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多篇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多篇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多篇

鋼琴師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範文1

這是一部描述二戰期間生活在波蘭的一位猶太裔鋼琴家的故事,導演沒有用濃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殺來表達戰爭的殘酷,他講述了一個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層社會的儒雅紳士,是波蘭最著名的鋼琴家,然而德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們大肆迫害猶太人,使波蘭的猶太人從50萬直降到6萬。影片中的鋼琴家一直是個懦夫,他從來沒有一絲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經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櫃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簡單,僅僅是生存。

看完電影,我經常回想起這樣一幅圖景,一個高大卻虛弱的身體,帶着一臉絡腮鬍子,狼狽不堪地跛行於已被完全破壞的房屋中,時不時地一些兇殘的德國大兵目無表情地從空曠的街道上踢踏而過……我在想,這些士兵,他們真的明白這場戰鬥的意義嗎?一張擺在軍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説,或許只是那個時代,那種環境造成了這一切,軍人的職責永遠只能是服從。

故事的結尾,一位德軍高級將領幫助了這位鋼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轉嗎?我想或許不是,或許只是因為他知道戰爭即將結束,或許他經歷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靈的救贖,我以為他只是一個人,而人心都是肉長的。有人説這段描述是為了煽情,而我瞭解到這的的確確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聽説鋼琴家的原型出過一本書,真實地講述了這段不堪的歷史,但由於內容涉及波蘭參與屠殺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書名,有機會一讀,我,只想瞭解那段真實的歷史。

影片的名字是鋼琴家,但我們卻極少聽到琴音,或許那個時代不容許美的東西蔓延,因為温柔流淌的琴音會穿越人的心靈,洗滌人們心中邪惡的靈魂,或許那位軍官也是被音樂征服了。我注意到這位鋼琴師在自由年代彈奏的音樂是輕柔而舒緩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邊環繞。而當他帶着恐懼,在飢渴的狀態中為那位德國軍官演奏時,他手中流淌出來的音樂卻似乎在咆哮,在斥責德國人的暴行,他以為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一個猶太人的心情……德國軍官沒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實鐵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強有力的控訴,他知道他們能征服一個民族的肉體,卻永遠征服不了這個民族的靈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這幾段鋼琴曲是什麼年代的曲子,原曲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到此,我還時不時地回想起那個落破的像被縛的耶穌像的鋼琴家,他怯生生地走進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終不忘抱着那個已經灑了大半的水罐,他實在太需要它了,所以僅管懦弱、僅管害怕,他卻始終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筆財富……

我想,或許我們不需要用槍炮去表達殘暴,也不需要用所謂壯舉來展示人格魅力,一個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許就能很好地解釋整個世界,這樣的藝術表達才最真實,最撬動心靈……

有人説波蘭人在這場戰爭中也表現的相當殘暴,所以波蘭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時間過去了這麼久,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如何把這段歷史真實地還原,讓更多的人瞭解,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才是實實在在的。記得影片的結尾處,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幫助鋼琴家找尋那位軍官,雖然他也曾受過很大傷害,雖然他曾很憤怒向德國戰俘吐口水,但他還是以德報怨,這是一種寬恕,對別人,也對自己。記得美國的南北戰爭之後,林肯總統被殺,臨死前説“不要報復”,或許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學習的。

鋼琴家的影片中有許多隱含的歷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對這部影片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近期瞭解了一些二戰的歷史,但還是感覺不足夠,未來要多瞭解,再回頭看這部片子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穫。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範文2

《鋼琴師》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一部電影,片子大概要三個小時,我看的幾乎忘了時光,直到電腦自動關掉,納粹、逃亡、男人、女人、那個世界、離我太遠,卻又很近。我只能任憑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齊逃亡,在那裏除了活着。其他什麼都失去了好處,看完這部電影,內心感到無比的糾結,人性的光輝,為什麼總是在泯滅時閃現。《鋼琴師》給了我一種心靈上的洗禮,很感激為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們。

戰爭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劫數難逃。鋼琴師也不例外。曾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的鋼琴家,從音樂迷夢中跌落下來,淪落凡塵可憐的藝術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飢餓和貧困擊倒,忍痛賣掉了心愛的鋼琴。出於同樣的理由,這位首屈一指的鋼琴家不得不在無人喝彩的小酒館中彈奏。有時,琴鍵敲擊聲還比不上錢幣的叮咚悦耳。然而災難才剛剛開始。很快,混亂的猶太區也不容許他們繼續生存。大批的猶太人即將被送上火車,生死未卜。在上車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還能與家人相擁。離開了羣體的個人生活在無望的恐懼中,是一種莫大的精神折磨。

鋼琴家暫時逃離了猶太死亡之旅,成為一名建築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髒又累,還是無法擺脱死亡的陰影。身邊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個暗示,也可能當場招來殺身之禍。工人們在暗地裏醖釀暴動,而鋼琴家再次幸運的逃出了魔窟。

擺脱了疲憊的肉體折磨,又進入了飢餓和囚禁的地獄。由於他猶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隱藏在變換的建築中,耳邊傳來隱約的槍炮聲,那是工人們暴動的信號,他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畢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飢餓和恐懼中苟活着。

之後鋼琴家象個野地的幽靈,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廢墟中尋找可存活的食物。當他最後找到了一隻罐頭時,德軍來了。鋼琴家再遇險境,只得閉目等死。當聽説他是位音樂家時,頗有修養的德軍將領帶他來到鋼琴前,要求他彈奏一曲。那是怎樣一種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遊移在琴鍵上,額前的亂髮覆在眼前,一個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貴的鋼琴前,就在前一秒,撫着琴鍵的手還在為一點食物而不擇手段。但是音樂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他被一點一點喚醒。身體慢慢地挺直,雙手也由遲疑轉為行雲流水般旋轉。很快,他就與琴融為一體。在黑白的琴鍵間,那個消失的鋼琴家又復活了。而音樂也經過災難的歷練而更加純潔,更加打動人心。德軍將領也在其中,他默許了這個不凡生命的存在,併為他帶給食物。

當重重磨難過後,雲開見日。鋼琴家重又優雅地在華麗的大廳裏演奏音樂。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麗綻放,一切陰霾不再。可電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現實中的鋼琴家會這麼幸運嗎?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間消亡的普通民眾呢?除卻戰爭,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經歷着優勝劣汰的殘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類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與偉大。當繁華過眼,灰飛煙滅時,只有人類精神的矍矍之火還在宇宙的上空飄蕩迴響。這,該是不滅的吧。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範文3

在影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戰爭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為了生活我們渴望和平。”回憶影片我們甚至不願再次去看那過去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往事。()設想:當我們坐在教室讀書時,突然一枚重型炸彈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學、你昔日的戀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們該怎樣辦,你也沒有潛力去拯救,更慘地是你被敵人判成劣等人,當你走在街道上別人用另樣的眼光看着你因為你是劣等人,同時一批敵軍士兵時時不不時拿你戲耍一下,不高興就給你一槍。這又算什麼,當看着自己的親人被敵人帶走將被殺掉而自己……那是多麼揪心的痛,為了生存只能飽受屈辱,為了生存只能躲避現實,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愛的事默默放在心中;當多次碰到鋼琴時,平時那喜愛的事只能在心中奏響。正如《鋼琴師》的題頭語: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師用音樂與強權進行着征服與反征服。嚴格説來,這部影片不僅僅僅是一個逃離集中營的傳奇、一種求生信念的揮揚和對納粹暴行的揭露,波蘭斯基在破碎的視野上拔起杯具的骨骸的同時,更講述一個在極度痛苦和壓抑中,依然持續充盈和完整的靈魂的人性故事。對於作者波蘭斯基平生最為人詬病之處,首先在於他的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放蕩不羈的個人生活。和已滲透于波蘭斯基

的影片中,也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因為童年的特殊經歷,波蘭斯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係均抱持着一種危險和不安全的看法,作為一名電影導演,他從不諱言性愛是他創作的源泉,他不僅僅自己盡情享受着性愛的滋潤,他也試圖提醒他人應當以另一種態度對待生活、對待性愛。他的作品風格恐懼感和神祕氣息一向籠罩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作品中波蘭斯基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回味歷史我們更加珍愛我們的生活,更加珍愛和平,為人性的完善,為了種族的延續,為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我們遠離戰爭。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範文4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遠處有行人走過。他們不會明白這個倉惶的男人經歷了什麼。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邁出那一步。

靠在牆上的時候,驚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中對於人性的刻畫已經被太多文字所讚美。那種客觀的視角,描述了整個時期的狀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這部片子裏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時,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在街頭無辜被殺害的流民,親手殺死自己嬰兒的母親,不明白要拿錢做什麼卻執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沒有人情的猶太警察,只因為問了一句話而被槍殺的婦女...這些都被審視的鏡頭表露出來,令人情緒沉重。

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殘酷悲歌。

猶太酒吧裏,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瓦列在極端困頓狀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裏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這些都是細節,而正是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則是它獨特的視角。

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個鋼琴家,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他逃脱死亡的同時也在雕刻着死亡,帶給我們一種生的期望,給我們勇氣應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記得上課時,老師向我們分析這首肖邦第一敍事曲。説它是肖邦為了祖國和戰爭而寫下的曲子。那時並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匆匆記下了曲式分析要點,還有那些美麗的和聲。好吧,該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該柔情的地方,就柔情。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然後到了上課時,老師很不滿意地告訴我們,你們的演奏沒有靈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因為那個德國的軍官,居然讓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許它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唾棄,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不分國界的。

鋼琴師電影觀後感範文5

從前我一直沒有遇到過某一種可以震撼靈魂的樂章,我只是在琳琅滿目的音像店裏尋找着符合自己心情的優美旋律或流行歌曲。但真正值得我憶起的卻沒有幾個,它們往往會在另一股新浪潮中隱退,成為人們不屑提及的過去。

我不懂鋼琴的奧祕,也從未關注過。只覺得那是一個所謂古典幽雅的幌子,讓人們追逐着那種文化,以便獲得藍眼睛們讚賞的目光。可我一直都錯了,莫扎特、貝多芬時至今日已就能稱為“大師”,因為在紙醉金迷的年代,都是他們的音樂傳遞着一股純粹而熱烈的情感,洗濯着人們骯髒變質的靈魂。我的這一醒悟來自於《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其中講述的是一個被遺棄在客船上的孩子1900,一直在一位長者善意的謊言中成長着。在一次客船的舞會上,他第一次看到了與之結下不解之緣的鋼琴。那首舞會上曲子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於是,那個深夜,他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神奇地彈出了那首曲子。此起彼伏的琴聲引來船上的人們駐足傾聽,他們中有廚師、富婆、傭人……

都沉浸在音樂中,忘記了一切,只盡情享受那緩緩流動的音樂。人們驚歎於1900的天賦,他用小小的指尖彈出了一首成熟的曲子,讓大人民驚奇不已。

於是,1900開始用音樂表達他對生活的種種感觸,彈奏出一段段或憂傷或歡快的曲子,而他取之不竭的靈感來自於真實的生活。。

有一幕當中,一位富人看到1900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依舊能彈出十分動聽的曲子,不禁好奇地問他:“你的靈感來自哪裏?”1900示意他看向舞池邊的人羣,其中有一位穿着華麗的老婦人。1900説:“你瞧她,曾謀殺自己的丈夫,旁邊那位男子就是她的情人。”富人按他的描述看到那個長相兇惡的中年婦女身旁坐着一位美男子。於是,1900指下的鋼琴流淌出的`音樂低沉而又緩慢,似在剖開一個華麗的外表掘出陰暗可恥的內心。隨後,1900又讓富人看向另一邊那個望着舞池中的人們發呆的年輕男子。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憂傷,深邃的眸子閃爍着大海一樣廣闊的柔情與寂靜的孤獨。1900隨即説道:“他正沉浸在以往的回憶中無法自拔……”琴聲從剛才的陰鬱變得輕柔、舒緩,似向人們訴説一個浪漫而悲傷的故事,與那個男子臉上的表情相得益彰。1900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舞會上的每一個人,用琴聲講述他們的故事,甚至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被濃縮在他的音樂裏,而這縮影卻有完整的展現着人們從生到死、起起落落的全過程。

聽了1900的曲子,我認識到好的音樂是有生命的,它可以和人的靈魂對話。當1900的指尖親吻着鍵盤,你可以看到一切都是鮮活的。那種吻,時而如暗戀中的人輕柔而怯懦,時而像熱戀中的人富有激情,時而又如失戀的人們離別時一樣苦澀。他每一個指尖都擁有不同的情感,在琴聲中找到了歸屬和宣泄,一同詮釋了完美的含義。

無需語言和肢體上的表示,音樂傳達着人類所有的愛恨情愁。我驚歎1900的才華,更折服於他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

《海上鋼琴師》給了我很多啟迪,而最重要的是教會我用所有的熱情關注我的生活,並且去享受自己熱衷的事物所帶來的樂趣。真切地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對一切報以微笑。這一點足夠我受用一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oqp35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