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第一篇: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人類動物園讀後感

從第一章講述人類從原始部落到超級部落的演變過程。作者首先讓讀者想象兩種部落的畫面,原始部落人口少,人文簡單,生存方式以狩獵為主,自給自足,人與人之間相互認識,個性化強,社會問題少;超級部落人口繁多,人文複雜交錯,不再需要外出狩獵為生,大部分人都是陌生人,個性化小,社會問題多。隨着“剩餘產品”的產生,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時期。因為有了剩餘產品,人們不再整天為填飽肚皮出去守獵,開始有時間去思考和改變生活方式。人類的“獵人本性”,促使他們不停的創造和走向文明世界,人口膨脹,並延伸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而在人類文明進程裏,從帝國的產生至政治、宗教、法律、教育的發展等等,任何一種人類形態,都只是為了這個平衡人類為了適應文明社會而產生的問題。但是本質而言,人類的生理學上,仍然未進化出和原始部落人類更大的區別。人本身仍然傾向於一個小部落,人與人之前並沒有更多的合作性,甚至更為陌生。

當今世界的超級部落,即一個國家或一個大都市,就像一個巨大的鐵蘢將龐大的無個性羣體圈養在一起。就像一個大型的人類動物園,動物園裏分成各種等級種類的動物。比真正的動物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選擇走進這個動物園被馴化,也可以選擇走出這個動物園去郊外呼吸一下空氣,而人類的“狩獵本性”促使他們回到超級部落繼續“文明”的發展。本章讓我體會到,所謂“文明”只是將人類馴化了,並沒有真正使人類更加安寧的生活,文明與安寧是獵人的戰爭,人類不得不在這種博弈裏生存下去,而從人類生物學而言,人類並沒有進化,原始人的腦容量與現代人已經相同,如果有時光機,將原始人的嬰兒帶到現代來撫養,並不會看出有所差別。

第二章作者講述當前世界上的人類以各種方式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形態,人類追求超級社會地位的本性和人類驚人的各種社會地位的適應能力。

作為超級社會地位、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例如:國家領導、富人、中產階級、窮人等)通過不同的儀式、佩戴、住所、財產展示標識自己的所處社會地位,低級社會地位的人努力想要通過各種方式展示更高一級的社會地位。這是人類從原始部落發展至超級部落人的源力也是悲哀。“如果他們爬不到頂端,他們就幻想比自己的實際處境略好的處境。”特別是男性中的地位追求者,因過份迷戀高位模仿,而忽略了家人。但結果往往是,失去了自己當前的地位,又失去了家人。作者以人類生物學的視角,對人類社會上發生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進而赤裸的揭示人類驚人的隨波逐流能力,而非真正完成生物學上的進化。再一次證明,所謂的人類文明只是人類為了適應“文明”社會而相應做出的反應,而非生物學、大腦發展的進步。這讓我想起前一本書,不管一個人當前處在怎樣的一個社會地位,思想上都給自己幻想一個更高一層的處境。他們因此而做出各種行為展示。進而忽略了自己的實際處境和身邊的人。用和平勇士蘇格拉底的話説,有的人活着,但他並不是真正的活着。

動物的本性能力包括了性行為,作者稱當前社會的性行為稱為超級性行為,敍述了性行為的十種功能。即:生育、結偶、維護、生理、探索、自償、解悶、鎮靜、商業功能。就像品償美食一樣,性作為人類生理感覺的一類,只是這類感覺被人類社會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但其其實如同人需要吃飯一樣,過多不好過少不好且營養要均衡。適當適量、營養均衡的性,給於人類結偶、維護、生理進而生育的回贈,而超級部落的人們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求性生理上的刺激,用於探索性知、排解無聊、憤恨甚至轉化為商業性行為。這對人類社會造成了災難。就動物生物學而言,人類從原始部落進入超級部落後,性行為也隨之進入了超級性行為,但性本身並未曾改變,只是因此而產生各種利用性行為而衍生的社會現象,包括商業和犯罪。

不管幾萬年的時光如何飛逝,人類的內羣體與外羣體的動物性的本能一直被延續下來。超級部落首領運用這一人類的動物性本能,製造出各種人類種族和戰爭。從個人直系親屬家庭、其他親屬、朋友、社區、宗教、國家層層包圍成各個不同層次的羣體,當某一層羣體內與某一層羣體外發生衝突,都是為了維護羣體的利益,人類的自我維護和獵人性,使戰爭無可避免的發生。

動物性印記,使動物各行其為。當你把一個初生的嬰兒放到其他動物堆去餵養成人時,他成長的錯誤印記會影響其一生,甚至不可能再適應人類社會。反之把一種動物放在人類堆裏餵養長大後,其也會失去其原本最根源的動物性,再把它放回他所屬的動物類裏,它甚至都無法生存。深刻的印記會使人體受傷,當發生的事件造成了精神與肉體創傷,人體就會製造維護自身的種種行為。例舉了同性戀的產生和各種戀物情結。

對刺激的追求是人類動物的本性,刺激過度造成人類的不安與混亂,過少刺激使人無聊、頹廢。有些人羣需要刺激有些人羣需要平淡,缺少刺激的社會也許會平靜但卻發展緩慢,正確看待和控制刺激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法則。超常刺激成為了人類商業產業,超級城市部落的人類在刺激過度的工作生活中度過,控制刺激的方式是在家裏休息或者到鄉間野外放鬆,後又回到城市。而農村的人刺激事物較少,就希望到城市裏尋求刺激。這就是為什麼鄉下人想進城,城裏人想去鄉下。終歸而言,人類一直在刺激與平淡中搖擺平衡,而如何在人類這一本能的平衡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又使之有效轉化,才是生活的智者。

永不泯滅的童心使創造力得以發揮作用對人類社會發展做發有用的貢獻。作者把“永不泯滅的童心”做為本書的最後一章意義深遠。提示人類教育的重要性。“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新的發明。”這點和我自己的教育心得相吻合。孩子的每一種發現都是屬於他自己的科學,我們並不需要急於用語言告訴他答案,在人身安全範圍內,他的一切行為都應該得到允許,成人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在與他生活的任一個情節內做好自己。因為,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成人就是他潛意識裏遵循的印記。

本書通過各種人類動物園的自然現象,分析人類行為的本性。通過看清人類在人類動物園的各種現象,使身在其中的人類動物更加平和與明白自身的各種行為變化,從而從容的面對自己和身邊發生的事情,更加智慧的生活。

第二篇:《星際動物園》英文讀後感

as the only living things on a bare planet called “just like home”, humans felt lonely and sad. in order to live, they must get married as often as possible and have children. unwilling to get married, our 16-year-old protagonist named humming bird ran away from her planet and found a plastic space ship. there she met various kinds of animals, which frightened her even drove her crazy. she had never seen such things before. only through ‘the book of remembering’ did she get some rough idea of animals. after she took a small-copied cat home and showed it to the officials on her planet, the cat was shot to death and all the officials went crazy. humming brid didn’t give up her attempt to let people accept the animals. she decided to set about the job from children…

that’s the brief plot of harry gilbert’s science fict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writer uses his full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o produce this vivid imaginative and thought-provoking story.

as far as we know, animal numbers are now diminishing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 years,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we depend on a getting worse. we dirty the air with gases and smoke, poison the water with chemicals and other substances and damage the soil with too many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we also pollute our surroundings in many other ways. air, water and soil are all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the survival of all living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if we human do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at, there will come a day when we have to live the kind of life described in this novel. as we know, the world is made up not only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a lot of other living things. if we don’t want to leave this perfect planet, we hav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therwise, without the company of other living things, people would only be half-alive, men only half-men.

nowadays, i should say,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balance. slogans that remind us to save water and electricity are stuck everywhere, but how many are treated as requirements or duties and not just a piece of paper. if we pay a little attention to our working and study places, we always find some taps half opened with running water, and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get used to leave lights on during the day. dustbins for both recycled and unredeemable rubbish are placed in high density but no one bothers to throw the rubbish into the right dustbins. nor do they even know what kind of rubbish could be recycled and what kind could not.

conservation centers for protecting animals are built in many countries. our government also passed some acts to protect animals; however, there do exist some law-breakers who are driven by money. we plant trees very year, but no one bothers to water and care for them after planting them. for money, some farmers drive their sheep and cattle to grasslands and charge it into desert.

all in all, to every one, i want to say, “living on this wonderful planet earth, we are lucky and happy. in order to enjoy this kind of wonderful life, we must care for mother earth and put this kind of care into practice.”

facing the world, to be or not to be, it’s up to you. we must make a choice without any hesitation!

第三篇:動物園

動物園

今天春光明媚,我們開開心心地來到了動物園遊玩。

我們先去“歡樂大象展區”看錶演。還沒到展區,我就聞到一股臭臭的味道,我想大象怎麼這樣不講衞生呢?但是我還是忍不住使勁地往人堆裏擠。看到了,大籠子裏有一頭肥肥胖胖的大象正在賣力地表演呢!只見它一會兒用長長的鼻子吹口琴,彷彿它是一位擅長音樂的演奏家;一會兒又用鼻子朝天噴水,水柱濺起兩米多高,像美麗的噴泉一樣。在大象表演的時候,還邀請了小熊和小猴來客串表演呢,它可真夠牛的!

接着,我們又來到了猴子展區。猴子的種類可真多呀!有熊猴、赤猴、獼猴、松鼠猴,還有體型超大的阿拉伯狒狒。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印度獼猴和松鼠猴。獼猴的毛是淡黃色的,尾巴細細長長的,屁股通紅通紅的,一跑起來,就像一團火焰在飛快地跳來跳去,非常滑稽。松鼠猴的毛是深黃色的,體型非常地小,只有一隻手掌那麼大。頭小小的,耳朵大大的,嘴巴也是小小的,但是我親眼看到它一口吞掉一塊大巧克力,太可愛了!

後來,我們還去了猛獸區、兩棲動物區、爬行動物區,去和東北虎打個招呼,和鱷魚開開玩笑,還與蟒蛇隔着玻璃親密接觸,非常刺激。

臨走的時候,我依依不捨地回頭看了眼動物園,心裏默默地想:“大象、小猴、老虎,我愛你們!明年再見!”

江蘇蘇州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國小二年級:韓子健

第四篇:《人類思想的足跡》讀後感

《社會契約論》讀後感

煙集學校劉 立

假期裏,我讀了《人類思想的足跡》中的一篇文章,最深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最初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枯燥無味,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顯露出它的政治學著作的魅力。在本書中,盧梭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國家政治理論得到充分的論證。以下本文將就此展開討論。

一、前提之假設

(1)天賦人權

盧梭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存在着原始社會。“一切社會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就是家庭。而孩子也只有在需要父親養育的時候,才依附於父親。這種需要一旦停止,自然的聯繫也就解體。孩子們解除了他們對於父親應有的服從,父親解除了他們對於孩子應有的照顧以後,雙方就都同等地恢復了獨立狀態。”從這種人性的角度出發,盧梭認為我們未嘗不可以將家庭當作政治社會的原始模型,將父子關係比作原始社會中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不過重要的是,“人們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會轉讓自己的自由的”。

(2)絕境

盧梭假設“人類曾經達到這樣一種境地,當時自然狀態中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經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能量。於是,那種原始狀態便不能繼續維持,並且如果人類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

二、方式:公意與眾意

公意在盧梭的政治理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社會契約論、主權理論和法律理論等都與之密切相關。尤其是社會契約論,用一句話表達出來即是:“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我們在共同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盧梭認為社會契約是基於公意產生的。在論述其成立具體方式,盧梭提到三個方面:第一轉讓,如此才可以做到對於所有的人的條件是同等的;第二,毫無保留地轉讓,這才能使“聯合體”完美。如果一些人轉讓全部權利,而另外一些人只轉讓部分,那麼後果就可能使社會或者國家變成另一些人推行暴政的工具;第三,只有全部轉讓,才能做到沒有任何人奉獻出自己,而人們可以從社會得到同樣的權利,並增加社會的力量以及保護自己的利益。他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建立的集合體才能體現人民最高的共同意志。而他之謂國家或者社會的產生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嚴格規定的方式下通過協議而產生的。

三、.國家之產生

盧梭認為正是基於以上的前提條件和當時的絕境,人們為了自存才不得不讓度自己的權利從而組成國家的。總而言之,國家的產生是基於公意的。正是如此,所以國家的立法權屬於也只能屬於人民。

即主權在民。盧梭還認為政府的產生,並不是契約的內容或契約本身的目的。政府只是人民為執行契約而創設的。他認為“公共力量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的代(推薦訪問範文網)理人把它結合在一起,並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動;他可以充當國家與主權者之間的聯繫,他對公共人格所起的作用很有點象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對一個人所起

的作用那樣。這就是國家之中所以要有政府的理由;政府和主權者往往被人混淆,其政府只不過是主權者的執行人。”政府就是在臣民與主權者之間所建立的中間體,它的職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適應,它負責執行法律並維護社會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契約論本身的缺陷

一、前提之無法證明

盧梭提供的整個理論似乎是可以自足的,也就是説按照他的理論思路的話,我們可以推導出和他一樣的結論。但是其前提是,我們必須認為盧梭提出的假設或者前提為真,因為“任何從錯誤的前提推導出的結論,其正確性都是值得懷疑的。”但是,盧梭的那些假設是否能遂人願呢,或者説其説明足以説服我們並使我們相信他的假設是正確的呢?只要,我們認真地去想想,我們就會發現盧梭的前提的正確性與否之論證存在着許多困難。

首先,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是無法直接證明的。盧梭藉助原始社會之假設來證明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在原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否自由而且平等或者自由平等有多大限度,依然是值得懷疑的。與其説,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我更認為這是人類文明史發展的一種必然,因為在可以考證的社會形態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自由和平等正是處於一種擴大和上升的趨勢的。

其次,所謂絕境的出現,其證明也是有相當難度的。儘管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天,還依然無法完全擺脱自然的威脅。但是,是什麼時候是人們感到如果不組成一個國家就生存無望呢?顯然,現存的史料並無此類記載。因此,要通過信史加以論證也缺乏可能性。

再次,人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以何種方式達成了所謂的社會契約之無法證明。當時人類社會居住本身的分散、交通的不便利都使得以那樣一種全社會的公意達成契約成為不可能實現的行為。和第二點一樣,這也是不可證知的。

就此“三不可知”而言,盧梭的理論是有缺陷的。他在邏輯上的嚴密並不能彌補他前提的可能性錯誤的不足。

二、前人不能為後人立法

按照社會契約論,國家或者法律的產生,乃是基於人民的合意。而我們知道,後人並沒有參與社會契約的制訂過程,而且往往在他們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之後,他們也沒有明確地表示現行的社會契約是合乎他們的意願的並承認該契約對他們的那種強制性的約束力。相反,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前人未經其同意而擅自加於他們的。

三、強調公意不利於人權保護

在盧梭的國家起源理論中,涉及到人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先後問題。盧梭認為人民的權利先於國家權力而存在,國家權力的形成正是人民讓度其權利的結果。至於人民是全部轉讓還是部分轉讓其權利,盧梭的觀點是人民讓度其全部權利組成國家,再由國家來規定人民的權利義務範圍。這實際上將人權於消極的境地。一般來講,法律中自由的含義是-“法不禁止即是自由。而盧梭的這種理論恰恰相反,人們自由的範圍和界限由法律加以規定,而此外法律未加以規定的,由於缺乏法律上的授權根據,所以必然也是法律所禁止的。而就此而言,使人權的範圍大大縮小,是極不利於人權保護的。

此外,盧梭在書中過分強調公共利益,而忽視了個人之權益。由於,盧梭深深地意識到當時社會各種弊端和壓迫正是由於私有制造成的,為了消滅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制度,盧梭過分地強調了公益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完全把自

己納入到共同體中去,並且消滅自己的個性,這樣這個社會才是完美的。因此,他同時也抹殺了個性存在的必要和必然性。

忽視了對個體予以保護對於整個共同體的存續的作用。

因此,儘管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宣稱“人生而自由平等”,但是由於盧梭社會契約論本身所在的這種人權觀的實質,也必然地造成了法國大革命中種種悲劇。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學習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他的理論。從而發現他不足之處。

結論

總而言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對社會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的作用,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理論上本身的缺陷。他之謂“我要探討的是權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這種唯心的論證方法,顯然還是缺乏足夠的説服力,也正是因此,才不斷地有人對所謂的“社會契約論”提出挑戰。

第五篇:《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讀後感

讀《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後感

10級財政2班李琳41003054

本書的作者貝克爾,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芝加哥學派的重要成員,芝加哥學派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的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認為市場競爭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這本書中也反映了他的這一思想。我認為貝克爾將歧視、民主、犯罪、結婚生子等一系列有關人性的行為全部用經濟理論進行解釋是很大膽的一種想法,剛開始是完全不認同這種説法的,但通讀全書之後,雖然有些模型不是很明白,但對他的每個分析都沒法反駁,似乎都很在理。

貝克爾的模型都是基於某些假設而進行的,如果這些假設不成立怎麼辦?

比如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設投票者和競選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否則就會通過競選公職增加自由。每個人對自由的偏好不同,也許某個投票者並沒有和競選人同等的自由,但自由對他的效用並不大,相反,競選公職讓他覺得很麻煩,很受約束,那麼即使在自由不等的情況下他也不會自主從投票者變成競選人。

又比如在第一篇導言中假設“偏好不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根本的變化,同時在家丁,窮人和富人之間、即使在來自於不同的社會和文化的人們中間,偏好也沒有很大的差異”,並將其作為經濟分析適應

全部人類分析的前提。在全部的分析過程中,又假設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藴含着效用最大化動機。但從接觸經濟學開始,我便有一個疑問:畢竟個體不能完全代表整體,那麼從概率的角度來説,具有特殊偏好和非理性經濟人所導致的經濟效用不是最大化的概率並沒有無限趨近於零,故而得出來的經濟結論應該不是一般情況,但結果卻往往是適用於一切經濟模式。

這本書的第八章——非理性行為與經濟理論解答了我的疑問。大多數經濟結論都是基於亞當斯密的“理性經濟人假設”進行的,即主體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滿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但實際生活中並非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這種假設是否會使理論偏離實際?

以家庭為例,貝克爾將非理性行為分兩種:一種是衝動,即我們常説的“感情用事,反覆無常”,用概率模型表示,其決策取決於多面骰子的投擲;另一種則是怠惰,即“墨守成規,反應遲鈍”,決策儘可能地取決於過去的情況,人們的任何非理性行為都介於這兩種極端中間。

通過貝克爾模型的分析,無論是衝動或是怠惰行為存在於個體時,會有完全不同的選擇,但在總體中,無論其是那種偏好組合最後的需求曲線也都會服從由“理性經濟人假設”得出的向右下方傾斜的趨勢,解釋了為什麼可以用“理性經濟人”假設得出適用於所有人的結論。

書中所有建立經濟模式解釋人類行為的思想皆是用不變的東西

解釋變化的東西,比如歧視現象中,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相對經濟收益不變,而歧視相當於消費品,歧視者並沒有因此而多收益,相反,要為此商品支付費用;再比如在非理性經濟行為中,無論非理性經濟人怎樣選擇,需求曲線都是不變的,只是部分經紀人的行為由理性轉變為非理性而導致的不同偏好和不同決策組合;更廣義來説,當人們做出選擇時,他們都是在同等的無差異曲線下選擇不同的決策組合的。

但是在這樣的分析中,我認為尚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人來的一切行為所帶來的收益都可以定量衡量,那麼求出一個最佳收益組合並不困難,但很多行為,其收益即使是基於理性經濟人假設也是無法定量衡量的,比如可樂的效用高於果汁,而漢堡的效用低於炒菜,但可樂只能和漢堡組合,果汁只能和炒菜組合,但他們的效用都無法用具體的數值表示,那麼兩者的選擇就出現了問題,這時對行為的經濟分析是否就失效了呢?

無可否認的是這本書開闢了一個探索世界的新思路,將事物理性化,所有感性的東西都可以用理性的模型來解釋,雖然這種行為將生活程序化了,但卻也是人們瞭解自己的一種獨特地方法。此外,本書還具有十分廣闊的拓展性,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結論,更是一種方法,一種思路,順着這種思路,我們可以探索人類一切行為的原因和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oz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