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一

一、美育的含義

美育,又可以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我們可以從具體過程、實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考察。首先,美育是一種以情動人的美的教育。一方面,美育是始終不脱離美的形象的教育;另一方面,美育又是通過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其次,美育是一種作用於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以美啟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再次,美育是一種對人的全面塑造。馬克思主義的美育理論強調人的自、全面的發展和人感覺的豐富性的解放。“每個人的自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發展的條件”。美育對人的符號實踐能力的培養,最終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諧、自的發展,全面實現人的豐富性。

總之,美育的含義在於,美育是運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號實踐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美育的特徵

從對美育的含義的理解,可以見出美育的特徵: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樣性。

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過程不是嚴肅的而是伴隨着個人趣味的激發和滿足。與德育和智育要求嚴肅和莊重不同,美育總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覺生動、活潑、有趣,這正是美育的一大特徵。比如一首寫愛情的民歌《圈兒詞》:“相思欲寄從何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裏。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儂意。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整圈兒是團圓,破圈兒是別離。還有那説不盡的相思,把一路圈兒圈到底。”這首詞彷彿是一篇“圈兒的愛情闡釋學”,滿眼大大小小的圓代表細細密密的思——這是第一層形象;是誰賦予這些圈兒以如此豐富的意義?我們似乎能看見那個坐在燈下、沉浸在思念裏的少女,感受到她內心細微的波瀾——這是第二層形象。這時,詩的話語如破謎一般引領着我們的感情,定格在那情思繾綣的美妙時刻,使得我們比在日常生活裏更能深深感受這種愛的動人和美妙。情感陶冶與形象玩味過程相伴,對形象的理解融匯在會心一笑中,這些都成為美育過程趣味生動的表現。

美育的感染性:

美育的實現依靠的就是人與活的形象之間的情感交往。情感的感染在美育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以致必須把認識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審美情感之中,以潛移默化而不是説教或講解的方式存在。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兩首:“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美育的多樣性:

美育的多樣性,是指美育在時空上的靈活自如和在個體上的顯現差異的特性。第一,美育較少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靈活地進行。美育的範圍廣闊,花草樹木、山川湖海,一本令人無端狂笑無端哭的小説、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劇大千世界處處有美,也就處處有美育的發生;而在時間上,美育可能在日常生活和勞作中隨時發生和停頓,而不像一般的德育和智育必須在正常工作日進行。第二,美育隨着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而表現多樣風貌。一部愛情小説,有人感受最深的或許是那感天動地的愛的堅貞,有人或許對其中追求自的意志更加有體會,它也許激發你對青春的眷戀,也許衝擊你對人生的信念美育不能像數學或物理等一般知識教育那樣,有一種一加一等於二的唯一標準,它常常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審美感受也總是在共同性、相似性的基礎上表現出個體差異。

美育的特徵還有很多,但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樣性則是其基本的和突出的三點。從美育的實施手段方面看,它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就有趣味性;從美育的心理基礎方面看,它要調動人的感情活動,就有感染性;從美育的運作方式來看,它靈活自、因人而異,就有多樣性。三個方面的特徵,共同形成了美育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的獨特形態。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大學教育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或功效,這是大學美育必須首先明確的問題。為此,學者們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有學者指出,大學美育重在通過感性關注成全人的生命、通過情感激發完善心理結構、通過引導體驗走向自我超越、通過人文關懷發展個性。有學者從個體價值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大學美育能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優化審美趣味;能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形成創新品格;能賦予大學生人文關懷,建構精神家園;能塑造大學生審美人格,促進和諧發展。還有學者基於大學美育本質的認識,指出大學美育本質上是以提高人的審美素質為目的的文化教育,與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加註重人的價值觀念、人格境界、精神個性、趣味修養的培養與訓練;作為一種個性教育和發展教育,它的宗旨不在於傳授謀生的本領,而在於幫助人探索和尋找一條發展之路、向上之路,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構上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

三、近十年我國大學美育研究存在的問題

1、研究內容缺乏深度與寬度

縱觀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美育的研究,雖然眾多學者發表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關於大學美育的本質、特點、功能、課程設置和實施途徑等具體問題的研究卻存在着大同小異、低水平重複的現象,缺乏既符合大學生審美髮展特點又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穎獨特的理論,影響了大學美育科學化的進程,制約了大學美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大學美育研究必須注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僅要對已有成果做進一步深化研究,而且還要不斷拓展其新的研究領域,如大學美育的結構問題、大學美育的過程與規律問題、大學美育與大學其他各育的關係問題、大學美育的模式與方法問題、大學美育的師資培養問題、大學美育的科學評價問題等,從而使大學美育理論逐步得到完善和發展。

2、研究方法缺乏整合與創新

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必然會影響研究結果。方法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論發展的主要標尺。任何理論觀點上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都源於研究方法上的細微差別。反思近十年我國大學美育的研究,大多侷限於微觀研究,即從某一視角、某一側面進行研究,而宏觀和整體性研究則相對缺乏;理論研究、經驗總結研究較多,但實證研究則比較欠缺。研究方法的相對陳舊和單一,已成為制約我國大學美育研究的主要瓶頸。因此,必須注重大學美育研究方法的整合與創新,以大學美育基礎理論的研究帶動重大實踐問題的研究,以單純進行大學美育研究走向大學美育的整體性研究,從而推動大學美育研究的深入有效開展。

3、大學生審美形成過程研究的缺失

大學美育是教師和學生兩種最積極、最活躍的人的因素組成的,它既包括教師傳授美的過程,也包括學生接受美和形成美的過程,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但是,於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往有關大學美育的研究明顯過於重視教師對美的教授和灌輸,過於重視教師在美育過程中主導作用的發揮,而忽視了大學生對美的接受和生成,忽視了大學生在美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大學美育的低效甚至無效。對大學生審美形成過程進行研究,於更接近大學美育的本質和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因而更有助於大學美育功能的發揮和任務的實現,這也將會成為今後大學美育研究的突破口和熱點課題。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二

這幾天,我觀看了“美育雲端課堂”,它有音樂、美術、舞蹈、戲曲四大領域,邀請全國的藝術家參演,為全國大中國小生上演了一場藝術盛宴。活動以“用美育傳承延安精神”為宗旨,目的為提高青少年審美素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用紅色文化培養時代新人,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5月25日,“盛·放”——全國10家藝術院團接力聯播,中央音樂學院邀請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歌劇院、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10家著名院團為全國我們帶來的網上雲展演、美育大講堂活動。我被動聽的交響樂吸引了,開始着手瞭解什麼是交響樂。

交響樂是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絃樂曲,各樂章的體裁與奏鳴曲極似,規模更大,音樂主題有較大發展,管絃樂法更豐富,表現戲劇性較強的內容。交響樂隊是近代大型管絃樂隊,按規模大小,分為小、中、大等編制。通常由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各組樂器組成。

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不同於其他交響樂的古樸,它有一股蓬勃的朝氣。開始,圓號和小提琴的聲音流淌,緊隨其後的是長號,蕭和鼓的聲音傳出……到後來急轉直下,又猛然回升……一曲結束,我沉浸在音符的海洋中,感到回味無窮。

這次的音樂會,讓我感到很震撼,這震撼的效果離不開他們平日裏的努力練習,讓我感受到音樂的美。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觀形象感人,寓情於理,以情動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前提。我們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賞、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審美知識,知識面越廣,越能辨別真偽和美醜。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三

美無處不在,它可以是外在美,也可以是一種心靈美。但在藝術中也藴含着一種特殊的美。

陶瓷也是一種藝術,它也有着一種特殊的美,它不僅擁有着美,還擁有着悠久的歷史。迄今,製作陶器的方法也是一代一代的傳受着。

今天,我們來到了陶器製作基地,只見叔叔踩着踏板,雙手捏住泥土,裏面那圓圓的“鼓”不停的轉着,泥土在那位叔叔的手中變成了一個大大的花瓶,花瓶外面均勻,雖表面是棕色的,但是,他們將塑好的花瓶拿去烤制後,再將其塗上白色,畫上那一條條五彩的圖案。

望着那花瓶,我們彷彿看到一片潔白的天空,在空中彩霞若隱若現,那條蜿蜒的長龍,身上的鱗片細細密密,臉上似乎掛着威嚴,讓人有些恐懼。那條龍的眼睛好似被畫活了,用一根筷子輕輕敲打花瓶,一鍵聲音及其清脆的聲,這種聲音似乎從花瓶的口中湧出。

花瓶那纖細的身體又是那樣的美麗,它的腰細細的,從上往下看,自然向上大而中戲下面鼓鼓的。形成一條彎彎的波浪,再將幾數玫瑰插入瓶中,為裝飾點綴,我似乎看到的不是一個美麗的花瓶,而是一個穿着花裙的窈窕淑女,站在那兒。它的表面是那樣完美無瑕,光滑的表面沒有露出一絲絲的凹凸痕跡,將水滴滴在花瓶裏,咕咚咕咚,我彷彿聽到了一位音樂演奏家,在燈光的照亮下,它的表面被照得反光,那生動的話,也為它的美景錦上添花。

當你看見它時,似乎他很是珍貴。將它擺放在羣中,它是那樣耀眼迷人。其不止花瓶是陶瓷做的,碗也是,那看似不起眼的泥土,在修飾之後,類似於完全釋放,從一堆泥土,變成了一個潔白的花瓶。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學習心得 篇四

美誰不喜歡?我們應該把天生的感受力變成自覺的、有意識的作為,自覺的按照美的尺度來建造我們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術館才能感受到沒美的現象,不只是在電影院、音樂廳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無論在字體上還是在意境上,都是讓人感到舒服的。美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嚮往,也是對追求的一種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種修飾,男人的美是一種氣質,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歲月的烙印;美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情感體現,這也正是幾千年來人類所追求的一種精神。我也自認為是一個有一定的、樸素的美學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計劃要讀一讀美學方面的理論著述。曾借閲了《美學原理》,記不確切作者是誰,應該是黑格爾一類的名人專著。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頁,便讀不下去了。

確實讀不懂!在中國小時學習過美術,我以為,美學跟美術一樣,學過以後我才知道,美學是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我瞭解到,美學與美術並不是同一概念。現在終於有機會通過網院這個平台好好地學習美學,雖然很抽象,但確實是收穫良多。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是18世紀中葉的事情。當然,審美活動、審美現象是自從有了人類生活以來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來裝飾身體的貝殼、石珠、獸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線紋和圖形、巖畫和洞穴壁畫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類產生裝飾和娛樂自己的最初意識之際,人便不僅同動物生存狀態有了質的區別,而且其審美意識的最初萌芽也已誕生。

可以這麼説,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動存在,就有人對美的感受、追求、創造以及對美的問題的不斷思考。審美是一種人類精神活動,是一種給活動主體以豐富而複雜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動,並且還是一種通過這些主體的心理感受而獲得其意義的活動。因而研究審美,首當其衝應該研究的,就是人類在這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中獲得的各種各樣的心理感受,人們將這種感受稱之為“美感”。

研究“美感”,我們卻很難直捷地用一兩句話給出“美感”的定義。這不僅是因為在漫長的美學發展史上,就此曾經有過許多的爭論與異議,而且還因為美感的定義其實也與美的定義一樣,涉及到美學領域裏幾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問題。對“美感”的理論界定,與此前美學家們致力於對美的界定一樣,實際上正是美學中有限的幾個最核心的問題中的一個。美學中所有不同理論、不同觀點的爭辨,只要是具有理論意義的爭辨,大致只能出於兩種最基本的分歧。

其一是緣於各人欣賞趣味的不同,其二,則是緣於理論出發點的差異甚至對立。休謨説“趣味無爭辨”。他的意思當然不是説不會有人去為了趣味的事而爭辨,實際上因為趣味不同而引起的爭辨確實太多太多。休謨的意思是,當某種爭論涉及到趣味的方面時,恐怕就很難以輕易地得出誰是誰非的結論。

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個體在趣味上的差異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但是在這“眾口難調”的差異之中,如果各執一端,難免有“東向而望不見西牆”的弊病,美學史與藝術史中曾經出現過,以後必定還會繼續出現的諸多理論、觀點、風格與流派,其中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趣味上的差異性。

不同風格與流派的代表人物經常互相攻訐。古典主義者看不起羅可可風格,現實主義詆譭流漫主義,托爾斯泰極不喜歡莎士比亞,其間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盡。縱然我們能夠找出許許多多理論上的根據,來證明某一種藝術風格比起另一種風格來更有生命力,或者説某種風格在某個特定的場合顯得更加適合時宜,我們親身的審美感受卻好象並不受這些理性的證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於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靈中與對象產生碰撞。面對這樣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審美感受,如果我們不想變成為感性領域裏的暴君就只能這樣説,因趣味不同而產生和出現的感受的不同之間,恐怕並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要是真實的而非虛偽的審美體驗,就是正確的。

在真正的審美感受領域裏,沒有錯誤可言。正因為此,休謨才説“趣味無爭辨”。中國的美學研究雖然走過那麼漫長、曲折的路,然而比起西方來,時間還是短得多。中國美學研究到現在才100來年,西方美學研究到現在已有250多年,這是從美學誕生算起的。西方從20世紀開始,美學研究有了一個很大的轉向,我們稱之為“語言學轉向”。就是説基本上從20世紀以後,再去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研究什麼是美,給美下定義,這樣的努力已經大大減少。

人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諸如審美心理學、藝術心理學等等的研究上。特別是20世紀後半期更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美學,但幾乎沒有一派美學再花很多精力去研究美的本質。應該説我們在這方面比他們晚了很多。之所以落後,有很多原因,一個原因是建國後我們受前蘇聯的影響比較大,有很多東西沒有跳出傳統的框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長期以來閉關鎖國。跟西方有比較大的隔閡,存在所謂“鐵幕”,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被割斷,對西方一些新的東西疏離已久。審美活動也就是審美。

首先我覺得把審美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有着現實的根據。在現實中,在我們生活中間,審美現象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這些現象不過是我們要探討的或者我們要進行研究的一個切入點。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生活的內容極為豐富駁雜。

審美的活動,審美的文化,審美的現象,可能到處都有,甚至可以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不可能離開這些審美的活動,審美的氛圍。第一個就是自然美,就是對自然界的審美。隨着人類文化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自然界的東西進入了我們審美的視野。我們原來強調的一種自然美是山水的秀美,但另外一種我們或許不一定看成是很重要的自然對象的,如某個山石的怪形怪狀,有些看起來很怪誕的東西,也可以進入我們的審美視野。

自然界的很多東西,都能夠進入我們審美的範圍,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就是藝術美,這是藝術活動的產物。各個方面、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藝術作品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快,現在已成為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間不可缺少的部分。雖然每個人審美趣味不一樣,對有些藝術的對象可能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同一個人對有些東西欣賞對有些東西不欣賞,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藝術天地,藝術活動的天地。我們如果真的完全離開了藝術活動,如果全部藝術生活真的都從我們的生活中剝離出去,那我們就很難活下去了。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五

世間到處都是美,有心靈之美,品質之美,然而,我覺得最高貴,最優雅的是藝術之美。

馬,在古代,是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更是馳騁沙場,威風凜凜的動物,它們帶給人類很多幫助,所以,現在人們創造了很多關於馬的藝術品。

我們家裏放書的書櫃裏,有着一匹馬的雕像,它渾身金燦燦的,盡顯出它的尊貴與優雅,然而,尊貴與優雅中,還不失威風與霸氣。好象它就是馬中之王,不論任何一匹馬見了它都要進行膜拜。

這匹黃金馬的兩個前蹄揚起,兩個後蹄穩穩的踏在地上,堅實的馬身雕刻的有板有眼,馬背上披掛着一個鑲着紅寶石的鐵鞍,這馬鞍讓本身就威風,霸氣的黃金馬看起來多了幾分大氣。那雙明眸裏寫滿了威嚴,仔細看看,我彷彿看到了它馱着它的主人,威風凜凜的馳騁沙場,奮勇殺敵的景象。我覺得最突出的地方是它的尾巴,它的尾巴看起來非常柔順,像是隨風飄蕩,那一絲絲鬃毛,看起來清清楚楚,惟妙惟肖。

我還記得,有一位藝術家説過這樣一句話:“這世間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世間的美吧!

美育雲端課堂學習心得_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六

近20天的培訓學習已經結束,雖然時間短暫,但是記憶難忘。靜心回思,收穫頗豐。

一、政治理論素養得到提升。這次黨校學習,安排了一系列的理論基礎課程,尤其通過講解《共產黨宣言》、《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觀看專題片《不朽的馬克思》,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系統講解了黨的十九大報告,這些學習使我茅塞頓開,更加堅定理論自信。全力推進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是14億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只有動員億萬人民羣眾積極參與才能完成。這就需要我們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

二、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説:“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路上墮落、生活上腐化。”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中國革命和建設所遇到的困難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共產黨能發展到今天擁有8900萬黨員的大黨,就是因為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比忠誠。在為人為服務講話台我們領悟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精神,通過觀看情景劇《延安保育院》我們領悟了共產黨人心繫羣眾的百姓情懷,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我們領悟了共產黨人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在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我們領悟了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在樑家河我們領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環境中與人民羣眾幹事創業的忘我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我們一切事業的領導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要牢記黨的宗旨,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

三、激發了幹事創業的激情。習近平總書記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那麼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服務部門,我們也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為中心的思想,要緊跟新時代主題,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終把服務企業牢記心中,為企業謀發展,想企業之所想,為企業發展壯大盡職盡責,當好企業的“服務員”。要建立為企業提供快速便捷的諮詢服務通道,讓每一個企業都能及時獲取並瞭解相關政策信息。有效落實各項企業扶持政策,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國家、省市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建立“政銀企”協調會議制度,幫助協調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建立企業幫扶工作機制,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解決用地難等問題。

美育雲端課堂學習心得_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七

根據組織安排,本人有幸赴延安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學習培訓,先後到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樑家河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楊家嶺和棗園革命舊址等地點現場參觀、聆聽講解、閲讀史料。通過學習,對延安精神有了直觀深入地認識和體會,感觸頗深,收穫四點心得:

一是要領會踐行“忠”字,自覺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時的環境下,儘管沒有先進武器,沒有充裕物資,但萬千有志之士甘心跟隨共產黨,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匯入革命洪流,源於對革命信念和共產主義事業的不懈追求。生活在當今的優越環境中,我們要深感幸福來之不易,更要主動鑄牢理想信念,緊跟黨的步伐,做忠誠的共產黨人。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全黨的宏偉奮鬥目標。具體到我們每個黨員個體,就應在貫徹落實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就應恪守紀律和規矩“紅線”,做到會幹事、不出事;就應努力做優本質工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貢獻全部光和熱。

二是要領會踐行“樸”字,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倡導默默奉獻精神。面對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等困境,毛澤東同志帶領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鑄就了延安軍民的艱苦奮鬥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也在此被提出,並在全黨認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裏,經過“四關”歷練,帶領村民打深水井、挖沼氣、打壩修田等,改善了樑家河發展落後的面貌。反觀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缺少的正是這種質樸、奮鬥、敬業和服務精神。因此,無論在任何工作崗位,都應繼承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投入滿腔熱情,真正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尤其是組工幹部,更要帶頭樂於奉獻、甘於犧牲,不分工作日和節假日,自覺“泡在辦公室,盯在崗位上”。要牢固樹立“服務至上”的理念,當好“勤務員”,任何時候都與服務對象心連心,把服務對象滿意作為工作的第一標準,誠心誠意為其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三是要領會踐行“毅”字,保持百折不撓品質,提升幹事創業氣魄。延安之所以被稱為革命聖地,是因為在這裏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不斷走向勝利。而革命勝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在毛澤東同志的帶領下,全體軍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保持了頑強的精神毅力。進入新時代,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將面臨新的問題。對此,我們要以無畏無懼的勇氣,必須擔當的作風,提升幹事創業的氣魄。組織部門承擔着加強對黨的建設的具體職責,組工幹部就應勇於擔當,面對組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做到不迴避、不上交矛盾;就應勇於攬責,在特色品牌創建上開拓創新,不甘落後;就應保持百折不撓的精神韌勁,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腳踏實地跑好歷史接力賽中自身“那一棒”。

四是要領會踐行“實”字,堅持腳踏實地幹事,不斷增強工作實效。延安時期,共產黨成功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的法寶就是理論聯繫實際和實事求是。毛澤東思想正是在此逐步成熟並寫到黨的旗幟上。對於組工幹部,就應把解放思想與謀發展結合起來,敢於創造性地實踐;就應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把每項工作做細、做實、做出成效。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學習心得 篇八

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來多年,對學生的發展很重要。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對如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如何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為等,同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瞭解以及體會。

素質教育是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同時針對現有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素質教育關係到民族的未來質量,綜合國力的提高,人力資源強國的建設。但是必須看到,幾年來推進素質教育雖然在幾個方面有所突破和進展,但是目前還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傾向。當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學率,中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情況;存在着重視語數外等主科教學,忽視音、體、美等學科教育和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的教育,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的情況。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確實的推行素質教育,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在日常教學中要依法治教,自覺遵守學校安排的課程、課時、規範學生的作業量、作息時間,不能只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要全面的進行考核,把健康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

深化素質教育,就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工作中要以育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依法保障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努力開發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改變那種只重視升學有望的學生的做法。促進學生以德育為核心的全面發展。克服那種只重視智育,甚至於只重視考分,而忽視德育、體育、美育的“應試教育”傾向。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有時間思考問題、參加社會實踐和從事感興趣的自主學習活動。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重視發展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大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按照“遵循教育規律,運用科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認真組織施教,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現行的中國教育體制中,素質教育的貫徹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為素質教育不是簡單地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不是單純地去鄉村體驗體驗生活,更不是不考試、不留作業。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敢於質疑、懂得創造,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才是素質教育的本質,才是學校教育的職責。所以作為一名教師,一名推行素質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斷的學習,不斷接受新觀念,充實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適應日益變化的教育形勢,努力做一名自覺踐行素質教育的工作者。

美育雲端課堂學習心得_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 篇九

巍巍寶塔山,見證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綿綿延河水,訴説着十三春秋軍民一家人的光輝歷程。紅色聖地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延安精神傳承勞苦大眾的心聲。

從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踏進紅色革命聖地,到揣着延安精神的寶貴財富握別中華民族搖籃,幾日的延安培訓使我深深地為延安精神所打動。

這次去延安培訓學習,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對延安幹部培訓學院靈活的講課形式很有感觸。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對老師的講課形式進行了精心的安排,日程安排非常緊密高效。老師們在課堂上講、在樹下講、在車上講、在革命遺址前講,講課方式也由單一講課和説唱結合,故事不斷、事例不斷、驚喜不斷,將延安抗戰時期的黨同人民羣眾水乳交融的情誼悄悄地編織進了波瀾壯闊的延安精神故事中,聽着、説着、唱着、接受着延安精神的洗禮,大量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不知不覺走進心田,刻入了腦海,開拓了眼界。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培育的偉大精神。它的原生態就是當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張思德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等,每一個延安精神的原生態都有它特有的科學含義。半個多世紀以來,對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不斷進行研究、提煉和歸納,把延安精神高度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是各個原生態精神的昇華,各個原生態精神又是延安精神的生動體現,延安精神永遠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

歷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時代需要延安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弘揚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代代相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延安精神,有着非常豐富的內涵,不僅僅包括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四個方面,還有廣泛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我為這些精神而感動,更為這些精神號召出來的力量而折服。老一輩革命家就是用這樣的精神與敵人對抗,靠強大的延安精神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樣的學習形式,這樣的培訓,不虛此行。

美育雲端課堂觀後感學習心得 篇十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是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認為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美,只是我們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

通過學習一學期的《美學概論》使我對“美”這種現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在以前我只是通過感性來理解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這種認識也是非常膚淺的。以前我對美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好看,美麗、漂亮,以為這就是“所謂的美”與美相對應的就是醜。

學習了《美學概論》我知道了美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界、社會和藝術領域中美的一般規律與原則的科學。美學主要探討美的本質,藝術、現實關係以及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等。在《美學概論》裏我們可以學習和探討審美活動的起源、美感心理、審美活動的構造與形態等。

學習美學不僅可以學會審美、認識美,更能夠幫助我們更深的理解或認識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在生活中用美學的思維來引領我們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學會怎樣正確的去認識美,發現美和審美。有了正確的審美方式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用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美。

當今社會都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目的是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全面的發展和成長。在學習美學後我把美學與自己的工作相結合起來,通過總結我領悟到了素質教育應該包含:“德、智、體、美”。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強調了教育的作用。柏拉圖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響。他主張美育與德育應該統一。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學習美學不但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修養和對藝術的鑑賞能力,更能夠提高我們的品味。羅丹一直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他認為只要人們自己對某件事情傾注了自己的感情與心血,就一定能夠發現美,即使是別人都認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也能夠發現美的所在。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同樣在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美和絕對的醜。美與醜就像矛與盾一樣共同存在於事物之中,每一種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時也包含着醜,美與醜都是相對的。在生活中的“美”,並非“美”而是“美感”。這種“美感”是源於人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所以在人們的眼中美是永恆的。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快樂和幸福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們一直都伴隨在我身邊。比如:明媚的陽光、綠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樣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圍繞在我們身旁:真摯的友情、濃濃的親情、甜蜜的愛情。也許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繁忙和奔波中度過。以至於對自己身邊美好的事物都無暇顧及。在休息的時候我們應當解放自己的眼鏡,放飛自己的心靈。也許我們會突然發現在我們身邊原來有這麼多美好的事物。其實“它們”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z4m6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