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 篇一

今天,我在遼寧電視台公共頻道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着,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

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接下來,于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裏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于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 篇二

週末我觀看了于丹老師做的一個講座,講座的題目是《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的內容分為了四個部分,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部分:“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教育我們要做個有孝心的孩子,中間還提到了岳飛、賴東進等幾個在孝這一方面的楷模人物。

孝順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品質,“百事孝為先”,由此可見孝的重要意義。岳飛是南宋有名的抗金名將,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正因為他的心裏有着對母親的深切的孝順和愛,才使他具備了對國家的忠孝和大愛,“精忠報國”這四個飽含深意的字就是他最敬重的母親刺在他的背上的。賴東進是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父母都是盲人,母親還有點痴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父母,而是跪着給父母餵飯,一直持續到現在,他説,他要一直這樣去做,直到父母百年之後。

無論是岳飛還是賴東進,或者其他孝順的人,他們都很好地履行了自己贍養父母的義務,秉承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他們永遠是人們的楷模,將永遠被人們記住,他們的品質也將影響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懂得孝順,身體力行把這項美德傳承下去。

人,這簡簡單單的一撇一捺,就像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孩子們在年幼時,需要父母的撫養和培育,等父母老了之後又需要孩子的支撐和扶助,如果少了任何一筆,都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想一下,如果在你年幼時父母拋棄了你,你又怎麼能夠舒適地活到現在?再想想,如果你在父母年老時拋棄了他們,他們又怎麼能夠老有所依、安享晚年?作為子女的我們,如果不好好贍養老人,可能配得起被稱之為“人”?但遺憾的是,雖然這只是很簡單的問題,有人卻仍然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孝義,經歷了華夏幾千年的傳承,自古至今都作為一座永不退色的豐碑在歷史長河中屹立,而其作為一種美德,更是中華兒女永遠不能缺少的品質啊!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 篇三

11月4日週日上午,我在法制頻道收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這一欄目。

節目一開始,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三個故事。其中,《過獨木橋》這篇故事最讓我深有感悟:

一次,一位大學教授帶着他的10名學生去過一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中的一座橋。幾分鐘後,他們輕鬆自在的順利通過了這座橋。過完這座橋後,教授便打開了屋裏的其中兩盞燈。發現這座橋是一個很狹小的獨木橋,獨木橋的下面竟然是鱷魚池,鱷魚池裏的鱷魚在池裏爬來爬去。這10名學生被眼前的一切全給嚇呆了。教授説讓他們自己過着獨木橋從回去,幾個學生卻誰都不願意。過了一陣子,其中3名學生站了起來,過了這個木橋。剩下的7名學生還是在那裏呆呆地站着。於是,教授又打開了其中3佔燈,學生們發現獨木橋四周原來都裝有防護網。於是有5名學生又重新站了起來,順利通過了獨木橋。而剩下兩名學生卻遲遲不肯過橋。

這就像我們的人生,剛開始當我們是一個嬰兒時是對夢想充滿着自信。成長到少年階段,你就有些失去自信,最後在工作上,一些難完成的任務,讓你選擇了退縮。就看你能不能踴躍跨出去。

我們還要學會感恩父母。一個小女孩,她的媽媽對她像伺候公主一般。一次,她媽媽的手不小心被開水燙傷了,當她把手伸給正在看動畫片的女兒時,女兒卻不耐煩的把母親的手推到一邊,説:“幹什麼,沒看見我在看動畫片嗎?別煩我!”

父母供你吃穿養活你這麼多年,我們要學會感恩他們,要報答他們。

在人生道路上,要學會善於和他人交往,這是給你邁出自信的第一步。交往相處當然是你、我兩個人,所以要學會“仁”。“仁”這個字意思是兩個人之間的仁愛和不仁愛關係。

人的行為將會決定人的生活和人的命運,從小我們就要養成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報答祖國吧。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 篇四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感動之餘,也提升了自己的修養。

節目主要講了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強自立、自信?首先,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一棵大樹陪着小孩長大,奉獻了自己的果實,樹枝,樹幹,讓小孩實現了願望,慢慢地,小孩變老了,他該走的地方也走過了,該看的世界也看遍了,他終於知道了要留下來好好陪陪大樹,從這個寓言中,我們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多麼的重要啊!父母就像是故事中的大樹一樣,無私奉獻,所以,我們也要更加孝順父母,報答父母。為此,于丹老師還把兩位成功人士説的例子舉出來,賴東進叔叔説:“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謝我的父母,雖然他們瞎,但他們給了我生命,至今,我還是跪着給他們餵飯,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練,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田世國叔叔説:“父母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雖然,他們説的只是短短兩句話,可這兩句話卻包含了他和父母之間無限深厚的愛。

最後,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講了自強自立,自信,于丹老師説::“這個世界上知識固然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有悟性的人,他對這個世界上知識的轉化會變成生命的智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是不太情願,找各種藉口、理由來應付,想到這兒,我不禁感到一陣內疚,在這裏,我想對爸媽説:“爸爸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以後一定會聽你們的話,好好地孝順你們。”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我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更加優秀的好學生。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 篇五

今天,我在湖南電視台公共頻道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説:“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説:“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説:“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説:“你可以把我的樹幹砍了做獨木舟。”中年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這個人説:“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着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中國小生感恩教育觀後感 篇六

因為有愛所以有期望;因為有愛所以有温暖;因為有愛所以有動力。看完《感恩教育》,我懂得了要感恩並且我對“愛”這個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愛是最簡單的愛,是一種人性化的愛,但又是最深的愛,最偉大的愛。

蘇格拉底説過: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墜落為禽獸,而人的品德也必然提高。百善孝為先“孝”字一向銘記在我心,于丹覺得: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

也許每人的意識裏都有孝,但都沒有被釋放吧!論語裏講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説過:“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就是説:孝心不在大小不分遠近。

回想,每當我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是鼓勵着我,讓我不要氣餒,給予我信心,使我努力前進;回想,每當天氣變涼時,父母親為了讓我添上一件衣服而嘮叨時,無非是怕我着涼,感冒難受,耽誤學習;回想,每當我想看電視時,母親為了不讓我看電視而嘮叨時,無非是怕影響我的學業,成績下降;為什麼此刻有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為有好多自我中心的孩子,會覺得給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給他的一切都是虧欠。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很驕縱的小男孩,他認為別人的一切都是就應慣縱他的,他只要好好學習他就就應是自我中心,所以他每一天呢,都會因為不如意亂髮好多脾氣,有一天他爸爸把他帶到後院的籬笆傍邊對他説:“每一天都發脾氣不好,這樣吧你算一下發一次脾氣就定一個釘子,看看你一天要發多少次脾氣。一天下來他看到籬笆上密密麻麻的釘子。

父母親嘮叨的一切事情,無不是那顆愛女之心的體現,而我卻辜負了那顆愛女之心。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孝敬父母吧!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一個家,是父母讓我體會到了人間有情。

這次觀看我也學會了要心存感恩。感恩父母,是父母給了我生命。感恩老師,是老師教會我知識。感恩大自然,是大自然讓我有了這麼好的生存環境。感恩讓我擁有東西的一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mjgr5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