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催眠大師觀後感(精選多篇)

催眠大師觀後感(精選多篇)

目錄

催眠大師觀後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催眠大師觀後感第二篇:催眠大師第三篇:催眠大師第四篇:《催眠大師》之我看第五篇:做自己的催眠大師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催眠大師觀後感

催眠大師觀後感

趁着四月的最後一天,綿綿細雨中,來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也許是好久沒有放鬆緊繃的身體,趕着電影開始的狂奔,喘着大氣開始了電影。

開始前,被基友劇透了一點,説,這是由徐崢、莫文蔚領銜主演的年度懸疑燒腦製作,也是《泰囧》之後徐崢接拍的首部作品,讓人很是好奇。

其實,個人想法是觀看《同桌的你》,比較在意高曉鬆的這部劇,也許是戀愛情節或者是青春劇的情節吧,不過,基友的強烈推薦下,讓我對《催眠大師》有點期待。在我印象中,徐崢的電影,絕大多是喜劇,我也一直很喜歡徐大哥的這種幽默方式,特別是《泰囧》的搞笑風格,讓人很容易接受劇情的敍述。所以,沒有看前期宣傳的我,我對《催眠大師》的感覺,也是以為是一部幽默喜劇,這,就是我開始看時的感受。

影片中徐崢一改以往喜劇表演風格,詮釋了一名高智商的心理醫生。一開始,影片心理醫生就展示了催眠療法過程,成功的治療了一位心理抑鬱的母親;接着又是一段精彩的演講,將催眠療法的精髓講解給觀眾,也讓我有了些瞭解。

高潮部分應該是女主角的出場,莫文蔚在片中飾演神祕病患,一直表達內心掙扎,以能看見鬼的病情敍述,那畫面就像真的在放鬼片,讓我們兩個大男人,幾乎快嚇到要抱在一起了。

瑞寧(徐崢飾)在任小妍(莫文蔚飾)一頓“瘋語”過後,決定採用催眠療法進行治療。而當任小妍成功進入催眠狀態後,瑞寧想要找出任小妍的心理陰影所在,卻不曾想到自己被帶入了陷阱。接着縝密的劇情和高智商的推理環節,以及完美的節奏把控,在他們互相催眠中展開,讓我感覺是中國版的《盜夢空間》,又很難相信這是國產懸疑影片。

最終,很意外的結局,任小妍居然也是催眠師,是瑞寧的同班同學。一個使用清醒催眠治療,一個則是睡覺催眠治療。瑞寧的失誤,不僅失去了自己最愛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事故中喪生。其實,最開始實施催眠的人,是他們的老師。一開始,任小妍就被老師催眠了。所以成功克服心理壓力的任小妍,也成功反催眠瑞寧成功,讓雙方走出了心理陰影中。

難怪事後看影評時,導演陳正道毫不吝嗇稱讚之詞,認為徐崢將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還要飽滿立體。除此以外,莫文蔚在片中飾演神祕病患所表達出的內心掙扎,也不禁讓人眼前一亮,導演陳正道評價言簡意賅:“《催眠大師》是莫文蔚喜劇以外的最好表演。”

影片時看完了,閉上眼睛回想這部電影,在腦海中想起了,不要低估對手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每個人都説過謊,説了謊的人內心深處一定有想要隱瞞的事情。原諒,就心理而言是對一種現實的認可。當現實在記憶中還原,人才能活在一個順理成章的環境裏。現實,是被大眾所認可的現實,而活在人們心中的現實,則也許是人對潛意識的否定,記憶也許就會被篡改,意識就會發生扭曲,當類似場景再次出現時,這一瞬間,就會突然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所以,當瑞寧認識到自己的愛人和摯友再也回不來了,他真的是愛他們的,他們“會原諒”自己的時候,在尋求救贖的本能,讓自己選擇相信這一切。有時候,我們都無從問起,真相可能永遠都不會是真相。瑞寧,最終並不是找到他們的諒解,因為已經回不去了,而是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贖的。

人之所以為人,是心理給自己保留了一絲生機,唯一可以原諒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第二篇:催眠大師

《催眠大師》

催眠大師裏面到底進行了哪些催眠?真的可以實現嗎?換句話説,人被催眠時也可以説謊嗎?

催眠大師裏,按電影説法,徐對任/顧(以下統一稱顧)進行了恍惚催眠,三次,其中第三次顧差點兒交待了男盆友是徐殺的。而顧的老師為了避免這一極端情況,提前給顧催眠説在遇到極端情況時顧會失語然後看見她。

顧在第一次被徐催眠前做了讓徐失去印象的恍惚催眠,撥鍾。

第二次在催眠過程中利用刺破的手指保持清醒而通過交談引導徐進入清醒催眠,掉入水池。 第三次清醒催眠我個人覺得是恍惚催眠範疇,利用水杯晃動,使徐限入回憶從而突破其意志屏障請求被原諒。

顧的老師提前做出的催眠屬於心理暗示範疇,即在顧的心理防線上加固,相當於《盜夢空間》裏的保險箱,在被開鎖的情況下自動跳轉到別處,比如把保險箱整個換成一片草原就木有鎖了。。。即如果看見1+1,則自動換算為我們去盪鞦韆吧,而不是回答等於2。

徐在自殘行為發生後,也對自己做了自我催眠,通過看自己的教學案例電視進行自我催眠。結果就是形成了層層包裹的自我暗示防禦,所以一般的催眠術對其無效。就像一個穿了很多層衣服的美女,脱啊脱啊脱不光。。最麻煩的是這美女還會搏擊啊親,把別人脱光了,利索的把前面脱的三件穿回來不説順便還穿上別人的五件,太讓人憂桑了。

我個人理解的催眠術,相當於電腦的數據庫調用,看底層數據的,這些數據原本就在我們的大腦裏,只是桌面不反應~

而催眠師通過一種算法可以搜尋到合適的數據,並且顯示到桌面上,讓事主看見並且可以修改;也有的在搜尋過程中直接修改掉了,表現為事主被控狀態。

而數據庫本身是可以虛擬或者作假的。。所以人被催眠的時候可以説謊,即提供給催眠師一個虛擬的並非本源的或者克隆並修改過的數據庫。或者像前面顧老師做的那樣,自我催眠暗示,提供場景切換。

同時在國外針對目擊證人的催眠發現,在催眠狀態下,人可以回憶起大於清醒狀態下的各種事情,並且有誇大描述的傾向。比如清醒狀態下看見一個人走過,會説看見過,記不得長什麼樣子,是個男人。而在催眠狀態下,會説出走路的姿勢還會加上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判斷,比如左腳比右腳重,眼神很猥瑣神馬的。

催眠師有職照的,心理諮詢師的一種資格證書。有二成的人因為信息接收故障或者意志力堅強,不會或很難被催眠。

通常催眠師會通過音樂、香氛等多種手法結合着用,被催眠者越信任對方,越容易被催眠。

以上為個人意見,本人非催眠師,答案不具學術性。by林菲

第三篇:催眠大師

《催眠大師》節奏感分析

《催眠大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國內近年來少有的懸疑佳作。無論在情節設置,還是節奏編排,連帶出色流暢、包括極富壓抑感的的運鏡和感性敏鋭的配樂,都可以説動用了上乘配置。在一個大房間裏所完成的催眠對弈,既驚悚又敏感,用一個靜止的場景,通過周旋靈敏的運鏡和燈光設置,以及一系列細節爆發點的精心操縱,完成了主人公心理對抗的疲憊和瀕臨崩潰的整個過程,逐漸把一場看似平常的心理催眠引向生死迷境和情節層疊的高潮。有室內劇風格的精彩演繹,這對於國內電影來説無疑是一次大膽而自信的拍攝嘗試,令人耳目一新,驚呼過癮。更為可貴的是製作者對於心理催眠,這一觀眾普遍陌生的領域的尊重和探索,在電影裏所使用的心理解救方式方法都比較符合心理學邏輯和推敲,這一切使得這個故事在前三分之二的完成度很高,非常飽實,讓人驚豔;而在後三分之一接近結尾和真相大白時,卻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平庸的結局幾乎無法阻止這個故事滑向一個虛弱而蒼白的空洞。

這部影片節奏感緊湊,讓人置身在緊張的氛圍中,快慢結合、突出重點。徐大夫這次的心理催眠非常艱難,他從一個自信明確的人,到一個風雨欲來的傍晚,變回疲倦和孤獨的人。人在精疲力盡的狀態下,是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和催眠操縱的。這是鏡頭緩慢推進,時間緩慢推動營造出緊張壓抑的氛圍。為之後的催眠做足了鋪墊,使整個環境都緊張了起來。任小妍進入夢境後時間雖慢但空中的木棉花是快速飄落的體現出人物內心的焦躁不安,瞬間切換的場景更表現出被催眠後催眠師極力尋求任小妍的記憶。讓我們聚焦結尾,徐大夫反被催眠,徐大夫撞車掉進河中,本應是極快的鏡頭導演把它巧妙的放慢,直至入水那一刻驚起水花節奏突然變快,徐大夫在水中發現自己還活着在自救的同時想要救他的未婚妻,節奏逐漸加快代表着徐大夫心情的同時又代表徐大夫救人成功率的降低,讓我們所惋惜。

整部電影流暢、精彩。若是結尾能更引人入勝,不虎頭蛇尾,我相信這是近些年來懸疑類作品中最出色的瑰寶。

第四篇:《催眠大師》之我看

催眠大師

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探討着部電影:

1、 為什麼心理醫生徐瑞寧不能治療好自己的創傷?

2、 顧潔如何幫助徐瑞寧治療心理問題?

從整部影片中我們看到,徐瑞寧一方面是一個優秀的心理醫生,幫助很多人解決了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卻嚴重的自殘行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裂人格呢?這個要從他經歷的創傷性事件來説,他的創傷事件就是自己酒後駕車出了事故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和朋友,但問題是親人和朋友死了,自己卻活了下來,對此,他感到深深的自罪。別人安慰他説:這不是你的錯。這讓他更加感覺就是自己的錯。別人説:你已經盡力了!他自己卻(請您支持)知道自己並沒有盡力!而這件創傷事件隨着時間的流逝漸漸從徐瑞寧的意識中淡忘了,但是記憶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到了潛意識當中。科普一下,什麼是壓抑。壓抑最早被弗洛伊德提出來,是防禦機制的最常用的一個。當某件事或情感不被當事人所意識接受的時候就會被壓抑進潛意識,但並不意味着事件的消失,而是被暫時的儲存,當被激活的時候就會重新跳出來。徐瑞寧表現在現實中的症狀就是:恐水、自殘這些分裂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説我怕黑,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怕黑。所以我們看到徐瑞寧一方面表現的優秀而自信,另一方面卻有嚴重的分裂症狀。徐瑞寧不能夠原諒自己害死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所以內心情感一直被壓抑着,活在自責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沒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第二個問題:顧潔如何治療徐瑞寧,如電影所説,徐本身是一位

優秀的催眠師,對各類催眠療法瞭如指掌,採用常規催眠對他是無效的。那麼怎麼辦?方教授最後的解釋很到位。先不斷地打擊他的自信心,在他最薄弱的時候將其催眠。我們看這個局是怎麼來設置的。

首先,方教授告訴他這個病患有陰陽眼,增加了一些神祕,之後打電話給沈立,她也警告徐最好不要接這個案例,但是這更加增加了徐的治療慾望:我不允許自己的病患進去跟出來是一個樣的!而顧潔則拋出了幾個超自然的故事,而使用的方法就是:暗喻。第一個玻璃彈珠的故事暗喻的是死亡,葬禮。第二個肇事司機的故事暗喻的是:車禍、生日(3月3號),車牌。看似徐瑞寧在通過不斷的科學解釋來反駁,其實也是顧潔在不斷地植入信息的過程。當時機成熟,徐準備催眠任小妍的時候,任小妍為了不被真正的催眠暴露身份,於是採用了牙籤來刺激自己回到意識中。醒來後説了一句:一片大水池!這是個反催眠,在催眠狀態下的徐也處在注意力集中地情境中,所以被任小妍輕易催眠。

第五篇:做自己的催眠大師

做自己的催眠大師

192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管理學家與心理學家聯合起來,進行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實驗。他們找到位於芝加哥的霍桑工廠,合作完成實驗項目。

實驗開始了。專家們將以個車間的燈光亮度增強了一些,使原本幽暗的車間變得明亮有如白晝;同時將另一個車間的燈光減弱了一些,使它陰沉好似傍晚。做好了這些事情以後,他們讓老闆告訴員工,説現在哈佛大學的專家正在對我們進行一場實驗,目的是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實驗正式啟動之後,工人們開始忙碌起來,這兩個一明一暗的車間,究竟哪一個的工作效率會得到提高呢?

最初的時候,很多人都猜想應該是明亮車間的工人會提高效率,因為在明亮的工作環境下工人們的心情比較好一些,也會超常發揮。但是,結果出人意料,事實上,兩個車間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都明顯提高了大約15%。

為什麼光線明亮、暗淡,都會提高工作效率呢?

後來心理學家們找到了答案——暗示的作用。他們在實驗之前就告訴工人實驗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於是,燈光明亮的車間的工人會想:是不是讓我們在明亮的環境下工作,更具有活力呢?而燈光調暗的車間的工人會想:是不是讓我們靜下心來,安心工作呢?在這種情況下,兩個車間的工人都有了一定的期望,在這種期望之下帶動的效率都自然提高了。

霍桑試驗告訴我們:當你認為能力很強的時候,你就想成功靠近很多;而當你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你就瀕臨失敗了。就像那句經典的話説的那樣:“你的語言就是你的魔咒。”這裏的語言指的未必是出口的那種,有的時候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念頭、想法,而這些無聲的語言也會做有我們的行為和感受。

歡迎閲讀其他精彩文章:

天生催眠大師

催眠大師精彩幕後

觀催眠大師有感

催眠大師的忽悠

催眠大師教你認識催眠治失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8nn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