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魯迅《彷徨·孤獨者》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魯迅《彷徨·孤獨者》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魯迅《彷徨·孤獨者》讀書筆記(精彩多篇)

《孤獨者》讀後感 篇一

魏連殳去世了,帶着滿腔的憤怒與悲愁。魯迅筆下的人物大都命運多舛、下場甚為淒涼。以前我雖也明白這是為了突出當時封建道德倫理思想對人們的戕害之深,但內心卻沒有多大的觸動,但是當我看到魏連殳“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的躺着”時,心中第一次因小説中的人物而感到徹骨的悲涼。畢竟,魏連殳並未做錯任何事,如果非要説他的可恨之處,我想那應該是他的懦弱。

魏連殳是一個接受過新知識的洗禮、但是卻仍被封建體制支配的人。當族人要求他為他的祖母送殮時喪禮要一切照舊時,他也只是“簡單地回答道:‘都可以的’”,因為懦弱,他沒有一絲反抗。但是他懂得感恩,一發工資就寄給養育了他多年的祖母,在祖母去世後將房子給了照顧祖母多年的女工;他重情重義,極富同情心,親近失意的朋友,從不慳吝金錢,儘管他自己也只是一位中學教師;他相信人心本善,格外喜愛小孩。魏連殳在舊社會中堅守着自己的信念,無所顧忌,然而這也使他與其他人與眾不同,因而招來了一些人的攻擊,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教師工作。

魏連殳不是激進的革命者,更不是反對革命的頑固派。他只是一個雖懷着革命念頭但卻較為懦弱的人,是大部分革命青年的一個縮影。但他不折不扣的是一個正直的好人。但就算是這樣,他也難逃頑固派的打擊迫害。

在沒有了金錢來源之後,一連串的不幸也隨之而來。之前落魄的朋友紛紛不見了蹤影;之前玩得很好的房東家的一羣孩子都開始厭煩他。他也不得不靠賣藏書來度日。但在友人被人殺了之後,懦弱的魏連殳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但是他並沒有選擇死亡,而選擇了比死亡更為殘忍的方式來報復這個社會。他背棄了他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成為了一名軍閥的顧問,生不如死地活着。最終,在身體和心靈的多重摧殘之下,他離開了人世,“口角間彷彿含着冰冷的微笑”。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這篇小説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悲劇帶給人的一種極大的震撼力。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在呂緯甫看望他時,魏連殳“吞吞吐吐地説道‘我……,我還得活幾天……’”讀到這裏時心不由得像是被什麼東西揪了一般生疼。一個人只有在近乎絕望時,才會説出這樣一番如同乞求般的話語。一個好人得不到好報,當時的社會、時代難道不應反省嗎?只有國家強大起來,有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的各項權益才能得到認可與保障。這一點在每個時代都不曾變過。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孤獨者》讀後感 篇二

首先來説一下,何為“孤獨”?“孤獨”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詞語之一,這如現在正在流行的“給力”二字一樣。很多同學都喜歡把“孤獨”放在嘴邊。已沒有人陪了,就説自己孤獨,一看旁邊有個帥哥獨自經過,就説他酷,説他孤獨。漸漸地,“孤獨”似乎成為了時下年輕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那麼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裏,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説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説明你並不孤獨。從本質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麼大家並不理解他,甚至並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麼容易和人溝通,那麼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説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裏面洶湧着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你的親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正如上課時一個同學説的一樣:“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是難以找到共鳴的孤獨。”

《孤獨者》基調是陰暗的,魏連殳是魯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頭狼,黑色的孤獨充斥着。而魏連殳的妥協是徹底的,由於現實所迫,當了軍官的師爺,從而發達了,但是他卻説自己是“真的失敗了”,因為放棄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轉而去做自己反對過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這是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生存還是死亡,魏連殳選擇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卻是一種自殺性質的,發達後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體,以驅遣自己的不平。這反映了魯迅的自我矛盾。

其實《孤獨者》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文集中較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連殳五一是孤獨者中最為清醒的一個,她的掙扎是最驚心動魄的,她的復仇是最殘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與謫居的祖母相依為命。在愚昧保守孤獨的環境中長大。不幸的人生遭際和環境造就他孤獨性格的基調。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並視之為中國的希望。他對於舊文化和生存於其中的環境的激烈的“無念顧忌”的攻擊,都鮮明地體現了她作為叛徒這的反叛態度。二終於在生活的逼迫下,放棄了了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從舊勢力的生活叛逆中迴歸到舊的營壘。生活的優越並不能避免內心的混亂。她的心靈永難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報復別人的方式報復自己。魏連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殘毒的復仇者。當他在祖母的葬禮上出現時就是一個絕對的孤獨者,她隨便他們如何擺佈“都可以”。她驚心動魄地“兀坐着號哭”,“鐵塔似地動也不動”,這對看客們就是冷酷的復仇,

是他們“這得無趣地散開”。他向原視為希望的孩子報復,對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種可以破壞的工具甚至必須破壞的對象。魏連殳死了,與其説死於生理的“病”,倒不如説死於心裏的“病”——自我心靈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淪落的孤獨的知識者。

讀魯迅小説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聯想到魯迅此時此刻的內心寫照。而在“孤獨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彷徨,孤獨的魯迅。“五四”落潮後“因為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二產生“新戰友在哪裏呢”的苦悶彷徨。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卒”,她仍然“獨自彷徨”,尋找新的戰友和新的出路。在魏連殳身上所體現的濃重的苦悶孤獨趕,也正折射着魯迅瓷器的心靈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邊掛着“孤獨”二字,認為沒人陪我一起上課,沒人陪我吃飯,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寢室,我都覺得是孤獨。但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類看似熱鬧,內心深處卻找不到共鳴,找不到知音的人。之於他們,之於魏連殳,更之於魯迅,我的孤獨似乎確實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説:“只有偉大的孤獨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一段話寫到的:“真理的創造者,永遠是孤獨者,失敗時,他孤獨,勝利時,他同樣孤獨。他永遠凝視那最遠最遠的,向那最難於解答的問題挑戰。在這種境界,任何現實的勝利對他都是負擔,其實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勝利了,以致每一個勝利才變成紅熟的蘋果,旋又被他精神運動的大風暴搖落,墜入泥土,漸漸腐爛。於是,他又抬頭,找那更新的蘋果。”我想可能正是因為魯迅的這份孤獨,讓他在逆境中尋找新戰友,尋找新出路的那種孤獨,才造就了她他寫出瞭如此偉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們能在他文章的字裏行間思考,成長。

《孤獨者》讀後感 篇三

我本不該在晚上上自習的時候來寫 這篇讀後感,但有些東西一旦逝去就再 也回不來了。也不知是懶了還是習慣了。好了, 廢話就這麼多了。今天,看了「彷徨」 裏的[孤獨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 歡看魯迅這樣不帶有多少話語的小説, 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寫,卻在字裏行間表達,傳遞,也讓人遐想。

小説裏的連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 一直都是孤獨的。他在發達之前和發達 之後。發達之前的孤獨是他是有知識 的,沉默寡言的人,發達之後他依然 是,除了死去後屍體旁多了些帶金邊之 類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獨的。之 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環境把人改變 了,可“我”卻從佛教裏得出結論:人 性本惡。他喜愛孩子的天真。可經歷了 更加的窮困和潦倒之後,他為了生存下 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卻再 也不喜歡孩子,他卻再也不相信這世間 有美好的東西,即使是和他交流過,有 些共同語言的“我”。足見他的心裏早 已冷化成冰,對世間失望至極。在知道 自己要死的時候,他破壞着自己能破壞 的一切,把錢花光,他不願留給誰,因 為誰也沒有給過他什麼。他之前孤獨一 是因為家庭,父親早逝,孤獨無依,二 是因為身邊的親戚人為了他的房產巧言令色,自己讀了很多書,關注的東西不一樣,難免和小鎮上的人沒有共同話題,哪家今天多買了幾斤豬肉,哪户人家又來了幾個親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談笑風生了……發達後雖然物質富 足,人們對他的態度從落魄時的唾棄到 主動迎合,這變化來得太快,他知道那 不是因為他,而是他的物質,他依舊孤 獨,一直孤獨。

他算得上是一個悲劇。可這不就 是人的一生。孤獨,且悲劇的一生。我 沒有看很多關於佛學方面的書,但我隱 約知道,在佛學裏,人是有罪的,從你 出生的那刻起,你就是有罪的,人的一 生都是在贖罪,對自然界的植物和動 物,人和人之間。也許到死那一刻,人 才真正歸於平靜,寂靜。解脱。我一直 都願意相信親情,愛情,我總覺得世間 已如此不堪,還是要去相信點什麼。那 麼來自父母的感情,以及和你有着密關係的愛人會不會讓你不那麼孤獨一 點。像小説裏主人公的非親生祖母,連 殳在她死去後痛哭,畢竟她對他有一絲 情分,他對她有一絲不捨。這是不是人 性中值得歌頌的部分呢?這些温暖會不 會讓你不那麼孤獨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616y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