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烏合之眾》讀後感【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多篇】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一

上一篇《百年孤獨》讀完之後,看了馬爾克斯呼籲國際關注拉丁美洲的歷史遭遇的演講,又想起了一個話題——民族的稟性,記得之前曾在哪裏看到過《烏合之眾》裏有對民族稟性的概括,於是便翻開了這本書。

古斯塔夫·勒龐早年在巴黎學醫,後來周遊歐洲、非洲和亞洲,進行了豐富的人類學和考古學研究,19世紀末他開始潛心研究心理學,開墾了羣體心理學研究的處女地。《烏合之眾》便是勒龐在這一領域的經典著作,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齊名,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法語原著書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意思是羣體心理學,英文版被譯為《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還加上了一個有點文學氣息的書名《The Crowd》。Crowd這個英文單詞,是人羣的意思,從詞根上Crow具有烏鴉或者歡呼雀躍等意思,烏鴉喜愛腐食、散亂無序。或許馮克利先生是出於此衷考慮,將中文版書名譯為《烏合之眾》,這個略帶貶義的翻譯應該是從英文版的Crowd衍生而來,而勒龐在書中對羣體的心理、意見與信念、分類及特徵的分析是客觀、中性的。羣體是否烏合,我覺得主要取決於時代背景和召喚他們的領袖具備什麼樣的精神。

現在距離這本書形成的時間已經有100多年,裏面有非常精彩的論斷和分析,有些觀點也能看出勒龐的民族、精英主義痕跡,如何解決這些論斷中的問題不是這本書討論的範疇,它的價值是提出問題。在20世紀初,這本書曾是不少政界領袖追崇的書籍,可能他們從中汲取了洞察並掌控羣體的技巧,這些人物中有霸氣而不體面的阿道夫,他便是掌握了日耳曼民族的稟性。時至今日,這本書依然對商業傳媒、金融、社會心理學影響深遠,於個人而言,能夠對羣體心理有一定認識,開開眼界足矣。

經過法國大革命的洗禮,19世紀中後期工業革命也推進着法國民眾向新文明探索的步伐,勒龐逐漸體會到羣體在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性。於是,他以承認事實的口吻斷言——羣體時代的到來。

“當我們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時,當古老的社會柱石一根又一根傾倒之時,羣體的勢力便成為唯一無可匹敵的力量,而且它的聲勢還會不斷壯大。”

20-21世紀,科技、軍事、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社交網絡讓羣體這個有機體多了一種虛擬化的存在方式,商業文化的相互滲透也對民族性格和秉性帶來了不起眼但又不可否認的變化。如果勒龐還活着,研究羣體心理學的課題會讓他感到更有興趣和挑戰,他所闡述的羣體最穩定的世代遺傳的思維結構,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羣體心理、意見和信念,一系列的演進,會隨着信息化的迅猛發展而逐漸加快。

書中有三段印象最深刻的,分別是講述羣體想象力的例子、蘇伊士運河修建過程中德·雷賽布的意志力、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

1)羣體的想象力——“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這裏勒龐引用了當時歐洲流感在巴黎造成死亡人數的例子,羣體想象力並沒有因為幾年累計5000人而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一天之內發生500人或者埃菲爾鐵塔轟然倒塌,會對羣眾想象力的影響整整持續一週。羣體這個有機物的神經系統比個體要遲鈍得多,沒有足夠強烈的刺激,是不會有所反饋的。現在商業文明也是如此,搜索引擎、信息流等互聯網應用,已經將民眾接受信息和意見的層級扁平化,推廣一款新產品要在羣體中產生強烈的共鳴,是需要下點功夫的。傳統的重複修辭等手法在廣告傳媒上不會失效,但新鮮事物要激發羣體的想象力會更難。特斯拉為了讓用户羣體對其科技屬性有深刻的認同,將一個坐着橡皮人的汽車推送到了外太空,其實人們並不關心這個車子現在到哪了、什麼時候到火星,但是這個營銷活動是前所未有的,完全可以征服眾多粉絲的想象力。一提起Tesla,就有一輛紅色的跑車帶着人類往火星穿越,多麼奇幻而又值得遐想和記憶!

2)意志力——“那些能夠持續保持意志力的人,儘管不那麼光彩奪目,其影響力卻要大得多。”

為了強調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對羣體的作用,勒龐提供了一個例證——德·雷賽布和蘇伊士運河,一個把世界分成東西兩半的人。面對一切反對意見、與他作對的所有聯盟,德·雷賽布經歷過失望和失敗,但都沒能讓他放棄修建蘇伊士運河的信念。他追憶英國如何打擊他、法國和埃及如何遲疑不決、工程初期法國領事館如何首當其衝反對他,甚至有人試圖拒絕供應飲水……千難萬阻都沒有徵服他的信念,最終他被載入史冊,為人類文明留下了光彩的一筆。在一個民族文明演進的歷程中,羣體是無意識的存在,像離離原上草一樣分散和荒蕪,而領袖則是文明的火種,肩負理想薪火傳承的使命,終將點燃燎原之勢。這個過程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唯有持久的意志力才能勝任,中華文明史不乏這樣的偉人。

3)民族的生命循環——“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從野蠻狀態發展到文明狀態,然後,當這個理想失去優勢時,走向衰落和死亡,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生命循環過程。”

這本書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結尾,對民族的形成和生命週期分析得十分嚴謹。勒龐將一個民族的開端概括為遺傳穩固、擺脱野蠻和追求理想的過程,他認為這個理想具有什麼性質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足以讓一個種族中的每個人在感情和思想上形成完全的統一。

“在這個階段,一種包含着各種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新文明便誕生了。這個種族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會逐漸得到某些它建立豐功偉業所不可缺少的素質。無需懷疑,它有時仍然是烏合之眾,但是在它變幻不定的特徵背後,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基礎,即一個種族的稟性,它決定着一個民族在狹小的範圍內的變化,支配着機遇的作用。”

法國的羣體看重平等,英國的羣體看重自由,拉丁民族的羣體或明或暗地傾向於集權,日耳曼民族崇尚力量和徹底性,大和民族崇尚集體本位主義,戰鬥民族深沉內斂也愛動手。地理文化論或許能解釋一個民族性格形成的客觀因素,羣體以及領袖在此基礎上製造的歷史重大事件也會對一個種族的性格和精神帶來深遠的影響,主體和客體在歷史的'時空中不斷地迭代演進,種族的文明也在螺旋上升的軌跡中不斷譜寫着新的篇章。

“隨着古老理想的喪失,這個種族的才華也完全消失了。它僅僅是一羣獨立的個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即一羣烏合之眾。它既缺乏統一性,也沒有未來,只有烏合之眾那些一時的特性。它的文明現在已經失去了穩定性,只能隨波逐流。民眾就是至上的權力,野蠻風氣盛行。文明也許仍然華麗,因為久遠的歷史賦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實它已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廈,它沒有任何支撐,下次風暴一來,它便會立即傾覆。”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二

閒暇之餘,我翻閲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羣體以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着鮮明的個性化特徵,當個體融入羣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羣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羣體存在時,他就有着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在當今愈加複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瞭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醜惡的那一面,則矇在鼓裏,曾經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羣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之一,向內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羣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羣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衝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衝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羣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並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此羣體極端善變。”更為可怕的是個體所固有的本質一旦受到羣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羣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就拿網上的“鍵盤俠”來説,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後是多麼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羣鍵盤俠羣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對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會快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境卻是更加重視“羣體”,並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紮根羣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三

無論如何,我不應該屬於任何一方陣營。羣體的意識應不應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説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展彷彿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説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必須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説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後感。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在都應該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四

如果我們承認馬克思關於“歷史是由人民羣眾創造的”的論斷是對的,同時承認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關於“羣體在心理學上是幼稚、無知、無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麼我們就能夠輕易的明白為什麼某些人總是強調“這是人民的選取”或者説“這是歷史的選取”了。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於馬克思關於“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句話是比較堅信的。也許我這種堅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説的那種身處於“無知的羣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堅信。正因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着有利於人民羣眾的方向發展,這不正好説明了“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麼?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羣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麼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羣體能夠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於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時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台去。而在歷史上起着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鍵因素並非羣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羣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羣持續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必須持續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導者本身也並不清醒,他們可能耽於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鍵的是,需要這麼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羣體”所理解。

根據龐勒的理論,在討論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響的時候,理性是放在最後一位的。幾乎沒有人能夠在一個羣體中以個人智慧為整【】個羣體智慧添光增彩。羣體智商必須且永遠是低於組成羣體中的每一個個人的智商的,且這種差距隨着組成羣體的每一個個體的智商的增高會越拉越大。

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僅出此刻歷史中,即便是在現代,在一個民主國家的法庭上,在陪審團中。這種現象也十分普遍,在一些案件的審理之後,陪審團中的單個成員在理解採訪時紛紛表示如果重新讓他選取的話,他不會給出這樣的結果。

雖然龐勒對於各種因素對羣體的影像的排列並不完全可信,比如他將“種族”排在第一位,同時他也是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但是我仍然認為他的論述在某些方面是成立的。比如教育、理性這類因素對羣體的影響十分之低,羣體永遠對最簡單最直觀最感情化的口號做出用心的反映(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但是對長篇大論式的論述報以消極的態度(懶得去支持或反對)。

基於此觀點,龐勒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一個社會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對社會本身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好事。甚至可能對社會生產有阻礙作用。作為一名資產階級的心理學家,在這一點上,龐勒很大程度上是在為當時逐漸興起的共產主義户外找一個邪惡的理論支持。他認為正是正因高等教育的普及,才導致馬克思這類“厭惡的人”的出現,然後最後導致一羣工人被“煽動”進行罷工最後導致了社會生產的停滯。

拋開階級,我們能夠認為龐勒的着個觀點有必須的正確性。在歷史上,成為羣眾並沒有門檻,但是成為引導羣眾的“英雄”或負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門檻的。一個英雄或反英雄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個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家庭環境等許多“個人素質”有着至關重要的關聯。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成為“英雄”或“反英雄”的潛質。如果是在一個動盪的戰亂年代還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穩步發展的社會下,成為“英雄”的機會很少,那麼這類人中就有很多選取去做一個“反英雄”,按照龐勒的話説就是成為“馬克思”。

而事實上,在戰亂動盪的年代正因客觀原因不可能做到普及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等教育這個命題就等於製造反英雄。

在論述這一觀點的時候,龐勒還準確的預言了我們此刻的一個社會現象:學歷歧視。 架設我們有一個前提,社會中的高等職位永遠少於低等職位。而且我們也永遠不能想出一種使得掃地工人務必掌握微積分和概率統計才能掃地的方法。

那麼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僅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且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數量剛好等於社會需要這些人才的數量。那麼一切安好,社會和諧,沒有人會因此而產生什麼矛盾。

但是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變成了普及教育,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獲得與其知識結構相符的高等職業。而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務必去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幹那些不需要高等知識結構的職位,他們必然心有不甘,這種不甘最終可能導致某種很嚴重的後果。同時,那些從事高等職業的高等受教育者正因同情,會人為地提高那些低等職位的進入門檻,最後會造成超多的社會浪費,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

另外,由於高等教育的相對普及,高等受教育者會對低等受教育者進行學歷歧視。隨着社會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高,這個歧視會越來越嚴重。

這兩方面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會矛盾越大(高等教育者與低等教育者),且會出現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閒置的高等教育組合),且越來越少的實幹者(缺少的低等教育者)。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龐勒這個幫忙“資本家”剝奪工人學習權利的理論支持最後會得出一個完全正確的結果。而且,我們此刻的社會還確實就在他的預言下繼續前行着……

《烏合之眾》讀後感 篇五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重要著作。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種種特點及其成因,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揮了巨大影響。本書深刻影響了弗洛伊德、榮格等學者以及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政治人物,至今仍在國際學術界有廣泛影響,是羣體行為研究者的經典。

沒有任何人是單獨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或者可以説,人無法脱離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個個體之間,彼此相互奉連,無外乎時間空間,貧窮富有,身份高低,每一個個體都是構成羣體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個體無法擺脱羣體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本質原因。書中從羣體的特徵、觀念等來説明人們由單獨的個體成為羣體的一員後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識,喪失了主觀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漸漸同化幹羣體智慧,進而做出無法想象,駭人聽聞的舉動。羣體可以奮起推翻專制的統治階級,呼喚自由與平等,卻也同樣可以彙集成烏合之眾,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屠殺與清洗。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温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説,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説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vz8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