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品多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品多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精品多篇)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一

《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描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小説。小説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運動的北平愛國學生運動為背景,描寫了一羣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識分子所走過的道路。

小説主人公林道靜生於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後來被地主害死。道靜年幼喪母,又飽受林家的凌辱與虐待。這樣的生活養成了她孤僻倔強的性格。但她其實是一個非常善良的姑娘,對勞動人民,她會表示深切的同情;對於生活,她渴望着“獨立”做“自由的人”,同時,她也不願被小資產階級的感情所羈絆。

記得有一章中寫道關於在北戴河,道靜看到一個生病的補漁網女的事,這個女人,因為飢餓無法生存,她抱着自己的孩子投海自盡,而有錢人、洋人卻愜意地給小狗喂鮮牛奶,我那時是怎樣的出離憤怒啊!真是無法言喻!更何況對處於這樣一個陰暗、無恥、骯髒社會的林道靜,她該是怎樣憤恨和無奈呢,可對於林道靜,這樣一個弱女子來説她又可以做一些什麼來改變呢?

當她遇見餘永澤以為找到依靠時,卻突然發現她的愛人並不像她原來所想的那麼美好,他那騎士兼詩人的超人的風度在時間面前已漸漸全部消失。這僅僅可以從他在同一天對待兩個身份地位不同的人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這麼件小事中體現出來。而且他貪生怕死還,還反對道靜參加革命。餘永澤,他原來也只是個自私平庸只注重瑣碎生活的白面書生。呵,這命啊,把道靜推到怎樣的一個絕路上了啊!

林道靜可以説是處處碰壁,但她一直在奮力反抗着這個社會帶給她的不滿,她一直勇敢地反抗着……當林家夫婦想利用道靜來賺錢送她去讀書,再找個人嫁個好價錢時,她抵抗着,最後終於與親人斷絕了關係,選擇了離家出走。幾經坎坷,道靜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在革命工作者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之路。因為她在之前充分感受到了這個社會的黑暗與衰落:大官、富人所謂的衣冠楚楚下的貪財好色,乞丐流氓的低俗下流,使她一心向着革命,與眾多革命戰士一起為新的社會努力着。

《青春之歌》以它青春的節奏行進着,主人公林道靜也慢慢改變着,她不再是一個人,她不再是一個弱小的女子,她逐漸變得堅強、勇敢、獨立,她不怕人們的疏遠甚至於完全孤獨,不怕親戚朋友帶給她的痛苦與打擊,甚至不怕與丈夫餘永澤長久的美好關係斷裂,直到分離。對革命的熱情,致使她堅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

讀着它,我只能緊跟着它的節奏,像心跳的節奏一樣,有時更快,快得讓人窒息。讀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你不可能停下來,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它會一直催着你前進、前進!這就因此構成了它獨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奮進。這,便是不一樣的青春!

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就可以因此而點燃!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二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餘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餘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願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迴歸到我們現在這羣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説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着,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儘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儘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着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着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三

今天,我做完作業,閒着無聊便從書櫃裏拿出《青春之歌》這本書。《青春之歌》的許多情節令我感動,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書中那火一樣的青春激 情總是能點燃我的心,那激 情燃燒的歲月始終勉勵我不斷前行。鬥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麼深刻,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譜寫了一曲青春的讚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期間,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並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楊沫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青春以熱度,並藉助紅色記憶和鏗鏘文字喚起新時代下青年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共鳴。通過林道靜們的故事,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對自由與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將個人命運融入到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壯麗和輝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 情,揮灑着希望,藴含着力量。一部《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節奏快步前行,我讀它的時候只能緊跟其節拍。書中火一樣的青春感染力讓人無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來,因為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它催着你不停地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催人奮進的青春旋律,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亮你,燃燒你!

青春,對於每個人來説,都太短促了。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短促,方顯彌足珍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風華正茂的人,青春則給予我們無盡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説林道靜、盧嘉川、羅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所表現出的不屈不饒的革命精神,那新時代的我們就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精神,從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積極生活。唯有如此,才對得起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美好今天,才對得起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

朋友們,讓我們將自己的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譜寫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於我們自己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四

革命事業從來都是熱烈而悲壯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的道路註定要酒滿鮮血。

——題記

道靜是個幸福的姑娘,落難時有好友相助,迷茫時有前輩點燈指路。道靜也接受過五四新思想的啟蒙,從而有了對理想與自由的嚮往和追求。封建的家庭使她形成了叛逆和反抗的性格,道靜的革命事業的發展雖然順理成章,但她同樣遭受過非人的對待,之後,道靜在眾多共產黨人的引導和影響中,一路成長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其實相比道靜,我更喜觀曉燕,她是林道靜的好友,出身於書香門第,如此優越的家境讓王曉燕的生活詩情畫意。她天真單純,沒有經歷過道靜的顛沛流離;她熱情善良,在道靜有難尋求幫助的時候,是她和家人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後來,曉燕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人告訴她什麼是對的,是她自己幫自己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關閉的城門不能攔阻英勇無畏的青滿分作文網年遊行者,他們儼然是攻堅的戰士,一行行,一隊隊,在怒吼的寒風中,就像在狂擂的戰鼓中向敵人開始了頑強的攻擊戰。無窮盡的人流,鮮明奪目的旗幟,嘶啞而又悲壯的口號,繼續沸騰在古老的故都街頭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在繼續不停的前進……

學生運動是無力的但也是有力的,他們在運動發生的當下並沒有帶來實質性效果,但是他們呼喊的口號卻能激起更多人的愛國熱情,唯民族精神永不倒,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如今的首都天安門前,夜間燈火齊明,照出一座座高大的建築物,宛如一座座炫人眼目的水晶宮殿。同是一個天安門和玉帶河,可是那時候,聚集到這裏來的卻是懷着悲痛的心情,帶着滿身塵土甚至斑斑血跡,仍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年輕人,誰的心情不沉重呢?

一個青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當一個學校,一座城市乃至整個國家青年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又怎敢説浩浩螢火不可與日爭輝?

青春之歌讀後感 篇五

有人説:一本好書,是文化的積澱,智慧的顯露,語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讀有益的書,才能增強自信心,更加勇敢頑強,才會使自己擁有一對永折不斷的翅膀。

近來我閲讀了《青春之歌》這部優秀紅色經典書籍。在積累自身素養的同時,也更深入瞭解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和感人事蹟。閲讀過程中,我始終被書中的先進人物導引着,陪他們在成長和征戰的道路上前行,感覺像在和林道靜這樣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同呼吸,共命運。

通過仔細品我讀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應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鋭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脱舊思想的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説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黨和革命鬥爭中培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典型。林道靜具有執拗、倔強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勞動者的善良品質。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給她打上了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她身上體現出小資產階級的温情、狂熱,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離家後,走的是個人反抗的道路。她和餘永澤分手,是對封建制度的大膽挑戰,表現了林道靜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參加革命後也熱情有餘,冷靜不足,缺乏鬥爭經驗。初見戴愉,僅憑一聲“同志”的稱呼便在驚奇之餘講出了全部祕密,這都有説明她單純、幼稚、缺乏鬥爭策略。入黨後以堅強的信念為黨忠實、頑強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點,成為一名先鋒戰士。

林道靜被寫得充實豐滿,生動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讀着《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蹟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有着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層層苦難的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儘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災難、痛苦是人生的調味劑,從不向命運低頭,這種永不服輸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輝理想和勇於獻身的革命熱情,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有着強大的促人奮發的感染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75k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