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校園精彩讀後感多篇

校園精彩讀後感多篇

校園精彩讀後感多篇

面對各種挫折,一定不能放棄。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校園精彩讀後感精選大全,方便大家學習

校園精彩讀後感精選大全1

先前我對龍應台這個名字一無所知,更沒有讀過她的書。後來在李鎮西老師的博客中多次出現此人(開始還以為這作家是個男的,呵呵),一時來潮網上搜索,發現此人的影響力還不小(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

讀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她那顆母愛的心便永遠的停留在了我——一個父親的心中!“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龍應台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説出了父母親的心聲。想想自己每天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到寶貝女兒,疲憊,煩惱都沒了;即便晚上10點回到家看到寶貝甜甜的進入夢鄉,心中泛起漣漪。想起書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僅僅是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就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叩問心靈,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嗎?有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的耐心嗎?作為父親,至愛自己的女兒,但有些時候在教育孩子時卻會失去耐心而對她惱兇成怒。(也有些時候看着她要掉淚時,禁不住要笑,女兒太可愛太善良了,真不忍心罵她)。的確,自己潛意識裏把對生活的期許,夢想的實現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她將來怎樣怎樣,卻忘記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成長需要肥沃的土壤。

看過龍應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善良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生命善良的本性。愛需要藝術,愛需要學習,更需要有一顆慢慢等待的心。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孩子是上帝派來指引成人生活的天使,教育應該是慢的藝術。作為教師,也愛着班上61名學生,但很多時候有些孩子愛不起來卻恨之有加。我總希望學生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於稍一出錯,就橫加指責。靜校晚自習的時候,期望學生個個不隨便講話,高效的學習;做作業考試的時侯,希望學生個個獨立完成得高分……看着班上學習上不優秀的孩子,卻忽略了他們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們陽光,他們自信,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們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為什麼僅僅因為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

其實,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允許孩子犯錯。我們應當給予孩子在學習上更多寬容和耐心,讓孩子有自我生長的空間和時間。只想對學生説,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堅強地向前方走去!在其兒子華安寫的《放手》中,他回憶母親是一個“集責任於一身的嚴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滿温暖……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小樹一樣正直的人…她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慢”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藝術,一種已開始被我們遺忘的教育真諦。一切都以“快”字當頭,這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特點吧。但是,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種堅守,一種責任;是一份信任,一份寬容。正是由於應試教育功利讓我漸漸地疏遠了這份耐心,漸漸地不再習慣於等待。“孩子,你慢慢來”,這樣的慢慢與速度無關,卻是真實而真誠的態度。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誨、在“慢”中踐行我們愛的教育,“慢”的過程就是信任和責任,是孕育驚喜的歷程。做父母的做教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多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台一樣的母親般的父親和教師!

校園精彩讀後感精選大全2

那日看見我園青年教師正在挑選迎江區圖書漂流的圖書,我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一口氣挑選了四本,我笑着對她們説:“今天我撿到寶了!”對於我來説,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我讀的第一本便是《家教對了,孩子一定行》,我利用週末時間通讀全書,感觸頗深。作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位用心的爸爸。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教無定法,但是家教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在這本書裏,他並沒有長篇大論講孩子是如何學習的,而是結合生活中的點滴講解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一、教育孩子的方法選擇最適宜。

鞋子穿着舒服不舒服,不取決於名牌,要看腳的感覺。家庭教育要根據孩子的天賦、個性等必然因素,結合生長中的偶然因素進行引導,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而且孩子是不斷變化的個體,這就要求家庭教育不能盲目跟風,不能賞識教育盛行時就一味的誇獎到底,虎媽狼爸盛行時棍棒教育又浮出水面。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孩子的教育既要有鼓勵、賞識,又要有批評、懲罰。

二、塑造孩子性格抓住關鍵期。

塑造性格,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氣質傾向,長期引導,慢慢改變。我們都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其實孩子的聽話有可能只是屈服於家長威嚴之下的外在表現。家長真正要做的是抓住性格塑造的關鍵期,抓住每一個影響孩子性格的因素,引導孩子向善,遠離偏激,取長補短,慢慢培養孩子缺失的那一面。

三、習慣培養着眼於細微之處。

以往家長會高高在上的指揮着,説這個習慣不好,你要改改,殊不知成效甚少。我們家長要改變策略,從細微之處入手,在壞習慣養成之前就把好習慣教給孩子。讀後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心中有他人,學會分享,遵守合理的作息時間,愛上閲讀,這些都是孩子們需要慢慢養成的習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做孩子的榜樣,營造學習的氛圍。讓孩子愛上學習,自主學習。

四、多元評價孩子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評價可以誇張些,但“你真聰明!”“你最棒!”等,孩子們會感動很高興,但是不客觀,隨着孩子上學後,就會發現不是最棒的,會失落,會迷茫。因此,對孩子的評價,越早對孩子多元評價越好。這一點,我很有感觸,這些誇張的評價常常出現字現在的幼兒教育活動中,作為幼兒教師更要學會多元評價幼兒。

總之,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個性,找到適合的家教方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作為教師,我們要多讀一些家庭教育的書籍,幫助更多的家長走出教育的迷茫。

校園精彩讀後感精選大全3

經典的愛情註定以悲劇告終。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百味雜成,各種思緒念頭湧了上來,也不知該從何説起。

這本書以三代女人的愛情故事作為主線,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親菲,以及她的女兒朱絲婷,講述了交雜着愛情,友情,親情,人性與命運的三代人的故事。

從梅吉與教士拉爾夫見的第一面起,一場悽美的愛情故事就註定發生了。然而拉爾夫在70多歲的愛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萬英鎊鉅額遺產和名利的誘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裏家族。而後梅吉嫁給了長相頗似拉爾夫的剪羊毛工人盧克,當然,這段婚姻註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後來拉爾夫去找她的時候她從拉爾夫那“偷”來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屬於他們的兒子。也許是命運,上帝將梅吉從他那偷走的東西要回去了——他們的兒子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了救兩個女人,死於海水中。53歲的梅吉冷靜理智地處理了一切,將所有的痛苦深埋於心。用荊棘鳥來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當拉爾夫選擇了鉅額遺產的時候,我也曾經問過自己如果面對着相同處境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當然起碼對於現在的我來説,我可能會選擇自己所愛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爾夫的,作為一個男人,對於事業與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過的,更何況他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個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與梅吉在一起。即使後來情感戰勝理智,他和梅吉上牀,之後卻仍然是痛苦而虔誠地懺悔。對於愛情的渴望、對上帝的信仰、對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卻又統一在拉爾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將他作為一個現代人物放於公共媒體中,估計會有大批女性斥他為“渣男”吧!然而在那樣的時代歷史背景之下,拉爾夫又似乎別無選擇。

而梅吉,她聰明能幹,優雅又堅韌。但我不認同的便是她嫁給拉爾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盧克。也許是因為作為一名現代女性,我認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於一個完全不愛自己的男人,更何況盧克還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守財奴。這一嫁也註定了那幾年梅吉遠在他鄉且只能不停工作,身邊連回家的錢都不夠的悽慘孤獨的生活。而後她對盧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兒朱絲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認同的地方,也許是因為我仍然幼稚,但我認為作為一個母親,應當對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當然在心靈深處,梅吉和她的女兒都是互相愛着的。

除了兩個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歡的角色還有斯圖爾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讀這本書前我做過了一些功課,因為描寫他的內容不多——他在二十幾歲時就死了,所以並沒有看到他人對斯圖的評價。但是在我看來他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角色,他孤僻、沉默卻又充滿了温柔善良,以及對家人的愛。小説中他對母親的愛讓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後描寫他被野豬壓死的片段——“這種時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從沒有過希望、夢想和計劃,只是坐在那裏,沉迷於生氣勃勃的世界,沒有時間為自己的命運痛苦悲傷的原因。”即使是當他的心臟爆裂的時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無法再陪伴母親。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落淚了,斯圖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細膩,讓人覺得他不適合在德羅海達那樣粗獷遼闊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許更應該做一個詩人。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還萌生了一些對宗教信仰的思考。儘管這本書的重點並不是在於這些,但畢竟梅吉和拉爾夫之間唯一的阻礙便是拉爾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與盧克的婚姻,菲與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問題而有過矛盾衝突。我的家庭也是一個教家庭,從小我便會唱一些詩歌,會背誦一些禱詞。雖然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更多地相信科學並懷疑的存在與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義是慰藉人們的心靈,勸誡約束我們的所作所為,給人們一種精神寄託。所以我對家鄉的一些所謂宗教歧視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兩年多的男友,因為一家篤信教而另一個家庭則是佛教信徒,於是雙方家庭都堅決反對,迫於無奈也出於孝順,他們都選擇了自己的親人。但這件事情卻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即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文明開化程度卻遠遠不夠,甚至是我一直認為相對開明的母親,在我未來伴侶必須依附教的問題上也絲毫不肯退讓。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義本是相通的呀。

在這本書中我還看出的一點就是對於女性價值地位的變化,由一開始帕迪決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權家庭到後來女權意識極強的朱絲婷,跨越了三代,體現了作者對於女性主義的思索。在書中,作者揭露了男權的獨斷專行,批判其壓制女性的一面(在盧克身上尤其體現),宣揚了女性意識的提升,提倡和諧的兩性關係。女權問題不僅僅是書中所表現的,更是當代我們所有女性需要爭取的,性別歧視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解決這個問題更是任重道遠,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零碎地表達了一些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感覺不太像一篇讀後感。總而言之,《荊棘鳥》將是一本我會再三拜讀的書,不僅僅是由於其淒涼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它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道理。作者

校園精彩讀後感精選大全4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人傳,這本書是由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寫的,講述了三個世界名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曲折的一生。

一提到貝多芬,人們只會記起他的那些偉大的作品,卻很少有人會知道他的一生有多麼痛苦。貝多芬出生在一個不是很富有的德國家庭,母親早早去世,父親因酗酒而無法工作。家庭的重擔壓到了貝多芬頭上。他雖然努力工作,可惜不久卻聽力減退,可怕的是,一些違背醫德的庸醫給他胡亂看病,胡亂開藥,導致後來完全失聰。歐洲的戰火也使貝多芬的生活更加痛苦,死亡在自己的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自己的婚姻也是不幸的,他傾注了巨大精力苦心培養的侄子又自殺了,自己還背上了侄子的賭債。晚年貝多芬被各種各樣的痛苦所折磨,最後結束了一生。

貝多芬的一生竟然遭遇到了如此不公的命運,讓我震驚。身為一個音樂家卻聽不見一點聲音了,命運如此弄人,但貝多芬卻還是成功了。有多少人有良好的條件與能力卻在生活和事業上一事無成,有多少人有了一些小小的問題就想放棄就想後退,可是貝多芬呢?他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去證明自己可以戰勝命運,他用自己的雙手牢牢扼住了命運的咽喉,用自己的苦難迎來歡樂,這是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啊!可以説貝多芬的一生是一個奇蹟,但是我們不能説這是一個個別案例,因為類似的還有海倫-凱樂,霍金等人。與他們相比,我們這些身無殘疾的人有什麼理由去退縮呢?

這本名人傳讓我受益匪淺。每當我想退縮時便可以去想想貝多芬。我的命運沒有他差,面對各種挫折,一定不能放棄。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就像一支衝鋒的號角,將永遠激勵着我的成長。

校園精彩讀後感精選大全5

當一個人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堅持在人煙稀少的荒島上生活二十八年!海島上誘人的陽光、海浪、沙灘、棕櫚樹……還會是我們的夢境嗎!

《魯濱遜漂流記》記述了主人公魯濱遜被漂流到一個人煙稀少的孤島上,在無助與孤獨中,如何適應荒島生活,依靠智慧和勇氣,克服困難,讓生命延續,並且找到生活樂趣的這樣一個奇妙故事。

魯濱遜並未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和我們一樣在生活着。但那些瑣碎的細節卻又是魯濱遜同困境抗爭的過程,而這些困境又是幾乎每個人都曾體會到的:黑暗,飢餓,恐懼,孤獨……

這時候,魯濱遜面對困境,發出求生動力,堅定改變惡劣環境的信念,這種信念是別人沒辦法給他的。只有他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才會有活着回家的機會。

沒有人明白他是怎麼做到的。他曾經這樣説道:“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也許就是因為心中的那個信念,在支撐着這位偉大的人艱難的活着。在魯濱遜看來,天底下沒有什麼人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堅持信念,一切難題都可以解決。

其實在我們學習中不同樣需要具備魯濱遜那樣不懈努力、堅持信念的精神嗎?

我們的學生時代,學習的進步就像魯濱遜身陷孤島、面對困境、堅持信念一樣,是苦中求樂、先苦後甜的過程。比如愛迪生幾乎每天在實驗室裏工作18個小時,在那裏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他説:“我一生從未做過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樂無窮。”就是這個從未進過學校的人,這個報童出身的人,視工作為快樂,發明了燈泡、電話等一千多個專利產品,改變了我們世人的生活。

還有個小男孩叫艾克,他經常與家人一起打撲克牌。有天晚上,他連續幾把都抓到破牌,就不高興了,開始抱怨起來。母親嚴肅説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須把手上的牌玩下去。發牌的是上帝,你能做的,就是把手中的牌玩得最好。生活就是這樣。”後來,艾克在遇到生活困境時,總是會想起母親的話,總是盡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去適應環境,面對挑戰。他從一個平民家庭走出,從士官而成為上校,後來成為二戰時的盟軍總司令,最終成為美國總統。他就是艾森豪威爾。

其實,人與人之間智力差異並不大,學習條件也相差不多,關鍵要刻苦、講究方法,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開好頭、不找藉口、咬牙堅持,把自己當作魯濱遜身在無人海島、堅持信念,就一定會和魯濱遜一樣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161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