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國中讀書筆記多篇

國中讀書筆記多篇

國中讀書筆記多篇

靜下心來默默的品嚐一本名著,是人生中一種難以言喻的享受。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峭壁邊緣的讀書筆記

説來慚愧,作為主修經濟的大學生,時至今日,若讓我談談對08年經濟危機的看法,實在列不出那麼一二三點,此次便選擇峭壁邊緣一書,也算是倒逼自己對那次貸危機有一個較深入的瞭解。

峭壁邊緣一書,是美國時任財政部部長保爾森對08年前後的回憶錄,以第一人稱敍述,分別講述了其本人如何從高盛入主財政部,在08年次貸危機中,如何在國會、華爾街、白宮之間斡旋,先後嘗試插手管理房利美和房地美,以保住整體經濟不垮,並嘗試“拯救”貝爾斯登、雷曼和花旗,其中,各方利益糾纏,政治鬥爭也時時阻礙着救x的進程,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順利進行,也有極盡心思,無論如何,從美國財長這一視角來縱覽整個經濟危機,無疑能更全面地,多切入點地感受經濟危機是如何牽連着世界上的每一個組織,每一個個人。 本書語言風格整體更偏向講述故事,在同類書籍中也算通俗,但苦於翻譯的問題,某些篇章看起來仍略艱澀,甚至讓讀者聯想到其英文原版的表達方式,其實在經濟金融學科上,西方研究不可否認地走在更前列,若要及時地跟上他們的步伐,英語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此,閲讀相關書籍時能選擇原版,或許更能意會作者的思想,能得到更多。

翻開書本,在正式章節開始之前,是書中涉及的人物一覽表,人物之多,整整佔據了8個版面,人物之複雜,從國會到華爾街,從白宮到財政部,從美國金融領袖到世界各國主要領導人,甚至未看正文一字,便已感受到了次貸危機的波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大。從而監管者在其中監管、協調、周旋的難度之大,情況之複雜。

讀了幾頁,便深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大而不倒”的主題。保爾森上任後不久,發現貝爾斯登已搖搖欲墜,匆忙幫其找買家,最終成功撮合摩根大通買下了它。其中,幾番波折,而作為財政部長的保爾森始終堅持並盡力地保住貝爾斯登,主動與各方協商,讓貝爾斯登儘快找到歸宿,其中行文之快,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時間之緊迫,收購前的盡職調查來不及做,甚至很多法定的程序都用各種渠道加速推進,一旦消息發佈得稍微遲了一點兒,市場便迅速反應,股價、息差等大幅波動,又可以反應出人們對貝爾斯登的關注以及恐慌。在貝爾斯登一事剛剛解決不久,破產危機便又到了雷曼身上,雖然這兩間投行是華爾街五大投

行裏規模最小的兩間,但一旦他們破產,其牽連的不是一兩家公司或區區幾百人,這也是現代經濟金融裏最為棘手而又巧妙的一點,投行和商業銀行,和成千上萬的家庭,和保險公司等等,他們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樣一個精密的龐大的機器在運轉時,若其中一小個環節出錯,或許幾十年來建立的金融大廈也就轟然倒塌,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將被拖累,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經濟都陷入恐慌,正因後果複雜如此,嚴重如此,往往當局政府都不可能以犧牲大局為代價而坐視不理某金融機構的問題。大而不倒,已經是當今世界各政府面對的一個非常普遍而棘手的問題,這樣一個愈演愈烈的橋段,卻無形中成為了各大擁有政府撐腰公司的保護傘,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的最後一道防線,甚至他們樂觀地堅信這防線堅不可摧,換句話説,無論如何,政府會人為地讓它堅不可摧。

然而,雖然“大而不倒”的“大”如此讓人生厭,但要因此而剷除所有的大公司?亦或是控制所有大公司的發展?這都是不科學且不可能的,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琳琅滿目的金融產品應運而生,甚至很多新型的金融衍生品,各種債券,甚至日益擴大的槓桿,無不是為了適應不斷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隨着金融市場的日益繁榮複雜,相應的監管機構也應適時成立,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相關的應當賦予監管者的更為廣泛的權力,都應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匹配。08年的次貸危機,大家説政府和美聯儲監管不力,然而讀了峭壁邊緣後,從美國財長的回憶中便能得知,不是政府監管不力,是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管理措施沒有形成,而作為監管者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書中,保爾森多次提及華爾街蓬勃發展,相比之下,財政部官員仍只能在老久的、燈光昏暗的“現金廳”裏開會,“聯邦住房金融局是弱勢的監管者,與它們要監管的企業相比,它們在資源和力量上都處於劣勢”“監管主體太過分散,而且缺乏足夠的實力和權力”“投資銀行和對衝基金正在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但我們的力量和權力並沒有跟上步伐。”這一點在財政部想要插手“兩房”時尤為重要,首先撇去正是由於政府給“兩房”的無形擔保而導致貸款的質量低下,“兩房”的流動性匱乏,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而在危機之時,或許只有政府有意願且有能力做成,但在打算執行時,各金融專家甚至不確定類似的做法是否在歷史上出現過,即使擁有一個完美的計劃,卻又苦於在法律上找不到支持的條款,從而再想辦法儘快立法,文中,保爾森拜託國會推進立法,“目的是為了讓財政部長得到這種停業清算的權力”,但立法如

此複雜,短時間內難以實現,直至“房地美錯失了融資機會,國會仍然未對我們提議的改革做出反應”,在金融危機時,這種權力的限制仿若給財長束縛上手腳,只能歎息愛莫能助,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往前探索,通過出現問題時,為了解決問題而形成的需求倒逼制度的改革。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年代,無論是人還是機構,時代在變,事物之間的關係也在變。“倒逼”是方法之一,但付出的代價是極大的,總是等到問題出現再想辦法解決,本身就面對着失敗的風險。金融市場日新月異,各種新式產品讓人眼花繚亂,甚至金融從業者們自己都難以解釋清楚,而監管者不應脱離最前線的市場,應緊跟新形勢,並以監管者的眼光儘早發現潛在問題,並制定相關對策。我們一向都強調要把權力關進籠子裏,通過各種形式讓權力之間互相牽制,可是在危機來臨之時,這種牽制是顯得那麼地羸弱不堪,文中保爾森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國會申請臨時權力,但這位盡心盡力的財長也袒露着“我們的權力越廣越大,我們用到這些權力的可能性就越小,納税人所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小”“我們正面臨一場國家危機,我希望我們永遠也用不到我們的新權力。”滿滿地是對國家的擔憂。

在閲讀本書中,還有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便是美國的政治鬥爭,原來高中學的三權分立,兩黨之爭,在拯救經濟危機裏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和中國只是一黨x政不一樣,在美國,很多法律法規的簽署,在救x裏的各種方案,都需要多方達成共識才能真正實施下去,而協商的這個過程,便關係到兩黨各自推崇的不一樣的經濟思想,關係到派別之爭,關係到總統選舉,這一切的“關係”都在糾纏着救x方案的落實,作為旁觀者、讀者的我,看着一個一個類似的描述,“在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對抗狀態下,只要不出現危機,哪怕想完成一項温和的變革也是不可能的”“眾議院共和黨人和白宮對民主黨人提出的所有住房立法提案都深惡痛絕,尤以撥款計劃為甚。”“這樣的立法對於共和黨眾議員們來説是多麼難以容忍”“這也就是南希·佩洛西有恃無恐地堅持聯邦撥款計劃的原因”,彷彿政客們都只關心自身的利益,只關心自己所在黨團的利益,更少人能夠給予經濟危機本身足夠的重視,這樣的權力牽制無疑給美國帶來了先進的民主自治,然而在特殊時期,或許更強有力的、理性的中央集權能夠更快地給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呢。

在字裏行間看到了人們的私信、貪慾,但也看到了更多人在全力地保住苟延殘喘的世界金融。在花旗CEO仍慌張地擔心政府是否會補償自己的損失時,拯救了貝爾斯登的大摩傑米·戴蒙能毅然質問到“我已經站出來了。你為什麼還要問這些問題。”期間,保爾森早已全身心投入至救x中,“我認為監管者們之間的合作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對權勢之爭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市場穩定性”,在這緊急關頭,大家更應從總體出發,顧及大局,所做的決定,所投的每一票,都是為着每一個孩子的父母,是為着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其實“大而不倒”的問題在中國或許有更鮮活的例子,國字當頭的企業、公司,有着國家的隱形擔保,但在中國的“大”面臨的問題又或許和美國不盡相同,我們更關心的或許是如何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真正融入到市場當中。

留侯論讀書筆記

在現在的社會,有的人遭到一點小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人受到別人幾個白眼就揮刀相向。社會上的這些矛盾大家都看見了,有的人會説,你看某某國家的社會就沒有這樣尖鋭的矛盾,我們應該向他們好好學習學習才對。誠然,我們應當借鑑別國成功的經驗,但是回頭看看,前人其實早就給我們留下了啟示。蘇軾的《留侯論》就從“忍”這個角度向我們闡釋了一代謀聖成功的原因。

張良,著名謀士,助劉邦取得大漢江山。劉邦曾稱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後人亦尊稱張良為“謀聖”。而張良在下邳的橋上遇見神祕老人,被贈與兵書的故事也流傳至今。蘇軾在《留侯論》裏也對這個故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蘇軾在《留侯論》中除了引例頗多,論點鮮明外,對於一些歷史也有獨特的看法。對於張良受兵書的故事,蘇軾認為老人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教會張良“忍”,而非授予兵書。文章中認為,劉邦與項羽,之所以一勝一敗,原因在於前者能“忍”而後者不能,並從張良勸劉邦順韓信之意封其為王這件事中表現出張良在劉邦學會“忍”過程中的重要性。

但是,蘇軾並非全文都在稱讚張良。對於張良謀劃刺殺秦始皇一事,他則將其作為一個反面例子,認為是“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從中可見蘇軾的“論”是全面的,是就事論人。這點也是值得我們在寫文章和與人相處中學習的。

張良有着許多讓後人關注並津津樂道的事,蘇軾這篇文章則注重着墨於張良的 “忍”。事實上,張良的“忍”不僅助他成就大業,也保他全身而退。簡單比較一下張良與韓信,同為漢朝開國功臣,最後的結局卻截然不同。韓信也是有勇有謀的人,也許不懂得“忍”便是他最致命的軟肋。

我們在逐漸長大、一步步進入社會的同時,所遭受的考驗也越來越多,如果不懂得“忍”,與人於己都沒有益處。從樓上縱身跳下結束自己年輕生命的人,因一時氣憤而傷害他人的人,都是因為沒有學會“忍”,才製造了這樣的悲劇。

其實“忍”不僅是對他人的忍讓,也是對自己的寬容。假如總是對別人步步相逼,恐怕有一天也會把自己逼入死衚衕。因此,多“忍”一點又何妨?

留侯論讀後感

又讀了《留侯論》,對這位流芳百世的大文豪更是崇拜不已。

文章開篇,便以“忍”之一字作為出發點,然後以“忍小忿而就大謀”為線索貫穿全文。張良能忍,所以輔佐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鄭襄公能忍,所以保全了自己的國家;越王勾踐能忍,所以一舉擊敗吳王差,重振越國;漢高祖劉邦能忍,所以建立了漢朝,又除了韓信。可見,“忍”,對於任何人來説都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鑽研的學問。

《留侯論》所帶給我的,不是文章本身的形象生動、流暢自然,而就是那一“忍”字。作為高中生的我,或許談這一字還時候尚早,功力尚淺,即便是説了,也不過是把他人的觀點再重複一遍,所以這篇文章,我更樂意由“古之忍者”進化為“今之忍者”。再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哪一個成功者不是一個“忍者”?我只是一個X凡的學生,卻也知道商場上的爾虞我詐,每一個成功的商人都懂得如何為自己的公司取得最大的利益。這裏,我對他們所懷有的,只是敬佩。我敬佩他們敢於在社會中開拓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更敬佩他們忍的功夫。排除自身的本領,我想在商業談判中“忍”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了吧。不論是合作還是吞併,誰更能忍,誰就能為自己儘可能的多爭取一些利益。比爾。蓋茨曾説過“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會在意你的自尊”,可見他在成功之前也經歷過很多,忍耐過很多。由此可見,“忍”是現代商人的必修課。

即使我只有那一點世界觀,我也知道政治的複雜。如果他沒有那股子忍勁,他如何能為那個時代的中國的外交事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政治,那沒有硝煙的戰場,就是比拼智慧才幹與忍勁的拉力賽。由此可見,“忍”是現代政治領袖的必修課。

其實,在我看來,生活中有很多情感是由“忍”發展而來的。當被家長誤會時,我們要心X氣和的向他們解釋,不要爭吵,這其中的“心X氣和”“不要爭吵”的本質不就是“忍”嗎?當學習上有問題時,不要氣餒,要堅持不懈的鑽研,這其中的“不要氣餒”“要堅持不懈”的本質不就是“忍”嗎?由此可見,“忍”是現代人的必修課。

查理大帝傳讀書筆記

閲讀了《查理九世》這本書,以前我十分不喜歡讀書但我看了這本書就迷上了。

這本書裏的墨多多,也就是男主人公,以前只不過是一位遇到難題就會害怕的男孩子,但經過許多冒險,他逐漸成為一個冷靜的男孩。而且他的三個的小夥伴也是這樣的,在一起冒險。是一隻名叫查理九世的“紳士狗”機智勇敢一直幫住墨多多,逐漸成為了墨多多和其他三個孩子心中公認的老大。他們挖出了兩個私自販賣文物、動物的犯罪團伙,解決了一個在大家心裏籠罩了幾百年的疑團??説起來,這麼一來查理和墨多多他們的“戰功”還真不少呢!

冒險中可以知道團結的力量,冒險中可以養成我們良好的品質,人只需要有敢於冒險的信念,那麼就會在困難面前不放棄,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收穫。現在的我們都過着舒適而又好玩的生活,就是缺少這種精神。我覺得我得到了這精神就是一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勇士了。

因為這本書很好看,我每天都在看就連睡覺想看,你要不要也來看一看。

查理大帝傳讀書筆記

商務印書館的《查理大帝傳》 (以下簡稱“查理” )包絡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艾因哈德所 著《查理大帝傳》 ,另一部分為聖高爾修道院的佚名僧侶所著,但兩個不同作者所寫的《查 理大帝傳》都是宗教史學的代表作。對於艾因哈德來説,他的優勢就是和查理大帝共同生 活過,其作品應當有更大的可信性,但是也容易陷入到朝野和貴族勢力對作品的影響,比如 説查理的兒女,還都掌握着國家的權利。聖高爾修道院的僧侶所著的《查理大帝傳》則沒有 這方面的牽制, 它完全可以以一箇中層人士甚至下層民眾的視角來看待查理 (事實上他所關 注的更多是查理對宗教會的維護) 。但是它也容易陷入普通民眾對領袖的崇拜之中和教士 對宗教的過分關注。但無論如何,這都是那個宗教時代的經典之作。 艾因哈德寫《查理》是在其住在塞利根史塔特期間,這一時代的文風以模仿古代古典作 品為是,所以有人説艾因哈德的《查理》是模仿蘇埃託尼烏斯的《十二凱撒傳》 。相比於《英 吉利教會史》和《法蘭克人史》來説,艾因哈德已經很努力的擺脱宗教迷信的束縛而給我們 呈現一個獨立人格的查理曼大帝,但還是有很多的殘留。 首先,艾因哈德筆下的《查理大帝傳》對於很多歷史事件的各個因素描寫的非常模糊而 且沒有經過專業性的考證。 例如第九節他所描寫的查理曼對薩克森人的戰爭, 他沒有描寫戰 爭爆發的原因和背景,戰爭爆發後的過程也描述不清。 “在對薩克森人的戰爭經常的、幾乎 不間斷的進行着的時候,他把衞戍部隊佈置在邊境的適當地點。 ”從現代史學的角度看,存 在大量的不確定、模糊的描述是不太可取的。 “適當地點”是在哪?這對於我們想要了解和 分析這場戰爭的後來人來説, 這種模稜兩可的表述只會增加我們追求真實歷史的困難。 但是 我們不能過分的以現在人的眼光來批判古代著作,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大的文化和政治特 點。在宗教迷信充斥着史書的時代,個人的人格往往在神的光輝下顯得渺小和不堪。艾因 哈德雖然沒有對歷史事件的發生做出相對合理的解釋而把戰爭歸結於個人情感和人格的衝 突。但無論如何,他沒有將其成敗原因歸結於“神” ,沒有將這一切的推動力都歸結於“神 的裁決” 。這種改變,無疑是其一大亮點。

其次,作為查理大帝身邊最為親近的臣子,它完全以一個臣子的視角描述他的國王,這 其中的語氣充滿着崇拜和尊敬。 他在自序中稱呼查理曼大帝為 “已故的偉大而又堪稱光榮的 君主和恩主” 。他的這種態度直接影響到他的作品的史料價值。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和 記述,應當儘可能的全面和公正,即使作者想跳出當事人後代的種種制約,但也不能不寫他 的過失。 《查理大帝傳》全文則在這一光環之下,幾乎找不到對查理大帝過失的記錄。對比 聖高爾修道院僧侶版本的《查理大帝傳》 ,後者對查理本人的評價的看法相對客觀,它最少 看到了查理曼大帝對宗教的維護和這之間的利益往來。 艾因哈德對查理曼大帝和教會的關 系沒有太多的説法,只説到教皇是查理曼大帝的“好朋友” 。艾因哈德對查理曼的維護,還 表現對查理曼私生活中妃子的批判,將一切的過錯推到王后、妃子的“惡毒”上。這些女性 在查理曼政治生涯中扮演怎麼樣的角色我們無從而知, 但絕不能將其作為一個王朝政治發展 的風向標,即使她有這樣的力量,也無法改變一個大的政治格局,何況還有一個封建框架在 制約它。 最後,我認為查理曼一生中出了對外戰爭以外,最大的功績是促進了法國文化的發展。 兩個版本的《查理大帝傳》都提到了查理曼引進人才和開設修道院。查理曼所發展的文化是 宗教文化毫無置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過程中,貴族不再是“神的寵兒” 。知識 是什麼?聖高爾修道院僧侶在描述阿爾坤的博學的時候,説他是“教士比德的門徒,而比德 則是僅次於聖格雷戈裏的最有技巧的聖經的詮釋者” 。從這裏可以看出,在這個時代下,所 有的知識是圍繞《聖經》而展開,而最有知識的人是能夠詮釋《聖經》的人。 “他將克里門特留在高盧,送去許多男孩,各個階級都有,戰爭回來之後他檢閲貴族子 弟和這些男孩的文章,給優秀者名譽和地位。 ”從這裏看出,查理對於“知識”的教育不單 單停留在貴族上, 封建知識壟斷在貴族圈內的情況有所改善。 這就類似於科舉制度的作用一 樣, 它為下層通往上層提供了一條相對和平的道路。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地位流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8o5r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