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精品多篇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精品多篇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精品多篇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篇一

聽到輕輕的敲門聲,我知道調律師來了,打開門是一個二十三四歲模樣的小夥子,他一邊很有禮貌地向我問好,一邊把自帶的布鞋套往腳上套。我則幫忙把琴上的書籍挪開,並把琴罩拿掉。小夥子把雙肩包放在沙發上,雙手輕巧地在琴鍵上跳動,他沒有抬頭:“琴是不是好久都沒有調律了?”一邊問一邊把琴蓋打開搬了下來。我回答着他的問話,並幫忙把礙事的東西移開。

我知道調律得好一會功夫,便自顧一邊做自己的事務去了。叮叮噔噔咚咚地約摸有一個多鐘頭的時間,我聽到小夥子起身收拾工具的聲音,便走了過去。當他知道我家孩子上學是寄宿,琴幾乎不怎麼用時,便告訴我説琴要經常用用才會更好,沒有彈壞的琴,只有放壞的音。擱置久了音質便不清亮乾脆利落了,經常彈彈音質才能保持得一直很好,而且還有可能會更好。我向他表示感謝,並表示以後經常彈彈,哪怕是胡亂一彈也好。

待他走後,我坐在琴前,想起年少時把紙箱拆開畫上琴鍵,唱着簡譜模擬彈琴的情景。那是剛剛上了國中,課程表上的音樂課,從來都是自習做作業。好象到了第二學期的時候,有次音樂課,上課鈴聲響後,同學們都照例準備做作業,可是教室裏突然走進來一位皮膚白淨,身材清瘦,戴着眼鏡,穿着牛仔褲的男子。他兩個踏步就走上了講台,轉身抬頭看着驚奇的我們説:“同學們,這學期的音樂課由我來給大家上,我姓劉,叫劉波。希望同學們能夠喜歡我的課。”

當時就覺得象熾熱的空氣中突然吹進來一陣涼爽的清風似的。同學們都是又興奮又期待,我也不例外。於是我們就象翅膀剛剛能撲騰開的小鳥急欲等待飛翔般地活躍起來。他很認真地在黑板上寫簡譜,教我們唱do re mi fa so la si,教我們跟着簡譜學唱《春天在哪裏》。以至於後來走到裏心裏都在默唱:so~la~so~la~mi~so,學會了唱簡譜,心裏高興極了!會唱簡譜對着歌詞就能自己學會唱歌。似乎學到了一項超級本領,感覺高興極了!可惜後來不知為何,學校又取消了音樂課。於是那《春天在哪裏》就成了我的中學時代音樂課的絕唱。

有位同學就住在幼兒園裏,因為她媽媽是幼兒園的老師,我有時去找她一道上學。有時候會聽到她媽媽彈琴的聲音,感覺很羨慕很嚮往很崇敬,但是從來不敢去彈一下。因為在她的屋裏,那架琴顯得很莊嚴肅靜,似乎神聖不可侵犯。我想對着簡譜在琴鍵上找到音所對應的鍵,流暢地彈出來,就象照着譜子唱出來一樣,應該就能把歌曲彈出來,而且那一定也是很神聖的。所以我一直很嚮往,嚮往能在琴上把《春天在哪裏》彈出來。一直到畢業,一直到後來,一直到後來的後來,一直到嫁人了。新買了彩色電視機,我把電視機的箱子拆開,在箱體上照着書上的黑鍵白鍵,把它畫了下來。從此,那個紙箱體就成了我夢想中的鋼琴。我就在那沒有琴音的琴上彈奏我想彈的《春天在哪裏》。

一直到孩子長大了,買了鋼琴回來,我在上面就彈了那時候心裏一直默唱的:so~la~so~la~mi~so,就彈了一句,再也沒有彈了。現在坐在琴前,思緒萬千,心裏象濕熱的蒸氣突遇寒流,無數的小雨滴一起翻湧着襲來。我想着調律師所説的話:琴要經常用,經常彈,沒有彈壞的琴,只有放壞的音。我靜靜地想:生活中似乎很多東西都是如此,比如我們的愛情,友情,不也同琴音一樣嗎?經常彈奏,並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水平,也不需要什麼專業的技能,卻能保持音質的優良,放置久了不用不彈,反倒音質不再。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篇二

我預感到大悟會為在澡堂遇到的老奶奶送行,也算是彌補母親去世沒能送母親最後一程的遺憾。

由於工作的特殊 性質,也是出於對婚姻的珍惜,大悟對妻子隱瞞了工作的真相。

面對別人的不理解,我們會失落、孤獨、寂寞、無助、糾結、迷茫、忐忑。

有些時候無聲的體驗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悟通過為澡堂老奶奶送行,也了卻了為母親送行的心願。

大悟的朋友通過大悟為媽媽入殮得以化解。朋友看到了大悟身上的大愛,從而對他的工作理解和尊重了。

大悟的太太也去給澡堂老奶奶送別,她看到了大悟工作的神聖,從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

大悟在得到妻子和朋友的理解後,他會面對更大的考驗。

我預感大悟會在父親離世前與父親和解,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他會滿懷着愛送走父親。原諒父母的不完美的功課越早完成越好,因為我們也不完美。後來才知道大悟還是錯過了父親的和解。

讓愛的人漂漂亮亮地離開,是社長從事這份工作的動力。

大悟像兒子一樣尊重、敬重社會,是緣於社長的大愛和人格魅力。

冬去春來,生命在孕育。作為他無私為人的回報,一個新生命來到他們的家庭。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篇三

與其説《入殮師》講的是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不如説它講的是一個關於旁觀者的故事。無論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長與女員工、還是焚燒工老爺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觀者”。他們有的旁觀死亡,有的旁觀所愛之人,有的旁觀他人的成長。總之,這個略顯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過“旁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安靜又耐人尋味。

我們大部分時間所體會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靜自得的視角。他在旁觀一場場葬禮的過程中,間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實流逝,體會着不同家庭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不僅僅是死亡,他還旁觀着逆流而上的魚羣,旁觀着遷徙而來的白鳥,旁觀着生者不同的選擇和堅守。

這種旁觀,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活計。人生最殘忍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改變,而旁觀這些不可改變的自然定律,卻不被悲傷所侵染需要一顆冷靜而温柔的心。於是一個個老師樣的角色出場,殯葬屋的社長引導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流逝的生命,教會他作為送行者“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温柔的情感”;澡堂總是一個人下象棋的爺爺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魚羣,告訴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就這樣,大悟作為一個稚嫩的旁觀者逐漸成長起來,他漸漸能夠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擋性與自然性,能夠平等而虔誠地為每一個死者超度。這是一個旁觀者能達到的第一層境地:冷靜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傷。

但每一個旁觀者都不能逃脱開成為當局者的迷茫,對於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大悟面對的矛盾不止一個,無論是作為入殮師所承受的社會的歧視甚至妻子的不理解,還是自幼父親離去留下的心靈空區,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對去解決。畢竟人是註定不能夠單純作為旁觀者而存在,或者説“旁觀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過去的難題。一個優秀的旁觀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綠綠後,還要能轉身面對自己。大悟最終是做到了,經過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長思考,經過了一次次入殮的心靈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麼,直視了自己對於父親怨恨之下藏着的愛與思念——這使他站上了旁觀者所能達到的第二層境地:面對自己

當然,還有第三層境地,那便是“原諒”。旁觀者為什麼會需要原諒?因為當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外界,同時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並不高尚的人類本性的時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種家庭在親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糾紛、並非出自惡意而是出自習慣的歧視、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對父親問題上的不寬容與固執……他弄懂了什麼是該堅守的什麼是該釋懷的,他原諒了死亡面前變得卑微的人性弱點,原諒了來自外界的不理解與貶低,原諒了父親也原諒了一直怨恨父親的自己。在原諒之後他積極尋求改變,改變着自己的生死觀,擔負起責任,學習着寬容。於是在觀眾眼中,一個出色的旁觀者成長了起來。

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殯葬屋的社長,那個總是一臉淡然的怪老頭。他可以説是主人公的旁觀導師,是電影中“高人”之一。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社長經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長收藏了滿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無數人的各色人生,而這盆開了花的小玩意兒和社長辦公室的滿屋新綠相比樸實又醜陋。但我卻覺得這是最適合一個旁觀者的植物——安靜、隱忍、堅強,同時也不忘記開好自己的花。

所以,當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裏的桌子上擺上了仙人掌的時候,不禁微笑起來——總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的仙人掌也會在旁觀歲月的變遷,歷經人生的洗禮之後,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兒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gzke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