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一粒種子的旅行》讀後感【精品多篇】

《一粒種子的旅行》讀後感【精品多篇】

《一粒種子的旅行》讀後感【精品多篇】

《一粒種子的旅行》讀後感 篇一

不知不覺,孩子已經上一年級了,正式成為一名國小生了。從現在起就開始了漫長的求學之旅,他那興奮、激動、好奇的心情,我全看在眼裏,感覺他已經長大了。

從孩子兩歲開始,我就堅持每晚讀《睡前故事》給他聽,經過幾年的堅持,他已經愛上了閲讀,有事沒事自己看書,還經常要求我帶他去逛書店,每次都要買上三五本。

今天,我又從書店買了學校推薦的閲讀書目,當他回家看到這些書時,兩眼放光,欣喜地抱着這些新書不撒手。

我們一起打開了《一粒種子的旅行》這本書,孩子讀得津津有味,從瞭解什麼是種子,到後來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種子有趣的“旅行”。孩子覺得這些種子特別神奇,比如種子靠風、螞蟻、小鳥等去旅行,這一切都讓孩子覺得無比神奇。

讀完後,兒子不由得感慨:“人類真幸運呀!如果我們想長途旅行,可以坐火車、汽車、飛機,如果短途旅行,可以騎電動車、自行車、穿溜冰鞋,或者乾脆走路過去,而所有這些種子都沒有。”是呀,因為植物的根牢牢地紮在土裏,儘管如此,我們還常常會在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發現植物的影子。

讀了這本書,讓我也大開眼界!真沒想到一粒小小的'種子會有那麼多奇妙的旅行。希望孩子讀完這本書後,也能展開想象的翅膀,今晚做個神奇而又美好的夢!

《一粒種子的旅行》讀後感 篇二

德國安妮.默勒《一粒種子的旅行》是一本神奇的書,圖文並茂,文字生動有趣,插圖也精彩紛呈,科普知識就這樣娓娓道來,輕鬆隨意。

當我把《一粒種子的旅行》這本繪圖本放在通通面前時,他驚訝地大叫起來:“什麼?種子也會旅行?不可能吧?”“沒有什麼不可能,你看了就知道了。”我故作神祕地笑着説。

通通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這一刻家裏很安靜。他看的是那麼出神,那麼專注,我在旁邊靜靜地陪着他看完,那是一種很美妙的享受。他看完了興奮又有一種恍然大悟的表情告訴我:“媽媽,我知道種子怎麼旅行的了。有的種子是靠自己的力量傳播的,有的是靠風,還有的靠小動物。”“嗯,是那麼個道理,那現在你能具體説説嗎?”我高興的説,“去,讓你爸爸看一遍,要不我們來個家庭競賽?”他一聽,屁顛屁顛地湊到爸爸身邊又看了起來,並暗暗用心記下來。這小傢伙可爭強好勝了。

競賽開始了,這爺倆是你追我趕不分上下,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最後我只好加了生活中的應用題。如柳樹種子是怎麼旅行的呢?這下通通傻眼了,什麼是柳樹種子呢?“就是柳絮。當然靠風了。”被爸爸搶先了。通通很不服氣。然後我説:“那楊樹的種子呢?”通通搶着説:“靠風,因為它是楊絮。”這傢伙反應倒挺快。

“媽媽,植物種子的旅行真是很奇妙,這些種子還真聰明,今天我真是大開眼界。”

“兒子真棒!還知道‘以大開眼界’,以後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事物,就會發現大自然的趣事多多,神奇多多。”我順勢對通通又進行了一下教育。

種子沒有腳,但它們可以到達世界任何角落。比如在石牆的縫隙裏,高高的房頂上,陡峭的懸崖上……真是不可思議。生物充滿了智慧,植物有許多本領把種子送出去,繁殖生命,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

每一粒種子都是生命的播種,播種下生命的種子就是種下希望。我們的孩子也是一粒粒神奇的種子,充滿了智慧,我們要相信他們有能力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走出不一樣的精彩。

《一粒種子的旅行》讀後感 篇三

人類很幸運。如果我們想旅行,可以藉助各種交通工具。而植物旅行靠的是種子。種子的旅行方法多種多樣。

鳳仙花的種子躺在蒴果裏,只要一碰就會快速收縮,種子會沿着弧線飛出去。鳳仙花也叫"別摸我"。

老鶴草的種子利用"小勺子"來旅行,"小勺子"就像一個投擲器,把成熟的種子向四面八方拋去。

有些種子用風來進行旅行。蒲公英隨着風的方向就像個降落傘一樣在空中旅行。樹木也是體型較大的植物,當它的種子向下飄落時,風把它抓住,吹到遙遠的地方。

有些種子更聰明,它們喜歡"坐出租車"旅行。紫花地丁、花雪蓮、報春花,它們的種子上都有美味的含油附着物。這是螞蟻的美食,它們拖着種子,邊走邊吃,隨後把種子仍在某個地方。

草莓是我的最愛,它的種子直接附着在果實的表皮上。它還利用自身的匍匐莖進行傳播,匍匐莖向外延伸,它們的尖端長出新的根和葉。當匍匐莖接觸到地面後,根會牢牢地紮在地裏,長出一株新的草莓。

牛蒡或者豬殃殃這類植物會藉助動物旅行。只要有動物從它們身邊跑過,它們就會用鈎子緊緊地鈎在這些動物的皮毛上。動物會很快察覺身上的不速之客,梳梳身上的毛皮,種子就落在地上生根發芽。

原來植物這麼聰明,原來大自然這麼神奇!讓我們好好學習,將【】來探索和發現更多大自然的祕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7k7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