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火燒赤壁》讀後感【精彩多篇】

《火燒赤壁》讀後感【精彩多篇】

《火燒赤壁》讀後感【精彩多篇】

《火燒赤壁》讀後感 篇一

大家必須讀過《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吧!這本書中有文武雙全的關羽、趙子龍;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有狡猾多疑的曹操;還有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呂布……黃巾起義、桃園三結義、官渡之戰、三顧茅廬、火燒赤壁、出師北伐……這一個個故事精彩紛呈,最讓我難忘的當屬《火燒赤壁》。

《火燒赤壁》講的是曹操帶着他的“百萬”雄兵第一次下江南被周瑜和諸葛亮打得大敗的故事。大敗的起因是曹軍不適應在船上的生活,經常發生士兵噁心、暈船的狀況。周瑜得知後叫“鳳雛”先生龐統假裝投降曹操,讓他向曹操推薦用鐵鏈將一艘艘戰船連在一齊,這樣在船上行走就能如履平地。曹操欣然理解。曹將程昱提醒曹操説:“萬一周瑜用火攻怎樣辦”曹操聽後大笑:“用火攻必得借風力,此刻是冬天,用火豈不是燒了他們自己”由此可見曹操是多麼大意呀。

周瑜又讓黃蓋假扮勸自己投降,自己則將黃蓋打得皮開肉綻,演上了一出“苦肉計”。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呀!最後等到有一天刮東風的時候,黃蓋讓士兵駕駛着滿載易燃物品的戰船,以投降為藉口,靠近曹軍戰船,射出成千上萬支“火箭”。曹軍戰船起火了。曹兵終因解不開鐵鏈而亂作一團、死傷過半,曹操落荒而逃,敗走華容道。這真是“曹操下江南——來得兇敗得慘”阿!

火燒赤壁讀後感 篇二

世界上的'善惡是很難分辨的。有許多人因為看不清“敵人”的真面目,總是輕敵。因此以悲慘為結局。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就是因為輕信黃蓋,因此落到死傷無數的結局。

在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曹操在東岸,東吳的周瑜在北岸。

一天,周瑜的一名老將――黃蓋,對周瑜説了自己的想法和計策。周瑜聽後高興的答應了,並且讓黃蓋照做。

於是黃蓋寫了封信給曹操,並帶兵來到江邊假裝投降。曹操見了黃蓋帶兵投降,歡天喜地的並沒有防範。因此黃蓋叫兵點燃在二十條船裏的蘆葦,借東風之力衝進曹操的船隊,將他們包圍。曹操的戰船用鐵索連着,無法打開。火苗因此四處亂竄。這時江上一片混亂,曹兵死傷無數。而曹操坐小船逃了,曹操聽後面周瑜的兵追來了,見手下丟盔棄甲、無心應戰,只得帶他們從華容道逃跑。

通過《三國演義》中的《火燒赤壁》,我知道了不能輕易相信別人,因為每個人的“真面目”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曹操就是因為不知黃蓋這個人的心,導致以悲為局。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就是這個道理。

《火燒赤壁》讀後感 篇三

元旦假期,和女兒一起讀了《後赤壁賦》。女兒已學了《前赤壁賦》,似乎學得不錯,那就不妨將《後赤壁賦》也學了。我拿出我讀中學時父親為我買的那本《古文觀止譯註》(陰法魯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們將《後赤壁賦》朗讀了許多遍,我再講解了文意,女兒學得挺認真,我很高興。

《後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被貶謫黃州時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賦》的續篇。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寫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動,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大不相同了。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後赤壁賦》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黃泥阪夜遊,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為遊赤壁作鋪墊。第二層次描寫復遊赤壁的景色和過程,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慨歎,抒發自己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鬱悶之意,影射了當時政治環境的險惡。第三層次寫了遊後入睡夢見曾化為孤鶴的道士。神祕夢幻表露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脱,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前途、理想、抱負又在哪裏呢?

《火燒赤壁》讀後感 篇四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脱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台詩案後,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於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説,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現出,他曠達開朗的胸襟,超脱的人生態度。有人説這是他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麼多動盪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539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