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一

12月4日晚,剛剛很有幸看了《梅蘭芳》在瀋陽的首映,兩個半小時的作品,卻絲毫不顯得宂長,感覺很欣喜,同時這是今年自己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片子。

《梅蘭芳》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講述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均為50分鐘左右長度,互相的關聯性比較小,展現了梅蘭芳先生三個的不同人生側面。

概括來講,第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梅蘭芳(黎明飾)背叛了長輩,取得了藝術上的輝煌;第二個故事講述的是梅蘭芳捨棄了愛情,達到了事業的頂峯;第三個故事講述的是梅蘭芳放棄了演戲,成全了愛國的理想。三個故事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成的《梅蘭芳》電影。

又是一個與京劇有關的影片,又是一個描繪“名伶”的曠世傳奇,也許本片最大的看點就在陳凱歌如何突破《霸王別姬》,講述一個與以往完全不同,卻又同樣經典的故事。

但自己看完整部電影,才發現原來被導演給“算計”了,因為在這部影片裏,梅蘭芳已經完全不是那個“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而完完全全變成了一個簡單到像一張白紙的人物——梅先生骨子裏只是個普通人,他只是想演好戲給大夥一個樂和,同時他要活的正直,活的單純,活的簡單——在眾多對梅蘭芳先生的描述方式中,陳凱歌選擇了最保險的一種,你可以説他講述得不夠經典,但是絕對不會説他講述得不夠好。

對生活最簡單的追求——我們誰能夠否認如此的一種生活態度?這恰恰是生命最高的存在狀態也説不定。正因為梅蘭芳先生致真致純,才能夠將人間百態演繹得惟妙惟肖,成為“伶人之首”——誰敢站出來反駁如上觀點?

但是影片僅僅這樣演是完全不夠的,因為沒有足夠的看點。這樣一羣不比主角遜色的配角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最為出彩的是邱如白(孫紅雷飾)一角,這個人物貫穿全戲的始終,也是整部戲裏邊最有看點的一個人。他是梅蘭芳人生的啟蒙老師,是梅蘭芳事業的指導者與開創人,這個人物為了對藝術的追求,可以拋棄事業、拋棄命運、拋棄家庭、拋棄情感、拋棄生命,拋棄尊嚴,到了最後一個章節,他甚至為了對藝術的無止境追求而拋棄了整個的國家與民族——他才是《梅蘭芳》裏那個“不封魔不成活”的程蝶依!只是他與程蝶依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會唱戲,他只能陶醉地在台下欣賞,然後大聲地鼓掌叫好,這也就註定了他人生最後的悲劇。邱如白這個人物其實探討的是藝術的最終存在價值與意義的問題,值得每一個人都來深思。

然後比較重要的角色是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陳紅飾)與紅顏知己孟小冬(章子怡飾)。這兩個人物整體刻畫得中規中矩,雖然出彩但是卻略顯淡薄,這和少年時代福芝芳(阿嬌飾)的戲份被刪有着很大的關係,也可以説這是此部《梅蘭芳》的最大遺憾所在,它直接削弱了整部影片梅先生的愛情線索!

福芝芳作為童養媳成為了梅蘭芳的妻子(影片這點沒有説明),她深知自己存在的意義——維護一個公眾的梅蘭芳,成就他的藝術是高於一切的,她就是為此而存在的人。雖然她知道自己沒有辦法與梅蘭芳心心相應,但是卻清楚如何做才是對他最有利的,她窮盡自己的一生維護了梅蘭芳的藝術與名譽。

孟小冬在影片中的出現猶如驚鴻一瞥,同樣作為京城名角,她與梅蘭芳在藝術領悟上心心相印,具有着天然的親近感,梅蘭芳也在孟小冬身上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兩人人彼此欣賞,彼此相愛,可是卻又不能在一起,因為梅蘭芳不屬於某一個人,他甚至不屬於他自己,他只屬於藝術,屬於大家。

“梅蘭芳的`孤獨成就了他的藝術,誰奪走了他的孤獨,誰也就毀掉了梅蘭芳。”——這是整部影片裏我最為感動的地方。這樣的台詞只有理解藝術,理解生命,理解理想與理解現實的人才能夠寫得出來。它講述了梅蘭芳這個人身上真正的矛盾所在,它也講到了藝術的真正矛盾所在——離藝術越近,離幸福越遠。不知道這是藝術的幸運,還是人生的悲哀。

《梅蘭芳》與《霸王別姬》不同,主角形象不再渾圓豐滿,而是變得簡單純粹,京劇演出甚至也不是重點的表現內容,這雖然避免了對前作的重複,開拓了創新的渠道,但是同時也註定了此部影片不會成為陳導的最經典作品。不過回頭想來,1000個觀眾心中有1000個梅蘭芳的形象,也許這樣講述一個如此複雜如此豐富的梅蘭芳形象,也不失為一個聰明的方法。畢竟作為《無極》之後陳導的翻身仗,此部作品已經綽綽有餘了。

作為今年黃金賀歲檔的首部影片,《梅蘭芳》的整體表現還是很不錯的,更多的精彩還是留待大家到影院去慢慢體會吧。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二

從我的感受看來,《梅蘭芳》這部電影應該是這幾年以表現主義為主的中國電影浪潮後另一個開始。

在台灣成長的我對於梅蘭芳有着與內地觀眾不同的認識。然而在那個時代這麼偉大的藝術家無論後來的人怎麼解讀他的故事,梅蘭芳對我來説都是個值得去了解的傳奇。尤其這幾年呆在北京的時間多了,更可以明白人們為什麼尊敬他。然而這麼一則故事要以電影這麼具象的平台重述一次,又在家屬的關注之下這肯定是一件需要心思的工作。

説大故事、拍大場面、賣弄中國元素為手法的中國大片經歷了幾個年頭下來,觀眾都累了,而《梅蘭芳》這部電影適時地把戲劇帶回戲劇。陳凱歌先生的確是高手,尤其他刻意放棄所謂大導演們喜歡用的唬人手段,從而顯現出他與其他導演的不同。即使是這麼一個傳記型的故事仍可讀出屬於陳凱歌先生的浪漫。我和許多看過《梅蘭芳》這部電影的人有着相同的看法,前段少年梅蘭芳實在是一氣呵成、戲韻十足,看得十分過癮,這段戲不但漂亮地為梅蘭芳的故事開了個頭,陳導演也巧妙不露痕跡地描述了那個亂世年代悲涼之美。然而我特別喜歡中段黎明與章子怡的演出,這不是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但兩人用着較親的表達方式成功地串聯了這個頭尾沉重的電影,原以為會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反而在這樣輕描淡寫的處理下更令人回味。

看這個電影我也閲讀出屬於我自己的看法,接近觀眾的藝術永遠是在接近觀眾思潮的變革中往前走,而變革往往是受到爭議的,這與藝術家本身或者藝術家的團隊的中心思想有着息息相關。梅蘭芳的成功與他的天分和人格有關係,也與他周圍經紀人等有關係。從個人到產業,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現在進行式的我們的身上,一個歌手、明星、運動員與和他一塊工作的團隊加上這個時代對於這個產業的關係,越來越複雜地互動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看梅蘭芳與他的經紀人邱先生之間累積出種種複雜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身邊的事情來,不勝感歎!然而我不禁要問我們這個年代也能產生一個梅蘭芳嗎?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三

首先表現在影片的選材上,編導者巧妙地選取了最能表現梅蘭芳先生人生軌跡、精神境界和藝術成就的幾個情節。

從敍事的角度看,影片大致可以歸結為四部分:即少年梅蘭芳與十三燕的新舊戲碼之爭,所謂鬥戲;梅蘭芳與紅顏知己、梨園同行孟小冬的相識相知,一段沒有結果戀情;梅蘭芳在邱如白的鼓勵、遊説下赴美演出,國粹京劇首次走出國門;最後,在上海與日軍蓄鬚抗爭,表現了梅蘭芳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愛國氣節。

從表情的角度看,影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線索,為我們展現了他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慾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感人至深。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形象飽滿、活生生的一代京劇大師兼凡人的梅蘭芳。

其次,影片中的亮點與看點足以令觀眾為之傾倒。

我認為,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本片的亮點,是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部分,是《梅蘭芳》作為傳記性藝術片最為成功的部分。

説它最為成功,首先表現在劇情感人。在梅蘭芳與十三燕鬥戲一節中,跌宕起伏的情節讓人懸念層生。十三燕鬥戲失敗,遭辱受挫、被逼致死,讓人同情、深省。少年梅蘭芳時刻不忘“大伯”遺訓,為伶人地位的提升做着不懈的努力,令人感動。其次是主要演員表演到位、出彩,將各色人物演繹得活靈活現、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其中最為出彩的是飾演“十三燕”的老戲骨王學圻、飾演少年梅蘭芳的餘少羣、扮演孟小冬的章子怡。再次是畫面美,舊時的戲園子、四合院、音樂、舞台動作、梅派唱腔都在這一部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讓我們大飽眼福。

我相信,看過《梅蘭芳》的人不會忘記十三燕。這位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京劇名角,與梅家有着三代情誼,梅蘭芳叫他“爺爺”。在梅蘭芳的大伯去世之後,實際上是他擔負起了培養梅蘭芳的責任。對梅蘭芳來説,十三燕既是師父、前輩更是親人,是一個影響了梅蘭芳一生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人物:與看不起伶人的權貴矛盾,與時代矛盾,與梅蘭芳矛盾,與他自己矛盾。而飾演十三燕的王學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實力演員,無論是作為“伶界大王”該有的扮相、身段、手勢,還是略帶黑色幽默讓人笑中帶淚的演繹,都把這個血肉豐滿而複雜的十三燕給演活了。他的那句“輸不丟人,怕才丟人”,顯示了一個血性爺們的豪邁之氣,也成了影響梅蘭芳一生的箴言。

由青年演員餘少羣扮演的少年梅蘭芳,形象俊朗、清純、楚楚動人,將一個初露頭角、不負眾望、謙虛好學、渾身充滿了靈氣的“名旦”演活了。

由大牌影星章子怡飾演的孟小冬的出場,讓觀眾眼前為之一亮。這不僅是劇中人物孟小冬以及劇情本身(紅顏知己、婚外戀情)的魅力,更是演員本身的魅力。章子怡不愧為國際巨星,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給人以美感。在她身上,外在的形象美與內在的真誠、靈動與大氣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由此,人們會更加理解並原諒梅蘭芳的婚外戀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這就是明星的效應。

另外,影片還有幾位人物對梅蘭芳的塑造也舉足輕重。譬如孫紅雷飾演的邱如白、英達飾演的銀行經理六爺、陳紅扮演的梅蘭芳妻子福芝芳等都很出彩,但相對來説,這些角色的扮演着,並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換了別人也可能會演出同樣的效果;而上述幾位卻不然,劇中人物就是為他們設置的,非他們莫屬,只有他們才能將人物演繹到極致。《梅蘭芳》一劇若沒有他們,真不知會是個什麼樣子。

最後説説黎明飾演的成年梅蘭芳。如前所説,黎明飾演的成年梅蘭芳有點不盡人意,特別是與上面提到的那幾位熠熠生輝的角色相比,顯得有些遜色。這或許會成為影片製作中的一個不可挽回的遺憾。

由於有了上面講的亮點與看點,讓觀眾在審美欲求上有了一定的滿足,並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對主要演員黎明的苛求。這樣,觀眾既可以較為全面看待《梅蘭芳》的得失,又有可能以寬容、體諒的心態來看待黎明的表演。

正像有的網友所説的,就整體來看,黎明的表演還是極用心的,只是很難達到人們的預期值,畢竟他飾演的是一代大師梅蘭芳。所有人都會給他很高的要求,所以黎明面臨的壓力很大。

在片中,黎明舉手投足都在向真實人物靠攏,梅蘭芳面對感情時的脆弱,面對敵人時的無所畏懼,還有面對朋友時的堅貞,黎明的表演都是非常用心的,他發揮出了自己的最高實力。但是,人們要求他的不僅是這些,而是要求他將俊朗、儒雅、温潤如玉的外在形象與剛柔並舉、形神兼備、技壓羣芳、光彩耀人的靈動氣質相結合,塑造出一個更為完美、理想的梅蘭芳形象。顯然,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度。不少觀眾對影片的後半部分不夠滿意,認為黎明的表演過於沉悶、拘謹、拖沓,以至影響了劇情的發展,與前面相比,不夠流暢,不夠協調等等。我想,這不僅僅是演員一個人的責任,恐怕與整個劇情的設置,導演的藝術理念等等有關。這是一個較複雜的問題,不是幾句話可以説清楚的。

對於黎明飾演的梅蘭芳,正如有評論者所言:説他好,真不完美;説他不好,真不公平。

黎明雖然沒有完全再現梅蘭芳的全部魅力,但值得欣慰的是,他沒有倒塌梅蘭芳的基本高度,也盡力詮釋了梅蘭芳的迷人風采。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四

看完電影《梅蘭芳》後,最惦記的是十二燕,他的死就像一塊沉甸甸的石頭,硬生生地硌得我心頭不舒服,我不得不拿出來好好打磨一番。

十三燕在給梅蘭芳的信中説:“記住,唱戲的再紅,還是讓人瞧不起。”這足一個薄薄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撕開的紙枷鎖,但十三燕自從戴上這個心靈的枷鎖,終身部沒有取下來。戴這種紙枷鎖的不僅僅是十三燕,它是新中國建立之前世世代代藝人躲不開的命運。紙枷鎖是座兒,是皇權,是封建制度,是唱戲人的天和地,是唱戲人要苦苦侍奉一輩子的主兒。

於是當卜三燕與梅蘭芳打擂台時,他被斷送的未來幾乎口J‘以清晰地預見。十三燕失敗了,聽他唱戲的人羣站起黑壓壓的一片,瘋狂地向他砸東西以表示不滿。唱到最 後,人都走了,椅子乩七八糟地擺放着,戲台上一片狼藉。十三燕有傲骨,即使沒有座兒也堅持唱完了最後一句。只可惜,這傲骨不是抵擋孤獨的盾牌,十三燕的生命在這場打擊下,輕輕地被折斷了,他悄無聲息地死在一把椅子上、

我不禁想起了攝影師黛安·阿勃絲自殺時那被鮮血染成粉色的浴池水,想起凡·高死前睡的那個剛冷狹小的牀.周國平説:“上帝給了他一顆與眾不同的靈魂,卻又賦予他與普通人一樣的對於人間温暖的需要,這正是悲劇性之所在。”這些可悲的天才們,因為不被人理解的孤獨,而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死.於是我曾認為:無法承受這份生命的虛無之輕的,都是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天才彷彿這是一個真理,尢懈可擊,直到我見到了十三燕之死。

十三燕的死不是因為他是不被人理解的天才.而是同步自封的失敗。但是他的死與那些天才們的死有共同點:因為那份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他的傲氣原如夏日的萬物生機勃勃,因為害怕改戲被人罵,他固步自封在與革新的梅蘭芳打擂失敗後,他的傲氣驀地荒涼成冬日裏的皚皚白雪,失敗的寒風如此凜冽,他難以抵擋。

我想十三燕這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被別人的日光、被那個紙枷鎖牢牢地禁錮住了、他不敢奢望突破這紙枷鎖裏的一丁點兒空間,卑微地想在這可憐的空間裏苟延殘喘,最終還是害了自己。

大多數的人們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活得戰戰兢兢,即使足一些天才們也不例外、我願意相信凡·高之死是因為庸俗的世間灰塵玷污了他的神性,卡夫卡冷冷地看着世俗,卻也當了一輩子的職員。我們的生命起始於寒冷刺骨、一無所有的荒野,藝術,宗教,運動……傾盡一生不過是為了找尋讓自己的生命稍微温暖些的柴火,每個人自給自足,與他人無關。生命從來都是屬於自己的,別人的剝奪沒有理由;而最可悲的殘酷是,自己因他人的冷眼而無法承受生命之輕。

於是我們應該知道,失敗、孤獨的對立面不是死亡。死亡僅僅是生的折射面,慎重對待死亡,才能使生有分量.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十三燕之死,不應在我們現代人身上重演。

電影梅蘭芳觀後感 篇五

看了陳導的新片《梅蘭芳》,不由對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感慨萬千。據説出身梨園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聰慧秀麗,1925年她離開上海初闖京城時,正值18歲青春妙齡。她舉止優雅,氣質高貴,楚楚動人,當時北平的許多人都以她為心目中的偶像,暗戀於她。其中就有京城達官之子王維琛。

而這段時間也正是梅蘭芳訪日返京後的日子。一個是伶界大王,一個是坤伶鬚生泰斗,一個如日中天,一個光豔爍人,可謂旗鼓相當。一段時間,兩人形成了打對台的局勢,雙方營業額不相上下。而且兩人在堂會中不斷合作,同台演出《梅龍鎮》、《四郎探母》等,後來又一度在開明大戲院聯袂演出《二進宮》。二人本是梨園同行,相互欽羨,惺惺相惜;不斷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愛慕之情。從此,開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蘭芳在北平曾經三易其宅,其時他和孟小冬正住在東城無量大人衚衕的一所四合院裏。此院名為“綴玉軒”,梅蘭芳的許多朋友常聚集在這裏,説古道今,談文論藝。然而,祥和的氣氛中,一場凶兆即將來臨。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會客廳裏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淺灰色西裝,面貌清秀,文質彬彬,面色蒼白,20歲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學生。他就是這起血案的主角王維琛,當時肄業於北平朝陽大學。王對孟小冬心儀已久,無奈孟此時已成為梅蘭芳的情侶,因此他懷恨在心,到梅宅尋釁。王維琛到達梅家的時候,碰巧梅蘭芳正在午休。代替梅蘭芳出來招待客人的是梅蘭芳的老友張漢舉。張漢舉是當時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紳士。王維琛見出來的不是梅蘭芳,迅速拔出shou槍抵住張漢舉,聲稱此事與張無關,讓張把梅蘭芳叫出來,因為梅奪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賬,否則梅只有拿出10萬元才能解決問題。張漢舉強壓住內心的恐慌,告訴梅蘭芳這位先生要借10萬塊錢。梅蘭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過來,只聽一聲:“我立刻打電話去。”便已不見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軍警圍住。不料,王維琛無意中瞥見了軍警,頓時驚慌失措,拔槍就射向張漢舉。可憐張漢舉在這場不相干的愛情糾葛中成了冤死鬼。聽到槍響,軍警們一擁而上,王維琛飲彈倒地,旋即殞命。

綴玉軒發生如此血案,社會輿論大加炒作,一時沸沸揚揚,種種緋聞,撲面而來。梅孟不得不告仳離。孟小冬經此打擊,痛不欲生,一度於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門。此後數年,她堅決避免與梅相見。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會中,南北名伶匯聚一堂,她卻因梅在場,避而不出。二人最終連合作的機會都沒有了。

一對佳人就此作別天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9y4m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