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1

于丹,她的一本《于丹趣品人生》引經據典,內容深入淺出,引起了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人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今年,我-三十了,也到了而立之年,就不由的要問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于丹教授講“立”要外立其身、內立其心,她教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要用一些不想要的物質換取有品質的生活,對有些事情堅決説“不”。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學習堂局長致市縣局主要負責同志的一封信中説到的:“為何守不住底線…難道市縣局局長這個處科之官,真這麼重要,這麼值得留戀?以至於用原則來換取,用操守來得到?”。子貢曾經問孔子,我如果從政為君王治理國家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有這三條就夠了,子貢説三條不行,(説的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這三樣您説去什麼,孔子説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再問,説: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失去民心,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進入了誠信問責年,國家的“信”字被拷問着。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益和社會保障機構無不被人民質疑。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揪心。我們的“信”是什麼?就是真實可信的數據。他們是我們的工作成果,的一數一字,一表一圖,無不關乎國家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如今,我們的成果受到質疑,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為提高基礎數據質量,國家局正在推進“四大工程”建設。國家宏觀決策、企業生產投資、居民購房理財都離不開對情況的瞭解,對趨勢的把握,都離不開數據這個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誤導決策。其實,數據質量是調查的生命線這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恪守職業操守,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不出假數;其實質就是人對社會、歷史的責任;其實質就是人堅守的職業底線;其實質就是做一個無愧於良心、坦蕩自安的人……

我是城鎮住户調查處的一名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計算着城鎮居民家庭的收支情況、瞭解城鎮居民家庭的基本狀況。每每聽到有人説:“我們的收入又被你們增長了”總不免要爭辯幾句,其實心裏也不是滋味,難道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報表上報前的加班換來的成果都要被否定?不,我們的數據都是源於科學的抽樣方法和對抽選的居民一户户調查得來的,收支水平當然也是真實的。至今,我在戰線已經奮戰八年有餘,入户時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嚐到過,箇中辛酸也體會過。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憑實據是的生命,有了它,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挺直腰桿,做個有骨氣的人!

有人説:“一個人的夢想只是一個人的事而已,千萬人的夢想就會成為一個現實”。讓我們每個人,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為數據的真實可信多一些努力,以“信”為核心,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往前走,勇敢的往前走,在生活中不斷自我磨練,為數據的真實可信,事業的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2

題記:又到了一學期一次的教科研考核,要交一篇理論學習讀後感,想起最近讀的'書《于丹趣品人生》。就寫它,一舉多得:整理思想、應付考核、向同事推薦。

曾經在《讀者》中讀過這樣一段話,很是喜歡:“靜是一種境界,是精神與靈魂的平靜,是看透名利得失、榮辱成敗的覺悟,是內心本質需要的理解和把握。它平和、恬淡,寵辱不驚;它純真、靈動,不沾染世俗塵埃;它淡泊、捨得,超然於名利場外。一個心靈寧靜的人,高朋滿座,不會昏眩;曲終人散,不會孤獨;成功,不會欣喜若狂;失敗,不會心灰意冷。心靜的人就能做到:坦然處世,灑脱處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讀《于丹趣品人生》,突然又想起了這段話。

翻開《于丹趣品人生》,開篇白巖鬆作的序,一句反問“我們怎麼了?”,讓我們不禁深省:我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似乎沒有一刻能夠平靜下來。正如他所説的平靜正成為一種奢侈品。

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每天面對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作業中亂七八糟的答案,一些家長的不理解,再加上工作、生活中的雜事……種種種種弄得我們焦頭爛額。我們的心是浮躁的,我們的學生也是浮躁的。在這種浮躁的氛圍中,我們懶得去聽學生的辯解,靜不下來去思考。生活的快節奏,讓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聲繞樑,邀山水入境的閒適成了虛影。

記得《功夫熊貓2》中,師傅告訴阿寶説:“我修練五十年,苦思冥想,悟到了功夫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靜下心來。龍巖上滴落一滴水珠,每一滴靈動的水珠都藴含着無窮的力量,而靜下心來,讓這力量一切皆有可能。”

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安靜是一種生產力。”書中這句話令我猶如醍醐灌頂。“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松下聽琴,月下聽簫。澗邊聽瀑布,山中聽松風,覺耳中別有不同。”古人這種佳音相伴的日子,一定與他們保持着那份安寧、恬靜的心境不無干系。如今,即使置身鳥語花香之中,又有幾人能感知出此等天籟的美妙呢?

也許現在的我們不能像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地悠閒,也不能像李白那樣遊遍名山大川,在山水之間陶冶性情,吟詩作賦。其實在這個繁華而紛擾的世界裏,我們能做的,只是靜下心來,聽一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用一雙誠實的手,縫補一下自己偶爾會有漏洞的生活,在閒暇時,放下紛擾,放棄旅行團,自己一個人或邀三兩好友隨性而行,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得失。我們要做的,只是靜下心來去聽聽學生的解釋,理一理學生、同事給我們的啟示,捕捉並記錄下自己那些突然閃現的火花,思緒。甚至於伏案太久了,站起身來,做幾個深呼吸,看看窗外學生玩耍的樣子,回想一下自己童年時的那份無拘無束……

合上該書,我想,在喧囂的紅塵中,今後我一定會讓自己這顆浮躁的心時常回歸於安然和寧靜,偷得浮生半日閒,泡上一杯濃茶,捧上一本閒書,於音樂中聆聽生命的真諦,從書香中品味物外的超然,思考除了金錢和名利之外的人生。相對於歷史的長河和浩瀚的宇宙,我們只是一名匆匆過客,何必奢求太多呢。

讀過《于丹趣品人生》之後,你會認為,在適時的空當為自己找一個充分的理由,安靜地坐下來,聽聽自己的內心,少一點功利心,多一點真性情,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3

一杯茶、一碗酒、一張琴,快意人生不過如此。

在煩躁、忙碌、緊張的生活中,這些樸素的東西都被我們無情的忽略。

我們被高壓和快節奏的生活壓迫的喘不過起來,我們除了抱怨還是抱怨,我們找不到我們的生活到底哪裏出了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靜下心來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呢?比如喝一杯清茶,聽聽遠古而來的琴音,約三兩好友,開懷暢飲。

我們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來進行調劑,人生苦短,生存的意義不光在於奮鬥和拼搏,還在於懂得欣賞擦肩而過的美麗和隨處可見的淡然。

正如書中的介紹:

“于丹教授將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記得以前每逢週六日的時候,我的內心就會變得十分焦慮,不知道怎麼利用閒暇的時光,不管是玩遊戲、還是看書都不能平心靜氣地去做,玩遊戲的時候想着自己還有很多技術沒學,還有很多書沒有看,而看書的時候又在想:好想去玩玩遊戲啊。

這種毛躁的心理讓我痛苦不堪。

看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些簡單而樸素的道理。不要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太多不必要的壓力,很多焦慮的情緒都是我們憑空想象和刻意而為的。看書的時候,不妨泡一杯清茶,茶不需要太好,其實喝茶的過程也是品味人生的過程,也是讓內心平靜的過程;玩遊戲的時候,不妨像喝酒一樣,敞開胸懷,豈不快哉!

懂得生活中樸素的東西所包含的藝術,能讓我們的生活事半功倍。

相信大家上班的時候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在某個時間裏,突然不知道該做什麼,機械性地打網頁,去刷新桌面,去看盤裏面的資料夾,一層又一層,我可不可以理解這是一種極度焦慮和浮躁的表現呢?有些時候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

其實我們手頭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你是不是還有一些服務器的設置沒有調配?是不是有一些下載的視頻和文檔還需要去學習?但是因為我們的拖延心理和焦躁心理,讓我們的思想陷入停滯,手頭的事情不知道如何下手。

這個時候何不去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放鬆自己的內心,聽聽音樂,喝喝茶,於閒適中找回生命的本真。從容地面對工作、學習。

以史為鑑,其實我們很多的煩惱和焦慮都是沒有意義的,是真正的自尋煩惱。

其實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同樣可以保留自己的一點閒情雅緻。不管是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需要進行合理的調配,在生活中保留一些看似無意義的愛好和情趣,實則對我們的精神有很好的緩和作用,讓我在繁忙的人生道路上,不至於迷失了方向,在忙碌的同時不知道為何忙碌,迷失了自己。

有時候我們需要內外兼修,處世要適當的圓滑,但是內心堅持的理想和原則不要輕易的改變,否則容易被大千世界滾滾紅塵迷失自己。

人生需要壓力,因為有壓力才有動力。

人生同樣需要放鬆,不要讓外在的事物成了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本書恰似一杯茶、一碗酒、一張琴,讓我們於濁世中保留一份清醒和寄託。

真正的壓力是心得壓力,真正的累是心累,我願意做些無意義的事,讓自己的人生多些輕鬆和閒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3ww1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