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多篇】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多篇】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多篇】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一

改革開放之初,山城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一個特殊的行業——山城棒棒軍。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癸巳歲末,幾個佝僂背影即將道別正在消逝的行業,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開始了自己的追尋——輝煌與尷尬,艱韌和無奈,他們的人生無須評説,他們的故事值得銘記。

看到開 頭,導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廠,一名正團級專業軍官,讓我產生懷疑,這樣的人或許也就在底層體驗幾天,至多一兩個月。然而隨着故事的展開,棒棒們的生活漸漸展現在眼前,最後竟眼淚縱橫。棒棒的臉上的皺紋裏積滿了陽光和泥土,他們向我微笑時,我看到空洞的嘴裏牙齒所剩無幾。他們時常流出渾濁的眼淚,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時常悲傷,他們在高興時甚至是在什麼事都沒有的平靜時刻,也會淚流而出。然後舉起和鄉間泥路一樣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淚,如同撣去身上的稻草。

如何苦所説,每一個棒棒都有自己的當棒棒的原因。然而他們都是有一個共同點,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需要錢,需要生活。何苦的師傅,老黃,已經六十多歲了,然而卻依舊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老黃的生活是悽慘的。少年時因為出生成分不好,生活艱難。之後好不容易與一個帶有三個小孩的寡婦組成家庭,並有了自己的女兒,卻在自己外出掙錢時被人趁虛而入,之後只能將女兒寄養在親戚家,自己出來靠棒棒掙錢。之後女兒好不容易成家,卻有鉅額的房貸需要還,老黃只能繼續扛起棒棒。看着老黃艱難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則省的態度堅持不去大醫院檢查。

這部片子讓我感動不已,不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們,也有導演這個新生代的“棒棒”。為了拍好這部片子,一名轉業的團級軍官深入底層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為了一名“棒棒”,並有了自己的外號。在經過一年的生活,將棒棒們真實的生活展現在大家面前。然而,更為讓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並帶領着這羣棒棒過上了更加穩定的生活。

大寒之後,一定立春。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二

一、影像敍事下的文化表述視角

《回味“老重慶”山城的文化記憶》一文將棒棒列為山城重慶的文化記憶之一,認為棒棒代表的是一種城市化進程中底層羣體的生存狀態與生產變遷中的文化記憶,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和一座城的發展軌跡。

文化記憶以文化體系為主體,將產生的情感與心靈體驗作為代際共享的集體記憶。很大程度上它是隱喻性、象徵性的存在。特別是由於影像自身的特質,使得藉助影像敍事建構文化記憶更是混雜着認知方面的情感性與侷限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等成分。

《最後的棒棒》作為獨立紀錄片,雖然相對於體制內紀錄片有了更少的框架限制和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對於文化記憶的建構仍無法逃脱視野和方法的桎梏。

二、他者窺視中的文化塵埃

《最後的棒棒》中,導演何苦化身一名棒棒走入“他者”的世界,窺視棒棒羣體的酸甜苦辣。

拍攝紀錄片同樣面臨“進去”與“出來”的問題,導演何苦接受採訪時談到:“與多位棒棒進行了解釋和介紹,但大多數棒棒們對於拍攝紀錄片持排斥態度,因此選擇了拜友好的老黃為師傅的方式開始了紀錄片的拍攝。”

導演由此才走入了棒棒的世界,同時自身也多了一個身份——棒棒。但是導演僅僅只是“多”了一個身份而已,其原有的身份或身份觀念並未從他身上剝離,正團級轉業幹部、市民、知識分子等文化符號根深蒂固的貼在他的身上。一方面是作為棒棒何苦,一方是棒棒之外的拍攝者何苦,形成兩極化的敍事衝突。

縱覽紀錄片,導演何苦的身份觀念在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始終以“他者”的身份在向大眾講述着棒棒們的故事。以城市文化為核心的敍事、現實主義的主題設置、悲喜交融的風格展現、身體與暴力的被觀賞,刻畫着棒棒生活中制度壁壘的逃避和弔詭再現、經濟困境的直白衝撞、社會資本再現的固化和異化、社會體驗的被剝奪感的形象,實現着自己展現底層人民生活不易的“影片理想”。

這種“遠方軼事”的影片拍攝已延續了很長時間,以“他者”的視角記錄拍攝對象的生活,向除拍攝對象以外的“他者”講述拍攝對象的故事,從而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影像所記錄的文化記憶都是他者窺探中的文化塵埃。

三、影像賦權下的文化重構

紀錄片是參與式傳播的一種具體操作方式,參與式傳播作為發展傳播學新的範式,其最大的特點即是具有強烈的賦權性,賦權的中心是為弱者增權加能。

在影片中,我們會發現在影像之下,老黃等弱勢羣體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在攝像機的'監視之下,老黃久久沒有辦下來的房產證迅速順利的辦了下來,並且由專人送到老黃城裏的居住地等等。然而按慣例來説,這些事情在現實社會中發生率並不高,正是攝像機的力量,將棒棒所處的現實社會變得“美好”了那麼一點。

在關於“農民工轉型”這一重大話題上,影片是以導演的“能力”為棒棒們提供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工作,不費餘力的完成了這種轉型,輕鬆的回答了這一重大話題,為棒棒們的棒棒生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禁不住要問的是,影像對於現實社會的重構是否有點過了呢?

柏格森認為“記憶的進程完全就是記憶逐步被物質化的進程”,這種物質化的過程表現在媒介自身的特性不斷加諸於記憶併成為記憶一個部分之中。這也意味着,媒介本身的物態特性不僅影響且參與到拍攝的過程中,並進而成為整體記憶的一部分。

當我們立足現在去回溯關於一個逝去事物或人的記憶時,記憶的媒介框架總是會伴隨着這些記憶產生。紀錄片也是一樣,紀錄片無法做到對拍攝內容的毫不打擾,影像賦權記錄下的文化記憶就好像倒映在水面的影像,似乎可以反映出真實的模糊樣子,但卻不能説是完全準確而真實的,只能是部分的、個別時候還表現出扭曲和不確定的鏡像。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三

下午,媽媽帶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字叫做《最後的棒棒》。

《最後的棒棒》主要講述的是一羣年過六旬的老人,為了養家餬口而遠離家鄉來到重慶打工。因為他們沒有學歷,很多行業都嫌棄這些老人做事效率低下,不願意聘請他們,所以他們只能去給別人搬運貨物,做着最辛苦的挑夫工作,在當地就被親切地稱為“棒棒”。

“棒棒”們每天賺得很少,一個單才幾塊到十塊不等,運氣很好的那天掙得最多的也就30來塊錢,一年都只能賺四千多塊錢。他們的生活過得特別艱苦,住着破爛的房子、吃着最便宜的饅頭和青菜,雞蛋算是最好的食物了。房子裏破爛不堪,蟑螂、老鼠明目張膽地爬,每次買的菜不高高掛起就會被老鼠給吃掉。過年了,其他行業的勞動者都回去了,只有“棒棒”們沒有回家仍在孤零零的大街上等顧客……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人過着這麼辛苦貧窮的生活,本應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卻還要離家做這麼辛苦的工作,靠着微薄的收入來養家餬口。

我體會到,學歷在當今這個現社會的重要性。現在很多工地上都有機器設備可以代替部分人力,沒學歷,不會操縱這些設備,別人都不會僱傭你來工作。我現在的學習條件這麼好,應該努力學習,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四

“棒棒”這一個詞一説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一臉茫然,因為對於習慣了機械化與智能化的現代人來説,那些“棒棒”們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這一個詞語的涵義,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因為我們不常見到,因為我們不必理解,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沒有必要在意,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不,我不認為這是對的,因為在我看來,瞭解“棒棒”這一個羣體就是了解一段歷史,瞭解“棒棒”這一職業就是了解一種文化,解決“棒棒”這一難題就是解決一種貧窮,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去探討一下“棒棒”這一神祕羣體,去深入瞭解一下他們的生活。

一説到“棒棒”這個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重“慶棒棒”這一個稱號,而一説到重慶的棒棒,人們就會立馬明白,那些所謂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那些沒有機械幫忙的情況下,這些偉大的棒棒們就靠一根棒子,靠一雙肩膀,靠一身蠻力,靠一腔熱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當人們生活中的運輸工具。

事實上,從古至今我們都推崇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也一直説勞動人民是最偉大的,最勤勞的,可是為何這些所謂的勞動人民,今天的這些“棒棒”們會生活的這樣苦楚,這樣不堪呢?而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我我們是否應該做些什麼去幫助他們,社會是否應該做些什麼去支援他們,國家是否應該做些什麼去容納他們呢?

當然了,除了整個社會環境之外,事實上,棒棒們也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我們要知道,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謂單純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們必須看清趨勢,認清現實,努力去尋找新的出路,新的機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脱離困境,活的更好!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五

在上週五下班回家之後,一口氣看完了《最後的棒棒》。這種基於現實生活而來的紀錄片,反應的是最真實的生活,老黃,老實巴交的一個人,一輩子辛勤勞動為兒女,自己省吃儉用積極樂觀。但正是如他所説:好人沒有好報。他的出身,由於他父親的緣故(特殊年代成分劃分為了地主)使他從小開始就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中,處處被排擠和打壓。劇中並沒有用鏡頭來讓老黃自己進行講述,是以動畫的形式來表達他童年的這段經歷,能夠讓人直觀的看到那個年代的瘋狂曲折,彷彿你也能親身感受到老黃從小的那種經歷。也就是這樣的一段經歷,他娶不了老婆,去到了一個養不活孩子的寡婦家庭中結合生下了一個女兒。沒有手續,沒有證明,就這樣的一段婚姻(甚至不能叫做婚姻)。為了養活家裏孩子,他不得不出門打工,最後迎來的是另一個男人在這個家庭的合法入主,他只能帶着小小的女兒另謀出路。人生啊,是非曲折,艱難困苦。是要有多麼大的勇氣才能面對這樣的一個現實?女兒寄養在親戚家後,他出來,這一次,做了棒棒。不曾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這二十多年中,他本分老實,就活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住在那狹小擁擠的閣樓間,勞動在那片固定的場所。出門在外,家裏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自己在老家的事情很多辦不妥當。正如他所説:修公路集資扣錢,他沒跑掉。但自來水入户,就沒了他的份。一個房屋的產權證,來來回回折騰了很久。這一次如此順利辦下來,我想跟這部片子的拍攝有很大的的直接關係吧。

片中的老黃也有幸福的一面,女兒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兒子,還買下了一套大房子。女婿也很是孝順,能夠在他生病的時候奔波千里回來,半夜出門找治病偏方。我想老黃是幸福的,為了減輕女兒女婿的壓力,幫助他們還清房款。也是基於對這種幸福的直接渴望,他推遲了放下棒棒的時間,想着想靠力氣多掙幾年錢緩解女兒房款壓力,沒曾想還沒達到目標就患病。那種心酸那種掙扎,是對生活的嚮往,是對命運的不甘。在生病之後,因為怕花錢,只是去小診所看看,買點便宜的藥品,這是跟大多數的人一樣的選擇。在按摩院,先免費再收費的套路我想真的傷了他的心,顫顫巍巍掏出來裹了裏三層外三層的錢是血汗錢,是正直誠信。他們在自力巷被拆遷之後流落街頭,老黃身體不適,最後快要暈倒,仍舊喊着不去醫院,死也要在外面。是啊,這樣的勞動人民對於現在的醫院是多麼的恐懼,對於醫院裏的花銷是多麼的擔憂。一治病,可能整個家業就沒有了。可是環境就是這樣,沒有辦法,從來都是人去適應環境,沒有環境會反過來適應人。

人啊,總是受盡苦難卻依舊嚮往生活!希望老黃越來越好早日康復,希望以後好人不要在沒有好報,希望他能夠過上幸福完滿的晚年生活。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六

“棒棒”這一個詞一説出來,可能很多人都一臉茫然,因為對於習慣了機械化與智能化的現代人來説,那些“棒棒”們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所以即便大家不明白這一個詞語的涵義,似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因為我們不常見到,因為我們不必理解,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沒有必要在意,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不,我不認為這是對的,因為在我看來,瞭解“棒棒”這一個羣體就是了解一段歷史,瞭解“棒棒”這一職業就是了解一種文化,解決“棒棒”這一難題就是解決一種貧窮,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去探討一下“棒棒”這一神祕羣體,去深入瞭解一下他們的生活。

一説到“棒棒”這個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重“慶棒棒”這一個稱號,而一説到重慶的棒棒,人們就會立馬明白,那些所謂的“棒棒”就是指靠一根棒子生存的人。在那些沒有機械幫忙的情況下,這些偉大的棒棒們就靠一根棒子,靠一雙肩膀,靠一身蠻力,靠一腔熱血去走街串巷,爬坡上坎,充當人們生活中的運輸工具。

不過叫人覺得可悲,令人覺得遺憾的是,在這些國際化的大都市之中,不管這些棒棒們有多麼努力,他們都賺不到什麼利潤,甚至連温飽都解決不了,更加不堪的是,對那些大部分都沒有資源,沒有人脈的棒棒作文們來説,有時候甚至好幾天都開不了業,賺不了錢,所以他們只能蝸居在街頭晃悠着,祈禱運氣眷顧自己,他們只能蜷縮在暗無天日的自力巷裏面,祈禱着這個家不要被拆遷,這個月的房租不要被催促。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棒棒”,他們卑微不堪,他們辛苦萬分,他們辛酸不已,可是就算是這樣,好運也沒有眷顧他們。因為生活在雜亂不堪的地方,所以他們經常會遇到扒手,遭遇搶劫,飽受病痛,忍受孤苦,日子沒有一點點盼頭,生活沒有一點點希望,讓人莫名覺得心酸,覺得可悲,覺得心疼,覺得啞言,覺得鼻酸。

事實上,從古至今我們都推崇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也一直説勞動人民是最偉大的,最勤勞的,可是為何這些所謂的勞動人民,今天的這些“棒棒”們會生活的這樣苦楚,這樣不堪呢?而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我我們是否應該做些什麼去幫助他們,社會是否應該做些什麼去支援他們,國家是否應該做些什麼去容納他們呢?

當然了,除了整個社會環境之外,事實上,棒棒們也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我們要知道,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棒棒精神”,而不是所謂單純的人工苦力了,所以“棒棒”們必須看清趨勢,認清現實,努力去尋找新的出路,新的機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脱離困境,活的更好!

《最後的棒棒》觀後感 篇七

最近我看了一部紀錄片,名叫《最後的棒棒》。

棒棒是一個沒落的行業,不過在以前的山城重慶特別流行,那時重慶街上的棒棒比行人還多呢。那時的重慶還沒有開發,山路崎嶇難走,人們為了把一些重物搬過山越過嶺而犯愁,於作文吧是,一些窮苦農民就想到了靠搬東西賺錢的法子,棒棒這個職業就此產生。現在可不一樣了,由於重慶的開發,人們逐漸不需要棒棒了,只剩下一些意志堅定的老人還堅守着這個行業。

《最後的棒棒》以導演何苦這位初生棒棒為視角,講述了老黃、老杭、大石等棒棒是如何過每一天的。他們住在自力巷53號一座待拆遷的危房裏,位於重慶最繁華的解放碑後面,或許就只有十幾平方米的佔地面積,每位棒棒的“房間”幾乎只能放一張小牀,每天的伙食基本就是稀飯,條件好一點的棒棒也要隔兩天才有一點肉吃。這樣的環境下,這棟又破又舊的樓中棒棒們個性更加凸顯了:“老黃”忠厚老實,待人寬厚,自己不願意吃虧,也絕不願意虧待別人;河南是個賭鬼,即使是十賭九輸也還是堅持以打牌為業,直到後面實在沒有賭資才不去打牌,卻又因為粗魯莽撞被老闆開除了;老杭,老甘,老金等人也都各有特點。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黃和導演何苦在大街上過夜這件事。自力巷53號被定為危房的那天,何苦和老黃一起到樓下的公廁去上廁所,誰知回來時自力巷53號就已經被拆了。何苦和老黃都特別緊張,因為何苦有兩個裝零錢的小盒子,裏面有當棒棒大半年賺來的幾千塊錢,老黃也有2200塊錢被壓在了一堆磚頭下。本來老黃在這棟樓被拆遷之前就和一户人家約定租他們的房間,每月400元房租,現在可好,住不成了。這天,不論是老黃還是何苦都沒有幹活的心情,老黃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想從自力巷53號的廢墟中要回他的命子根,但是每次都被工作人員發現並拽了回來,老黃第一次流出了眼淚。之後連着好幾天晚上,老黃和何苦就只能靠房東大石擠濟的100元為生,晚上就睡在大街上。有一天晚上他們凍得直哆嗦,患有高血壓和腦梗塞的老黃沒有被子,根本受不了,高血壓發作了,頭昏腦脹,何苦趕緊扶着老黃就要去醫院,老黃艱難地搖了搖頭:“沒錢。”何苦焦急地説:“錢什麼錢吶,錢我會想辦法,人命關天吶!”在何苦的一再堅持下,老黃最終也只同意去小診所測血壓,買了兩包降壓藥。

這是一個感人的紀錄片,棒棒們的境遇不論是誰都會為之動容。以前我覺得自己太窮了,現在才知道,和這些棒棒相比,我住着好房,穿着好衣,可算是大富翁了。我應該更加努力學習,爭取將來讓中國少一點這樣的窮苦人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9oze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