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這本書有着一個非常萌的書名,配合上一個非常小清新的封面,第一時間就讓我聯想到一些校園青春偶像文學神馬的,矮油好羞澀。我同事在推介時給我打了預防針,説這本書其實很陰暗很重口味,於是我就更矮油,更tm羞澀了,掩面跑開。下面是小編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的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閲讀,多讀書,讀好書,書讀好。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一:

在我的書架上,有一些書是我打算用我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目前這樣的書大概有三、五十本。當我讀完《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之後,我決定將這本書也歸為此列。當然,我必須説明的是,我想要一讀再讀的主要是這部短篇小説集中的這兩篇:《家庭製造》和《蝴蝶》。

在我看來,這是一本邪惡的奇書,書中百無禁忌的敍述非常細膩且精妙。而且閲讀這本的時候,我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這本書就像是一張我最喜歡的那種搖滾專輯,因為它足夠叛逆、詭異且黑暗……

在這本短篇小説集裏,第一篇令我着迷的短篇是《家庭製造》,這篇小説講述了一個關於兄妹亂倫的故事。説到亂倫,我想起了我個人最喜歡的兩部電影,一部是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唐人街》,另一部則是志毅執導的《不夜城》。《唐人街》我看了三遍,而《不夜城》我看了至少十遍以上,這兩部電影的故事內核都與亂倫有關。總的來説,我發現大多數藝術工作者在探討亂倫這一主題的時候,其姿態都是非常凝重的。而在《家庭製造》中,伊恩?麥克尤恩關於亂倫的敍述,卻有着一種遊戲感,在我個人看來,這是一種很新奇同時也是很大膽的敍述方式。而這也讓我想起了學者汪安民總結的羅蘭?巴特對於閲讀的一個觀點,即文本中隱藏的不是“意義”,而是“快感”,閲讀不是一種“精神交流”,而是身體和身體之間的色情遊戲;當“閲讀解除了知識的暴政後,狂喜就接踵而至”。我喜歡羅蘭?巴特的這個觀點,在我看來,這才是閲讀的真相。另外我發現我打算用一生時間一讀再讀的那些書,都是那種能讓我在閲讀的時候獲得強烈快感的書。

比較反諷的是,我想這本收入像《家庭製造》這樣驚世駭俗的短篇小説的書之所以能在中國順利出版,可能是因為《家庭製造》最後一頁的那個註腳——在那個註腳裏有這樣兩個觀點:一個觀點是“結尾處的疑似亂倫事件實為作者一種玩笑般的奇想”,而另一個觀點卻是這篇小説“有着異常迫切的道德企圖,具有揭示社會痼疾,探討人類生存困境的嚴肅意義”。

而我個人更願意這樣去解讀這篇小説:對於那些陳腐的道德或意義的顛覆,能衍生出全新的、更人性化的道德和意義。

再説一説這本書裏我最偏愛的另一篇短篇小説《蝴蝶》,這本小説探討了嚴重自閉者的內心世界、戀童癖以及謀殺者的犯罪心理。當然,準確地説,這篇小説的主人公也許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戀童者,他之所以選擇了將女童作為自己的傷害對象,只是因為正處於青春期的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邊緣人,他不知道如何與他人正常交往,所以他也就無法用正常的方式去勾引一個14歲以上的女孩兒,然後在她身上排解他的性慾。

我必須坦白,我非常理解這篇小説的主人公的這種心理,因為在我處於青春期的時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無法通過一個異性的身體來排解我身體內異常強烈的性慾。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有機會跟女孩兒上牀的基本上都是那種情商非常高、膽子特別大的男孩兒,這些男孩兒從來都不缺乏打架和泡妞的勇氣。這些男孩兒之所以敢打架,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發育得有多強壯(事實上我發現在我讀的中學裏,最能混的混子從來都不是膀大腰圓的那種人,而通常都是看上去很瘦、但特會運用其情商領導馬仔的那種人),而只是因為他們膽子大、情商高,使得他們身邊有很多馬仔,進而在打架時總是能以人數取勝。説到這兒我想起老羅曾説小孩子打架就是拼發育,我覺得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反正我記得我小時候,那時打架拼得其實是膽子和情商。

我上中學的時候,朋友倒是有不少,但基本上都不是那種很喜歡打架的男孩兒——這只是比較好聽的一個説法,準確地説,應該是不敢打架。也就是説,我那時膽子很小,我不敢打架。我那時倒是敢去追我喜歡的女生,但基本上都失敗了,現在分析我那時失敗的原因,我想主要就是因為我長得既不帥也不高,而且還不敢打架,雖然那時我敢去追我喜歡的女孩兒,但我追女生的技巧非常單一,而且缺乏與對方深入交往的勇氣,例如有時我已經把我喜歡的女孩兒約到電影院一起看電影了,可是我竟然都不敢去牽她的手,以至於直到現在,我依舊很鄙視處於青春期的我自己,因為那時的我實在太膽小了。

雖然我那時經常也會構思跟強姦有關的性幻想,但還好我那時可以看到一些毛片兒,看完毛片兒後我就可以跟我那對兒這一生都會對我不離不棄的性伴侶玩“兩隻蝴蝶”——正如你所知的那樣,我的這對兒性伴侶一個姓左,另一個姓右。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沒有成為一個強姦犯。説到這兒我想起了一位日本作家的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把那些會襲擊路過女性的男人當作是雷電,那避雷針應該就是AV了吧。

好像有點扯遠了,説回到《蝴蝶》,我喜歡這篇小説同樣是因為它讓我獲得了閲讀的快感,那是一種陰鬱的、黑暗的快感,這快感根源於我身體裏最邪惡的那一面。但我知道,我必須努力去了解我自己的那一面,因為正如福柯所説的那樣:“人需要自己最邪惡的一面,以便實現自己最善良的一面。”

除了《家庭製造》和《蝴蝶》,這部短篇小説中的其他六篇也各有特色,但限於篇幅,我在這裏就不加以贅述了。

最後再説幾句看似可能有些不相干的題外話。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想法,即主題黑暗的藝術作品能淨化人的內心,而色情藝術作品則能柔化人的內心,但是在今日中國的主流語境之中,這兩類作品幾乎從來都是被敵視的。我在想,這可能是因為某些人很害怕我們成為那種人格健全的人——因為人格健全的人如果變得越來越多,那他們的某些把戲就玩不轉了。

我相信肯定會有一些人對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進行道德批判。關於這一點,我想説的就是,進行道德批判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無數中國人最擅長做的就是這件事,但世界上最能內鬥的恰恰也是中國人,道德體系最混亂的也是中國人。碰到問題多想想,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好人”是不是偽善的,想一想那些所謂的“壞人”之所以變“壞”是因為哪些社會原因導致的,這麼想着想着,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寬容了。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世界上最殘忍、最無人性的事往往都是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做出來的;而那些其言行經常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人卻通常反而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的人,另外這些人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

而伊恩?麥克尤恩的這本超越世俗善惡標準的《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某種意義上,正是一本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之定義的書。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二: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內容概要:全書由八個短篇組成,分別從八個位於童年、青春期和青年等不同階段的男性視角出發,以意識和潛意識交接地帶的經驗為揭示對象,有時荒唐,有時傷感,有時温柔,有時駭人,有時魔幻,卻都無限接近真實,接近每個人的內心……

今天逛世博,看到個電子書還不錯,大家進來分享下世博心得。今天帶着女兒逛世博,在意大利館排了N個小時的隊,女兒又哭又鬧的耍脾氣讓我們都好無奈。前面的小姑娘和女兒差不多大,安安靜靜的手裏拿着一個不知道什麼東西,站了很久都不説話。我出於無奈硬着頭皮問了前面的小姑娘在看什麼,小姑娘也大方,直接就遞給我看。是一款叫亦墨的電子閲讀器,白玉蘭圖案,很是漂亮。裏面漫畫、小説、實時報紙、世博導航應有盡有。女兒一看愛不釋手,説上次她書法比賽獲了獎我還沒給獎勵。因為我也挺喜歡,聽小姑娘説世博園裏就有展台,我當即就去看了看。中國館的圖案,手感很好,翻頁速度很快,陽光下面看也不反光不刺眼。回家路上就去上海書城買了一個,把女兒激動壞了。後來我們又去了一次世博,排了幾個熱門場館,德國館、澳大利亞館每個都要好幾個小時。我直接把電子閲讀器丟給女兒,她就安安靜靜的讀書,不吵不鬧乖多了~大家逛世博還有什麼其他的心得和推薦嗎……

不得不承認,書中的故事很特別。 不太擅長讀短篇,因為有太多東西難以讀懂。包括之前看的雷蒙德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也包括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對文字的敏感能讓我感覺到什麼,卻又模糊而倉促,很難具體抓住些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幾乎對每一本小説的評論最終都會深陷在類似哲學的思辨中無法自拔,而不像很多人那樣能清楚的説出個子醜寅卯來。若不是看了附在書中的張悦然的書評,我想這次又會是這樣。 都説“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愛情,並不妨礙我們從外表上看像一個有着豐富閲歷的愛情專家。可是,我們並不真正懂,特別是遇到真正的高手的時候,例如這篇《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亦沒有從平淡無奇、甚至厭倦中看出儀式般的希望和新生。閲歷負載的沉重和真實感由此體現。 與此書無關,與主題有關。面對這最初的愛情,我們除了冒充專家,還容易陷入另一種困境:總是把自己當做男女主人公,代入每一個故事中,經歷不可能的生離死別,痛苦快樂。儘管這些故事看上去是那麼幼稚,甚至可笑。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自己本已紛繁複雜的人生之外,再去過別人,甚至虛構的人生。是對真實人生的感悟、不滿、希望抑或其他……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三: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這本書有着一個非常萌的書名,配合上一個非常小清新的封面,第一時間就讓我聯想到一些校園青春偶像文學神馬的,矮油好羞澀。我同事在推介時給我打了預防針,説這本書其實很陰暗很重口味,於是我就更矮油,更tm羞澀了,掩面跑開。

在這本書裏,青春其實還是青春,只不過都是些或矇昧或傲慢或無助或猥瑣的青春,青春得有點糟爛就是了。這是本由八個短篇構成的小説集,很容易就讓我想到了塞林格爺爺的《九故事》——後者在數量上比前者還多一篇,不過《九故事》中故事與故事間、人物與人物間過於晦澀的暗線關聯,配合上平淡乏味的故事和大爺對瑣碎細節描述的痴迷,很快就把我有限的智商燒到了100以下。相比之下,這本《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真還算是比較好懂的了。

下面來簡單講講我讀完這幾個故事的感受,有大量劇透,不喜者請自行跳樓。

《立體幾何》

或許是受中學數學老師的影響,我其實一直把數學視作一種神祕的存在去崇拜去敬仰的,雖然我數學成績一直很一般,但你知道我那不過是有心無力罷了。這篇《立體幾何》就用一種超現實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數學作為一門哲學和藝術的精緻與殘酷。男主人公的曾祖父當年拍賣得來的那根泡在福爾馬林裏的X具應該是某種隱喻,象徵主人公兩口子並不河蟹的X生活,因為主人公和他曾祖父一樣,是個宅男,整天潛心於研修而冷淡了LP。曾祖父好歹還有個(純心理曖昧的)基友,我們的男主角卻只有個煩人的整天沉浸在自己噩夢中的LP。於是當有一天他LP把這個泡着X具的瓶子當着他面砸碎時,這就成了一條導火索,撕掉了兩人間羸弱關係的最後一層含情脈脈的面紗,於是男主角對他LP實行了充滿魔幻色彩和哲學美感的精緻而殘忍的謀殺。

《家庭製造》

到底是製造家庭還是家庭製造,這是個問題。但當製造家庭這事由家庭成員製造時,它就基本上算是場亂倫。哪個男生在青春期沒有點荷爾蒙分泌過剩?[美國派]系列早已經把男孩青春期哭爹喊娘要破X這事翻來覆去地説到我耳朵都起了繭子。不過這一篇裏男主人公的破X之旅卻怎麼看怎麼滑稽荒誕,透露出一種無力感。他和他妹妹的第一次既沒有偷吃禁果的那種興奮刺激,也沒有完成成人禮的那種成就感自豪感,甚至沒有本能上的那種快感——反而由於他妹妹反過來在這場荒誕遊戲中成為主導而導致他潛意識中認定的男女社會關係和角色分工發生了對調,於是男主人公生理上的X起之後卻是一場徹底的心理層面上的X萎,聽起來的確讓人感覺挺沮喪的。

《夏日裏的最後一天》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男孩眼中的三個女性,兩個女人一個女孩。代表這兩個女人的關鍵詞是母性,母性的關懷與愛。母性關懷本來是件挺好的事,但因為兩人都想要向這個小女孩展現母性,於是就產生了某種微妙的關係,明爭暗鬥,羨慕嫉妒恨。故事的結尾很突然很意外,讓我想到了[非常突然]的尾聲。不同的是,後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一種命運無常的不確定性,而這個故事的結局則傳達出一種必然的宿命感——暗湧到最後的結局必然是被暗湧吞沒,或許在男孩眼中,死亡是解決這幾個煩人的女人的最好方法。而兩者相同的地方則在於都傳達出一種消極陰暗的情緒。書的後序中有人提到故事結尾暗示出的弒母情結,我倒真沒想到這層,可能是因為我心理太陽光了。

《舞台上的柯克爾》

光聽名字,就知道這篇夠直白露骨了。本篇是全書中篇幅最短的一篇,用太多的文字去評述它好像多少也有點矯情。總之它的荒誕現實主義格調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索多瑪120天]。要一羣人在舞台上表演X交卻又不能X潮和X起,這原本就是一種最大的矛盾和荒誕諷刺,它同時也混淆了本能與藝術間的界限。於是在故事的結尾,藝術毫無懸念地向人的動物本能屈服——如果這藝術真能算是藝術的話。

《蝴蝶》

一個典型的怪蜀黍和小蘿莉的故事。和《洛麗塔》相比,不同的是男主人公不夠紳士有魅力,甚至年齡上都夠不上蜀黍級別;而小女孩也沒有洛麗塔的叛逆和魅惑,純粹只是男主角YY的捧哏。故事是第一人稱主視角闡述,在敍述上用了蒙太奇式的閃回,但閃回得太長於是又從插敍變成了倒敍。總之它表達出青春期某種陰暗的心理,是自我向本我屈服的一段心路歷程。

《與櫥中人的對話》

衣櫥在這個故事中無疑是一種表徵,就像故事中有一段反覆提到的鍋爐一樣。它是一層幫助男主人公逃避現實的保護殼——不一定舒服但其實很有安全感。這層保護殼最早是母親在青少年時期對他近乎病態的溺愛(這段情節很荒誕很誇張很有戲劇成分),從第一視角的追憶口吻中,看得出他其實很憎恨這段經歷與感覺。有一天主人公突然失去了這層庇護,於是他突然就獲得了他想要的自由。但後來他發現他想要的自由其實不過是他人即地獄。於是他從幾次被困鍋爐的受虐體驗中反而獲得了某種心理上的依賴,這也是後來他沉溺於在衣櫥中完成各種隱祕私事的潛意識驅動。而一旦他從這層保護殼中出來(衣櫥也好鍋爐也好),他所能做的就是破壞和對這個世界施行報復。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本書的同名作品。也是比較晦澀難懂的一篇。故事裏男女主人公生活居住的環境一直非常骯髒窒悶潮濕混亂,這或許是兩人對愛情的一種茫然到有些心煩的感覺的象徵,愛情在心生齟齬間陷於隨時都可能走到終點的危機。而最後的儀式大概就是指他們捕殺老鼠的那段過程。死去的母老鼠正在分娩,小老鼠還沒來得及出來就胎死腹中。我的理解是殺死分娩中的母鼠,代表兩人心中割斷了愛情與繁衍之間的牽繫,於是最初被壓抑的愛情被解放到了一種更輕鬆更純粹的狀態,少了許多疑心和顧慮。而正是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拯救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於是這場捕鼠就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成人儀式。

《化裝》

象徵意味很明顯的一個故事。每次化裝後都是一個新的身份,但每個面具後面其實還是同一個人。故事裏男主人公的姨媽在現實中是個失敗的戲劇演員,而在舞台上的失敗促使她通過不斷地給自己和男主人公易裝來把整個人生偽裝成一個更大的舞台。故事裏姨媽表現出某種強烈的佔有慾和主導意識,直到男主人公有朝一日從恐懼和順從中發現了另一個自己(他易裝成女生照鏡子時,或許象徵着精神層面上和他暗戀的那個同桌女生的媾和,當然這純粹是我的YY罷了),於是他開始對姨媽對他的控制表現出牴觸和違抗。而故事結尾處的那場假面舞會則是他姨媽對他實行的一次最大的報復,給他上了一堂深刻的哲理課: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假面舞會,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是誰以及真正想要什麼。

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心得感悟四:

1、編輯MM給我寄了麥克尤恩的《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説我應該會很喜歡,還説讓我看完給寫兩句。

我一邊看的時候一邊就想,為什麼認為我會很喜歡啊。我又不是變態。為什麼我會喜歡這種東西?好吧,我現在要很正式的説,這本書我一點都不喜歡,甚至有些厭惡。

2、我看了幾個書評,然後就看樂了,因為覺得大家寫得都有點難受,當然了,也許是我看本書的書評僅限於我自己的朋友的,大家物以類聚。

不過要説其實贊這本書真不難,因為年輕的麥克尤恩的確是相當的有天分,20幾歲能把文字駕馭成這個樣子真不簡單。而且故事也夠哥特,夠暗黑變態,冷酷無情而詭異。因此反正你要想贊點它什麼能寫得出來的不是一點半點。

3、餘華在序裏感到納悶,為什麼中國讀者對這麼牛B的小説卻可以視而不見。

嗯。你得承認人家的確是很牛。不過,畢竟不是每個普通的讀者都是拜牛B教的。但作家有時候會喜歡文本意義上的評判標準大於其他,文字牛B就可以惺惺相惜,完全不在乎其他。但是普通讀者不是這樣的,除了牛B,還是需要點別的,所以就連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感情用事,一時忘記了自己也是個寫東西的人,由着自己的性子説討厭就是討厭,直接無視那些牛B轟轟的才華橫溢。

4、如果一本書就是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氣息的話,我討厭麥克尤恩這個人和他的這本書。

這和他的寫作水平,這本書的水平無關。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經常想起一連跟了五季的《犯罪心理》,那裏面的犯罪心理小組專門解決連環殺人案,麥克尤恩故事中的那些“我”,也許是他們骨子裏散發的那種氣息,常常讀着讀着,就讓我想起那些可怕的面孔。他們很多人也都是天才,都是藝術家,他們精心策劃殺人,沒有同情心,拿人的生命如草芥,他們犯下的罪惡就是他們的傑作。他們高高在上,自鳴得意。

5、這本書讓我想起他們,就好像在看一個連環殺人犯早期的日記一樣。

當然了,很多人會覺得這些殺人狂很酷,他們進監獄之後也會有無數粉絲給他們寫信。同樣的道理,麥克尤恩的小説也會讓一些人感覺很酷。但是我真的無法忍受和這樣的人呆在一起。讀《蝴蝶》的時候,我一直想起的,就是《犯罪心理》裏Hotch説的那句話,這種人,一旦開始,就永遠不會停止。你説這是不是人性?當然是。但一個人還可以選擇喜歡或者討厭另外一個人呢,何況令人討厭的人性。

6、就短篇小説的敍事語言和技巧來論,麥克尤恩的敍述可以和卡佛不相上下,但是卡佛的孤獨,是內斂的,安靜的,不傷人的,甚至是讓人心疼的。

而這本書裏的孤獨,那種陰鬱的孤獨氣質,不是那種善良無害的孤獨,這種孤獨,是那種陰溝裏的,見不得光的,髒兮兮的孤獨。是咄咄逼人的,有進攻性的孤獨,是那種守在你的身邊,默默的注視着你,陰沉的監視着你,心中懷着仇恨,伺機就會咬你一口的孤獨,讓人感覺毛骨悚然。我不喜歡它不是因為它邪惡,而是因為它髒。

7、我並不迷信那些温情脈脈的東西。

也很少用厭惡這個詞兒來描述一本書,但是這次我真的要感情用事了,我的確厭惡這本書,厭惡他的冷酷孤傲又得意洋洋,沾沾自喜的變態。沒有同情心卻渾身噼裏啪啦的往下掉才氣給你看。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種情感的表達,不代表人家文筆水平不好。我想我和這本書的相遇就是一種錯誤。如果我不讀這本書,就不會忍不住在這裏表達我的厭惡了。

8、當然了,這世界上有的人就喜歡髒兮兮,陰乎乎的東西,所以誰要是想體會一下什麼是髒兮兮的孤獨,倒是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和這本書乾乾淨淨又清新的書封比起來,這到也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很有諷刺意味。

9、我想我得和編輯MM説聲對不起了,但是我一向只説實話。

標籤: 感悟 儀式 愛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zve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