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中學生悵望千秋讀書筆記

中學生悵望千秋讀書筆記

中學生悵望千秋讀書筆記

30多萬字的系列學術散文<悵望千秋--唐詩之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詩為題材,把詩與人、情與理、古與今、詩意的抒發描繪與精到的分析評論結合起來,文字優美,知識豐富,見解獨到,激情洋溢,確實是別出心裁、別具一格。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悵望千秋》讀書筆記,接下來我們共同閲讀吧!

《悵望千秋》讀書筆記1

悵望千秋之感不敢説我對詩文有什麼研究,看過千萬篇古詩詞的佳作,很少談自己的看法,怕難免會讓人看出才疏學淺的我所看的不真切,那知識的鄙陋,但是,和《悵望千秋》的李元洛一起看,一起走的那個唐詩之旅,讓我不得佩服他的獨到見解,他的文學才華,喜歡上他產生共鳴的快感!一,縱觀在李元洛的文字裏,猶如神筆馬良的筆,揮灑自如,用文字勾勒出唐詩那奪目絕倫的美!試看唐代的詩歌,真也是千花齊放的花園,萬銖鹹集的寶庫。

一位位詩人彷彿每個人都奏出了屬於自己的樂章,陳子昂的悲慨,王昌齡的雄渾,王維的秀麗,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劉禹錫的清俊,柳宗元的簡淡,韓愈的險怪,李賀的冷豔,白居易的輕俗,李商隱的雅豔......也正如李元洛説的在個人遭逢到不快與不平時,可以邀李白和你一起來痛飲高歌;如果在當今之世還想不識時務地憂國憂民,杜甫會前來陪你一道長吟短哭;假如你還有弄月吟風的逸緻閒情,有遠遁塵囂的雅懷高興,那麼唐詩中也有的是嘉山勝水,有的是明花好月,有的是佛理禪境,讓你前年後作一番美德神遊與卧遊!

在這樣就綠燈紅的日子裏,去還念和重温一下千百年前的唐詩,真切的覺得遇上了一位可以一心相對的好友!二,悟李白李白無疑是唐詩這場交響樂演奏中飛揚最高、飄揚最遠的一支。在夜月下,朦朧的月色與百花相交,那時舉杯邀月,是他的風情,半醉半醒的吟詩是他的情懷!李元洛在寄李白中細細地分析了他寫的《登金陵鳳凰台》和《黃鶴樓》中對黃鶴樓,鸚鵡洲的態度的前後變化,我也曾學過這兩首詩,在學習《登金陵鳳凰台》時,老師就將崔顥的《黃鶴樓》作過比較,當時我也曾一時的認為作為詩仙的李白或許也有意識的靈感寄託吧,但如今,看着洋洋灑灑文字構成的寄李白,我不覺為先前的想法而自覺可笑,看李白的性格,讀李白的一生,他又是何等人啊?

那時28歲的李白在詩壇怎會沒有雄心萬夫?他欣賞崔顥的詩,但同時要超越他人!而創作上也不是隻有爭強好勝而不甘重複與平庸,才有可能留下結構佳篇嗎?細細品來,細細讀來,這又怎麼回事模仿他人制作的成品?李白畢竟是李白,他的靈感,他的思維,他的氣魄胸襟是非常人啊,很贊同李元洛説那句:“崔顥只是當然是傑作,不可替代,但是李白後來居上,卻也非溢美之詞。

《悵望千秋》讀書筆記2

本書是作者對二千餘年的中國文化,對在夾縫中喘息的中國人,對被扭曲、扼殺的人性,進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讀大時代”系列中的一種。

全書共收錄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廟的所見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獨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終淪為統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濫觴的;《成功的罪孽》尖鋭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為特色的鐵腕政策幫助秦國日益強盛的同時,也開了鉗制思想、壓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則通過解析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無情地鞭苔了統治者滅絕文化、踐踏人性的殘暴行徑,指出這一事件給燦爛的華夏文化和思想所帶來的滅頂之災。

全書以嶄新的視角,從歷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幾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大時代下人文精神堅韌的嬗變和各個層面中國人的生存景觀。

這是一本寫作者自己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和對那些事件進行研究後的結論的書。書中寫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廟的建設、商鞅變法、荊軻刺秦王、王昭君遠嫁匈奴、吳三桂的幾次叛變等等。

這些故事和人物雖然早就有人對他們進行了評論和研究,而且他們的觀點大多一致,認為孔子游列國是為了增長見識,荊軻刺殺秦王失敗是因為劍術不精,王昭君出塞是為了匈奴和漢帝國的和平相處,吳三桂的叛變則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等等,而作者得出的觀點卻和他們截然不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寫荊軻刺秦王和吳三桂的叛變的部分。

荊軻是歷來被人們讚揚的大英雄,是敢單槍匹馬去刺殺一個欲一統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後功虧一簣,人們都認為他的失敗是因為劍術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壯。

而作者卻指出了藏在荊軻心裏的致命的弱點:荊軻並沒有完全徹底的獻身精神!因為荊軻並沒有一個理由可以讓他自己獻出生命的,他去刺殺秦王不過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荊軻當作了,抵禦秦國的一步棋,在利用與被利用的情況下,荊軻怎麼會願用自己的性命去報答太子丹呢?荊軻他也許想生擒秦王,那麼他既可以達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宮殿裏,他的一點猶豫便葬送一切。作者還説到中國人對荊軻的喜歡,“源於一種承認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荊軻“漸漸地變成了苦悶的靈魂得以出氣的洞口”,他已“演化為一個反抗暴君的象徵”。

因此,中國人不願意認真分析荊軻失敗的原因,或剛剛為其失敗而感到遺憾,便轉而鼓吹他的神勇了。這是被壓迫和被剝削的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智慧。

而對於那個一叛再叛的吳三桂,作者更是毫不手軟的指出了,吳三桂並不是像歷史寫的那樣痴情,而為了陳圓圓去追殺李自成的,更不是為了恢復明朝的統治而來向清政府造反的。因為事實上他放了清軍入關後,到了北京後並沒有去找陳圓圓,而是繼續一路追殺李自成的,到了康熙皇帝的時候,因為他要撤藩,這樣吳三桂的利益受到損害,於是打着反清復明的幌子來造反,可惜他自己不爭氣,沒多長時間便自封為皇帝,結果受到世人唾罵。

一位作家曾評價朱鴻説他一曰“文壇一把刀”,中國人靈魂的解剖刀;一曰“散文掘進手”,生活礦藏的掘進手。在他那裏,古今和中外竟像兩副拉綻方便、開合自如的電動屏風,手指一點,周秦漢唐元明清就到了眼前;再一點,東瀛西歐南非北美就和他的人物聯繫起來了。

《悵望千秋》讀書筆記3

李元洛兄30多萬字的系列學術散文<悵望千秋--唐詩之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詩為題材,把詩與人、情與理、古與今、詩意的抒發描繪與精到的分析評論結合起來,文字優美,知識豐富,見解獨到,激情洋溢,確實是別出心裁、別具一格.作者深厚紮實的學術功底、富有靈氣的藝術智慧和才華橫溢的亮麗文采,在這本書中得到了令人驚喜、讚歎的充分發揮.讀它,既是一種很好的閲讀欣賞唐詩的藝術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統的對唐代詩人與詩歌的跟蹤學習,獲益非淺,深受啟迪.

李元洛

一千多年後的高秋十月,我終於如願以償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當年的鞏縣現在的鞏義市。就像瞻仰過浩瀚的滄海後,去尋覓和瞻仰它最初的源頭。

汽車剛進入鞏義市郊,公路兩側山坡上一棟棟漂亮的樓房就奔來眼底。同行人介紹説,鞏義現在是全國百強縣之一,這裏是鞏義的首富村,鄉鎮企業的農民所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如此祈願,如果他千年後回到故鄉,該會展顏一笑吧?我們來時,正逢當地一位個體業主出資修建的“杜甫書畫院”落成,並舉行揭碑儀式,鼓聲陣陣,鞭炮聲聲,彩旗飄揚,人潮洶湧。鞏義市街頭已少見蹄聲得得的毛驢,而是馳四輪生風之“的士”,如果淡泊自守的杜甫不要專車接送,他自己會“打的”而來嗎?我們左顧右盼,始終不見杜老夫子的蹤影,只好驅車出鞏縣舊縣城北門,過東泗河小石橋,直奔不遠處南瑤灣村筆架山下的杜甫故居。

杜甫曾有過顯赫的家世。他的十三世祖杜預,是晉朝名將和學者,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也自稱“杜陵野老”。杜預之孫杜遜南遷襄陽,因而杜甫也屢次提起這個地方。杜甫的曾祖杜依藝任鞏縣縣令時,將家搬到離縣城一華里許的南瑤灣村,他的兒子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名詩人,所以杜甫曾説“詩是百家事”。父親杜閒則做過兗州司馬,杜甫有詩名《登兗州城樓》,而他大名鼎鼎的最早的詩篇《望嶽》,大約就是他年輕時在兗州城樓遠眺泰山時寫成的吧。

桑田滄海,我來朝謁杜甫故居。我渺如輕塵的足跡竟然能夠復疊在他亙古不磨的足印之上,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幸運?我來之前,雖然知道杜甫的門第已經衰微,但畢竟曾是鐘鳴鼎食之家,他的故居一定還是頗為可觀的,特別是他後來被尊為“詩聖”,而1961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團會議上,他又被列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舊居該早已整修得美侖美奐了吧?結果卻令人失望。

《悵望千秋》讀書筆記4

每讀杜甫,總能讓我漸漸冰冷的心又漸漸感覺到絲絲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關注熱愛,那温情更絲絲撩撥着人的心靈,讓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熱情,並因這種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對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僅僅悲傷與自己的身世際遇,還憂國憂民,情繫蒼生,以一己之心靈擔荷天下人的苦難,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與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悵望千秋一灑淚中,我對杜甫又多了一種説不出的情感!在他一邊細説他眼中的杜甫,一邊將杜甫的詩拿來體會,雖説這些詩無一是我曾經學過或者讀到過的,但是,在心頭默默的多念幾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來,杜甫又給了我一些感傷!艱辛的杜甫終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間所有的苦難都一點一點地揀起,扛在了肩上,裝進了心裏,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種,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狹隘,深刻或膚淺,驕傲或猥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杜甫就選擇了擔憂國家擔憂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沒有停過,他留下了他的絕唱,他在流浪中絕望地悲歌,留下詩壇上抹不去的燦爛,那一句“戰血仍依舊,軍聲動至今!”似乎仍穿越過楚雲湘水穿越過朔風`寒雨穿越過一千年的歲月隱隱傳來……

杜甫最後的歸宿到底在哪裏,還值得考證,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後的故居仍然寒蒼蕭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悵望千秋中説道:“作為一位詩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詩章。”悵望千秋,也是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中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中的那句詩,悵望千秋,透過千秋,我看到了杜甫迴旋激盪沉鬱頓挫的呼號,如山谷雷鳴,震聾發聵。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樣,也許有一天你會你再次翻開書頁已經微微泛黃的《杜工部集》,閲讀已經失去一千多年的那個嗚咽叱吒的時代,重温一個永恆的讀不盡的高貴靈魂!

思武才人

在如同慢慢長夜的封建社會裏,女子無才便是德,廟堂與語文場,是獲得專利權的男人趨騖與馳騁的場所,而女子的才華卻如同種子,被埋沒在冰封雪裹得凍土層下,無法破土萌芽,更不要説成長枝繁葉茂的綠樹了!但是,在唐詩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才華橫溢的女子留下的佳作!在《全唐詩》中記錄了將近一百多位女詩人的名字,儘管宋代的李清照和清代的秋瑾證明了巾幗

《悵望千秋》讀書筆記5

綠色的封皮,墨色的黑體大字----悵望千秋,儒雅地落在了書頁中央。一場難以忘懷的唐詩之旅,便在這書頁中啟程了。

從長安邁出腳步,在幷州小憩,又到巴陵,踏遍所有存詩痕之處。先拜訪李白,而後邂逅王昌齡,再遇李賀,與詩家天子交談甚歡,訪盡盛唐文人墨客。

“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山鳴谷應,水舞風回,再細細品來,壯志難申,不勝今昔。三言兩語,一腔豪情,言表於紙。畢竟,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時空阻隔,古今異代,千年之後,透過這方正的漢字符號,竟能和一代詩仙互訴豪情,體會其內心之愁,一筆終了,會意、交心,想來竟有些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於是很喜歡這本書。它是盛唐古詩繁榮的街市,街市上有遊玩的文人墨客,還有失意的詩人吐訴衷腸。吞雲吐霧間,各種心緒便在空中相遇,交織,隨即繪成一幅絕倫的畫卷。作為讀者,又好像站在亭中,居高臨下,又時常有清風徐來,漸漸便對這街市流連忘返。

這本書真正是情感交匯的地方,同時又是人文素養的提升地。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錯的,就像鋼筆中的水,如果是充足的,便是柔順的一筆;但如果只剩下殘汁末液,筆畫自然是磕磕絆絆,不堪入目。

孫洙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那麼,當熟讀唐詩後,再翻開這《悵望千秋》,細細品悟後,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了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通識”,因此也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慨歎”。

“唐詩是絕色,是絕唱。絕唱,不是絕響的唱詠,而是絕佳的唱詠,要永遠流傳不絕”,黃維樑這樣説。我説,中華五千年文化是絕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唐詩,作為中華文化中耀眼的明星,璀璨奪目地掛在夜幕中。輕叩《悵望千秋》的大門,撲面而來的是流傳千古的淡淡墨香。揭開那面紗般的書頁,便領略到了唐詩勾着淡粧的花容月貌。牽着唐詩的纖纖玉手,漫步詩林,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這其中有盛夏中的唐詩。掀起那塵封着的一簾幽夢,千秋的盛唐,精妙絕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138mp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