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多篇】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1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神舟十三號載譽出征,由中國航天員組成飛行乘組逐夢蒼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興國,航天築夢,寄託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承載了中華民族富強繁榮的壯麗追求。神舟飛船揚帆再啟航、刺破蒼穹,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攀高峯、開拓創新、拼搏進取的精神品格。

航天夢,照亮中國科技興國路。全球關注,舉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閃耀。科技引領,神舟飛行,中國航天精神正是攻堅克難、創新創造、不求安逸、艱苦卓絕的精神寫照,照亮了中國科技興國路。2003年,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魂牽夢繞的數千年飛天夢想。今天,神舟十三號載人航天飛船乘載三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開展為期三個月的工作,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等多項科學研究成果。神舟十三號必將圓滿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標和重大任務,在浩瀚無邊的星空激揚中華民族的夢想,高擎起光彩奪目的五星紅旗,彰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追求理想的血脈基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奏響宇宙強音。

復興夢,照亮中國全面振興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好新局、走穩征程,以神舟出征為象徵和指引,中華民族必將能夠開創更加輝煌的未來。航天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脱貧攻堅精神等匯聚起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激勵着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眾建功立業、接續奮鬥、矢志不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也將在我們的努力下一步步成為現實,成為彪炳史冊的千古奇蹟。

中國夢,照亮中國繁榮富強路。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祖國統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構成了中國夢的總體輪廓。實現中國夢,人民充分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權利,更加富足、平等、愉快、自由、安全。人民嚮往中國夢,中國夢是14億中國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夢寐以求的幸福夢,是凝聚全民族全社會、凝聚全體中華兒女至高無上的旗幟。全國各族人民心中有夢、腳下有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就能夠用14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彙集起強大的磅礴力量。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帶領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

“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偉大事業都成於實幹”。中華民族對宇宙由來已久的嚮往,終將在星空寫下無可替代的精彩一筆。這是一次偉大的出征,凝聚了億萬中華兒女航天強國的夢想,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2

秋風瑟瑟,萬物含悲。我們在此沉重悼念“科技享樂派”先鋒--A先生。他為了研究機器人如何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而不幸溺水身亡,享年五十又一歲。

回憶A先生光輝的一生,我們會因此更加崇敬他。

A先生從小就着迷於“科技享樂”的開發。高中時,他用BP機接收試卷答案,這無疑是一項驚人的發現,使BP機的功用大為提升。有人給A先生潑髒水,説他玷污了科技的內涵;但也有人對他大加讚賞,竟在大學聯考中效A先生之方法。BP機的功用從此發揮到了極致。

A先生還經常教導我們,科技就是騾子,想怎麼使喚就怎麼使喚。這一點,諸多老總、高幹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據報載,某廠老闆想提高生產率,向市裏申請巨資引進了全智能生產線,這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廠日夜開工,客源不斷。但又有人抨擊説,這是不切實際,盲目現代化。還真邪門兒,工廠沒幾個月就垮了,説是資不抵債。但那種敢於“向科技靠攏”的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A先生還不受世俗濁流的污染,清源正流,敢於向“流行”挑戰。當人們忙於學電腦打字、電腦上網時,A先生毅然決定用電腦打光盤遊戲。那些成年人也太笨了,幹嗎浪費時間與金錢學什麼打字上網呢?他們還不如那些國小生呢,圍着電腦打遊戲不亦樂乎。科技本為“享樂”,緣何讓人費心吃苦!

生活在科技產品叢生的“摩登時代”,我們應盡我們所能地使用科技、享受科技,正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放着機器人不讓他為我們捶背撓癢還真是浪費。讓我們記住A先生,記住A先生的為人。

聽者語:怪哉!一些抹去科技光輝的東西在這裏怎成了極品?哦,當我們用社會眾生的浮靡心態去求證“科技之用”的嚴肅話題時,求證的結果只能如此--先進的東西耗費在低俗的功用上:懶惰的心理依附“科技”更加膨脹,大材小用,浪費精力與資源!

我們不需要A先生,我們需要的是“科技助興”、“科技以人為本”的思想與行動。

別了,A先生,科技沒你更精彩!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3

60多年前,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發射任務的成功,都是中國航天不斷努力奮鬥的真實體現。

未來,隨着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髮展,我國運載火箭能力將再一次實現新跨越: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等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按計劃開展研製,以實現運載火箭整體的“更新換代”;長征五號火箭將先後執行多個重要發射任務,支撐我國探月三期月球採樣返回、2020年火星探測器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的穩步實施;重型運載火箭有望在2030年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空間運輸的方式也將實現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天運輸向航天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等重大突破。不難想見,隨着中國航天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必將承載着中國的航天夢,凝聚着中國航天人的奮鬥精神,一次次飛向太空,開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

仰望星空,征途漫漫。300次發射,僅僅是中國航天事業“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還有500次、1000次,甚至更多次的突破,等待着我們去不懈奮鬥。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實現新的更大的“航天夢”,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為精彩的中國印記。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4

昨晚8點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由遠征二號上面級和實踐十七號衞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長征六號、長征十一號、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

“長征火箭家族”的誕生要從1958年説起。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1958年5月,__在中國共產黨八屆__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衞星”。1966年5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定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征一號。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和探索,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將中國首顆自主研製的東方紅一號科學試驗衞星成功送入太空。中國由此成為繼蘇、美、法、日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衞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返回式衞星一舉成功,3天后衞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航天器返回技術的國家。

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號C、長征二號D、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我國第一個載人運載火箭,1999年首飛成功,20____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神舟五號飛船送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在長二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温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衞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三種運載火箭,被稱為“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了國際市場。

20____年10月24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衞星嫦娥一號送入預定軌道。20____年12月2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送入太空。之後,嫦娥三號探測器圓滿實現月面軟着陸,玉兔號月球車實現月面巡視勘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現航天器地外天體軟着陸的國家。

20____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0次飛行。作為我國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無毒、無污染的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3.5噸,比大家熟悉的長征二號F提高了近60%。長七首飛,是中國以建設空間站為目標的空間實驗室任務第一次發射,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順利開啟。

航天思政大課觀後感5

現在的科技發展多麼驚人,人類的生活水平也步步提高。可是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中國的重工業非常落後,科技也不怎麼發達,急需大批經濟、科技、文教等建設人才

可當時的中國,是個貧油的國家。而且美國科學家也定論:中國地下沒有石油的儲備。就在大家都絕望的時候,有一個人講了一句話:科學證明中國有儲備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他就是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聽説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李四光經過重重阻礙,於1950年春回到祖國的懷抱,並於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被探明,中國由此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李四光地質學家為我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袁隆平更是為我國的雜交水稻整套的制種技術做出了貢獻。

1973年,袁隆平爺爺培育並研究出整套制種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爺爺研發出雜交水稻後,國際上有許多家機構高薪聘請他出國工作,但是他都婉言謝絕了:“我根在中國,我的目標不僅是要讓全國人民吃飽,而且要吃得好。”袁隆平爺爺還常説:“不愛國就不能成為科學家。”

我國的人才還不只這些,正因為有了這些人才,咱們的國家才能強大富興。但是,這些人才都是經過層層考驗和艱苦的訓練,能扛得住的人;在我國科技領域中,這些人作為開創者,譜寫了自己光輝的一面,成為中國科技的奠基人。1964年,我國第一顆_裝置爆炸成功。1970年,“東方一號”人造地球衞星發射成功。這些事例足以證明我國的科技正迅速發展。我覺得作為21世紀的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爭取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131om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