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電影活着觀後感(整理54篇)

電影活着觀後感(整理5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4篇《電影活着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電影活着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電影活着觀後感(整理54篇)

篇一:電影活着觀後感

在網上看了張藝謀的電影《活着》。張大導演諸多大片,各有其特色,我評價《活着》為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拍攝於1994年,獲法國嘎納電影節大獎,在中國卻一直被禁演,我們至今才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

這是個不斷講述死亡的故事,最後卻告訴我們生存的永恆。

這部電影的每個情節都那麼真實的再現了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國中國社會世態變遷。30 年的歷史進程——國內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土改及發生在 50-60 年代的大躍進和_兩次_——每一重大事件都直接撞擊到這個家庭的生活神經。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可愛的葛優飾)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鞏俐飾)帶着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着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他們約定,一定要活着回去,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後來,新中國建立了。福貴一家因沒了家產,萬幸的成了城市貧民,而贏得福貴房產的龍二因為是地主,又不肯把房產交公,被槍斃了。大躍進大鍊鋼鐵,福貴的兒子太困,在學校睡在牆根,被區長春生的汽車撞倒牆給壓死了;_,鎮長,區長相繼被打到,春生意圖自殺;福貴的女兒長大了,終於嫁了個城裏人,懷孕了,生孩子時難產,而由於_,醫院被紅衞兵們佔領,根本不懂醫,福貴的女婿從牛棚裏帶了一位牛鬼蛇神教授,可是教授因為餓壞了,一下吃了福貴買來的7個饅頭而差點撐死,沒能救護福貴的女兒。就這樣,福貴的一生充滿了悲劇。

看第一段時,心中就開始為這個家擔憂,爾後每一段故事都讓我提心吊膽,可謂一步一心驚,一幕一膽戰,生怕不幸再降臨到這個家,卻還是太多的災難降臨了。唯一讓我喘口氣的情節是鎮長(牛犇飾)還是個有良心的好人,沒有給福貴一家更多的苦難;家珍是那麼堅毅的一個普通婦女,在那麼多的災難中與福貴同甘共苦,無怨無悔的活着。―― 是啊,無怨無悔,其實是沒有選擇,無法逃避!

看這部電影,深深的痛埋在心底,我欲哭無淚!它反映了中國幾十年裏嚴酷的社會環境,嚴酷的人際關係,描述了在社會面前,個人的渺小,在政治面前,個人的無能為力!這部電影喚起我長久存於心底深處的對社會的恐懼!

“有慶要是聽爹的話呀,咱們的日子就越來越好……咱們家現在也就是一隻小雞,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養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養大了就變成牛啦……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啦”!這段話福貴給兒子友慶講,後來又給外孫子講;不管生活多麼嚴酷,你還是得活着。。。。。但願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永遠不再經受人為的苦難,不再生活在恐懼中。

篇二:電影活着觀後感

聽説此片一度因為政治上的被禁了。看之前也是抱着想看看究竟的心態的。

看完了,政治上的感受一點都沒有。或許因為更“反動”的影片都看過而有點見怪不怪了吧?

原來這部電影我早就看過了,以前看的是電視劇,好像是馬伊琍主演的,情節類似。只不過以前是一天一集,中間空餘好多時間能夠將那些感受無端“消化“掉。今天不一樣了,是電影,前面的感受來不及處理,後面的感受又累積上來,故能“一反常態”,能碼出這麼多字來。

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很不幸,好多時候,都將惰性“惹得禍”怪罪到身世。今天想想,自己較福貴較家珍較鳳霞較有慶較所有的人甚至是龍二都是幸運的。可是,他們誰有吭一聲嗎?有叫一聲嗎?命啊,自己去承受。

對,命.........

人都無法預知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幕是悲劇抑或喜劇。誰能想到有慶能碰到那種事,誰能想到鳳霞那麼好的姑娘會失血而死。一切都是安排,今天是區長鎮長,明天卻有可能是走資派。誰能料到呢?鳳霞生產之前一切安好得讓我欣喜,卻沒想到上天安排了那些蹩腳的學生。一切都躲不住啊.......

碰到喜劇固然是好,碰到悲劇卻是無力掙脱,就像電影裏家珍眼睜睜地看着鳳霞走了那樣,很多時候,我們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地.......

躲不住的,那是命......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活着,好好活着.......

篇三:電影活着觀後感

從前,“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共產主義就到了。”

爾後,“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就……”

從原來的相信共產主義會實現,到最後變成對共產主義沒底。

愚以為,《活着》這部電影反映了兩個點。第一,貌似個體的錯,實質時代的錯;第二,揭露“活着就不容易”的政治哲學。

在影片中,主角們先是經歷了變賣家產、被迫從軍、喪子之痛和喪女之痛。每一次悲劇,福貴夫婦都以為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總想着,如果沒有豪賭爛賭,就不會傾家蕩產;如果沒有到野外演皮影戲,就不會被抓去當民夫;如果沒有叫兒子去上學,他就不會被塌牆砸死;如果沒有把王大夫吃撐,女兒就不會失血過多而死。每一個“如果…就…”,完全都是歸咎於他們自身。然而,每個人又怎能獨立於時代而生活呢?我想導演想呈現的大概是,每一個悲劇不僅僅是個體的原因,更有社會的原因,時代的原因。如果沒有近代那種腐化墮落的生活風氣,如果沒有第二次國共戰爭,如果沒有大躍進,如果沒有_,他們的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呢?至少,概率會少些。每一個悲劇,看似是個體原因,實質上背後深藏着的,是時代的原因。

什麼叫“活着就不容易”的政治哲學呢?筆者認為,這是指統治階層有意或無意地造成廣大民眾生活水平貧困、低下,使他們為忙於為生計奔波,解決温飽,從而產生一種“能活着就不錯了”的意識(或者説是“錯覺”),無暇去顧及和爭取政治上、精神上、文化上的利益,從而維護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鞏固統治秩序。穿衣吃飯,乃人之必備。吃不飽、穿不暖,其他的一切都難以談起。而個別統治者卻恰恰利用了這一點,使廣大民眾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無暇去顧及其他。在這種情況下,再談什麼民主、法治、變革云云的,不是不被人理解,就是被人認為“不切實際”。

那到底又有誰利用了這一政治哲學呢?據稱,千百年來只有中國共產黨真正解決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温飽問題,那麼可以看出,歷朝歷代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利用着這一政治哲學,讓人民“吃不飽飯”。

如果要問當下還存不存在這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做法,“我們現在活着也挺累的,能活着也挺不容易的。”

我只能回答成這樣了,你懂的。

篇四:電影活着觀後感

《活着》是一部獲獎很多的老片,反映了中國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間的大變革。舊社會時期,豪強劣紳必定成為了人民的公敵(其中龍二是典型)。在那個年代,階級鬥爭尤為厲害,窮苦的人民對壓迫他們的這些地主劣紳們是深惡痛絕,人民不願再被壓迫,再過庫不堪言的日子,勢必回與地主劣紳們鬥爭,直到打倒他們。而無辜被安上地主身份或反動,革命罪行的人,他們卻無處伸冤。這足以説明時下各階級矛盾衝突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新中國剛成立,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國家整治還未全面展開,中國仍處於動盪時期。

崇拜之風就是對當領袖的崇拜,但那時他們過分的崇拜,可以説是瘋狂了。以毛主席為例,那時普通百姓家中必定掛毛主席像,不掛者視為不敬,要是這樣那你可能會被他們安上個什麼罪名。人們無論唱歌,言論,還是其他都會提及到毛主席的大名。就連片中的二喜和奉霞結婚的那天,二喜對着毛主席像説:“毛主席老人家,我把奉霞同志接走了”然後和奉霞一起向毛主席像鞠躬,最後才向爸媽鞠躬。人們對領袖人物的崇拜過於瘋狂,當時有首歌“爹親,孃親,不如毛主席親”可見領袖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超過了父母。他們認為領袖永遠是真理,是正確的,殊不知連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會犯錯,其中極為嚴重,給社會帶來了多大的影響。還有就是當時湧現出一些貪污,弄權謀私,敗壞黨紀的現象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由於那個時期人們的文化素質不高,也不懂什麼,是完全的農民,哪會認清事物的真實性呢,崇拜領袖也是盲目和必然的。

葛優在片中的兩處對白可謂妙極,深刻反映了中國由弱到強,由貧到富,由黑到白的轉變過程。對白一兒子有慶與父親富貴的對白“小雞長大了是什麼,……牛長大了,有慶坐在牛背上吃肉”。對白二孫子饅頭與姥爺富貴的對白“小雞長大了是什麼,……牛長大了,饅頭就長大了,我們的生活就越來越好”。對白反映人們在不同年代人們不同的宿求,對白一説明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希望過上好日子。對白二反映人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但社會仍需建設,發展,寄寓下一代希望。

《活着》這部影片給我感觸很多,在此無須多些感觸了。

這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它是歷史與藝術的映射,揭示舊社會各矛盾衝突,社會演變歷程。極具藝術性和歷史氛圍的它一定能讓你有所收穫的,去看看吧!

篇五:電影《活着》觀後感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

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抓去當壯叮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

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

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

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説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

説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説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説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

這部小説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吏主義、大躍進運動和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

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

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説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為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

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篇六:電影《活着》觀後感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逐漸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生活的曙光。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他會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不幸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他竟是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吧。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着大學聯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篇七:電影《活着》觀後感

不去品嚐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着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着”。

《活着》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裏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裏的財產輸得一乾二淨。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説:“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x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温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着個啞巴女兒回孃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着孩子,並且期盼着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説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

這個故事説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着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着的人還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嚐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嚐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歎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説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x大革x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篇八:電影《活着》觀後感

看完了,政治上的感受一點都沒有。或許因為更“反動”的影片都看過而有點見怪不怪了吧?

原來這部電影我早就看過了,以前看的是電視劇,好像是馬伊P主演的,情節類似。只不過以前是一天一集,中間空餘好多時間能夠將那些感受無端“消化”掉。今天不一樣了,是電影,前面的感受來不及處理,後面的感受又累積上來,故能“一反常態”,能碼出這麼多字來。

以前一直以為自己很不幸,好多時候,都將惰性“惹得禍”怪罪到身世。今天想想,自己較福貴較家珍較鳳霞較有慶較所有的人甚至是龍二都是幸運的。可是,他們誰有吭一聲嗎?有叫一聲嗎?命啊,自己去承受。

對,命.........

人都無法預知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幕是悲劇抑或喜劇。誰能想到有慶能碰到那種事,誰能想到鳳霞那麼好的姑娘會失血而死。一切都是安排,今天是區長鎮長,明天卻有可能是走資派。誰能料到呢?鳳霞生產之前一切安好得讓我欣喜,卻沒想到上天安排了那些蹩腳的學生。一切都躲不住啊.......

碰到喜劇固然是好,碰到悲劇卻是無力掙脱,就像電影裏家珍眼睜睜地看着鳳霞走了那樣,很多時候,我們無力反抗,只能眼睜睜地.......

躲不住的,那是命......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活着,好好活着.......

篇九:電影《活着》觀後感

這次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名叫《活着》的電影,隨即我就猜到我們必定要寫影評或觀後感了。話説,大學沒有白看的電影。不過感到慶幸的是,老師讓我們寫的是觀後感。山川説,真正的影評人是不會帶着感情去看電影的,也就是用俯視的角度去看一部電影。去把握一部電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鋭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釋。這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觀眾可不就是有點難了,而是非常難。

“活着”,一看這電影名字我們也許會猜想,這影片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畢竟影名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還是死去。

《活着》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影片背景是從內戰到解放戰爭再到大躍進最後到x革,在這幾個叫轉的時期,福貴經歷了命運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難和對他殘忍的捉弄。儘管他的人生經歷瞭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可是這些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他依然堅強的'活着。其實福貴的命運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兵荒馬亂還是政局動盪,老百姓無論是頑強鬥爭還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麼都好。富貴的一生雖然悲慘,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也定會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結尾福貴依然是笑着的,因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還活着,就能有機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貴在開始時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絝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樣喜愛賭博。他因為祖上留下的財富可以揮霍,每天就以賭場為家。他的妻子用他們的孩子勸説了他多次,但他沒有一次聽進去了,還是依然嗜賭。俗話説: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頭來換來的只會是一無所有。最後,福貴終究是把家產都輸光了。從此,他走上了命運給他安排的軌道。加之後來發生的種植ㄕ郟垢9蟊涑閃艘桓鋈奈彝ザ芏返哪腥耍踩盟昧誦腋5惱孚小

不去品嚐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候呢?但無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困苦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貴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從悲痛到歡喜再到悲痛……命運的苦水侵蝕着他的一生。箇中心酸,各種悲痛,我想只有福貴自己的體會才更透徹。一羣人的死去到最後卻是一個人的留守。我們也許不會很清楚福貴活的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但經歷了這麼多次蜕變的福貴,也許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樣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會都是盡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條路,不會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擁有信心,希望就會在前方出現。活着不僅僅是一種證明,它更是一種歷練。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命運給你插之下來的種種困難、挫折與不幸,就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篇十:電影《活着》觀後感

“福貴啊,我們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們又是為什麼活着呢?對生命的認識,也許只有在失去後才能體會。不管怎樣,生活總要繼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為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藥而癒。從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種遭遇,讓我們瞭解到個體的思想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太過渺小無力了。正如《活着》題目裏所隱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關心自己的生存罷了,在那樣的特定歷史環境下是“活着”二字;在當今呢,將之換成“自我”之後,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小人物呢。在時代的迷霧裏看不清周遭險惡,我們無法尋找“自我”源頭在哪裏。作為底層小人物,我們也只有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總説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學會寵辱不驚、留無意。被這樣的價值觀念勸説良久,我們卻慢慢失表情,面對森多萬象,只當在觀看玻璃窗外風起雲湧,不管是否內心暗潮激揚都不動聲色。也許你可以對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動及任何情感,以為冷漠是自我意識強烈的前提。但是否想過,會有這樣漠然冷峻的姿態的你我,正是被周圍的一切驅使的結果呢。而作為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説,他們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後完全依順於麻木與不幸的世界。而電影主人公則活靈活現地敍述出了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種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後,繼續平靜地生活下去,彷彿領略過了生命的各種真諦,但最終興許還是歸於無物,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人世,又赤裸裸地離去。影片中所展現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貴,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篇十一:電影《活着》觀後感

人在風光的時候,總會得意忘形。彷彿世間最繁華的一切,都只在自己那小小的眼珠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哪怕昔日齷齪,都抵不過今朝的放蕩。世上最好的一切,大概不過就是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罷了。然而生活,從不會放過那些自以為是,得意忘形地的人。或許你還在紙醉金迷裏,或許你還覺得自己擁有着一切。生活,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在你猝不及防的一剎那,全都奪走。只留下一臉漠然的你。從高處跌下,很疼,很疼。但人,總是會想盡辦法的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未來,才有希望。但是,希望,從來都不是給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至少不是你我。但是,困境確是生活給我們準備的獎品,從來都不會忘記。

為什麼要活着?死了多好,死了,就什麼都不用害怕了。沒有思想,沒有疼痛,就像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可是,疼你愛你的人,卻用吵鬧的哭啼,把美夢給打攪了。不想做夢了,為了心愛之人,身邊一無所有了,幸好也只剩下心愛之人。

然而,噩夢不會這麼輕易的結束。當生活輕易的把所有的榮華都從身邊帶走時,就應該想到了,這其中,也包括這自己心愛之人。父母,妻子,孩子,朋友,一個一個的,慢慢的,在眼前,在懷裏,逐漸消逝。消逝的是他們,但從不包括你。或許,從此懂得了痛苦,從來都不是高處墜落,而是身邊愛你的人,都離你遠去,卻又無能為力。

終於只剩下一個人,可是,卻也不再想死了,反正遲早的事,也就不緊不慢了。可是,什麼都沒有了,為什麼活着?為什麼?回想着自己的以前,風光過,奢靡過,墮落過,窮苦過,平凡過,希望過,失望過,憧憬過,絕望過,哭過也笑過。感覺自己經歷了世間所有人的人生百態,或許,這麼活着也值了。剩下不多的日子,就留給回憶吧。

回憶很長,肯聽的人也沒有多少。跌宕的人生,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別人不願聽,那就自言自語好了,慢慢的回想,慢慢的老死。或許有一天,會有人肯聽也説不定呢,不僅世間百態,人,也是如此呢。活着本身,從來都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但只有活着,才能找到意義。

篇十二:電影《活着》觀後感

陳大會老師的《活着》適時的出現,讓我反省自己剛剛發出的想要去多買衣服,美美的包裝自己的決定,人活着不是為了包裝自己的外表,而是為了內心的平和。

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每天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始時我是很知足的,但是時間久了,慾望又冒出來了,總是有許多美中不足的事情發生,我糾結,我計較,我抱怨,我不平。心態影響身體,身體的不適又來敗壞我的心情,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時我看到了《活着》裏面的姐妹們,她們敢於把自己放到社會的最底層,每天去撿廢品,撿瓶子,在垃圾裏面撿吃的,面對別人的訓斥和謾罵,她們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説對不起,她們沒有怨恨,也不肯放棄。最主要的是她們的內心是快樂的,是滿足的,這不也正是我所追求的嗎?

知足常樂,自食其力,不爭,不靠,不抱怨。修忍辱波羅蜜,把自己放低,對別人的訓斥和指責甚至抱怨,都要做到感恩,説對不起,不再委屈,不再辯解,不再抱怨,最好能做到內心不起波瀾。《活着》觀後感200字

爸發來有五十部電影的電影集,早上看了一半其中的電影《活着》,下午送完孩子上學後回到家中,泡上一杯太太的六安瓜片繼續看,被葛優和鞏俐樸實的演出感動。電影中的場景我出生後趕上了個尾巴,基本上是熟悉的。最感動的是福貴夫婦坎坷卻相守一生的平凡婚姻,不離不棄,相濡以沫。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更多追求是所謂自我的實現,婚姻參雜了許多實用主義的東西,當不好用的時候,就用或者威脅用離婚來處理,導致大量失敗的婚姻。現代的婚姻多了些浪漫,卻少了感動。

活着的目的,其實不復雜,就是活着。這些茶葉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然後一片一片地沉到杯底,與水完美融合,形成一杯清香的茶。任正非説一杯咖啡或茶,可以吸收宇宙的能量,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就是為了被人感動地喝下。

篇十三:電影《活着》觀後感

再看一遍《活着》這次不是餘華的小説,而是張藝謀的電影,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大場景,但是看完之後感覺很震撼,它是一部小人物的史詩,一場充滿黑色幽默的悲劇。

福貴少爺嗜賭成性,輸光家產後不得不靠演皮影戲維生,又被國民黨抓去當勞工,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逃回來,發現他的女兒因病變成啞巴,而在後來的大躍進運動中,他雖獲某些小福,逆境卻也一直與他如影相隨,經歷了喪子喪女之痛後,他已經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一個小外孫...

但是小説中富貴好像不止兩個孩子,好像還有一個是吃豆子噎死的,可能是我記錯了吧,因為看小説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況且我的記憶力不太好。個人覺得小説更引人入勝,情節遠遠要曲折得多,人物心理活動等因素是電影無法表達的。當然,這部電影能拍成這樣已經相當不錯了。

雖然福貴的命運一直被捉弄,但他總是堅強地活着,他總是提醒自己,活着,比什麼都強。影片最後的富貴和家珍已經老了,小外孫饅頭和小雞讓他們對下一代人的生活充滿希望。富貴説“雞長大了就變成鵝,鵝長大了就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以後呢,饅頭就長大了,生活就越來越好了”看似愚昧的玩笑話卻發人深省。

看完《活着》不由得讓人想起《霸王別姬》,同樣是描寫主人公在動盪的社會中風風雨雨的幾十年人生,人的命運總是被捉弄,在歷史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但是《活着》中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比如富貴被抓壯丁,永慶被牆塌死,鳳霞生孩子大出血,王大夫卻被饅頭噎得不省人事)讓人發笑,苦笑,潸然淚下,它對命運的詮釋顯然比《霸王別姬》更為深刻。

我在想,如果用《大話西遊》將悲劇拍成喜劇的手法去演繹《霸王別姬》,大概能達到《活着》的水準吧。

再想想我的情況,一個城裏的知青被迫回農村做農民,和富貴年輕的時候何其相似啊。失去了一切,讓人焦慮萬分,可是後邊的路還很長,現在最多就像富貴當年輸光家產,而這還僅僅是杯具的開始。人生苦短,造化弄人,如果以後我的命運像富貴那樣,也得像他那樣提醒自己:活着,比什麼都強!

或者把人生當作一部戲,遇到挫折的時候就用《喜劇之王》的台詞安慰自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篇十四:電影《活着》觀後感

在大的歷史背景、大的社會形勢下,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底層的平民百姓,即使是有頭有臉的上層人物也是如同螻蟻般脆弱的不可一擊。人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在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過程中又要經歷什麼,又要承受什麼,難道緊緊是“活着”兩個字就能説明白的嗎?活着,是最低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奢望,需求跟奢望之間的轉換有時候是一時意念間的轉變,有時候卻會是終其一生難以企及的目標。

擁有大宅院的福貴,天天賭博為生,終於輸光了家裏的財產,老婆家珍帶着女兒鳳霞和兒子有慶回了孃家,親爹也給他活活氣死。走投無路之下去找龍二借錢,錢沒借到卻得了個營生的傢伙事——一套皮影戲器具,憑藉着這些東西勉強養家餬口,可是在一次演戲的過程中被國民黨給抓了壯丁,然後由於天寒地凍到死屍上扒國軍衣服御寒又被解放軍抓了俘虜,雖然足夠狼狽,但是似乎運氣還算不錯,由於給解放軍拉大炮、唱皮影戲,福貴總算也是革命隊伍裏面混過的人了。

因為輸掉了大宅院的原因,福貴的階級成分定的是城市貧農,設計贏走他家產的龍二卻被打成了地主階級,最後還因為防火燒屋破壞革命而被槍斃。偷偷跑去看公審大會的福貴看到了絕望的龍二,在槍斃龍二的五聲槍響中死活解不開褲腰帶而徹徹底底尿濕了褲子,匆匆跑回家後,趕緊在家珍的提醒下把解放軍開的證明從泡在水中的髒衣服口袋裏找出來烤乾,後來家珍又用相框裱好掛在了牆上。

可是命運還是捉弄着福貴,由於大練鋼鐵,四天沒怎麼睡覺的福貴的國小生兒子有慶到學校參加完鍊鋼鐵後在學校圍牆下睡着了,結果被春生倒車撞倒的圍牆給活活壓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在家珍的哭喊中顯得更為悽慘。這讓我想起了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得白血病去世的發小宇波,那是什麼東西那麼的殘忍,奪取了他那麼幼小的生命,讓他的父母那麼悲傷難過。對於我來説當時是悲傷的,我悲傷的原因是我失去了一個非常好的玩伴,可是隨着時間的慢慢逝去我的悲傷確實是逐漸逐漸地減少了的,而且肯定比給他父母造成的悲傷減少地要快很多。這也不是我自己冷血,而是那時候還真的是年幼無知,忘記事情忘記的太快了,同時又很快被許多新接觸的事情給佔據了自己狹窄的大腦思維。

我們活着是為了更好地延續走好已走的人還沒有走完的路,替他們好好地看這美好的世界,替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完成而又沒有完成的事情,實現他們的夢想,堅守他們的信念,守護他們的信仰,甚至是為了創造更為美好的世界而給他們貢獻應該由他們來貢獻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讓已走的人安心,也才能更好地體現活着的意義吧。

篇十五:電影《活着》觀後感

當我看完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後,又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次被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所震撼。從我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不誇張地説,看《活着》小説和電影,我都是含着複雜的淚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顆淚珠都閃爍着人性本有的憐憫之光澤。

餘華的《活着》通過徐福貴有些超脱的敍述,故事沿着倒敍展開。而電影則是張藝謀借用一支諷刺的椽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寬度近達半個世紀中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的畫卷。雖説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實,真實地存在於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殺的中國農民的命運史詩。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着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着……不能説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説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着……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説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為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説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着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應該活着,因為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篇十六:電影《活着》觀後感

終於完成了很多年一來的心願。很早就希望自己能夠讀完這本書。今天終於讀完了:《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於常人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福貴的一輩子,就如書名一般,活着,只是能夠活着,活着就要面臨苦難,但是苦難來臨了也必須艱難的活着,雖然這一輩子有許多的遺憾,但也曾經有過相逢,有過團聚,有過幸福時刻,老人最後也是看淡了人生,參透了人生的去活着。

《活着》這篇小説寫得温和,相比老舍先生的文,就沒有那麼壓抑,沒有那麼露骨得讓人難受。這篇文章福貴的苦難絕不亞於老舍先生在《我這一輩子》小説筆下的那位巡警,那巡警最終的結尾是這樣的:我還笑,笑我這一輩子的聰明本事,笑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聲,這世界就換個樣兒吧!

但卻沒有這位巡警這樣讓人難受,可憐。二者不同就在於,應該小説中的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是把自己的人生歸咎於內心還是歸咎於天命。這就是活着的學問吧。

篇十七:電影《活着》觀後感

人,一定要正直的活着,一定要,好好活着。 ——題記

(一)那個公子,那些辛酸

一開場的那段讓人揪心的嗩吶的小調,似乎在預示着這個故事的滄桑與曲折。大屏幕上赫然寫着“四十年代”,那條蕭索的小衚衕,把我們一下子拉到了那個年代。然而畫面一轉,就是喧鬧的賭場。賭錢的,唱戲的,算賬的,就在這時候,主人公出場了。福貴,似乎命運與他作對,他的一輩子,似乎與福貴無緣。一段歲月的流逝,融匯了幾多啼笑皆非的片段,交織着,就由此慢慢展開了。

無論是因為房子輸給龍二才倖免於難,還是被國民黨抓取充丁後來遇到了解放軍得以回家卻發現女兒鳳霞高燒啞了;無論是因為兒子有慶的死一直懷愧於心,還是好心給王教授買了七個饅頭又餵了點兒水卻不想把他撐死了才導致了饅頭媽的不幸去世。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悲劇,一個接一個的,就這麼串起了整個故事。

而福貴,也從一個放蕩的富家少爺,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最後,也老了,也踏實了。經歷的生命力的坎坷與風雨,他始終記着,人,得活着,得好好活。

(二)那箱皮影,那場歲月

跟着情節一起走下來的,有一箱皮影。是龍二掌班時候留下來的。福貴後些日子討了來,就倚它活命了。從風月情長,到落魄逃亡,皮影戲詞一直在變,唱戲的人,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也在變。總覺得,有些藝人,就是把藝能當成了自己命裏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他唱的是戲,更像是自己的命。

從傳家寶似的供奉着,到差點當成四舊給拆了,再到最後,當成饅頭買的小雞們的家。這個有些過時有些落魄的東西,被從牀下搬出來,草草拂去灰塵,打開蓋子,讓和煦的陽光灑進空蕩蕩的箱子。那些舊的皮影早被燒了,那份記憶似乎已經不復存在。然而隨着福貴仔細的捧起一隻只小雞把它們輕輕地放進去,任憑那些毛茸茸的小傢伙擠在一起,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延續,温暖和愛的傳遞。那是一種突然從冰冷的畫面滾燙的湧上心間的感動。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但是,我知道,這一刻的眼淚,絕不是因為悲傷流下來。

(三)那個女人,那份堅強

在這部電影裏,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家珍。

面對福貴的嗜賭如命,屢戒不止,她毅然決然的抱着小鳳霞,帶着還未出生的兒子,離開了這個家。而在福貴輸光了所有,家敗人亡,只能學着自食其力,勉強過活時,她又帶着鳳霞回來了,無怨無悔的照顧着婆婆和剛出生的小兒子。

有慶被春生的車誤撞死了。她倔強的不要花圈不要錢不要道歉只反覆説這一句“春生你記着,你欠我們家一條人命”!這是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永遠揮之不去的仇恨和悲傷。然而,在她知道春生被打成走資派已經意決自殺時,她又打開了屋門,房間裏暖暖的黃色燈暈瞬間讓冰冷的夜晚有了人間應有的温度。“進屋坐坐吧”,這是她在兒子去世後,第一次看着春生,温雅的説了句暖心的話。之後,所有的仇恨,都一筆勾銷了。“春生,你記着。你欠我們家一條人命,你一定得給我好好活着。”聲音很輕很柔,卻在春生已經失去活着的信心時,給了他活下去最大的鼓勵。這就是母親的愛吧,如此堅強,如此無可替代?讓自己兒子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在“仇人”身上,繼續延續和成長,該是怎樣的一種力量?

鳳霞走了。她老了,病了,卻依舊存着,一個歷經生命各種變數的母親,偉大的愛與堅強。她的一顰一簇,都是那樣的柔中帶剛。

(四)那羣孩子,那種善良

説完大人了,我能説我忘不了孩子們的善良麼?小鳳霞啞了之後看到爸爸的那個大大的甜甜的笑,讓眼淚都碎到我心裏去了。有慶説那個皮影箱子有鐵時那種得意的笑,和媽媽一起給爸爸的茶裏倒了醋和辣椒時傻乎乎的笑,怎麼能忘呢?都是那麼純真那麼無邪啊。

看到她被壞孩子欺負,他一聲不吭的成了一大碗滾燙的面,澆上那麼多辣椒醬,然後爬上小凳子,一股腦全都扣在那個孩子頭上。他肯定知道爸爸會打他的。但是,那個被欺負的人,是他姐姐。他是弟弟,但他是男子漢,無論長沒長大,他都要照顧姐姐。他才那麼小啊,卻這樣懂事了。

饅頭長着和有慶那麼像的大眼睛,捧着一盒小雞,迫不及待的讓爸爸給它們找個家。像他爸爸説的,他趕上好時候了,日子會越來越好的。這個和當年有慶差不多大的孩子,懂事的在鳳霞墳前,説着,“有慶吃餃子,鳳霞看照片”,“有慶是舅舅,鳳霞是娘”,他全記着。

這是一羣多麼善良多麼純真的孩子啊。

結尾的一家子,都笑得那樣開心。經歷了生命裏的生離死別,經歷了時代的世事變遷,頭髮白了,腿腳不利索了,他們始終都沒忘,這輩子悟出的這個道理:人得好好活着!這不是“好死不如賴活着”,他們絕沒有對付生命,而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好。縱然命運多舛,他們也沒有屈服。他們的執着與勇敢,真的一直戳到淚點。

於是,想以我最喜歡的一個藝人説過的一句話作結:人不是因為幸福了才笑,而是因為笑着才幸福。

篇十八:《活着》電影觀後感

黑暗籠罩了一座城,唯獨只剩一盞燈。窗外只聽見寒風在黑暗中掙扎,吶老的老鍾慵懶地敲打着。此時空氣中瀰漫着沉重的氣息,使我一閉上雙眼,那書中一幕幕電影般的情節紛紛閃過;在這孤獨的夜裏,只剩下聚光燈和筆墨與我作伴。

想起白天裏,我與《活着》的邂逅時光。我還是與往常一樣,喜歡去書店與書共渡休閒時光。我喜歡坐落在靠窗的位置,手中捧着一本書;喜歡書慢慢劃過我的指尖;喜歡書身上特有的淡淡清香,喜歡它們帶我領略知識的海洋。窗外的風變得格外温柔,輕輕地撫摸着我的側臉,但我更喜歡那冬日裏的一束微弱的暖陽,那種訴不盡的温暖,讓人很愜意!而它,恰好出現在我必看的書架上,格外的引入我目,我順手拿下它。

沒有想到,我的眼淚卻與它達成了共鳴:

回憶本是一本蒙上灰塵的書,它曾單薄的承載了某個人的酸楚,過往的不堪,讓人不敢再去回憶,漸漸地成了我們閉口不談的話題,可餘華筆下的垂垂老矣的老者,卻慷慨大方的與我們講述他的一生;在錦瑟年貨裏,該努力時,卻有人選擇了一份安逸。他是地主家景出生的福貴,他過的是“吃喝嫖抽賭”的生活,可能煙花巷柳顯得格外柔情吧!賭場上的輸贏猶如夢,而他卻不知自己早已輸掉了自己的人生。惡習讓他家道中落,父親卻被他給活活氣死,一貧如洗,窮困之中他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不料被捉去當壯丁,他親眼目睹了戰場上的無數的傷兵之死。歷千經萬難回鄉時,才早母親已不在人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帶了一對兒女,女兒鳳霞卻因無錢治病成了啞巴,本以為團聚了的一家子能在貧困中得到了平靜,不料苦難卻依舊如影隨形,兒子有慶為難產的縣長夫人獻血時,醫生大量的抽血,不料這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就此消失在這無情的年代裏,有慶的死瞬間讓我錯愕。原以為福貴的生活中的悲劇可以到此結束,可是悲劇一再上演,並沒有要停歇。相距離世的是鳳霞,她在生產時,死於大量流血;福貴一生經歷了最悲痛的事是沒能養老送終,白髮人送黑髮人。妻子因長年被病痛折磨到生不如死,最終還是先他而去。現在只剩他和女婿:小外孫可以相依為命,不料上天又與他開了一場玩笑,女婿在一次建築事故中被砸死,小外孫苦根也因貪吃豆子意外撐死,命運與他離開了一場令人窒息的玩笑,生命裏難得的那一份小小的温情,最終被死神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這頭牛跟他一樣堅強的活不了下來,他給這頭牛也取名叫福貴,夕陽西下,只剩下他和他的牛。

道不完這人世間的陰晴圓缺,也訴不完這風花雪月,只因情深未了的結,也只因人世間遲早要離別;餘華用樸素的筆觸,詮釋了生命雖脆弱無常,但在書中,卻讓生命堅強得到了極限。《活着》讓我感慨良深,儘管四季輪迴的腳步讓生活不平凡,也蹉跎了光陰,黯淡了你的人生,我們也要在這條路上尋覓,哪怕有天,累了、倦了、也只不過在淡泊寧靜中踏着短暫的憂傷,走過坎坷,我們也要笑對朝陽。

我想!你一定對你的人生迷茫過吧!也掙扎過吧!可又不知如何去改變,所以心有餘而力不足,就放棄看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小火苗。每天無所事事,只會刷抖音、快手、淘寶、打遊戲,做着六十多歲老人做的事?尋找那份安逸?不!這樣的活着,只不過是在揮霍你的光陰,年輕是像蚌一樣磨礪出珍珠的過程,要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昇華,變得有意義有價值,這才是活着!

黑暗徹底籠罩一座城,也關了所有的燈。

《活着》電影觀後感

篇十九:《活着》電影觀後感

“活着就是一切”。這是我看完電影《活着》後所想説的第一句話。雖然對於作家餘華的小説至今還未拜讀,但是僅就看完電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內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説肯定所包含的東西要遠遠大於電影,有機會一定要好好讀一下小説,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對於故事的敍述。

現在我只能説一説我看完電影之後的一些想法,或者説是一種感悟吧。

電影《活着》主要是圍繞福貴的一生展開的,可以説福貴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許會説這樣的一生在正常的人類生活中是很少發生的,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正是藝術所需要的一種效果,不管是小説還是電影,它都是將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點上盡情的表現它所需要的題。只要是這個世界上可能發生的事它都可以運用,只要恰到好處,符合故事情節的需要就可以了。當然,《活着》正是恰到好處的將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貴的一生之中。

一個地主闊少在開始擁有人生的財富是沒有好好的運用或是創造一翻,而是將其應用於賭博之中,直至將其所有輸的一乾二淨的時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許意義。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説,就是實踐給予了我們認識的一切,正是這大起大落的開端給了福貴認識的基礎。

緊接着正當福貴準備開始好好的與妻兒寡母好好生活的時候,他不幸又被拉去當壯丁,當他與春生看見滿山遍野的死屍時,他深深的感到了活着的美好。“回去,我們可要好好的活啊!”這是他當時給春生説的話,雖然樸實,但是正是這句話讓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一個人面對死亡時對於生的渴望。在他與春生約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後,他們最終回到了久違的家,可是接下來還有什麼在等待着他呢?

回家之後,富貴的母親已死,女兒鳳霞也成了啞巴,雖然這不是怎麼好的情形,可是經歷了許多事之後富貴已經滿足了。之後富貴有開始了他那清貧但卻快樂的生活。然而生活並不會讓他就這樣快樂下去,因為編導所要講的不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福貴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説:“你記着,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説他也不想活了。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説“外面涼,屋裏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樣一中社會背景下,活着是多麼艱難的意見事啊,可是無數黃面孔的、沉默的、堅韌的中國人還是那麼無聲無息地繼續活着。

初看完電影總覺的導演似乎過多的涉及那個時代的大背景,可是後來細細想來對於一部具有深刻主題的電影我們不能用靜止的思維去思考,活着的意義是跨時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為侷限的,我想這才是導演所要告訴我們的。

電影在繼續,福貴的不幸也在繼續着,可憐的鳳霞——富貴的女兒,生命就葬送在幾個衞校護士革命小將的幼稚的手裏。遭批鬥的、三天沒有吃到飯的“反動學術權威”王教授因七個饅頭加水變成四十九個的典故暈在一邊,説不清什麼感覺,你可以後來拿這誇張細節作笑話,看時,卻無論如何笑不出來。家珍報着了無聲息的鳳霞哭喊“我只有這一個女兒”的時候,還是無法忍住自己的眼淚。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濫情,卻覺得,這些眼淚是因為你還有新鮮的觸覺,你還沒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鈍。

聽同學説在餘華的小説中富貴的妻子,外孫甚至女婿最終也難逃死亡的厄運。這不免讓我對導演的改編表示贊同,因為導演在給我們講述活着的深層含義時,在我們對於富貴的不幸深表悲痛時,導演給了我們些許安慰。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説:“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篇二十:活着電影觀後感

電影《活着》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確實名副其實。

這是一部安靜的影片,不曾出現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裏,彷彿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貴一路走來的註釋。

片名為《活着》,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動盪、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實現,一貧如洗。

作為一個旁觀者,看着他始終懷揣着海市蜃樓般的希望,踩在現實的浮冰上。無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後,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長耐心,在窒息狀態下延續生存。生命如同一塊海面,對所有的慘劇照單全收。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的成因有這樣一種解釋:人若落入一種無法擺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是幸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脱——這樣一來,他的價值觀就被扭轉過來了。

這是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從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國普通老百姓,一種真實、麻痺的生活狀態。按這個定義來説,我們每個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觀眾,不僅是旁觀者,也是套入這個故事中的一員。每個人的自身,既是歷史鋪展開的卷軸,又是受歷史牽引壓榨而生的產物。現實沒有為人們怎樣活着提供選擇,而每一步前進的步伐都成了一種必須。

有人説這是張藝謀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實、樸素的記敍與情節保持了一致,場景永遠是灰濛濛的,一如那個荒謬的時代和矇昧的社會。葛優飾演的福貴,表情和動作維持在一種混沌的狀態,活靈活現地敍述出了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種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後,繼續平靜地生活下去,彷彿領略過了生命的各種真諦,但最終興許還是歸於無物,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人世,又赤裸裸地離去。

情節上,張藝謀在原著的基礎進行了大幅度的處理,還是比較成功的。插入了一些新的情節,例如鳳霞的死的過程中並沒有王教授這個角色。但是引入王教授這個角色,更加直白地揭開掩藏在鳳霞之死背後的隱情。觀眾在經歷過視覺和心理的衝擊下,看到了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的無情摧殘。

另外一個重大的改動,是福貴謀生方式的改變。從小説中福貴向龍二借了兩畝田過活,變成了向龍兒借了一副皮影戲做流浪藝人。皮影戲又至始至終貫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將小説的農村背景搬到了城市,開拓了視角,利於電影語言的表達,達到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而給我的理解,“皮影戲”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種人生如戲、悲喜皆空的意味。

電影將有慶的死因由原來的為縣長夫人輸血過多而死改為疲勞中被拉去學校做工而導致被春生撞死。揭開有慶裹屍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將人物的悲慘性充分視覺化。雖然不及原著的情節在政治上那麼尖鋭,但是學校逼迫學生擱置學業投入全民大鍊鋼,在另一個層面上投射出大躍進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維模式的荒謬和行為方式的粗糙,中國走的社會主義的偽科學路線以及理想主義、功利主義和命令主義的肆意橫行。與之前工作人員來福貴家中收鐵器有慶翻開福貴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釘子和皮影上的鐵絲也是金屬又有某種隱祕的聯繫。相較之下,改動之後的情節避免了絕對化,更顯意味深長。

在結尾也有大手筆的改動。原著的結尾是這樣的:鳳霞難產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時候被石板壓死了,二喜的兒子由福貴養着,後來吃豆子撐死了。福貴的家人全都離他而去,只有一頭老牛伴着他,他説:“人嘛,就是要活着。”

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為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藥而癒。

然而電影的結局顯得温和得多,鳳霞死後,她的兒子取名為饅頭,福貴和家珍帶着二喜和饅頭一起生活下去。這樣的處理使悲劇停留在一個適可而止、容易讓人承受的範圍之內,使觀眾的視角從純粹的悲劇更多地轉移到生命和歷史的關係上。

有幾句比較經典的台詞。當年兒子問福貴:“小雞長大了變成什麼?”有慶的回答是“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等牛長大了,共產主義就到了。”而結尾處,孫子再次問起他同樣的問題,他不再回答“共產主義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長大了,饅頭也就長大了”。我從一個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對社會寄託的塌陷、對社會主義共產主語美好夢想的粉碎,而後生活最終還是落實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鋪直敍的流水賬,所有的修飾都顯得多餘,這就是活着最堅實的表達。

還有是福貴和春生在戰場上面對屍橫遍野的情景,不像其他大多數電影,眼睛裏流露出的不是悲傷,而是驚訝,這種情感也許是面對死亡更直接更真實的感受。他們目瞪口呆地説“家裏人都不知道——就這麼死了”,“福貴啊,我們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好好活”這句話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經。這是每個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願,但是“好好活”的標準又因人而千差萬別。而作為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説,他們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後完全依順於麻木與不幸的世界。

這部平靜的影片卻被列為中國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識形態上強行批註了“不和諧”。時至今日,這個國家已經有勇氣承認過去犯下的一些錯誤,但是又為什麼沒有勇氣承認得徹底呢?既然有勇氣面對過去了,又為什麼要遮遮掩掩,沒有勇氣面對現在改正現在呢?

因而面對歷史和現實,除了付諸一聲歎息,還能説什麼呢?

面對充滿苦痛的“活着”,又能説什麼呢?

篇二十一:活着電影觀後感

活着電影觀後感

活着電影觀後感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篇二十二:電影活着觀後感

電影《活着》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説,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1994年,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活着》這部電影。

在五十年代的一户家庭裏,有一對夫妻,而且還有一個小女兒。男的整天到晚到賭場去和別人賭錢,因為每次都輸給對方,所以損失極大。女的勸來勸去,他還是不聽管教,結果連自己的家產都沒了。從這裏,我學到了做每件事都得有個度,還有及時改正錯誤,這樣才不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因為家裏太窮,所以男的就向那個曾經和他賭錢的那個人借錢。那個人沒有借錢給他,但給他了許多皮影。他找了一些同伴和他一起演戲,後來他就賺了許多錢。從這裏我明白了團結力量大。

在六十年代,那對夫妻的女兒和小兒子都長大了,有一天,女兒正在幹活,一羣小朋友用石頭扔她,因為她是啞巴,所以無法表達她要説的話。小兒子聽到了,急忙跑過去把那羣小朋友給痛打了一頓,他們也還擊他。在一所大食堂裏,小兒子又看見那個打他姐姐的小朋友。於是,他就裝了很多面,還加了很多辣椒。然後,他就把碗裏的東西倒在了那個小朋友頭上,辣得他的眼睛都睜不開了。唉!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啊!

後來女兒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兒,過了不久,女兒和小兒子都去世了,所以只能讓姥姥和姥爺來養育小孩。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能橫行霸道,有錯誤就要及時改正,這樣你就會得到上天的獎勵。

篇二十三:電影活着觀後感

生活中,每個人都為生活忙碌着,每個人都要有生活的本領,不能只生在温室裏靠父母,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應該懂得父母掙錢的辛苦,學會感恩,學會自己生活的本領!

這學期,學校開展了傳統文化《弟子規》的學習,老師讓我們觀看了陳大惠老師的視頻――《活着》,我很受感動。視頻播放得內容是一個傳統幼兒園的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聖賢教育。在這個幼兒園裏,孩子們沒有大型玩具,沒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卻生活得很快樂!老師帶他們做遊戲,他們知道給老師送茶喝,給老師搬椅子坐,吃飯不挑食。尤其看到那個小朋友背誦毛主席的.詩詞,很讓我佩服。視頻還放了很多做義工的大學生,他們什麼都不會做,做義工還讓別人侍候。為了教育他們,陳老師帶他們到街上撿破爛七天,靠自己的能力吃飯,親自體驗靠自己生活的過程。在這七天裏,他們遭受了種種困難和別人的白眼,撿了一天只掙到幾元錢,他們不再嫌棄垃圾桶臭,當遭到人罵時也學會了溝通,沒吃的盒飯也撿着吃了……他們都深深地體會到父母掙錢的不容易,體會到了擁有活着的本領的重要性。

是呀!現在我們物質生活好,父母又嬌慣我們,個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麼都不會做,都是父母替我做。當我們長大了,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怎麼能有能力面對生活的困難?這樣將來不就是廢人嗎?想到自己平日裏挑食,想到自己挑剔穿戴,想到自己還讓媽媽整理書包……我感到很慚愧。

觀看了視頻後,我想:今後的生活,我也要改變自己,從小事上鍛鍊自己的生活能力,學會感恩,學會活着的本領。

篇二十四:電影活着觀後感

電影活着觀後感800字

不去品嚐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着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着”。

片名為《活着》,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革”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動盪、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實現,一貧如洗。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姑且不去説,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實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説一句話。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篇二十五:活着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説改編的。富貴本是富家之弟,因為賭博,把家產輸得精光,之後不得不靠唱皮影戲謀生。就在其生活逐漸走上正軌時,卻被國民黨的 軍隊拉去當了壯丁。在一個老兵的照顧下,僥倖活了下來。終於回到家裏時,老孃已經過逝,女兒鳳霞則成了啞巴。但他的苦難遠遠沒有結束。幾年後,聰明懂事的 兒子有慶在一次意外中喪生。中年喪子,這樣的不幸不論發生在誰身上都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從這次打擊中挺過來之後,夫妻倆含辛茹苦地把啞巴女兒拉扯大,並給 她找了個了個老實本分的丈夫。就在以為這一家子終於能夠過上好日子了,命運卻把他們拋向了更深的深淵。

顯然,整部影片不乏黑色幽默。印象最深的是這麼幾段:1、富貴遊手好閒,因賭博輸光房產,解放後被定為城市貧民。龍二贏了富貴的房產,解放後卻被定為地 主。後又因放火燒自家房子,被當作反革命給斃了。2、區長要來學校檢查鍊鋼,富貴不得不把還在睡覺的兒子送到學校,結果兒子在學校死於車禍。而肇事者卻是 曾經與富貴一塊唱皮影戲的春生。“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牛,牛養大了我們就進入共產主義。”聽來更是莫大的諷刺。3、醫生們被革命小 將當作反動權威關進了牛棚。可鳳霞生孩子後大出血時,革命小將們又馬上想到了醫生,轉而向他們求助。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確實值得一看。 當然,與小説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篇二十六:活着電影觀後感

中國有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着”,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這是一種很消極的人生觀,甚至我會鄙視這種沒有志氣的人。

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樣都比較崇尚那種英雄般的壯烈的犧牲。

看完《活着》這部影片後,對於這句話我卻有了不同以前的理解,其實,不管怎樣活着、活得怎麼樣,可以活着,便是一種幸福。

《活着》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時間之長,人物的經歷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時代的印記。

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動盪的30年:從40年代的小賭場、國共對峙的大戰場,到50年代的祖國山河一片紅,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結束。

無論是小到一盞茶杯、一本賭帳,還是大到戰場上的軍車、大炮,都給我們留下了很真實可信的印象,從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來了一種很切合電影主題的滄桑感,一種有些悲傷、有些淒涼,還有些懷舊的滄桑感,這種滄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覺的縈繞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過程中,很自然,卻給人很真實、很深刻的感受。

雖然電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礎上改動了許多,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不但很好地符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時也不缺少導演獨特的理解。

這也是使得電影同樣感動人的一個關鍵之處。

可以説導演張藝謀很深刻地理解了餘華這部小説的內涵,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他心目中的活着。

看着電影,我不知不覺地被感動了,我開始思考什麼是人,什麼是活着,為什麼要活着。

電影裏,故事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嗜賭如命的紈絝子弟,把家底兒全輸光了,老爹也氣死了,懷孕的妻子家珍帶着女兒鳳霞離家出走,一年之後又帶着新生的兒子有慶回來了。

福貴從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戲的營生,卻被反動派軍隊拉了壯丁,後來又糊里糊塗的當了共產黨的俘虜。

他們約定,一定要活着回去。

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平安回到家中,母親卻已去逝,女兒鳳霞也因生病變啞了。

一家人繼續過着清貧而又幸福的日子。

在“大躍進”中當上區長的春生不慎開車撞死了有慶,一家人傷痛欲絕,家珍更是不能原諒春生,她説:“你記着,你欠我們家一條命。”文革時,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殺,一天半夜他來到福貴家,把畢生積蓄交給福貴,説他也不想活了。

這時家珍走出來對春生説“外面涼,屋裏坐吧。”春生臨走時,家珍囑咐他,“春生,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後來鳳霞認識了忠厚老實的二喜,兩人喜結良緣。

然而不幸總是不肯放過福貴一家。

不久鳳霞生下一子,自己卻因難產而死。

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聰明可愛。

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説,“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而從原着來講,作者是通過福貴的回憶來敍述的。

作者在一個窮極無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貴和他的牛。

然後一段故事從這個看似平凡的老農嘴裏講出來。

反動派抓丁,文革,疾病,死亡。

福貴的親人一次次離開他,最後只剩一頭老牛。

鳳霞先聾啞,然後有慶因輸血過多而死,鳳霞大出血死了。

女婿也被砸死。

老婆家珍是被餓死的。

孫子苦根是被豆子撐死的(太餓了)。

經過一次次死亡的考驗,老人以一種超脱的姿態活在世上,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尋死覓活,他心裏的親人沒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憶,繼續努力快樂地活着。

他把他的一生,講給作者聽,竟然有些像一個哲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農民。

可以説電影裏的活着遠沒有小説裏的悽慘,但是張藝謀加入了一些諷刺的東西,卻同樣讓人看了心寒。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電影最後講到鳳霞生孩子的情節,那些沒有經驗的小紅衞兵變成了醫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經驗有技術的卻被判為“反動學術權威”而關進牛棚,最後鳳霞大出血,而小紅衞兵卻不會處理,會處理的王教授又因為被饅頭噎着而不能動手術,而福貴一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鳳霞死去。

這種諷刺性的情節還有很多,例如,大躍進期間,鎮長到福貴家收鐵,福貴的兒子有慶把福貴心愛的皮影箱拉出來,説要把那木箱上面的幾根鐵釘還有皮影上面的幾根鐵絲都拆出來。

還有有慶那一句“那不解放台啦”,連天真無邪的孩子説的話都印上了時代的烙印。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這兩個字,其實不管怎麼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幸福;只要活着,對家人、對朋友就是一種安慰、一種支撐。

電影中,有好多個情節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只要活着,能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經很幸福了。

第一次覺得活着好是在福貴被反動派捉丁後,在一次戰役上戰友們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麼都沒有了,福貴只想快點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老婆和孩子。

他把手高高地舉起的時候,我是多麼地替他擔心,心裏不禁替他祈禱,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麼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裏被活着感動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聽到那響徹街巷的五聲槍響,福貴嚇得尿了褲子。

要知道當初如果他不是把家產都輸給了龍二,那麼那五槍就是福貴的了。

雖然福貴那時候活得很艱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對他來説就已經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慶被區長的車撞倒的牆壓死了。

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時失聲痛哭,家珍悲痛欲絕。

區長春生也因此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後來春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殺了,他把畢生的積蓄交給福貴,一來是當作補償,二來他覺得在世上已經沒什麼好留戀了,他想把錢交給福貴後就自殺。

這些都被家珍聽到了,她最後原諒了春生,並叮囑春生説“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着”。

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質樸的感情啊!雖然兒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貴卻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對他們來説也是一種安慰啊!

電影《活着》沒有告訴我們悲慘的命運,裏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沒有使我們看到絕望,去控訴那個社會或者命運,相反每一次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活着,認真的活着,因為這兩個字很重要。

篇二十七:活着電影觀後感

“四十年,彈指一揮或是滄海桑田,無數黃面孔的、沉默的、堅韌的中國人就這麼無聲無息地繼續活着。幕後資料這是一個非常美的故事,很親切,很真實,以貼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數十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觀,故事很親切,很真實,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個小人物在鉅變的歷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不幸和坎坷總是纏繞着他。然而他從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從不怨天尤人,並且對生活和未來報着無限美好的希望。”

我們時而會感覺到,每天都要為生活瑣事而煩惱,浮躁的心總是纏繞着我們的軀體,為了生活而生活,或者不叫真實的生活,完全是在敷衍周圍的一切,早就把年少時的夢想拋之向外,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然而,當我們面臨生命即將離我們而去或看着他人的生命被無情的剝奪時,我們又會覺得活着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我們都在追求幸福,但我們好像忘記了追求幸福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的。人,只有活着的時候才能體會什麼是幸福。小時候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因為那時候慾望極少,越長大會越孤單,因為我們想要的超出了別人所能給予的。所以,人想要一直抱有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就應該知足常樂。老人們都説,人的一生是極其有限的,不應該追求那些本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何必讓自己活得那麼累呢?

但,我們的生活是需要樂趣的,也不能總滿足於僅僅是活着,我們要向前進,要發展,使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而且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環境,都要對生活有極大的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

時刻要有覺悟之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去適應,生活正因為磨難才會五彩斑斕,愛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並感受這一份幸福。

篇二十八:活着電影觀後感

即便是柔和了結局,由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的小説《活着》改編的同名電影至今仍因敏感的政治問題未能夠通過廣電審批,無法進入影院公映。

這是作為電影的悲哀,卻是作為小説的幸運。

主人公福貴青年時是一個闊少爺,嗜賭成性的他將家中祖輩積攢下來的龐大家業全部輸光,省悟後的他和母親、女兒過起了窮困潦倒的日子。

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為青年時的過錯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去為母親求醫,半途上卻被反動派殘兵抓了壯丁;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輸血,結果兒子被不負責任的大夫抽血過量致死,後來發現縣長竟是福貴在反動派軍隊時同生共死的小戰友春生——春生在席捲全國的文革中經不住迫害,懸樑自盡;

鳳霞嫁了個好女婿,可沒想不久就死於產後大出血;兩個孩子去後,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幾年後,二喜在一次工地事故中慘死,福貴便把外孫接到了鄉下和他相依為命;可是好日子沒幾年,小苦根因貧,吃豆子時被撐死,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最終,孤苦伶仃的福貴買了一頭待宰的老牛做伴,每天朝出暮歸奔波于田間……

名為《活着》,講述的卻是關於一個個關於死亡的事情。

它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展開敍述,但有意地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而更主要的是把它當作孕育苦難的生存環境,一個磨練人性的“煉爐”。

如果沒有這條不可否認的環境線索,人物和事件就像照相館裏拍一寸照,換來換去都是一抹色單調的背襯。

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就掙扎在這樣一個“煉爐”中,他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震盪與困窘,目睹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逝。

許多評論家認為,《活着》是餘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無門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新路。

然而作者自己似乎都還沒有準備好如何走下去,這從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就可以體現。

任何讀者都會覺得小説開頭更像是孩子信手的塗鴉——“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

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蕩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這位老人後來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樹下,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講述了自己。”這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説,與同時代的蘇童、莫言風格類似。

就像作者在小説前言中所説,“人是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鐘情煽情的作家,因此他在創作中也用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為了敍述而敍述,毫無矯揉造作之態。

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

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入人心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小説主人公福貴過往的一生是痛苦的,然而,他淡然地講述了他無法想象的經歷。

福貴以死去親人的名字稱呼老牛,把對親人的思念和感情寄託到了老牛身上,而老牛似親人般給予了福貴繼續活着的希望。

福貴與親人之間本能、樸素、温暖的親情不僅沒有消失,而且在苦難的折磨下不斷得到充實和昇華,併成為福貴坦然直麪人生變故的精神支柱。

如果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貴活着的希望依然不會破滅,他還要為自己而活着,而且會好好地活着。

因此,在小説的末尾,福貴鄭重其事地對他自己的後事做出妥善安排:他在枕頭下放上十元錢,以便發現屍體的人能夠好好安葬他。

善待自己也是慰藉親人的一種方式。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這是小説的最後一句。

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

對命運最有力的反抗,是對生命的召喚。

不管是為了崇高轟轟烈烈地死,還是不為任何卑微堅韌地活着,都是一種生命的尊嚴。

篇二十九:活着電影觀後感

活着電影觀後感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學們一起看《活着》這部電影,可以從同學們的不同反應中看出他們對於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或是笑,或是哭,或是一種不屑,或是一種震撼,我覺得這部電影教給我很多東西。

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小説《活着》改編的,但是相應地減輕了一些傷感的讓人覺得很沉重的情節,以使看的人不會對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選擇了40、50、60三個年代作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經歷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時期——抗戰、內戰、大躍進。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貴賭博輸掉了祖業,從地主家的闊少爺淪落為了一個佃户,氣死了父親,隨後被抓去當壯丁打仗;50年代,富貴一家經歷了大躍進,生活艱苦,但是卻在擠牙縫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來,富貴的兒子有慶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謂白髮人送黑髮人,其痛可知;60年代,在動亂中人們的生活生命毫無保障可言,富貴的戰友春生被批鬥致死,女兒鳳霞在生孩子時因大出血也慘死了。電影中故事到此便謝幕了,結尾是富貴夫婦和女婿外孫一起活了下來。之所以説電影的改編減輕了悲傷的情節,是因為原著中,結尾只剩下富貴一個人活着,帶着一頭他夢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孫都相繼先他而去。面對這樣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傷感,又怎能不讓人震撼。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姑且不去説,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實現所謂的生命的意義。

富貴的母親教育他只要活着高興,窮也不怕。少爺時代的他只知玩樂,生活頹廢。窮了以後,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樂,妻兒的幸福。賭博時他沒想過回家,當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屍體上,不知道能否活着歸家時,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兒老母。在那種孤獨絕望的時刻,人才會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們往後的日子很艱苦,生活拮据,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死。我看到當富貴和他的`妻子為死去的一雙子女號啕大哭時,教室裏的部分女同學也禁不住地抽泣起來,這就是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死者的惋惜以及對弱者的同情吧。電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親人。每個人都要好好活着,因為身後都會有惦記他希望他活着的人。我們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家人負責,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關係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運的事。

《活着》這部電影,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一個悽婉悲慘的命運。人們在自己的笑聲中思考着生命這種東西,同時也在想着應該怎樣活着。如同我,是無論如何不想過與片中人一樣的生活,但是我卻讚賞富貴面對打擊面對挫折的勇氣以及他在生活中勇於改過的精神。富貴的賢惠妻子或許在他人眼裏有點兒傻,但是她的堅強卻是我們都應該具備的。活着有很多的意義,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我們不必去苛求他人與自己趨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去追尋自己活着的意義。

永遠不拋棄,不放棄,珍視生命,創造價值。

篇三十:《活着》電影觀後感

昨天一氣就把餘華的《活着》讀完了。因為先前在上哲學課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看過電影,覺得還不錯,所以就準備讀一下原著。可見,電影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比較多的改編。這樣看來,本人主要有以下幾個見解:

第一,覺得電影的改編比原著更加戲劇化,更加扣人心絃。劇情發展一波三折,讓人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下來。好在最後沒有講到苦根的死,給人了以活着的希望,也讓觀眾心裏有些欣慰。而原著則太悲慘,最後苦根也沒有能逃過。更加讓人不能接受的是,三代人都死在同一家醫院。

第二,原著末尾有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那就是福貴最後説的“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那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

第三,在看了一些作品後,我深深的感覺到中國作家的“慢半拍”。作家應該是在第一時間揭露社會黑暗現實的。但是中國的作家在第一時間卻是一片歌功頌德,等到人們都受傷得差不多了或是結束一段黑暗的時候,才慢慢講述那個時期的故事。不禁讓我心一陣涼,看看現在的書,不都是讚美之詞,看來真正的作家還沒有誕生在中國。

篇三十一:《活着》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説改編的。富貴本是富家之弟,因為賭博,把家產輸得精光,之後不得不靠唱皮影戲謀生。就在其生活逐漸走上正軌時,卻被國民黨的 軍隊拉去當了壯丁。在一個老兵的照顧下,僥倖活了下來。終於回到家裏時,老孃已經過逝,女兒鳳霞則成了啞巴。但他的苦難遠遠沒有結束。幾年後,聰明懂事的 兒子有慶在一次意外中喪生。中年喪子,這樣的不幸不論發生在誰身上都是一次巨大的打擊。從這次打擊中挺過來之後,夫妻倆含辛茹苦地把啞巴女兒拉扯大,並給 她找了個了個老實本分的丈夫。就在以為這一家子終於能夠過上好日子了,命運卻把他們拋向了更深的深淵。那時,中國正經歷,醫生們都被當作反動權 威,關進了牛棚。女兒臨產時,發生大出血,夫妻倆只好眼睜睜地看着她死去……在影片的最後,導演還是給了觀眾一絲期望: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 好。

顯然,整部影片不乏黑色幽默。印象最深的是這麼幾段:1、富貴遊手好閒,因賭博輸光房產,解放後被定為城市貧民。龍二贏了富貴的房產,解放後卻被定為地 主。後又因放火燒自家房子,被當作反革命給斃了。2、區長要來學校檢查鍊鋼,富貴不得不把還在睡覺的兒子送到學校,結果兒子在學校死於車禍。而肇事者卻是 曾經與富貴一塊唱皮影戲的春生。“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牛,牛養大了我們就進入共產主義。”聽來更是莫大的諷刺。3、醫生們被革命小 將當作反動權威關進了牛棚。可鳳霞生孩子後大出血時,革命小將們又馬上想到了醫生,轉而向他們求助。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確實值得一看。 當然,與小説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篇三十二:《活着》電影觀後感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和春生及其家人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內戰時期起,兩代人的艱難生活狀況。

“活着”一詞出現在不同年代主人公不同處境的口中,這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了人物形象,還從側面表現小説的主題。“活着”如前4次出現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福貴和春生被抓去當兵,當國民黨軍潰敗時,他們看到戰場上躺滿了國民黨人的屍體,他們渴望活着回家,見到自己的親人。這是他們面對死亡時對生的渴望。他們這種求生的慾望也反映了主人公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表達了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苦難的主題。“不想活也得活”則表現了人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

春生和福貴本是戰場上患難生死的朋友,然而生活陰差陽錯,因春生開車不慎撞死了福貴唯一的兒子,春生也由此成了福貴一家的仇人。然而在中,春生被定為走資派,因此受到迫害春生的妻子因不能忍受打擊而自殺,此時的春生不僅失去了親人,而且備受迫害,這些困難和痛苦幾乎把他推到了人生的谷底。此時的春生已對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他在臨走之前,表達了自己對福貴一家的歉意和愧疚。當福貴和其妻家珍得知春生的處境時,他們為春生擔心難過。昔日把春生視為仇人的家珍放下了過去的恩怨,鼓勵春生好好活着。家珍的話像春日和煦的陽光温暖了春生。這也是家珍對“活着”的理解。這也體現了人性的善良和美麗。

主人公在不同年代,不同處境下,説到“活着”一詞,這表現了人們生活的艱苦,也從側面表現出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甚至無法掌控自己生死的主題。“活着”一詞也鼓勵人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苦難和不幸,鼓勵人們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篇三十三:《活着》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媽讓我看電影,我媽推薦看《活着》電影,我開始不太情願,到後來才覺得挺好看的,我就認認真真得看了起來。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況?好,我現在就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啊,有一位少爺,叫徐福貴。他呀為了賭博,輸光了家產,輸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氣死了,他媽身體不好,而且沒有家產,真是在福貴少爺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福貴呀,什麼家產也沒有了,只好出去要飯,福貴立即從少爺的寶座上跌到了一分錢也沒有的窮光蛋,真是可憐。反對賭博的妻子也回孃家了,只剩福貴一個人過日子,他靠皮影戲勉強生活。過了幾年,他的妻子回來了,生了個小男孩,叫有慶,有一天,福貴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進來,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沒過幾天,八路軍就把福貴救了出來,他和妻子相見的時候,有慶已經五歲了。還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給你們説了,縣長拿着剛煉成的鐵,説:這一塊鐵,可以造三顆大炮彈,一顆打到蔣介石的牀上,一顆打到蔣介石的飯桌上,還有一顆打到蔣介石的毛坑裏,讓他睡不了覺,吃不了飯,也拉不了屎!“這句話惹得我們哈哈大笑。有一天,有慶去練鋼,説區長要來檢查,結果區長的車撞在了牆上,把牆對面的有慶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區長親自來看,福貴説了他幾句,他從此就不開車了。以後,區長經常來送禮物,又過了幾年,鳳霞出嫁生了個小子,可是她自己卻大出血死了,現在就剩福貴和他妻子小孫子了,最後福貴逗他的孫子説:”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長大了就變成新社會新時代了。我覺得這句話説得很好,人類不也是一點一點進步才到新時代的麼?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福貴不應該同情他,因為他不孝,變賣家產來賭博;又覺得他很可憐;沒有住處,兒子死掉,女兒死掉……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家庭,不能放棄我們家中的哪一個成員。並且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艱辛和坎坷,要勇敢的面對一切苦難和不幸。

篇三十四:《活着》電影觀後感

活着是一部電影,它訴説了一個人的一生。

從前,有一個少爺(葛優)叫徐福貴,他家很有錢。不這怎麼回事,他爸爸愛上了賭博。他也隨着愛上了賭博,他們徐家的三家院子被他爸爸賭的只剩下一家了,獨為剩下了一家,也被這位少爺賭沒了。

這位少爺曾經向他的夫人家珍許諾過,如果他夫人又懷了一個孩子,他就戒掉賭癮。現在,他的夫人又真的懷了一個孩子,可是他還沒有戒掉賭癮。而且當着他的夫人面前賭了一場,當他夫人看着他的時候,他還讓他的夫人馬上滾蛋。

他夫人馬上回家,帶上她的孩子鳳霞,打了一個包袱。在福貴的面前説了幾句話,拍拍屁股就走了。

家珍在外面流浪了很久,當找到安頓的地方時,她肚子裏的兒子已經出生了。

家珍一直沒有工作,多虧鎮長好心,給她了一個送水的活幹。可送水的活可不是好乾的,因為早上要水的人多,鳳霞也幫着媽媽送水。終於,福貴在外面流浪找回了家,他們才團聚。我想,儘管現在的福貴不富,但他們家人團聚了是最富有的。

福貴因為沒活幹,整天在家裏悶得慌。最後,龍二便給了他唱皮影戲的東西,讓他去唱皮影戲。天大的禍説來就來了,那天福貴和春生再唱皮影戲時,國民黨的軍隊突然來了,把福貴從老家帶走了。我想,福貴現在沒了老婆沒了孩子的,肯定不想再活了。但是,他活下去了。

當福貴再次回到家的時候,他遇見了鳳霞。風霞光衝着他笑,不説話。最後福貴一問家珍才知道 ,一場延續了七天的高燒奪去了鳳霞的聲音。看到這裏,我心裏暗暗的流眼淚,這麼痛苦地事情,誰受得了啊!可是福貴堅持着。

接着,福貴的小兒子死了。鳳霞嫁出去後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現在,福貴只有妻子女婿和孫子,但他很快樂。

看完活着這篇電影后,我突然感覺到,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們生活更悲慘的人,我們能到現在,應該感謝生活。不管怎麼樣,你經受了今晚的風雨,明天的太陽也會一定升起。在這部電影裏面,福貴給他的兒子和孫子講過同樣的一句話:“雞長大了是鵝,鵝長大了是羊,羊長大了就會是牛。”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篇三十五:《活着》電影觀後感優秀

《活着》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福貴的悲慘命運。影片背景是從內戰到解放戰爭再到大躍進,在這幾個叫轉的時期,福貴經歷了命運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難和對他殘忍的捉弄。儘管他的人生經歷瞭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可是這些磨難都沒有把他擊垮,他依然堅強的活着。其實福貴的命運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兵荒馬亂還是政局動盪,老百姓無論是頑強鬥爭還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麼都好。富貴的一生雖然悲慘,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也定會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結尾福貴依然是笑着的,因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還活着,就能有機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貴在開始時是一個典型的富家紈絝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樣喜愛賭博。他因為祖上留下的財富可以揮霍,每天就以賭場為家。他的妻子用他們的孩子勸説了他多次,但他沒有一次聽進去了,還是依然嗜賭。俗話説: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頭來換來的只會是一無所有。最後,福貴終究是把家產都輸光了。從此,他走上了命運給他安排的軌道。加之後來發生的種植ㄕ郟垢9蟊涑閃艘桓鋈奈彝ザ芏返哪腥耍踩盟昧誦腋5惱孚小

不去品嚐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候呢?但無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困苦而堅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貴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從悲痛到歡喜再到悲痛……命運的苦水侵蝕着他的一生。箇中心酸,各種悲痛,我想只有福貴自己的體會才更透徹。一羣人的死去到最後卻是一個人的留守。我們也許不會很清楚福貴活的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但經歷了這麼多次蜕變的福貴,也許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樣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會都是盡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條路,不會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擁有信心,希望就會在前方出現。活着不僅僅是一種證明,它更是一種歷練。只要我們有勇氣,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對和克服命運給你插之下來的種種困難、挫折與不幸,就會體會到幸福的甜蜜,體會到生活的美好。

篇三十六:《活着》電影觀後感優秀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琢磨“活着”這兩個字,其實不管怎麼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幸福;只要活着,對家人、對朋友就是一種安慰、一種支撐。電影中,有好多個情節都讓我深深地感覺到只要活着,能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經很幸福了。

第一次覺得活着好是在福貴被國民黨捉丁後,在一次戰役上戰友們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麼都沒有了,福貴只想快點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舉起的時候,我是多麼地替他擔心,心裏不禁替他祈禱,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麼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裏被活着感動是在龍二被槍斃的時候,聽到那響徹街巷的五聲槍響,福貴嚇得尿了褲子。要知道當初如果他不是把家產都輸給了龍二,那麼那五槍就是福貴的了。雖然福貴那時候活得很艱苦,但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對他來説就已經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慶被區長的車撞倒的牆壓死了。福貴看到血肉模糊的有慶時失聲痛哭,家珍悲痛欲絕。區長春生也因此無法原諒自己的過錯,後來春生在中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殺了,他把畢生的積蓄交給福貴,一來是當作補償,二來他覺得在世上已經沒什麼好留戀了,他想把錢交給福貴後就自殺。這些都被家珍聽到了,她最後原諒了春生,並叮囑春生説“你還欠我們家一條命,你要好好活着”。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質樸的感情啊!雖然兒子死了,但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貴卻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對他們來説也是一種安慰啊!

電影《活着》沒有告訴我們悲慘的命運,裏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沒有使我們看到絕望,去控訴那個社會或者命運,相反每一次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好好活着,認真的活着,因為這兩個字很重要。

篇三十七:《活着》電影觀後感優秀

今天下午看了部電影《活着》,葛優和鞏俐拍的,應該是個老片子,不過原來沒有看電影的愛好,現在閒來無事,看了看。片子很讓人有所感觸。一個小人物的命運,從四十年代的富家子弟,賭博輸光家產到後來演皮影戲養家餬口,被國民黨抓去充軍,後又於戰場上死人堆裏存活下來。半路上遇到共軍,給共軍演皮影戲,拉大炮。回到家中,母親已經過世了,女兒高燒七天成了啞巴。五十年代大躍進,兒子在一場意外中被吉普車推倒圍牆壓死了,六七十年代中,啞巴女兒出嫁了,找了一個瘸子女婿,女婿人很好,誰想到才過了一年好日子,女兒生孩子大出血死在產牀上。一系列的打擊下,這對夫妻仍然堅強的笑對生活,因為他們知道活着就是幸福。

是啊,“活着就是幸福”--其實是一句很無奈的話,看了這部影片,我的思緒難以平復,人生來就像宗教所説的是有原罪的,佛教中也説因為有業力所以才會投胎為人。人活着其實是一件很無奈的事情,南師説過人這一生就是這樣糊里糊塗一輩子所謂“莫名其妙的生下來,無可奈何地活着,又不知其所以然地死去”看過這部片子後,我覺得劇中的這對夫妻與其説他們活着就是幸福,不如説他們是無可奈何地活着,活着就是受罪,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非常悲慘的事情,看後讓人涕淚縱橫,活着是一個什麼概念,什麼叫活着,似乎很難定義,如果活着看到自己的親人撒手人寰,自己卻愛莫能助,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所以有很多人羨慕長壽的老人,其實長壽的老人有他自己難言的苦衷,長壽就必然會比一般人經歷更多的世態炎涼與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所以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悲哀。

當然這樣説是很消極的,因為每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將來必定要死亡,道家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對人生的生死問題看得就很透徹了,所以人有的時候是很奇怪的,為什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會讓人們高興,而一個生命的死去又會讓人們痛不欲生呢。如果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去思考,那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不值得慶祝,因為生命誕生就註定要死亡的,那麼又有何值得高興呢。一個生命的死亡是順應自然規律,自然界中能量是守恆的,那麼一個生命消失能量不滅就意味着另一個生命又將出現,所以死亡似乎也不應該是一件讓人傷感的事情,反而應該慶祝。佛教中説到的往生就是這個人死後去了天道中或佛國,生命等級上升了,這本身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為什麼反而悲傷呢。難怪中國有紅白喜事一説,白喜事就是指的死人。所以生命的誕生也好逝去也罷都沒有什麼好高興或是悲傷的,因為生命始終存在,不生不滅。生命死亡了其實不是死亡而是肉體死亡了,它的靈魂又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活着的人能做的不是哭泣,哭泣沒有用,而應該是讓死亡的生命不要對人身有任何的眷戀,放下一切慾望與執着用一顆平靜的心來對待死亡,祈禱阿彌陀佛接引靈魂到極樂世界去繼續進修,這是真是存在的一個世界,不要有任何的疑惑。如果能夠這樣做,那麼對於亡者將是莫大的幫助啊!每當看到電視中出現生離死別的鏡頭我都不忍觀看,自己已然被劇情所感染,痛苦流涕。人生是無常的,沒有人知道等待自己的會是什麼,一口氣上不來這個肉體就會死亡,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死亡並不可怕,但是必須是在死亡之前明白人為什麼活着,為什麼出生,又為什麼死亡,這也是所有宗教中所探討的主要問題——生死。所以為什麼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宗教信仰。所有的宗教都在談論這個問題,只有佛教講的最徹底最圓滿,出生是因為因緣果報,活着是讓人領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後去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和等級,而死亡則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死後又被這股業分吹往六道中的某一道,所以佛説的六道輪迴是真實存在的,因果也是真實存在的。

打小時候起,我就很喜歡在夜深人靜之時,思考人生的問題,為什麼有我?我是誰?為什麼我看我説我想都在這一個肉身之中?為什麼人會死?如果人死如燈滅,那麼死了以後去到哪裏?難道沒有我了?沒有我的話,那麼為什麼現在有我,每每想到此,我就會產生莫名的恐怖感,因為想不透啊。直到我接觸佛教經典的那一刻,我發現我所疑惑的問題在佛法裏都能夠找到答案,而且是非常完美的答案。同時我也知道了此生的目的和意義何在。能夠幫助更多的人認識到生命的根源去向和生命的意義,讓人們放下煩惱與執着,佛説現在是末法時期,世人不信因果,驕奢淫逸,的確是這樣,科學代替了原來的宗教信仰,人們開始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卻不知道達爾文在臨死之前對神父説“主能夠寬恕我嗎,我願意收回我所寫的所有學説”。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人們卻利用愛因斯坦的理論製造出了殺人武器原子彈。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走入宗教,並十分欣賞佛法,愛因斯坦曾説過:“佛法是最圓滿的科學,是最高的獨一無二的真理!”。因為科學把人類誤入歧途,卻無法自拔,醫學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高度,卻產生更多的讓人類束手無策的疾病,科學到現在還是無法解釋出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這樣一個生命科學的問題。

到現在,世界大國都掌握了核武器,一旦爆發世界大戰,則人類將自取滅亡。這樣看來科學能解決問題嗎,連最基本的戰爭都解決不了,又有何用呢?所有的一切問題都歸結於人心,人的道德問題。如果道德缺失,人心不古,那麼科學越發展下去,只能是越把人類推向毀滅的邊緣!2012是瑪雅曆法中所説的本次人類終結的時間,誰也無法斷定瑪雅人説的是不是事實。如果是,我們這些正走在通向2012時間道路上的渺小的人類又將何去何從?是在這短短的1年多時間裏盡情揮霍,還是去利用好這不多的時間努力思考生命的問題並找到真理?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也”,找到了道,我們的生命就有了正確的指引和方向,就不會迷失。就像一盞明燈,帶領我們在生命的時空中遨遊,找到自己最終的歸宿。

篇三十八:《活着》電影觀後感優秀

餘華是這樣解釋“活着”的: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贊同他的觀點,面對當今社會如此多的貪官污吏,我們也不應該苛求作家有多麼高遠的社會責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現歷史,就足夠了。

當我看完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後,又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次被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所震撼。從我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不誇張地説,看《活着》小説和電影,我都是含着複雜的淚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顆淚珠都閃爍着人性本有的憐憫之光澤。

餘華的《活着》通過徐福貴有些超脱的敍述,故事沿着倒敍展開。而電影則是張藝謀借用一支諷刺的椽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寬度近達半個世紀中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的畫卷。雖説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實,真實地存在於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殺的中國農民的命運史詩。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着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着……不能説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説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着……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説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為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説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着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人是應該活着,因為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篇三十九:電影《活着》個人觀後感

看電影版的《活着》就是在看命運帶給了平凡的人生什麼,電影版更加突出的是,命運的悲劇不是無原因的,人為的命運的悲劇也許才是更大的悲劇,在一個個“偉大”的時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難以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人的徒勞,人的無奈,人的卑微的欲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踐踏。或許,餘華在小説着力淡化的“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在電影中又被還原了。也許這才是電影無法在大陸公開放映的關鍵所在,而沉於哲理的小説,終於在1998年在大陸出版了。

皮影或許更能代表福貴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在1958年大鍊鋼鐵的時代,連皮影上的鐵絲也要拆下來取鍊鋼,“製造解放台灣最關鍵的兩顆子彈”,於是才有了福貴去工地上的唱戲,才有了妙趣橫生的小有慶的形象生動地刻畫。陪伴福貴幾十年的皮影終於還是在中燒掉了,但是皮影的箱子還在,小孫子的小雞還是可以放在裏面的,就像福貴的人生,不斷經歷慘痛的種.種的打擊,命運已經千瘡百孔,福貴依然平凡,依然活着,依然堅持了太過卑微的希望——活着。

當福貴將小雞放進箱子的時候他又説起了和有慶説過的那段平凡樸實,又滿含辛酸的希望的話:“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於是小饅頭像有慶那樣問道,“牛長大了呢?”

那時福貴對有慶説:“牛長大了共產主義就實現了。”

這一次福貴卻回答説:“那時饅頭也長大了。”

福貴緩慢的期許悠悠穿越了歷史,在我的心頭縈繞不去,是呀,饅頭總會健健康康地長大吧。 但願。

篇四十:電影《活着》個人觀後感

這是一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演員們專注的演繹更是深深的觸動了我。整部電影,無論是從藝術效果上來看,還是從歷史角度,電影所藴含的人生觀來看,都極具感染力和欣賞性。

這部電影,我已經看過好幾遍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是一個寂靜的深夜裏,我一個人對着電腦看着細細的體會着其中的滄桑和歡喜。每次看完內心深處都會浮沉着一股股的感動與同情,那晚更是思緒飄飛,很晚才睡着,現在希望藉此文以表達出自己對此電影的觀後感。

首先,對於電影的名字,叫做活着,我認為這達到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為什麼叫活着,這顯然讓人會不自禁的去思考?可以想到,影片中主人公勢必經歷着一種特殊的時代活着生活方式,以至於生活對於他來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活着也必將作為主人的信念支撐着他以及身邊的人活下去。試想,21世紀的人們有多少人會為活着而艱苦的走下去會以活着為信念為動力呢。

沒錯,這是一部以新中國成立前後幾十年為背景,講述着主人公福貴及其朋友,家庭乃至整個當時社會的人們為了活着都經歷着各種各樣的生活的考念,有痛苦,有歡喜,有離別,有團圓。從福貴來看,他的身份發生了一次大轉變,從大少爺變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流浪漢,因為生性好賭,也因為龍二的卑鄙厚顏,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和背景無不有關係。然後,為了活着,福貴像當時的中國一樣,從無到有,從有變好,一步一步的生活開始有了好轉,妻子也回來了,家總算暫時團圓了。

的確,這只是暫時的團圓,四五十年代,中國發生了許多大的事件,便是殃及全國上下的一次重大災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期,也是特別荒.唐特別殘忍的年代,雖然我對歷史瞭解的不多,但每次我看到聽到,時期,多少的有為青年,多少的革命先輩,多少的學術權威被打到的時候,我的心裏好恨好痛,那時為什麼會如此荒.唐,就像影片中的王斌教授一樣,明明是醫院中首屈一指的婦產科教授,卻被指為走姿派,而取代這些資深專家的卻都是一些世俗的初出茅廬的學生們,這也是直接導致福貴的女兒死亡的原因。她的女兒不是因為簡單的難產而死,而是因為產後出血她們竟然不懂如何護理而至。這讓我想到人活着到底是為什麼,我想了很久,後來有一天半夜我忽然想到了,覺得這裏的“活着”並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不是純粹地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為有這些感情的聯結,一個人的活着,不僅僅是他個人在活着,也是因為他是其他人賴以活着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這“活着”就不是“賴活”。

是呀,鳳霞的死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啊,還有有慶,他們的死,讓他們的父母也就是福貴和家珍,是否還記得,當福貴看着滿身鮮血淋淋已經步入天堂的有慶自己的兒子的時候那悲痛欲絕的嘶喊聲嘶力竭的痛苦,活着真的不是一個人的事,還有家珍,縱然那麼多人攔着她,她也是想看看自己的兒子,那麼的難過那麼的傷心,那個時候她的生命多麼脆弱,所以活着不是賴活而是因為和身邊的親人朋友有着感情的聯繫。

在看片子的時候,我常想,電影的重點是要表現時期的荒.唐殘忍呢還是要表現對於生活的壓迫,活着是唯一的選擇,活着是關鍵呢。我想兩者都有。“活着”的福貴在影片的開始和結束都説了關於小雞的話,兩者有很多的相似,只是在最後説變成什麼的時候,結尾的時候福貴暗示着生活會越過越好。也總算給觀眾一個歡喜的結局。

最後我想説説福貴的妻子家珍,家珍的扮演者是鞏俐也是我很喜歡的演員,片裏她是一個真正的好妻子好媽媽,她幾次都説了,我不圖什麼,只圖和你過個安穩日子,確實,福貴也確實有福氣,有家珍這樣的好老婆。生活判了很多人死刑活着走資派,但我相信對於家珍這樣的好女子,生活最後都會給與她幸福和美滿。

行文至此,大致寫出了自己觀看電影《活着》後內心的一些真實的想法,但是承蒙老師教誨,如有不得當之處還望老師給與教導。

篇四十一:活着電影觀後感作文

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活着》,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大。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地主的兒子,他不學無術,不知道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整天除了賭博無所事事,結果被壞人設下圈套,把祖上留下的家產輸得一乾二淨,他的地主老爹也被他活活氣死。一無所有的他只好到街頭乞討度日,後來只好靠唱皮影戲過活。但好景不長,戰爭爆發了,他和朋友春生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去打仗。在解放軍強大的攻勢下,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裏,走投無路的殘兵敗將們全都凍餓而死,福貴和他的朋友倖免於難。在逃亡的途中,福貴又後來被解放軍俘虜,幫助解放軍拉大炮,唱皮影戲,成為了一名支前的民工。戰爭結束了,福貴回到了家鄉,看到了妻子和孩子,此時他的母親已經故去,懂事的女兒鳳霞也因為發燒成了啞巴。

回想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福貴翻然悔悟,他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一定做一個有用的人。解放後,他白天帶着妻子家珍和女兒鳳霞種地,晚上唱皮影戲,一家人生活安穩漸漸的安穩起來。兒子有慶活潑可愛,還知道護着啞巴姐姐,一切好象都苦盡甘來了。

然而,好景不長,區長開車撞倒了學校的圍牆,福貴的兒子有慶又被砸死了……隨着時光的流逝,女兒鳳霞長大了,嫁給了一個老實人,福貴一家又踏踏實實過了幾年幸福生活,但悲慘的命運卻沒有饒過這一家人,運動開始了,鳳霞生孩子時因為沒有一個有經驗的醫生,難產死掉了。福貴為鳳霞的兒子取名叫饅頭,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影片結尾,福貴對饅頭説,“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

通過這部電影,我知道了不管要面對什麼,都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並且活着就要活出自己!

篇四十二:活着電影觀後感作文

一部好的電影,會讓我們得到心靈最深處情感的釋放,把自己放入其中,看看別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的人生,就會有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在自我感覺的世界裏馳騁。我有為數不多的這樣的“私房電影”,《活着》就是我的“好電影”大家庭中的一員。

魯迅先生説:“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而看過《活着》後,我卻認為:有些事情任你百般研究,也不會明白。我們就生活在一個迷宮中,若有不幸,永遠找不到出口。愚蠢之人身在迷宮而天真認為已經走了出去,聰明之人走出迷宮而謙遜地説還在其中。茫茫人海中,誰又能辨明真偽?何況還有如此多的披着人皮的獸!我們帶着一堆謎題來到世上,從光陰中截取一段光陰,找出一些謎底。最後,帶着這些謎底產出的新的謎題,離去,進入下一個循環。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循環,上帝用土造人,而人最終也會歸於大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又一個循環。若能在這個大的循環圈將要合攏時,坦然地説:“哭過、笑過、戰鬥過、翱翔過和活過”。足矣。看似荒謬的世界在我們之前已經複雜地存在了很久,而且還會繼續複雜下去。有時候,難得糊塗,何嘗不是另一種清醒。

人生就像一片羽毛,一片羽毛在空中,空氣的流向,鳥的飛翔,都會影響這片羽毛的高低起伏,飛得高不見得是好事,飛不起來也不見得是壞事。我們每天就是生活在這可愛而又可笑的荒謬裏。下面就電影從《活着》裏,隨手拈起幾片,管中窺豹一翻。以旁觀者的心態,走進他們的循環,“笑一下”他們的“荒謬”,以期我們的人生裏少哭一下自己的荒謬。

其一:主人公徐富貴,剛開始是一個萬劫不復的賭徒,最後輸得一片瓦都沒剩下,一夜之間成為貧農。氣死父親,逼走妻子,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卻因為失去一切,而保住一條小命,贏得富貴家產的龍二,卻白白丟了性命。假如徐老太爺知道兒子因禍得福,會不會從睡夢中激動得驚醒過來,假如龍二知道住了幾天寬敞房子,過了幾天舒服日子,會不會還願意和富貴再賭一次?沒有假如!一瞬間,人的邏輯混亂,噤若寒蟬的命運,誰能摸得透呢?但是如履薄冰的道路還得走下去,因為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因為他們的圓還沒畫完,還得循環下去!

其二:兒子有慶,很少的畫面,讓你還沒送走笑容,淚水已翩然而至。哭笑一瞬間,變化如此之大!或許世上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其實有慶本可以逃過此劫的,可惜大人的虛榮心葬送了孩子的性命。小小孩童睡眼朦朧,本可以不去學校,誰知區長來了,加上鎮長表揚了他們一下,虛榮的富貴揹着有慶,去時還是醒着的,到學校後睡着了,睡着就睡着吧,還睡在同樣睡眼朦朧的區長開車撞倒牆頭的牆角。更可笑的是,區長不是別人,而是富貴最好的朋友長根!“我就這麼一個兒子,還被你給撞死了”。聽到這句話看到富貴痛苦的表情後,悲涼淒涼涼透心底。

其三:女兒風霞,富貴走時還叫着爹呢,回來後,風霞就莫名其妙地啞了,風霞生子,偏又趕上醫院都是不會治病的人的醫生,找來一個會接生的醫生,恰巧富貴多買了幾個饅頭,用到他時,噎得不醒人世。花樣的女子就這樣匆匆離世,痛苦讓人們不得不思考,是誰讓他們如此的?是痛苦分泌了思考呢?還是思考分泌了痛苦呢?找不到答案,或許本沒有答案,或許他們是孿生姐妹。

其四:雞變成鵝,鵝變成養羊,羊變成了牛。影片最後年老的富貴買了幾隻小雞,對外孫苦根再次説起了這個循環,又好象自言自語。中年的富貴曾經滿懷憧憬地對兒子説過一遍的,而今兒子早已不在!也許他還會想起父親也曾説過的這個循環,兩代之間始終未走出循環,奇怪的圈,又豈只圈住了這兩代?之前的,之後的,誰能説的清呢?

小説《活着》的作者餘華説:“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也許,人就是願意在血淚中活着,也不會願意死去,人的心底是沒有真正的絕望的,因為人會死很久,所以要好好地活着。人各有己,而羣之大覺近矣。人生沒有固定模式,但願大家都能在各自的生活圈裏正常的活着。看着富貴,我們會認為他何其不幸,而富貴看着我們現在的活着,也不會覺得我們有多幸運吧,又回到循環裏,看來活着,不會只有一個循環。

循環人生,人生循環!活着……

篇四十三:活着電影觀後感作文

今天下午看了14年前張藝謀的電影《活着》,原來一直不明白這部被別人稱為張藝謀最好的電影為什麼被禁放的原因,看完算明白了,估計是拍的太真,把四十,五十,六十年代拍的太真,並沒有一般反映革命電影中的歌頌共產黨,相反,更深切的看出了那時候人民生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生活的那種無可奈何。

電影到處流露出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富貴的兒子有慶被區長開的車撞死後,富貴,家珍(富貴妻子)的臉上的那種絕望,在兒子下葬時,沒有別的陪葬品,就只有餃子,而當區長送來花圈時,又和夫妻倆開了個玩笑,所謂區長不是別人,正是當初和富貴在解放戰爭中當了共軍俘虜的春生,此人和富貴可以説是發小,他的夢想就是能開上汽車,在抓去當丁時,對富貴説:“能開上汽車,死也值得了。”結果自己沒死,倒撞死了富貴的兒子,説的上是一種諷刺。五十年代國家搞大躍進,鍊鋼造鐵,十五年超英國趕美國(這在現在看來純粹是笑談),家家户户要捐鐵,富貴一家早就準備好鐵等鎮長來收,當鎮長問他家還有沒有鐵時,有慶説有,説着就拖出他爸之前謀生的皮影戲箱來,看着箱子上一些鐵釘,和皮影上的鐵絲,鎮長説上面的鐵最起碼能造兩顆子彈,説不定到時候打台灣的時候就差這兩顆子彈了。説完就讓他的助手去拆了,富貴當然是捨不得讓他們拆,説要唱戲來給大家加油,鎮長於是同意了不拆,有慶就問不打台灣啦,鎮長説要打,當然要打。從這裏可以很顯然的看出人們的無知,亦是對社會的諷刺。六十年代反四舊,鎮長又一次來到了富貴家,他又是看不慣那個皮影,説是四舊,也要反了,命令富貴把它燒了。。。富貴的女兒懷孕了,臨產在醫院裏等待,富貴看着醫院裏的醫生一個個都是還沒畢業的學生有點不放心(老一輩的都被掛上了“反對學術權威”的牌子被押到了牛棚),就讓女婿去找了一位老醫生來坐正,哪怕是看着不説話也行,小年輕看到老醫生來了一臉的囂張,口口聲聲説你來幹嘛,結果等真出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承認自己是還沒畢業的學生了,沒處理過,要請老醫生來看,可老醫生吃撐了,沒辦法來救人了,就這樣富貴夫妻又失去了自己的女兒,好在外孫平安,社會又害他們沒了女兒。。。。片中此類場景比比皆是。

片尾一家人都是笑笑呵呵的,並沒有顯得有多麼的傷心,他們已經看透這個社會了,變得麻木了,沒有什麼奢望了,只要自己能好好的活着。

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這裏讓大家見笑了。

篇四十四:國中電影活着觀後感

《活着》中有許多感人的場面。

比如饅頭出事,這其實只要歸功於演員的表演到位。細想情節,作者好象是在説,因為大家都在搞大鍊鋼鐵,也讓孩子參與很荒唐,所以孩子才出車禍,但其實這樣的事在任何時代都會發生,它沒有明顯的大躍進標誌,現在這個時代出車禍比那時代多得多,硬要聯繫起來,太牽強。

鳳霞難產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當然也不是餘華同志的功勞。他本想告訴觀眾,專家都被打倒了,實習醫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造成了這個悲劇,但是這種聯繫又是有些牽強,因為這跟車禍一樣,都屬於疑外事件,如果那個時代如餘華同志所講的樣子,那生存下來的產婦是少之又少,誰還敢生孩子呀,事實是那個時代出生的孩子都還好。你想表述那個時代的荒唐,幹嘛一定要以這樣一個牽強的故事呢?現在現在專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滿大街都是,你説他們是實習醫生嗎?

餘華同志想把一個感人的故事寫成時代主義風格,但是個人修養不夠,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個時代其實沒有必然聯繫。單看這個故事還是不錯的,一個玩紈褲子弟,賭博把家產輸光,靠演皮影戲過活,整日夾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當一個故事去講,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動人。他的這種表達都不比郭德綱的相聲有説服力,你聽郭德綱怎麼説:現在這殺手都很講原則,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你看這大夫都跟殺手一樣,來一個宰一個,你分得清誰是殺手,誰是大夫嗎?現在這明星都跟妓女一樣,今兒跟這個睡,明兒跟那個睡,那妓女,她不高興的她不接,你分得清誰是妓女,誰是明星嗎?……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百看不厭,老舍先生劇本中的語言,寫得就像鞭子一樣,一下一下打在舊社會的皮囊上,真是每一下都皮開肉綻、一下見血!你在看故事的同時,就像在看歷史。

勸餘華同志,要有“十年摸一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修養呀。

篇四十五:國中電影活着觀後感

語文課上,老師湊出了一下午的時間給我們看電影,名為《活着》。

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説改編而來,小説我沒有讀過,據説很沉重,不過通過這部電影已足以感受心頭之重。

《活着》淡淡的兩個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着》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着?片中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着女兒鳳霞回孃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着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國民黨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惟有活着……

電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貴和春生在國民黨抓去的時候,在無數的屍體中説:要活着無論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優的活着只是中國千千萬老百姓活着的縮影,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淚水中我們也有慶幸。

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命運,也是一部分人的命運。一個敗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窮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變為貧窮,母親的去世,巡演皮影戲被抓服役,參加內戰,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兒子,女兒的死,都是那麼慘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極力的維持中,命運和社會給他們開着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看得出來,生活沒有絲毫動情,要給他一個完好的感覺。福貴居然堅強的活了下來,晚年與妻子為伴,想這種可怕的生活。一個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無奈。深深思考,人為什麼活着,真是一個要自己必須回答的問題。

活着,難啊,要活的堅忍不拔,偉岸不動,難啊,福貴看似弱不禁風,細皮嫩肉。他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下有誰能心平氣和地承受!活着很無奈,有很多事不能阻止,因此而喪失痛絕一直兢兢業業地活着,卻可以一瞬間把你打回原形,身上猶如揹負着萬砘巨石,為它而發泄,發狂、發瘋。

電影最後富貴的外甥孫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所有的話語都匯成了那一句像兒歌似的略帶疲憊的而又韻味悠長的話語:小雞長大之後就會變成鵝,鵝長大之後就會變成羊,羊長大了就會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一切都好起來了……

看完這個電影,我們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不再需要太多,我們活着不僅為自己,還為了愛着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着的人!

篇四十六:國中生電影活着觀後感

《活着》這部電影,之前就一直想看卻苦於無處買到它的碟。上週在一家小店淘到碟之後,利用週末的時間看完了。果然是很深刻的一部電影,這幾天我還一直在回味着電影裏的情節,總是想寫點什麼。現在正好是在機場等飛機,就利用這個時間寫寫自己對《活着》的理解。

這部電影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從一個吃喝嫖賭的“富二代”到傾家蕩產的貧民,再到一個城市的小市民,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張藝謀通過這個小人物的經歷來映射了宏大的歷史背景,他試圖通過鏡頭傳達一個特殊時代的乖謬,以及渺小的個人在這種荒謬年代下的悲慘命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哭了幾次,在給兒子有慶上墳的那一幕,在女兒鳳霞在產房去世的那一幕,甚至包括對春生、對鎮長的結局,我都唏噓不已。

或許這就是命運,其實導演沒有過於渲染宏大的場面,而只是冷靜的回看歷史,通過一家人的命運,讓觀眾在冷靜與清醒的狀態中,作出自己的判斷與思考,所以,這部電影是樸實的,誠摯的,而且還是幽默的,它的不經心都精心的掩藏了起來,給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命運的輪盤賭,上演着不近情理卻又無可奈何的戲碼,每個人,都擺脱不了,主張不了,向東的走向了西,往前的退了後,在這種無常不公中,人能做的,唯有接受命運,好好活着,罷了。

生活裏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那是命運的無常,人們漸漸學會了知天樂命,本片便是傳達了這樣一種樸素的人生哲學。因為活着就是希望。有慶、鳳霞去了,還有饅頭,而饅頭的日子只會比現在好,富貴一家三口説着,心裏充滿了希望。這也是這部片子傳達的積極意義:活着,並且心存希望,相信未來——那是食指的名詩。這部作品便是這樣帶給人們希望。生活裏的醜陋固然很多,人卻不能因此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回頭想想,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去年那麼艱難的環境下,一度想放棄,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並度過了危機。但其實,我的經歷其實和福貴他們相比,又算的了什麼呢。不過意義卻是一樣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承受如此的承重,雖然版本不一,但是每個人都必須去面對,不管遇到什麼,還是得好好活着,哪怕再艱難的境遇也帶着虔誠的期許。我們每個人,包括我自己,無論在過去還是在未來,都必須有這樣的信念支持我們的生命,那就是:苦難的終究會過去,以後會好起來的。

篇四十七:國中生電影活着觀後感

觀電影《活着》,從影片總體來看,導演水準尚可,葛優、鞏俐,尤其那幾個小演員的表演都不錯。

但是就小説原著以及本劇的編劇餘華而言,大失水準(我沒有看過原著)。我真不明白,故事講述得這樣不着四六,過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吹捧?

一個很不錯的故事,卻硬要套入歷史的框架中,偽裝成極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時代主義外殼。這一點與餘華的小説《兄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餘華同志或許根本不瞭解他所記錄的40、50、60年代……他無非想表達:人呀,要適應時代,屈服於時代,為了生存,要活着這個主題。所以他記錄國軍敗走時的情形、大躍進時的樣子、-時的樣子……都跟《兄弟》犯同一個毛病--膚淺,他對歷史的理解得就像我們小時候聽老人講早年間的故事一樣,有道聽途説的感覺。

《活着》中有許多感人的場面。

比如饅頭出事,這其實只要歸功於演員的表演到位。細想情節,作者好象是在説,因為大家都在搞大鍊鋼鐵,也讓孩子參與很荒唐,所以孩子才出車禍,但其實這樣的事在任何時代都會發生,它沒有明顯的大躍進標誌,現在這個時代出車禍比那時代多得多,硬要聯繫起來,太牽強。

鳳霞難產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當然也不是餘華同志的功勞。他本想告訴觀眾,專家都被打倒了,實習醫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造成了這個悲劇,但是這種聯繫又是有些牽強,因為這跟車禍一樣,都屬於疑外事件,如果那個時代如餘華同志所講的樣子,那生存下來的產婦是少之又少,誰還敢生孩子呀,事實是那個時代出生的孩子都還好。你想表述那個時代的荒唐,幹嘛一定要以這樣一個牽強的故事呢?現在現在專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滿大街都是,你説他們是實習醫生嗎?

餘華同志想把一個感人的故事寫成時代主義風格,但是個人修養不夠,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個時代其實沒有必然聯繫。單看這個故事還是不錯的,一個玩紈褲子弟,賭博把家產輸光,靠演皮影戲過活,整日夾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當一個故事去講,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動人。他的這種表達都不比郭德綱的相聲有説服力,你聽郭德綱怎麼説:現在這殺手都很講原則,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你看這大夫都跟殺手一樣,來一個宰一個,你分得清誰是殺手,誰是大夫嗎?現在這明星都跟妓女一樣,今兒跟這個睡,明兒跟那個睡,那妓女,她不高興的她不接,你分得清誰是妓女,誰是明星嗎?……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百看不厭,老舍先生劇本中的語言,寫得就像鞭子一樣,一下一下打在舊社會的皮囊上,真是每一下都皮開肉綻、一下見血!你在看故事的同時,就像在看歷史。

勸餘華同志,要有“十年磨一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修養呀。

篇四十八:活着電影觀後感中學生

活着,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活着》,對中國百姓的妥協,忍耐和堅韌最入木三分的寫實。

影片展示的不僅僅是福貴的活着,更是那個年代中國百姓的一輩子。

張藝謀在改編時給福貴設置了皮影戲的皮偶,這是這部電影中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恰如《天堂電影院》廣場瘋子一樣。表面上是人在操縱着皮偶,上演着悲歡離合;事實上,福貴何嘗不是命運手中的一個皮偶呢?他又何嘗能夠操控自己的人生?

電影展示的是一種大悲愴!個體與歷史,生存與環境,偶然與必然的大悲涼!

一羣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時代洪流中跌跌撞撞。在主人公剛抓住生活中的一點點喜樂時,命運的殘酷一面轉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搶地,人慾哭無淚,只有保持一種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為樂,從絕望中找希望,這是特定時代給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樣?誰都無法逃離的命定的劫數!

“活着”為的什麼?

它不是純粹地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為有一些感情的聯結。

一個人的活着,不僅僅是個人在活着,他還從身邊的人那裏獲得生存的意志與動力,同時他又是其他人賴以活着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着而活着。 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會輕易地被外在的一時的荒唐與殘酷所擊倒,這就是影片給我的啟示。

篇四十九:活着電影觀後感中學生

餘華棄醫從文,這與魯迅相同,後成了一位名振海內外的作家。我是看了小説《活着》後從內心肅然對他敢於直面現實而起敬,這與魯迅又儼然相同了。

餘華是這樣解釋“活着”的: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贊同他的觀點,面對當今社會如此多的貪官污吏,我們也不應該苛求作家有多麼高遠的社會責任心,他能勇敢地再現歷史,就足夠了。

當我看完由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着》後,又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次被電影中人物的命運所震撼。從我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不誇張地説,看《活着》小説和電影,我都是含着複雜的淚水看完的,我相信每顆淚珠都閃爍着人性本有的憐憫之光澤。

餘華的《活着》通過徐福貴有些超脱的敍述,故事沿着倒敍展開。而電影則是張藝謀借用一支諷刺的椽筆,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寬度近達半個世紀中國農民家庭悲歡離合的畫卷。雖説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相信他的真實,真實地存在於廣大農村的某個角落,是一部被官方扼殺的中國農民的命運史詩。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悲悽的大半生,伴隨着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我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我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着……不能説這部作品多麼偉大,我只説他真切地告訴我什麼叫活着……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活着》就我感覺而言,是我目前看過的最符合原着精神,又加入導演自己的理解的影片,可見,“老謀子”對原着的理解是超人的。有些人説張藝謀的電影是給外國人看的,但我覺得更是給我們看的。中國人最要命的就是不敢直面現實,中國的希望我以為要敢於否定我們的過去和自己。您説呢?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麼樣,而是今後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鍊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着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人是應該活着,因為世間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珍惜的感情!

篇五十:高中電影活着觀後感

這位少爺曾經向他的夫人家珍許諾過,如果他夫人又懷了一個孩子,他就戒掉賭癮。現在,他的夫人又真的懷了一個孩子,可是他還沒有戒掉賭癮。而且當着他的夫人面前賭了一場,當他夫人看着他的時候,他還讓他的夫人馬上滾蛋。

他夫人馬上回家,帶上她的孩子鳳霞,打了一個包袱。在福貴的面前説了幾句話,拍拍屁股就走了。

家珍在外面流浪了很久,當找到安頓的地方時,她肚子裏的兒子已經出生了。

家珍一直沒有工作,多虧鎮長好心,給她了一個送水的活幹。可送水的活可不是好乾的,因為早上要水的人多,鳳霞也幫着媽媽送水。終於,福貴在外面流浪找回了家,他們才團聚。我想,儘管現在的福貴不富,但他們家人團聚了是最富有的。

福貴因為沒活幹,整天在家裏悶得慌。最後,龍二便給了他唱皮影戲的東西,讓他去唱皮影戲。天大的禍説來就來了,那天福貴和春生再唱皮影戲時,國民黨的軍隊突然來了,把福貴從老家帶走了。我想,福貴現在沒了老婆沒了孩子的,肯定不想再活了。但是,他活下去了。

當福貴再次回到家的時候,他遇見了鳳霞。風霞光衝着他笑,不説話。最後福貴一問家珍才知道 ,一場延續了七天的高燒奪去了鳳霞的聲音。看到這裏,我心裏暗暗的流眼淚,這麼痛苦地事情,誰受得了啊!可是福貴堅持着。

接着,福貴的小兒子死了。鳳霞嫁出去後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現在,福貴只有妻子女婿和孫子,但他很快樂。

看完活着這篇電影后,我突然感覺到,世界上有很多比我們生活更悲慘的人,我們能到現在,應該感謝生活。不管怎麼樣,你經受了今晚的風雨,明天的太陽也會一定升起。在這部電影裏面,福貴給他的兒子和孫子講過同樣的一句話:“雞長大了是鵝,鵝長大了是羊,羊長大了就會是牛。”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過得好。

篇五十一:高中電影活着觀後感

看完餘華的小説《活着》再看張藝謀的電影版《活着》,深深覺得張藝謀就是上帝派來拯救小説《活着》殘酷結局的天使,灑滿温暖在人間,滿滿的正能量。小説相比電影更加殘忍,讓人痛心。電影的結尾是福貴祖孫一家人其樂融融坐在一起吃飯的畫面,香火得以保留,親情得以延續,這樣的結局處理顯得更加温暖,留有温情,給人希望。

我談“賭”

影片第一個出現的鏡頭就是男主人公福貴在跟皮影班主龍二賭博。這場賭,福貴既是輸了,也是贏了。輸是因為福貴敗家把家產全輸光了,並和龍兒對調了身份,以前的大少爺變得狼狽落魄,老爹被他氣死,懷孕的妻子也帶着女兒離他而去,福貴的世界瞬間天昏地暗。又説福貴贏了是因為他和龍二的身份互換,在特殊時期龍二換來的身份使得龍二成為被批判的人,龍二反而死了,福貴反而保住了一條命。這個“賭”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情節就是福貴妻子家珍帶着剛出生的兒子回到福貴身邊,一家團聚,福貴問妻子起名了嗎,妻子開玩笑説叫“不賭,徐不賭”,福貴信以為真,開心的説“不賭好,不賭好,我後來再沒賭過,下輩子也不賭了。”可見“賭”對福貴是件好事,讓福貴成長。“賭”的第三次出現是在福貴低聲下氣的向龍二借錢的時候,龍二説“我不賭了,免得以後像你一樣。”可見龍二見好就收,也吸取了賭博害人的教訓。“賭”最後一次出現是在福貴女兒鳳霞要生孩子的時候,開玩笑説給他的孫子起名叫“不賭”,可見“賭”影響福貴的一生,福貴是真的改正“賭”,拒絕“賭”了。

我談“皮影”

皮影也算是電影中的一條主線,伴隨福貴的一生,是福貴的謀生工具,更是福貴的護身符。福貴去向皮影班主龍二借錢,龍二借給他一箱自己曾經用過的皮影,從此皮影與福貴不離不棄,相依為命。起先唱皮影戲是福貴的一份謀生的工作,接着福貴無奈的去了兵荒馬亂的戰場給士兵唱皮影,後來福貴在村裏給鄉親們唱皮影。在這樣顛簸流離的日子裏,福貴保住了皮影,皮影也保住了福貴。在電影中,皮影給人們帶來歡笑,鼓舞人們,給人們希望,安撫人們的心靈,也是一種精神寄託。

我談“尊嚴”

福貴本是天生好命的公子哥,卻因為賭博輸掉了一切,原先的高傲盛氣便自然向生活低下了頭。他向龍二低下頭,他向生活低下頭,他開始順從一切別人説的、政策要求的、正確的事,一切的不反抗,只求保命,只求生活安穩,尊嚴面子這種東西變得一文不值,活着最重要。

我談“小雞”

小雞在影片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是在福貴送兒子有慶去學校的路上對兒子説的:“你看啊,咱們家現在也就是一隻小雞,雞養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養大了就變成了羊,羊再養大了就變成牛啦。”有慶問:“牛以後呢?”福貴答:“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第二次出現是福貴孫子饅頭看着皮影箱裏的小雞問的:“牛以後呢?”是福貴妻子家珍回答的:“牛以後啊,饅頭就長大了。”饅頭説:“我要騎在牛背上。”這句“我要騎在牛背上。”實則表現出人不再受壓迫,命運由自己掌握,自己當家作主的美好願景。小雞象徵着希望,就算生活再怎麼艱苦,福貴還是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將希望傳遞一代又一代。原本裝皮影的皮影箱最後裝的是小雞,也象徵舊時代的過去,新時代的到來。

我談“父愛”

影片中福貴的愛跟所有中國式父愛一樣,嚴厲而不乏疼愛,但總是默默的默默的。看到女兒兒子的喜悦是一種愛,當他看到啞了的女兒對他笑他滿眼流露出一種心疼的愛;在眾人面前教育犯錯的兒子,希望兒子吸取教訓是一種愛;因為錯打兒子給兒子揉屁股是一種愛;作為道歉他叫兒子去看他唱皮影戲,兒子跟他開玩笑他跟兒子追逐打鬧是一種愛;他揹着睏乏的兒子去學校,三番囑咐兒子把餃子泡熱再吃是一種愛;他百般後悔當初自己不該讓兒子去學校,就不會發生兒子被車子撞死的事,這樣的後悔是一種愛;他細心給女兒挑選對象,關心女兒的終身大事是一種愛;女兒成親那天離開的時候他眼裏溢滿一種不捨的愛;女兒生產的時候等待焦急是一種愛;他用自行車推着孫子,幫小雞找住所,對孫子的疼愛也是一種“父愛”。

我談“活着”

當福貴的命運被徹底翻牌,生活不再如意,家破人亡,開始流離失所,開始流浪,開始漂泊,開始領悟,開始謀生,開始奮鬥,經歷過生與死,目睹過生命的消失,感歎活着是多麼的不容易,多麼的重要,當生存成為最基本的渴望,與親人的每一分相聚都是幸福,只希望日子過得平靜,不被打擾,只要活着,什麼都好。活着就有希望!

篇五十二:活着電影觀後感650字

由余華的小説《活着》改編的同名影片,我剛剛看完了第二遍,書我也看過,所描繪的情節更是讓我感覺心裏憋悶的厲害。我姑且算它是一部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吧,以主人公富貴的一生為主線,影片透過富貴一生遭遇,折射出當時很多普通百姓無奈的生活:命如螻蟻,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富貴也曾是大户人家的少爺,賭局中的瀟灑讓他變成了一個唱皮影的,雖然家沒了,父親氣死了,老孃病倒了,老婆孩子也走了,他倒是顯得挺從容的,唱着皮影養着老孃,老婆孩子回來團圓,可沒承想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一壺酒救了他,讓他從死人堆裏跑了出來,不過又撞進了共產黨的部隊。解放了,回了家,卻只能天天送開水賺點生活費,想想那時的中國才是真正的發展階段,女兒小時生病沒錢看病啞了,兒子剛剛上學卻遇到了_____要去學校大鍊鋼鐵,那個時候的人真的瘋了,那麼小的孩子也要上,兒子出了意外,沒了。好壞等到了女兒出嫁,要生孩子,可婦產科的教授判成了反動派,護校的學生玩手術刀,女兒張着嘴卻沒有一絲聲音,女兒也走了,他們老夫妻真的怕了,不敢再給外孫起人的名字,叫“饅頭”,怕又被閻王收了去,好無奈好無奈的感覺。

每個平凡的人,其實把自己的一生認真數數都過的不是那麼平坦,總有那麼多溝溝坎坎,我們是否應該有個人生的計劃,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着?想過的平淡也好、豐富多彩也好,都同樣要有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無論生活讓我們哭泣還是給予讓我們滿足和快樂,我們都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勇敢的面對一切!

篇五十三:活着電影觀後感影評

《活着》是一本十分沉重的小説,餘華自己也説過《活着》本身講述的就是一個,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的故事;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或者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讀後感 劉志純。我用了一個上午一口氣完成了他,讀完小説,雖然有完成的如釋重負但卻像又背上了沉重的枷鎖一般的喘不過起來。我有些迷茫,難道我們所追求和趨之若鶩的生命就只是為了這樣簡簡單單的倖存,平平靜靜生活,而沒有其他更大意義的事情值得去追求而放棄與有所生存的意義。這與我們平時所接受的,或者説是所被灌輸的偉大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更迷茫了。那,活着是什麼?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活着?我們年輕,我們活力,我們快樂的活着,我們肆無忌憚的揮霍着金錢、時間、生命。就像年輕的福貴一樣。肆無忌憚,不計後果。因為我們無所謂時間,無所謂青春,我們的人生剛剛起航,我們的太陽剛剛升起。像福貴一樣,我們揮霍着,覺着家裏還有一百畝的田產,還有爹孃,老婆孩子……等到終於有一天,福貴把錢輸光了,我們把青春揮霍完了,才驀然發現,其實很多東西便如同白駒過隙,眨眼的當兒就沒了。

冷靜下來的我們開始反思活着的意義,這不像考卷上的難題一樣,丁是丁卯是卯,對了得分,錯了失分的標準答案。活着的意義幾乎不可能用簡單的語言標註出答案,甚至是近似的表達。這便是老子的《道德經》裏開篇的兩句永恆的經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為這不是個簡單的為什麼,當然也不會有簡單的什麼。這樣的答案需要人們用活着去尋求,當不用再活着的時候,或許這個答案就出現了。因為它詮釋的不僅是生命,或是人生的一種崇高而簡單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於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讀後感《《活着》讀後感 劉志純》。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活着,而且驕傲而堅強的活着。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絕望和希望,在我們的命運裏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親密無間。

正如沒有絕對的苦難,也沒有永久的幸福。無論是去,感恩幸福,抑或是感恩苦難,都是感恩生命,感恩或者。感恩這種無間的友情,感恩我們活下去的奇蹟。在不斷地感恩中,我們和幸福,和苦難產生了友情,而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我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我們活着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塵沙,最後,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邊。也許,這就是活着。而這一切的前提卻是時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這裏,時間影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卻掌握着兩個人的命運。我們的閲讀無法撫摸它,也無法注視它,可是我們卻無時無刻的感受着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來到一樣,我們不能注視也不能撫摸,只能靜靜地渾身發抖的去感受。

這種感受是脱離了,或者説是超越了五感而偉大的存在着的。這就是時間,這就是生命,而這些便組成了我們所要的活着。我們活着了,在愛與痛的交織裏和冰與火的纏綿中,我們活着了。我們站在苦難的邊緣堅強的活着,因為我們活着是為了那與痛苦相交織的——愛。物慾的縱橫捭闔迷惑了我們原本單純的心境,年少輕狂的愚蠢讓我們自命不凡的輕薄生命,當一切真的即將消散,死神讓你最後一次回眸人生,留戀的也許不是帶不進棺材的名利和財富,留戀的或許只是生病時母親的輕聲關懷,失意時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許是那個大雨滂沱的雨夜裏那份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許,這就是愛。活着為了愛,為了愛活着!當絕望和痛苦如狂風驟雨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温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某個雲淡風輕的下午,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着無垠的天邊,恬靜而從容的吶喊出心中的那一縷縷不凡和堅持——活着,只是為了活着!

篇五十四:活着電影觀後感600字

今天認認真真的看了張藝謀導演的《活着》,內心又是一陣觸動。原來活着就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一人的一生實在是太豐富,經歷太多的事情,禍與福總是在不斷地交替着,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以前讀過本書,看完了書心裏總是帶着點難過,富貴身邊所有的親人都比他早離開世界,這本書給人的格調帶着淡淡的悲傷。書的結局還是把人帶回了一陣深思,富貴活着而且還帶着樂觀的心活着,講述着自己的故事供自己的後半生淡淡的回憶,回憶的時候也許嘴角的弧線還向上揚。在那個時候我讀懂了你所受的苦也許並不叫苦,過了若干年後,你回憶你所受的苦竟帶着淡淡的甜還有淡淡的幸福,你會羨慕你的人生有多麼的滿足。

看電影《活着》裏面有很多的內容進行了改編,結局帶着淡淡的喜。我很佩服葛優演的“富貴”,開頭當一個紈絝子弟的時候,假如我在他面前我恨不得給他一巴掌,怎麼可以這樣的敗家啊,怎麼就這麼的愛賭錢啊。呵斥自己的妻子算什麼男子漢。劇情開始轉變,他終於輸光了錢敗完了家業,終於知道了悔改。印象深刻的情節就是富貴被抓去當兵後,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時候向共產黨投降的時候,最終回到了家。當鏡頭定格在他跑回家看到妻子,妻子在他面前哭了的時候,他終於知道自己讓妻子受了太多的苦,妻子活得真的好艱辛。印象深刻的情節二回家後得到了那間老宅的龍二被地主的身份槍斃的時候,他尿褲子了。如果他還是地主,富貴知道死的就是自己,他慶幸自己因禍得福。這個細節很形象,把富貴愛自己的生命刻畫的淋漓盡致。深刻印象的情節三有慶死了,他的那種失子之痛,難過和無奈同時也很自責,富貴後悔自己叫孩子上學,假如沒有上學孩子也不會睡着,最終也不會被車子撞。後來我想了想,其實有慶的死也是由於在大躍進時期只有空有理想,過度勞累缺少睡眠造成的,説白了有慶就是大生產運動的犧牲品。情節四就是富貴揹着孩子上學的時候説的那一段話,養了雞然後變成鵝,鵝然後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長大了變成了共產主義。形成對比的是給饅頭説的話,變成了牛的時候再也沒有説共產主義了,而是生活越變越好。當我在看之一段話時,我在想是不是富貴腦袋出問題了啊,不同質的東西根本就不能變成另一種東西,為什麼他就説的那樣的自然那。後來想想原來這一切都是指導思想在作怪。上級領導怎樣宣傳百姓就怎麼聽,給外孫饅頭説的話的時候,這個時候富貴好像明白了有時候所謂的共產主義只是一個口號或許並不能實現。還有村長説的餃子裏面有一頭豬的時候,這時候的社會也太誇張了吧,這樣過度的思想的思想宣傳只能讓百姓的精神世界更加的浮躁。

鳳霞結婚的時候送的毛澤東語錄唱得也是紅歌,從這個現象中可以看出人們的個人崇拜實在是是到了極點。而鳳霞的死又是__造成的,打到資產階級走資派將主治醫生都打到了。年輕的護士不懂事葬送了鳳霞的生命。在電影裏我是忒別的喜歡鳳霞的,她很可愛心靈也很美。同時她很勤勞,任勞任怨也體諒母親。

富貴的妻子由鞏俐飾演,我也忒別的喜歡她。在丈夫家產散盡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帶着孩子回家。應證了一句話“我只想和你好好地過日子”,他回家照顧着丈夫和丈夫的媽媽,任勞任怨。對孩子的愛她也表演的非常好,給有慶裝二十個餃子,護着孩子不讓他被福貴打,記着給鳳霞的孩子照照片。十足的母愛,典型的刻畫着中國婦女的樸實無華,善良正直,任勞任怨。。。

真的是一部好電影給人一種精神啟迪,太喜歡這部電影了。

標籤: 觀後感 活着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zjol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