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創新中國》觀後感精品多篇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一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凡益之道,與事偕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而創新就需要我們用好戰略思維的望遠鏡,洞悉潮流、研判趨勢,只有保持創新敏感,從而順應時代發展。創新讓我們有了底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型。

無論做哪一件事情,小事也好,大事也好,僅僅有熱情和能力是不夠的,有熱情只是具備了想幹事的態度,有能力只是具備了幹成事的條件,只有有方法才是幹好事的保證。而方法從何而來,改革任務複雜且艱鉅,不能用不靈的老辦法和低效的舊辦法,就只有開創新的手段,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工作。創新讓我們有了作為。窮則變,變則通。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鉅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掌握髮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進步。

又日新,日日新,苟日新。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佔據着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在創新的進程中逐步滿足人們對“頂配”中國的期待。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二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看到了無人機、光量計算機、大飛機、3D距骨打印等等,該記錄片讓我看到了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不竟讓想到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們?我想用習總書記的一句話來描述,那就是他們都有一顆偉大的“中國夢”。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從我記事以來伴隨着國家改革開放一同成長,我出身普通的農村家庭,少年時期生活是能吃的飽、穿的暖,但穿過帶補丁的衣服、吃過一天三餐的鹹菜飯,家鄉從80年代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96年參軍時發展到有了電腦和BB機,後來有了大哥大、二哥大等模塊手機,90年代末慢慢有了可以拍照的手機、彩鈴彩信手機,2000年後逐步進入互聯網、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時代,直至現在的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經濟、建設、軍事的發展可以説是日新月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40年國家發展取得的成就可以説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可能是因為從軍的原因,平日對國防軍事還算比較關注,1999年看到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2003年看到了南海撞機事件等,看到了帝國主義的囂張、蠻橫,無比憤慨的同時也看到國防軍事力量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從那以後每當看到新聞上先進的潛艇、軍艦像下餃子一樣的速度下水,戰機從殲六、殲七、殲八到國產飛豹、殲10系列、航母、艦載機直至最先進的殲20及無人機技術、火箭航天技術等等,看到國家國防軍事力量一步步走向強大心裏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沉睡的獅子終於醒了,東方巨人站起來了。

《創新中國》中的一項項發明創造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看到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們,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正在為了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奮鬥。他們的成功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還有多少科研人員一輩子為之奮鬥都沒有取得成功,我想有很多很多。當下,我們享受改革開放成果,享受着和平,享受着高科技時代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捷,我們應該要向所有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們表達無比感激和崇高敬意。想到自身工作,原來自認為的努力學習和工作,其實根本算不上,究其原因,我想是缺少一顆“中國夢”,希望每個中華兒女都心懷這顆夢,因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很慶幸有了這樣的感悟。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三

偶然間發現了一部紀律片,名字叫做《創新中國》,看到這部記錄片的時候,我正準備出門辦事,但是紀律片裏精彩的內容,讓我久久不願起身走開。

這部記錄片共有六集,拍攝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説過但沒見過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這六集紀錄片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

紀錄片裏具體有哪些內容,在這裏我不想過多的給大家透露,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的期望和振奮,只有真正觀看到具體內容,才能讓觀眾充分的感受及體驗。

這部記錄片我還沒有看完,但是已感觸頗多。從這部紀錄片裏,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

曾經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雖享有悠久的文化傳承,擁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是一個飽經滄桑與戰火,剛剛獲得新生的落後國家。值得我們自豪,能讓我們吹噓的只有我們這代人未曾參與的,在文字與傳承中擁有的歷史。

但在這部記錄表片中,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藴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

世界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我們的身邊有着那麼多人,正在為了或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為,我不僅感到振奮,同時又無比羞愧。

作為一個還不滿三十歲的青年,本來正該是踏實學習、積累、奮鬥的年齡,我卻常常還在無謂的消磨珍貴的美好時光,停滯不前甚至開始倒退。未來要經歷和麪對的變遷和苦難還有那麼多,我卻常常只幻想着將來怎樣去享受和娛樂。

每天好像在努力,在學習積累,但真的只是好像而已,就像羅胖曾經説過的,如果每天只是去接收各種信息和知識,而沒有思考與運用到自己身上,那麼其實所謂學習到的那些知識,都是虛妄的,都是沒有用的。

最近有兩句論語中的話常常在我耳邊響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

很多看起來的努力和學習,其實我都沒有真正的在努力做,也沒有讓學到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我很慶幸今天有了這樣的感悟和收穫!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四

聽説過無人駕駛,可您見過“移動包廂”嗎?自從觀看《創新中國》後,對創新頗有感觸。六集的紀錄片總體講述了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它將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一一展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成就與驕傲。“我不是對無人機這個項目出於好奇,而是有這樣一個機會我一定會去爭取。”説這番話的陶文斌可能不知道物流無人機的應用對中國來説意味着什麼,但他知道這對自己的意義。不論是中科院院士還是普通的企業從業人員,在每一個或陌生或熟悉的領域,他們用實際行動和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主動接受新思想並敢於創新勇於開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來。當我驚歎於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作為一名鄉鎮幹部,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就不會有工作上的新突破。今後,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讓鄉鎮工作與時俱進。第一,加強學習豐富頭腦。學習是永恆的主題,要想在基層平台上豐富自己,就要不斷在實踐中學習。要向上級領導、新老同志、基層羣眾學,開拓自己的思維;要從失敗中吸取“營養”,從挫折中理清思路,從逆境中探尋道路,磨練自己的意志。第二,廣泛調研問計求方。調查研究是傾聽羣眾呼聲、探求處事方略、總結經驗教訓的有效途徑。實踐中,蹲下去、沉下去與基層羣眾促膝交談,掌握第一手資料,聽民聲、重民意;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研討會,商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尋路子、探法子;這些方式方法有利於工作開展,更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三,紮實苦幹積累經驗。苦幹是提質的良藥,基層工作特點是急難險重、繁雜零亂,紮根基層必須學會吃苦。要帶着一顆忠誠和感恩的心去完成每項任務,忠誠才能貼心服務、實在可靠,感恩才會愛崗敬業、不辭辛苦。第四,不斷創新提升自我。創新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的關鍵環節。工作中不能拘泥於單一處事方法,施計用策要開拓思維、逆向思維,換位思考、深入思考,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只有這樣工作才能與時俱進,經驗才能與時俱長,素質才能與時俱升。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和侷限。只有樹立信心,勇於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驚歎於高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禁有了憂患意識。

作為一名鄉鎮幹部,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就不會有工作上的新突破。今後,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讓鄉鎮工作與時俱進。第一,加強學習豐富頭腦。學習是永恆的主題,要想在基層平台上豐富自己,就要不斷在實踐中學習。要向上級領導、新老同志、基層羣眾學,開拓自己的思維;要從失敗中吸取“營養”,從挫折中理清思路,從逆境中探尋道路,磨練自己的意志。第二,廣泛調研問計求方。調查研究是傾聽羣眾呼聲、探求處事方略、總結經驗教訓的有效途徑。實踐中,蹲下去、沉下去與基層羣眾促膝交談,掌握第一手資料,聽民聲、重民意;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研討會,商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尋路子、探法子;這些方式方法有利於工作開展,更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三,紮實苦幹積累經驗。苦幹是提質的良藥,基層工作特點是急難險重、繁雜零亂,紮根基層必須學會吃苦。要帶着一顆忠誠和感恩的心去完成每項任務,忠誠才能貼心服務、實在可靠,感恩才會愛崗敬業、不辭辛苦。第四,不斷創新提升自我。創新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化解新矛盾的關鍵環節。工作中不能拘泥於單一處事方法,施計用策要開拓思維、逆向思維,換位思考、深入思考,從中悟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只有這樣工作才能與時俱進,經驗才能與時俱長,素質才能與時俱升。

這部紀錄片不僅讓我看到了國家的進步、科技的創新,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和侷限。只有樹立信心,勇於挑戰,不斷學習,用新知識來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五

應該感謝**組織同學們觀看《創新中國》這部片子。之前,雖然聽到很多關於創新重要性的講述,但因為工作的慣性,我對於創新的關注是嘴上説説,實際很少主動去了解。現在觀看了片子之後,我有很大的震撼,無論是量子科技的運用,還是利用蚊子本身減少瘧疾的發病,以及在鹽鹼地上種糧食,我無不為中國的進步歡呼,無不為科技的發展點贊。在影片中,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創新背後科技帶頭人和團隊歷經艱辛、排除萬難、嘔心瀝血、砥礪前行的感人事蹟。這些感人事蹟給了我3點啟示:

一是創新需要“別人説不可能我要試一試的勇氣”。當人們説這件事不可能完成的時候,我們會怎麼想?既然很多人都説不行,那就真的不行,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説不行。別人説不行,可能真的行不通,或者難度很大,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了。最起碼,之前的我就會這麼想。但在看了給蚊子打針的介紹後,我改變了看法。別人説不可能的時候,是因為他的眼界、工作水平決定了他認為不可能。現在我認為,只有理論上有可能的事情,作為科技工作者,都應該去嘗試,特別是自己的研究範疇,更應該大膽嘗試。

二是創新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影片中,我發現,創新都是需要科技工作者少則投入幾年,多則投入十幾年,並且在此過程中,你得承受別人不認可的寂寞境況,乃至冷嘲熱諷。看了鹽鹼地上種糧食,一個南方人獨自在北方,就是為了找到把鹽鹼地變田地的辦法,試了各種辦法,終於在十幾年後獲得成功。十幾年,整天奔波在田間地頭,鄉下海邊,沒有高樓大廈和美景,如果沒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我想,很多人肯定在中途就放棄了。

三是創新需要“失敗上千次也要堅持的恆心”。創新是一件在無數失敗中不斷總結不斷失敗又不斷總結的工作。我們熟悉的電燈的發明就是上千次失敗後的成果。當然,恆心不是指知道錯了還要一條路走到底,應該是在失敗時及時吸取教訓,直至找到成功路徑的過程。創新者如果沒有恆心,就如同一個浮躁的小孩,撿一樣東西的同時又丟一樣東西,不會真正取得成功。

看完片子,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創新會不會像經濟發展一樣,有着內在的發展規律”。如果有的話,我認為可以是這樣表述“創新的進步和經濟發展、國家的重視有着密切的正相關”。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家的重視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從望其項背到緊緊追趕,有些領域並駕齊驅,個別領域開始超越,但在一些投入大、研究時間長的領域我們還是落後的,還需要奮起直追。

在片中,我發現我們的創新大部分是應用型的創新,真正在基礎領域的創新幾乎沒有。讓我們感到自豪的量子研究領域,它的基礎理論和創新的基礎也是來自於別的國家。這是不是反映了我們創新中的一個巨大的短板——基礎理論的創新。從世界範圍來看,一個國家只有做到了基礎理論的創新,才能稱之為強國,正如十九世紀的英國和二十世紀的美國。而基礎理論的創新離不開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引導和重視。因此,要實現創新強國,就要有強大的教育支撐。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六

根據課程安排,我們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主旋律節目記錄片,整部記錄片共分為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個部分,不但畫面感強,故事性也強,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緩緩講述了中國人的創新道路。

有句話叫敵人是永遠不會希望對手強大的,所有的國家都不可能將最核心的技術與你分享。創新中國這部記錄篇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強大的科技實力,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經過漫長摸索,艱苦努力得來的,它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腳步在慢慢前進,中國科技技術正在前行。

就像記錄片的介紹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大飛機C919,對於電傳飛行控制律,我們自行設計,但是一些特殊材料,國外對我們保密,我們只能經過長期的努力自主研發,在我們的C919大型客機試飛成功後,我感覺到了所有研發人員的激動,通過電視屏幕我感受到了中國人的驕傲。祖國,我們中國人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大飛機夢,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這是個飛速變遷的時代,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於不敗之地。我們在前進,別人也在進步,未來是撐握在擁有www.baihuawen.cn核心技術的人手裏的,而核心技術仍是我們很大的短板,所以我們始終要堅持一句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們不是科學家,不是科研人員。但是我覺得我們要立足自身,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想所有的工作都不應該馬馬虎虎,所有的成就不是隨隨便便的。我們要像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所有專家和科研人員一樣,有一份愛國情懷,一份為國爭光的信念,要學習他們孜孜不倦的專研精神,不畏艱難的吃苦精神,腳踏實地的老黃牛精神。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七

**組織我們收看了《創新中國》,此紀錄片一共有六集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和浪潮,記錄片通過一個個事例,展示了當今中國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其實記錄片本身也就是一個創新成果的體現,他在製作中創新性地使用了語音合成技術,是世界首部採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紀錄片。

《創新中國》從順豐無人機研發開講,到農業科技應用、無人車駕駛研發、量子科學、雞糞發電站、神奇玻璃、攻克疾病延長壽命等等,這些都讓人激動,讓人感慨,原來我們的中國創新力量如此強大,我們的未來可能會因創新發生更加巨大的改變。

可以説,創新發生在各個領域,創新促進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創新促進了中國的強大。依靠創新中國大步向前,創新動力源源不斷,創新領域人才輩出,科技成為了強國之重器。

細細思考,紀錄片裏體現的更多是科技創新,但對我們無疑是一種啟發。創新不僅包括了科技創新,還包括了制度創新。在我們日常的行政工作中,制度創新、方法創新尤為重要。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是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這個定位決定了黨校工作創新的重要性。作為黨校人,黨校教育如何在當前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黨校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黨校的性質、地位、作用,黨校的體制、編制,黨校的教學、科研、後勤,黨校的基礎設施建設、辦學經費,特別是加強和改進黨委對黨校工作的領導等等,應該如何創新?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我想我們可以學習和運用《創新中國》中各行各業的創新精神,從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起,學會創新,善於創新,創新個人,創新事業。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八

最近央視紀錄片《創新中國》的播出,讓我看到在現今中國發生的那充滿激情的活力,才思不竭的創意,聞雞起舞的幹勁和永無止境的追求的故事。置身於這個時代,主動接受這個充滿新鮮思想和觀念並且敢於創新勇於開拓的人,才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很慶幸,也很自豪,中石化正在這艘時代巨輪的引領下開疆拓土,一展風采。

提起地溝油,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髒、噁心、垃圾、有毒有害……這感官上的不適已經讓我們對地溝油望而卻步,但是隨着人民羣眾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精緻菜餚,極致做法,最好味道的路上,伴隨的就是大量的餐飲垃圾,地溝油最為臭名昭著,如何將地溝油變廢為寶?在紀錄片《創新中國》中提出的問題,中石化給出了答案。

2014年海南航空的一架民用客機,採用了以餐飲廢油作為生產原料的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這是我國首次使用生物航油進行載客商業飛行。加工這種燃料的,正是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利用自身優勢,依託不斷創新的技術,發揚石化人求真務實,默默奉獻的精神,攻堅克難,服務人民,回報社會,踐行着一個偉大企業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引領性,在不可知的未來,敢於創新者必然是最有話語權的人。創新中國,中石化在路上!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九

觀看《創新中國》紀錄片,讓我感觸很深。

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着未來發展的方向。

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高鐵、大飛機項目,還是企業層面的無人機、超薄玻璃項目,都是創新中國的典型表現。在我看來,創新無價,只有創新,才能擁有未來。一個人也好、一個企業也罷、一個國家更不用説。

一個人,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

一個企業,如果善於創新,難麼這個企業必將是一個好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古往今來,國內國外,有太多的例子來證明,創新型企業的壽命,必將遠遠高於其他企業。善於創新的企業,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企業一些關鍵領域和關鍵產品的創新,甚至能影響歷史的進程,改變世界的格局。

一個國家,如果勇於創新,那麼這個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但隨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後肯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度。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亡國就為期不遠了。清朝末期,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最終導致各種喪權辱國現象的發生,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山、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遇山繞道、逢河填土,也是一種創新。那麼,如何創新,才是最正確的呢?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呢?才能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呢?這裏面,我個人認為,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不是嗎?

創新,還需要有精神層面的支撐。個人、企業甚至一個國家,都需要一種創新精神。沒有這一股兒勁,就會死氣沉沉的,幹啥都會照搬照抄,不去思考和謀劃,也不會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曾經或者當前的功績簿上沾沾自喜,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創新之路,就是改革之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奮進之路。

《創新中國》觀後感 篇十

觀看了《創新中國》這部記錄片,讓我感觸很深。紀錄片共分六集紀錄片分別是:信息、能源、製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這部紀錄片裏都是拍攝了當今中國在各個領域的最新創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鐵、大飛機項目、500噸級火箭發動機、光量子計算機、中國空間站計劃、智能製造等。此外,還有一些人們知之不詳的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世界最清潔的火力發電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看清微觀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術等。

我不僅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最新創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為一箇中國的驕傲和自豪。這部記錄表片中,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看到了中國人、中華民族擁有的底藴與力量,看到了中國在當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帶來的影響,看到了那些學成歸來,不忘祖國的科學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後的企業家們。

紀錄片中的一項項核心技術的發明,一件件創新產品的出現,正在方便我們的生活、豐厚我們的財富、加速我們的發展。“創新”兩字,讓“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改變,也詮釋着國家以及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創新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才能搶佔高點,才能擁有未來。無論我們個人、企業或是整個國家。

作為個人,要學會創新。如果喜歡創新,那麼這個人肯定是聰慧的,肯定是朝氣蓬勃的,肯定是積極向上的。這個人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機率必定遠遠高於其他人。當今世界處在一個高速發展,飛速變遷的時代,要和我們的身邊有許多人一起,在為了偉大崇高,或簡單執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作為國家,要勇於創新。世界的歷史告訴我們,曾經強大的國家都是勇於創新的國家,近代工業國家的發展,都是伴隨工業革命,生產科技的創新。英國是依靠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讓國家工業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國。一個勇於創新的國家遲早會屹立在世界強國的序列內。即使現在還不是,依靠創新的動力,必定會發展成為一個文明富強的國家。一個國家,如果守舊不前,那麼距離落後甚至亡國就為期不遠了。大清帝國採取閉關鎖國政策故步自封,無視社會科技進步,拒絕創新,措施發展機遇,導致國際貧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權。

創新首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頑強的創新精神。所謂創新意識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所謂創新精神就是強烈進取的思維。其次,創新還要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指一個人產生新思想、認識事物的能力,即通過創新活動、創新行為而獲得創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創新就必須認同兩個基本觀點,即創新的普遍性和創新的可開發性。創新的普遍性是指創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創新,是一種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多樣的選擇,也是一種開拓的精神。遇山開路、逢河搭橋,是一種創新。創新成功與否要靠常理去判斷,要讓時間來檢驗,要靠結果論英雄。就像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是不同的道路遠近不一,往來成本就成為檢驗選擇正確與否的標準。選擇最短、最安全的道路,這就是最佳的創新舉措。

要創新、想創新、能創新。永遠學習定是不變的真理。我們必須要終身學習,學習應該是一個習慣,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變化的社會中一直抓住社會中最精華的東西。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對自己提出新挑戰,緊跟時代的發展。我們要在創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9em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