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同上一堂課個人觀後感多篇

同上一堂課個人觀後感多篇

同上一堂課個人觀後感多篇

同上一堂課個人觀後感 篇一

《同上一堂課》賦予了學生課堂獨特的感染力和傳播力,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築牢了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充分體現了茁壯心靈的育人功能。本期內容分三個部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紅教師徐川圍繞“堅持理想信念 打好青春底色”的主題,深刻闡述了理性愛國的含義,激勵同學們以思想素養為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期望,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武漢大學“85後”教授鄧鶴翔以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虔誠與堅守,鼓勵同學們在學習中一定要積累和堅持,並勉勵學生“應將人生能力與思想素質雙向發展,才能成就人生的高度”,“在追夢之旅上,興趣是理想的導航燈與催化劑,只有做好最想成為的自己,才能創造最好的社會”。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史鐵林,把新時期雷鋒精神的實質內涵和時代價值融匯到課堂之中,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弘揚傳承雷鋒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融入青少年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撰寫觀後感,表彰身邊學雷鋒典型,主題班會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將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同上一堂課個人觀後感 篇二

為了激發了教師們參與課堂教學改革的熱情,培養教師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週,唐莊鄉第一中心國小開展了“同備一節課,同上一節課”活動。

“同備一節課,同上一節課”活動要求同年級同學科教師講授同一內容的課,不參與展示課的教師和領導幹部一起參與聽課。上課前,各教研組組織教師研討教學思路,進行集體備課,反覆鑽研教材,確定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上課後,所有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以上課案例為載體,從他們對教材的處理、教具的使用、教法的運用、學法的指導以及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還就如何解決教師自身面臨的實際教學問題進行交流與互動。在交流互動中,既欣賞又質疑,形成思維碰撞,加強相互間的研討和動態合作,從而產生新的教學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學策略,最終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唐莊鄉第一中心國小開展的“同備一節課,同上一節課”的教研活動,喚醒了教師的教研主體意識。這種教師羣體之間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對話式氛圍,有利於教師們取長補短,去粗取精,彰顯各人風采,讓不同個體的知識與能力在探討,衝撞,分享等行為之中得到全面昇華

同上一堂課的觀後感 篇三

莊嚴豪邁的國歌聲中,遍佈世界各個角落的5萬餘名交大師生同時起立,同唱一首歌,表達戰疫情、強信心、同發力、打勝仗的堅定信念。

“疫情公佈以來,學校第一時間成立由書記、校長擔任組長的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目前已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宮輝表示,下階段學校將繼續圍繞做好師生健康檔案、創新工作方式、深入開展非師生人口排查等方面做好疫情防控。

鄭慶華則詳細介紹了疫情防控期間及新學期階段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畢業生就業等教學工作安排。他説,學校將通過推遲返校報到註冊時間、優質在線開放課程面向社會開放共享等具體舉措,確保達到“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研、停課不停工”的總體目標。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舉行公開課,有着特別的意義和期待。”王樹國説,這堂公開課不僅是具體任務的佈置,更是一堂動員課,一堂西遷精神的宣講課,要向大家表明幾個奮鬥目標:一是絕不因疫情而影響學生一堂課;二是要做到幾個“必須”——春季學期的任務必須春季學期完成;面對疫情必須要在心理上要有所調整,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確保不因疫情而耽誤學習進度。

張邁曾指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要抓緊每一天時間,運用適當形式,主動思考、自覺工作,全力做好本學期各項任務的推進,儘可能把疫情的影響減到最小、降到最低。“沒有過不去的寒冬,沒有不到來的春天。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每一位師生員工都做好每一項工作,就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防控疫情和持續發展兩份合格的成績單。”

同上一堂課的觀後感 篇四

“雷鋒精神”是國人精神領域獨特的文化符號,是永不過時的寶貴精神財富。為引導學生了解雷鋒事蹟,踐行雷鋒精神,昇華個人境界, 3月9日下午,宜昌英傑高中別開生面地舉行了“同上一堂課,雷鋒伴我成長”的主題班團活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在活動中,當同學們通過重温雷鋒的光輝事蹟,真正走入他的內心世界,無不為之感歎和震撼。雷鋒那如玉石般光輝俊潔的人格,那如皎月般澄澈人心的話語,彷彿投射到同學們的心中,激盪起一陣陣的漣漪,久久在同學們的心中迴盪。

“對於當下的我們,雷鋒給我的啟示就是要用愛來對待我們的父母、老師、朋友、親人和社會,讓世界因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我的感受是,做人不能自私,而應常常想着別人。幫助別人,温暖別人,自己也會覺得更加幸福快樂”在活動中,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暢談對雷鋒精神的心得感悟。精彩的發言,獨特的感悟也迎來了同學們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據悉,學校將在三月份開展以學雷鋒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將雷鋒精神作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讓雷鋒精神永駐每個孩子的心間。

同上一堂課的觀後感 篇五

我看了由湖北教育頻道播出的《同上一堂課,雷鋒告訴我》,雖然看的只是重播,但這一堂課讓我對雷鋒精神有了更新的認識。

雷鋒原本是個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戰士,他做的每一件事情也很平凡,然而就是這數不清的平凡故事構造了他的偉大,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將永久而清晰的刻在人們心中。直到今天,那些有雷鋒精神的人就被人們親切的稱為“活雷鋒”

於是就有人學習雷鋒的為夢想拼搏的精神。比如體操王子楊威,他夢想着成為冠軍,即使他個人全能拿了第七名,但他沒有失落,他又苦練了四年,他説:“我要為教練爭口氣,我要為國家爭口氣,我要為所有人的付出得到回報。”就是這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卻讓他有了足夠的信心,從此他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在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當然還有人學雷鋒奉獻與服務的精神。比如武漢盲校的張龍老師,在她的幫助下,把吳迪同學培養成了一位優秀的音樂人。她説:“奉獻是一種給予,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熱愛。”

所以我們學習雷鋒就要樹立“人人都能當雷鋒”的信念。就如一斤半嬰兒壯壯的事例,竟達到了10590人的捐助。除此之外還有武漢好人吳天祥,人民好醫生王爭豔,“犟媽”易勤,“錘釘兄弟”謝舒明、彭龍,當代〔小雷鋒〕嚴昌筠等等,他們無一不為着我們的祖國和人民做着貢獻。

雷峯曾在日記中寫到:我願做高山巖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裏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我們應該學習雷鋒,把雷鋒的精神和事例繼續發揚下去。

同上一堂課的觀後感 篇六

雷鋒,一個影響全中國數代人的英雄人物,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在精神上激勵着中國的一代人又一代人。他平凡而又偉大。他不是將軍,卻立下了了不起的功勛;他不是文豪,卻寫下了絢麗的詩文。他如此平凡,如此年輕,像一滴小小的春雨,滋潤着億萬中國人的心。

在當今21世紀,雷鋒已經遠離了我們,但雷鋒偉大的精神卻牢牢地刻在了我們的心裏。雷鋒的生命是短暫的,可是他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他的一生中,堅持夢想之路,奮力前行。

是的,夢想是成功的翅膀,它像黑暗中的明燈,為我們指明方向;它像人生海洋中的帆船,帶我們駛向成功的彼岸。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就如同沒有了靈魂,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楊威,中國體操奧運冠軍,冠軍之路從來也不是平坦地。雖然經過無數次挫折,無數次的跌倒,但他卻從不輕言放棄。他向我們證明:只要有了夢想,並奮力前進,堅持不懈。你就會發現實現成功其實並不難。

英雄的事蹟感染着我們,英雄的精神激勵着我們。我們,未來的新一代,將沿着英雄的腳步,堅定地走下去。

同上一堂課的觀後感 篇七

今年的3月5日是第54個學雷鋒紀念日,為積極引導學生學習雷鋒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黃龍中心學校按照上級文件精神,組織全鎮各校觀看了由湖北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省教育廳、湖北廣播電視台聯合舉辦《同上一堂課:我們的價值觀》電視課堂。

當天,筆者走進黃龍中學七(5)班教室,同學們正被教室裏電子白板上教授的講課所吸引。網紅教師徐川以“理想信念”為主題,以傳統姓氏文化為切入點,以汶川地震,日本宣傳購買以及范瑋琪道德綁架等事件為例,深刻的闡述了理性愛國的含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他幽默風趣的語言時不時引來同學們的會心一笑。隨後,武大教授鄧鶴翔慷慨發言:“我的夢想是什麼?興趣是實現夢想的催化劑。”最後,華中科技大學史鐵林教授也在課堂上講述了他與科研團隊近40年的艱難發展歷程。他們通過現身説法或生動感人的故事,詮釋了我們的價值觀、詮釋了歷久彌新的雷鋒精神,引起了筆者和在座學生的強烈共鳴。

節目結束後,老師和同學們意猶未盡,黃龍鎮各校都對學習雷鋒精神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大家明白學雷鋒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並表示要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弘揚雷鋒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據悉,本次活動黃龍鎮中心學校作出了明確安排部署,並要求各校所有學生圍繞電視節目內容,結合自身學習生活和成長經歷,通過演講、撰寫觀後感、做好人好事等方式,將開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vk67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