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春之懷古讀後感

春之懷古讀後感

第一篇:春之懷古讀後感

春之懷古讀後感

孫超

春日,打開《春之懷古》,我一口氣讀完,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

《春之懷古》這篇文章內容很簡約,作者運用生動、巧妙的文字描繪大自然,從“雲端”、“山麓”、“荒村”到“籬落”,筆觸所及猶如勻潤的弧線,自然、流暢而又幹淨利落,一如一絲不苟的“工筆畫”。而到了“小鴨的黃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則忽然變成了“潑墨畫”一樣,濃濃的春意瞬間流淌於紙上,一下子將温軟、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樣淋漓盡致地推到了我們的眼前。叫人看過以後對春天有了一種新的情感。

春來了,不僅温柔卻更充滿生機、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蠻”。“惹哭滿天的白雲”、“鬥急一城杜鵑花”、“揚起漫天的飛絮”這都是她的傑作。有一句話説:“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麼?”其中充滿了對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來,人們的心情便如贏得了一場戰鬥的勝利,激動、興奮、難耐不已!作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的時候,充分發揮了“擬人”這一修辭的妙用:“惹”、“鬥”、“不講理”、“不邏輯”、“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讓春在我們的眼前宛如一個活脱脱的野蠻、霸道、俏皮、可愛的小姑娘!

寫文章,想象力是靈魂,沒有想象力或者説不能讓讀者“浮想聯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從“春”的翹舌發音聯想到了“口哨聲”,而由此展開了人們初造此字時的情景。雖然其實並非如此,但是卻讓讀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於“鳥兒”、“蝴蝶”、“蜜蜂”、“風鈴”在春天裏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靈慧心意。

我感覺作者真是很善於觀察生活,並且為人風趣幽默,將雪融化寫成了雪撐不住了,從冷麪變成花面。在作者的筆下,似乎這平白無奇的雪而顯得有生命,似乎雪原本就是喜笑顏開的花面,只是偶爾在冬季會給人一種冷麪,到了春天以後雪又在此花姿招展起來。

讀完《春之懷古》之後,我真算是滿滿地領略了一番春天美景,我很有感觸,我覺得現如今的人們真的很少去會觀察自然的美景。而通過這樣一篇文章,可以讓我們重新燃起探索自然的興趣。

四季的輪迴中我們將春天作為一年的開始,無數的生命在春天裏甦醒。在從古至今多少個春天裏,有多少相似而又不同的春天值得我們去回憶,去想象。

第二篇:驪山懷古賞析,讀後感,

山坡羊·驪山懷古

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歷任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棄官歸隱後,因關中大旱,復出治旱救災,到任四月即勞瘁而死。散曲集有《雲莊休居小樂府》,多寫寄情林泉之樂。間亦有關懷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譜》説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而這首懷古小令卻體現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驪山這座見證了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蹟甚多,作者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從哪裏着筆呢?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作者、讀者的思緒。可惜的是,它已經被項羽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都不復存在。呈現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蕭疏”的“荒草”,“彎曲縈迴”的“河水”。這正好觸動了作者感時傷懷的情緒,體驗到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眼前煙鎖迷離的樹林,哪裏還找得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喲!在歷史的長河中,隋、唐在這裏的興衰,也同樣被無情的沖淡了。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正如張養浩在同調《北邙山懷古》中所寫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都做了“北邙山下塵”。

這是多麼悲涼沉鬱的詠歎啊!讀這支小曲,作者開闊的歷史視野令我折服,雄渾蒼莽的博大胸懷令我感佩。全曲沒有艱深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更沒有華詞麗句。就是這些質樸重拙的文字,卻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絕唱!“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明白如話,卻成了發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筆下無俗字啊!今天的為詩者,當學古人這種在質樸中求大巧,在淺顯中求深刻的為文工夫。如果能夠這樣,或許我們就可以做到“下筆必開新面目”了。

山坡羊 驪山懷古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譯文:

在驪山上四處看看,阿房宮已經被一把火燒沒了,當時的奢侈,現在在哪裏?

只看見了蕭疏的草,水縈紆,到現在遺留的仇恨象煙霧一樣。列國的周齊秦漢楚,這些國家,贏了的,都變成裏頭土;輸了的,都變成了土。

註釋:

驪山: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杜牧《阿宮殿》:“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阿房一炬:阿房宮,秦宮殿名,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兩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後項羽引兵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阿房宮賦》)之歎。

縈紆: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列國:各國,即周、齊、秦、漢、楚。

賞析一:

驪山在今西安市的東北,阿房宮的西面,現有當初的宮殿台基殘存。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説:“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從驪山建起,再向西直達咸陽,規模極其宏大,設施極其奢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攻入咸陽後將阿房宮焚燬。張養浩途經驪山有所感而創作了這首“驪山懷古”小令。開頭三句“驪山回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回顧驪山的歷史,曾是秦朝宮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燒之後,當時的歌台舞榭、金塊珠礫都已不復存在,作者用“今何處”一個問句,強調了對從古到今歷史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感慨,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見草蕭疏,水縈紆”,再不見昔日豪華的宮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鋪在地上,河水在那裏迂迴地流淌。草的蕭疏,水的縈紆,更加重了作者懷古傷今的情感分量。緊接着六七句説:“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殘暴而亡國的遺恨已消失在煙樹之間了。而這種亡國的遺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戰國列強直到漢楚之爭,哪個不抱有敗亡的遺恨呢?實際上作者在這裏寄託了一種諷刺,是説後人都已遺忘了前朝敗亡的教訓。元朝統治者在奪得政權之後便奢侈揮霍無度,全然不顧國庫空虛、社會經濟急待調整。張養浩對當時的狀況心懷不滿,但想到列國的歷史,又覺得從奪得政權,到奢侈暴戾,到最終敗亡,乃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結局。杜牧説阿房宮“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開來寫道:“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這結尾句式相同的兩句是説無論輸贏,奢侈的宮殿最後都會歸於滅亡,“都變做了土”,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對封建王朝的一種詛咒,更是對封建社會歷史的規律性的概括。張養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的結尾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從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帶給人民的全是苦難。而這首小令則是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談的,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脱不了滅亡的命運。它雖不及“潼關懷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賞析二:

《太和正音譜》説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而這首懷古小令卻體現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驪山這座見證了眾多歷史滄桑的名山,歷史遺蹟甚多,作者登臨此山,放眼四顧,感慨叢生,從哪裏着筆呢?只有阿房宮最能引領作者、讀者的思緒。可惜的是,它已經被項羽付之一炬,當年的豪華奢侈都不復存在。呈現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蕭疏”的“荒草”,“彎曲縈迴”的“河水”。這正好觸動了作者感時傷懷的情緒,體驗到歷史更迭的無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遺恨”,就如眼前煙鎖迷離的樹林,哪裏還找得到“列國”中“周、齊、秦、漢、楚”的影子喲!在歷史的長河中,隋、唐在這裏的興衰,也同樣被無情的沖淡了。多少帝王為了天下,征戰殺伐,“贏”的如何?“輸”的如何?還不“都變做了土”!正如張養浩在同調《北邙山懷古》中所寫的“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都做了“北邙山下塵”。

這是多麼悲涼沉鬱的詠歎啊!讀這支小曲,作者開闊的歷史視野令我折服,雄渾蒼莽的博大胸懷令我感佩。全曲沒有艱深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生畏的晦澀典故,更沒有華詞麗句。就是這些質樸重拙的文字,卻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絕唱!“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明白如話,卻成了發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筆下無俗字啊!今天的為詩者,當學古人這種在質樸中求大巧,在淺顯中求深刻的為文工夫。如果能夠這樣,或許我們就可以做到“下筆必開新面目”了。

作者介紹: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武宗時拜監察御史,因直言敢諫得罪權奸而罷官。仁宗時復官至禮商尚書,英宗時棄官歸隱。直至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應召為陝西行台中丞,致力於賑災濟民,不久勞瘁而卒。能詩善曲,朱權稱“張雲莊之詞如玉樹臨風”(《太和正音譜》)。散曲集有《雲莊休居自適樂府》。現存小令161首、套數兩套。

第三篇:讀家、春、秋以及諾的家、春、秋讀後感之讀後感

你用了二個月的時間讀完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在你的慫恿和推薦下我半看半聽你講,算是大體的看了一遍,還記得當我看完後你用那讓人憐愛的眼神問了我一個問題“是誰讓高家走向了失敗”,當時由於思想的混亂只簡單的答覆了你,説是“封建制度”,顯然這個答案是無法滿足你的,後來我們又多次關於《家、春、秋》進行了思想的交流,昨天又看完了你寫的近萬字的《家、春、秋》讀後感後,這讓我更深一步的瞭解到了這本書的內涵,讀家、春、秋以及諾的家、春、秋讀後感之讀後感。

這本書描寫的歷史時期大概是1919年到1924年這段時期下,高家幾代人的生活,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從1911年到1949這段時期的中國是一個災難與發展並存的時期,辛亥革命,軍閥混戰,五四運動,國共兩黨的建立等等等等,不論是民族思想還是民族文化都在這一時期有了跨越式的發展和進步,而正是因為這個特殊的歷史大背景下注定了高家幾代人不平凡的生活。

高覺新是一個典型帶有封建思想的人,他的兩個兄弟覺民,民慧稱他為“作揖主義”者。但在我看來一個簡單的“作揖主義”的評價是多少有點片面的,對他來説也有點不公平的,覺民的逃婚,民慧,淑英的出走,他其實是給予他們最大的幫助的一個人。

我也讀出了覺新無奈以及孤寂的一面,先後他失去了他所有愛的人,從梅到瑞珏,從瑞珏到海兒,從海兒在到蕙,他一個個至親至愛的人就這樣離他而去,迫使一方面他不得不繼續“作揖主義”一方面又不敢打破枷鎖像覺民,覺慧那樣不顧一切的去接受新的思想,因為他的骨子裏是帶有濃厚的封建傳統思想的,他是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寫照!

你多次跟我説你很喜歡其中的是琴。是的,我也很喜歡那個人物,做為一個女性,在那樣一個環境下能做到思想的進步是多麼的讓人佩服,但是比起琴來我更欣賞淑英,讀後感《讀家、春、秋以及諾的家、春、秋讀後感之讀後感》。

我喜歡她的敢於應對和解決所謂長輩們的“命運”安排,不可否認她起初也是弱懦也有逆來順受的思想,但是在她的兄長姐姐和朋友的幫助下她打破了那條看不見的腳鐐,她勇敢的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她改變了那個在別的女孩子眼裏無法改變的“命運”。最終她去了上海,她迎來了新思想的教育,迎來了一個屬於的她的“命運”,她逃離的不簡簡單單的是一個家庭而是一個制度,一個吃人的制度。

是啊!覺新和淑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想但又不敢,選擇繼續做“作揖主義”者,一個本不想但卻做到了!對於“舊制度”的反抗不單單存在於那個時代,而如今我們是不是也在跟某種“舊制度”做着鬥爭呢?

也許會有人問,難道我們現在也有存在“舊制度”,老實的説,我也不知道應該不應該用“舊制度”這個詞,可是我們可以看看我們現在的情況,現在是一個“恨爸不成剛,我爸不雙江”的年代,是一個日本地震,我們在搶購食鹽的年代,是一個連扶老人過馬路都要出台條條框框的年代,高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體驗,帶來了舒服安逸的一面,但卻讓我們遺忘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和思想素質。

我們拿着手提電腦帶着耳麥進入了一個“潛規則”的年代,這是一個思想混亂的年代,也許你有張漂亮的臉孔和完美的身材就會在一夜之間變成“柳巖”變成“楊冪”,也許你的爸爸是“李雙江”你就可以開着寶馬去撞人,也許雷鋒的年代真的結束了,也許是我自己的思想出了問題,也許……

我想我們真的跟覺新沒有區別,他在那個年代裏是個“作揖主義”者,而我們是不是在我們的年代裏也是個“作揖主義”者呢?我不妄下結論!

寥寥的幾個字不能為你的讀後感做總結,我只想表達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想我們關於《家、春、秋》的話題剛剛的開始!正所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四篇:西頓動物記之《春田狐的愛》讀後感

西頓動物記之《春田狐的愛》讀後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非常感人的書,名字是《春田狐的愛》,令我久久不能忘記。

在茂密的森林裏,狐狸媽媽維克森和“疤臉”帶着四個孩子幸福地生活。因為森林裏食物非常稀少,維克森經常到附近的農場裏去偷雞。每次偷雞之前,丈夫“疤臉”都告訴維克森不要去冒險,以免招來殺身之禍。可是維克森看到孩子們想吃雞肉的期待眼神,還是忍不住去偷了雞。終於有一天,這一行為惹惱了農場主,農場主決定剷除維克森一家。經過一番激烈的決鬥,維克森一家付出了了沉重的代價:丈夫“疤臉”把農場主引開了,卻在疏忽中被槍打死了。而三個孩子也死了,最後一條小狐狸在農場主侄子的苦苦哀求之下被農場主帶回了農場,用鐵鏈拴了起來。維克森的內心也彷彿得到了一絲安慰。

維克森想盡辦法救最後一隻小狐狸,無論它用什麼辦法,無論他是多麼使勁地咬。鐵鏈還是牢牢地套在小狐狸的脖子上。看着小狐狸眼中閃着淚光,狐狸媽媽的心都要碎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一隻臭鼬的死讓維克森做出了一生中悲哀的決定,它把毒雞頭放在了最後一個孩子的面前,與其沒有自由和尊嚴的活着,還不如讓它到天堂裏去找他的親人。狐狸媽媽丟下小狐狸,像沒頭蒼蠅似的狂奔,荊棘刺傷了它的皮肉,鮮血沾滿了它的身體,而它彷彿忘記了疼痛。來到一處懸崖邊,維克森停住了腳步,它望着夜空痛苦地哀嚎,彷彿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告訴死去的丈夫。它哭的那麼傷心,連月亮也不忍心再看,躲在雲層裏不肯露面。天亮後,死去的小狐狸被農場主扔進了亂草叢中,它終於擺脱了鐵鏈的束縛。最後維克森望了一眼自己的孩子,消失在荒原中。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狐狸媽媽不顧生命危險,三番五次的去救自己的孩子。為了保留小狐狸的尊嚴,讓它從痛苦中解脱出來,竟然毒死了唯一的孩子。他那種無私的、偉大的母愛深深地感動着我。動物也和我們人類一樣有感情,有生命。媽媽永遠都是愛護孩子的,母愛讓我們感到温暖。我們應該保護動物,愛護動物,不隨意去破壞它們生存的家園,讓人類與動物永遠和諧相處吧!

二年級:馮元溪

第五篇:芥川龍之介杜子春讀後感

芥川龍之介杜子春讀後感

芥川龍之介的《杜子春》,語言生動通俗易懂,如聊齋志異一般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奇談,可是這小説卻不同於童話故事,文章到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豎立白眉老仙人這個角色有什麼作用?一連串的問題縈繞之下,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杜子春》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中國《唐人傳奇玄怪錄》描寫富家子弟杜子春的故事,另一個就是芥川龍之介在此基礎上改編的日版《杜子春》。

相比之下,開頭部分都是寫富二代杜子春花完了祖上的家產,貧困潦倒無從餬口,這時一位仙人救助了他,結果他又再三重蹈覆轍,老人又接連幾次贈與了他財富,直到兩三次後他終於醍醐灌頂,有所感悟。

仔細觀察,在《唐人傳奇》中老人直接給他現金,並次次叮囑他要有所悔改,最後一次還警告他説道:“再不改過自新,你就永遠受窮吧”;而在芥川龍之介筆下,老人只是與他寒暄幾句,讓他在夕陽自己影子的頭部、腿部挖土獲得黃金,轉眼便消失不見。且花費大量筆墨描寫杜子春奢侈生活——連一些不面熟的親戚都來參加他的宴會,在把他推向極點之後狠狠摔入谷底——窮到別人家連口茶都不肯給他喝,多麼一個“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例子!更重要的是,老仙人又讓他在夕陽下把影子腳步挖出黃金來時,杜子春自己拒絕了。由此可見《唐人傳奇》中杜子春的感悟像是在老人勸告下引發的,而小説中描寫的是杜子春大起大落之後自己獲得的感慨,銜接更加自然。

接着來看,《唐人傳奇》中杜子春從此安居樂業自食其力,情節一大亮點悄然熄滅,不免有些落入俗套。後來又寫杜子春為了報答老人,奉命來到雲台峯協助仙人煉丹,是否有些未完待續宂長了呢?小説卻不同,杜子春厭惡了人間虛偽,不想再次落入塵世,懇求仙人收他為徒想成為仙人並被帶到峨眉山,這樣不是就順暢符合邏輯了許多嗎?

二者結尾也是天差地別,相同的兩篇文章都描述仙人叫杜子春無論如何都不要發出聲響,撇下他一人。杜子春的面前便顯現出豺狼虎豹凶神惡煞魑魅魍魎甚至地獄的景象來,直到看見地獄裏鬼怪折磨自己的親人,他終於情不自禁喊出聲來。好了,這裏發生變化了,《唐人傳奇》寫仙人因此煉丹被打斷,從此氣憤地離開了杜子春,這好像有些跑題了吧,況且使白眉智者的形象瞬間變為暴怒的老頭子,這個收尾我覺得簡直不符合前文,若是這樣杜子春豈不是變成鐵石心腸的無情之人了麼?而小説則差強人意,仙人出現景象消失,老人告訴杜子春——“如果郎君真不作聲……我會立即取你的性命。”,因此“仙”也不是那麼好當的,老人留給杜子春一個鄉間田宅和幾畝地,便又消失不見。

小説是《唐人傳奇》的昇華,芥川龍之介先是帶我們領略了人間的虛偽無情,杜子春便提出想成仙的請求——其實這只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老人又考驗他,他終於忍受不了鬼卒鞭笞父母而喊了出來,終沒有成仙——人間冷酷,可真情自在,想着成仙逃避是沒有用的。

羽化而登仙,這仙,不成也罷!

標籤: 讀後感 懷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188y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