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房德里耶斯課《語言》讀書報告

房德里耶斯課《語言》讀書報告

房德里耶斯《語言》結論

房德里耶斯課《語言》讀書報告

--語言的進步

約瑟夫•房德里耶斯(ryes,1875-1960)《語言》結論—“語言的進步”的開篇第一句話:“在人類創造的工具之中,有些會因為使用中的需要或啟發而不斷獲得各種改善,文字就是這類工具的一個很好的例子。”(P401)

在人類的發展中,“創造性”貫穿着整個過程的始終,不僅是新工具的產生,有些工具在使用中的需要或啟發會不斷得到改善,那麼文字是如此,同樣與人類和文字息息相關的語言工具呢?房德里耶斯提出:“我們在語言研究中也試圖探求類似的結論,把語言看做連綿不絕的一代代人的理智工作的成果。我們的語言工具中不是也有經常的改善嗎?我們的心靈為了表達觀念而構成的千變萬化的聲音組合難道不也在各個時代的進程中實現着進步嗎?……語言很長時期的歷史,往往看到它們演變得非常迅速。”(P401)從文字工具的改善到語言工具的演變,房德里耶斯提出了語言進步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得出以下結論:

一、“語言的進步”不應該是理想化的概念。

(一)使用“語言的進步”這個説法的人往往只把一個從文學史借來的觀念引到語言學中來。(P401人們在文學中習慣把進步的概念奉為教條,把文學風格的進化看成或者趨向完善,或者日益衰落。古典的概念一向認為,一旦達到完美的頂峯,藝術就會凋謝,意趣就會墮落。古典語文學家認為語言也是一樣,當語言發展經過長期努力而達到完善的頂峯後,語言就只有衰敗了。這就是説一個借用的概念被完完全全的應用到語言學中,但是過於理想化的借用,對於語言的發展只會物極必反。

(二)“帝國時代的作家,只有通過奴才式的模仿接近於樹為拉丁語規範的西塞羅的語言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對待古代語言---其根源在於不幸地把文學語言跟一個國家全體居民所用並隨時起變化的語言混為一談。”(P402拉丁語學家為拉丁語規定某種理想,採用“説……,不要説……”的公式,這種教條語法的方法只是遵循拉丁作家的傳統,把西塞羅奉為師範和楷模。但當得起真正拉丁語的只有楷模西塞羅的幾篇講演和哲學論文,而剔除的文章卻不被注意,認為不與楷模相稱,其他作家的作品更是被懷疑,遭詆譭。理想化的公式遏制了語言的發展,人們把西塞羅的語言捧上了頂峯,視為最理想的語言狀態,但事實上語言在經歷理想頂峯後,接下來就該是衰敗,正好印證了古典的概念。

(三)十九世紀的語言學家所做的工作,他們為一切語言確定了完善的理想,把這一理想寄於過去。這種理想狀態想象在“原始”時代存在一種完善的、絕對有規則的語言。換句話説,他們理想的認為過去的語言到達過頂峯,語言的風彩值得我們追崇,但他們忽略了變化是語言的一條規律,當語言隨着自身發展愈來愈離開這一原始理想時,語言學家們竟然用腐朽、衰敗、墜落、退化的字眼來談論語言的發展。他們認為語言的進步就應該是重視原始的理想,但是這個借用的概念帶來的語言發展弊端,證明理想化的概念並不完全適用於定義語言的發展演變。

二、語言永遠處在運動中,是不斷演變的工具。

(一)房德里耶斯表達了他對語言發展狀態的認識,他認為我們的心靈為了表達觀念而構成千變萬化的聲音組合在各個時代進程中實現着進步。語言作為一種工具,語言工具也有經常改善,也就是説語言永遠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的。也可以説為了滿足人類在不同時期的思想表達需要,語言會發生各種演變來適應説話者。

(二)語言的發展是必然的,是歷史發展規律的一部分。(P403)房德里耶斯認為19世紀的語言學家們為一切語言確定了某種完善的理想,想象在‘原始’時代曾經存在過一種完善的、絕對有規則的語言。但是由於變化是語言的一條規律,各種語言隨着自身的發展必不可免的愈來愈離開這一原始的理想。假定在史前的遠古存在過一種完善的語言,這正如認為有一種永遠凝滯不變的語言一樣,是一種純粹的空想。我們必須正視變化,這是不可避免的。這也可以借用哲學理論---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語言的特徵是容易發生變化、被磨損和消失的。(P417房德里耶斯認同語言的變化,例舉了法語和拉丁語的疑問小品詞,從產生到磨損失去表達力,再到丟失化為烏有,並以法語中有定過去時和無定過去時的縮減為例,承認了在語言的發展中遭受的損失,他認為語言獲得的增益始終是短暫的,這些增益往往甚至會被損失抵消。這些語言發展的自身規律和複雜的運動演變就是為了讓語言工具更好的服務社會。

三、進步的語言是滿足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並不存在優劣之分。

(一)像英語或法語這樣的現代語言具有極度的便捷、平易和柔順。……但是我們能説像希臘語或拉丁語這樣的古代語言比法語遜色嗎?(P404作為現代的語言,是經過無數人的實踐使用,經過演變和改善,達到了使用語言的表達需要,法語以精確和明晰為其特點,用伏爾泰的話來説:“總是無需任何解説或説明的精確。”而古代語言希臘語同樣擁有無可比擬的特點,不僅是韻律和諧、聲音優美、詞彙豐富,在語法方面,希臘語以形位的明確和句法的輕巧為其特點,它的句法更能表達思想的一切意義,緊隨思想的種種升降起伏,於透明中顯露出全部的細微色彩。不管是現代語言還是古代語言,其特點都是為了適用於説話者表達思想的需要。

(二)各種不同類型的語言都能夠滿足同樣豐富而嚴密的思想的千變萬化的要求。(P404)我們不應該在某一類型的語言中尋求完善的理想。例如把荷馬、柏拉圖和阿基米德使用的古代語言同莎士比亞、牛頓或達爾文使用的現代語言比較高級或低級,這完全不是合理的優劣對比,他們使用的語言不同、方法不同,但表達卻很完備,他們在各自的語言中找到了思想的適當表達,他們沒有功績之分,不影響他們成為各個領域的頂尖人物。語言從來不會拒絕服務那些有思想要表達的人,這也體現了語言的工具特點,作為表達工具,做好服務滿足需求,語言就在進步。

(三)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中所説:“推理力最強、最能消化自己的思想、把思想表達得明白易懂的人,總是最能説服人的,儘管他所説的只是布列塔尼語。”(P405作家的才華不僅僅體現在作品的普及度,在語言中找到可以遵循的傳統,創造出適合自己語言的表達方法,把思想表達得最直接,最輕鬆的傳遞給讀者,這樣的語言是不分優劣的。現代小説家在作品裏出現的方言詞彙,並沒有讓我們區別出雅俗之分,反而激起了我們想要了解地方語言的好奇之心,讀者不僅能讀懂,還會模仿特別的表達方式,語言的親近,促進了地域的交融,使得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變得容易。

(四)語言是一門交際工具,它與人的思想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語言是人們為了表達思想和交流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表達力就是語言的生命力。進步的語言能夠滿足所處不同時代的人們表達思想的需要,至於詞彙、語音、語法以及形態的演變都是為表達思想而生的,進步就在於語言最能適應説話者的需要。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是如此,不同國別、族別的語言也是如此,進步的語言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四、進步的語言需要適應社會文明狀態。

(一)語言的勢力取決於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的數目和教育程度。(P406作家的才華與他生活的環境是有關係的,作家要找到有相當文化的、能夠理解他的讀者,才有人聽、有人讀。房德里耶斯説設想一個布列塔尼人想用自己的語言寫哲學書,他肯定能完成,但是問題在於説布列塔尼語的人對哲學沒多大興趣,而懂哲學的人又不懂布列塔尼語,這樣就既沒人讀他的著作,又沒人領會他的意思,那他想要表達的思想就處在尷尬的境地。又如克勒特語的價值遠不及羅曼語或日耳曼語,這是由於使用語言的人數差異造成的。愛爾蘭語和威爾斯語雖然曾被用來表達詩歌的絢麗思想,這些思想在整個中世紀是最有獨創精神的,但是但丁和埃申巴赫對我們的影響卻遠遠大於達菲德.阿布.桂林姆,因為但丁用意大利語,埃申巴赫用德語,兩種語言的受眾及其接受的文化使其語言影響更為深遠。

(二)語言的美學的或功利的價值不應該考慮在語言的進步問題上面,作家的才華在文學活躍、國家繁榮、政治鼎盛的時期可能使某種語言達到一種準絕對完善的境界,從而使它在全世界享有威望。(P406例如阿提克時代的希臘語、奧古斯都時代的拉丁語、17、18世紀時的法語,但我們要注意語言的進步問題和某種語言一時的完善是兩回事,

(三)通過對野蠻人語言的考察,我們發現野蠻人的語言富於具體的和特殊的範疇,這和我們開化的語言形成鮮明的對照,因為在我們的語言裏,這類範疇已經消失,愈來愈多地具有抽象的和一般的範疇。(P413他們能夠以罕有的精確性表達許多我們茫無所知的具體細節,他們對於空間的考慮勝過於對時間的考慮。野蠻人語言表達的具體性和特殊性是由他們當時所處的時空條件決定的,由於當時人們對自己所在時空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人們的認識具有粗糙性和斷裂性,只能夠標明一些具體的物,闡述一些特殊的事理。我們開化的人在形態中放棄了空間的具體概念,更樂於表達時間的抽象概念,認為時間比空間是高一級的抽象,語言向抽象方向邁進和文明的發展有聯繫,抽象就是文明的一種表現。但是我們不要去考慮文明變遷的利弊,一切都是相對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語言是理性的和抽象的而認為是語言的優越,只是適應當時社會文明狀態而進行的合理演變。

(四)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變化,人們認識不斷深化,對於語言的演變,交際需求的不斷增長無不需要語言與之相適應,語言迫於人們表達的需要其自身也在不斷做出一些調整。比如漢語中單音詞雙音化,就成為了一條最有效的途徑來解決語言結構、功能、數量同交際需求的矛盾,同社會發展的矛盾,雙音化的表達隨着社會文明的發展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

五、語言的演變不存在順序發展。

(一)曾經有一種風行一時的理論,認為語言必須相繼經過三個狀態:孤立狀態、黏着狀態、曲折狀態。這種理論勾畫語言進步的形態方面的情景,這只是把語言理解為一時完善的觀念,並不屬於評價語言進步的標準。語言是孤立狀態、黏着狀態、曲折狀態中進行着相互轉化的。不應該在某一種類型的語言中尋求完美的理想,各種不同類型的語言都能在其勢力範圍內滿足人們的表達要求,同時隨着人們思維的千變萬化而不斷被修改琢磨。

(二)原始孤立成分的黏着使語言更新了形態。語音的磨損則往往縮短詞的長度,破壞屈折變化,是原來由多音節構成的詞單音節化,從而恢復到孤立的狀態。(P407語法形態的發展和語音的變化駁斥了語言從孤立到黏着再到曲折發展順序的理論。語言的每一次演變取決於每種語言具體不同的特殊條件,具體情況的差異導致語言各個要素受到影響的程度不同,所以演變從來不是貫徹到底的,往往會出現老的形式和新的形勢同時並存。例如英語和法語這樣的歷史悠久的高度發展的語言中還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狀態”的類型在整個語言系統中結合在一起。人們有時認為單音節性是英語的一個特徵,的確,古英語的一般是有後綴、有詞尾,有好幾個音節,現代英語因為語音的磨損變得簡短,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在語法分析區分出來的英語詞中,有許多不能單獨存在,如“I don’t know”,而且英語易於接受它認為有用或便利的外來詞,接納了大量從法語或拉丁語借來的多音節詞,這種語言系統的不同狀態結合形成了現代流行廣泛的國際語言。

六、影響語言演變的因素

(一)語言的演化緊密地依靠於歷史條件,語言演化跟演化所處的歷史條件有明顯的關係。(P411語言是一種工具,語言工具需要適應歷史發展而不斷演化。我們往往看到,語言愈是向外擴展,愈是為眾多而不同的人們所使用,就發展得愈快。一個方面,當語言擴展到和其他語言發生接觸的地區的時候,所遭受的影響會使它們迅速發生變化,因此也容易失去自身過於特殊的性質。另一方面,當語言傳播到遠方時,它所具有的仍處在萌芽狀態的趨勢往往會較快、較完全地成長開花。房德里耶斯提到殖民和移民的例子,但是結合漢語的發展演變也能説明這兩個因素,漢語是指中原地區民族的語言,隨着民族融合,人口遷移,當地語言受到融入民族語言的影響後迅速發生變化,進而失去自身過於特殊的性質,語言之間迅速找到便於交流的接觸點。甚至是外來語言和文化,為了適應本地語言文化的交流,其特殊性也會發生演變,與之相融合,才能落地生根。

(二)深居簡出的語言總是保守的。(P412只陷於閉塞地區的語言,由於遠離世界中心和交通幹線,使其具有明顯的古代特徵。不需要適應其他語言的交流方式,這種語言便不會主動尋求改變,他們只要保留古老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完全適應思想表達需要。如現在原始熱帶雨林的土著語,就和所在國標準語言完全沒有交集,哪怕距雨林直徑兩百公里外就是繁華的城市,他們沒有生活的交際,更沒有語言的交流,不需要與之相適應。再如岷江支流、大渡河支流的嘉絨藏語,由於地處高原山區,語言受限於基本表達需要,僅保留口口相傳的語言形式,至今未形成文字記載,包括其文化流傳,仍然是一代一代的口語傳授。雖然它們能夠較完整地保護原始的語言,但是他們的生命力是相對較弱的,保守的語言是不夠表達力的。以至於許多民族語言的受眾越來越少,甚至瀕臨語言的消失。

(三)住地情況同樣影響語言的發展。(P412當居民分佈在廣大的地區,這種分散就有利於方言的分化。例如我國土地遼闊,人口分佈不均,特別是在中西部高原地區,地廣人稀,更容易導致方言的分化,俗話説“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語”,各種方言的分化形成了各色的地區語言,並與其他語言相區別。相反,如果居民聚居在集市或城鎮,這種生活方式更便於共同語的形成和創立,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集市或城鎮內不同社會階層的語言之間的一種平均數,使用人數的集中也就形成了民族共同語。

可見社會影響不僅可以延緩或加速語言的演化,而且還可以決定這種演化的方向和範圍,共同語、方言和特殊語言之間的關係就是這個原理。其次是文明的差異和地域的發展也會給語言帶來各種不同的影響。

七、語言的社會性決定其沒有絕對的進步

(一)房德里耶斯説到“絕對意義的進步顯然是沒有的,正如沒有道德的或政治的絕對進步一樣”。(P417他否認了社會有絕對的進步,否認了語言有絕對的進步,有的只是一些前後相繼的不同狀態,在每一狀態中都統治着某些一般的規律,他們是各自狀態中起作用的力量相互平衡的結果。

(二)房德里耶斯提出了著名的“萬花筒理論”,即將語言演化的種種情形比喻成萬花筒裏千變萬化的形象,這一切都卻決於轉動着這萬花筒的手,“這隻手”就是社會歷史環境,語言的社會性決定了其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繫,社會的發展會引導語言沿着一條確定的道路前進。

(三)人類的心理活動會受到社會原因的支配,思維活動的變化導致表達需求的改變,所以不同社會文明環境下語言中具體概念就有不同。我們可以在語言的歷史中看到某些相對的進步,語言也在適應一定的文明狀態。進步就在於語言最能適應説話者的需要,但是這種進步無論怎樣真實,卻不是永遠確定的(P417)。

(四)語言的演化只是社會演化的一個方面。(P417語言是個人的思想意識,個人的意識只是集體意識的一分子,集體意識會把自己的規律強加於每一個人。我們不應該把語言看成是不斷向確定目標邁進,房德里耶斯認為語言學家的任務,就是在語言中看到社會力量的作用和歷史的影響,這就是語言在進步的表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4wwo4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