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流浪地球》觀後感(多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多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多篇)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一

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春節檔中,票房穩居第一,帶着對劉慈欣科幻小説的信任與欣賞,我對流浪地球的期望值異常高。

結果可想而知,它給我帶來的震撼遠遠超過了我的期望,它充分展現了人類智慧的力量,感情的偉大。在龐大的宇宙系中,渺小的人類用他們渺小的力量創造期望,守護地球。

機器人那麼強大,那麼理智,為什麼統治不了世界?他們能夠在最快的時間給你最佳的解決方案,就像柯潔和阿爾法狗的對決一樣,接近圍棋上帝的阿爾法狗太出色啦。人類最頂尖的圍棋選手應對人工智能,也一樣不堪一擊。可是人類擁有機器永遠無法代替的東西——愛。“愛”包括了太多,人類能夠為了愛,拋下一切,而機器不會,他們沒有感情,他們終究不是人類。

《流浪地球》中,在災難前,或者説是事關人類存亡的大災難前,機器人莫斯(,MOSS)選擇了生存;人類,選擇了期望。王磊上校身上揹負着的期望,是他死去親人的期望,他的任務就是讓火種安全到達杭州,不惜一切代價,包括隊友的生命,自我的生命,所以他做了隊友周倩、劉啟、韓朵朵眼中的惡人,也正是這不一般的惡和堅持,成就了最終翻倍的期望。劉啟的期望一向都很簡單,他想讓妹妹韓朵朵有更好的生活,想讓他的姥爺安心離開這個世界,想帶他的家人回家。他期望達成的最終一個台階就是讓地球不被毀滅,他身體裏那份飽滿的愛,能夠為了期望,全部犧牲。韓朵朵從一個不理解“期望是什麼”的不良少女,到最終的用期望呼籲起人類期望的英雄少女,她經歷了爺爺的犧牲,哥哥的堅強,同伴的努力。她看着,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用自我的親身經歷,把對期望的理解,經過電波信號傳輸到每個人腦海中。劉培強中校選擇將伏特加扔向火花,拒絕所謂的理性,拒絕像機器一樣思考,帶着30萬噸燃料奔向木星。他明白自我這樣做意味着什麼。他的耳邊,是17年未見面的兒子的呼喚;他的前方,是有去無回的木星。

“你就數,一、二、三,抬頭,就能看到爸爸了,這次,你必須能看到我。”劉培強中校帶着他對妻子的愧疚,對劉啟的思戀,對老馬與他的友誼,點燃木星,點燃35億人類的期望,換來了地球脱離木星引力的成功。

整部影片中,你看不到超級英雄,孤身一人去闖蟲洞,也不是復仇者聯盟裏,寥寥幾人就能夠拯救世界。人類的全部救贖,期望,分給了每個人,僅有全部人類一齊才能夠拯救世界,拯救這個被聯合國拋棄的35億人類。與其説是人類共同體散發出的團結一致的強大魅力感動了觀影人,不如説是觀影人因為這部電影,喚起了內心的那一刻英雄心。

無論最終,命運將我們或者地球變得怎樣,我們都選擇相信期望!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二

大年七年級,我和爸爸媽媽看了一部中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這部影片可謂是中國科幻片的一個里程碑。我最喜歡劉啟,他活潑、勇敢、不怕困難。

未來,人們發現太陽正在急速膨脹,並且在不久之後整個太陽系都會被太陽吞噬,最終爆炸。為了自救人類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團結,提出了一個叫做流浪地球的想法,就是把地球強行帶離太陽系。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三

《流浪地球》是一部成功的影片,這個不需要質疑,質疑一部票房已經超出預期,並且超出同期上映影片很多的電影,是非常可笑的。而就其自身製作水平來看,這無可爭議的票房成功,使它成為了一個飽受爭議的現象級電影,也是非常自然的現象。

我們確實以事實論成敗,但不可以單純的成敗論英雄。

作為一部科幻題材影片,本片的特效是成功的,但如果説是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巨大成功,這就有點少見多怪了,誰家過年還不吃個餃子?傻子長到幾十歲也該學會説句拜年話了。據我所知,在影像計算機特效應用技術方面,由於我們國家在IT產業方面的一些優勢,這些成功是水到渠成、理所應當的,這一點在前幾年的一些國產電影(如鬼吹燈)特效中已經有所顯露,這絕非意外,也絕非什麼了不起的突破。更重要的是,這個成功不過是類似國產手機美拍功能的成功,從本質上説,是中國IT業的成功,和電影行業的關係其實不大。因為電影行業在特效方面的工業進步標誌,應該是由該電影能夠引領的革命性工程技術手段,比如當年星球大戰、指環王和阿凡達所開創的計算機合成特效技術;或者是創新性的畫面設計,比如梅里埃、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等電影對航天器、宇宙、未來世界的想象性設計。以上這些在本片中是沒有的哪個軟件是我們為這部影片研發的?從冰天雪地到空間站哪個場景不是似曾相識?所以這頓過年餃子從皮到餡都是美國機器加工的,我們的進步在於終於熟練的使用美國機器包出了符合我們自己口味的餃子。

這部電影的故事描寫是相當失敗的。從人物上説,這部應該有英雄的電影,我居然沒找到英雄;當然你非要説電影裏某些人物的行為和犧牲足以稱為英雄,那我只能説,這種標籤英雄聊勝於無吧,就更別提主題中本來應該有的人物羣像描寫了;空間站和地面的故事關聯性和同步性也非常差,説是生切硬換、死拉活拽都不過分。

至於一些觀眾討論這部影片的所謂科幻硬核,進而引用科學理論來抨擊這部電影的常識性錯誤,這就有點吹毛求疵了。科幻片就是科幻片,它不是科學紀錄片,也不是現實生活片。科幻片的科學技術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人們對未知未來的想象,只要影片自身邏輯能夠自洽這就足夠了。另外經典科幻片,往往其目的並非是表現科學,而是對未來未知科學發展和世界變化對人或人類社會影響的哲學性思考,包括政治,倫理等,這在劉慈欣原著中也是這樣。沒有任何一部科幻故事片可以經受住現有科學理論的質疑,如果有,那它一定是一部非常糟糕的電影。所以不管符不符合科學原理,在我看來,《流浪地球》中飄着一條長尾巴的地球在宇宙中的身影很美,這對一部科幻電影就夠了!

對一部電影的批評,最好是基於電影作為大眾藝術的性質出發來做出。這其中的兩個關鍵詞,大眾做的足夠好,特別是它的全面好萊塢化科幻包裝的青春類型片(包括檔期選擇)本質,繼承了自《飢餓遊戲》以來的青少年市場引導的成功模式,又能以國家元素迎合國力上升期民族自豪感所激發的更廣泛消費羣體的消費衝動,不管是有意無意,這做的足夠好了;另一個關鍵詞藝術前面已經説過,除了特效的精工細作,本片乏善可陳,説是失敗也不為過,這種失敗並非藝術創新的失敗,所以沒有任何價值,純屬該做好沒做好,從這一點上説,我們的電影工業化道路還任重而道遠。它商業和藝術上的巨大反差應該引起有識之士的認真思考,而不是簡單的吹捧和否定。

所以《流浪地球》的現象級,除了商業上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國電影工業(如果説有的話)發展的一些特殊現象。如果我們只關注一個現象,忽視其他現象,那麼這就只能是一次現象,而非一些人期望的里程碑了。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四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去電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不適合人類生存,為了新的家園,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這個任務,被稱為 “流浪地球”。在完成這一宏偉計劃的進程中,無數人挺身而出的故事。

其中讓我最感動的一段是,國際空間站的中國航天員劉培強,為了讓地球能夠成功脱離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駕駛着擁有30萬噸燃料的國際空間站引爆了木星。劉培強常常對兒子劉啟説過一句話:“兒子,當你想爸爸的時候,便抬頭看木星,倒數三秒就能看見我”。可當劉啟長大後知道了父親在騙他,並對父親的離開不理解,甚至記恨他。可是當他看到自己的父親最終引爆了木星,拯救了地球的時候,也最終理解了父親的偉大。

電影中的男主角劉培強,為了點燃木星,拯救地球,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讓我們感動,但是如果我們不保護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媽媽,未來需要多少個“劉培強”來拯救我們?我們現在就要從自身做起,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保護自然環境,讓地球母親更好的庇護我們人類生存。

流浪地球觀後感心得 篇五

寒假,我觀看了《流浪地球》這部票房高達40億的電影。它的劇情令人記憶猶新。

地球本來是圍繞太陽轉的一顆行星,可是太陽因為膨脹將會吞噬地球,聯合國決定將整個地球帶走,離開太陽系。為此人類在全球製造了1萬多台很大的推進器和轉向機,幫助地球改變轉向,並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將用時2500年到達宇宙裏的新家園。途中因為木星對地球的吸引力加大而使地球向着木星撞過去,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法讓地球不撞到木星。全球政府發佈通知讓各國救援隊的人都回家跟家人相聚等待地球滅亡。中國救援隊在最危急的時刻想出了一個辦法:木星上有很多氫氣,點燃木星氫氣,讓爆炸的力量推開地球。為此其中幾位隊員在執行任務中喪命,還有幾位身受重傷,歷盡千辛萬苦,可惜已發射的火力離木星還差五千公里。就在最後一絲希望破滅的時候,一位中國的宇宙飛行員決定點燃空間站增強火力,可是國際政府讓他放棄地球。這位飛行員為了地球上的三十五億人類還是將飛船引燃,引燃氫氣並且光榮犧牲了。

我最喜歡電影中的“希望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這句話。正是因為有了希望,主角才能和隊友們一起拯救地球,改變人類絕望的處境。我們只要有了希望的話,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嗎?就像是地震後的父與子,如果父親沒有“兒子還在等我”的希望,他不可能在廢墟處堅持挖掘了三十八個小時;如果兒子沒有“父親還在找我”的希望,他不可能鎮定自若的在廢墟中保護着十四個同學度過暗無天日的三十八個小時。希望,卓實是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六

元旦那天,我和媽媽、姐姐們去看了中國第一部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是根據作家劉的小説改編的。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在未來,太陽會因快速老化而迅速膨脹,直至爆炸,然後太陽系將不復存在。面對絕境,人類啟動了流浪地球工程,在全世界建造了一萬個行星發動機,讓地球停下來,把方向改為4。兩光年外的新家。但正因為如此,地球表面温度降到了零下80多度,剩下的35億人只生活在離地面5公里的地下城市。在經過木星時,由於木星引力的急劇增加,樹木即將相撞。雖然救援隊最終修復了71%的推進發動機和100%的轉向發動機,但地球的毀滅是無法改變的。在人類最絕望的時刻,中國救援隊想出了唯一的辦法。

看電影的時候有好幾次淚流滿面,一瞬間都捨不得眨,怕錯過每一個精彩的畫面。我震驚了,震驚了電影中意想不到的情節和壯觀的場面;我很自豪地寫下了;科幻電影質量的一個重大突破。我被宇航員劉培強的生命犧牲、全世界人民團結一致救人以及劉淇和他的家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所感動。

影片中的一些細節非常感人:劉培強根據木星的位置在國際空間站的窗户上畫了一個圈,計算出他要回家的時間,和親人在一起十幾年了。努力和想法無法用語言表達;上課的時候班長説了一句關於理解希望的話,在這個時代和DIA一樣珍貴;韓朵朵的電台希望在關鍵時刻是我們回家的必經之路!希望雖然難得,卻永遠在我們心中!其實每一個為地球生存而奮鬥的人,都有自己關愛的家庭成員,但也要為自己的任務和信仰做出犧牲。世界上每個人都為了延續人類文明,如此拼命地想保護地球。他們都是拯救地球的英雄!

看完電影,我默默的希望人類能像電影裏一樣,在遇到重大危險或災難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克服困難!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七

當我們在討論一部科幻電影的時候,我們都在討論什麼?

時任國際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的劉培強,在即將前往宇宙星海執行任務時,對着懷裏的兒子説,他走之後,會變成天上的一顆星星,兒子想他的時候,抬起頭就可以看見。

17年後,地木行將碰撞,人類決定轟炸木星,反推地球,然而行星發動機的能量差5021公里無法抵達木星。劉培強請求聯合政府,用撞擊空間站的方法為行星發動機提供額外能量,他駕駛着主控室,向生命的盡頭奔去,途中,兒子劉啟的通訊信號終於傳輸進空間站。

劉培強被高温融化前,對劉啟説:“來,兒子,三,二,一……”

“抬頭”兩個字,沒來得及説出口。

當我們在討論科幻電影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正是那片需要“抬頭”仰望的星空。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美大陸始終是科幻電影的主產地,作為普通觀眾,我們習慣於捧着爆米花觀賞一部具備好萊塢BUFF加持的科幻電影,我們通常管那叫作“大片”。

《流浪地球》出現之前,國產硬科幻對於本土電影而言,尚屬空白。

2015年3月18日,《三體》正式開機,這部由張番番導演,張靜初、馮紹峯等人主演的電影,改編自劉慈欣人氣最高的科幻小説。

彼時有許多聲音説,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要來了。

然而,2016年6月,電影出品方遊族影業人事變動,導致《三體》整支特效團隊被更換,關於“已拍攝的素材根本不能用”的説法甚囂塵上。

影片被無限期推遲上映。

軟科幻拍的是想象,硬科幻拍的是未來。

《流浪星球》的科幻屬性“硬”在哪裏?它硬在電影開篇用作前情提要的旁白,告訴觀眾太陽正在急速膨脹,預計不久後要吞沒地球,人類為求生存,決定帶着地球逃難;硬在空間站中各項基礎設施的設定搭建,工作交接、離崗手續、同聲傳譯、休眠機制,和已然形成獨立智能人格的Moss;它還硬在,用翔實的論據,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若非氫氧混合易爆炸的文本理論,劉啟一干人拯救地球的情節就無從談起。

《流浪地球》的最不可忽視的“硬”,在於它時刻不忘自己的科幻屬性,並緊密地以此為基礎,搭建了圍繞末日延展的宏大世界觀。

影片伊始,全球範圍內的行星發動機已經建造完成,它們提供的驅動力,幫助地球正式踏入了流浪之旅。隨即,我們在這顆流浪的地球中,看到了聯合政府為人類建造的避難所――地下城。

顧名思義,地下城位於地表以下,耐低温,安全係數高,配套建立了齊全的軟硬件設施,住宅、學校乃至娛樂場所一應俱全。若以地表為線,昔日的地上世界與今時的地下城,就是人類社會的兩面鏡像。

在環境惡劣的末日氛圍中,有了地下城,人類的普遍存在便有了紮實的説服力。

但大部分的情節並非發生在地下城。地表以上的末日景象,是《流浪地球》呈現的重點。被冰雪封凍、等同死城的北京與上海,東倒西歪失去生命力的地標性建築,讓這部科幻片在中國觀眾的視覺中落地,全方位無死角的特效構建,將未來拉近,切實可感。(片中有一座建築名為“上海奧運大廈”,年份標註的是2044年,同時,從其它廢棄的中國城市來看,未來城市的佈局面貌可窺一斑,這份來自幕後團隊充滿趣味的想象力,可謂是增強影片獵奇觀感的足量彩蛋)

單有景象怕是不夠,既然是在科幻的語境中講述地球災難,當然就要有相關情節加以表述,用無時無刻不在爆發的險情,來穩固人類實施“流浪地球”計劃的本質動機。

於是地震、塌方、巖漿等災難片場面接踵而至。CN171-11小隊帶着能重啟行星發動機的火石執行救援任務的一路上,意外頻仍,如同西天取經。

那些彷彿為電影院大銀幕而生的大片場面,是未來自然的反噬,也是國字號科幻的搖旗吶喊。

值得稱讚的是,無論是地下城還是地表世界,無論是微觀上展現人類後末日生活,還是宏觀上涉及的磅礴恢弘的大片場面,《流浪地球》始終沒有越過科幻的圈層。附着科技元素同時各具特色的後現代建築,確保了跌宕情節的可行性與統一性。

影片搭建並維護世界觀的決心,為影片的劇情建立了堅固的底層邏輯。

《流浪地球》最令人動容的“硬”,在於它,或者説它背後的創作團隊,賦予了科幻宏偉又細膩的温度。

温度來自人類文明。

有觀眾問,為什麼未來的人類不像《2012》中那樣,乘坐飛船直接逃難,非要帶着地球一起離開太陽系。

電影已經給出了答案。因為地球承載着人類幾千幾萬年的文明歷史,它不僅是一方為物種生命源源不斷輸送水土的地域,更屬於人類的精神寄託,無論在劉慈欣的原著還是改編而來的電影裏,地球和人類的關係皆如共同體,帶着地球,才叫流浪,拋棄地球,只能是逃荒――泯滅精神,行屍走肉般的逃荒。

這其實也在討論,何為“活着”的命題。

而當地球即將與木星相撞,聯合政府推算出前者生還的概率為百分之零時,我們看到了在即時的情境下,編劇做出的近一步妥協――火種計劃。

既然文明的果實註定要毀滅,那就保留文明的種子。

所以後來劉啟一行人決定用最後的措施給地球製造一線生機時,令人震撼而動容。這無疑是末日絕境中最耀眼的啟示錄,一場由最初的一場山火、一場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衍化而來的滅頂之災,由人類創造,最終亦由人類力挽狂瀾。

地球和人類的關係,像極老港片裏那些相愛相殺的兄弟,人類曾經狂妄而無盡頭地背叛了地球,終於在最後它奄奄一息時良知醒悟,決定傾其所有付諸拯救。

承認吧,“最終救援”段落的催淚,不僅是電影拍得好,更因為,我們同樣是文明的種子,果實就在我們心裏。無論你對現實中的生活有多麼不滿意,本性裏的精神基因,無法挪移。

這就和足球場上每次聽到國歌都會起雞皮疙瘩一樣的道理。

種子要留,果實也不能丟。

《流浪地球》允許人文力量的全盤介入,小至家庭倫理(父子關係、兄弟關係、收養關係),大至國世情懷種族命運(文明、尊嚴)。

每個角色背後都有故事。韓子昂帶着一家人跟隨救援小隊進入上海時,感慨道:“我們的家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隨即他向收養來的孫女回憶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生活,那種朝九晚五、粗茶淡飯的日常,對於未來的年輕人而言,無比陌生,但它卻是促使“流浪計劃”計劃最終成形的最根本的原因。

正如Moss所説:“要求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不可能的。”

人類身體裏流淌着的血,有家的影子,有情感的顏色,它們剝奪了人類一直理性的權利,也賜予了人類可以戰勝一切的決心和勇氣。

沒錯,《流浪地球》講述的就是“人定勝天”的故事。

放眼未來,僅憑眼下一部《流浪地球》,自然無法斷言,中國科幻電影的全盛時代將就此開啟。

這麼説,是對電影,也是對科幻片的不尊重。更何況,拋開所有先決預設不談,《流浪地球》也並非一部十全十美的電影,劇本的Bug,對白的粗糙等問題我們沒必要刻意迴避,鼓勵要鼓勵,批評也要批評。

《歌手2019》第三集的主題我很喜歡,拿來用作題目:道阻且長,莫問歸途。

《流浪地球》是一次就現下而言,難能可貴的類型嘗試。郭帆和他的團隊,將科幻這一難度頗高的題材,帶到了中國電影的大家庭中,至於以後,它能否和家庭中的其它成員和睦相處,它自身又會在這裏成長到何種地步,我們都不知道。

但是最起碼,《流浪地球》證明了,中國電影的大家庭是歡迎這樣的成員的,既然如此,其他的電影人,是否能再加把勁,給“小破球”多找幾個朋友?

國產科幻電影的前路仍舊白霧茫茫,郭帆撩開幾寸,走了進去。

進去了,就別出來。即使迷路,即使困頓,即使眺目遠望只有混沌一片,那也是科幻場景的靈感來源。

加油吧,中國科幻。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八

寒、暑假想必是同學們最盼望的日子了。假期不僅能放鬆我們緊張的學習壓力,而且讓我們有時間去見識各種新事物,學習各種新知識。就拿我來説吧,這幾年的寒、暑假裏我領略過華山的險峻,品讀過四大名著的魅力,體驗過音樂考級的酸甜苦辣……今年的寒假,我見識了一個新事物,那就是——中國硬科幻的崛起!

説來也巧,前不久我剛拜讀完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今年春節各大影院又熱映了大劉的另一部力作——《流浪地球》。又恰巧今年我在學校裏抽到的新年願望卡是——去看一部電影。這下,我自然要第一時間去過一把科幻癮了。

在卡上3D眼鏡後,全方位的科幻世界就開始了:太陽快速老化,體積增大,不久就會吞沒地球,甚至整個太陽系,地球危在旦夕。行星防禦理事會這時提出了“流浪地球”計劃,即在地球上建造一萬台轉向發動機以及赤道巨型發動機來推動地球轉移到4.2光年以外的新家園,但這樣做後人類就只能住在地下城了。這天是大年三十,天才少年劉啟想帶妹妹韓朵朵換個過年的方式,他們偷開姥爺的工程車來到地面,想看看那曾經的家園,但由於地球受到木星引力的作用,兩百多台轉向發動機失去了推力,地球的大氣層也被木星吸去了三分之二。行星防禦理事會提出了救援方案,並把劉啟的工程車徵用了。雖然種種救援方式都失敗了,但天才少年們又想出了“用火焰點燃木星,再用木星產生的反衝力推地球離開”的方案。但被行星防禦理事會予以否認,他們認為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卻以犧牲自我的方式支持了少年們拯救人類的想法。最終天才少年們成功了,地球也重新獲得自由!

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它的的確確把我的心緊緊地吸引住了,以至於帶進影院的爆米花到影片結束後還沒有拆過封。在我看來,這真算得上是一部標誌着中國硬科幻走向成熟、逐步崛起的影片!中國的觀眾本來就很少有機會接觸科幻片,為數不多的科幻迷也總習慣於歐美人的碧眼金髮和機器人怪獸,而這一次,我看到了中國科幻片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衝擊力很強的視覺特效。雖然,導演沒有保留大劉的白描細節,失去了大劉特色的硬科幻理論知識,但影片結尾處的中國航天員劉培強的壯舉還是讓不少觀眾偷偷擦拭了眼淚。我想,這對於剛起步的中國硬科幻影片來説,已經足夠了。我在為這部影片感動的同時,也為我們國家有大劉這樣的作家,更為我們如今的祖國而感到自豪!你瞧,中國這幾年的經濟飛速發展,北京舉辦了奧運會,上海承辦了世博會,杭州召開了G20……其他領域也都有了驚人的鉅變,我們的祖國正向着一個新的台階邁進。

這一次我看的雖然只是一部128分鐘的中國科幻影片,但它大大增強了我的信心,它讓我看到了:我們的祖國是有實力的!一切都在向更好、更高的方向邁進。對於我來説,從影院出來的那一刻也覺得身上的擔子似乎更重了一些,雖然我不一定會是那個拯救地球的天才少年,但我一定要為成為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而努力!

流浪地球觀後感 篇九

是首位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劉欣慈——眾科幻小説裏,第一部真正變成影片的作品。《流浪地球》在電影院如火如荼地上映,我個人認為:影片無論從對細節的處理,還是對作品的刻畫,不愧為媒體所言,《流浪地球》堪稱國產科幻片中里程碑式的一部精美影片。

故事設定的背景是在未來,由於太陽急速衰老膨脹,沒有了太陽,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人類為了生存下來,開始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稱為“流浪地球”計劃。地面上將不再有人居住,僅剩餘的人口都在人工建造的地下城生活,靠着科技投影出的假象,藍天白雲、青青草地,迷惑人們的視覺,可在這背後,覆蓋的是一塊塊腐朽的鋼鐵組成的廢墟,死一般的沉寂包裹着,僅能夠聽到的,也只是生靈的哀歎。

影片一開始,沒有急於進入劇情的主線本身,而是耐心交代了兩對父子之間的情感關係。年幼的劉啟坐在父親劉培強的腿上,倚靠着他看天文鏡裏宇宙裏的木星;韓子昂坐在旁邊,看着兒孫倆,臉上也掛滿了笑容。劉培強將通行證交於韓子昂,也把劉啟託付給他,這樣,他們就可以免受殘酷的抽籤,順利進入地下城安全生活,自己到空間站去工作。

劉啟與韓朵朵好奇來到地面上,陰差陽錯的和韓子昂以及一些人員成為了救援隊,隨着故事的推進,我們可以得知,劉啟的家庭始終處於殘缺狀態,對父親的感情是悔,是恨。他反抗父親的指令,心中與父親敵對的心理屹立不動,但這只是大多數的時候,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劉啟心中的感情得到解放,他理解了父親的選擇,第一次走進他的內心,第一次與父親感同身受,完成了一個男孩到一個男人的心理蜕變。

生命的犧牲,在影片裏最是尋常。但這些在與命運搏鬥的人物也沒有時間為犧牲的人哀傷,只能為了大眾的利益繼續前行,劉啟如此,韓朵朵如此,那些救援的人也如此,他們要忍受親人的離別,犧牲自由的時間,揹負沉重的使命前行。

“希望,是這個年代裏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正是這份希望,令苦難中的人們重獲新生,令彼此分離的人能夠緊緊相擁,也讓人們明白生命的珍貴,讓地球抓住求命稻草,得到新的生命。

電影《流浪地球》觀後感8 篇十

今天作文班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流浪地球》。

電影講述了太陽急速衰老,地球將會面臨滅頂之災。人類在地球上修建了一萬多座行星發動機和轉向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在尋找新家園的路上,發生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中國宇航員劉培強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地球。

影片當中最能感動我的就是劉培強和兒子劉啟的對話。劉培強去太空執行任務十七年,他在對話中向劉啟説出了自己的無奈,並對劉啟説:“當你抬頭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時那就是我。”然後駕駛着國際空間站撞向木星,引燃了木星上的氫氣,強大的衝擊波把地球衝向了安全的區域,自己也光榮犧牲了!看到這感人的一幕,我也流下了淚水,我覺得劉培強是天下最“帥”的父親!

我們現在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從來沒有想象過我們的地球未來是什麼樣子的,真的有一天我們也面臨這樣危害的時候,我們能像劉培強、劉啟父子那樣去拯救我們的地球嗎?所以,我們現在要團結起來,保護我們的地球,不要面臨那樣的災害,一起創建我們美好的家園。

通過這部影片也讓我明白了,我們在生活中要低碳出行,多植樹。哪怕當真正的危險來臨的時候,我們也不要放棄希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o5mm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