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觀《爸爸去哪兒》有感(精選多篇)

觀《爸爸去哪兒》有感(精選多篇)

第一篇:觀《爸爸去哪兒》有感

觀《爸爸去哪兒》有感(精選多篇)

觀《爸爸去哪兒》有感

《爸爸去哪兒這檔對準親子關係的真人秀節目,觸發全民柔情,星爸萌娃笑果不斷。大家都很喜歡它,因為透過這些可愛的孩子的視野,我們看到了一些很純真,很簡單,很温暖,充滿正能量的愛。林志穎帶着兒子kimi,郭濤帶着兒子石頭,張亮帶着兒子天天,田亮帶着女兒cindy,王嶽倫帶着女兒angela一起錄製《爸爸去哪兒》。

大年初五,我觀看了爸爸去哪兒首場電影。我異常興奮!到達南湖電影院,已經有好些人在那裏等侯,電影很快放映,畫面比電視上震撼人心多了!這次他們是前往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

劇情是按爸爸去哪兒常規路線發展的。他們一行在熱帶動物園結合,他們進行了大象鼻子轉向三十圈繞亭子比賽來搶奪各自心儀的房屋,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郭濤大叔竟然暈頭轉向,而胖導演王嶽倫奮力爭搶第一,但是卻漏跑了一個亭子,冠軍田亮再一次獲得冠軍。他們來到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與小動物長頸鹿、河馬、考拉們一起生活5天,自制晚餐、喂小老虎喝奶、給河馬刷牙、給大象清理糞便、闖蛇窩取食材……他們與動物們“親密接觸”,很多場景既驚險又刺激。特別闖蛇窩取食材,郭濤作為一位優秀的演員,向王導討要男一號的角色,勇闖蛇洞,特意去拿最遠的。幾輪比賽下來,很多家庭都獲得村長獎勵的五角星,只有angela得到的五角星最少,只有兩顆。

按照規則,她不能參加最後的森林化粧舞會。怎麼辦呢?小朋友們都決定一起來幫助angela。他們接到一項新的任務——給熊貓寶寶做一個舒適、温暖的窩。小朋友們都忙開了,有的找來竹葉,有的把竹葉鋪到籃子裏,還有的還當起了熊貓寶寶坐進窩感受了一番……經過大家的努力,一個像樣的窩成功“出爐”,熊貓寶寶住得很舒服。村長最終把這個小星星獎勵給了angela。大家都能一起參加森林化粧舞會了。這讓我想起了天天説的那句話:(本文 來自本站)“玩兒並不重要,朋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朋友的幫忙,就沒有angela的成功!友誼萬歲!

第二篇:8.1觀《爸爸去哪兒》有感

闔家歡樂的獨特祕方

——觀《爸爸去哪兒》有感

八年級一班

題記:

如果你沒有孩子,看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你會想要一個孩子,因為你會重拾夢想重回童年,擁有煥然一新的人生目標。

如果你有孩子,看完《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你會明白應該怎樣面對孩子,因為你會看到親情和愛是怎樣改變我們讓生活更好。

從開心到感動的細緻升級:

傳説《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只用了一個星期就拍攝完成,讓人在觀影前,多少會替這部電影的內容完成度和精彩程度擔心。但是,看完電影之後,我完全被征服了!

因為它好看!連貫的節奏、流暢的剪輯、自然的情感、歡樂的笑點,遠遠比節目展現的角度和細節更多,就像郭濤説的:這部電影用了更多設備,拍了更多鏡頭,有了更多展現,細節更加突出。整片平均每三分鐘就會出現一個笑料和萌點小高潮,會讓你深入片中,急切的期待接下來還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我最有感觸的細節:晚上洗漱的時候,小志父子的讓人啼笑皆非的刷牙過程,在我和孩子之間就曾多次上演,讓人不禁會心一笑;而同時另外一邊,天天提出要給爸爸洗腳,張亮的反應和天天的回答,洗腳過程中天天的動作細節和張亮的表情、眼神,因為有了超越節目幾倍的機位和角度,才得以記錄下這樣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這個瞬間擊中了我:兩歲的核桃,平時像膏藥一樣粘着我,總吵吵着讓我抱,但一次因為意外,我扭傷了腳,核桃忽然不再要求我抱,在我問到原因時竟然對我説:爸爸腳疼,抱不動,要幫爸爸擦藥!奶聲奶氣卻一臉嚴肅的樣子,讓我無比感動,估計如果當時有攝影機,我會是和張亮一樣的表情和反應,不論是不是真的會流淚,心裏都一定內牛滿面!你不禁會感慨:精靈一樣的孩子總會在不經意間就把我們的靈魂和內

心滌盪乾淨,一塵不染!

“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不是金錢愛情和婚姻,而是孩子”。原來總以為父母給予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深沉最偉大的,並且這事一種單向的付出,直到我遇到我自己的孩子出現,我忽然明白,其實正是因為孩子,我們才學會愛,明白責任,懂得親人的意義,人生才得以擁有完整的體驗。

第三篇:看爸爸去哪兒有感

看《爸爸去哪兒》,我們完全可以憑本能感覺到誰是好爸爸、誰是壞爸爸。除了林志穎,四位父親都比較少用眼神跟孩子交流,因為他們在自己的童年也沒有得到過眼神的交流。“沒有眼神的交流”有一個很直接的含義,就是我看不到孩子。真實的孩子在害怕,在大哭,可是大人看不到。大人看到的是“應該”中的孩子,他應該不哭,他應該怎麼怎麼樣。中國父母看不到真實的孩子。

普遍上,中國男人蔘與家庭的程度很低。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封閉,並不完全是因為生存壓力啊什麼的。在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男人是迴避型的,女人就是索取型的,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婚姻狀態。中國男人普遍缺乏情感能力,而且還能把這種缺乏合理化成“我要做事業”“我要去養家”,覺得這就是對家庭的責任了。正確的家庭其實是由愛組建起來的,物質是其中很重要又很正常的一部分,但僅靠物質絕對不可能組建一個真正的家庭。中國家庭教育中一個很現實又很嚴酷的問題是,大家都缺乏情感能力。但是母親沒辦法,孩子是她生的,男人好像更有理由脱離這個情感的流動。男人如果從情感上完全脱離這個家,容易造成兒子性別認同出現問題,卡在俄狄浦斯情結中;而母親將難以避免把兒子擺到老公那個位置,向兒子索取情感。被媽媽索取情感的男人,長大後基本上都會成為迴避型人格。

所以,在父親缺失家庭長大的男孩,看上去比較老實有責任感,通常丈母孃很喜歡,覺得這是一個好男人,但其實他們在情感上是非常封閉的。如果是女兒,父親缺位最直接的影響是她不知道怎麼跟男人建立起關係。我爺爺就很經典,他就像個機器人一樣,一天的活動可以當成鐘錶,只管上班賺錢,其他任何事都不管。我奶奶操心這個家裏一切大小事,結果我幾個姑姑找的老公都是廢物。

林志穎:這是一個很好的爸爸。他並不着急去改變孩子或者解決問題,更多的時候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等待他、陪他度過。但kimi是一個對外界很恐懼的人,不像郭濤的兒子對外部世界的安全感那麼足,那不是林志穎的問題,應該是kimi媽媽的問題。

田亮:田亮應該去看心理醫生,他幾乎是沒有情感能力的人。特別是第一集的時候,他和女兒感覺隔得很遠很遠的,就希望孩子不要給他惹麻煩,不停要求小孩不要哭,他不會停下來感受孩子的感受,陪她度過這段不安,而是希望她趕快停止,免得自己在大眾面前丟面子。

郭濤:整體上還是一個不錯的爸爸。當一個爸爸自己本身不錯、事業也挺成功的時候,他很容易把自己成功的經驗看成是全部—就是一種自戀嘛。當人活在這種自戀當中,他不會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解決之道。

其實孩子需要的是這一刻的感受,父親只要陪伴、等待,孩子自己會由內而外地生出作為男人的雄心。這個不需要被要求被教育,尊重他就好。

張亮:能夠揹着兒子到處跑,ok。他至少面對了孩子的不願意,在想一些辦法去解決,沒有那種很強勢的地方。

王嶽倫:消極的、不參與的父親。

作者:李雪(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諮詢師,專攻親子教育)

第四篇:《爸爸去哪兒》有感-yephetx

《爸爸去哪兒》與影視旅遊

最近湖南電視台的親子類節目《爸爸去哪兒》大熱,我也忍受不住誘惑看了幾期,確實感覺不錯,害得我都有一種趕緊結婚生孩子的衝動!閒着沒事,就對這個節目進行了一番思考,發現與我的工作還有點聯繫。下面我就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首先咱們説節目的外景地吧,看過這個節目之後,你是不是也有一種想去體驗一下的衝動。沒錯,這個節目對這些外景地的宣傳都起到了非常顯著地作用,很可能一時間成為很多人,更具體可以説是家庭的首選旅遊目的地。我們不難想象出在這個節目拍攝之初,這些外景地的負責人可能就已經看到了這個節目的潛力,想方設法將這有限的名額搶到手,那沒有這種長遠眼光的景區老闆就錯失了一次非常好的宣傳機會。其實,將影視與旅遊進行融合在中國也有不少年的歷史了,這期間它也產生了不少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景區由被動的被宣傳到主動的把自己推出去。比如早期的《廬山戀》對於廬山的宣傳、《西遊記》對於九寨溝的宣傳,在很長時期內都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和之前不同的是,現在很多旅遊目的地是主動地藉助於影視進行傳播。 國內的張家界,也借《阿凡達》熱播之際,製造將“乾坤柱”改名為“阿凡達哈利路亞山”的噱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第二個變化就是從後期走向前期。在早期,旅遊目的地往往是借已經播映的影視進行宣傳,這時影視已經拍攝好了,進入後期播映階段。如,雖然現在觀看《廬山戀》已經成為遊廬山的重要內容,在九寨溝體驗20多年前《西遊記》的拍攝場景也增添了遊客諸多樂趣,但是當初《廬山戀》的拍攝並不是為了宣傳廬山,《西遊記》許多場景選址九寨溝也更多考慮的是電影拍攝的需要。然而發展到今天,很多旅遊目的地事前就做好了利用影視進行宣傳營銷的計劃,介入了影視產業早期的拍攝選址乃至劇本寫作階段。比如2014年在《非誠勿擾2》拍攝之前,北京市旅遊局就和製作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片中植入了慕田峪長城、歡樂谷、紫竹院公園、潭柘寺等北京美景。還有本次的《爸爸去哪兒》中的外景地靈水村、寧夏沙坡頭、雲南普者黑等美景也非常有可能介入了早期的製作。第三個變化就是從片面走向全面。隨着影視旅遊的發展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後期走向前期,影視和旅遊兩個產業的融合也從個別環節向全面融合發展。典型事物就是影視基地的誕生。

其次我們來總結一下影視旅遊的發展模式。(下面的例子不多舉了,有很多) 第一類:影視外景地旅遊(比如爸爸去哪兒)

第二類:影視故事發生地旅遊(比如康熙王朝-故宮)

第三類:影視文化旅遊(比如美食天下中的餐飲文化、少林寺中的武術文化等) 第四類:影視拍攝製作基地旅遊(橫店影視城)

第五類:影視主題樂園旅遊(某一個或多個主題的影視主題樂園,擁有拍攝和製作的所有功能,同時更大大了旅遊休閒功能)

第六類:影視節慶旅遊(比如戛納電影節、金馬電影節。金雞電影節等)

總結:近年來,影視旅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最初的無意識的產生宣傳效果到後來的植入廣告再到後來的旅遊影視,為發展旅遊而製作影視作品,影視旅遊逐漸發展走向成熟。這也是影視旅遊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影視作品本身具有吸引力,有市場需求,如果將需要宣傳的內容融入到影視作品中,就一定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當然,在旅遊影視的發展中,不能僅僅為宣傳而製作影視作品,要將所宣傳的內容恰到好處的融入到影視作品的情景中去,提升文化品位,給觀眾以眼前一亮的感覺,自然就起到了宣傳的效果,而且使觀眾欣然的去認可,而不是向廣告似的被動的去接受。就像《爸爸去哪兒》做的就非常好,讓大家欣然的去接受。相信影視旅遊在未來一定會取得更好的發展。

第五篇:看《爸爸去哪兒》有感

看《爸爸去哪兒》有感

——家庭教育案例

猇亭區第一國小劉銀蓮

這段時間湖南電視台的一檔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是火爆了。突然間便成為了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的人們不可或缺的談資,沒看過這個節目的觀眾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聊天,同時,明星們也紛紛表示自己願意帶孩子去參加這個節目。為什麼這個節目這麼火?究其原因無非是它能和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可以讓人感同身受,無論你是明星還是普通老百姓在社會上都要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都要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而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困惑的,甚至是不知所措的??在節目中我們也看到了無論你是世界冠軍也好,是明星導演也罷,在孩子面前你什麼也不是,就是他(她)爸爸,面對他的突發狀況,你可能就束手無策,窘態百出,這個節目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看過這個節目之後,我有兩點思考:第一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爸爸的角色太重要了。現在我們很多的中國家庭爸爸們負責在外打拼掙錢,為子女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教育孩子的事兒基本上是落到了媽媽的頭上,有無數爸爸們正在淡出幼兒教育,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爸爸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數爸爸與孩子在一起時,互動不足,父子間的相處仍缺乏有效的溝通。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重要還是媽媽重要”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家庭。傳統的觀點看來,帶孩子主要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只要負責在外面打拼賺夠奶粉錢和學費就夠了。近半數的中國家庭認為媽媽更適合帶孩子。“她們更有耐心,而且在孩子的嬰幼時期媽媽的確比爸爸更不可或缺。”因為這個那個原因,許多爸爸就在“沒時間”、“不知道怎麼跟他們玩”這樣的想法下,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

的確,“媽媽更適合帶孩子”差不多是中國現代社會的主流觀念,但在女性更多的走出家庭在社會中擔任更加重要的角色的時候。我們需要反思,是否男性也該為家庭中的女性多分擔一些責任。難道讓爸爸帶孩子真的那麼困難?

國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章《曾子殺彘》,講的是一個孔子的高徒曾子教育兒子的故事。翻譯過來的原文是: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

趕集,他的兒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説:“你先回家呆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小豬去殺。她就勸止説:“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説:“妻子,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把豬殺了後煮着吃了。

相較於曾子的夫人,曾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清楚“育兒傳經”。在孩子的眼裏,父母就像一面鏡子,他們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時期,稍有一點偏差都可能引起孩子學習父母不正當的做法。

其實國內外的許多育兒專家也指出了爸爸育兒的諸多可取之處 首先,爸爸懂得適度冒險。在媽媽的育兒經裏,保護孩子安全是絕對的座右銘。爸爸們的意見卻不一樣。孩子爬個欄杆,爸爸在旁一邊數着數,一邊鼓勵邊指導,爭取孩子爬得更高。媽媽一看孩子爬欄杆,會尖叫着:危險!急忙衝過來抱走孩子。

其次,爸爸更加不拘小節。母親對待孩子通常遵循常規和標準,因為內心的責任感促使她們事事追求完美。這不但讓媽媽不堪重負,也會讓孩子感到壓力。相比之下,爸爸可能會選擇完全不同的方法。吃飯的時候,爸爸看着孩子吃飯灑得到處都是,還直誇:瞧我女兒,吃得多好多可愛!媽媽看到滿桌滿地的殘渣,估計這飯是沒法吃了,愛乾淨的立馬就收拾順帶教育孩子,一般的就奪過傢伙什自己乾脆代勞了。

而且爸爸更善於保持冷靜,不感情用事。林志穎每次和kimi説話都會蹲下來,採用一種和他一般高的姿態。而他分享育子心得時直言不諱:“自從有了小小志,我發現教育沒有那麼簡單,生活沒有簡單,當爸爸更不簡單。玩的時候,我跟他一起玩,比他還幼稚,還瘋狂,但嚴格的時候更嚴格。”林志穎透露,他曾因兒子做錯事而把他關在廁所,“我不是一味溺愛和縱容,我常會一把抓起他,放在我家的一個透明玻璃廁所裏,限制他的行動,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啟蒙老師也是終身導師。在孩子還沒準備好的時候,父母要有耐心的等待他做好準備邁出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除了等待,還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腳步。我想問題不在於是爸爸帶孩子還是媽媽帶孩子適合,而是在一個家庭中,爸爸應該更多地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孩子需要爸爸寬闊的肩膀和適度嚴厲的批評,而媽媽在其中加以引導,這才是關鍵。

第二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應該教給孩子什麼?

特別是城市裏面長大的孩子以及在城市裏面撫育孩子的家長。我們的孩子或許知道金字塔在哪個國家、或許知道埃菲爾鐵塔長什麼樣、或許知道自由女神為什麼矗立在紐約,但是,他們卻從來不曉得離他們很近很近的中國農村是什麼樣子,他們不曉得他們每天實用的蘿蔔、土豆到底長在什麼地方,甚至,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前些日子因為看到了一頭活生生的豬而興奮不已,彷彿看到了天外來客。近幾十年,中國人獲得了很多很多,獲得的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多得多,但是,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很多很多,我們失去了原本蔚藍的天空、失去了西紅柿固有的味道、失去對每年春節的苦苦期盼、失去了童年應該擁有的樂趣??恰如,我們通過嚴厲的教育獲得了一堆不知道是不是有用的知識,卻失去了我們生活中必須掌握的常識。

《爸爸去哪兒》是一個節目,娛樂大眾,同時也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不要一味的去審視我們給予了孩子什麼,我們更應該捫心自問,我們讓我們的孩子失去了什麼,那些被我們失去的,説不定正是他們本應該得到和擁有的。

教育孩子的過程,從來都是家長自我教育的過程,當孩子們仰頭詢問:“爸爸,去哪裏?”我們也應該問問自己,“是的,我們要去哪裏,哪裏是我們值得去的地方”。 魯迅在《現在我們如何做父親》裏這樣説。一個孩子要健康安全地成長為有獨立精神與人格的現代公民,需要跟着爸爸的腳步前行。《爸爸去哪兒》可以留下一種時代的蹤跡,引起羣體共鳴。因為,爸爸去哪兒,孩子就會去哪兒;孩子去哪兒,我們的社會也就去哪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dlvg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