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600字多篇

三字經讀後感600字多篇

三字經讀後感600字多篇

三字經讀後感1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人人都可以讀書,但讀書有得法與不得法的區別。讀書不得法,就可能讀不懂,讀不透,甚至越讀越糊塗;只有讀書得法,才可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

歐陽修善於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通”讀書法。歐陽修根據自己的需要,精選了《孝經》、《論語》、《詩經》等十部書,規定自己每天要熟讀300字,這樣他用了三年半時間就將這十部書熟讀完畢。然後,他再規定自己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只用了七年時間就背熟了。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同樣可以學到大量的知識。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因為讀書能給我帶來無限樂趣,和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書是知識的海洋,是人類生活的營養品,書是開啟智慧寶庫的鑰匙。讀書,能夠獲得智慧,使我變得更加聰明。

有一次,媽媽讓我把煮熟的雞蛋放進冰箱裏,我卻不留意把它們和生雞蛋放在一起了。“這可怎麼辦呢?”媽媽着急地説。就在這時,我突然想起在一本書上看過怎樣分辨生雞蛋和熟雞蛋的辦法,於是我把雞蛋一個個的從冰箱裏拿出來,在桌子上轉。書上説,轉的飛快平穩的是熟雞蛋,轉的緩慢搖晃的是生雞蛋。所以很快,我就把它們分辨出來了,媽媽連連誇我。

書,雖然看起來是枯燥的,呆板的,但其實你只要用心去感受書中的每個字的含義,相信你很快就會愛上讀書的。高爾基説:“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一起讀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2

這些天我讀了《三字經》,從書中的許多信息中獲益良多。在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和流動。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教養孩子或不教導孩子是父親的過錯。教學不嚴格,但教師懶惰。孩子不學習是不合適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那就永遠不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懂得公正。作為一個人的兒子,方少時。親戚,老師和朋友,學習禮儀。這是我在《三字經》裏讀到的一句話。這些話很好。他們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錯。如果老師在教學上不嚴格,那是他的懶惰。如果你小時候不學習,你就不會長大想學習。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報答我的父母和老師當我長大了。

孟子的母親選擇了她的鄰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就永遠學不會。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讓孟子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有一次逃學,母親就剪下織布機上的布來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學提問者,與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三字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瑰寶,是永恆的經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種道德吸引所有人。來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我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字經的歷史書。但這是一本很長的古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讀過三字經之後,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這樣才能完美!

三字經讀後感3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後,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媽媽。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媽媽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説:"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裏,我總是和弟弟搶着吃,搶着玩,從沒有想着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為這事爸爸媽媽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媽媽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裏躺着,跟媽媽慪氣呢,弟弟敲門説:"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後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媽媽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媽媽,媽媽説:"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裏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説等你呢。"我二話不説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説:"你怎麼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着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後,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三字經讀後感4

高爾基曾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讀書能讓我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暑假,我重讀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讀起來朗朗上口,短短的文字,藴含着深刻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告訴我們:我們就像一塊璞玉,要想發光,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像播種一樣,只有灑下汗水,才會收穫成功的果實。

其中,讓我最難忘的是——“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講的就是黃香温席,孝順父母的故事。這些古樸的文字把我帶入了一個愛的世界。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炎炎夏日,黃香在父親睡覺時,輕輕地為父親扇涼,用孝心吹散炎熱;寒風刺骨的冬天,他先睡到牀上,用自己的體温暖牀,再讓父親睡上去,用孝心驅走寒冷。他的孝心像春雨點點,滋潤着我們的心田。讀着讀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孝心女孩”——陳春林。母親病逝,父親癱瘓,可這些事都沒有難倒她,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擔。用自己的孝心燃起了父親生活的希望,用細心地照護讓父親重新站了起來。她帶父上學的行為更是感動了無數的人,成為家喻户曉的“孝心女孩”。無論是黃香還是陳春林,他們都用孝心給我們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這樣經典的故事在《三字經》裏數不勝數,《三字經》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又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敬父母,發揚光大,讓生活充滿愛。

三字經讀後感5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全書三字一句,有兩句一韻,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兒童識字課本,包括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含有豐富的典故,知識性強,全書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是國學精粹中難得的啟蒙讀本。

《三字經》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習相遠。大意是人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間沒有多大差別。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習性便有了千差萬別。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這樣的,有些人長大後還象小孩子一樣善良了,有些人卻不是,這跟生活環境很重要,要是愛學習的同學交往,從小培養優秀的品質,改掉不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還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它的意思是剛採出來的玉石,如果不經過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務,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經歷風雨,是見不到彩虹的,玉在沒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人也一樣,只有經過磨鍊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還有一句是這樣的“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條準則,也是中國古人對人格的要求。這五常,不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現代人所要具備的素質。

《三字經》裏每一句話的含義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個字的句話,可以讓我們領悟到很多大道理。我們要從此書裏,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經讀後感6

《三字經》是我小的時候爸爸送給我的禮物。那時候我讀這本書只是覺得那些句子琅琅上口,非常好記。當我成為一名國小生後再重新讀《三字經》時,發現書中藏着很多道理和奧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告訴我一個道理:人在出生後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後來處於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才會出現差異,有了好與壞、善與惡的區別。“孟母三遷”是為了給孟子尋找一個好的環境、讓他接受正確的影響,使孟子最終成了一名偉大的人。我們也應該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向他們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名品行端正的人。

我讀這本書學到的另一個道理是:一個人從小就要努力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學習,不懂得知識和道理,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古人讀書時可以做到頭懸樑、錐刺骨,今天我們雖然不用採取那樣的做法,但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刻苦精神。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他後悔自己用功太遲,這是古人給我們的訓誡。“幼不學、老何為”,我應該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三字經》還教會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們現在都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但這都是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工作為我們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多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下班回家後可以多一些休息的時間。

《三字經》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需要我去學習。今後,我要用這本書中的道理來鞭策自己,在人生中走正確的路,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7

以前有“三、百、千必讀”的説法,這的意思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書必須讀!

三字經的特點是三字一句,簡介明瞭。別看它簡介,可它的每一句都包含着生後的道理,比如第一句就很深奧:

人之初,性本善

在儒家傳統當中,有三派説法。一派,孔子的説法。他的説法是什麼呢?就是後六個字“性相近,習相遠”孔子認為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太大,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距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孔子的説法。換句話説,孔子並沒有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孔子置而不論(意思是他不説),留個懸念。

一派,思想家、和法家有極深關係的荀子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就是惡的這是荀子的看法,他這個看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嬰兒生下來,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辛苦嗎?他會管母親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生病了嗎?都不會,他就要吃,非吃不可。人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善良。

那麼《三字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誰的思想呢?是“亞聖” 孟子一派的的思想。但卻不明確。孟子並沒有説過人之初,性本善”。他的明確意見是,人的本性向善。

我同意孔子的看法,因為人的本性是會變的,向孫悟空會72變一樣,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8

讀《三字經》後感《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認真地讀了這本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被這種簡潔精湛的哲學雋語所吸引:“孟母擇鄰”,“黃香温席”.“孔融讓梨”>......我被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故事所感動。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國小生尤為一塊璞玉,不經雕琢,怎麼能成在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該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在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講的是周武王推翻商紂王朝的殘暴統治,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周朝是我國曆代王朝中最長久的朝代。讀了《三字經》後,我對這段歷史印象更深了。《三字經》使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還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給你帶來很大的收穫。

三字經讀後感9

讀書有法,開卷有益。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因為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充實,讀書可以令浮躁的生活獲得寧靜。讀書也可以借鑑前人的智慧,獲得對人生的思考……

無論怎樣讀,用什麼方法讀,只要適合你自己就好。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瞭解知識、常識,形成品格習慣。努力做到知行統一,也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隨着年級的升高,同學要了解、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學習的任務也增多了。那麼大家為此準備好了嗎?一個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在每日周而復始的生活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明日復明日。即便我們只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同學,我們也要去體會堅持的意義。

比如,現在學校為同學們提供了課後服務的工作,七班一部分同學選擇在學校上課。那麼我們就應該抓緊這個在校的時間,努力完成作業。作業完成以後,再適當的閲讀一些課外讀物。那樣讀起來也會更輕鬆,不是嗎?

希望同學們從讀書中獲取成長的養分,而不是僅僅看個熱鬧。做一個學習的有心人,做一個自律的人,為自己樹立目標,做一個持之以恆的人。不要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為自己找藉口,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你自己成長不是嗎?所以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在行動努力的時候也會更明確。

三字經讀後感10

《三字經》短小精悍,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我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説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讓我的學生去學習去理解。讓孩子們學會刻苦學習,學會做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5q5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