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

【導語】

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rycleo”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覺醒年代觀後感篇2:覺醒年代觀後感篇3:覺醒年代觀後感篇4:覺醒年代觀後感篇5:覺醒年代觀後感篇6:覺醒年代觀後感篇7:覺醒年代觀後感篇8:覺醒年代觀後感篇9: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0: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1: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2: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3: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4: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5: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6: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7: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8:覺醒年代觀後感篇19:覺醒年代觀後感篇20:覺醒年代觀後感

【正文】

篇1: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講述的是民國時期的往事,回望歷史,有太多的感慨與動容。陽春白雪的聖潔和戰火硝煙的危急,青春的選擇和人生的思索,還有一以貫之的中華民族的氣節和精神,給我強烈的觸動,也讓我感受到一種澎湃的活力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愛國力量。

從袁世凱復闢帝制的企圖、簽署《二十一條》賣國的舉動,到愛國青年的義憤填膺、振奮民眾,再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整部劇將如此動盪的時代中的青年的救國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活力燃燒的歲月,砥礪奮進的歷程,勾勒出當時的人們覺醒的過程。

袁世凱的唯利是圖,使中國深陷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而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最初的覺醒與重視,是民國時期最初的良藥。李大釗曾在得知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後説:“既然已經到了國亡人死之際,便再無投鼠忌器之顧慮,我們應當有破釜沉舟之決心。竊國大盜袁世凱,恢復帝制想要當皇帝,中華民國危在旦夕了;賣國賊袁世凱簽定了二十一條,中華民族危在旦夕了。共和就要死了,青島就要丟了。”覺醒後的他們,討論救國之道,決定改造青年的辦法。他們經過辦雜誌,辨析、選擇和驗證出一種當代最先進的思想理論,作為改造青年、改造中國的指導思想,探索一條振興中國的道路。他們的覺醒,讓他們在看到許多荒謬行為後深深為被封建思想束縛的民眾感到痛心,深感國家民眾思想意識覺醒的迫切性。一期復一期的雜誌的出版、一次又一次街頭的演説,以及無數的傳單,促使更多的人們明白了危在旦夕。由原先的文言文轉化而成的白話詩文和小説,讓工農都有了讀書的機會,提高人們的文化水平。工人、農民和其他羣眾的團結、對將淪陷的國家的救贖,使中國再一次振作起來。

在民國時代,我看到了覺醒的英雄們。或許有些人本能夠明哲保身,享受完整的人生,可是苟且偷安從來不是有良知的男兒們的選擇,更不會是從小誦讀,心繫天下的聖賢學説,從三代五將的家族中走出來的男兒們的選擇。應對滿目的瘡痍和國土的淪喪,應對即將淪為亡國奴的危急時刻,他們毅然決然地挺身而出,勇赴國難。最初的人們,無比的盲目、自私,相互猜忌、仇視,那是一個信仰崩潰的社會,善惡不分、美醜無別、道德淪喪。愚昧無知是一種可憐,但也是一種可怖,因為他們更容易被人締用,煽動和蠱惑。覺醒的青年們的清醒的抉擇,有一種無形的強大力量,引領着墮落的社會步入正軌。

這部劇無比真實地讓我們回顧了歷史的過往,回顧愛國人士為天地立心、為聲名立命的擔當,回顧他們肩負民族危亡的職責。感激他們執着、忘我、不懈的所有付出,以及應對滿目瘡痍的國家時的覺醒。

篇2:覺醒年代觀後感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着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並徹底盪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麼“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並走到一齊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麼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於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活力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活力,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十分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夢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我的一腔熱血和夢想抱負,進取投身於革新運動中,着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此刻的完美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當珍惜當下,奮發有為,進取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我的力量。

篇3:覺醒年代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覺醒年代觀後感!

民國時期,天下動盪,國力衰微,外交失利。人民在腐朽的政府的領導下過着毫無話語權的生活。如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在《警世鐘》裏面感歎,“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遣警鐘鳴”,號召國民趕快覺醒,要不然就國破家亡了。

而《覺醒年代》講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期間的故事,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逐漸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登上了歷史舞台。

那是一個保守與激進、反動與革命、光明與黑暗並存的年代。

因為資產階級的軟弱與妥協,甚至還有一點天真和愚蠢,到手的中華民國政權被袁世凱竊奪。

其後又試圖復辟,可見其狼子野心。

可是正如歷史課本所説,有反對共和者,人人共擊之。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的袁世凱自然地位不穩。為了鞏固其統治,帝國主義的支持必不可少,所以,袁世凱和日本祕密簽訂了賣國的“二十一條”。

國家總統竟然是個賣國賊那……愛國,到底是愛總統,還是愛土地,愛人民呢?

怎樣才能愛國,才能為中國做出貢獻呢?

革命者鼓吹的國破家亡指的是領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那裏的“國”指的是廣義上的國家,包括國土、國民、歷史文化這些。而反動統治者呼籲大家“愛國”是什麼意思呢是讓大家愛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們的統治。

國家問題,歷來是被統治者及其走狗搞得複雜而混淆。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一系列人員和機構的政府組織。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建立的。

比如説大清朝的國家指的就是當時的朝廷。這個朝廷是用來幹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來維護整個地主階級的統治,也就是要地主永遠騎在農民頭上、用來鎮壓農民反抗的。

大清朝的國家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的,當外國入侵時,他們也會高喊“愛國”的口號,呼籲人民為他們賣命,保住他們的權力。其實他們並不關心農民的死活和國土的淪喪,他們只關心他們自我寶座。所以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或者説“寧與友邦,不與家奴”。他們是靠出賣民族利益而滿足自我階級利益的。

所以這些腐朽的統治者應對民族危機時熱衷於出賣國家利益來維護自我的統治。領土丟了,他們還能夠穩坐北京城;賠款就賠款,反正那些錢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而真正的愛國者是必然要反對這種行徑的。

所以,歷來的反動統治者總愛混淆國家的概念,讓人民為其賣命。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國家主義,把自我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徵,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國外,用民族矛盾掩蓋階級矛盾。比如蔣介石説當時的共-產-黨都是蘇聯勢力,是來破壞民國安全穩定的,他蔣介石才是民國利益最忠實的代表。

可是當應對日本侵略時,蔣介石毫不猶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導致大批國民淪為亡國奴,出賣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動的統治者的“愛國”和愛全體人民的謊言不光會在面臨外部侵略時會被戳穿,就是面臨國內激烈的階級矛盾時也會露餡。比方説“二七大罷工”時,京漢鐵路工人起來維權時,就遭到了國民黨的殘酷鎮壓。[由本站網友投稿]

由此觀之,反動的統治者“賣國”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我們要救國,首先就要打倒這些假的的愛國者。

幸運的是,這個被搞得混亂不堪的問題,在我國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在高中政治課本和大學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國家的本質,我們只需要對其有更深入的瞭解。

劇中,演員張桐憑藉其扮演的李大釗一角受到關注,不少觀眾表示,他雖然不是最“形似”的,但演出了李大釗先生的“魂”。

出道近20年,張桐先後出演過《亮劍》《中國近衞軍》《鐵梨花》等影視作品。再次扮演革命者主角,張桐坦言:“這次的表演經歷讓我震撼,革命先驅的信仰激勵着我們前進。”“啃一啃這塊硬骨頭”

當《覺醒年代》的製片方向張桐發出飾演李大釗的邀請時,張桐的內心很糾結。他回憶:“我第一時間從心裏冒出來的想法是:不想演。那裏麪包含了敬畏,也有對自我的沒把握。”在他看來,扮演李大釗這樣的歷史人物,既要貼合史實,又要演得真實、生動、鮮活,難度太大了。但另一方面,他又想嘗試“啃一啃這塊硬骨頭”,最終,他決定接下邀約。

“我是抱着敬畏之心和謙虛之心來詮釋這個主角的。把自我的靈魂敞開,去迎接另一個靈魂的到來。”張桐説,表演過程中,他給自我找到了兩個支點,“我覺得李大釗先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十分鮮明,那就是要為國家和民族去拼搏、去犧牲。同時,他在應對工人兄弟和農民兄弟時,心是無私敞開的。立場鮮明、善良無私的主體人格,是我走近李大釗的兩個支點。”

劇中有一場戲,用寫意的鏡頭展現李大釗攀爬長城,象徵他在革命中不斷摸索前行。拍這場戲的那天,劇組選擇了一段野長城,所有人都扛着設備堅持爬完了。“風很大,日頭也曬,過程很艱苦,大家都想到了紅軍長征。”張桐回憶説,“雖然艱苦,但我一路看到很多灌木穿過石頭縫長了出來,當時心中就彷彿感受到了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歷史。站在長城極目遠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那一刻,我好像與李大釗先生融為一體了。”我覺得這就是紅軍精神,不怕艱難,努力前行,無限風光在險峯。

篇4: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既是一部愛國紀錄片,也是中國一路走來的坎坷。既記錄了中國最黑暗的時代,也譜寫了在這樣黑暗時代裏覺醒者們的凱歌。

在觀看覺醒年代的時候,我曾無數次落淚。因為郭心剛的犧牲;因為延年喬年的殉國;因為陳獨秀的入獄;因為看到那個時代的中國是多麼的落後;因為看到那個時代的人民是多麼的痛苦;因為看到那個時代的老百姓是多麼的愚昧;因為看到中國外交的失敗;因為看到在這個時代裏覺醒的人為中國找出路的背影………

當然,它不僅僅給我帶來惋惜和憤恨,也給我帶來了鼓舞和歡欣。因為五四運動的成功;因為中國作為戰勝國成功拒籤巴黎和約;因為魯迅先生的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因為《新青年》雜誌給那個時代的中國青年帶來了思想啟蒙;因為北京大學的學生以監獄為研究室,即使入了監獄,即使成為了囚徒,即使即將面臨死亡,即使應對着一個無可救藥的國家,他們都沒有放棄,他們都在抵抗,他們都在想出路,他們願意犧牲個人,挽救那個還未覺醒的東方的雄獅。

就像魯迅先生所説的,“願中國青年都擺脱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能夠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這樣的意志,這樣的品質,在五四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的青年不再冷血,在那一刻,中國的青年,願為國家而奮鬥,願為國家而戰鬥,他們進取的理解着新的思想,不再被舊的思想所禁錮。

然而在那個時代,覺醒的不只是學生,還有數以千計的工人。就像李大釗先生説的,他們每一天超負荷的工作着,他們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可是,他們仍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李大釗先生,點醒了,這些整天埋頭工作、辛勤勞動的工人們,工人階級,從此崛起了。

而那個年代,真正趣味的在於思想上的百家爭鳴:革新派和守舊派之間的爭吵,白話文還是古文之間的爭論。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是改良還是革命,幾乎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看法。他們在北大的學校裏,他們在北京的街道上,他們在圖書館裏,他們在田間地頭,不斷地尋找和確認,不斷地爭論和辯論,一次又一次,即便是面臨着政府的通緝,即便是面臨着警察局的逮捕,他們依舊樂此不疲,最終,為那個看似“無藥可救”的中國,找到了一味良方,找到了一條出路———建黨革命。自從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那一刻開始,東亞雄獅,覺醒了!

觀時代風骨,立宏圖大志,追吾輩之號召。

漫漫征程,唯有奮鬥。中國在短短几十年中發展起來。那些老一輩的戰士們退下了,我們這一輩富有活力的年輕人登上了舞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志,則國志。我們必須要響應時代的號召,接過老一輩們手中的接力棒,擔起中國新時代好少年的職責,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篇章!

篇5: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刻畫了許多經常客串歷史、語文課本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也不少,如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等。今日我要説的應當是每個人都熟悉的魯迅。

片段一:魯迅第8集出場,場面是這樣的:有一個人被當街處決,但人們不僅僅不怕,還搶着用饅頭蘸人血,愚蠢地認為這能夠治百病,而魯迅他不回頭都明白髮生了什麼。這説明,人們的愚昧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一種常態。

片段二:魯迅第9集出場,就是這樣一個場面:魯迅一個人站在教育部門口,一隻手叉腰,一隻手拄着一塊兒長木板,上頭寫着“不幹了”。在他面前人和車來來往往(有的還一副看傻子的模樣看他),但他自我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表達出他的決心:堅決不和張勛同流合污,體現了他的立場堅定、愛憎分明。

片段三:第14到15集中,出現了魯迅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的具體場景。背景是這樣的:魯迅在北京和同學聚會,聚會中周作人探聽到一個叫楊開銘同學的消息:

楊開銘是個熱心腸,之前回了老家教書,對一個寡婦多有幫忙,為此遭了寡婦的族人非議。之後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在寡婦的桌子上趴了一夜。結果第二天被人給明白了,寡婦的族人就把寡婦給抓了起來,活生生沉到池塘裏面淹死了。楊開銘哪裏受得了這種刺激,直接就瘋了。

回到家裏,魯迅聽周作人講完楊開銘同學的信息,剛來得及感歎一句“瘋了”,他表弟久蓀就從門外滾了進來,嚷嚷着外面有人要殺了他,躲在桌子底下不敢出來。感情這個可憐人也因為來京一路上看見太多人餓死,受了刺激,神經錯亂了。

就在之前,《新青年》修改部找上門來,幾個主筆一齊請魯迅出山。魯迅對於之前的雜誌作品給他們指出了三條缺陷,其中一條就是缺少通俗的白話文學作品,比如像白話小説。

所以當魯迅下定決心要寫稿的時候,在見識到兩個瘋子,尤其是讓他們變瘋的黑暗荒誕的社會現實之後,魯迅決定以自我可憐的表弟久蓀為原型,寫作《狂人日記》。他一鼓作氣寫了個通宵,眼睛都紅了才停筆,累了就直接躺在一地稿子上休息。

曾看到蕭紅女士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提到:

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也是一點聲音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枱燈下開始寫文章了。

許先生説雞鳴的時候,魯迅先生還是坐着,街上的汽車嘟嘟地叫起來了,魯迅先生還是坐着。

有時許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薩薩的了,燈光也不顯得怎樣亮了,魯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裏那樣黑大。

魯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舊坐在那裏。

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

這也能夠看出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敬業投入的人。但魯迅先生的寫作,不僅僅是趕稿子,還是對中國當時現狀的思考,對封建、迷信、愚昧的批判。儘管魯迅先生已經逝世80多年了,但經過《覺醒年代》的演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魯迅,他不僅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不苟言笑的鬥士,也有着風趣幽默的一面。

篇6:覺醒年代觀後感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我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裏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一天還是會厚着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裏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之後自我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説之後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之後老爸又揹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並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着什麼。

這麼多年過去了,自我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日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此刻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我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瞭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麼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麼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麼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並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組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創立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着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並不關心也不懂什麼經濟、政治政策,唯一研究的是賺錢買房把自我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乾職責制,家裏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篇7:覺醒年代觀後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週年,一部名為《覺醒年代》的電視劇火了,一共43集,我一個不看電視的人看的津津有味,熱血沸騰。感激教師佈置了這個作業,讓我有機會一睹先烈們的風采。這部劇經過生動再現先烈們在當時的思想與行動,來促使當下年輕人進一步的覺醒與覺悟。劇中的名場景太多,我記錄三個印象異常深刻的場景和大家分享。

場景一——第3集第15分鐘毛主席的出場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啊!悽風苦雨中,蓬頭垢面的乞丐在無望的乞討,窮人的孩子在雨中哭泣,她的父母在叫賣自我的孩子,而富人的孩子卻在車中悠閒的吃着漢堡。窮苦大眾就像困在魚缸中的金魚,無謂的掙扎着。此時,一隻大步邁進的腳踏破了這一灘髒髒的死水,這攤水泥濘污濁,令人絕望,這一腳似乎預示着青年毛澤東將會讓這溝死水再起波瀾,繼而衍生出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景象。接下來的畫面,便是青年毛澤東的冒雨前行,懷裏抱着的是剛出版的《新青年》。迎面而來的暴雨代表着未來道路的艱險和曲折,他目睹舊中國勞苦大眾的不幸,在雨中堅毅前行,懷裏抱着的《新青年》意味着他已經找到了迎對風雨的辦法。

場景二——第6集第15分鐘蔡元培先生北大就職演講

這是一段振聾發聵的演講,即使是此刻看來,仍然閃耀着光輝。演講中,蔡元培先生講了三點。一個是抱定宗旨。宗旨要正大,而後抱定宗旨,孜孜求學。二是砥礪德行,國家的興衰跟社會風氣息息相關,而作為北大的大學生都是社會的精英,必須承擔起職責。三是尊師重友,榮辱與共。這不是和孔子教導弟子應修身齊家治國一致嗎?我查閲了資料,發現其實電視劇是做了白話文改編的,蔡先生當時的演講其實是文言文,可能是為了讓電視觀眾更好的理解蔡先生的演講,所以將文言文翻譯成了白話文。下頭是我找到的一部分演講原文:

“若徒志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可是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sè)責,文憑到手,即可藉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於當軸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今諸君苟不於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仕(任)事,;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是誤人也。誤己誤人,又豈本心所願乎?”

場景三——第15集第10分鐘魯迅先生寫狂人日記

我們的課本中也有魯迅先生的文章,結合先生那張流傳甚廣的照片,留着小鬍子,表情嚴肅。所以我的印象中先生應當是沉默寡言,一絲不苟的人。可是這部劇中先生寫狂人日記的一段,讓我改變了印象,先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生動起來。

場景開始,先生正伏在地上奮筆疾書,地上鋪滿了稿紙,顯示魯迅先生應當已經寫了很久了,他轉身仰卧,閉目沉思,臉上有疲憊,也有滿足。這時,北大教授錢玄同來訪,他看到地上的魯迅先生和滿地的稿紙,一時搞不清楚是什麼情景,心裏有幾分慌張,又有幾分期待,當他得知先生的大作已經完成時,難掩興奮之情,當場閲讀起來,還後悔沒有拿相機記錄這劃時代的一幕。他們討論小説署名應當是誰,魯迅先生爬起來,思考片刻,在紙上鄭重寫下“魯迅”兩字,這時他的眼角有眼淚溢出,他説周樹人從今往後就叫魯迅。先生的眼睛紅紅的,滿地的稿紙,這説明他通宵都在奮筆疾書,他用筆為中國社會吶喊。眼角流出的淚水應當有思念母親的成分吧,魯迅先生的母親叫魯瑞,所以他署名為魯迅。

《狂人日記》出版後,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在閲讀時,難掩興奮之情。陳獨秀説“我要親吻他”,蔡元培説“我就感覺有人用拳頭朝我這胸口猛地一擊”。可見《狂人日記》的影響力之大。

篇8:覺醒年代觀後感

2021年的寒假生活結束了,在此期間,我曾觀看了幾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內心收穫滿滿。其中,我覺得電視劇《覺醒年代》最能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的中國……

那個時代的中國:戰火硝煙,國民愚昧無知,國君袁世凱復闢帝制,鎮壓了二次革命。最先開始的陳獨秀離開日本稻田大學,回國途中,看到已被德國佔領的膠州灣,悲憤不已,到上海發表了討伐信奉五教三綱的袁世凱等人的檄文,也是喚醒國民愚昧思想的良藥——《青年雜誌》(從第二版起改名為《新青年》,並使新文化運動逐漸興盛起來了。新文化運動,就好比一株剛萌發的芽兒,一些《新青年》的同人修改主將的加入,猶如為其增添了養分。而那些毒害國民思想的保皇派與新文化運動所發生的衝突,好像蟲子在啃食其莖葉。在與舊文化的搏鬥中,戰場搬到了北大,鬥爭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運動已成長到一株能承受風雨的小樹時,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李大釗推行馬列主義,並與陳獨秀等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紅船精神,由此,中國人民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當我看完《覺醒年代》時,把自我跟那裏面的人物進行了一次比較,差距就出來了。當時很多人説“這個中國沒救了!”如果我是當時的李大釗,我就想逃避,可是李大釗卻反駁了那些人的觀點,在與陳獨秀的一次談話中説:“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有救的!”很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這個愛國者的偉大情懷,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復克德萊的職位時,如果我是蔡元培,我會聽從上級的安排,但蔡校長卻竭盡全力地反對。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才會成功;共-產-黨才會成立;中國才會煥然一新。正如陳獨秀而言:“新文化運動,當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正是有這樣的革命先烈,我們才有如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傳承!

篇9:覺醒年代觀後感

看完這部劇,感觸很深。不妨先從一位個性十足的人物説起—辜鴻銘。

辜鴻銘在蔡元培接手北大校長職位時,為學校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都表現出了一位老派學者對新文學的不屑和貶低,形象地演繹了新舊文學在當時社會的真實場景。而劇中主角的演繹也是十分好,劇中的辜鴻銘是有很多“毛病”的,出門跟兩個傭人,一個端茶,一個伺候吸煙,動作浮誇,派頭十足,儼然一個清朝貝勒爺的排場,令人反感。這讓我自然而然地覺得,他就是那種腐朽的老派學者代表。

然而當我進一步探尋他的身世,我發現他從小在國外長大,是個混血兒,一向受到十分良好的西方教育,這一發現讓我大跌眼鏡,開始探尋一個從小受着西方文化耳濡目染的人是如何走上了一條堅定的、甚至看起來有些固執地捍衞古老的中國傳統的道路。

我想:也許是辜鴻銘從小對西方的瞭解比當時絕大多數國人深刻,反而讓他能夠認清中西文化都有各自的優劣。而不是像所謂勇敢的革新者,一味地貶低中華文化,崇尚西方思想。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人們都詬病中國婦女纏足,可是有沒有想過歐洲人也束腰,戴誇張的假髮;人們都批判腐朽的清廷,可是有沒有想過歐洲大大小小的皇室能好到哪兒去?很多人都告訴我們,説中國人比可是外國人,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太腐朽,科技從來不是根本問題,甚至歷史教科書也是這樣寫道。但當我跟隨辜鴻銘去探究,發現是不是有這樣一種可能:當時的國人是把科技上的落後一味地歸結到了文化的錯誤上。我不否認,辜鴻銘也沒有否認,中華五千年以來的許多傳統是有其缺點和侷限,然而因為科技上比可是人家,就一味地抨擊自我的文化,而把外來的文化捧上神壇,這樣的行為真的對嗎?是的,那時的中國需要一羣開眼看世界的人,我們是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可是我們不能就此丟了自我的根本。我最敬佩辜鴻銘的一點,是他在當時貶低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流中能夠堅持自我的認識。且不論對錯,這樣的行為本身就已經難能可貴。

在學術的對抗中,辜鴻銘始終抱着一顆學者的心態,又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我想:每個時代都會需要不一樣的視角,可能是放眼西方、學習他人,也可能是迴歸本我,追溯傳統,但不論哪個時代都需要辜鴻銘這樣的人,不問眾人所云,只問本心,始終堅持學者的冷靜與客觀。

想想我為什麼那麼喜歡辜鴻銘呢?應當在於,他那倔強但堅定的個性,更在於,他那始終如一的學者信念,也是所以,才能做到思想的獨立,冷靜。

人們説知識分子們總是自命清高,可是辜鴻銘的那份“清高”,不明白是做給自我看,還是別人看的“排場”,偏偏為我所愛。

篇10:覺醒年代觀後感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於人身。――陳獨秀《敬告青年》。

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失敗後,歷史進入“近代”。西方列強和東方的日本陸續侵入中國,並從中不斷索取在華特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有的人採用洋務,學習西方器物,主張自強求富,有冷兵器過渡至熱兵器;有的人採用變法維新,宣傳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説;有的人則進行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朝,結束了2000年的封建君主立憲制,但北洋軍閥又使全國陷入混戰。一時間,封建思想大肆蔓延。

《覺醒年代》講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衝破舊思想的羅網,看一場有意義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之後的五四運動證實了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部電影從另一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遊記五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個奮鬥過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側面也讓我體會到中華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與勝利的來之不易。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獨秀,他以往是清朝秀才,之後參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後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後改名為《新青年》,在五四運動間,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形象地稱它們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的英文譯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學的英文譯音,是賽因斯)。他以往説過:“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之腦神經十之九焉。”在他看來,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齡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氣沉沉的靈魂,在於內在的思想是否“新鮮活潑”。青年應是洗滌這個時代的一把鑰匙。青年,於個人,是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那初升的太陽;青年,與社會,是葉與根問那惜惜相通的脈搏;青年,於時代,是對國家的職責與牽掛。

李大釗的《法俄革命比較觀》,他滿懷信心的説:“試看將來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魯迅發表了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發現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都是人吃人,併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喚。胡適發表了提倡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時的領袖。在這個社會動盪不安,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革命者們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訴諸“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愛國已經成為每個人心中最小公倍數。

篇11:覺醒年代觀後感

電視劇《覺醒年代》,我被這些思想革命先驅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打動了。

我們從細節上看一看這種意志的體現。先來看“南陳北李”: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與陳獨秀合作修改《新青年》,捨棄小家,堅決推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説,以及“僅有所謂暴力革命才適合中國”的理論。從陳延年的無政府主義組織(“互助社”)倒閉的教訓中,兩人更加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救國的方向,更進取地為中國尋找藥方,矢志不渝。

1919年5月初,當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學生中爆發了強烈的不滿。陳獨秀、李大釗引導學生罷課走上街頭,進行愛國主義宣講,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使“五四運動”由學生運動擴大成工人、商人、學生等多階級聯合的愛國行動。雖説,陳獨秀因向民眾發放愛國傳單《北京市民宣言》(被稱為“獨立高樓風滿袖”)給北洋政府提5條最低要求被反動警方發現而慘遭冤獄,但他依然堅持自我為昏睡不醒的舊中國尋找藥方的志向,從夢想中汲取信念,早已做好在研究室和監獄之間來回出入,同時把監獄也當作研究室培養新的禮貌的準備,就像他在看到七百餘愛國學生被捕時寫下的文章《研究室與監獄》一樣。陳獨秀被李大釗和羣眾營救保釋後,李大釗讚揚他“什麼監獄什麼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為你擁護真理,所以真理擁護你”。“五四運動”後的1920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討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黨組織的問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因兩人堅定的報國志向而從此產生。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

其實,像陳獨秀和李大釗這樣有着堅定志向並從中獲取力量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參加學生運動的郭心剛和鄧中夏。二人不顧被反動軍閥抓捕的風險,從民主、科學救國的夢想中不斷堅定意志,在公眾面前演説,傳播愛國救亡思想。郭心剛甚至不顧體力已經不支,直至離世前仍在惦記着愛國救亡。

總的來説,思想解放先驅們的超人膽識,令我深感敬佩。如果沒有他們的奮勇拼搏、不懼犧牲,絕不會有新中國的成立,更無今日之輝煌。此刻的我們,正值流金的青春歲月,而世界,正經歷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所以,從此刻樹立造福社會的志向和信心,不負韶華,打好基礎,像當初的覺醒先驅一樣不懈奮鬥,才對得起祖國,不辱使命。

篇12: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立100週年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一向聽説好看,沒有抽空去看,暑假裏最終把此事安排上了。電視劇《覺醒年代》和我們國中歷史聯繫緊密,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一樣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敍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羣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夢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印象深刻有好幾個地方。胡適和李大釗的爭論,胡適主張温和改良,李大釗主張革命,李大釗揮動右拳,堅定地喊出那句: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縱然應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認為這是一種勇氣和氣魄,代表勇往直前的精神。被李大釗勇往直前、為國犧牲的精神氣勢所震撼。那個時候很多先進的中國人都去鄰國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也有留美回來的才子胡適。回國後他們救國面臨不一樣的道路的選擇,接下來的事實證明,陳獨秀、李大釗的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是貼閤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那段場景令人難忘。李大釗冒險送陳獨秀出城,路上下車,看到因為戰亂、災荒、饑荒……逃難的各種人,一個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破布和竹杆子搭的帳篷到處都是。異常是那個倖存的義和團老人,給他的義和團的兄弟放花燈。他為兄弟們的死感到冤枉,兄弟們為國犧牲已經有十幾年,中國依然餓殍滿地,戰爭不斷。他用那因憤怒而顫抖的聲音問到知識分子的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國還有救嗎?”看到老人期待的眼神,二人沒有回答。默默地離開。他們內心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必須是苦不堪言的,失望、無力、心痛、憤怒!兩人走開後,陳獨秀忍不住抱頭痛哭,遺憾中國當時沒有一個真正能表現民眾勢力的團體。李大釗感言:“我們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精密的組織,那麼中國徹底的大變革便有期望。”陳獨秀贊同不已:“對!我們應當提議一個用馬克思學説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這個政黨必須能指引中國走向光明,讓中國人過上好日子,她是中國完美未來的先聲!”他要建黨,要救這樣的國,要救眼前這一個個逃荒的百姓,讓他們像人一樣有尊嚴的活着。這一刻,他最終明白自我下一步要做什麼了。之後兩人高舉右拳許下諾言:拯救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併為這個目標奮鬥終生!兩位革命先輩壯志凌雲的背影,令人

動容。一百年後的中國,真正證明了他們的信仰,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

作為先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沒有隻研究自我,而是一心想着救國。他們辦報紙,宣傳馬克思主義。雖然一向受到當局的阻撓和威脅,甚至遭遇抓捕的情景下一步步的艱難探索和追求真理。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文化運動啟蒙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正是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奔赴各地組織發動了全國範圍內的罷課、罷工、罷市鬥爭的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迫於壓力才不得不拒絕簽訂巴黎和約,中國工人階級凝聚起了強大的奮進力量,成為中共誕生的強大基石。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去法國勤工儉學,雄赳赳氣昂昂的為學習救國知識信心滿滿。他們也明白回國後和北洋政府勢力的鬥爭是生死較量,他們義無反顧。陳延年回來任江蘇省委書記,後在上海被捕,那個帶着鐵鏈的腳,血淋淋的,是血水裏開出的花。他頑強不屈,臨刑前他不肯屈服下跪被亂刀砍死,時年才29歲。弟弟陳喬年犧牲時年僅26歲,臨行前説: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輩披荊斬棘的幸福吧!

陳氏一家英烈。今日的盛世如你們所願!

總之,這是一部十分推薦學生們看的一部紅色經典電視劇。作為國中歷史教師,個人覺得這三個場景都是能夠運用到教學當中。

篇13:覺醒年代觀後感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講述了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這段時間的歷史,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那段時期青史留名的人,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生硬冰冷的名字,歷史卷書徐徐攤開,宛如一幅黑白的畫卷慢慢被着色,而那些應當被銘記的人也被演活了呈此刻你面前。

看完這部劇,不僅僅讓我對中國20世紀初期的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啟發我不少對當時社會狀況思想進行的思考,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思想的苦苦探索集中於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段,更是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了基礎。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發起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毛澤東評論陳獨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地位,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

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寫下了《布爾什維克的勝利》一文,不僅僅把社會主義、布爾什維主義、民主主義等列為真正的勝利者,還指出俄國革命者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克士(馬克思)為宗主的”,他們要聯合世界的無產者,創造自由鄉土,“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修改的這期《新青年》,也就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

經過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傳播與討論,以及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的實踐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已經十分成熟了,於是在嘉興的一條小小的遊船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雖然規模很小,但其意義是深刻的。

《覺醒年代》的故事從1915年講到1921年,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能夠説是“風雲鉅變”。電視劇本身涉及文化,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辜鴻銘、黃侃等的復古派,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一派,還有軍閥、政府、學生、工人都一齊參加於這個亂世中。經過《覺醒年代》,不僅僅讓我切身感受風雲變幻的時代,也幫忙我更好地確立自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覺醒,即思想的覺醒、文化的覺醒,那個年代無疑是混亂的,但那批有為之士領導了這場思想的覺醒,為青年樹立起了一面大旗,上頭赫然寫着“民主與科學”。他們並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西方,而是在貼閤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去創新、去突破。正是這本代表着那個時代的《新青年》,匯聚着思想的火花,或許干預政治,又或許不是,可它的初衷從未改變過,青年一代,就應像周總理説的那樣“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開啟新的宏偉時代。

篇14:覺醒年代觀後感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敍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盪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鬨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説:“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湧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我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北京大學”裏,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修改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着長辮子端着煙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勛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並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着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台。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

篇15:覺醒年代觀後感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中央電視台播出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覺醒年代》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全過程,真實地再現了一百年前追求真理、燃燒夢想的崢嶸歲月。

上世紀初,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社會處於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眾矇昧、思想混亂的黑暗時期,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羣有識之士開始奮起抗爭。

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有志之士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着手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隨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理解、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僅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他們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創立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電視劇《覺醒年代》清晰展現了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聚焦建黨風雲人物,致敬建黨革命先驅。《覺醒年代》突出展現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革命先驅的崇高夢想和卓越貢獻,客觀、全面、鮮明、生動地塑造刻畫了一幅立體而豐富的人物羣像圖。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提高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夢想有鋒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們的革命品格與鬥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了愛國愛黨、艱苦奮鬥的正能量。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構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羣像。

《覺醒年代》以史為據、以人為本,呈現歷史真實,傳遞愛國情懷,重温黨的初心。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核心事件,勾勒大時代,傳承大文化,抒寫大情懷,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的主題,藝術再現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夢想,傳遞出極富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情懷。

《覺醒年代》深深地吸引了我,前後觀看了二遍,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為建黨革命先驅們的崇高夢想和卓越貢獻折服,為他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捨生忘死的品格感動;為他們不畏強權人民至上的精神敬仰。作為一名高職教育工作者,生逢為實現“二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大時代,更應腳踏實地,堅守崗位,努力創造性做好本職工作,為實現中國製造強國向中國智造強國貢獻自我的力量。

篇16:覺醒年代觀後感

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題記

看完教師佈置的12集《覺醒年代》後,再次拾起筆來,想在此寫寫自我對這部影視劇的評價。覺醒年代是由於和偉,張桐,張晚意等一批沒有流量的老戲骨主演的,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優秀電視劇展播,沒有營銷,沒有熱搜,沒有詞條,就是這麼低調的,過了十多天,沒有説教,沒有無聊,沒有為了獻禮而拍攝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陳述那段歷史,那段崢嶸歲月,講述她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查找《覺醒年代》相關背景資料時,網頁上各種聲音眾説紛紜,有説其演的不好,有説不貼合曆史的,這些都僅是表層的。我想説的是如果你僅看一眼就這般評議它未免也太過跟風了吧,經典就是經典,毋庸置疑,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們全國上上下下的人都細細揣摩的影片。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講述的是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到中國紅船革命之間近十年的歷史,短短十年,喚起了中國這沉睡了數百年的巨龍。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蔡公,魯迅等人成為這期間中國人思想之啟蒙,他們共同經營着新青年雜誌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他們是光,照耀着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會最終覺醒了。

看劇的過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細節所打動,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講話,“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一羣日本留學生中斬釘截鐵的他似乎象徵着中國的意志。還有一幕尤為感人,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立志要靠自我謀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襤褸的他和弟弟卻要看人眼色,飽受折磨,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揹着兩三大袋糧食沒站穩,倒了下來,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鮮紅的血印折射出當時社會之腐敗,處處充滿酸臭味的吃人社會,平民老百姓過得連牲畜也不如,延年和喬年啃着發了黴的幹窩窩頭,身為哥哥的延年儘管生在黑暗中,卻一心向陽,碗中的一隻小螞蟻也要將它放歸自然,這要是放此刻,螞蟻早被人們碾死了。

劇中無聲勝有聲的細節片段太多了,數都數可是來,但從這些英雄的革命先驅身上,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們愛才愛國,不畏懼犧牲,心繫革命,他們是革命的先驅,是中國14億人共同的偶像。

這部劇中涉及眾多,革命社會底層的婚姻,友情等眾多領域來自那個封建時期的韻味,僅有細細揣摩才能悟出來,那時似乎每個人不論底層人士還是學術人士,都會有一場無奈的婚姻。

伴隨着共-產-黨的成立,影片即將落幕,我想説的是,影片會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歷史永遠都不會落幕。

中國之覺醒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犧牲,是信念的堅守。

謹以此片獻給那些革命先驅者們,歷史永存,國家騰飛,都源於你們的堅守。

篇17:覺醒年代觀後感

全劇以辛亥革命後整個中國發生的大的歷史事件相連,向觀眾徐徐展開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碰撞變革的畫卷。以新文化運動為主線,圍繞新文化運動講述了社會各階層代表人物思想逐漸覺醒解放的故事。其中,主要講述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三位文學巨擘的人生經歷,同時也介紹了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熱血青年,從懵懂到覺醒的革命之路。

在那個戰火紛飛,各種主義思想滿天飛的年代,北京大學成為當時各個流派文人的夢想避難所,也使得北京大學成為了宣揚新文化新思想的天然陣地;再加上蔡元培主張北京大學應當成為思想自由,各種學術文化兼容並存相互碰撞發展的場所,不可避免的以陳獨秀為首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與以辜鴻銘為首的舊文化的守護者發生了衝突。劇中並未用批判者的視角來描述這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而是盡力刻畫其思想和個性。以現代人的眼光看,辜鴻銘的思想無疑是先進的,是貼合現今社會的主流思想的。在北大講課時,他強調:“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割掉了毛髮,穿上了西裝,滿嘴的English,洋人就會高看我們。恰恰相反,當一箇中國人西化成一個洋人的時候,恰恰會引起他們的鄙視。僅有讓他們看到,我們中國人,有着他們與眾不一樣的禮貌和精神,他們才會在心裏對我們有真正的尊重。”這與我們時下強調的弘揚民族文化不謀而合。誠然,在國家積貧積弱,被列強分割蠶食的背景下,國家和文化的革新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但辜鴻銘堅持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堅持中國的才是世界的,他不期望傳承千年的文化有了斷層,丟掉很容易,再撿起來就很難了,這無疑是超越時代的眼光。他宣講的“中國人的精神”中關於“温良”的闡述,真是令人叫

絕。

他學貫中西,會9國語言,有13種博士學位,妥妥的“學霸”式人物。雖然他堅持的舊文化中有不可取的地方,但他説:“我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可是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多年海外生活的經歷使他明白西方禮貌中缺乏仁義,只知競爭,生搬西式的文化並不適合中國,一個有獨特靈魂的民族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之林。

時代在發展,當時不適用的想法,並不代表此刻不適用,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辜鴻銘雖然有着封建的外殼,但他無疑是一個有着超前眼光,熱愛民族文化,致力於宣揚民族文化,讓世界真正瞭解中國的愛國者。

另外,劇中人物的塑造十分成功,劇情凝練,是一部十分成功的獻禮建黨百年的歷史劇,十分推薦大家觀看。

篇18:覺醒年代觀後感

古今多豪傑,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國、救民之水深火熱。——題記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為了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也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衝。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乾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甦,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託,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説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於國家,為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鬥!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必須會成為世界強國,成為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為青少年,應當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教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必須會強大起來的!

篇19: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時代》這部劇以1915年起始,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讀物,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繼而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等歷史事件。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愛國救國人士為第一視角,更加真切的突出了一百年前,被政府壓迫的人民的艱苦和當時受辱的舊中國,內有政府的不作為,外有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入侵,這時就體現出了陳獨秀等愛國人士,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大義,也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是在危難中凝聚而成的,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在危急的時刻一批批的愛國人士將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後繼的期望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經過了一系列的探索,在俄國的十月革命過後,給了中國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那就是馬克思主義道路,於是乎中-國-共-產-黨高舉以馬克思主義道路發展的旗幟,用以氣勢磅礴的力量,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巨龍,經過黨的一百年來的探索與實踐,事實上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道路是唯一也是最適合中國發展的一條道路,也是一項需要時間發展的長期任務,需要我們一代接一代的人民永不言棄的努力奮鬥,在當今新中國成立七十餘年,建黨100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從剛開始的一青二白到如今的蓬勃發展,都是在一代代像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領導者的帶領與努力下,一步步完成的,在政治方面,我們的港澳迴歸,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各國互贏,成為常任理事國等等,在科技方面,我們從靠外國進口到自主研發,中國天眼,是世界最大的望遠鏡,北斗衞星,再到登月,這都是一代代先驅者的努力才讓我們能夠生活的如此平靜祥和,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講,我們國家嚴陣以待,我們的黨也進取採取應對措施,頒佈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以人民為中心,與他國構成強烈比較,我們努力控制,嚴加防範,響應黨的號召進取採取防範,醫護人員也日以繼夜的研製疫苗,讓我

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優秀的領導和國家的強大。

我們作為青年一代要將愛國銘記於心,國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我們就像花朵一樣,若是離開了國,就像是失去了土地的花,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我們更要智存高遠,努力奮鬥,因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我的一份力,所以僅有此刻努力奮鬥,才會在以後國家需要的時候奉獻出自我最大的能量,而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僅有一聲歎息。祖國的強大,就依靠我們青年一代。我們不能像有的人那樣混水摸魚,渾渾噩噩的度過我們的漫長歲月,而是應當像陳獨秀、李大釗那樣為了祖國,為了未來,為了我們的完美時候而努力奮鬥,揮灑青春和汗水,以後的你會感激此刻努力的你自我。前輩吃過的苦我們可能沒體會過,那是什麼樣艱難險阻的滋味,但我們能竭盡全力去為國家人民乃至自我的事必須不能夠懈怠。

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永遠存於我們心中,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樣,也是前進的動力與方向。

篇20:覺醒年代觀後感

適逢建黨百年,中央一套隆重推出了《覺醒年代》,詳細介紹了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中華民族新派從反封建到求共產的轉化,在影視題材裏第一次正面大張旗鼓的樹立了陳獨秀先生獨立思考、個性張揚、奮發有為的形象。

從流亡日本反思國能夠愛也能夠不愛被愚忠派當做漢奸,到回國創立新青年雜誌,再到入京任教將新青年轉移到北京,被北洋政府逼迫從北京返滬,陳獨秀先生倡導的民主和科學,振聾發聵,一時風頭無兩,激勵國人。

覺醒一詞,用的恰如其分。清末以降,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之路。有封建士紳的洋務運動,有勛親貴胄的君主立憲,有封疆大吏的東南互保,有神鬼顛倒的太平天國,有農民起義的捻軍,有不明真相的義和團,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有張騫為代表的實業救國,甚至有袁世凱為代表的軍政府復辟、張勛復辟……各派各流,粉墨登場,偌大中華,成了演練場,成了試驗田。為國,時代精英和盲流們真是操碎了心。凡此種種,皆以失敗告終。當那之時,知識分子的苦悶,不可為不大,竟連周樹人,也無奈的沉迷故紙堆,考據金石,以古封今,麻痺自我!

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風雷激盪,大變革的年代,自然是新舊交替。胡適之先生留美返國,一方面作為新青年的導師,首倡白話文、白話師,誓與舊文化舊文壇決裂並一戰高低,另一方面娶老家安排的小腳女人,相濡以沫;李大釗先生一方面深入工廠,與長辛店工人交朋友,另一方應對家中一字不識事實上的童養媳寵愛有加;辜鴻銘留着辮子養着奴才,卻娶了日本女人,説着流利的幾國外語,馳名歐美;周樹人一方面抨擊着吃人的禮教,呼喊着救救孩子,另一方面又不違母命,和髮妻在一個院子裏住着卻不一樣牀……凡此種種的糾結與扭捏,是時代的註腳!

新文化運動,白話詩文和小説,事實上降低了文化門檻和思想表達門檻,擴展了文化和禮貌的覆蓋面,有效降低了學習成本,將文化逐步的推向大眾甚至結合工農識字班推向工農。文化,再也不是皓首明經的有閒階級專享。

當代人説,風起時,豬都能飛上天。潮流來的時候,本着求同存異,新思想新文化在襁褓中總要團結奮進,戰舊戰古戰當局,但潮流滾滾中,對於將來,同袍亦會有分歧。在倡導新文化反封建上,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甚至吳稚暉都能同仇敵愾,法國派、俄國派、美國派、無政府主義等等,都有共同的敵人,封建主義。在反封建的下一步發展上,大家產生了分歧,巨大的分歧,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

五四運動中,李大釗最早發掘並激勵了工人的力量,接觸馬克思主義後毛澤東認真思考了中國工人階級弱小需要同盟的問題,陳獨秀在武漢演講中公然拋出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道路選擇。一代人的團體智慧,逐漸凝結,慢慢滴灌中華大地。

經過了理論傳播與思考、學習與討論、學生與工人運動結合,在共產國際的幫忙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條件成熟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嘉興的遊船上,一個小規模的祕密社團建立了,星星之火,能夠燎原。自此,經歷28年風霜雪雨,中-國-共-產-黨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覺醒年代》裏,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是為勞工、為大眾、為民族、為社會!觀看此劇,作為一箇中年人,我數次熱淚盈眶!我為是這個偉大組織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我願為人民的幸福、社會的提高肝腦塗地!

此致我親愛的黨!

【小編簡評】

覺醒年代觀後感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覺醒年代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細節動人。

標籤: 觀後感 覺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13n5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