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電影《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一

前天,我和媽媽去看電影了,電影的名字叫《中國醫生》。開始前,媽媽就告訴我,電影大概會講什麼內容。一進去電影院,我就很害怕了。媽媽説:“有什麼好害怕的呢,電影都是根據一些真實發生的事件改編的,我們要知道是別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安康,我們要感恩呀。”

我們看完電影,我覺得,電影裏的醫生非常勇敢,因為他們會幫別人插管、拔管,他們救了很多人。

有一段內容是一個媽媽得了新冠肺炎,病情很嚴重。醫生們排除萬難幫她把寶寶生出來了,我覺得剛出生的寶寶真可愛!醫生們看見她都笑了!

《中國醫生》電影觀後感800字 篇二

終於懷着複雜的感情,我觀看了《中國醫生》。看完這部電影,去年的那一幕幕場景,再次縈繞在腦海裏,無法讓人不動容。

我認為《中國醫生》最令我感動的是真實。沒有對這場可怕的疫情進行掩飾,而是真實地還原了武漢抗疫的情況。讓我看到了,在面對未知病毒時,人類本能的恐懼,對生命的渴望。“我救得了眾人,卻唯獨救不了你”,讓我看到了醫生想拼盡全力救治病人卻無能為力的無奈與痛苦。空蕩蕩的街道,讓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利他精神。我覺得這部電影出眾的也許並不是他的拍攝技巧,而是電影的事件背景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經歷過的一段艱難時光,讓我們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當看到老張在救治成功後又去世後,我很難過,是對生命逝去的惋惜。可當我看到嬰兒成功出生後,我內心無比的激動,那是新生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續。在這部電影中,一句“沒有爸媽的孩子該怎麼辦”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一句“我孩子剛出生,我不能有事”讓多少父母流淚:一句“你就是那個不救我的醫生”又讓多少醫生扎心……

“風雪肆虐的季節,因為團結,温暖從未缺席”。在黨中央的一聲號令之下,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奔赴前線,義無反顧去到祖國需要他們的地方。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世界展現了什麼叫中國力量。在這場疫情的戰役中,每個人都作出了貢獻,總有很多人每時每刻温暖着我們,感動着大家,同時帶給大家戰勝疫情的力量和信心。

作為醫學生的我們,更應該紮實基礎知識,學會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就如電影中的楊小羊一般,要牢記“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始終懷有一顆對醫學熱情的心,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永不言敗。

醫學生的青春是什麼,是那一摞摞的藍皮書,是學不完的專業課和做不完的實驗,是老師説考試沒有重點,是穿着那普通的白大褂追求自己的理想,是雖辛苦卻甘之如飴。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疫情還未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提高防護意識。陽光總在風雨後,黑暗總會過去!

觀看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三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連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線讓人動容。《醫生》系列紀錄片受到廣泛關注也在情理之中。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宣傳語“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所傳遞,無數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傳遞正能量。

醫療題材紀錄片是近年形成的一股創作潮流,產生了《急診室的故事》《人間世》《生門》《手術兩百年》等一批廣受觀眾喜愛的優秀紀實類作品。其中既有傳統電視台紀實欄目的堅守,也有新興互聯網視聽平台的加入。可以説,不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急時刻,還是風平浪靜的日常生活中,當下社會都迫切需要對醫學和醫療體系有更多瞭解。為此,上述作品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揭示出社會熱點背後的多元面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醫療的科技、社會影響和人文精神。

《醫生》是上述創作潮流中的最新代表。它引發關注,首先在於它所藴含的打動人心的力量。這既來自於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也來自於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疾病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醫生》充分利用紀錄片這一形式,對現實生活展開近距離的描摹。在第四集中,一位老年患者在手術前一天恰逢生日,兒子擔心引發父親的心理負擔而忍住沒有慶祝,原本預計8小時的手術進行了10個小時還沒結束,家屬的情緒也瀕臨失控……影片反映的這些現實常常能夠喚醒觀眾自身生活的體驗,進而引發情感共鳴。然而,疾病也教會我們更好地珍惜生命、直面困難、積極生活,這也是整部影片一直呼籲的。雖然題材足夠吸引眼球,但創作者在拍攝和剪輯的過程中保持冷靜,避免過度煽情,儘量通過對一個個治療過程中醫患之間共同努力的展示,鼓勵人們堅強面對疾病,展現出文 藝創作的態度和温度。

影片塑造了生動感人的醫生羣像。大量紀實性段落展現了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在集中,有一條長鏡頭完整記錄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機錄製他和患者家屬術前交流的告知確認環節,真實表現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時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從家中趕赴急診現場,在查房過程中他頻頻和患者開玩笑,用最簡單的語句鼓勵患者積極康復。第四集中的孫自敏大夫長期從事血液病治療,她一度因為治癒率很低備受打擊,甚至不想繼續從事這個職業。但也正是這些人間疾苦讓她立志要攻克難關,最終帶領自己的科室成為世界上知名的臍帶血移植中心。

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文藝作品通過故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力量。這些真實、鮮活、普通的醫生,讓影片的彈幕和評論充滿敬意。“我們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本身”,這些質樸的話語由拍攝對象講述出來,更能引起共鳴。可以説,《醫生》主動呼應了社會熱點,通過貼近式的拍攝展現了醫療衞生的最新成果。同時,影片也弘揚了、誠實、信任、勇氣,讓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醫者仁心的力量。這正是危難之際,他們勇於向着“戰場”逆行的原因。

據瞭解,《醫生》中的多位醫護人員正在湖北抗擊疫情的線,祝福他們平安凱旋。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四

大家好,你們還記不記得去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呢?最近新出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中國醫生》。週末到了,是我和老媽放鬆心情的時候,她立刻拉着我去看這部電影。在路上,我疑惑地問:“媽媽,這部電影是不是根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拍得呢?”媽媽沉默了一會兒,沒有把握地説:“可能是吧!不過我們還是眼見為實吧!”

我們拿着兩杯奶茶,抱着一桶我喜歡吃但又不經吃的薯條,大步跨進電梯,進入電影院,到前台取上預定的票,在等候室等候,我拿過媽媽手中的票,看到了我們的電影廳。檢票時間到了,我拉着媽媽興致勃勃地檢完票,迫不及待地向指定的電影廳衝去,找到座位坐下後,電影即將開始了。

當我看到“武漢金銀潭醫院”時,我扯了扯媽媽的衣袖,告訴媽媽:“媽媽這果然是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電影。”媽媽撫摸了一下我的手,我心領神會,重新回到了電影世界。這部電影讓我終身難忘的是一位身患漸凍症的張院長,他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儘管醫院的醫療器械和物資不足,他仍然堅持接收病人。為了武漢人民的安危,他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另外,我看到穿着厚厚的防護服,連續工作了6個多小時的白衣天使們,當他們走出病房,摘下防護用品時,美麗的面孔上佈滿了傷痕,細柔的雙手變得粗糙無比滿分作文網。我和媽媽不約而同地歎息了一聲,我的心裏酸酸的,想對他們説:“你們辛苦了!”此刻,我真想到現場和他們合影,作為紀念。

筋疲力盡的白衣天使累了好幾天,為了把患者從死神的手中拉回來,他們竭盡全力救治,但當看到有的患者還是走了,他們的心理壓力有多麼大呀!我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好好愛自己。還有一幕讓我熱淚盈眶,那就是在醫院裏有一位叫文婷主任的女兒打電話,希望能和媽媽一起過年,一起吃團圓飯,她想回但又不能回,她望了望得了新冠肺炎的患者沒有得到好轉,心裏酸酸的,忍淚含悲地拒絕了女兒的期盼,讓我感受到了這是一種責任,也讓我想起了爸爸工作時的辛苦,通過這部電影,我理解了爸爸的不容易,沒有了對爸爸的埋怨。

我們要感激和尊敬每一種職業,有一位外賣小哥名叫金仔,他放下妻子的叮囑,冒着感染的風險,給武漢市民送日用品和食物,被人們稱為“英雄金師傅”,雖然他是最普通的人,但我認為他是“最美逆行者”。

通過國家醫療物資的補給,醫護人員的全力以赴、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武漢從毫無準備,變成了堅實有力。最後,打贏了這場疫情阻擊戰,這是永遠值得紀念的時刻,這部電影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

《中國醫生》觀後感 篇五

身邊有幾個醫生朋友,平日裏聚會總聚不齊,問起他們的工作感受,一個字“累”。

第三方機構做的一個調研《2019醫師幸福感指數研究報告》,在“中國醫師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提及率%”這一選項上,“超負荷工作量使得醫師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問題。而就“工作量大、強度高”這一指標,認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醫師佔比60。8%,接近2/3的醫師同意這種觀點,醫師工作量大、強度高是一種行業共識。

數字若顯得無感,《中國醫生》的實況拍攝就讓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為此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説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

醫院的綠色通道是朱良付發起的,所以剛開始每次急診,不管凌晨幾點,他都親自來。一台又一台的手術,一個又一個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時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飯,接到急診室電話又立即往醫院趕。主管護士對着鏡頭説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點,還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點,他們才休息。”繼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當醫生,實在是沒有一點生活的樂趣,沒有生活質量的,家庭根本就沒有辦法管。”

24小時隨叫隨到、長期高強度的工作、飲食不規律、作息不規律,是很多醫生的工作狀態。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王東進,同樣是全年無休、全天無休。紀錄片拍攝他的那一天,他連做了三台手術,17個小時。17個小時得像雕塑一樣站着,全神貫注地進行精密的手術。王東進説,“心臟外科就是得身體最好,身體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嚴重的頸椎病,曾經痛到得戴着頸託才能上手術枱,而因長期站立他腿部靜脈曲張,得常年穿着彈力襪。

那麼醫生自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勞累的?

朱良付的話特別令人觸動。他説,“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責任都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擔心自己“過勞死”,又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醫生的勞累、付出、擔當和犧牲,可見一斑。

要成為一箇中國醫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從住院醫生到主任醫師,往往又需要10餘年時間。熬到了主任醫師,能力越大,承擔得也越多,很多中壯年的醫生自己也有一身“職業病”,他們“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體上的疲倦,醫生的累也體現在心累。醫患矛盾緊張,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給醫生帶來很大的心理衝擊和心理傷害。

紀錄片一開始是朱良付對着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説,“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説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説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裏關係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徵)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説一邊還説,‘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所以紀錄片才有這麼一幕,一次急救手術前,朱良付先用手機錄下與患者家屬的對話,確保他們知道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

《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曾説,他每個月會收到幾百封來自中國醫生的郵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醫患關係緊張。“我確信,其他國家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生像中國醫生這樣擔心。”

醫生如此辛苦卻還得憂心自己的安全,這怎麼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實實正在發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g46om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