵夫的良心受到了深深的譴責。使他從一個墮落人完成第一次的“復活”他懺悔自己當初的惡行。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馬絲洛娃(即卡秋莎)的幫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從一羣只因身份證過期就被關了一個月的人到被冤枉防火的老農民……最後,他決定與卡秋莎、馬絲洛娃共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的心理和精神上完成了第二次“復活”。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對他來説就已經是一大進步。這次復活不僅解救了卡秋莎,讓他明白世界上其實不只有黑暗也有光明,不只有邪惡也有善良,同時也幫助了那些被誣陷的囚犯,及其他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擺脱了命運對他們開的玩笑。這時,曾經墮落的聶赫朵留夫找回了一些本性。

知道後來他與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儘管馬斯洛娃已經不再需要他的陪伴,他仍然希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助馬斯洛娃找回自我重新變回原來的那個卡秋莎。這時,聶赫留朵夫才算是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徹底底地從一個墮落的貴族公爵變回了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了。書看完了。

聶赫留朵夫這個人物卻從此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裏。想想他,再想想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要比那時的俄國社會要光明很多,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從__區__街道發生暴力事件,到好心人上前勸阻缺遭毆打致命……這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今後,又還會有多少能夠見義勇為的人?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也不再勸阻,好像變成了風景一般,就這樣,人們都“墮落”了。或許現在的人們才更需要“復活”吧。

如果世上所有墮落的人都能夠做到徹徹底底的復活,那我想,或許我們的世界才能真正地進步吧!

篇十一:高三複活讀後感1000字

我當初選擇讀《復活》,僅僅是因為它是列夫-托爾斯泰的著作,並不理解其中的含義,直到讀完後才知道這是一種靈魂的昇華。

我開始是十分討厭涅赫柳多夫的,即使他是貴族公子,讓人仰慕,但他那不正當的行為,傷害了瑪斯洛娃,他拋棄了她去做軍官,即使他愛瑪斯洛娃,但瑪斯洛娃憎恨他,厭惡他。涅赫柳多夫讓善良美麗的瑪斯洛娃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從此變得墮落,去做了妓女,過着恥辱的生活,後來,涅赫柳多夫在一次開庭中認出了卡秋莎(瑪斯洛娃),看到墮落的她,涅赫柳多夫受到了良心的譴責,開始反省懊悔,他得知卡秋莎被冤枉之後,決定幫助她並娶她,但多次上訴都失敗了,他決定跟隨卡秋莎到西伯利亞。他放棄了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了農民,他的一切行為只為得到卡秋莎的寬恕和上帝的寬恕。後來,卡秋莎被他的行為所打動,原諒了他,但害怕成為涅赫柳多夫的累贅,她決定嫁給革命者西蒙,就在那天晚上涅赫柳多夫的靈魂復活了,他終於明白了自己要怎麼做。

是的,我很討厭這種生活,這就是當年沙皇時期俄國人的生活,在他們眼裏,金錢就是一切,可以買到任何東西,擁有金錢的貴族人可以享有美酒、美女和一些上等的東西,過着天堂般的生活,窮民們可以被奴役,被侮辱,被冤枉,這是多麼不公平的現象。而矛盾往往隱藏在這不公平的現象之中,使得社會變得越來越黑暗。

在那樣一個黑暗的社會裏,大多數人的虛偽讓我覺得噁心,他們總裝出一副品德高尚的樣子,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邪惡。在他們眼裏品德只不過是一個虛名,他們自以為高高在上、得意洋洋,他們從不過問過自己的良心,或者説他們沒有良心,不會感到一丁點的憐憫和同情,他們信奉基督和上帝,那隻不過是給自己的一絲安慰罷了,他們承受自己帶來的惡果,卻説成是上帝的懲罰,真是愚蠢至極,他們罵一些思想先進的人們愚蠢,卻不知道他們才是真正的愚蠢和荒唐。要是隻為了享樂而活着,那麼在他們的生命裏也就沒有意義了,只有超越了自己的思想才能感悟到靈魂的深奧。

那些虛偽的人、假裝的人是因為自己太脆弱了,脆弱得只能掩飾自己才能夠活下去,或許他們不懂生活的真諦,還是自己本身的獸性促使自己這樣做。社會之所以黑暗、腐敗,是因為人類貪婪的慾望心,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最後我想用涅赫柳多夫的話來結尾:“雨再下大點,洗洗這個骯髒的世界吧!”

篇十二:《復活》心得體會1000字

讀名著,發感想。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然而我們寫的讀後感可能達不到那麼高的境界,但是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一些自己受用的東西就好了,這也是名著傳遞給我們的思想。

《復活》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相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閲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後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

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通過對法庭、監獄流放的描寫,揭露了沙皇專制機構的兇殘的反人民本質;揭露了從地方到中央,從外省到首都,整個官僚世界的反動、殘忍、冷酷、昏庸和腐敗;揭露了官方教會的偽善和欺騙;描寫了農村破產、農民捱餓的悽慘狀況。表現了宗法農民的基本觀點和情緒。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她多麼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民的時候,他收穫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

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裏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瑪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瑪斯洛娃的經歷,充分體現了當時貴族地主階級的腐敗、殘忍、冷酷。譴責了貴族階級,否定了貴族的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進而接受了新的思潮,目睹了政治犯的生活,使她產生了榮辱觀。革命者的無私幫助和友愛,使她身上純潔的心靈、人格的尊嚴以及勤勞的習慣“復活”,從而走向新生活。非常敬佩她這種為了自己的愛人而犧牲自己,和政治犯結婚不去連累涅赫留朵夫。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瑪斯洛娃對涅赫留朵夫又愛又恨的情感。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

篇十三:復活讀書筆記1000字

花了半個月的時間,今天,終於看完了《復活》。

《復活》的作者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這部作品主要是講男爵涅赫柳多夫因良心受遣而“復活”去拯救其初戀情人(後懷孕)且後被其拋棄的因而淪為妓女以作報復的馬斯洛娃的坎坷經歷。這裏的“拯救”指馬斯洛娃被誣判(為錢財而殺人)為流放罪而被涅赫柳多夫以其特權極力為其脱罪的行動。 我們常説“大愛無疆”。

記得在看此書以前,我的一位老師問過我一個相關的問題,那就是,假如我是涅赫柳多夫,會怎樣對待馬斯洛娃。依稀記得我的回答是“公正對待”。現在回想起來,有一點異曲同工之妙。涅赫柳多夫雖然極力挽救馬斯洛娃,但他也必須建立在無罪的基礎上。我可絕對不想成為那種“無情”的人啊! 為了挽救馬斯洛娃,涅赫柳多夫遊走四方:伯爵、省長、檢察官、獄長、律師。。。。。。

要知道,在19世紀的沙皇俄國,上層階級們——甚至底層階級們,都是無法忍受他的一舉一動的。更何況,他還想冒天下之大不韙和這個所謂的“囚犯”結婚!但是,對於已經“復活”了過來的涅赫柳多夫來説,這一切的阻礙算得了什麼?!為了自己的良心過得安穩,他選擇了風雨兼程。 涅赫柳多夫“復活”後,他不僅僅想拯救馬斯洛娃,他還嘗試努力返還土地給農奴們,讓他們儘量不再過生不如死的生活。這其實也符合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生臆想。他自己一直想努力拯救農奴們,並身體力行——分還土地,不再過貴族生活。晚年的他甚至為此與妻子吵架而離家出走,最終身死異鄉。 雖然結果出乎意料:馬斯洛娃不再愛他,並且選擇了另外一個人;但是,涅赫柳多夫沒有傷心,沒有後悔,因為,為自己心愛的人付出應有的一切是值得的,讓自己心愛的人幸福是值得的。。。。。。

在《復活》這部作品中,作者一方面突出了人性不斷的完善與“進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深刻譏諷了19世紀沙皇俄國拜金主義、權欲主義的盛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俄國農民的悲慘境遇的同情,表達了作者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羅素説過,“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尋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我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願意過樸素的生活?有多少人願意真誠待人?又有多少人願意會為自己曾經的一個錯誤而努力“將功補過”?有多少人會是涅赫柳多夫?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響應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的慈善“裸捐”,願意死後將自己的50億資產盡數捐出。但是,在中國這個以“富”為美的國家,有多少人——多少富翁願意選擇造福人類?

在西方,富人回饋社會卻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可悲的是,陳光標的行為甚至在中國的這些所謂的富翁看來是一種愚蠢,人生至愚!陳光標遭到了許多人的謾罵與鄙視。“善良”一點的,緘口不言。中國的富翁們,請問,死了,你們能帶走什麼?金錢?靈魂?高貴?不,你們能帶走的,只是一抔黃土! 俞敏洪説過,“活着,死了,都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中國的富翁們哪,當看到這個世界還有諸多孩子食不飽、穿不暖,當看到這個世界還有諸多老人孑然一身,為了生存而沿街乞討,當看到這個世界還有諸多人因為地震、戰爭等因素而漂泊異鄉、家破人亡,不知道你們心裏在想些什麼?有錢,不代表擁有一切;有錢,買不來真情,買不來健康。

你們的確沒必要像陳光標那樣進行“裸捐”,但是,你們可以奉獻你們的那金山銀海中的“滄海一粟”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中國所謂的富翁們哪,我們都是人,都是地球人啊!!

篇十四:讀《復活》心得體會1000字

假期裏,我們跟隨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去尋找封面樸素平淡,隱藏在茫茫書海中的絕世名著,這不亞於大海淘寶,卻讓人時時刻刻等待驚喜降臨。而這一本《復活》就是我和爸爸辛辛苦苦“淘”到的。乍一看,書的封面有些許老舊,原本幽藍的背景上刻畫出一道道刺眼的白痕,厚厚的書頁已經泛黃。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抱着它,就像懷揣一件巨大的禮物,讓我十分興奮。

回到家,懷着喜悦的心情有些惶恐的緩緩翻開書,我立即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一串串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迴盪。我貪婪地閲讀着,那感覺如久旱的甘露滋潤大地,如涼爽的塵封撫慰驕陽,如温暖的柔光融化冰冷……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如蝴蝶展翅飛翔的餘音,淡淡地迴響在耳畔。我敬佩聶赫留朵夫的犧牲,悲憤瑪絲洛娃的冤屈,憎惡貴族草菅人命,同情百姓的遭遇……

一天,兩天,一個星期……我一個不停的讀着。最後,在合上書那一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是多麼慶幸中國廢除了封建制度,而這樣的封建制度,又讓多少老百姓被迫受到壓榨,應不公平的政府而受到殘害。一家人被迫分離、在監獄過得生不如死、無辜受到不公正的評判……而貴族們卻坐享其成,享受老百姓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勞動成果,幹自認為正確的不公正評判……而本應應依法行使的官僚們卻嗜血成性、背信棄義、口蜜腹劍、麻木不仁、貪贓枉法,這樣腐敗的社會令人憎惡……哎,瑪絲洛娃就是其中的受害者,為了生存,也為了報復誘姦她的聶赫留朵夫,進了妓院,過起了渾渾噩噩、醉生夢死的生活,後來遭人誣陷,入了獄。在見了聶赫留朵夫之後,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善良也覺醒了。她積極幫助別人,最後為了不拖累聶赫留朵夫,她嫁給了政治犯西蒙鬆,讓我感覺到了她內心崇高的精神!

但可喜的是,貴族聶赫留朵夫意識到了貴族們的可怕,人性覺醒了,他不僅幫助他曾經誘姦過的姑娘卡秋莎(瑪絲洛娃),還為了贖罪與他結婚。而從此,他又理解了許多無辜犯人的悲慘經歷,並想方設法將他們無罪釋放。而從這些犯人中,他發現貴族最自以為是上等人,但他們是骯髒的,其生活,趣味是卑劣的,他終於意識到,真正的上的人是革命者勞動者。他放棄土地,不要僕人,離開闊綽的家,搬進公寓……在那一刻他純潔善良的一面覺醒了。

我覺得,這本書揭露了形形色色官僚與貴族的醜惡,也揭露了封建時期的腐敗,而書本最後“一個瘋瘋傻傻的老頭子”則借寓了作者托爾斯泰的心聲!

篇十五:《復活》心得體會1000字

寫於19世紀末的長篇小説《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一峯”。他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弘氣魄和明亮的詩意,也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和不安的騷動。《復活》完全是體現了一位詩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無畏的大氣!

《復活》是以一個農民的眼光描寫俄國社會地主資產階級社會和國家,是托爾斯泰與當時社會徹底的決裂,對其完全的否定的宣言。

小説的男主人公是上流社會的聶赫留朵夫,他是一位有名望的法庭陪審員,在審理一件殺人案中,在法庭上見到一位被指控為“殺人犯”的女子,而這個女子正是曾經被他侮辱和踐踏過後而又糟蹋她拋棄她為妓女的瑪絲洛娃。他的內心受到譴責,開始懺悔自己,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去。由於瑪絲洛娃被陷害,聶赫留朵夫申冤,奔走,上述,甚至在判決後,聶赫留朵夫放棄了家庭和財產,隨她一起去了西伯利亞。另一方面,通過妓院老鴇在法庭上的供詞,對在法庭上的法官,院長,律師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大人物的會議,説明這些大人物才是逼良為娼的罪人,同時這個冤案雖然因證據不足一直上述到皇上,但是卻一一被駁回,仍判瑪絲洛娃流放到西伯利亞,當聶赫留朵夫表示願意和瑪絲洛娃結婚時,被她拒絕了。原因是為了不損害他的前程,後來她在流放中與一位革命者建立了愛情。

作為故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她的遭遇和不幸讓人憐憫,更加讓我們對俄國當時的社會風氣厭惡和痛恨。瑪絲洛娃是一個農民的女兒,母親在女地主索菲亞姐妹的牛場上工作,父親是流浪的吉卜賽人。她3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女地主看她長得清秀,便把她收養下來。因此,她過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間,還洗些不費力的東西,有時讀書給女主人聽。16歲時愛上了女地主的侄兒聶赫留朵夫。那時,他是個大學生,到姑姑家來度暑假。兩年後服兵役,因順路經過姑姑家,索性就住了4天,在一個復活節的晚上,他和瑪絲洛娃發生了肉體關係。臨別,他塞給她一百盧布,便到部隊去了。此後,聶赫留朵夫連封信也沒有捎給她,可是瑪絲洛娃卻懷孕了。

她是那樣愛着聶赫留朵夫,卻被這位貴族青年一次又一次的欺騙。她不再相信人,認為一切都是欺騙與謊言。當聶赫留朵夫的姑姑發現她懷孕後,便把她從家裏趕了出去。她為了生活,受盡了凌辱和調戲,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淪落到基達葉娃妓院,成了妓女。

讀到這裏,我從內心憎恨這位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但是《復活》中的“復活”卻無處不在的衝擊着我的心靈。聶赫留朵夫為了贖罪,多次為瑪絲洛娃奔走上訴,並打算和她結婚,於是他的精神“復活”進入到更深的階段。這時他認識到農民的貧困是由於地主的剝削和壓迫。於是他把自己大部分的土地給了當地的農民,後來瑪絲洛娃去了西伯利亞,在那裏的三個月,是聶赫留朵夫徹底醒悟的時刻。他最終認清了階級壓迫的統治,無奈他無法改變它。於是他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有罪,從此他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篇十六:《復活》讀書心得1000字

“復活”不僅是小説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説的主旨。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終於看完了這本小説,所有的疑問終於都得到了解答。

小説描寫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美好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終於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傷心欲絕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開始相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後來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幫助瑪絲洛娃,也幫助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為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因為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愛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説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意義。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腐敗,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篇十七:《復活》讀書心得1000字

《復活》是我很多年讀的的一本書,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裏的主角聶赫留朵夫是一個貴族,當他還是一個大學生的時候,又一次的暑假去到他的姑媽的家裏的時候遇到了瑪絲洛娃,並與他發生了肉體關係,後來只是給了她一百盧布就走了。多年後兩人又相遇了,但他們的卻是以罪犯和陪審員的身份相遇的。瑪絲洛娃因為聶赫留朵夫而墮落,成為了一個妓女,並且受一樁命案牽連入獄。聶赫留朵夫知道瑪絲洛娃是因為自己而墮落到這種地步後,很後悔愧疚而努力去為她伸冤,在這過程中看到了勞苦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的腐敗,最終為了救出了瑪絲洛娃,拋棄了他的貴族生活,進行了精神上的復活。

每個人在事的時候,或許不會發現能夠對他人造成多大的影響,就好比如《復活》中的聶赫留朵夫,他在她姑媽家的時候誘姦了瑪絲洛娃,事後只是給了她一百盧布就走了,他沒有想到瑪絲洛娃會因為自己的一時放縱和不負責任而墮落。她在地主家裏過得雖然雖然不是豐衣足食,但還是開心的,因為他的出現而墮落。沒有考慮後果就去做了,才會導致瑪絲洛娃成為妓女,並受一樁命案牽連,同時也是因為這件事,他為了贖罪而去營救瑪絲洛娃,看到了當時上層社會的腐敗,,並因這件事使他的靈魂得到了進化。很多事都是這樣,開始是沒有注意到結果,事後才會發現因為這件事的影響有多大。

記得我曾在一篇文章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讀《復活》是給人靈魂的一次洗禮。的確,讀了這本書之後才會發現有的人的思想是那樣的邪惡,從書中可以看到當時法官、將軍、省長、國務大臣這些上層社會的腐敗,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各種醜惡。從書中還可以看到人地靈魂深處的那種利己思想。女主角瑪絲洛娃本來可以説是一個快樂的人,但在她墮落後卻認為很多人都需要她,並且去利用它。當聶赫留朵夫去監獄探監的時候,她也是認為聶赫留朵夫需要他。她的醜惡的思想就是在聶赫留朵夫拋棄了她之後出現的,本來被她深埋的的醜惡人性因為拋棄,因為生活的壓迫,因為當時社會的影響而控制了瑪絲洛娃。但在後來在聶赫留朵夫的影響下,她原本的純真品質又出現了,她也進行了人生的一次復活。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什麼也不懂,讀完後只是知道講了一連串的事,只是知道里面的情節,並沒有留給我太多的體會,雖然如此,但我始終都忘不了這本書,現在慢慢想起來可卻以有更多的體悟。就好比如現在覺得書中的那些法官、省長、將軍這些人的墮落腐敗,這些人可以説是沒有了人性,只是在行屍走肉,沒有經歷精神上的復活,他們永遠都是在行屍走肉。

篇十八:《復活》讀書心得體會1000字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着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麼,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曾經有着純真美好的童年,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後奔波在社會的高層,希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子,覺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都不算什麼,於是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為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這裏,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淨化,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醜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他。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復活》概要:小説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姦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着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達八年之久。後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後,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

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皇帝恩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儘管還愛着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鬆結合。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

《復活》一書在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下了很大功夫,栩栩如生的描寫,使人物形象趨於飽滿,給讀者很大的視覺衝擊,讓我們不得不迴歸歷史、正視歷史,並結合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反饋現今社會,讓我們正視社會的本質,找到正確的社會發展規律並遵循規律發展社會,不然將會使歷史悲劇重演。同時也不斷提醒着我們,社會現存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它有它存在的必要歷史條件,當這個必要條件不復存在時,它的正確性、真理性也將不復存在。

篇十九:《復活》讀書心得1000字

篇一:復活讀書心得1000字

《復活》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最後一片長篇小説,也是他一生藝術創作和思想探索的結晶。本書是19世紀末,俄羅斯社會風景畫,在這個世界裏沒有天堂的幸福和純潔,觸目驚心的是在沙俄官僚制度下的悽苦人生,比如馬斯洛娃曾有花一樣的年華,但是在被聶赫柳多夫誘姦之後,那花一樣的年華霎時間無影無蹤了,此後她便終日過着飢寒交迫的日子,在這個世界裏沒有歡樂和祥福的生活,在俄羅斯的廣闊富饒的土地上,農奴主的剝削,農奴何止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日子,他們的生活甚至是到了慘絕人寰的可怕境地了,然而與之天壤之別的是莫斯科彼得堡上層貴族的荒淫無恥,奢侈驕橫的的生活,托爾斯泰敢於面對社會的罪惡,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全套國家機器進行猛烈的抨擊,指出貴族們揮金如土的日子全部建立在對農奴的殘酷剝削上面。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生命,即肉體的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説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曾經心靈純潔的青年,由於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鬥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後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後,正如書中所説:“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人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人,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於任何人來説,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淫慾,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煙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人充當的角色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麼的明顯,低層的女人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篇二十:《復活》讀書心得1000字

《復活》是作家列夫 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 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強勁--它,完全地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一個純真美好的,曾經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流連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風塵女子生活中墮落。他們是似乎可以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簡單的快樂。但當來兩人在馬斯洛娃的審判案中相遇時。他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面對曾經的卡秋莎(馬斯洛娃)的眼神。聶赫留朵夫深感自己才是馬斯洛娃墮落的原因所在,他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給予她多大的傷害,他的靈魂揹負了沉重的罪惡感。他決定幫馬斯洛娃重獲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監過程中,它見證了太多的不公。當他決定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農民的時候,他得到的是農民懷疑的眼神,眾族人疑惑的言語。當他想要以馬斯洛娃結婚來贖罪時,他收穫的是親友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迴應。

他面對一切的困惑,所有他認為對的事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夷。然而所有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和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才壯的青年人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在臭蟲滿天、疾病四溢的病房中。但聶赫留朵夫也看到了希望,馬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馬斯洛娃也改變了,她為了不連累聶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聶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馬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聶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聖經的教訓,並且發現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東西。

我想“復活”的就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地檢討自己,承擔自己。

在這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厚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這對事物的嚴格性是相符合的。着這裏,面對人類的苦難,作家保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這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可以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達到了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像是一整個民族的雕塑,國家的紀念碑。

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出一把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僅感受到有一種精神的復活--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復活!

篇二十一:復活讀後感

《復活》的第二章中主要講述了男主人公―青年貴族涅赫柳多夫在為當年被他傷害過的女主人公瑪斯洛娃的冤案不斷地上訴申冤,希望用他的行動來挽救她,替他自己贖罪。他用他的力量奔走於各級政府機關,活動於權貴之間,不斷的歷練中讓他清楚地看到本階級的專橫無理和無限的罪惡。特別是地主對農民的無限制的土地佔有,並以此來自豪,促使農民階級貧苦,讓農民受到莫大的屈辱。他開始大聲地疾呼:“萬萬不可再繼續下去了”,成為了一名地主階級罪惡的揭露者和批評者,是地主階級的一面鏡子,也是全書的`中心部分、高潮。

篇二十二:復活讀後感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篇二十三:復活讀後感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説,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説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篇二十四:復活讀後感

托爾斯泰的這部小説詮釋了“人之初,性本善”。卡秋莎 瑪斯洛娃本是位純真的少女,涅赫柳多夫最初也是善良的青年,只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太難得了,才有靈魂墮落的涅赫柳多夫。但善良的本性終使他醒悟,也打動了瑪斯洛娃,兩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覆活了。

《復活》講述了一個俄羅斯貴族從奢侈、腐敗的生活中如何驚醒,如何下定決心背叛行屍走肉的命運,如何把正在滅亡的命運拯救回來,如何靈命更新的復活。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從一個善良青年到一個思想腐朽的極物質的人,最終看到卡秋莎的悲劇才醒悟。卡秋莎從一個純真少女到淪為妓女,然後被涅赫柳多夫的行為打動而醒悟過來。另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心靈的復活。

涅赫柳多夫有着世襲的龐大田產,守着佃農的納糧。獲得新生的他以全新的角度傾聽周圍的人們,觀察周圍的事件,他與農民交談,體會他們對土地和家人的熱愛;他與革命者交談,瞭解他們對舊世界的憎恨,對新世界的期待;他與小市民交談,感受他們小而精緻的生活計劃,而對他以前所生活的那個貴族階民,他只有更多的鄙視和厭惡,儘管周圍的環境還是充滿了污穢,騙局的悲劇…… 儘管涅赫柳多夫的那些惡行令人憎恨,可他也算是個男人。涅赫柳多夫的負罪感浸透他的心靈。以拯救瑪斯洛娃為開始,踏上一條抵抗謊言而渴慕真理的朝聖者的艱難旅程。他也開始厭惡了這個社會,尤其是這個上流社會的人,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涅赫柳多夫用自己的行動造福身邊的每個人,回到家鄉,耐心地説服固執而又狹隘的農民將他所有的世襲田產公平分配,然後趕到流放去西伯利亞的犯人中間,與他們同行,儘自己的能力幫助瑪斯洛娃和她的同伴們,減輕她們在遙遠而艱苦行程中的痛苦。

雖然涅赫柳多夫拯救卡秋莎免受流放之罪失敗,但他成功地拯救卡秋莎,使卡秋莎從墮落的習慣中解脱出來。他當然更看到整個人類的真正出路,特別是他身邊的人,被他的轉變所感動,他們的生命也在逐漸地更新。瑪斯洛娃本來已沉淪在罪惡當中不能自拔,但這位害她陷入悲慘生活的富人竟願放棄舒適的地位用餘生來拯救她,她被他聖潔的情懷和動機所感動,也開始重新認識她所憎恨的這個世界和人,後來她完全原諒了他,因為她也為自己放縱情慾深深地懊悔,也為自己未能堅信上帝而墮落真心地認罪。

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罪美好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己的這美好的感情卻毫不知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

篇二十五:復活讀後感

“復活”,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個詞有了更深的體會。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單純的身體上的復活,更是精神上的。那是精神的一種昇華,經歷過“復活”的人,就像是涅槃後的鳳凰,散發着神聖、美麗的光輝。

《復活》出自俄國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之手,更是一本家喻户曉的不朽之作!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把作者創作此書時的背景看了看。因為我覺得,名著,不是因為它的詞藻是多麼華麗,也不是因為它的語言是多麼優美,而是因為作者把他的思想融入在了其中。而瞭解作者當時的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當時的背景。

此書創作於托爾斯泰的晚年,19世紀黑暗的沙皇統治時期。晚年的托爾斯泰已經見過了太多悲慘的社會現象,他把這種對腐朽的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和抨擊化成了文字,表達了出來,而“復活”則是全書的主旨,作者通過精心描寫主人公的精神復活過程,來表達他對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同情。在我看來,作者把“復活”作為全書的主旨,更是表達了晚年的他對社會,對人民的一種美好願望。

小説中有兩個主要人物,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瑪斯洛娃。作者正是通過描寫二人的精神復活過程來表達他心中那份同情和美好願望。瑪斯洛娃曾經是一個單純、善良的姑娘,對生活和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她16歲時和當時只是大學生的涅赫留多夫相識並相愛,不過當時的涅赫留多夫只是一個單純,無邪的青年。但三年後,當他大學畢業升上軍官後,就變成了一個迷戀酒色、不思進取的社會敗類。當他再一次見到瑪斯洛娃時,他誘姦了她,只留下了一點錢。瑪斯洛娃得知自己懷孕後被迫離開了地主家裏,弱小單純的她處處被侮辱,不斷的被拋棄,最後淪為妓女。至此,她已經變得身心麻木了。直到最後在一樁人命案中她被指認成兇手而被關在監獄中等待審問時,她又意外的遇上了涅赫留多夫。此時的涅赫留多夫已經改變了年輕時的信念,精神道德上已經墮落了。但當他聽見瑪斯洛娃在法庭上的呼喊時,他的良知突然被喚醒了。

行文至此,作者已經開始了對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復活”。而從這開始,才是這部書的真正精髓所在。作者描寫這段時花了很大的心思:通過描寫涅赫留多夫內心微妙的變化,以及他對瑪斯洛娃態度的轉變來刻畫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復活。在此期間,作者也詳細描寫了瑪斯洛娃的“精神復活”,而她,則是被涅赫留多夫對她的懺悔所打動,冰凍了七年的心在這一瞬間融化了,封閉已久的記憶閘門也被衝開了。用涅赫留多夫的話來説,就是“她變了,她發生了對她靈魂來説很重要的變化。”至此,作者對兩位主人公的“復活”過程已基本結束了。讀到這,也不禁被作者那精密的構思所震撼,不過真正令我感歎的,是作者對社會的美好心願和對人民的美好期望。作者在書中並未提及他對社會的那種期望,但從全書來看,那種期望又無處不在,因為作者已經把它融入到了每一次文字中,這,才是真正的不朽之作!

讀完這本書後,仔細想想,這種類似的事在現在又何嘗沒有呢?眼下這種金錢社會下,良知、善良、單純彷彿成了“向上爬”的累贅。無數的人為了所謂的權力金錢拋棄了這些,卻不知道多麼愚蠢!沒有了這些,他們只不過是一個個空有一身皮囊的低級動物罷了。

因此推薦大家在空閒時讀一下這本書,特別是作者對主人公的精神復活描寫,因為這一段不僅僅是全書的精髓,也有助於提高大家對人物的描寫,提高大家的寫作水平。順便向大家推薦一本也是描寫悲慘命運的名著: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在我看來,此書較《復活》而言更注重情節性,但也是一本世界名著,可讀性也很強,在此強烈推薦一下,大家在閒暇之餘不妨讀一下此書。

篇二十六:復活讀後感

“事情很明白,凡是人們認為重要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卑鄙齷齪,不值一提的,而所有那些光輝奪目,富麗堂皇的外衣,往往掩蓋着日空見慣的罪行,這些罪行不但沒有受到懲罰,而且風靡一時,被人們費盡心思加以美化。”

“我要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良心要我犧牲自己的自由來贖罪。”

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這就是曾經放浪荒唐、風流成性的涅赫柳多夫到後來的思想覺悟、人性復活的涅赫柳多夫的轉變過程。

一個是充滿理想的少年,一個是美麗純潔的少女;一個是紙醉金迷的貴族老爺,一個是出賣靈魂的風塵女子。他們的人生再次相逢時,一個是高高在上的公爵陪審員,一個是罪大惡極的妓女殺人犯。涅赫柳多夫認出了瑪絲洛娃——少年時的他曾愛過的少女。可是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使涅赫柳多夫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貴族——花天酒地,無所事事;這個罪惡醜陋,金錢至上的社會也讓那個純潔無瑕的卡秋莎成了處處賣弄風騷的瑪絲洛娃。

其實,我更願意叫她卡秋莎,那是個從小不諳世事地生活在大莊園的無憂無慮的少女。她憧憬着光明的未來,她幻想着美好的愛情,可惜她所想象的這一切最後都被這個無情的社會狠狠地碾碎。人去樓空,才發現只不過是南柯一夢。帶着一身傷痕,她開始墮落。可最終,她也無法擺脱人性的枷鎖,她的愛慕虛榮使她淪落為風塵女子。或許這個可憐的女人的命運早已被她自己預言——“我在這裏,在泥濘裏,在黑暗中,任風吹雨打,站着哭泣。”

幸好,最終,他們都還是復活了。

法庭上的匆匆一瞥,使涅赫柳多夫徹徹底底脱變成了一個懺悔者。他為幫瑪絲洛娃脱罪四處奔走,將土地分給農民,準備隨瑪絲洛娃遠去西伯利亞。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卻被農民懷疑,被親友鄙夷,被上層貴族唾棄。他所堅持的都不被這個充滿銅臭味的社會所理解。人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無所謂良心、道德。而這個社會早已喪失了人性和最基本的憐憫。財富、權力總是讓世人迷失自我。而在這個社會的薰陶下,涅赫柳多夫的復活無疑是舉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人性的光輝在重生的涅赫柳多夫身上綻放!

如果説涅赫柳多夫使卡秋莎墜落成了瑪絲洛娃,那麼西蒙鬆則是瑪絲洛娃真正的拯救者。他作為政治犯的代表,讓瑪絲洛娃覺得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為了利益和享樂而活,讓瑪斯洛娃稱這些人是“真正優秀的人們”,讓瑪斯洛娃徹底擺脱過去,重新撿起抹布、拾起掃帚,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找回曾經的那個勤勞、善良的喀秋莎。

小説的結局,瑪斯洛娃選擇了西蒙鬆,選擇了革命者,選擇了遺忘過去,選擇了開啟嶄新的生活。至此,瑪斯洛娃在精神上真正完成了復活。

涅赫柳多夫在紙醉金迷的生活與良知中選擇了後者。他面對了自己的良心,不用再揹負良心的債,從罪孽感、愧疚感的陰影中走出來。沐浴着陽光的涅赫柳多夫感到了精神上巨大的滿足感和快樂。他告別了渾渾噩噩十年如一日的“貴族生活”,人性的復活讓他能夠在陽光下舒心地微笑。

列夫·托爾斯泰使兩名原本墜入風塵的主人公復活,從而抨擊了黑暗的社會。但我想,小説中兩名主人公的復活也代表了這個社會的復活。革命正在開始,光明的未來在不遠的前方!

閲讀這個故事是煎熬的,但結果是令人欣慰、快樂的。我隨文章情節起伏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展露笑顏。閲讀《復活》的過程是漫長的,主人公的一舉一動牽動着我的心。我為瑪絲洛娃的悲慘遭遇而落淚,為涅赫柳多夫的艱難抉擇而揪心,更為他們最後的“復活”而欣悦。我觸碰到了陽光的燦爛、重生的快樂,閲讀讓我成長,最終我也會由閲讀而蜕變、成熟。閲讀讓我感受到的快樂感如縷縷春風拂面,醉我心脾。我的豆蔻年華因閲讀而格外美麗!

復活的道路依舊漫長,不過,我們正在前進。前進的道路、奮鬥的過程是快樂的,我享受着這個美麗的過程。

篇二十七:《復活》讀後感

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永不磨滅的珍品,它是列夫?托爾斯泰世界觀發生鉅變後,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後一部長篇鉅著,被公認為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高峯,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

《復活》這部小説,寫的是人性復活。弘揚人性,何罪之有?文學以情感人,不管它反映的是什麼社會現實,突出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我們看重的是其“情”字。《復活》正是對貧苦大眾和弱小者的同情和愛護之心,對統治者的憤恨,對貴族的憎恨,對革命者的敬意,對官辦教會的蔑視,充滿着深厚的感人之情。這一切表現得異常分明,異常強烈,異常真摯,而這一切都是人性的感情。無怪乎《復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而成為超越世界,超越時代的不朽名著。列寧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也是對托爾斯泰的高度評價,從一個側面也為《復活》做出了一個定斷。正如《復活》小説中説道的:“人們認為,神聖和重要的不是春天的早晨,不是為造福萬物而生就的人間美景,這種可以激發和睦、融洽、友愛之情的景,神聖而重要的倒是人們自己想方設法施行人對人的統治。”以此來結束這篇文章,其目的在於讓人更深層次去領悟所謂復活的真諦。

篇二十八:復活讀後感

讀完了《復活》這一本書,作者在書中揭露了當時法庭、監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殘暴和法律的反動。在嚴肅的法庭上,一羣執法者各有各的心思,隨隨便便地將一個受害少女瑪絲洛娃判刑。在主人公上訴的過程中,又進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從上到下都沒有好人:國務大臣是個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櫃密官是鎮壓波蘭人起義的劊子手,掌管犯人的將軍極端殘忍,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為樂,而獄吏也以折磨犯人為能事。這是一個怎樣的羣體,一個怎樣的統治階級?

小説在激烈地揭露和批判俄國社會的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豐滿而複雜的人物形象——涅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瑪絲洛娃。涅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的典型。小説經過這個人物在思考和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的發展,來刻畫人物的。在整個小説中,他的貴族階級舊性不斷死灰復燃。所以他每走一步都要經過痛苦的鬥爭。這一切都使得這個人物形象顯得豐滿和真實可信。可是,最終他的心靈復甦是給人以強烈震撼的。

用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話説:《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

篇二十九:復活讀後感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感情。聶赫留朵經歷了軍旅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之後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終“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軍旅生涯後,墮落一時,最終最終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以往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説的:在看一類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篇三十:復活讀後感

在復活一書中,聶赫留朵夫"懺悔貴族"的形象闡述了托爾斯泰作為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與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動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現。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擊的沙俄統治階級薰陶下腐朽靡爛的惡。

大學時期的聶赫留朵夫熱情而單純,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少年腦中灌輸着在當時俄羅斯算得上不切實際的,及其夢想主義的名主理念。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統的沙俄是不可與統治階級分割的一分子,但聶赫留朵夫仍堅定不移地反對着土地私有制,“佔有土地是不正當的”,為被剝削的農民、工人呼籲正義,爭取改革。

然而,參軍後,聶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敗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馬斯洛娃身邊後將她誘姦致孕又用100盧布打發拋棄了她,使她被掃地出門,生活困苦,領了黃色執照開始妓女生涯。

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絲,被誘姦後生活急轉直下。但她不一樣於苔絲,因為苔絲於艾裏克是罌粟般引誘其墮落,讓其甘心於沉溺罪惡中的禁果;而馬斯洛娃於聶赫留朵夫,是救贖,是藥引,是他獲得精神上新生的燈塔。因為他,馬斯洛娃不再相信“上帝和愛”,不再相信完美存在於世間。這個因自我的孽障淪落煙花之地,勾欄之中,被徹底地傷害而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喚醒了被動物面支配的聶赫留朵夫殘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開始了為馬斯洛娃上訴,從而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間百態,產生對沙俄社會的反思與痛恨,直至獲得馬斯洛娃的原諒,散盡家財與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道路。而馬斯洛娃也在原諒聶赫留朵夫中復活了自我。

全書中,最令我恐懼的不是沙俄統治的殘忍不公,不是社會底層人民飽受剝削虐待的悽苦生平,而是這些社會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徹底的,悲哀的空虛。托爾斯泰曾描述馬斯洛娃作為妓女的生活,午時起牀,挑衣服,吃油膩的甜食,與鴇母吵架,傍晚縱情享樂直至凌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風雨中的車站失去了信仰的馬斯洛娃,彷彿也失去了靈魂。於徹骨的麻木與放蕩中,馬斯洛娃只是個挖掉了精神的軀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意識,以一個渺小的,獸性的姿態存在着。這恐怖的空虛蔓延着,不僅僅在底層人民中出現,也更在貴族,這些因腰纏萬貫連基本的謀生工作都不需要實行的遊手好閒者們中出現。托爾斯泰也在文中借聶赫留朵夫問道,受苦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於我而言,這就是為什麼馬斯洛娃和聶赫留朵夫兩個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觸動人心。僅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空虛是這些可憐人們逃避難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徑。聶赫留朵夫也一樣,他困惑於社會中如此的苦難與不公之意義,徹夜翻讀聖經焦急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為,要克服如此的苦難與罪惡,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認自我的罪”。這具有濃郁基督教薰陶的思想卻也不失為真理,歸根結底向上帝懺悔是為了尋求寬恕。承認並知曉了自我的罪惡,繼而尋求某種更高精神存在的寬恕,受害者的寬恕,或自我寬恕,但寬恕並非包庇。承認罪孽,並帶着罪孽活下去,無論你是信徒或無神論者,這都是通往心靈淨化的唯一道路。西蒙鬆之類的革命者攻擊的是製造社會性麻木空虛的源頭,即封建體系。而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代表了千萬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沒有本事或不願傾其所有來改變全社會的人民。在政教合一,基督徒根深蒂固的沙俄,托爾斯泰創造此二人的意義是,個人信仰與懺悔,宗教主義的路途,才是絕大部分麻木而無力改變社會的民眾尋求解脱的方式。應對俄羅斯民族深沉的苦難,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澱給出的解決方法,盡顯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從個人的精神上解救這個他所深愛的民族,而非社

會性的改革。

個人宗教主義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爛的社會體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變體系之前,人民的唯一救贖。這就是我眼中,復活的主旨。

篇三十一:復活讀後感

前一段,讀了《復活》,覺得十分沉重。卻又充滿了期望,人在,讓人醒的事還在,他就是一份期望。每個人都有兩面,如果他看起來不好,那是他的善良沒有打開。

文中的聶赫留朵夫,想想當年也是一個生性善良,具有抱復的人,在軍營,其實也就是舊勢力的代名詞中,變的墮落,而又無情。對愛自我的人,他並不覺得自我的傷害是多麼狠,直到看見法庭上那個落魄的姑娘,他才意識到自我造成了怎樣的慘劇。他毀了一個人。也正是這強烈的震盪市他突然覺得自我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生命的復活也就開始了。

在那裏,我重點説一下我對聶赫留朵夫變化的看法。

他是時代的犧牲品,是代表而又是特例。他經過自我的努力改變了自我,洗刷了自我,復活了自我。在他這種改變中最重要的,我覺的就是那種震撼。人生需要震撼!

主人公在法庭上看到了過去自我迫害的女友,看到以往的好人,在自我的毀害下,變得悽苦,麻木,憔悴而又可憐,他怕被認出來,但其實她早已明白,看到自我的所作所為,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定會有一種罪惡感產生。在他麻木的心中,這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他並不是一個地道的壞人,僅僅是沒發現他的位置。這股力量讓他明白自我應當為那女人做些什麼,不錯,男人的想法。人的想法。

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呢?在經歷一次次打擊後,人們不是堅強了,而是找到了應對的辦法,假若在路口擺了個石頭,撞上的人永遠不會強到把石頭裝碎。我們,需要的正是一次感動,這樣説:人都有自我未發現的本事,在經歷一次次洗禮後,人們找到了打開自我好的一面的方法,於是復活。

變化,並不是什麼難事,抓住機會,就行了。

篇三十二:復活讀後感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在那裏,作家目光的犀利、描繪的精確、筆力的雄渾到達一個空前的高度。這與作品資料的嚴肅性是相貼合的。在那裏,應對人類的苦難,作家堅持了高超的鎮靜,然而讀者卻不得不為見到的景象而深受震動。托爾斯泰在那裏的挖掘比以往要深。能夠説整個俄國都被他翻了出來。他再現的藝術世界已經到達可作為一面“鏡子”的程度。偉大的真實!正因為作品除去了浪漫主義的萎靡因素,因而整個顯出了威力,如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一般。然而這不是一座普通的雕塑,是一座宏偉的紀念碑。它把19世紀末整個俄國的現實熔鑄進去,上頭刻有窮人、貴族、獄吏、監犯、革命者、醫生、***、學生……裏面混合了懺悔、憐憫、寬容、無恥、欺詐、放蕩……

那裏,作者唱出了人類藝術最崇高的歌:“我們為不幸者撒一掬淚,人世的悲歡感動我們的心。”當我們打開這本書,我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我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覺。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沉睡的心嗎?

篇三十三:復活讀後感

復活一向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並且它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托爾斯泰的著作。

復活這部小説經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監禁無辜百姓的牢獄;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芫破產的農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突出托爾斯泰雖然對現實社會做了激烈的抨擊,揭露了社會制度的本質。

復活的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本來是一個單純,熱情的少年,愛上了姑媽家的養女兼婢女卡秋莎,並與其發生了關係。但之後他背叛兩人的承諾,而懷孕的卡秋莎被趕出家門。

由於社會的現實,把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變成一個跟其他貴族一樣的人,而把卡秋莎逼良為娼。由於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機會作為陪審員參加審理一個毒死人的命案。而被告者是卡秋莎,看到瑪絲洛娃被宣判後失聲痛哭、大呼冤枉的慘狀,他決心找庭長、律師設法補救。他開始反省,進行“靈魂淨化”,發現他自我和周圍的人都是“又可恥,又可憎”。

最終經過他的幫忙,卡秋莎沉冤得雪,對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的怨恨也消失了。

看完這篇小説再看看題目,我覺得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

這部小説讓我明白人性的本質,可是它也是暗示真托爾斯泰的經歷,他本來也是一個貴族人士,也是過着蹂躪奴隸的生活,但他之後慢慢思考,發現這樣自我並不歡樂,最終他放棄一切,解放奴隸,尋求真正的歡樂。他這樣的行為卻被別人認為他瘋了,甚至是家裏人也覺得他瘋了。

這體現的是當時的以貴族為首的社會,但此刻不一樣了。雖然此刻不算是大同社會,但有很人不管是有錢還是貧窮,他們都願意幫忙別人。作者應當是期望這樣一個社會吧。

篇三十四:復活讀後感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期間是一個純潔熱誠、有完美追求的青年,在姑媽家度假時,與美麗善良的少女瑪絲洛娃戀愛。等他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以後,卻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在夜裏誘姦了瑪絲洛娃,第二天給她一張100盧布的鈔票。

致使瑪絲洛娃墮落,成為妓女,並被誣告犯殺人罪。直到之後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巧遇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為瑪絲洛娃奔走申冤,上訴失敗後他陪她去西伯利亞流放。

聶赫留朵夫的行為感動了瑪絲洛娃,她重新愛上了他。

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瑪絲洛娃拒絕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婚。

篇三十五:復活讀後感

小説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姦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我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後,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之後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裏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裏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之後卡秋莎恢復健康後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最好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後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姦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此刻法庭,十年後他以陪審員身份出此刻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之後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姦的後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能夠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篇三十六:復活讀後感

《復活》是托爾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認為是其創作的“最高的一峯”。它沒有《戰爭與和平》史詩般的恢宏氣魄和明亮的詩意,沒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瀾與不安的騷動。它,完全是體現了一位偉人的暮年心靈的穩健和悲天憫人的大氣!

小説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奸後遭到遺棄。由此她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着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長達八年之久。之後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此時,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譴責。為了給自我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

的確,書中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是一個善良,充滿活力,有着崇高志願的青年。但當他擔任上官職後卻完全改變了,整日沉寂在享樂之中,早已忘記自我的狂熱夢想,變得腐朽,落魄,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花花公子。直到在法庭上見到瑪絲洛娃,他回想起許多往事,從而使他覺得自我是那麼的可惡,便對於自我以前過的生活產生怨恨。為了贖罪,他給一些無辜的犯人起訴伸冤,將自我名下的一部分土地分給了農民,他徹底的改變了自我的生活,將自我從以前的腐朽中拯救了出來。這本書名叫《復活》,我想“復活”的首先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往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犯錯誤不要緊,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其次我想瑪絲洛娃從妓*又重新轉變成以前善良樸實的姑娘也是一種復活吧。

當我打開這本書,我不禁感受到有一種心靈的復活,人類最完美的感情的復活!即使是當代,許多人也許正在悄然地埋葬自我的這些完美的感情卻毫無所知。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復活》這樣的作品來喚醒我們沉睡的心靈嗎?

篇三十七:復活讀後感

人死而復生,在現實生活中看來是無稽之談。但每個人對“生”或“死”的看法和定義是有所出入的,甚至是截然不一樣的。

在此,我引用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詩:

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

生與死不僅僅是心臟和脈搏的跳動與否,而是心靈和精神的高尚與否。托爾斯泰筆下的《復活》便是圍繞着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和道德洗禮而展開的故事。聶赫留朵夫一次偶然機會發現瑪絲洛娃竟是自我青年時代熱戀的卡秋莎。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是高高在上的公爵,坐在陪審席的位置上,卡秋莎卻已淪為妓女,成了被告人。聶赫留朵夫此刻才醒悟曾對卡秋莎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卻礙於面子不開口。聶搞清事情原委,卻已經來不及。

聶一次次地探監,期望得到卡秋莎的原諒。實質上,卡秋莎對過去所受的傷害已經不願提起,並對聶如此這般利用自我來拯救自我的心靈而悲憤。

雖然最終的結果沒能改變,聶踏上了和卡秋莎一同的流放路程,並讓卡秋莎儘量地幸福,幫忙她戒煙戒酒,卡秋莎也原諒了聶赫留朵夫。

這是一個有關精神和道德復活的故事,也揭露了貪官污吏和舊社會的制度。托爾斯泰是一位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用他的筆去抨擊俄國政治的腐敗。他亦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而今21世紀,縱觀世界,是戰爭,是腐敗,是災難仍在吞噬着我們的心靈淨土。物慾橫流,人情冷漠的社會,我們眼睜睜看着完美流逝,惡魔向我們伸出了利爪,但我們仍像鴕鳥一樣逃避現實。抬起頭看看,是否有更多的痛苦在繼續,有更多的歡笑被淹沒。或許,此刻物質條件充沛的環境下,我們體會不到他人的痛苦。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能在温室仍舊昂首挺立,兩耳不聞窗外事。

然而,生活中確實還有許多人性的閃光,只要我們能夠將閃光放大併發揚,也必須會讓更多原本墮落的心靈復活。年輕的我們,心靈還保留着一塊淨土,保護它並墾殖它,讓它生生不息。我們是社會人,終要走到社會去。儘管從父輩嘴裏,我們總覺得社會是險惡黑暗的。但一個人的心靈如何,他看到的世界就如何。這並非自欺欺人,而是一個人對自我的精神和道德崇高的最基本的保護和持有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我給自我的。

“人單純些,會更歡樂。”誰會笑話你的單純呢?沒有人會的。因為單純的人最歡樂也最幸福。這樣要求自我的心靈,自覺把那些邪惡的拒絕在門外,用心去接納這個世界。正如一句話所説的:

握緊拳頭時,好像抓住了許多東西,其實,連空氣都沒有抓到!

張開雙臂時,好像雙手空空,可是,全世界就都是在你手心!

篇三十八:復活讀後感

人的一生總會經歷許多磨難與誘惑,這些磨難會一向打擊你的身體,誘惑會一向侵蝕你的心。一旦陷進去,便好似走進了無邊的荒蕪了沙漠,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最終杯具收場。那麼,有些人為什麼會受到誘惑呢?是因為人的私慾!人一旦有私慾,就會變得貪婪,就會被利益與虛榮心矇蔽了雙眼,從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麼,我們人該怎樣堅持一顆純真的心,好好度過自我漫長而又充滿誘惑的一生呢?我從《復活》中看到了期望。

談到《復活》這本書,也許大家都比較陌生吧。這是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嘔心瀝血寫出的最終的一部鉅著,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永不磨滅的珍品,是托爾斯泰文學創作的頂峯,是托爾斯泰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結晶!

這本書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讀完這本感人肺腑的著作,我不禁留下了滾滾熱淚。我十分同情女主人公和像她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悲慘生活;感歎男主人公浪子回頭為時不晚的精神;憎恨貴族人士的官官相護、自私自利的醜惡嘴臉。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近日,我常常聽到一些我不想聽到的消息:有一些所謂的重點中學,每年都會給一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富家子弟開後門,只要他們能拿出一筆可觀的贊助費,就能夠進到重點中學去讀書。而那些成績優異卻囊中羞澀的學生只能被拒之門外。那些富家子弟在學校裏即使目中無人、橫行霸道,學校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為所欲為!學校的辦學宗旨完全被顛覆了,可悲、可恨!

《復活》這本書,不僅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讓我們懷揣夢想,心持純真,一齊篤志前行吧!

篇三十九:復活讀後感

《復活》與《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為列夫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講述了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僕瑪絲洛娃,使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之後,她淪為妓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並請求同她結婚,以贖回自我的罪過。上訴失敗後,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為伉儷。

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可謂淋漓盡致,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女主人公鋃鐺入獄後的頹蒼白無力――“這個女人腳穿麻布襪,外套囚犯穿的棉鞋,頭上扎着一塊白頭巾,顯然有意讓幾綹烏黑的鬈髮從頭巾裏露出來。她的臉色異常蒼白,彷彿儲存在地窖裏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長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雙短而闊的手和從囚袍寬大領口裏露出來的豐滿脖子,也是那樣蒼白。她那雙眼睛,在蒼白無光的臉龐襯托下,顯得格外烏黑髮亮,雖然有點浮腫,但十分靈活”。映襯出了男主人公犯下罪惡後導致的杯具,彷彿是對之後他的“復活”先抑後揚。

有人認為,《復活》是為瑪絲洛娃而寫,她從青春的美麗年華到獄中被冤的階下囚,再到法庭上的重逢,最終是男主人公對她的付出,她卻不敢、不能理解男主人公的再次的愛,她變的成熟了,她不想拖累他,她經歷了起起落落得意精神重塑。

也有人認為,《復活》也為聶赫留朵夫而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而我從他的身上學到的最珍貴的一點就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以往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後,做了許多好事來彌補過錯,這是任何人都值得擁有的。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的檢討自我,承擔自我所犯的過錯,從而完成精神的重塑。

一個人做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改變自我,不去進行一次精神的“復活”!

篇四十:復活讀後感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着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麼,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以往有着純真完美的童年,對生活充滿期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着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後奔波在社會的高層,期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貌,覺得自我此刻所擁有的都不算什麼,於是用自我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為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那裏,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淨化,使自我的心靈得到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醜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能夠讀讀他。

篇四十一:復活讀後感

《復活》創作於1889——1899,是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於晚年的長篇小説,不僅僅是他對俄國社會最有力,最全面批判的著作,也是他思想,主張的總結。

《復活》的題材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出身於上流社會的陪審員,在法庭審判的時候,認出了其中一個犯盜竊罪的妓女是他親戚家的養女,曾受他引誘並懷孕。被發現後即被趕出家門,她把生下的孩子送給育嬰堂,然後從此墮落成妓女。

當這個陪審員認出這個姑娘後,他找到了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並告訴他自我要與這個姑娘結婚。但諷刺的是,這樁看似荒誕的婚姻,最終以這個姑娘在結婚前夜因傷寒而死為結局。

而在《復活》中,這個妓女便是女主人公瑪絲洛娃,陪審員便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全文以瑪絲洛娃的悲慘生活遭遇為線索,給我們鋪展開一幅俄國革命前夕社會生活的畫面:上層社會的人民生活富裕奢侈,並且認為窮人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並鄙視他們,但在《復活》中,作者卻借聶赫留朵夫的反思寫出了自我的看法:“人們大多會認為小偷、兇手、間諜、妓女們為自我卑下的職業感到羞恥………可我們卻對富翁、軍事長官,統治者的自吹自擂大加讚賞………富翁的財富來自巧取豪奪,軍事長官的勝利來自血腥的殺戮,統治者的威力來自殘暴的手腕………可是因為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和他們有相同的生活觀念………目的只可是是為自我辯護。”而下層百姓則“在很多的死亡,他們已經對死亡麻木不仁。孩子養不活,婦女們長時間地幹活並且是高強度的勞動………喂不飽自我………生活境況越來越糟”。

《復活》中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便是下層百姓的代表,她天真善良,卻飽受社會的壓迫、蹂躪,儘管淪落風塵,但她始終保留了可貴的天性;儘管她憎恨聶赫留朵夫的所作所為,但在發現後者的悔改之意時,卻仍舊原諒了他;她又有極強的自尊心,所以她不願理解聶赫留朵夫的幫忙。

而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則是上層社會的代表,但不一樣的是少年時的他抱負着夢想;在墮入窮奢極欲的社會後,他的善良之心卻並未湮滅,在認出瑪絲洛娃後,他極力想幫忙她,並重拾年少時的夢想,從一個奢侈,浮誇的少爺到堅決反對上層社會的人物,他把自我的土地分給農民,揭露上層社會的腐敗罪惡,反對沙皇制度。

儘管二者的遭遇境況南轅北轍,但相同的是他們的思想都在“沉睡”中,所以他們要“復活”,要真正的成為一名有血有肉、有同情心、勇於反抗黑暗社會、追求夢想的人。

在故事的最終,瑪絲洛娃理解了政治犯西蒙鬆的求婚,聶赫留朵夫也追隨了自我夢想。托爾斯泰的夢想寄託在這部小説中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復活》是歌頌人類同情的最美的詩--最真實的詩,書中體現了卑劣與德性,一切都以不寬不猛的態度、鎮靜的智慧與博愛的憐憫去觀察。——法國著名評論家羅曼羅蘭

篇四十二:復活讀後感

《復活》這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貴族青年聶赫留道夫“騙取”了故母的養母卡秋莎·瑪斯洛娃的愛意,導致她被迫成為了妓女。當她被誣告謀財害命時,正好聶赫留道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卡秋莎後深深感到自我毫無人性,於是他為了彌補自我以前的過錯,便為她奔走伸冤,並向她求婚。之後伸冤失敗後,卡秋莎被流放,而聶赫留道夫也下定決心要陪她一齊去受苦。他的一舉一動卡秋莎都看在眼裏,她不僅僅原諒了他,並且還重新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聲和地位,卡秋莎最終沒有與他成親。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應當抱有像卡秋莎那樣的寬容之心和聶赫留道夫的能夠自我反省的心態。每個人都會有自私的心態,哪怕是看到垃圾卻不撿起來,這也是自私的表現。可是,沒有關係,只要你能像聶赫留道夫一樣知錯能改,努力彌補自我犯下的過錯,就會讓比爾原諒你。但如果你一錯再錯,屢教不改呢?那麼比爾不但不會諒解你,並且還會認為你目中無人,從此再也不想和你打交道。另外,我們也要像卡秋莎一樣先從比爾的角度研究,這樣才會讓別人喜歡上你。

知錯能改和寬容也是一種生活技能。

篇四十三:復活讀後感

全文的前半部分寫聶赫留朵夫為拯救瑪絲洛娃,動用自我的社會關係,利用自我的社會地位,為爭取瑪絲洛娃自由做出的努力。經過聶赫留朵夫的心理變化和其他官員的表現,充分反映了當時俄國上流人士的腐敗和社會的敗落。後半部分是全書思想的昇華,經過描述政治犯的生活,揭示了人們對貴族的反抗,同時也展現了各種不一樣宗教的鬥爭。這是繼《牛虻》之後又一本讓我對宗教知識深深領悟的書。

聶赫留朵夫為自我誘姦瑪絲洛娃而感到痛苦,他受到良心的譴責,決心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他要放棄私有土地,斷絕與上流社會的聯繫,這對一個貴族青年來説是困難的,他經歷着心理上的巨大沖擊,自我也一向在矛盾當中。異常是之後瑪絲洛娃思想的改變和現實的社會對他帶來的巨大打擊使他的心理受到了更加嚴酷的考驗。

在囚徒往西伯利亞走的路上,政治犯的熱情、勇敢給聶赫留朵夫帶來了全新的思想,他也在這種新的思想下逐漸成長。他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毅然拋棄家產,去西伯利亞當苦役的決心令人欽佩。

最終瑪絲洛娃為了不讓聶赫留朵夫跟着自我受苦,含痛拒絕了聶赫留朵夫,並同政治犯西蒙鬆結合走向新生,而聶赫留朵夫也悟透聖經的真諦,理解了人生,走向一個新的生活。可是我還是為聶赫留朵夫沒能找到一個漂亮的姑娘感到惋惜。

書中有兩個漂亮的女孩,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謝基尼娜。她們有着不一樣的表現。謝基尼娜出身貴族,卻從不賣弄風情,樸素無華。她的行為深深的影響了瑪絲洛娃,並受到她的敬重。

不愧是古典名著,的確有它深刻的內涵。

篇四十四:《復活》讀後感

無論是誰看到《復活》這個書名都會想很多心裏也會好奇以及驚訝,都在會想:“人會復活?”後來我也是帶着這份好奇打開了這本書。

本書的主人公是出生貴族的青年――聶赫留朵夫,在早年他和卡秋莎產生了愛情,可是當他做了幾年軍官回來後就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後還拋棄了她。卡秋莎被一羣無恥的法官判處了四年牢獄,並流放到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良心上受到譴責,決定和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亞,並把自己的田地分給窮人。他向卡秋莎求婚,為贖他曾經的罪過。

卡秋莎拒絕了。她在流放當中和革命者西蒙鬆走在了一起。最後,聶赫留朵夫放棄了對卡秋莎的追隨,過起了自己的日子。最後的聶赫留朵夫復活了,他不再像被污染時的軍官那樣殘暴,他為覺得是自己使卡秋莎的淪落而自責,他要救贖,所以他要和卡秋莎結婚,這是他的一次復活。儘管當初的他像野獸,可是當他自責於卡秋莎的時候,可以看出他的深處是善良的。世俗並沒有完全矇蔽他的雙眼,但是隻是年少氣盛的他迷失了方向而已。當然,只要人性的善發揮出來,那麼就是在墮落時候的復活。

篇四十五:《復活》讀後感

在寒假裏,我讀完了俄國19世紀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又一大着作――《復活》。

“復活”,顧名思義指死去的人再一次獲得生命,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種事。我對托爾斯泰頗有了解,他並不是一個科幻作家,因而我懷着興趣翻開了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一任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一個女僕卡秋莎?瑪絲洛娃發生了愛情。聶赫留朵經歷了部隊生涯後,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後來對卡秋莎?瑪絲洛娃做出了無法彌補的醜惡行為,並拋棄了她,至使其墮落。在多年後,兩人以犯人和陪審員的身份重逢於法庭,做為陪審員的聶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譴責。為了“贖罪”,他開始了對瑪絲洛娃的“救助”。在為此奔波的途中,聶赫留朵夫親眼目睹了俄國農民的痛苦與貴族的壓迫。最後“救助”終未成功。於是,聶赫留朵夫決定與卡秋莎?瑪絲洛娃同赴西伯利亞流放地。這時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復話”。

讀過後,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後。我才漸有所悟:精神是肉體的支柱,有些人雖然仍活在世上,卻只是行屍走肉,受人唾罵。相反之,有的人雖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過上千萬年,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於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墮落的人中,也有重新“洗清”自我的人。書中男主角聶赫留朵夫,就是一個從純潔無邪的少年,在經歷了部隊生涯後,墮落一時,最後終於在精神上恢復了自我。這又體現出了當時俄國政治的腐敗。

我曾經讀過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還有對大家説的:在看一類名着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紹,有助於大家理解。

篇四十六:復活讀後感

“復活”不僅僅是小説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説的主旨。看到小説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最後看完了這本小説,所有的疑問最後都得到了解答。

小説描述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讚歎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完美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後被毀掉了。在“那個温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最後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悲哀欲絕的她再也不堅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於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正因“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堅信自己而開始堅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於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後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於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並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説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淨化,開始“復活”。在之後他隨着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下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僅幫忙瑪絲洛娃,也幫忙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儘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雖然一開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後,還是原諒了他。瑪絲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鬆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正因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動,正因西蒙鬆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感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

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説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這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好處。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腐敗,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篇四十七:復活讀後感

在復活一書中,聶赫留朵夫"懺悔貴族"的形象闡述了托爾斯泰作為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與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動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現。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擊的沙俄統治階級薰陶下腐朽靡爛的惡。

大學時期的聶赫留朵夫熱情而單純,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少年腦中灌輸着在當時俄羅斯算得上不切實際的`,及其理想主義的名主理念。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統的沙俄是不可與統治階級分割的一分子,但聶赫留朵夫仍堅定不移地反對着土地私有制,“佔有土地是不正當的”,為被剝削的農民、工人呼籲正義,爭取改革。

然而,參軍後,聶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敗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馬斯洛娃身邊後將她誘姦致孕又用100盧布打發拋棄了她,使她被掃地出門,生活困苦,領了黃色執照開始妓女生涯。

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絲,被誘姦後生活急轉直下。但她不一樣於苔絲,正因苔絲於艾裏克是罌粟般引誘其墮落,讓其甘心於沉溺罪惡中的禁果;而馬斯洛娃於聶赫留朵夫,是救贖,是藥引,是他獲得精神上新生的燈塔。正因他,馬斯洛娃不再堅信“上帝和愛”,不再堅信完美存在於世間。這個因自己的孽障淪落煙花之地,勾欄之中,被徹底地傷害而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喚醒了被動物面支配的聶赫留朵夫殘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開始了為馬斯洛娃上訴,從而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間百態,產生對沙俄社會的反思與痛恨,直至獲得馬斯洛娃的原諒,散盡家財與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道路。而馬斯洛娃也在原諒聶赫留朵夫中復活了自己。

全書中,最令我恐懼的不是沙俄統治的殘忍不公,不是社會底層人民飽受剝削虐待的悽苦生平,而是這些社會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徹底的,悲哀的空虛。托爾斯泰曾描述馬斯洛娃作為妓女的生活,下午起牀,挑衣服,吃油膩的甜食,與鴇母吵架,傍晚縱情享樂直至凌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與好處。在風雨中的車站失去了信仰的馬斯洛娃,彷彿也失去了靈魂。於徹骨的麻木與放蕩中,馬斯洛娃只是個挖掉了精神的軀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意識,以一個渺小的,獸性的姿態存在着。這恐怖的空虛蔓延着,不僅僅在底層人民中出現,也更在貴族,這些因腰纏萬貫連基本的謀生工作都不需要實行的遊手好閒者們中出現。托爾斯泰也在文中借聶赫留朵夫問道,受苦的好處是什麼?存在的好處是什麼?

於我而言,這就是為什麼馬斯洛娃和聶赫留朵夫兩個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觸動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空虛是這些可憐人們逃避難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徑。聶赫留朵夫也一樣,他困惑於社會中如此的苦難與不公之好處,徹夜翻讀聖經焦急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為,要克服如此的苦難與罪惡,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這具有濃郁基督教薰陶的思想卻也不失為真理,歸根結底向上帝懺悔是為了尋求寬恕。承認並知曉了自己的罪惡,繼而尋求某種更高精神存在的寬恕,受害者的寬恕,或自我寬恕,但寬恕並非包庇。承認罪孽,並帶着罪孽活下去,無論你是信徒或無神論者,這都是通往心靈淨化的唯一道路。西蒙鬆之類的革命者攻擊的是製造社會性麻木空虛的源頭,即封建體系。而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代表了千萬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沒有潛質或不願傾其所有來改變全社會的人民。在政教合一,基督徒根深蒂固的沙俄,托爾斯泰創造此二人的好處是,個人信仰與懺悔,宗教主義的路途,才是絕大部分麻木而無力改變社會的民眾尋求解脱的方式。應對俄羅斯民族深沉的苦難,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澱給出的解決方法,盡顯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從個人的精神上解救這個他所深愛的民族,而非社

會性的改革。

個人宗教主義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爛的社會體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變體系之前,人民的唯一救贖。這就是我眼中,復活的主旨。

篇四十八:復活讀後感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説,是他思想、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説,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用心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以前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完美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説: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正因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説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着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那裏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説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十分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聯,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聯。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應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應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就應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就應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

篇四十九:復活讀後感

復活?是哪種性質的復活,是生命,即肉體的復活!還是……?是精神,靈魂的復活!小説講的是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和農奴私生女卡秋莎·瑪絲洛娃這兩位以前心靈純潔的青年,由於家庭背景,社會現實,個人的遭遇,精神,思想的潰爛,在這兩種對立思想的激烈鬥爭下,“精神”復活了的這樣一個過程。

女主人公的遭遇是當時社會的代表,被人拋棄,失去親子之後被主人攆走。走出那個“家”後,正如書中所説:“她遇到的一切人,凡是女生都把她當作搖錢樹;凡是男生,從上了年紀的警察局長到監獄男看守,個個都把她看作玩樂的對象。對於任何人來説,除了尋歡作樂,除了肉體上的淫慾,世上其它一切都是無關緊要的。”她在這樣的社會壓迫下,自暴自棄,吸煙喝酒,從中可看出,當時社會作風的糜爛,似乎當時的女生充當的主角就是玩物,階級分層是那麼的明顯,低層的女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脆弱!

而作者開始塑造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還是當時官僚階級的代表之一,與女主人公成鮮明的比較。但是當他與卡秋莎在法庭上意外重逢後,埋藏在他心裏最深處的那個純真的天使出來了,就這樣純真,善良與獸性般的思想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前者勝利了,對卡秋莎所做的事,他有濃厚的犯罪感,為了卡秋莎的案子,他四處奔波,不辭辛苦。為的就是贖罪。對此,我震撼了,在那樣的社會下,精神的復活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人沒有徹徹底底的,人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要麼是萬丈深淵,要麼是人生路的充實。他做到了,源於他心中本有的淳樸,善良。在他解決土地問題上,為贖罪所做的一切及他與政治犯交流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不滿。

看了這本小説,結合其背景,讓我覺得當時俄國的沙皇專制與我國的封建制度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在這樣制度下的人變得冷酷無情,階級性強,應對他人悲慘的遭遇無動於衷,或是就應的。《復活》書裏所提到的牢獄裏的許多人,都是被那些權勢的人隨便安個罪名,就要忍受身心的折磨,浪費光陰甚至是生命。在官場上,人人趨炎附勢,戴上極其虛偽的面具;而低層的窮苦人民只能更加貧苦,社會如此的不公平,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沒有,大多數人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他們認為他們應有的宿命,甚至失去性命也只能默認。其中,小説裏提到的一個人克雷裏卓夫----南方一個富有地主的兒子,讓我欽佩。他成績優異,本是一位科學家,偶然的他接觸了革命宣傳,目睹革命者受殘酷刑法,他因此參加了民意黨,四處奔波,被捕做牢後還患上了肺癆病。在生命即將結束,他不後悔,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為的是儘自己的一份力,毀滅那個充滿罪惡的社會制度,他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受家庭思想的薰陶,還有如此正義,明智,勇敢的行為!試問:在當時又有幾人能做到?

勇於向這種制度挑戰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精神復活了也是勝利的;在這種制度下,彼此發自內心的愛是難能可貴的,是“復活”的前提!只有愛才能感動人的心田,才能呼喚出埋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與善良!

篇五十:復活讀後感

托爾斯泰的這本小説,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簡單。而小説要表達的好處,卻不是那麼簡單,而是很嚴肅的,並且我認為是多重的。這本小説就應説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圍繞聶赫留朵夫與瑪絲託娃之間的故事展開的,帶有主人公個人的感情色彩。這是一個曲折感人的故事;另一條則圍繞着男主人公對於這個社會法制和道德的思考展開,有着普世的好處,作者在此對全人類拋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同時也借主人公只口,給了我們他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當然,除了最重要的這兩部分,我認為還有一些穿插於其中的一些關於人類的其他問題的思考(例如人的個性、信仰等問)

托爾斯泰為這部傑作起名叫《復活》,書中寫到聶赫留朵夫的日記裏有這樣一句話”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堅信,但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看到那裏,我就明白了為什麼書名叫做”復活“。作者指的便是聶赫留朵夫和瑪絲託娃兩個人的復活,這是”精神“的復活。從在法庭上認出瑪絲託娃,羞愧得回憶起自己做過的無恥的事情,包括髮覺自己目前生活圈是多麼的卑鄙無恥,決定與之完全斷絕關聯;從他決定幫她上訴,到最後堅定信念要做”自己就應做的事情“來幫忙她,為她的內心一絲一毫的波動,變化而感到憂慮,到最後明確自己是真的又像當年那樣愛着瑪絲託娃。這整整三個月的時刻,他在一點點,一步步地完成自己”復活“的過程。瑪絲託娃的“復活“,也是前而易見的:一開始她痛恨聶赫留朵夫,認為他將她當成玩樂的工具後,又想把她當成救贖自己的工具,但她也在內心裏發生變化,她發現他的真誠,便開始願意做任何一件讓他滿意的事情----為了他她不再喝酒;去醫院裏認真工作;不再與男生有任何關聯;在監獄裏關心,幫忙獄友;在與政治犯同赴西伯利亞的路途中被感動,被影響;她原本的善良純真又凸顯出來;她寧願犧牲自己的感情,不願意正因自己以前的妓女身份讓聶赫留朵夫受苦而最後拒絕與他結婚。她表現出

的一切都説明她已經不再是那個賣弄風情,自甘墮落的瑪絲託娃。

在聶赫留朵夫為瑪絲託娃的案件上訴而奔走的過程中,他四處求人,見到了各色人物如數位將軍,公爵,還有將軍夫人,小姐,他們醜惡的嘴臉,不光明的勾當讓他生理上感到噁心,心裏上感到鄙視。書中好幾處有這樣的細節,描述到聶赫留朵夫一覺醒來,就立刻開始對自己昨日做過的事情和昨日的思想進行自我反思和鄙視,批評。他就是這樣在這段時刻裏不斷地悔過,不斷地審視自己,慢慢將心裏的疑慮和困惑解開。

他在各大監獄裏見到了太多的囚徒,監獄裏陰暗殘忍的一切使他思考起這個世界的法制和道德問題。書中那些監獄外的官員,所謂的正義的人,説起監獄裏那些“有罪”的人,都是用“他們就這號兒人嘛”,並且説起來還帶着蔑視和嘲笑。好像他們自己本身是有多正義,多光明磊落。殊不知這些制定法律,將那一號兒人繩之以法的人,其實也沒什麼差別,只但是他們隱藏得好,在官銜的庇護下,在上頭“指示”下,他們也一樣幹盡壞事,甚至更加地殘忍。就本書前半部分描述的陪審團審理案件這一情節,就很諷刺。順便説一句,這讓我想起《十二怒漢》這部電影。書中情節和電影裏一樣,陪審人員就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這個決定對被告意味着什麼。還有庭長大人,由於急着去與情人約會,而想草草結束案件的審理,即使陪審團提交的結論有矛盾之處也想不了了之----這樣的法庭,這樣的裁決體制,從上到下都充斥着對人性的蔑視!

描述案件審理這一段還只是用間接的諷刺手法,讓讀者暗自感受到這樣的荒謬。而本書的高潮和結尾部分,就是托爾斯泰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自己對這種畸形的社會道德和漏洞百出的所謂法制體系的抗議。這樣本身也有罪,本身也不正義的一部分人,怎樣能夠去定另一部分人的罪呢?(而正因社會上的各種腐敗風氣,很多人根本是無辜的,卻進了監獄)而把這樣一羣人集中到一齊,關押起來,那樣惡劣,殘酷的環境恰恰會使這一羣“罪人”變得更加墮落,離光明越來越遠。因此作者在擔憂,要知道這樣是根本不可能根治犯罪,使百姓真正幸福的。

最後,那個英國人到監獄裏去傳教,作者便讓一本福音書解答了聶赫留朵夫的所有疑慮,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要無數次的寬恕人。正因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書中作者也多次寫到有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他諷刺而氣憤地寫道,人們利用了宗教。官員利用宗教馴服百姓,愚弄百姓。這個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很久很久了。能夠看出托爾斯泰贊同的是宗教本身,他讚揚宗教的聖潔思想,並且深信宗教思想裏宣揚的真善美能夠“拯救”全人類,讓大家都像主人公一樣能夠“復活”,但不幸的卻是,自從宗教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人打着它的名號,為自己斂財;甚至是為自己消滅敵人,以上帝的名義進行各種聖戰,實則為了自己的利益荼毒生靈。

聶赫留朵夫弄明白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他復活過來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但是,在此刻,我們的社會中還在不斷地湧現只為自己享樂的行屍走肉,托爾斯泰憂慮的問題,到此刻也沒能在全人類範圍內解決。

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太多的信息量,很多其中的道理,我還需要時刻慢慢吸收。

篇五十一:復活讀後感

讀着《復活》,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不僅僅是為了男女主人公,個性是男主人公靈魂迴歸的可歌可泣,更是正因自己內心與之產生的共鳴。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次徹徹底底的復活。

在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身上時常活躍着兩個人,一個是精神生命、真正的自我,他只追求既能成為自己,同時也能成為別人幸福的那種幸福;一個是健康、精力充沛、肉體的自我,它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幸福,而且為個人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兩者不斷做着殊死的較量,誰贏就能支配他的一切行為。一次鬥爭,便是一次反省,一次醒悟的可能。但兩者的競爭常常是不公平的。

堅信自己,意味着處理各種問題都不能思考追求簡單快樂的肉體的自我,而是幾乎總是同他作對;堅信別人,意味着無需處理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已經得到解決,解決問題的原則總是不思考精神的自我,而只思考肉體的自我。此外,堅信自己,他往往總會遭到別人的指責--堅信別人,他卻博得周圍人們的讚揚。'這樣看來,堅信自己比堅信別人要難得多。精神的自我要戰勝肉體的自我,往往要付出更多艱辛的發奮。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會遇到兩難的選取:目睹無視紅燈川流的人羣,我在猶豫;看到窗外點點的垃圾,手握廢紙的我在猶豫;應對路中央可能造成的意外,我在猶豫……然而,這些本無需猶豫的猶豫,卻在剎那間被肉體的自我所操控。他説:'別人都這麼幹,何必太認真呢?'或是'其他人都不幹,你又何必出這個風頭,讓人笑話呢。'他勝利了。不止一次的勝利了。讓我過後時而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不能憑自己的想法做事,只是懼於他人的眼神,這眼神有時甚至是自己憑空想象的,可悲!或許平時表現得默默無聞,老實沉穩的我,在別人眼中能稱得上好人。但作為我,可從來不敢這麼想,我只敢説,我不是壞人而已,離好人遠着呢!

聶赫留朵夫精神的自我在為數不多的幾次勝利後,他總要為自己定下一些行為準則,並決定要遵循到底;記日記,開始新生活,期望這種生活永遠不會改變--他對自己説,這叫做翻開新的一頁。然而,每一次他都被城市的誘-惑所降伏,不知不覺地再次墮落,而且往往比以前顯得更深。

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總是在一段墮落的生活中突然有所覺悟,認為不該一向這樣沉淪下去,必須要摒棄過去,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豪言壯語,信誓旦旦,何其壯觀!可到頭來,還是一如既往地墮落,不求上進。

惡劣的行為是沒有過,但是卻有過比惡劣行為更惡劣的東西,有過能產生所有惡劣東西的思想。惡劣的行為能夠不再重犯,能夠進行懺悔,而惡劣的思想卻只能不斷滋生惡劣的行為,一種惡劣的行為但是是在為其他惡劣行為?路;惡劣的思想卻有使人難以抑制的走上這條路。'我有用心向上的思想,才能將一個人帶上成功的一面。

聶赫留朵夫是幸運的。他在一次庭審上遇到了那個他曾深愛的姑娘--喀秋莎。她的出現震撼着他的心靈。在一次次痛苦的鬥爭中,一個自由精神的人,一個真實的強大的永恆的精神的人,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甦醒了,他不能不堅信他。無論他實際的樣貌和期望的樣貌之間的差距多大,對一個已經甦醒的精神的人來説,一切都有可能。

聶赫留朵夫開始慢慢地復活了。以前他需要費盡心思,才能想出該做什麼,而想出的事情總圍繞着他一個人--他自己;但是儘管生活的全部興趣當時都在他一個人身上,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如今所有的這些事都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因此這些事情變得也具有吸引力,因此這些事情也就多得不可勝數,不僅僅如此,以前聶赫留朵夫班子及時的時候,往往總是感到煩惱和怨恨;此刻辦別人的事,大多讓他感到愉快。

當然,為別人做事獲得的樂趣遠比之為自己要多得多,正因在這其中有密切的合作,真誠的鼓勵,讚賞的目光,成功的喜悦,分享的快樂,你的價值也在幫忙他人時得到肯定,這是我們做一件事時獲得最大的滿足。

聶赫留朵夫為喀秋莎用心奔走。在奔走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勞苦農民、作威作福的獄吏,從低到高各級ZF部門各色的人物,都讓他對自己的國家,所處的社會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更深刻的思索。他看到了人們永不休止地欺騙自己和相互欺騙,折磨自己和相互折磨,他們猥瑣貪婪地玩弄着自己發明的那套一個人統治另一個人的把戲。他認清了這個社會,看到社會醜陋黑暗的一面。他將不再只以自己為中心,不再只為喀秋莎一人而奔走,他將為整個社會謀求一些未曾有的東西。這如小説最後説的:'從這一夜起,對聶赫留朵夫來説,一種全新的生活開始了,不僅僅僅正因他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還正因從這時起,他所遇到的一切對他來説已經具有了與以前截然不一樣的好處。'

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源於一次意外相見對他內心造成的震撼,能使他不斷反省自己,剖析自己,從而走上一條相反的人生之路。而我們的'復活'僅僅是缺少這樣一次意外嗎?不是,肯定不是,我們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敢於復活的勇氣和信念,沒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不可能驅使我們與自身的惰性作長期的鬥爭。要想有所作為,就務必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敢於突破自己,敢於讓自己不斷地復活。

篇五十二:復活讀後感

當我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我心裏就產生了疑問:誰,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裏,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後,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僕卡秋莎產生了感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後,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後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過,當馬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裏極度恐慌,併產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後的幾天裏經過思想的鬥爭,決定“救助”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並與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十分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着屬於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並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

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生當作玩樂的工具,於是便在回來後誘姦了那個以前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馬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以前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此刻的馬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於是經過多日的思想鬥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馬斯洛娃,並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能夠説是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並決定重新做人,這説明了他的本質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聖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於玩弄的態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僅“救助”了馬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忙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並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至於他與馬斯洛娃一齊流放到西伯利亞,並不顧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舊期望馬斯洛娃能寬恕他,並想繼續幫忙馬斯洛娃,這也就是聶赫留朵夫真正的復活了,他已經徹底從一個貴族公爵便回一個善良的人了。

想想聶赫留朵夫,再想想我們自己。他在一個不甚明朗的環境中復活,找回自己,而我們在一個十分光明的環境中就就應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讓人無法理解的事實。在報紙上曾刊過有個見義勇為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對不正確的事做出糾正。有次他看見卡車司機亂吐檳榔汁,好心的勸他,卻因而被打了幾乎送了半條命!真是諷刺,報上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熱心的人不由得猶豫起來,最後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勸阻,變成一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貌。這是一個好人的“墮落”。

再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如今有許多學生不好好學習,天天往遊戲廳、網吧跑,家長、老師教育了半天,可惜學生不僅僅“堅決不改”,還“變本加厲”。學生不學習,也能夠適當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只顧“休息”就是“自甘墮落”了。在一個很好的環境中不知道珍惜,倒顯得不如到差的環境中體會一下再回來的好。但是又有誰會到差的環境中去體會呢?既然沒有人想去,那麼就是人們不知珍惜了。

《復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麼重要。珍惜此刻良好的環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讓一絲一毫的不良因素動搖自己,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篇五十三:復活讀後感

前幾日有幸獲贈一本書《山神復活》,書是裴黎光老師寫的,講述了青海高原一個特殊的地區(熱貢)所存在的一種特有的民俗活動【熱貢六月會】的故事。

拿到書的時候裴老師簡單介紹了成書的過程,依舊是標誌性的微笑、平和的語調。“我接觸熱貢地區,是從20xx年開始的。第一次去那裏就很驚訝,很感動,接下來的五年,幾乎就是我的“熱貢五年”。每年一次,四次往返,路已行萬里,但書只成一卷。只有200頁,使用圖片255張,精煉文字39000有餘。應該有2到3個小時可以看完。”

我記住了最後這句話,但卻無法在裴老師所説的時間內讀完。幾乎每個章節都會掩書思考,看似簡單的字裏行間卻藴含了豐富的信息。

他的每一個鏡頭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又一個活着的山神,看似隨意的鏡頭卻凝固了具有代表性及特色的畫面,帶給我們身臨其境之感受。

文字使用了大量的原始對話內容,筆下便流淌出一眾靈魂間的對話。看似平淡的敍述,筆觸卻道出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故事,引領我們深切感知着那方水土那方人的精神世界,沉浸其中,有所頓悟。

正如裴老師書中所説:

“人與神的合體,人與神的狂歡。這也許正是拉哇的魅力所在,也是六月會的魅力所在。”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部熱貢地區活着的圖騰,通過一個苦行的靈魂與若干個有趣的靈魂構成。

我反覆感悟“山神復活”,忍不住電詢裴老師為何有這樣的書名。

“我不知道這樣的書名是否合理,只是一種感覺,行走於那處山水之間的第一感覺。神是不會消亡的,正如那裏的人們一樣。山神存在於那些山人的靈魂深處,便是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所謂“復活”只是這種感覺,不一定準確,但很形象。希望在我心中、在更多看到這個故事的人心中復活。”

聽完一如既往的平緩敍説,我若有所悟。

書中的裴老師這樣説:“我有時候想,我們常常用一種獵奇的眼光去看待別種文化,而少了應有的平等和尊重,對於一種普遍存在而且源遠流長的信仰,我們怎能問它的真假呢?那是信仰,那是他們的生活。他們活在其中。”讀到這裏,我似乎越來越明白了書中的美好,255幅攝影作品和近4萬字開始與我融合並生動起來,越來越明白一位孤獨萬里的行者描繪出如此的圖騰是怎樣的卓越。

裴老師在書的最後這樣説:

“我不止一次讚歎過此地人民的俊美,我非常感激那些進入我鏡頭的俊男美女和樸實的人們。因為太美,我倍感珍視、亦將其分享給更多熱愛美好的人們”。

這樣的結束語依然如故的平和,但我卻深感榮幸,可以讀到一位朋友的欣喜,尤其是在如此浮華的世界,《山神復活》帶來了高原上遠古的沁涼,讓我有所收穫,心中難以掩飾一種衝動,去復活心中的山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vv3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