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精彩多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精彩多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精彩多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一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為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煙,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着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説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着布宮,或繞着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裏,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為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才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峯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為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峯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説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着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命運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會凡塵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內心不必受到諸多煎熬。命運不好的人如我,生而為人,必被俗事煩惱,便下決心斬斷三千情絲,卻也無法避免輪迴苦道。只好心懷善念,一心向佛。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二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衝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幹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捨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着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説,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説,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説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説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裏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 篇三

自從熱愛户外活動以來,每到一地,除了欣賞那些絕世的風景,我還關注那些遺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視或被遺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與我約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但是命運卻不一樣。命好的那個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遠方聽到朋友圈這首震撼內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觀看電影《岡仁波齊》的慾望,當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駕西藏的經歷。

花開,花落;有生,有死;陽光、暴雪;眼淚、歡笑。不多的語言,平緩的節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突然像斷絃的弓一樣,你雙手高高舉起,身體伸展開來,匍匐在地上。

之前,網上對電影《岡仁波齊》的評論涇渭分明。而我,作為走過、熟悉這條路朝聖之路,在電影院一直犯困,對電影的感受就一個字:悶。對,是悶,不是剋制。剋制是底下有洶湧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堅決不讓這種力量流於表面,於是對觀眾產生了一個理解上的時間差。在理解力填補完這個時間差的瞬間,觀眾突然感受到了潛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來,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究竟是什麼?如果説它是紀錄片的話,《岡仁波齊》缺乏大量的堅實細節,尤其是一路風景灰暗,完全沒有西藏藍的明快。倒是大量的現代交通工具對原始的朝聖帶來了視覺衝擊。如果説它的故事片的話,那就太乏味了。

後來想想,這也許是新生帶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早就存在代溝。於是問了兒子對電影的觀後觀,他説純是為了陪你,讓你重温西藏之夢,我快睡着了。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四

昨晚吃着餃子,順便打開電腦,看了這部下載了很久存於硬盤中的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副原生態的西藏地區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家裏的條件不是很好,家裏養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邊吃邊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羣堅定的佛教信徒,藏傳佛教的文化也深户到每家每户每個藏族人的心裏。不知道電影裏的東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來拍的,沒有去研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東西,只是從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去觀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膚比較粗糙,也很好理解,畢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區,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凍也得凍紅了,還有寒風吹着。也正如古話長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藏地區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這麼一羣樸素的人。在這裏,女人作為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並不比男人差,都很賣力的為家庭操勞。而無論男女老少,則都透露出一種最原始的樸素,儘管聽不懂藏語,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他們在説什麼。

岡仁波齊觀後感作文 篇五

我這個人大概生性涼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不太喜歡看電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這次的《岡仁波齊》都是跟着朋友圈走進了電影院。

網上好評率88%,一部震感靈魂的信仰歷程,平凡樸實艱辛無畏地行走在一條虔誠的路上,你看過就一定會被感染,這裏沒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矯情,只有生與死的寧靜,看完這個片子睜眼看紅塵時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壓力,世俗,偏見,靜下心來走走那段路,你會感受到那是一種怎樣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無信仰,何去何從?

我小時候那個時代,社會上把信仰宗教當迷信,是愚昧,是無知。風水輪流轉,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裏又變得高大起來了。是純潔,是高尚,是質樸。

信仰錢,信仰權利,信仰物質富裕,是庸俗,是市儈,是內心的污濁不堪。

在我看來,信仰宗教,信仰權利,信仰錢,信仰科學,信仰自我獨立,信仰愛情。這一切沒有高下之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線,敬畏法律,這就夠了。

很多人都説中國人沒有信仰,我不認同,至少我從小環境不是這樣的。我媽信佛,她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們家庭的順遂是佛祖與祖宗的保佑,所以她會禮佛,會記拜祖宗。

當然還有人説,西方人信教是為了感恩,中國人拜佛是為了私慾為了有求與佛祖。如果你要這麼理解就這麼理解吧。

我們農村有一種風俗,新年過後,各個村莊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唸佛,以祈求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個村沒有這麼多老年婦女,就互相幫助了,每個村的老人都會到各個村莊去念佛,這些都是自願的,沒有強迫,沒有道德的譴責,我奶奶,我外婆都會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去。這些老人是免費的,但老人吃飯,點心,香錢,佛紙錢,還是需要付出的,我媽媽就很願意這樣的付出。

為了全村人的安康,這些無償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裏怎麼就成了只有私慾了呢?是,我媽並不全是無私,她會祈禱佛祖保佑我們一家的平安健康。一個女人基於愛與責任的祈禱,在某些人眼裏怎麼就變成的污濁不堪的私慾了呢?

原生態家庭多少還會影響我,我也會禮佛,但只是以旅遊的心態進入佛堂之後的敷衍。因為我媽從來沒有強迫,引導我向佛。那些年輕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們。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個人的信仰都是基於自己的認知之後的自由選擇,這才是重點。

但是你看《岡仁波齊》的十個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聖之路,歷經春夏秋冬,歷經各種艱辛,甚至於還有孩子和孕婦。這麼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沒有一個人反對的,沒有現實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聲。

無論你的信仰是多麼崇高和偉大,無論是信仰科學,信仰馬列主義,信仰宗教,當週圍只剩一種聲音的時候,你的人生其實是被綁架了,而你還津津樂道感動於這種綁架,這就是愚昧和無知。

當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動着你的感動,理性着我的理性。這本來就是一件事物的兩個不同角度,並不矛盾。

很多人會帶着朝聖,神祕的心去看待西藏,幾年前我去過西藏,那麼借這篇文章談談我的感受。

藏民很質樸嗎?

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太多的接觸。但有一件事可以説一下。汽車路過一個山坡,剛好日落,我們覺得站在那個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這時有一個藏民過來要我們200元錢,要知道這時一個荒山坡啊。當然這不説明什麼問題,每一個人族都會有敗類。但令人深思的是我們的表現,在野外,他一個人,我們三十個人,拍好照,不給錢他能把我們怎麼樣?但我們還是放棄了,因為現在通訊這麼發達,他打個電話聚集一幫人在某個村口把我們攔截了怎麼辦?

也就是説我們的潛意識裏對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給你安全感的一定不會是某個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倉鼎足而知禮儀。

西藏的幾大聖湖美嗎?

是的,很美,蔚藍的湖水倒影着聖潔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邊,啪啪幾張照片之後,你就不知道幹什麼了。

天很藍嗎?

是的,很藍。就像夏天高温中的杭州天空一樣藍,就像G20時候的杭州。

布達拉宮好嗎?

好,雄偉,莊嚴,夜幕下的布達拉宮就像一幅徐徐打開的巨大畫幅。潔白的牆體發出自然光澤,真正的低調奢華。看過很多城市耀眼,華麗的燈光秀,如果要我評價的話,我首推布達拉宮。

西藏值得去嗎?

當然,西藏和世界每一個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樣,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為高原反應會很危險嗎?

是的,我們在沱沱河無人區的一箇中轉站過夜,那裏只有一家客棧,一家飯店,一家小診所。碰到從北京來的自駕遊客,同伴下車時發現後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後在小診所掛上氧氣袋,吊針。診所醫生告訴我們,這個人活不過兩個小時,但無論是前方的醫院還是後方的醫院,都有四小時的車程。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也不知道。

當然你也不必太恐懼,自己小心點應該沒有問題。都説318很美,但很遺憾我們是從青藏線進,青藏線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灘。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六

最近,張楊導演的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上映。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闢出了一條幽徑——9天,票房破2700萬,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了。

因為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張楊導演正帶着他在西藏拍攝的兩部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奔走於各大電影節,本刊在那段時間採訪了他,從《岡仁波齊》聊到在西藏風餐露宿的十個月,從近些年的的電影創作,聊到他的堅持、侷限和困惑。

那時,張楊對《岡仁波齊》未來的院線表現並不樂觀,具體的宣發策略也不明確。對他來説,今天的票房成績是個驚喜。對於藝術電影進院線來説,《岡仁波齊》也將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

《岡仁波齊》看起來是紀錄片,實際上是個故事片。導演的控制力在於截取藏族素人演員的生活,講自己的故事。“一個孕婦,一家三口,一個屠夫,一位死在朝聖路上的老人,電影中的這些人物是早就設計好的,只有現場拍攝是紀錄式的。”張楊説,他讓演員們正常燒火、做飯、喝酥油茶,攝像機一直開着,碰到好的場景就暫停,想幾句台詞,加在剛才的場景裏,“整部電影都是這樣拍攝的”。

這種“偽紀錄”的形式也曾出現在張楊的另一部電影《昨天》裏。當年,張楊把演員賈宏聲吸毒戒毒的經歷寫成了劇本,讓賈宏聲和父母一起,在鏡頭前表演他們真實的生活。《岡仁波齊》看似與張楊之前的作品不同,但“偽紀錄”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過往的作品中使用過,“形式和內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裏,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張楊追求儀式感,希望在馬年把它和《皮繩上的魂》拍出來。擺在他眼前的第一個難題是找投資。早年拍電影,張楊沒為錢發愁過,但眼前的兩個片子,無論從題材還是他希望呈現的影像風格,都沒有能賺錢的賣相,想要籌錢不容易。《皮繩上的魂》起碼是個完整的故事,《岡仁波齊》連劇本都沒有,他只能和投資人説説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攝方式和希望呈現的風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誰敢投啊!”張楊也覺得,自己這看起來不靠譜的項目有些為難投資人。

眼看着已經到了2013年底,再不進藏,《岡仁波齊》就來不及拍攝了。這時,好友李力站了出來。作為合力辰光的董事長,李力最賺錢的一筆電影投資是《小時代》,從那部電影裏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勸張楊拍商業片,大製作、大IP、大卡司(演員陣容),張楊總是猶豫不決。他投資過張楊的上一部電影《飛躍老人院》。那部電影沒能讓他賺到錢,眼前的這兩部電影更沒有賺錢的希望,但他依然對張楊承諾:“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給你託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資還沒到位,張楊就帶着一個30多人的劇組進藏了。劇組買了七輛麪包車,一路走一路拍,遇到縣城就住旅館,沒有旅館就住帳篷。隨隊的有廚師和醫生,餓了吃大鍋飯,病了也有人照看。他們還在當地僱了藏族的攝影助理,剛開拍的那段時間,因為高原反應,攝影師扛不動攝像機,全靠助理們出力才能順利拍攝。

拍完《岡仁波齊》,張楊把劇組擴張到120人,又花費兩個月拍完了《皮繩上的魂》。在藏區的10個月,張楊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只有缺錢時,才打電話催催投資人。

10個月下來,張楊成了現在的張楊,皮膚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銀戒指,坐在人羣中寡言少語,他有意無意地與周遭保持着距離。“剛從原生態的地方回來,大家都不適應或者排斥亂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試着分析張楊,“但他的這個勁頭持續的時間有點長。”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七

6年之前的這個季節,我一個人去了青海西寧的塔爾寺,是我的朝聖之旅。

喇嘛們唸誦經文的聲音,轟隆作響,如同天啟。在一座大殿的門口,我看見一字排開磕長頭的信眾。石頭地面被他們套在雙手上的木塊,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跡。10萬個長頭,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難想象,他們在用什麼樣的毅力去堅持這件事。我也有點不懂,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到今天,其實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許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擺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親,一直在追問:“老天是不是有時候不公平?我的爺爺什麼壞事沒做過,我的父親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為什麼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他無法理解,本來歡歡喜喜蓋房子,為什麼會發生那件意外,導致兩個工人死去兩個工人受傷。為了賠償傷亡者的家屬,他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有些一蹶不振,賦閒在家。他的生命,在出發朝聖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這條路上,其實一隻在追問因果,追問命運。

“為什麼?”是人探索自己的起點。

就如同,書寫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紙上追問我的命運,追問何為因何為果。我是在紙上,做一趟靈魂的朝聖。

曾經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一直一直在寫,到底你獲得了什麼?我回答説:好像在紙上磕長頭,一個字一個字地修行,在過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寫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為什麼那時候活成那樣。懂得了過去,於是,我就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活。這在紙上行過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盡心盡力就是了。

拿寫文章這件事説,當你想寫的時候就寫。你當它是一種生命的召喚也好,是過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寫的時候,就好好寫唄。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對我喊話“動念合一,動念合一,動念合一”。我心想,這不就是禪修了嘛,這不就是臨在了嘛。

磕長頭的朝聖之旅,或許也是這樣:意義並不在遠方,而是在動念合一的每一個當下。

片中的朝聖隊伍走到某個村莊,遇到一位老爺爺。老爺爺不斷叮嚀,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誦什麼經就怎麼走,喇嘛告訴你走幾步就走幾步。磕頭的時候,額頭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誠,心要裝下眾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數,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聖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遠方的拉薩或剛仁波齊。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聖,是在去遠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裏面的家。你要朝拜的聖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佇立。每時每刻,它都在,須臾不曾遠離。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八

《岡仁波齊》像“朝聖”,平靜至極,而《掌紋地·皮繩上的魂》則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與“魔幻現實主義”氣質,神祕、懸疑、時空交錯,人物環環相扣,愛恨交織,相生相殺,如入天堂,如墮地獄。

“這兩部作品創作形式雖大相徑庭,但內在有着極強的關聯性,它們探討的都是在路上和尋找的主題。實際上,我最終的目的,是尋找自己真實的生命和電影的'關係。

岡仁波齊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為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轉山。拍片的時候,團隊經常會遇到兩個三十多歲的苯教信徒,每天都會逆時針圍着岡仁波齊轉,而藏傳佛教徒是順時針走,所以兩支隊伍每天都會相遇,打個招呼,再擦身而過,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們的計劃是轉一千圈,我們到時,他們已經轉了兩年,六百多圈了,看起來面目漆黑,衣衫破爛,但眼神裏卻都是虔誠和執着,我常常被他們的眼神感動。大家都在按各自的方法修行,包括我自己,這一年的拍攝正是我的電影修行,而這兩部看似風格迥異的電影,實際上是我同時朝着兩個方向出發,朝着自己的電影神山進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棄已知的技巧,跳出創作和市場的安全區,像第一次拍攝電影那樣,用純真的眼光去發現,用最笨的方法去尋找,沒有完美的電影,但能在藝術上給自己設定一座岡仁波齊,走在朝聖的路上,堅定地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電影神山,已經足夠幸福了。”

電影《岡仁波齊》此前曾入圍多倫多電影節,並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但他們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觀眾最真誠的靜默或掌聲。

我們不能確定這個時代談“信仰”是否合適,但在這樣緩慢平靜的電影面前,我們未免都走得太快了……

6月20日,朝聖者們將帶着這部虔誠的作品踏上大銀幕。

請和我們一道,花一部電影的時間,坐在寧靜的漆黑之中,朝着高處的明亮的光,等等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k3md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