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精品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多篇彙總

精品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多篇彙總

精品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多篇彙總為好 範 文網會員“egle”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精品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多篇彙總

《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5篇彙總,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彙總1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是傳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應該經常考慮“人為什麼活着?”,然後明白“人是為追求幸福活着”。如果此生註定不幸,而又有一種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會拒絕出生。筆者認為,《論語》開篇《學而第一》的第一段話就講什麼是幸福。而且對於教師的幸福觀啟示尤大。“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告訴我們人生有三種幸福:學習的幸福,朋友講習的幸福,心胸開闊的幸福。在這三種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學習的幸福,因為它在生命成長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筆者讀論語的第一句話,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學習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論語》中的第一句話。《論語》第一句話就講學習,決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儒家對學習型人生的嚮往,告訴我們學習是出於生命成長的需要,生命成長就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造物主給了我們什麼,二是我們努力到什麼水平。因此,所謂命運是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互動的結果。先天條件是不能選擇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們要尊重它,因為它是後天發展的物質條件,它決定着我們可以往哪些方向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因此儒家認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不足以為君子”。“知命”就是對人生的一種科學態度,就是尊重事實,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給自己的發展科學定位。這是科學發展觀。“知命”才會“安命”,“安命”的人會把人生的寶貴精力從怨天尤人中解放出來,從而專心致志謀發展。安命以後,心有所止,氣定神閒,所以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桑蘭坐在輪椅上笑對人生。安命之後,一個人才能積極從現有起點出發,創造自己的未來。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長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擔今天所不能改變的現實。但是生命狀態中不僅包括不能改變的現實,還包括可以改變的元素。對於這些元素,應盡到最大的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感謝造物主,他只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給了人類自己。因此,當我們失意的時候,不要忘了造物主還給了我們一半的生命自主權,因此一個人永遠都不可消沉。當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也別忘了,人不可能無所不能,人是有命管着的,必須量力而為。所謂成長,專指對於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發展。而充分發展唯一手段就是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漢語中學習這個詞的詞源。這句話首先告訴我們學習是“學而時習之”,然後告訴我們學習是是快樂的事情。可是今天很多中國的學習者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了。這跟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誤讀關係極大。長期以來,語文老師把它翻譯成“學習完了之後及時温習、複習,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我上國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是這麼翻譯的。那時感到很奇怪:學習完了及時温習、複習有什麼可樂的?問同桌“你學完了及時温習、複習,很快樂嗎?”他説“我從來不復習”,我笑了,難怪他學習不好!如果學完了及時温習、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那麼中國還會有學不好的學生嗎?尤其是還會有厭學的學生嗎?因此,那時覺得孔子很淺,説的話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現在明白了,孔子被現代人誤讀了。我們怎麼能把“學而時習之”中那個“習”翻譯成温習、複習呢!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上下結構,上面是“羽”,下面是“日”,習的本意是小鳥學飛,小鳥學飛得一遍一遍地練,因此習的本意是練習、實踐的意思。這樣一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嗎?學完了之後就時不時地把自己學到的用於生活、用於工作,那麼學習到的都是有益於生活、工作的事情,學習是多麼快樂的事情啊!原來《論語》中的第一句話就包含着我們中國哲學的一個偉大的命題“知行合一”!

這句話可以解決中國當代教育中的很多難題——為什麼中國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贏在起跑線上輸在終點?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教育培養不出一流的科學家?為什麼很多大學生人格萎縮?因為我們的教育與生活、社會實踐嚴重地脱節。學習應是學而時習之,結果成了學而不習,成了僅僅掌握書本知識,只備考試之需,學習者意識不到考試之外它還有什麼價值!因此,學起來索然寡味,學習就成了只有硬着頭皮才能堅持下去的事情!學習不是為了生命的成長,只是為了考試,因此,在考試之前還有動力,考試之後,動力全無。學習與生命成長脱節,這正是中國人感覺到學習是苦差事,而外國人不以學習為苦的原因。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國很多的教師都不喜歡學習。中國的中國小教師的繼續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課程和培訓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很多的中國小教師職業倦殆,沒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學生。很多教師除了教科書、參考書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書一概不看,幾年不讀一本正經書,看書看的都是《女友》、《故事會》、市井小説一類的東西。學生課代表給老師往辦公室裏抱作業,總是看到老師在打無聊的網絡遊戲。“師者,人之模範也”。老師如此,學生怎麼能在學習方面歡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樣,有其師,必有其學生。老師怎麼能給學生髮揮這種教師影響呢!因此,老師不學習就是誤人子弟。

筆者因為在河南省的中國小校長培訓中教學效果好的緣故,因此,經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國小校、教師進修校邀請,給中國小教師講學,深感中國小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很多中國小教師不學習。為什麼?學習觀不端正。把學習僅僅與狹窄的功利目的聯繫起來,只要不考試,就不學習。把學習僅僅理解為學,而不把學到的東西想辦法用於生活、工作,結果生活、工作無起色,也就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因此,今天學《論語》,目的就是重樹正確的學習觀。《論語》中的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習是最快樂的事情。我學習,我快樂;學習是生命成長的需要;因此應該學到老,活到老;學習是人生快樂、幸福的源泉;學習使我們青春常在。

因此,教師節來臨之際,我要對親愛的同行們談談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想當一個好老師,尤其是想當一個擁有快樂心情從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師,此生必須與學習相半。在古代,秀才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我認為是有道理的,不僅如此,“書中還有不老藥,讓我們將來免得老年痴呆症;書中自有金鑰匙,讓我們一生更理性;書中自有好朋友,讓我們一生不感孤寂;書中自有好氣質,讓我們超羣絕俗。”教師只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不管他長得是否漂亮帥氣,站在講台上,就會光彩照人。好老師是什麼樣的人?就是站在講台上就顯得比一般人更美麗的人!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彙總2

子路曰:“衞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與老師孔子閒聊,子路説,老師啊,我看衞靈公有把您留在衞國從政的意思,假如這是真的,您將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説,我會先正名。子路表示驚訝,他説,有這樣的事啊,正名這麼重要嗎?請老師指教。孔子説,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嗎。什麼事情不懂就説不懂好了。

孔子對名正言順重要性的解釋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這裏的名,不等同於名字,而是指名分。什麼是名分?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權,該你負的責任,該你挑的擔子。名分是權利的來源,與利益緊密相聯繫。作為從政來説當然是名分第一,授權第一,然後是利益。授給你名分的同時,也就授給了你權利,並獲得相應的利益。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分,“守慎正名,偽詐自止。”[1]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該幹什麼幹什麼,該得什麼得什麼,虛偽詐騙的事情就不會有了。現在看這些話,過於理想化了。從理想的角度看該你得的,你得;不該你得的,你不得,“偽詐自止”,但,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水平上而言的,關鍵的是,人的思想覺悟不在一個水平上。因此“名分”是無法束縛人的思想行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軌,就叫貪婪,貪慾。

孔子講正名,還是就從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着説,“名不正,則言不順。”道理很淺顯,你是一名後勤人員,你偏要管作戰部門的事情,誰聽你的?讓你去某某處擔負責任,你卻不是該處的處長、副處長,誰聽你的?説話沒人聽,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實現,你的才幹就不能發揮,你再宏偉計劃,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話是“事不成,禮樂不興”,這裏説的“禮樂”,當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説:“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説,你對合理社會的構想,不能落實,也就無法建立健全的社會體系,法律制度,就會賞罰不明,就會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約束自己、約束別人,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與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會上。因此作為君子,你必須把你的名分告訴大家,公佈於眾,把你該負的責任説出來,該挑的擔子擔起來,而且説了就要做,承諾了就要兑現,不説假話,兢兢業業。

名分不僅對於權利、利益而言,也是對於物質的性質而言,正名的重要性還在於“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2]。什麼東西,什麼特性;什麼特性,該有什麼名字,給予分門別類,已備其“別物致用”,否則就亂套了。“正名”當然還包括思想認識,與對相對真理的把握上。南懷瑾先生説:“‘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論。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的。”[3]在理論上“講不過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卻乾的很帶勁,做得很帶勁,實在是司空見慣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説人認識的偏差,與具體行動,與認識的準確與否,總是有距離,有偏差的。是不是聰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實把握的尺度上。你説你是唯物主義者,你講的話,你寫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義為圭杲,才能叫名實相符。中國文化重視名正言順,更重視名實相當,名實相符,名實一致,否則就是名不副實。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彙總3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説,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平民教育,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學思結合,温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闢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並進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温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温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温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讚,顏回説:“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裏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聯繫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於啟發,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説“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慾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説,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後,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説::“回也,非助我也,於吾言無所不説。”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説“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

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穫,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繫實際,評人評事。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繫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繫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乾糧,還要給學生獵槍。”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閲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後受益無窮。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彙總4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裏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説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説: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説生活裏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裏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説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裏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説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説:“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説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説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説?哪個人前不説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一定隱藏着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説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説,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説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説別人不瞭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説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彙總5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説:“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説,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瞭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説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温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優秀教師學習論語心得體會5篇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6p7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