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我的法蘭西歲月》的觀後感(多篇)

《我的法蘭西歲月》的觀後感(多篇)

《我的法蘭西歲月》的觀後感(多篇)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一

這天,我觀看了《我的法蘭西歲月》這部電影,其中講了鄧希賢(鄧小平)爺爺年輕時在外求學的故事。電影中,有一段故事令我感觸很深:在即將面臨不能繼續學習的時候,他臨危不懼,就算把自我的衣服、錢包賣了都還要學習。在沒有生活費和學費時,那時的鄧希賢爺爺,幹着苦工,邊掙錢邊學習,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的呀!

回過頭來,我又想到了,那時的鄧希賢爺爺的精神實在可敬,實在是令人學習的榜樣。在艱苦的時候,就能體現一個人不一樣的精神品格。由鄧希賢爺爺的事蹟,我聯想到此刻一些人,不懂得珍惜完美的時光,不努力學習,每一天只想着攀比自我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學習鄧希賢爺爺的精神的話,那麼每一個的學生都會是棒棒的!

説到這,我又想到了一個片段,當時的鄧希賢爺爺,在一個造鐵廠工作時受到了包工頭的欺負,鄧爺爺給他們講道理,還受到了斥責,訓斥。就在這時,鄧爺爺忽然明白,一個沒有威信,不強大的國家的人在別人面前是沒有發言權的。這又激勵鄧爺爺發奮學習,因為他明白,只要有文化知識才能壓倒別人!

在那裏,我看到了當時中國的落後,無法強大起來,當時的政府又都是賣國的政府,中國在外人眼裏只是一隻無用的小螞蟻。想到這,我已憤憤不平地想發言了,如果 ww 要讓中國強大起來的話,務必讓新一代的孩子學習鄧希賢爺爺的道德思想,努力奮鬥,讓中國強大起來。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國中優秀 篇二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説過:“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明白怎樣愛國。”無疑置否,鄧小平爺爺就是這樣的人,他用畢生的精力忠實地實踐着愛國的使命,為祖國振興作出了感天泣地的不朽勛章,成為萬人景仰的人物。

影片《我的法蘭西歲月》生動地再現了鄧爺爺青少年時代的光輝形象,讓我們在重温鄧爺爺年輕時精神風範的同時亦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怎樣愛國有了更深的理解。

清朝末年,列強入侵,軍閥混亂,民不聊生。鄧希賢(鄧小平爺爺的學名)苦於報國無門,救民無路,遂懷一腔救國濟世的熱誠,和同鄉兩位夥伴一齊遠赴法國勤工儉學。然而,法蘭西並非他們想象中的天堂。很快,他們就因拖欠住宿費被學校停學,生存也隨着陷入絕境。

身處異國他鄉,求學無能,求工無望,一日三餐毫無着落。這是多麼令人恐慌的一件事情啊!這時候,只要有一線生存生機,誰都會牢牢抓住不放。

幾經周折,機會最後降臨!商店的老闆同意讓他們扮演小丑招攬生意!一個同伴留下了,鄧希賢和另一個同伴卻義無返顧地走了。他們挺着堅硬筆直的脊樑,走了!

他們走了,我卻哭了。在生存與尊嚴面前,他們毅然選取了後者。雖然,前途茫茫,心路茫茫,然而,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在舉目無親、人情淡漠的異國他鄉講骨氣——這,對於年僅16歲的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勇氣,這勢不可擋的勇氣,就來源於血脈裏汩汩流淌的愛國深情。否則,生存的慾望會戰勝一切!

成長啟讀

多麼令人敬佩的鄧希賢啊!

所幸的是,走投無路的鄧希賢意外得到巴黎一清潔工米歇爾的幫忙,而後,又結識了中國進步青年周恩來、王若飛等人,遂加入少共,三人成為密友。

鄧希賢的道路越走越寬。

一天,鄧希賢和外國人比掰手腕,雖然他竭盡全力,但,還是輸了。然而使人驚訝的是,鄧希賢不但不氣餒,反而充滿自信地説:“我會成長的!”——短短五個字,卻鏗鏘有力,落地有聲,比任何豪言壯語更富感染力。

都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從貧困交加的舊中國走來的孩子卻能如此地堅強自信樂觀。這比泡在蜜水中,因一點小事就悲觀失望萎靡不振的我們要強多少倍?因這句話,我的心就這樣感動着。

是的,人是會不斷地成長的!任何一種結果都不是永恆的。永遠的勝者是那種擁有勝利者心態的人。

不是嗎?在法蘭西艱難的五年歲月中,鄧希賢從一名求知若渴的學子到一名堅強的職業革命家;從理解革命真理到主動參加反對北洋政府向法國政府借外債的“拒款鬥爭”再到1924年7月周恩來回國,他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旅歐共青團”執委的重擔……這,就是令人欣喜的、充滿暴發力的成長!

為了更好地振興中華,他心懷憂思,不甘落後,革除積弊,立志改革,同祖國一齊成長。而今,我們的祖國媽媽已走過苦難,走向日新月異、百業俱興了。

雖然,她目前還不夠強大,還只是發展中國家,還有一些缺點和不足,但,“長江後浪推前浪,病樹前頭萬木春”。她,正挾着狂飆,以一種不服輸的勝利者的心態呼嘯着衝向未來。

同學們,就讓我們咀嚼着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名句:“祖國,我愛你,連同你的缺點!”讓我們像鄧爺爺、周總理一樣,緊緊抓住青少年的大好時光,把源源不斷的愛國動力化為學習的行動,刻苦拼搏,孜孜以求,長大了用真才實學,與所有志同道合的愛國人士一齊,齊心協力打造出祖國最絢燦的明天吧!

《我的法蘭西歲月》觀後感 篇三

法蘭西,浪漫之都。一切都似一幅油畫般靜謐而又美好,又作為工業革命的先聲,自由浪漫之思想彌散,無數人為之嚮往。對比20世紀初的中國,軍閥混戰,思潮混亂,內憂外患,富可以左右國家權勢,窮則只能變賣兒女,金錢,權勢可以壓倒一切。在這大廈將傾之時,湧現出為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愛國拳拳之心,更對法國充滿嚮往,希望學成凱旋救國。四川廣安,年僅16歲的鄧希賢,因為成績優秀,父母也想盡方法全力支持,最終以最小的年齡錄取成為留法學生的一員。鄧希賢一行興奮而又激動,聚在一起,幺叔鄧紹聖説“學成歸國,然後造火車、輪船、大炮,讓家鄉也能有上海的車”,除了鄧希賢外,他們的留學目標十分單純,起先並無周恩來蔡和森等人的馬克思主義和更高的信仰。可是,他們最後死的死遣送的遣送,這道路並不像目標一樣單純。

他們到了巴黎,高聳入雲的埃菲爾鐵塔,流光溢彩的街道,美麗的塞納河,金碧輝煌的宮殿,殊不知這些和其浪漫自由的思想都和苦難的現實成為了生生的對比。時至法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本來在中國就難以維繫生活的留學生在這裏就更加艱苦了。何況中國人頭頂仍然壓着喪權辱國的條約;留學生們的維持費被華法學社高層中飽私囊;留學生們收到法國人的歧視,做工艱辛,求學無門;外交官員口口聲聲的“弱國無外交”,尸位素餐又勾結外邦;華工的待遇連一批牲口都不如……

國家四分五裂,生靈塗炭;民族一蹶不振,怯懦軟弱;人民羣龍無首,水深火熱,怎麼辦?

那就親手打碎,然後重建。

也只有這樣一羣人,敢於打破,敢於重建。

鄧希賢遇到了陳延年與陳喬年,趙世炎與周恩來……那一個個現在在我們心中無比崇高的名字。鄧希賢與他們一同成為周恩來口中的“盜火者”,他們那時的力量並不夠強大,這微弱的火苗隨時都會被黑暗吞噬,他們並不畏懼,也毫無退卻後縮之意。正如魯迅先生的眼中的死火,必須在凍滅和燒完做出選擇,這樣一羣人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選擇燒完,燃燒也許結果和凍滅一樣,可是那充盈的光與熱永不消散或許點燃其他人的心,他們毫不退縮,他們堅決反抗,這個時代和所有時代一樣,所有沉默都是順從,只有敢於高歌反抗才是唯一驅散黑暗的方法。他們激昂江山,指點文字,縱橫捭闔,伶牙俐齒,無一信手拈來,他們辦《赤光》,希望赤光籠罩整個神州大地;他們反抗不平等的借款條約,團結同學,而非青年黨勾結外邦只為自己回國能成為領袖,他們在乎的並非自己而是全中國人民的利益。

這一羣人,是為自己信仰而活的人,相比當今被稱為無信仰的時代,他們因為信仰,所以不曾懷疑,不曾退縮,不曾恐慌,不曾畏懼。那批昔日的青年早已在血和光中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他們壯志凌雲志趣相同,一來二去便是最堅硬如鐵的兄弟情;還有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蔡暢自由旖旎的愛情,他們一起為黨而奮鬥,向着前方勇往直前,這一切都是因為那指引前行的信仰之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r7me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