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通用多篇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通用多篇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通用多篇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1

我們離開了陸地,乘船遠航!我們把那座橋樑遠遠拋在身後了,那片陸地似乎在我們身後撤走,消失了。小船啊,你可要當心!你身處大海,它並非一直咆哮,現在他就靜卧着,猶如綢緞,黃金和親切的夢幻。

然而,那一時刻一定會到來:屆時你將看到大海浩渺無涯,沒有什麼比浩淼無涯更可怕了!噢,可憐的小鳥,它雖感自由,可現在又在撞擊這籠子的籠壁了!你備受對陸地的眷戀的煎熬,似乎在那裏有更多的自由,可“陸地”已不復存在!飛翔是生命的『輕』,陸地則是消逝的『重』。人們總是常説生命如此的美好,但是我總是覺得這其實只是人們的一種對於生命的一種渴望,是啊誰又能構説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呢,我覺得不管什麼都是這樣的,生命也將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於生命的思考是我們人類永遠不會改變的主體,所以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不知道,在現實中我們需要承載着太多的東西,作為男人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是命,我相信命運是註定的,但是我不會相信只要在枕頭下面放上一張紙符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相信佛的存在,但是我不相信那些在佛祖面前磕兩個響頭佛祖就會保佑你升官發財的,所以説生命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努力,只有在激流中拼命掙扎才能夠活命,所以説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責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責任,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責任,逃避只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的卻懦,膽怯的自己是沒有辦法在今天這樣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們來承擔,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來完成,最後只有在陽光中才能得到温暖。

生命是用來感受的和體驗的,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掙扎,在無數的困難中學會了堅強,同時我們學會了包容在這樣的心態中我們得到了最大的快樂,或許逆境中也是一種美麗,在這當中我們得到了洗禮。不管是怎樣的問題還是怎樣的困境我們將勇敢的面對,直視這些問題,在每個人的心中總有那麼一塊淨土,它是那麼的純真與善良,它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在這裏沒有欺騙沒有痛苦沒有一切一切的傷害,只有那美麗的海灘蔚藍的天空,我們翱翔於自由的天空中讓風輕揉得掠過臉龐,在這裏無論是什麼都是這樣的美好他是人們的一個夢,為什麼説是夢呢我想往往夢總能讓人看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或者可以這麼説夢就是我們內心的感應,承載着生命的重量我們開始了旅程,我們不經要問生命到底有多重,是啊,生命有多重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深刻來形容,生命的重量我想不應該用重量來衡量,所以説生命是十分的輕的但正是這種輕卻可以把人壓倒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就是應為有太多不必要的東西被我們一起搬上了我們的旅程,有太多的事情在等待着我們去完成不管怎麼説我想在今天這樣的社會中我們要活得有自己的滋味。

生命是什麼呢,我説其實生命就是出生死亡,當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初的生命,生命就這樣開始了旅程,從孩童的天真到少年的青澀,從青年的莽撞到中年的穩重,最終我們學會了包容與寬恕。在這個旅程中我們走過平坦的大道也走過崎嶇的山路,在困難面前我們學會了面對,在一個接一個的窘境面前我們漸漸成熟,在責任面前我們能夠從容面對。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2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慾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説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裏的一個情節: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遊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於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兩次離婚時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後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可這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米蘭要傳達的愛情觀。“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我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麼愛情將不純正。現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後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説“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裏,我才發現執着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麼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使我開始受益了。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3

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理小説。

一開始一直沒看懂小説在寫什麼,膚淺的以為就是男女三角戀的媚俗愛情故事,中間時不時穿插一些讓人感覺沉悶壓抑的問題,窒息感撲面而來。越讀越納悶,沒道理這麼久負盛名的小説,內容會如此淺顯世俗呀。於是去查了查書評,看了看別人寫的見解,方才對這本書有了冰山一角的理解。

談一談讀書的感受:能讀懂的部分,其透徹的哲學思想會讓人有一種靈魂被超度的感覺;一知半解的部分,讓人為之沉淪,如同穿行於迷霧之中。霧裏看花,似乎能看清花的輪廓,卻始終看不清全貌。常常幻覺已經無限接近真相了,但其實離真相間隔萬里,遙不可及;讀不懂的部分,只能望洋興歎,水平有限。內容太過高深莫測,需要讀很多遍,不停的揣摩思考才能理解一二,猶如坐禪時,處於悟與不悟之間。

這本書適合有哲學基礎的人去研讀,作者拋出了很多哲學命題,每個命題都值得人深度思考。我想可能自己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浮歷練才能對此書有更深刻的理解。

全書都在闡述輕與重之間的比對,人總是為自己身上揹負的責任所拖累,責任常常成為生命中最沉重的分量,無論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承受不起的結局就是:“人一旦迷醉於自身的軟弱之中,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這大概就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現代人基本上都是負重前行,有的人揹着房貸、有的人揹着車貸、有的人揹着家庭的責任、有的人揹着工作的壓力、還有的人揹着久病纏身所帶來的痛苦。

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

而有些人卸下了沉重的責任,選擇了逃避和背叛,那是否能得到解脱,活得瀟灑呢?男主人公托馬斯迫不及待的選擇拋妻棄子,甩掉家庭的責任,投入無數情人的懷抱。最後遇到特蕾莎時,卻又放棄了輕盈自在的生命,選擇了充滿束縛的愛情。

他們的相遇是由於六次偶然,將彼此帶到對方身邊。少了任何一次偶然,他們都不會遇見。愛情是從何時開始?“愛開始於一個女人某句話印在我們詩化記憶中的那一刻。”

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著名假説:以前人類是兩性同體的,上帝把他們分成了兩半,從那時起,這兩半就開始在世界上游蕩,相互尋找。愛情是對我們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特蕾莎就像《聖經》中順着河水飄過來的籃子裏的嬰兒,托馬斯不得不向她伸出手來。彷彿就像重力牽扯他,讓他不再那麼虛無。

但他又無法忠於愛情的唯一性,不斷的遊走於沒有感情投入的露水情緣裏。當特蕾莎因他反覆的背叛而離開時,剛開始托馬斯的腳步輕盈到要飛起來了,無比愉悦的品嚐温馨的生命之輕。可過不了幾天,對特蕾莎的懷念給他造成了無法承受的痛苦,痛苦隨着想象而加劇,在千百次的迴盪反射中越來越重。最後,在細加掂量的決斷下,他義無反顧的選擇追回特蕾莎,因為他徹悟了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

以前看到別人對忠於愛情和婚姻的闡述都是由社會習俗強加到人身上的,這是一種外在的力量。這種外在力量和人內心深處的選擇往往背道而馳,自然而然背叛會充斥於整個社會。

而在這本書裏第一次看到一種全新的能引發出人對於選擇忠誠的內在力量。“忠誠是第一美德,它使我們的生命完整統一。若沒有忠誠,人生就會分散成千萬個轉瞬即逝的印跡。”這就如同托馬斯在200多個情人之間,孑然一身,自由自在,卻全都是沒有分量的碎片之情,內心依然寂寞,靈魂依舊孤獨。如同漂流在海上的水手,見過大海浩瀚無邊的景色,卻因常年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温馨港灣,內心無比淒涼。

迷途漫漫,終有一歸。再多剎那的美景都抵不過那永恆的温情。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4

開篇昆德拉就引述尼采觀點,和我們談“永恆輪迴”。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可能會經歷相似的事情,但你絕不會過着反覆的生活,儘管生活大方向一成不變,但每一次從睡夢中醒來,你過得每一天都是變化的。

當你將個體聚攏,回看羣體的歷史,便能發現“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樁不會重現的往事”,縱使這樁往事牽涉到上萬人,傷害了上百萬個家庭,當它成為了歷史,便很難激起你強烈的情緒共鳴,而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如果你不翻看那些記錄的書籍,這段過往,便將隨風而逝,輕如鴻毛。

特蕾莎和托馬斯的愛戀,就是“六個偶然”的結果。科主任的偶然犯病,引着托馬斯來到了這家外省醫院,旅館五選一的偶然下榻,旅館酒吧的偶然進入,特蕾莎的偶然當班,服務對象是托馬斯的偶然,引着兩人相遇。也正因為六個偶然導致的絕對,也使得托馬斯的靈魂徹底淪陷。

在愛的王國裏,愛情因為“偶然”變得沒有分量,無足輕重,兩個人的“非你不可”在“偶然”的詮釋下,就變成了“如果我沒有遇到你,我肯定會愛上他”的“別人亦可”。

我覺得這正是昆德拉文字的魅力,他用兩個人的命中註定,為我們消解了愛情的獨樹一幟。既然相愛不是“非你不可”,那麼分手也不必“痛不欲生”。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5

生活似乎像頭髮一樣輕,然而,人們常常感歎生命的重量,總有一種生活負擔過重的感覺,到底是什麼讓人感到沉重?

”在一個永恆輪迴的世界裏,每個行動都揹負着無法承受的責任”托馬斯一直相信,即使他和特麗莎在一起,他也不會成為家庭責任的奴隸,他更喜歡享受”輕盈”而不是承受”沉重”。然而,當特麗莎離開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了一時的自由,但是很快他失去親人的輕鬆感就難以承受了。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輕,從地球上幾乎賣身契,其飄忽不定的生活運動已經變得太自由不加節制,慢慢地,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生活永遠是最複雜的東西,輕,重的轉換,圍繞身體和靈魂的扭曲,生命和死亡的週期,當反對各種交叉重合的,也許這就是生活的面貌,現在包裹。温暖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和冷暗處陰沉的夜晚,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繼續……“那麼,到底需要選擇自己什麼?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閃過幽靈般的生存,理想的,媚俗的,背叛在相互接觸這種網絡生活的嚴重程度相互交織,但不能永遠逃脱,生命之重,讓人感覺沉重壓力。正如托馬斯在寫嫉妒特蕾莎的重量的文本。正如托馬斯譴責特蕾莎夢想帶來。生命之光,讓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托馬斯·特蕾莎離開鐵球下滑的腳踝,但他被離奇的自我抑鬱感到內疚着迷。展望本身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打印的嚴重性。

“沉重是真的非常悲慘,輕鬆便真的沒有輝煌嗎?”

每天我們走在這個複雜的世界,已經習慣了匆忙的步伐,已經習慣了平淡無奇的色彩。無論是輕是重,生活中度過的日子都很重,很難權衡。 當我們害怕承受生命的重量時,讓自己享受生命的光明,我們必須比以前留下更多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們都經歷過的事情。所以,不要去稱重,不要去品嚐,只要不減肥,那麼我們就可以下到地球,去輕鬆。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6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我以為這是一本高深莫測的哲學探討書,講述着永恆輪迴的祕密。然而當我看到第三章,我又心想這是一本描寫關於男女之愛的書。其實知道後來才發現,這本昆德拉的傑作就像是一個碩大的迷宮。你也許很久都找不到一個入口,因為擺在你眼前的入口太多了,多到你不知道該從哪進去;而你一旦進入這個迷宮,裏面又是如此地吸引眼球,以至於使你絕不甘心目不轉睛地盯着自己的路走出迷宮;當你一轉頭,你就迷失在裏面出不來了,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吸收和理解。

一次就是從來沒有。這是一句貫穿於全文的話。主人公在生活中碰到了種種問題需要做決定:決定是否要揹着妻子和自己已經愛上的女子在一起;決定是否應該告訴妻子;決定是否寫自我批評的聲明或在早已擬好的聲明上簽字等等。但是“人只能活一回,我們無法驗證決定的對錯,因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但不管做什麼樣的決定,我們都沒辦法去比較,只能是做出假設。只是做了決定,就不要再後悔了。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張不是草圖的歷史中。

永恆輪迴。所以接着這個話題,作者提出的觀點是永恆輪迴之説。如果有朝一日,我們曾經歷過的將無數次地重現。那麼這個永恆輪迴的世界就是尼采説的“最沉重的負擔”。可以想象,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畫面不斷在眼前重現的時候,生命不就變得沉重得不能再沉重了嗎?那麼這時,我們的生活就展現得輕盈燦爛。我不得不讚歎作者的思辨能力,輕與重的區別大概也就在於此了吧。

自由。當薩比娜離弗蘭茨而去之後,當托馬斯這個醫院最優秀的醫生離開醫院而去擦窗的時候,他們都獲得了自由,儘管這種自由是來自於一種他們從未想到的方式。但這種自由真的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嗎?作者説“當負擔完全缺失,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他們就是進入了“輕”的境界中,這不但是沒有了負擔,內心也會變得空虛了。

偶然。另一方面,特雷莎選擇的應該是相對較“重”的生活。她與托馬斯的相遇來源於6個偶然。所以托馬斯也曾質疑他們的關係是否真的這麼的認真。然而特雷莎有她唯一的武器——“忠貞”。她經常做噩夢,這些噩夢源自於她對托馬斯缺乏安全感,總是不信任他。而托馬斯也因為這些噩夢逐漸被特雷莎的愛束縛。但總之特雷莎用她的實實在在的愛得到了托馬斯。我們也不能因此説選擇“重”就是好的,正如後來特雷莎自己反省的那樣:“為了證實他是否愛她,以至於把托馬斯拖到這個地步:頭髮花白,精疲力竭,指頭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了。”

平衡。所以這就是我認為的作者所要給出的結論。我們到底是應該選擇重還是輕?我認為是平衡。過於輕則浮於空中太虛無而不可及;過於重則沉於大地太實在而不自由。我們應該學會去過一種實在而內心自由舒適的生活,也就不必非得通過永恆輪迴來驗證每個決定對與否了。

總之,這個寒假,我置身於這個大迷宮中。然而我離完全看遍這個迷宮還差得遠。它值得用一輩子去細細體味。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7

又是一本難讀懂的書,看來還是自己書讀的太少,對很多方面還處於弱智狀態,對於心理學和哲學這些涉及到人類本性的東西瞭解太少,進而影響了對各種偉大作品的理解能力。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描寫的愛情和性的小説,至少從文章標題靈與肉就能隱隱約約覺察些出來,可是看完後才發現愛情和性只能佔這部作品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作者在書中討論了很多更高層次以至於我還難以理解的東西,比如媚俗,比如牧歌,比如存在。

如果把這本書看成是一部茶餘飯後進行消遣用的小説,那絕對是天大的錯誤。小説的情節並不是特別吸引人,背景設在二戰後捷克被蘇聯入侵的那段時間,主要人物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其他都可以算是配角了。在對這四個人物的生活描寫中,有愛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就是那些我尚未理解的存在,輕與重,媚俗等等。人物的心理描寫一直體現着這些方面的衝突性,托馬斯和特蕾莎在靈與肉之間的糾結,而薩比娜和弗蘭茨則是在媚俗中選擇,作者在不同的篇章中表現了不同的主題,甚至切換了主人公,切換了時空,但每一次切換都是在不斷加深着對這些方面的理解,反覆迭代,直到終了。

我覺得看過豆瓣上的這篇評論應該能加深讀者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其中確實涉及到很多哲學上的問題,並且作者並沒有給出任何解答,所以進一步體現了讀懂這部作品的艱難。媚俗是什麼?和糞便又有和關係?這和斯大林的兒子之死又有和關係?這些問題在初讀小説的時候一個個冒出,讓人云裏霧裏。如果要我説,我可以把媚俗看成是作秀,你看那些去柬埔寨的國際組織,他們走到泰柬邊境又悻悻返回,留下的不就是幾張以後可以宣傳的照片麼?弗蘭茨之死則更體現了對這種作秀的諷刺。至於薩比娜看見美國參議員對孩子微笑宣傳美國如何如何好,她卻不以為然,沒錯,有時候幸福是一種表面現象,蘇聯宣傳的未來的社會兩個人之間最大的矛盾僅僅是愛與不愛,不得不説這是一種媚俗的政治美學理想。

托馬斯和特蕾莎最終迴歸農村不得不説是這部小説最好的部分,他們拋棄了一切,過着幾乎與外界隔絕的日子,體會到的反倒是幸福,卡列寧的微笑是一種牧歌精神,這讓這部作品的最後與之前作者對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看似矛盾的東西反倒體現出了這部作品的偉大。在這最後一部分作者提到和不少關於真正的和諧的論斷,動物絕不是笛卡爾所説的那些所謂的machina animata,人類並不是地球的擁有者而只是管理者。作者提到被火星人套在馬車上的人類,可能會被銀河系的居民掛在鐵桿上烤着吃,這是他也許才會想起過去常在碟子裏用刀切着吃的小牛排,會向母牛道歉,不過一切都太遲了。人類真正的善心,只對那些不具備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純粹地體現出來,人類真正的道德測試,是看他與那些受其支配的東西如動物之間的關係如何。尼采會抱着被車伕鞭打的馬哭泣,這真的是一種所謂的精神病麼?

卡列寧的微笑是因為它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它與特蕾莎之間一種牧歌式的愛,動物沒有被逐出伊甸園,在它們眼中,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人類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動物與人類相比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特蕾莎最終明白了托馬斯對自己的愛,儘管有些太遲太遲,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幸福。這給小説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許這也正是這部作品和其他作品相比更突出的原因。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8

在輕與重之間,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這本書開頭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在全篇中尋找答案,在最終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這本書的名字上——“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既然“輕”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那是要選擇“重”麼?真是這樣的麼?

個人理解,小説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的認真和執着、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着,活得實在。以至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人間,最後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既使在這種情況下,特蕾莎還在懷着內疚的心情檢討自己是否對托馬斯太苛刻?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終恪守人生的戒尺!與之相反,托馬斯、弗蘭茨、薩比娜則是生命之輕的一類人物。是一些飄浮在半空的人物,沒有任何責任和約束的規範。托馬斯的情人有兩百多,還為此託詞説性與愛毫不相干,其亂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想認;薩比娜也是一個我行我素、隨心所欲的人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你可以背叛親人、配偶、愛情及祖國,然而當親人、丈夫、愛情和祖國一樣也不剩,還有什麼好背叛的?薩比娜感覺自己周圍一片空虛。這空虛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終級?”“可説到底,薩比娜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什麼也沒發生。……她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沉重,是每個人都想擺脱的,然而當失去那份沉重的時候,那生命中的輕,還是我們所能承受的嗎?在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其實,“輕”和“重”在某種環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鍵看我們怎樣選擇。我認為,選擇一個有實質的人生就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所選擇的道路也不盡相同,但只要選擇了你的初衷並付諸了努力,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麼你的人生就是有實質且精彩無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麼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認定的方向,堅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過程,也許當你突然回首時,就會發現,原來我的人生同樣積累了某個領域的很多東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樣斑斕!那麼“輕”與“重”永遠不會成為你的阻礙,也不會出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9

世間萬物,有始有終,有對有錯,有黑有白。

評判一個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思路和想法,那一個人的存在也可是不同分鏡腳本組成的合成體。小説的主人公托馬斯,他存在着兩種矛盾的性格和狀態。他渴望女人卻又畏懼女人,他沉醉於白天,迷失於黑夜,他活在自己的陰影中。當他結識了餐廳的侍女特麗莎,他對她展示出來的愛違背了自己的原則,甚至是娶她為妻。他愛特麗莎,在他背叛她的時候,他卻又會想着她,心心念唸的就是她那張肆意老去的臉。但他重回到特麗莎身邊,他卻是厭惡這個睡在身邊的枕邊人,疲倦、勞累,沒有新鮮感。這種感覺是愛情,只是這種感覺在歲月的沉澱中變得疲倦乏味了,去依舊擁有着最初誘人的本質。

托馬斯喜歡流連在花叢,他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淡,他喜歡這種不負責任的生活。就像他的情婦——薩賓娜,一個絕世獨立的女人,同樣不喜歡把責任揹負在身上,她喜歡輕鬆的生活。當這兩個人相遇,產生的這種共鳴,引誘了托馬斯繼續自己的原則。但托馬斯在每日的煎熬中靈魂分離,一部分的他沉醉在薩賓娜的圈套裏,一部分的他懷念着自己的妻子特麗莎。在生活的逼迫下,托馬斯遭到了薩賓娜的背叛。命運和抉擇讓分離的托馬斯和特麗莎再次重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傷裏的快樂,彼此是生活中甜美的負擔。可惜,他們雙雙喪生於一場無情的車禍之中。

而薩賓娜,她繼續生活在輕鬆的生活裏,厭惡妻子和兒女的弗蘭茨闖入了她的視線裏。弗蘭茨他是一個逃避家庭,討厭正常的生活的男人。薩賓娜的一生不斷地選擇背叛,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手段,她覺得自己是真性情的。薩賓娜的背叛,讓弗蘭茨感覺到自己的可笑。作為一個正常人執着於婚姻和愛情,家庭和睦是他們最大的願望。而弗蘭茨因為想展現自己的勇氣和力量在抵抗搶劫中遭到重擊,在妻子的陪伴下安然去世。

托馬斯、薩賓娜、特麗莎,不能説他們三個人的想法中誰的一定是對的或錯的。一個人,把有些東西看輕了,而那些在他眼裏不起眼的重東西,會讓他們毫無喘息。昆德拉的筆法是犀利的,他將一個故事串起來呈現在讀者面前。當讀者正在感歎托馬斯的太無情時,又可以窺見托馬斯的念舊情。托馬斯是一個人格分裂的人,想要的東西不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他執念追求。一旦想要的得到手,不足十天半個月,就會被他唾棄。

人生是一種信念,而不是偶然的機遇,它只有一次。所以一個人生活於世的時候,他會渴求很多東西。有些東西他永遠得不到,一輩子追尋着得到,卻忽略了自己手裏本該珍惜的東西。人是一個多面體,當他考慮到一面時,他會忽略其他幾面。當他苦苦追尋着一面,他就必須放棄另外幾面。有舍亦有得,才是人生。

昆德拉這樣説: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比較,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人生的正面和反面沒有絕對的界限也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沒有一個人能説出這世間到底什麼是對亦或是如何為錯,我們所持的不過是以先人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是説,人活於世,不要去在意別人目光裏的`自己。那個刻意杜撰出來的你根本就不是你,那隻不過是別人眼裏雜揉出來的克隆號。生命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別人都不是主角,他們只不過是鮮花生命裏毫無意義可言的綠葉。

生命很輕,那是因為人的一個微小的觀念足以害死一羣或者更多的人。也許,這個觀念是對的,或許它是錯的甚至是很離譜。可是在世俗的沒有接受這些觀念之前,它們都是平等的。宛若人生的多面體,再沒有投擲之前,所有的面都有機率。因此,當你投擲自己的多面體時,你一定要考慮清楚。如果患得患失,只能是兩頭空。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10

愛情是一種甘心屈從於對方的意願和控制的熱望。委身於對方的就如同投降的士兵一樣,必須首先繳械,因此自己沒了防備,他便止不住擔心那致命的一擊何時降臨。

檔案館裏堆的那一捆捆發黑的論文,比墓地還要悽慘,即便到了萬靈節,也不會有人去看一眼。愛情一旦公之於眾會變得沉重,成為負擔。

她再度聽見遠方吹響叛逆的號角,清楚自己無力抗拒那號聲的召喚。愛情是一場戰鬥。我會一直抗爭。抗爭到底。薩比娜也不清楚在自己叛逆的慾望背後的究竟是什麼目的。他繼續崇拜着薩比娜,但那更像是一種宗教,而不是愛情。

你的文章裏有種了不起的東西:拒絕妥協。而我們正在喪失這種明辨善惡的能力。也許還存在着另一個星球,在那裏人可以第三次來到世上,帶着前兩次活過的人生經驗。

我被活埋了,埋了很長時間了。你每個星期來看我一次。你敲一敲墓穴,我就出來。我滿眼是土。令她反感的,遠不是世界的醜陋,而是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換句話説,也就是媚俗。

當心靈在説話,理智出來高聲反對,是不恰當。在媚俗的王國,實施的是心靈的專制,他要塵世間的上帝之國。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11

上一次讀米蘭。昆德拉的《》,已記不得是什麼時候了,總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正因年輕,讀書喜愛追逐情節,對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評論,多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一目十行地掃過,讀完了便束之高閣,沒有思考,沒有回味,心裏沒有留下多少印跡。因此這次重新捧起這本書,翻動每一頁的時候,感覺是如此的清新,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識。

重讀這本書的衝動是緣於一日午間的小憩。我躺在辦公室的長沙發上,習慣性摸起一本書,隨意翻開其中的一頁,準備稍讀片刻後休息,於是就遭遇了那篇關於《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書評,模糊的記憶之門也就隨之緩緩地開啟了。

這次讀得很慢,下意識地追隨着舊日的足跡,字裏行間的思索代替了情節的追尋。尤其是開篇的第二段,整本書的靈魂,是每次打開書都會反覆咀嚼,並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門尼德於公元前六世紀提出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用心的(光明;優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輕為用心,重為消極。昆德拉卻認為這種二分法很幼稚,認為“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户外自由而毫無好處。”然後他追問“那麼我們將選取什麼呢?沉重還是簡單?”

在忙碌與閒暇之間,在束縛與自由之間,在辛勞所得與不勞而獲之間,在堅守職責與推卸職責之間,人們往往避“重”就“輕”,趨“利”避“害”,傾向後者,而逃避前者。但試想一下,太多的閒暇是否就是空虛,人們究竟是要工作時的忙碌還是退休後的閒暇?無限的自由就是靈魂的無所依託,如同斷線的風箏四處飄零;不勞而獲的人,對待財富乃至對待人生往往流於輕狂、浮躁,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職責的人,看似一身簡單、了無牽掛,以為這樣就能夠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牽掛、不被需要無異於被親人、朋友、戰友、同事遺棄。一個勇於承擔職責的人,最終還是會比慣於推卸職責的人走的更遠。

是的,忙碌、束縛、辛勞、職責,種種的負擔,是讓我們從浮躁的雲端墜落的重力,讓我們根植於腳下的大地,讓我們觸摸到生命的質感,讓我們感受生活的真實!

但是,掙扎在黑暗中的受難者揹負的十字架又是怎樣的沉重啊?當一個母親,應對拿到大學入學通知書的兒子,卻掏不出學費的時候;當一個女兒,應對身患重痾的父親,卻付不起手術費的時候,當一個妻子,應對因冤入獄的丈夫,而叫天不靈、叫地不應的時候,沉重還是簡單,哪裏由得了他們做出別樣的選取!他們乞求上蒼的是哪怕給他們一丁點能夠有所選取的機會!

有時候,就是給你選取,那選取又是何等的艱難?電影《蘇菲的選取》中,蘇菲右手抱着女兒、左手牽着兒子瑟瑟躑躅在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隊伍裏,當納粹軍官責令蘇菲只能留下一個孩子,另一個務必立刻送往焚化爐時候,兒子還是女兒?這種活生生將人撕扯成兩半的痛苦一向延續到生命的終結!

是的,我們知道,黑暗終究會過去,黎明即將到來;我們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了。但是,當下的痛苦是這樣的令人窒息,現實的重負壓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遠沉寂在黑夜與冬季了!

沉重與簡單,究竟該怎樣選取?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12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是著名的國外小説,當初只是無意間聽見名字感覺好奇而去看的,但是所帶來的讀後感令我深深感悟。第一遍似乎沒有看懂,直到有一天深受打擊時,無意間翻見,再看一篇時,打破了我的困惑。

或許因為年齡的不同,所接觸事物不同,每個人書都有自己的角度,然而我卻是喜愛在書中找到我困惑的事物。初看時最為印象深刻的是描述他上司與他的關係時,並不是常態的角度描寫。當看完整本書時想想讀後感,回味一遍發生其實所指的輕是,當你承受精神重量時,你渴望得到救贖,渴望得到解脱。可是,當你得到救贖時,你會發現你無法承受這片刻的輕,你需要找回你的重量,找回證實你的重量。

愛情與生活相同,當你面臨巨大壓力重量時,是證明你的存在,為你的人生找到軌道行駛。或許失去了重量,得到輕時,其實已經是你虛浮着時刻。輕可以接受,托馬斯在擺脱特蕾莎頭兩天的確感覺到輕,然而兩天過去,他開始慌張了,開始尋找他的重,因為他無法接受這個輕。

面對困難難題時,我們常常想到放棄。可是當放棄之後,的確得到短暫性的自由。然而之後的人生則因為這個輕,付之更多的重。重量的承受使得你開始掙扎擺脱,然而你肯定輕會是你想要的嗎?托馬斯最後找到特蕾莎繼續他的重,直到最後他們來到小鎮,過着平淡的生活,那時候這個重已經慢慢的滲入他的靈魂處。輕,只有活在虛幻的世界才需要。重,彌補心靈的空虛,找到靈魂的出口。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13

初讀此書時,我被書名中的“輕”字深深吸引住了,生命十分寶貴並且有限,為什麼是“輕”而非“重”呢?帶着滿滿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將此書看了一遍,卻發現這是一部意象繁複的作品,字裏行間閃爍着許多發人深省的“不解之詞”,我的理解力很難渡過它艱難晦澀的語意之河。

人們常常感歎生命的沉重,活着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麼會感到沉重?是因為相信生命可以永恆輪迴嗎?認為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後抑或將來甚至是來世都會有着深刻地影響和必然的聯繫,所以,當你面對眼前的事情並且作出選擇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於使生命也變得沉重。

真的是以為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並不存在永恆輪迴,生命只有一次,並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着終點奔走。只有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有,只活一次等於一次也沒活。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是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於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是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儘可以去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鬆,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是難以承受住這種生命之輕,有甚於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馬思醫生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的身上,靈與肉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愛,同情,理想,責任,抱負等等,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滿足,使靈魂得到慰藉,但卻使生命變得沉重,牽掛、憂慮等等這些便隨之而來。畢竟,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將不復存在,我們不必認真地對待它,然而也正因為這唯一的一次,我們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謹慎,因要是走錯了也無法回頭。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們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為這種茫然,讓我們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

到頭來不得不説,一個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生,要比一個責任重大,充滿痛苦抉擇的人生更加令人難以承受。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後感 篇14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很自然變想起了以前課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沒有鴻鵠之志,也不喜歡轟轟烈烈。我向往平淡、靜謐。所以一看到書名,靜靜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會成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沒有看懂,不知道這書到底是要講什麼?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裏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裏獲取什麼,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麼?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麼?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於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説,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裏得到什麼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台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後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祕莫測的真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4jdz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