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精品多篇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精品多篇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精品多篇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900字 篇一

今日之幸福源於昨日所奮鬥

八年級(3)班 張嘉芮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前不久學校帶領我們觀看了《1950他們正年輕》這部電影,對此我深有感觸。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今日之幸福源於昨日所奮鬥》。

“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有現在。”這是《1950他們正年輕》電影的結束語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願軍去到朝鮮,為保衞自己的祖國不受到美國的侵害。一滴滴血跡猶如刀割般刺在了我們的心房。

在電影前段,有個明教任紅舉的老兵向觀眾講述着曾經抗美援朝的事蹟。軍中的“白毛女”,劉文等一些女兵也參加了此次戰役,她們英勇無畏,面對犧牲毫無畏懼。面對敵人的子 彈,大炮,面對不知從何時從天空中飛來的炸彈,戰士們勇往直前。他們不敢去想未來,因為他們不知道未來是否存在。任爺爺説當時上戰場的大多還是學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時候他們毫無畏懼地奔赴了戰場,用無畏的膽量衝向敵人。我們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並更加努力地去創造美好未來。

大炮子彈在空中穿梭,手榴彈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後落地炸開,煙灰佈滿四空,負傷和已經死去的戰士們躺在地上……沒有經歷過戰爭,我們並不知道戰爭有多麼慘烈,這種慘烈或許使我們體會不來的。正如郭瑞錚奶奶的經歷一樣,在戰場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這種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難以忘卻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們坐在書桌前安靜地學習;1950年的他們在奮鬥,夜晚七時是敵軍轟炸機出動的時間,在朝鮮的上空進行無情的轟炸。那一天薛英傑和戰友在火車上發生了口角,因為正是敵軍轟炸機出動的時候,所以薛爺爺並不願意出去,卻被戰友説怕死鬼。對於在戰場上戰鬥的戰士們來説,都希望自己膽子大,成為國家的脊樑,“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樣令他心痛。他們一起出去,可那位戰友卻再也沒回來……

不到20歲的年齡,不到100斤的身軀卻肩負起一個國家的責任;戰場上的生和死或許就在一瞬間,但戰場上奮鬥的結果也無疑是國家的希望。

烈士園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們的名字,烈士的遺骸也在不斷護送回國。五星紅旗由鮮血染成,而烈士們的骨灰也會被五星紅旗所包裹,這是人民和國家對烈士們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於昨日所奮鬥,有人為我們創建了當今幸福生活,我們也將用行動做以回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先輩之精神,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1000字 篇二

成為“光”

八年級2班 石墨笛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家肯定都聽過這句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為號召青年擔當責任與使命。所説的新時代的建設,依靠的是青少年的努力奮鬥,這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擔當責任與使命,從而為國家做出貢獻呢?乍一聽這個寬闊、空大泛泛的問題,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沒有什麼頭緒,那就來看看過去的人們吧,《長津湖》與《1950我們正年輕》講述了抗美援朝的志願軍戰士們,在中國邊境面臨危險時,勇敢站出來保家衞國,與有着先進武器的美軍鬥爭。戰場上,生命只在轉瞬間消逝,血雨漫天飛,但戰士依然意志頑強、堅持鬥爭,有流血有犧牲,但終是贏了。戰士也是平凡的人,但他們站了出來,用槍的用槍,能打炮的打炮,做着他們擅長的工作,閃爍着心的螢火。當螢火匯聚,便成了光的汪洋。這汪洋源源不斷,照亮整個世界。

這些戰士們,要想成大事,必定有敢於擔當的精神,有不怕犧牲和付出的意志。現在是和平年代,青少年不需要打仗、不會面對那種殘酷,但不論學習、辦事、工作還是研究,都需要不懈的堅持奮鬥與犧牲,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在別人享樂的時候努力,有失敗後堅強的意志、打不垮的精神,那定會收穫不同,最終才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自古英雄出少年,歷史上,無數先人,英雄豪傑,臨危不懼、持續奮鬥。南宋朝廷不敢與金人抗擊,岳飛揮師北伐,大敗金軍,逼近北宋故都開封。孫中山帶領推翻清政府,鼓舞全國人民,建立中華民國。魯迅為救中國,棄醫從文,即使身處險境,依然不願放下手中的筆……還有很多人他們像“光”,在黑暗中熊熊燃燒,照亮了一片,燎原。

一代代的青年,為了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着,付出了全部的精力甚至生命,為換得不就是家人後代的平安幸福,國家的富足安康嗎?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新時代的青少年擔當着時代重任。踐行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實現着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家的建設、發展與復興就是我們的時代責任與擔當。我們應該從小認真學習,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敢於擔當、持續奮鬥。從小事做起,實際做出,做有美德的人,做新時代新思想的青少年。不忘歷史,學習先賢品質,牢記責任與使命,讓自身的志向同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相結合,才能實現理想,不負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也不負國家。責任、擔當永遠伴隨成長,創造和貢獻不停止,才能有“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精神,才能成為“光”,熾熱世人的心。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1300字 篇三

接過您的炬火

八年級(1)班 熊敏孜

莊子道:“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炎黃子孫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泱泱華夏五千年輝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滄桑。國家危難之際,總有先鋒撐起飄揚的旗幟,引領着後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個決心以先進的醫學救治國人之軀體的魯迅先生,東渡抵達日本。追尋“醫術救國”的志向時,清朝留學生的貪圖享樂、中國民眾的麻木不仁、他國人民對中國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愛無邊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無法動搖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毅然決然。歸國後,他在那“萬難破毀”的“鐵屋”中吶喊,以堅定的希望,喚醒着一個個昏睡近死的國人。他讓中國青年“擺脱冷氣”,“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過來、首先站出來,一生案牘勞形。他以筆為刀,用心血寫文章,用生命救中國。他説:“待我程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並帶領着人們衝鋒,衝破黑暗的枷鎖,前仆後繼,義無反顧,直至燃燒盡他戰鬥的一生。

如今,我們在國旗飄揚下,依然記得李大釗先生那滿懷信心和希望的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當之無愧的革命先驅,19世紀20年代軍閥割據,社會黑暗,傳播一種信仰,發起一場革命,是何等的艱難與危險。比大釗先生沒有畏懼,他引領革命志士為救國圖存積極奔走。奮起反抗,在這個混亂而腐朽的中國,他是第一絲光明是第一團炬火,共產主義擴散至燎原之勢。他説:“如果我死後能夠喚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夠讓活着的同志們更加奮勇的前進。我可以去死。無數與守常先生一樣的烈士,站在黑暗與光明的節點上,無法看到勝利的那一刻作文吧。但他們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燒在我們心中?

抗美援朝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在國家解放僅一年的艱難條件下,團結一心保家衞國,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這看似手到擒來,實際卻驚人得壯烈。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平均年齡只有28歲,最小僅10歲。一聲令下,千萬家百姓的兒女、千萬個孩子的父母,披掛上陣,奔赴朝鮮。《1950,他們正年輕》中,幾位老戰士的訴説,彷彿重現了那個殘酷的戰場。傷疤、皺紋、淚花,他們那時也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勛章、軍裝、目光,如今的榮耀抵不過為國獻身的豪情壯志。那是“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在不在了”的硝煙瀰漫。沒有棉衣棉被,沒有魚肉蔬菜,沒有武器飛機,只有戰士們的滿腔熱血,“一個倒下去,萬個緊跟上”。他們也曾是肩帶星光燦爛的少年,不過是,去時少年身,歸來英雄魂。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記住英烈的最好的方式,便是接過他們的炬火,傳承先輩的精神。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初的任人宰割,而是有着堅定底氣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我們是21世紀的青年,我們是千千萬萬先烈的後人。凝聚着無數革命先輩決心和意志的炬火,由我們承接。

接過先輩的炬火,扛起光榮的責任。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800字 篇四

觀《1950,他們正年輕》有感

八年級3班 苗怡佳

1950年,美國公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為此,中國開始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行動,年輕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艱苦的抗美援朝戰役。

紀錄片中,一位位上了年紀的老戰士們坐在那裏,揭開內心最深處的疤,為我們講述1950年的故事,而那時,他們正年輕……

1950年,一批志願軍戰士們祕密坐上了鐵皮車,來到了危機四伏的朝鮮戰場,在黑暗封閉的車廂中,他們肩負着沉重的使命。在長達多年的戰役中,有苦也有甜。那時,年輕的任紅舉英勇與敵人奮戰,一個人守住了一個山頭,繳獲了四架重機槍,幾十把步槍,幾百個手榴彈和一千八百發子彈,在部隊被敵軍包圍的時候,他不顧危險,繞過熟睡的敵人,硬是從敵人的廚房裏帶回了一大堆年糕,解決了戰士們的糧食問題,立了大功。那時,薛英傑戰士與戰友被敵人發現,上車之前,戰友把他擠到了裏面,於是,一梭子子彈打穿了車,戰友在他面前犧牲了。這些事情發生在每一個抗美援朝的戰士身旁,讓人心酸不已。

抗美援朝紀念碑巍然挺立,它記錄的是千千萬萬志願軍英雄們的名字,是無數戰士們為國捐軀的偉大事蹟,是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這些需要我們每個人銘記。當我看見一個又一個戰士們犧牲在了戰場上,我不禁發出感歎,這樣做值得嗎?在看完電影后,我有了答案。孫德山戰士在巷子中開設了一家抗美援朝紀念館,一張張照片映射的,是一位位鮮活的英雄,每一位戰士心中,都掛念着他們的戰友,是啊,我想,這就是答案!時間無情人有情,只要有一個人記得他們,只要有一個人在心中敬仰着他們,只要有一個人可以記住他們所做的一切,那這一切就都是有意義的。

70年風雨,因為有了他們撐起傘,我們才能自在的奔跑,請銘記這段歷史,請銘記他們。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有現在。所以,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那怕是從地上拾起一個垃圾,不要辜負他們所做的一切。

獻給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900字 篇五

帶着光的人

八年級(2)班 王行健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演講的主題是:帶着光的人。

説起光,人們的第一印象總是明亮、温暖、它在黑暗中閃耀,照亮人們前行的路,它在寒冷中燃燒,使人們感到温暖。而我們如何成為這樣帶來光明與温暖的人呢?

要成為帶着光的人,首先應心中有光。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帶着光的人。那是怎樣的社會啊!國家的希望留學生們只貪只顧貪圖享樂,而人民更是麻木不仁,一羣為自己同胞被屠殺而叫好的看客!而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筆為槍抨擊所謂正人君子,用吶喊喚醒鐵屋中沉睡的人們。他説:“以後如竟沒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永遠活着,永遠為來者指引着方向。

而翻開史書,這樣的人還少嗎?一生想收復中原的陸游,在典籍中尋救國之路的聞一多,為了世界人民能吃上飽飯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們都是一顆顆星星,給迷茫的人們方向。

要成為帶着光的人,也應心中有勇氣。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與美軍在長津湖地區交戰,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戰。而戰士們也付出了慘痛犧牲,積雪覆蓋的戰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國軍人僵硬的屍體,它們一個挨着一個卧在自己的戰鬥位置……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可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同胞甚至子孫後人,堅定地走上了戰場。

而着眼當下,新冠疫情忽然爆發,無數“白衣戰士”擁上了戰場,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他們都是炬火,燒融了冰雪,燒滅了病毒,燃燒在一起,成為了太陽,永遠温暖着我們,也燒進了我們的心底。

成為帶着光的人,我們也要心中有善,也許是陌生人的出手相助,也許是同學,老師的鼓勵,都能使我們温暖,而我們也應成為光,傳遞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舉動。我們都是螢火蟲,相互吸引,彼此照亮,正因為這樣,世界才如此光明美好。 最後,我想用艾青的一首詩《光的讚歌》中的幾句來結尾:“每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世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自己的力量,無數的微塵匯成一片光明,每一個人既是獨立的,又相互照耀。”

謝謝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帶着光繼續出發。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1200字 篇六

觀1950他們正年輕有感——動人的旋律

八年級(3)班 張熙瑤

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要講述的是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歷史,抗美援朝,這也是那些保家衞國的戰士們故事,開場,旋轉的時鐘帶我們進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飄雪似乎要飛出屏幕,闖入我們的眼眶,林間的日光引人入勝,這將會是一場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光輝歷程。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是我對這部影片感觸最大的地方,雄壯的旋律讓在場的觀眾們無一不熱血沸騰,而這首歌曲也貫穿着每一個抗美援朝戰士的歷險。

任紅舉,以為87歲的老戰士,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他與戰友們都還只是一名學生,這對他來説是前所未有的,對所有人來説,是光榮的,但是又有誰會理解這艱苦抗戰中的離別呢?

文工隊裏,有一名小戰士,名叫劉文,一位小提琴手,這些文藝工作者們也參加了這次出征,正當我激動的準備繼續猜測他的經歷時,就聽聞這位與我相隔着一個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無情的炮彈之下。

“我願用你一根白髮,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緊接着,是任紅舉的另一位戰友,湯重稀,通過視頻,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見到了“小湯”,記憶中那個孩子也變得滿臉皺紋,湯重稀戰士年輕時,曾經也想成為一名手風琴演奏家,這時的我在心裏默默祈禱,但當這位老戰士把手舉到胸前時,我愣住了,原來,湯重稀戰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讓手受傷,一點也不行,説着,他想把雙手環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來的炸彈,決定了他再也不能繼續他的夢想了。

薛英傑,一位衞生部的戰士,他在戰壕中東奔西跑,解救一個有一個傷員,曾經,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幾歲的小戰士,被炮彈奪去了下巴,喉嚨的部位清晰可見,我不敢去想那樣殘酷的場面,那會是多麼恐怖的傷口,沒有一個護士餵飯堅持到了最後,薛英傑老戰士為的次數最多,而這位小戰士,對他十分親切。

“他,也有爹和媽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彈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動人的詩歌,這些戰士,用血肉保護了朝鮮,用生命,守住了列強侵略的最後一道防線,戰士們都堅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險的,我去,生命有關的,也由我頂上”,有的用眼淚掩蓋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蓋傷痛……

電影的最後,戰士們的照片,掛在雪白的牆壁上,圍繞着紅色的中國夢,烈士的陵園裏撒滿了陽光,“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有現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滿天的雲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熾熱的紅色,這一切祥和安寧的場面就是抗美援朝戰士們浴血奮戰的回報!穿過高樓大廈,那裏似乎有一道道身影從雪地間歸來,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聲,動人的頌歌,傳遞着勝利的消息,這是一個年代的感慨,更是紅色精神所傳遞的情懷!

忽然間,我似乎聽到了志願軍鬥志昂揚的,勝利的歌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他們正年輕觀後感1100字 篇七

九月的第一場電影——紀錄片《1950他們正年輕》。這是看的第二部有關抗美援朝的紀錄片了,可惜還是拍片少的可憐,只能去看一個午夜場了。觀影過程中,數次落淚,一個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嘩啦。

影片從一張張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漸變成彩色,我們逐漸看清上面的人物,他們一個個不過十七八歲,正值青春年華,充滿着稚嫩與朝氣。鏡頭一轉,物是人非,他們都已滿頭白髮,垂垂老矣。於是,在他們的講述中,我們得以真實瞭解71年前的那場戰爭。

當年,他們在祖國的召喚下,便選擇了參軍入伍,然後奔赴朝鮮戰場。在後勤供應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與武裝到牙齒的美帝軍隊戰鬥,硬是用鋼鐵意志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蹟!

影片中有三處地方,讓我哭得最難受。

一個是文藝兵任紅舉老人講述他們過江的時候,身邊有一個叫劉江的戰友被炮彈擊中,半個身子都被炸沒了,戰友揹着她往前爬,她沒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這是怎樣的一種鋼鐵意志!

圖片

還有是一個軍醫,講到自己救過一個二十幾歲的戰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護士給他餵飯都十分艱難,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來,説“誰不是爹媽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還在家的話,一定是父母的寵兒。他的父母看到他受傷的一幕,心裏又該是怎樣的心痛呢?

最後是一位志願軍班長,講述上甘嶺戰爭的經歷,雖然已經八十多歲,老人卻把整個戰鬥講得繪聲繪色,鏗鏘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讓人渾身都是熱血沸騰的,彷彿置身於那個戰場。可是到最後結尾時,他説自己放眼望去,身邊都是自己一個班戰士的屍體,只有自己一個人活了下來,禁不住哭了起來。

戰爭雖然勝利了,可是那些最為親密的戰友,卻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這怎麼能不讓心痛呢?

對於很多老兵來説,那場戰爭過去了幾十年,他們卻始終不敢去想那些戰場上的事,不光是因為戰爭太過殘酷,還有就是他們當初的許多戰友,犧牲在了異國他鄉,至今遺骸還未找到。而自己卻還活着,那份內心的煎熬始終伴隨着他們。

找到曾經戰友的遺骸,讓他們能夠安葬回祖國,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願軍老兵最大的心願了。可是他們個人卻是無能為力的,所以他們會拜託攝製組能夠幫他們尋找烈士的遺骸,了卻他們的心願。

誰是最可愛的人?毫無疑問,志願軍戰士便是那最可愛的人。71年前,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才有了我們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們,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一羣人!

老兵不死,只是會消亡。曾經的小夥子、小姑娘們,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過幾年,目前剩下還活着的老戰士們,恐怕也都將相繼離開人世。後代的人們,還能再記得他們的故事嗎?

我想,這部電影便給我們留下了他們最後的影像資料,讓我們還可以去了解他們的故事,這便是它最大的價值和意義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進影院,去觀看這部紀錄片,瞭解先輩們的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zlz6n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