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彩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彩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精彩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昨天早上7點05分,我準時看了少兒頻道播出的于丹老師專題講座《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的演講,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國小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國小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説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

通過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只是學習,首先要學會“做人”,在學習,做事。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從小養成樹立正確的觀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要有愛心,學會交往分享。有恆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 篇二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國小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國小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説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囉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願,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裏,我想對爸媽説:“我錯了,我以後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三

陪孩子觀看了于丹老師的教育講座,受益非淺。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孩子從小天天與大樹玩耍,大樹為了滿足孩子的願望,先是讓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賣,用以換各式各樣的玩具,接着是截下樹枝,用於蓋新房,娶媳婦,最後是砍下樹幹,做成獨木舟供孩子去周遊世界……這個故事裏的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孩子要什麼,我們做父母的就給什麼,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不懂得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自己所需,認為父母所做的這些都是理所應當,不懂得珍惜和回報。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自私 ,不懂得感恩。我們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辦,要讓孩子親自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應該讓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絹、小襪子,指導他(她)自己疊被子等等,不要怕累着他(她),其實做這些事情,並不會累壞孩子,相反還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並能讓孩子在自己動手中獲得樂趣,在勞動中體會勞動成果獲得的不易,從使孩子在享受父母、親人給予的愛時能懷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擁有健康的人格。這樣的孩子,無論在社會生活中,都會擁有一個成功的位置。這才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做為家長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兒子已經九歲了,卻像個小皇帝,在家裏除了學習就是看電視、玩遊戲,連被子都不會疊,每天起牀都得大人叫,更別説幫大人做什麼了,簡直是個生活的“低能兒”!唉,作為母親,我真的很失敗!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以後,我要從我自身作起,改變為孩子事事代辦的做法,努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縮短被同齡孩子拉下的距離,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強自立、懂得感恩、擁有健康人格的社會接班人!

最新于丹講座觀後感高分作文 篇四

11月29日,著名的于丹的教授來到煙台講課。我也慕名而去,聽了她那大約2個小時的演講。雖然她講的還是有點深奧,但是我還説從中獲益不少。

于丹在這場名為《儒道兼濟——構築人格兩岸》的演講中把《論語》和《莊子》這兩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作解析的淋漓盡致,讓人傾倒。于丹教授歸納説:“儒家叫人進取,用守信的態度去認同社會規則,力爭人格在社會上完成自我實現;而道家是在自我實現之後的自我超越,讓生命進入一種自然狀態。兩者融合便是儒道兼濟。”

在演講中,她多次引用兩部著作中的名句,並加以詮釋,顯示出了這位國學大師深厚的文化功底。她又提出了論語中的要求要做到“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和“恭、寬、信、敏、惠”以及莊子中的“想成為大鵬,必須要有君子之德。”雖然這些對我來説有些艱澀難懂,但是它其中的精髓和主旨我還是可以領會得到的,而且感覺的確很有道理。別看這兩部書是上千年前的作品,它們對現代生活的幫助可真不小,發人深省。如果一個人真能按照它們的要求去做必定十分優秀。

在演講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更體現出了于丹的機智與隨即應變能力。演講剛開始不久講台照明燈光突然熄滅。“這個燈是我講滅的嗎?”于丹妙語一出,立刻化解了現場尷尬的氣氛,博來了大家的一片掌聲。她由此引出了中國古人有關光明的一些事蹟。最後講台上恢復光明,她説:“這光又被我講出來了。”觀眾們徹底被于丹的機智所折服。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五

于丹老師認為“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現在的大學生,專業知識是有的,但他們人格的缺陷,卻在大學裏是無法彌補的。好的老師和家長終身有益的一件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自己完成、發現生命的過程,在逆境中完成自己的修復……但這過程是多麼的漫長和艱辛啊,自已的孩子在這日新月異、變化萬千的花花世界裏怎樣才能擁有一個樸素、健康的人格,這才是最令我們這些家長們頭痛的事情。

養兒一百,長憂九十九,作為父母的我們,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正是這一點,就令絕大多數家長們千方百計去幫自己的孩子報讀各式各樣的培訓班,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不惜花費昂貴的金錢,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家長們給孩子的是過高的期望,過多的關心,過分的呵護。但我們所付出的一切,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孩子們想要的嗎?我孩子已經讀高二了,回顧孩子的成長經歷,我還算是一個開明的家長,記得國小階段,別的孩子週末報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忙得不亦樂乎時,我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強迫他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讓他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的童年。

聽了于丹老師娓娓動聽的小故事後,頓時令我醒悟,令我茅塞頓開。是啊,現在的獨生子女實在太嬌生慣養了,我們一味的只給予他們最好的物質享受,生怕他們會受半點傷害,慣養到他們一味只會索取,而半點不會付出。我們做父母的卻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保護孩子,溺愛孩子,沒有真真正正思考自己的愛是不是孩子希望得到的。我們做家長的,現在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真真正正的醒悟,真真正正的學會放手。每天在我上下班的路上,常常碰到一些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們接送孩子,給孩子們背書包,甚至是六年級的學生。每次我問他們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背時,他們的回答竟然是一致的:“孩子還小,書包太重,會影響他們的發育。”家長們,你們事事都替孩子做了,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們的呵護、溺愛下,孩子又怎麼能學會獨立,擁有健全的人格?孩子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寶貝,更是一個在思想意識上脱離我們的、獨立的——人。

放手吧!放手讓他們學習他們感興趣的知識,放手讓他們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放手讓他們學會如何從挫折中重新站起來,放手讓他們學會獨立,學會做人的道理,學會在逆境中磨練出堅強的意志,使他們養成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孩子的價值空間也會因人而異”這就是于丹老師給我們的領悟。各位家長們,讓我們快快行動起來,學會真真正正的放手吧!

最新于丹講座觀後感高分作文 篇六

感激在我們大家中間,是陽光,是雨露,是頭頂永遠晶瑩閃爍的星辰,也是我們首先要教會自己孩子的一種生活習慣。應當説,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質的回報的。一旦孩子懂得回報了,父母的愛才有積極的意義。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呢?首先,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裏,真心感受,再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教育的載體。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裏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説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

再次,組織相關活動,讓孩子在對比中感知幸福,學會感恩。可以帶小孩到孤兒院或傷殘醫院參觀,可以鼓勵、組織孩子與貧困地區的孩子結對交友等,讓孩子在對比中體會過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會珍惜的東西,改變孩子的冷漠,從而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後,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要做好表率。在學校中、在學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學生的幫助,老師始終要對學生的付出表示感謝,讓孩子在洋溢着濃濃的感激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七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觀看了《于丹心得》。這使我對這位三千年前的聖人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就從其中的一個點“理想之道”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論語中説道有多麼遠的這種理想,其實它一切都在一個樸素的起點上。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説,孔子經常所説的那種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總在想着自己的衣食,這是不足以擔當一個君子一個士的資格。所以其實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其實當我們回到論語,真正解讀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歎,知道了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心中對於那種沐乎沂水,風乎舞亐,在暮春時節詠而歸,快樂回來的生活方式心存嚮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説的獨與天地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也就是説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才會有宏圖大志,走到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座標,對於前方的遠景讓我們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從論語裏面,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個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種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這種鼓勵,在我們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間隙裏面哪怕説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不至於讓自己象那樣一個人格分裂的演員那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麼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如果能夠調整這樣一套座標系統,我想論語會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關照,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一直崇尚的學習是把外界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涵,從而表現於行動中。所以我相信觀看《于丹心得》只是第一步,看完之後自己內涵行動的提升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八

看了于丹老師的《中國小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觸很多。

于丹老師談到了“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説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了“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的一生。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濁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6k79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