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精彩多篇)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精彩多篇)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精彩多篇)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 篇一

讀書是豐富精神世界最佳的方式,告白有很多種方式,有一種事無聲的,閲讀《無聲的告白》會有很大感想,無聲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世界,看看作者的感悟

我似乎有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我渴望自己能夠“與眾不同”,成為人羣裏最優秀、最特殊的那一個;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自己能夠“融入眾人”,從而規避作為一個異類所要遭遇的排擠和嘲諷。

若仔細想起來,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並不矛盾的。

“與眾不同”可能有兩種方式,分別是向上的和向下的。當你處在向上的模式中的時候,這樣的“與眾不同”帶來的是別人的仰望、崇敬和羨慕。你可以享受這種相對高的位置帶來的心理上的滿足感。相反的,當處於向下的模式中的時候,帶來的則是孤立、嘲笑和挖苦。這兩種情況可能都是孤獨的,前者雖受人仰視、甚至巴結,但是那些人從來都不能真正地理解你的內心;後者的處境似乎更加艱難,根本沒有人試圖走近他們,他們像是在一個牢籠裏面,必須足夠強大才能不被打倒。

小説中的詹姆斯·李是典型的後者,所以他始終想要“融入眾人”,他不説中文,不提父母的出身和工作,假裝和那些白人們一樣。至於瑪麗琳,她確實是處於一種向上的模式中,然而似乎她並沒有受到別人的仰望,相反地,那些同班的男生們會對她惡作劇,她的母親也不希望她追尋所謂的夢想,認為她只要做好一個家庭主婦就可以了。

我可以理解那些男生們的行為,但是我暫時無法明白其背後的道理。至於瑪麗琳母親的想法,是容易解釋的。在此之前,我先講一個關於我父親的故事。父親出生於農村,從小成績也都不錯。由於上學晚,讀到高三的時候已經20歲了,兒時的玩伴都已經工作好多年,有的甚至已經成家了。祖父是個焊鐵匠,他並不希望父親繼續讀書,認為讀那些書毫無用處,不如跟他學習技術工作賺錢。兩者的矛盾逐漸加深,最後父親三次大學聯考失敗,也沒有選擇祖父為他制定的未來。父親在他的玩伴中成績出色,是一種向上的“與眾不同”,這也給他帶來了很多心理上的滿足感。而在祖父看來,二十多歲的男人不能成家立業,還在讀書,無疑是一種向下的“與眾不同”,不如“融入眾人”之中,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然後在這樣的工作中出人頭地。瑪麗琳和她的母親也是一樣,她們擁有自己不同的價值體系,所以才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在瑪麗琳看來,學業優秀,成為醫生,成為比男性更優秀的醫生是向上的“與眾不同”,是她努力追求的東西。而在其母親看來,這些不是一個女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女孩應該相夫教子,她本人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失敗(與丈夫離異),因此她希望女兒能做得優秀。

這兩種價值體系哪種是正確的呢?我恐怕很難説成為醫生要優於相夫教子。但是在這個具體的事例中,我認為瑪麗琳的價值體系是更優的。因為她的價值體系是通過自己的學習判斷得到的。而她的母親,我可以揣測,似乎並沒有真正經過自己思考的價值體系,正因為自己思考的缺失,她只能依附於大眾的標準,認為女人應該相夫教子。

然而,似乎悲劇的事情是,即使經歷了自己的思考判斷,確立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人們還是經常不能夠踐行此道。有的人出於怯懦,害怕別人的不理解和諷刺,從而違心的選擇了眾人的道路。也有人,比如瑪麗琳,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所迫(瑪麗琳是因為懷孕,實際上可能有更多的原因,比如生存壓力),最終也並不能夠走上自己希望的道路。

無聲的告白讀後感 篇二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美國華裔作家伍綺詩耗時六年寫下的第一本長篇小説。

書中的一開篇就埋下了伏筆,詹姆斯一家中的二女兒,16歲的女孩莉迪亞已經死了。而她家人都不知道,只當是一個平平常常的早晨。

詹姆斯是一箇中國人,他的父母冒名頂替移民美國,但生活並不富裕。父母只是一所學校的裏打雜的清潔人員。詹姆斯的外表與眾不同,讓他沒有一個朋友,一直活在孤獨自卑裏的他,只有拼命讀書學習,後來當上了大學教授。

他痛恨與眾不同給他帶來的痛苦,別人異樣的眼光,歧視的語言。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覺得美國從來都不屬於自己。

瑪麗琳是個另類的女孩,她熱愛物理,喜歡做實驗,她的理想是當一名女醫生。這個美國女孩愛上詹姆斯,恰恰也是因為他的與眾不同。瑪麗琳的愛讓詹姆斯覺得美國接受了他。

他們結婚後,詹姆斯的命運卻在他的兒子身上重演。外表與眾不同,讓他在夥伴中受到嘲笑,羞辱和作弄。這正應了瑪麗琳的母親在他們婚禮當天説的話:“你要為你將來的孩子想想,他們走到哪裏可能都不會合羣。”

因為長相的不同,他們一家走到哪裏都會投來異樣的眼光。商店,超市,藥店、旅館店員都會盯着看,就是走在路上對面的人無意識看到,也會投來奇怪的眼光。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全家在假期出去旅行過一次,就再也沒去過。

三個孩子中的老二,莉迪亞長得比較像媽媽,繼承了媽媽的藍眼睛,成為了他們家唯一的希望,掌上明珠。詹姆斯希望她和周圍的一樣,穿大家都喜歡的衣服,有很多朋友。他會送給女兒《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的書。希望女兒擁有好人緣,不要像自己這樣孤獨。當看到女兒給朋友打電話,詹姆斯都會變得開心起來。可是他的女兒其實也沒有朋友,她為了讓她的父親高興,經常是在假裝給朋友打電話。

而她的母親,沒能實現的理想,全部寄託在女兒莉迪亞身上,讓她提前學高年級的物理,甚至是參加大學的實驗課程學習。每次生日都會送給女兒一些學習的物理、化學實驗、醫學之類的書籍,其實莉迪亞並不喜歡,有的 甚至覺得作嘔。

但莉迪亞是個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因為深知媽媽的願望和痛苦,因為媽媽也曾經為了追求理想而離開他們。媽媽回來的那一天,她就發誓,只要媽媽陪在身邊,她不管説什麼,她都是回答“好,好,是,是”。她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願望。

當唯一理解莉迪亞,能為她解圍的哥哥,馬上要去上大學,離開這個家。她想到“對於每一個作用力,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個向上,另一個向下。一個得到,另一個失去。一個逃離,另一個受困,永遠受困。”

莉迪亞的死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僵局,媽媽一心想查出真兇,爸爸內疚不已,哥哥看隔壁的小子值得懷疑,家中小女兒卻把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也許她真的明白。

真相大白,莉迪亞是自己走進河裏的。“雙腳懸空的莉迪亞,她一直都被別人的夢想深深吸引,突然發現了宇宙中華麗閃爍的各種可能性,她決心改變一切……”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未來充滿這樣、那樣的期待,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適不適合。也許,這是作者要寫給父母看的一本書,確實值得深思。

本書的作者是美籍華人,從書中可以看出,在美國對於種族不同的歧視一直都存在,甚至影響很多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p7e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