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説到這裏,同學們知道怎麼寫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嗎?瞭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1

這部電影雖然叫《一九四二》,但是可能影射着一九六零年左右的饑荒。都是饑荒,只是執政者不一樣,所以只能説一九四二年的事,不能説一九六零的事。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內容非常豐富,引發不少的思考。

人的地位區別。

當年民間的貧富之分還是比較明顯的,地主和貧民之間有財力懸殊,在此基礎上有地位的區別。

地主可以使喚家裏的長工,但長工的地位比以前的奴僕要高一些。電影里長工栓住可以拒絕地主要求他一起逃荒的請求,還是有一定自由的。栓住對地主的依附主要是因為經濟上的差距,同意一起逃荒也有部分因為路上可以吃地主家的糧食。

民國後期,高層的地位排位應該是這樣的:美國第一,老蔣第二,高級官吏,低級官吏,宋氏家族的排位可能在老美和老蔣之。二戰後期,美國的經濟實力足以獨霸全球,軍事上只有蘇聯可以抗衡。美國的力量加快了中國抗戰的進程,也可能為中國帶來很多好處。老蔣和宋氏家族的聯姻不僅為自己獲得了接近孫中山的機會,也和老美連上了線。但這也是累贅,看看今天的日本、韓國以及台灣就知道,用政治和軍事獨立交換經濟利益無異於賣身。

老蔣的決斷都受到美國的影響,比如將國軍精鋭派往東南亞保護英美諸國在當地的利益,再比如國共談判。國軍裏裝備最好的部隊,被派往印度和東南亞,作為主力和日軍交戰,主要目的是作為外交上的籌碼,和英美交換利益。國共談判就不説了。

按現在的官階,李雪健飾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是省部級幹部,而段奕宏飾演的中華民國委員長侍從室第二處主任陳布雷可能只是個廳級幹部,但是電影裏他們倆似乎平起平坐。陳布雷和老蔣的關係緊密,再加上祕書性質的職位向來和領導接觸頻繁,所以實際地位和權力都比官階大兩三個等級,古代大臣對宦官尊敬有加也是一個道理。

回過頭來,宋氏家族的官階都不如老蔣,可實際地位卻比老蔣高,老蔣也只是“委員長”,實權卻高過政府主席之類的其他高官。這説明政治資源的流動並不只是依靠行政體系,不只是依靠公文和官職分派。人手上持有着政治資源,人以人的方式分配手上的資源,可能以法律和契約的方式流動,也可能以感情和人際關係分派,乃至進行權錢交易。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為什麼不循規蹈矩地運作?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潛規則?

因為對人類來説,感情需求和規則需求同樣重要。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關係中獲得別人的感情支持,那就難免需要以手上的資源做交換。如果每名官員身邊的人都能做到公私分明,認為拉關係是不正當的,自然不會有這樣的交易,但是喜歡撿便宜也是我們的天性,我們覺得那只是舉手之勞無傷大雅,這種現象難以禁絕。

在逃荒的過程中,人性被層層剝離。表層的是面子和尊嚴,裏層的是生存和真情。

在勸栓住一起逃荒的時候,地主不惜以女兒星星作為誘餌,説出“只有你可以保護你妹妹”的話。這時候地主的臉色就像是自家的大白菜被豬拱了的樣子。雖然栓住年齡與星星相差無幾,但是畢竟是長工,地位比他們家低多了,把自己的女兒做誘餌只是逃荒時期的權宜之計。保護未出嫁的女兒,本來是父親的職責和尊嚴,為了活命,為了安全,為了女兒,他只能放棄。

面子和尊嚴,開始剝落。

接下來是主動以瞎鹿為伍。為了能在路上有個照應,地主主動地要求瞎鹿一家人同行。本來,像瞎鹿這樣的窮人,地主躲都來不及,不會接受瞎鹿套近乎,更不可能主動套近乎。但是這些在逃荒的時候都不重要了。

再接下來是偷驢。偷盜的這種事,向來為大家所不齒。如果不是逃荒時期,地主絕不會去偷盜,但是在餓得前胸貼後背的時候就顧不了那麼多。

最後是賣身。一路逃荒,被洛陽城拒之門外的一羣人瀕臨絕境,每天都有人餓死,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地主的女兒星星原接受過西式教育的文藝青年,是地主的掌上明珠。到了這時候,為了一塊餅乾,她接受栓住的索吻,為了活下去,她把自己賣給了風塵。

為了生存,一切都剝落了,留下的是真情。

即便是快餓死了,地主也不願意讓女兒賣身,也不能讓孫子先餓死;即便是把自己賣給牛販子,即便是出賣貞操,花枝也要讓孩子們活下,讓他們記得自己的姓氏和家鄉;即便冒着生命危險,栓住也要守護住孩子們的念想,守住對花枝的承諾。

瞎鹿知道地主的兒子想佔老婆花枝的便宜,所以就不願意救受了重傷的他。可是別忘了,電影開篇是花枝到地主家借糧食的。正常來説,瞎鹿應該自己去借的,因為他知道讓花枝去借糧食可能是羊入虎口。可瞎鹿就是這麼窩囊,因為窮,沒辦法。

反抗,有主動和被動兩種。

刺蝟的反抗是偏主動的。作為窮人,災年裏他也快餓死了,於是和一大幫人一起到處揩地主的油。但這種揩油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很暴力的搶,而是先禮後兵。先説是借食,災年後還,只有地主不同意,才硬上。

瞎鹿的反抗是偏被動的。他也是窮人,而且是經常被欺負的窮人。不僅老婆被少東家欺負,自己也被少東家當眾罵慫。可是他不敢回嘴,也不敢和刺蝟一起操着傢伙到處搶地主。他的反抗只是在混亂之中拒絕少東家的求助,從地主家順走一袋糧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因為瞎鹿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即便是梁山泊上的好漢,也得顧及家人,上到宋江下到李逵,家人沒有安排妥當,是斷然不可以造反的。

誰的錯?

電影的主線是美國《時代週刊》的記者對河南饑荒的調查。美國記者對饑荒的關切似乎超過了民國政府高層。官方拒絕承認饑荒的嚴重性,否認存在人吃人的現象,表現出一副積極賑災的樣子。

實際死亡300萬以上,但卻只承認幾千人,為什麼撒謊呢?

災難直接讓人聯想到官方的無能,是對官方的攻擊,有損形象。如果災難發生,也應當報道成自然災害,與人為無關,否則就會被歸責到官方身上,是對官方的攻擊。

對官方的攻擊會險民國當局於不利,影響他們的執政基礎,影響英美諸國對他們的看法。

這是表面的工作,實在的賑災工作高層還是做了一些,至少發了賑災物資。

但是,這種賑災卻沒能起到效果,一是因為錢糧本就不夠,二是因為官僚內部消耗。因為在抗戰時期,前者情有可原。因為是抗戰時期,後者非常不可原諒。軍需官將賑災物資倒賣用於謀私,表面上説自己不參合貪污,不接受賄賂,不讓商人賣高價,實際上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樂於接受賄賂。

為什麼軍需官口頭上還是要清白,不那麼赤裸裸呢?

不管是主動索賄還是被動受賄,對百姓的傷害都是一樣巨大的。區別只是在罪責上,因為口頭上表現得不那麼主動,可以在追責的時候為自己做辯解。

災民到了洛陽城,當局卻不讓進,眼看他們餓死,卻不給救濟。災民問為什麼有了賑災物資也不給,回答説是隻有部分地區是災區,那裏的人才算災民,你們不屬於災民。

災民失去了做災民的權利。

有些得不到救濟的災民投靠了日本人,幫着他們打國軍。這説明百姓的權利不是由誰賦予的,是自然就有的,即便不給選擇權,他們依舊會選擇。

畢竟狼羣不止一個,羊羣可以選擇給不同的狼羣吃。

在老蔣面前,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對災民投敵這件事是否認的。這時候,李培基代表的是河南,老蔣代表的是國家,如果把河南比作國家的老妻,災民投敵這件事就好比出軌。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2

很久沒有幹過看完電影寫觀後感的事情了。這事比較二隻是原因之一,讓這事變得很二主要還是好片太少,爛片當道。今天要不是上個月買的團購券到期,要不是這部影片今天剛好上映,要不是還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錢版,也許我就錯過這部片了。一切都是緣分。

這部片看之前講什麼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講什麼,首先近代史一點興趣都沒。看年份搞不好是講戰爭的,也是點興趣都沒。不過,海報上印了陳道明,對這位大叔印象不錯就鬼使神差的進去看了。結果被震撼了。

影片開始,講述者説,1942到底發生過什麼,宋美齡訪美,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出最後一條,其他的進入過教科書,作為文科生,有點印 象。可是影片講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饑荒。這個,説實話,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實話説我真不知道。哪怕網上看到過,也是一晃而過,沒有 關注過。如果這部影片立意是讓大家知道這段塵封的歷史,那麼馮小剛做的很成功。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過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對於無知者而言,震撼的不僅是逃荒 者悽慘遭遇,還有撥開歷史塵埃看到部分真相時的悲哀。當時的蔣氏政府的不作為,信息封鎖,導致了河南死亡300萬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轟炸中,死在中國軍人的槍口,死在扒火車手腳凍僵掉下來被火車軋死,更有甚者,死在別人鍋裏。。。當抽象的數字具化成實在的人物和場景出現在電影中 時,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場景讓我忍不住捂耳朵,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拿手機出來乾點別的。講述的這事已經有點讓我接受無能了。

在此背景下,講述了老東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個人在這樣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螻蟻。而面對生死攸關的絕境發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説折射 中國人的人性的事情。少東家先是利用家中糧食欺負花枝,而後立馬又被搶糧的災民殺了,死前還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鐘還是夥同老東家偷洋人記者白 修德的驢,後一分鐘就被幾個痞子兵殺死在鍋裏了,也許根本無需撈出來,直接被吃了。媳婦剛斷氣,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還熱乎讓孩子吃口奶,可後來她 和孩子也沒能捱過這場災,瞎鹿要把女兒賣掉給母親買藥,母親死在了日本人槍下,而女兒後來從火車上摔下,估計也難倖存了。一隊國軍在日本人剛剛轟炸完災民 後就立馬開始搶車搶糧搶女人,而後日本人第二輪轟炸又來了。蔣介石對災民視而不見,直接導致了災情嚴重死了300萬人,而影片結尾,他也沒保住江山,逃到 台灣去了。老東家一家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就是講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這個故事裏面,沒有勝者。只有絕境 裏面人的掙扎。看的人真心難受。影片裏面的倖存者也非勝者,二十年後,一場更大的饑荒也許他們就躲不過了,而那時,不是隻有河南,是整個中國都在哭泣。而 坐在電影院的看客們呢,難道就能俯視這塵封的歷史嗎,我想至少我看過之後是感覺悲涼。歷史離我們不遠,每個人都是倖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場災難照樣是 一半天災一半人禍。那是死亡上千萬,那又是怎樣的場景?誰家沒有一段關於那幾年的悲慘故事?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再有?

同樣的導演,都是災難題材,熟悉的演員陣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點深入多了。看完發人深省。難道是一個建國前,一個解放後所以尺度不同? 不過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審片尺度放寬不少哇。看完片在網上翻看了下影評,一片罵聲。基本都是罵馮小剛怎麼沒膽拍1959。。。或是 説他發國難財。這個我不認同。就像當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來説那麼多人還需要救,幹嘛救狗如此命題看似合理實際暴力。我不是憤青。至少現在已經不是了。 不想展開1959話題,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別老拿商業巨片來坑人了。《1942》無疑是好片,至少現在畸形的社會,冷漠的人際,金錢至上的三觀, 歷經坎坷卻善於遺忘的中國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乾貨來提醒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個建國大業等片,那是廣告宣傳片好不好。《1942》雖然 導演某些地方欲説還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話題。但是能感覺到他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很有誠意。能讓人看完回家路上還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後,搬個小板凳坐等誰來拍《1959》吧。別讓我等太多年啊!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3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着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里。老東家範殿元一直遊走在故事中。曾經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己認定為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着家裏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裏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眾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直擔心並希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己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為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接受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接受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彷彿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着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小人物的悲壯。面對殘酷的現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乾”,小人物的命運不同,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後,為救活兩個孩子,四鬥米賣了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後還要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鬥米。在生存和氣節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為一種牽掛和寄託,寧可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回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説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為求條生路,甘為五斗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為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啟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温血腥而慘痛的教訓,保持生態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啟示後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係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4

11月29日,我特地去電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會去看這類題材的影片,是身體裏一種説不出的力量驅使我去的.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徵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裏拿出了一碗小米;_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麪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鉅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蹟!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説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裏説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故事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1942電影觀後感高中生範文5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着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説《温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裏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説《温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着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説“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説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説: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麼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88ov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