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技能成才強國有我”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技能成才強國有我”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技能成才強國有我”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2022技能強國創新有我徵文 篇一

“技能強國,創新有我”,我們要傳承和發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用勞動創造世界,用汗水成就未來,向着第二個百年目標奮力進發。

“技能強國”,弘揚大國工匠精神,為新時代建功立業。國家強大離不開科學技術,離不開精湛的技能,離不開一個個大國工匠。所謂大國工匠乃指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技藝精良,道德高尚的精尖人才。改革開放以來,大國工匠層出不窮,湧現出了一個個勞動模範和大國工匠——高鳳林,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焊工,國家特級技師。他心懷夢想,心平手穩,焊接飛天神箭;馬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師,他能在毫釐之間,把握分寸,重現曠世兵馬俑;中國高飛集團高級鈑金工王偉,在肉眼難辨的誤差裏,手工打造精美弧線,託舉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這些大國工匠在工作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創造了一個個“中國神話”,成為技能強國的重要人才,成為傲視羣雄的佼佼者。大國工匠,技能強國的生力軍,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貢獻精湛技藝;大國工匠,新的時代,新的使命,要不負人民重託,為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好傳、幫、帶,鍛造更多的大國工匠,這是一種歷史職責,不容懈怠。

“創新有我”義不容辭,建設創新型國家時不我待。眼下,建設創新型國家已成為社會共識和行動。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沒有創新,國家就會停滯不前;沒有創新,就會受制於人,永遠被“卡脖子”。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國工匠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每個大國工匠都有自己的絕活,每個大國工匠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否則就難以稱其為大國工匠。但是,大國工匠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要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繼續為國家奉獻光和熱。我們應該看到,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還存在着“卡脖子”的問題,到了關鍵時刻人家就會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大國工匠要樹雄信,立壯志,以一種只爭朝夕的精神,與時間賽跑,與速度爭先,牢記歷史使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弘揚勞模精神,鍛造大國工匠,踔厲奮發向未來。我們黨確立了兩個一年奮鬥目標,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已經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已經啟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要實現百年宏願,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國工匠的接續奮鬥。征途漫漫,唯有奮鬥,奮鬥出成果,奮鬥成就事業,奮鬥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變的底色和追求。建設現代化國家大國工匠不可或缺。我們要以勞模精神為支撐鍛造更多大國工匠,成為新時代耀眼亮色。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鍛造大國工匠就要形成學習大國工匠的社會氛圍,使之成為閃耀的精神座標。

勞動創造世界,汗水成就未來。大國工匠,一抹新時代的耀眼亮色。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光榮屬於每一個勞動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時代新徵程,踔厲奮發不停步。我們要發揚工匠精神用勞動裝扮祖國美麗山河;我們要傳承工匠精神用汗水澆灌美麗家園。讓我們傳承和發揚勞模精神、大國工匠精神,為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新貢獻吧!

2022技能強國創新有我徵文 篇二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才擁有了今天的偉大成就。面對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期,經濟持續低速增長且分化態勢繼續延續,因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經濟全球化遇到波折並進入深度調整期。然而,從歷史經驗來看,經濟調整時期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產業革命,而科技產業革命也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動能。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賀信中所強調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羣眾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鑽研,勇於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

弘揚勞模精神,打造技能強國就是要積極營造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社會風尚。勞模不僅是國家棟梁、民族先鋒、社會楷模、行業翹楚,也是我們身邊可愛可敬、可親可感的榜樣典型。這就需要我們自覺向勞模看齊,學先進趕先進,用勞模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煥發勞動熱情,恪守職業道德,將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作為自覺行為。要用勞模的卓越貢獻鼓舞鬥志,用勞模的優秀品質引領風尚,並持續提高勞模的社會影響力。

弘揚勞動精神,打造技能強國就是要積極營造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風氣。勞動創造幸福,實幹成就夢想!我國自古就有“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的説法,無數事實也充分證明,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創造美好。面對當前來自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挑戰,我們要堅定不移促進產業升級、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這就需要各地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根本方針,重視勞動創造、關心勞動者,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濃厚社會氛圍,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蔚然成風。

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就是要積極營造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創新氛圍。高素質、高技能的產業工人,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剛需”。這些年來,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不斷改變着中國的面貌。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從“北斗”組網到“奮鬥者”深潛,從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鳳凰展翅……這些科技成就、大國重器、超級工程都離不開大國工匠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實幹,刻印着能工巧匠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面對我國正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邁進的關鍵時期,更應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鼓勵廣大勞動者密切關注行業動態、產業前沿知識,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瞄準事業發展對技術的需求,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突破技術瓶頸,向高精尖產業進發,對標一流,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這也是提升“中國創造”、推進“中國智造”的務實之舉。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讓我們以紮實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不斷推進技能強國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2022技能強國創新有我徵文 篇三

周力,作為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引進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自進廠伊始,便與民族樂器結下不解之緣。從2008年至今,十餘年光景努力前行,他從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分管技術、生產的常務副總經理。一個設計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面對就業選擇多樣化的時代,面對設計行業的高薪誘惑,卻在一個傳統企業裏一干就是十多年,面對記者的質疑,他道出了“祕密”所在:“企業為年輕人搭建了成長的平台,鼓勵大家在崗位上創新創業、實現自我價值,這一點非常難得。而我意識到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樂器文化的重要性也從這裏開始,我非常尊重、珍惜前輩們打下的良好基礎,我相信我們這批年輕人一定能夠做出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成績!”正是這樣的信念,推動着他一步一步向前、向上。

為民族樂器做嫁衣

雖然學的是工業設計專業,但是設計民族樂器,周力還是第一次。他依然記得在企業參與的第一個項目——“蝶盈香檀”巨型蝶式箏,這是企業當年的形象產品,將在10月份的上海國際樂器展上亮相,周力入職之時,該項目已經進行了一半。

當時,蝶式箏的整體框架已經基本完成,與常規古箏不同的是,該巨型古箏與琴架連為一體,下端支架比較複雜,無論在舞台上使用還是在展覽中展出,都不夠美觀。於是,設計團隊想到為它做裝飾擋板,周力也參與其中。當確定鬱金香為主要裝飾元素後,熟悉製圖軟件的周力便動手畫起來,經過與項目組同事的多次討論、與雕刻師傅的反覆溝通,幾經易稿,最終呈現出了與巨型古箏相得益彰的裝飾面。但這項工作還沒結束,為了讓這隻“巨型蝴蝶”看起來更加活靈活現,還需要一些點綴。畫圖的任務還是落在周力身上,為了更好地展現出蝴蝶的靈動,他主動找來一些蝴蝶標本、查找一些視頻去觀察蝴蝶,最終採用貝雕、鑲嵌等工藝做出了“蝴蝶”翅膀上的花紋,再加上細節處的精工細作,整體造型惟妙惟肖。

這架巨型蝶式箏在2008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首次亮相,贏得了觀眾與媒體的關注。在此之後,“蝶盈香檀”又參展了書畫展、文史展等多項展覽,並於2009年參加首屆北京國際古箏音樂節開幕式千人古箏大型展演活動,受到了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2016年,這隻“巨型蝴蝶”漂洋過海蔘加了新加坡華樂團建團20週年的民樂展覽活動,再次引人矚目。

第一個任務算是順利完成了,周力把重心放回了研發常規產品上。他希望自己設計的第一款產品既能表達簡潔與時尚,又不失民族韻味。他想到了中國傳統元素——回字紋。在高校的學習經歷、再加上一段設計公司的實習經歷,讓他對設計對象的結構有着很好的理解。但面對古箏的S形花板、二胡的紡錘形琴軫,已養成對稱審美習慣的周力還是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嘗試。但他説,越難的問題就越想解決。最終,一台回紋裝飾、骨粉鑲嵌古箏呈現在大家面前,從花板到側板再到箏腳,每一個細節他都儘可能去美化。緊接着,同樣是回紋裝飾的二胡、琵琶相繼問世。該系列樂器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圖片

隨着一件件新產品的誕生,周力得到的肯定與鼓勵也越來越多,他相繼設計出了金玉滿堂古箏、雙龍頭花琵琶、蝶舞飛揚二胡等經典產品。經過不斷地實踐與鍛鍊,他迅速成長起來,不久,便被破格提拔為技術科副科長,逐漸承擔起了一些重要項目。

為民族樂器添活力

百萬古箏

2012年9月,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接下了為中央民族樂團大型民族樂劇《印象·國樂》量身打造仿敦煌壁畫樂器這一創新項目。周力作為主要執行者之一,在廠領導的指導下,帶領設計與製作團隊開始研製仿敦煌壁畫樂器。該批樂器以敦煌莫高窟壁畫樂器圖像為基礎依據,並根據出土樂器、傳世樂器、歷史文獻資料等作為參考,涵蓋了吹拉彈打四大類別。在仿製過程中,並非單純的復古,而是追求符合現代審美的音色,雖然外觀上是敦煌壁畫樂器的造型,但是在內部結構和音域方面,要以近現代樂器改良的經驗和工藝為指導。因此,這是一項非常艱鉅的研發工作,周力與具有豐富製作經驗的製作師傅共同研究探討,全力以赴開展仿製工作。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60餘款80多件仿敦煌壁畫樂器終於完成,這批既能彰顯敦煌壁畫樂器的文化元素、又能滿足現代舞台音樂演奏需求的樂器在國家大劇院一經亮相,迅速捕捉了觀眾的視線,引發了社會熱議。尤其在2013年上海國際樂器展上,仿敦煌壁畫樂器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新聞綜合頻道《午間新聞》《媒體大搜索》《夜線約見》等欄目都對其進行了報道。

仿敦煌壁畫樂器的成功研製,讓《印象·國樂》這部具有創新性與時代性的民族樂劇更好地呈現在大眾視野,有效促進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2014年4月,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邀請,“敦煌之夜”——《印象·國樂》在上海文化廣場隆重上演,看到精美的仿敦煌壁畫樂器在舞台上一一呈現,周力激動萬分,他再次領會到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隨着經驗的積累、分管領域的拓寬,周力開始考慮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加強企業的技術攻關能力,同時也在產品標準化方面做出新的嘗試。

自2014年起,周力帶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實驗室在提高樂器聲學品質方面開展合作,並將獲得的基礎性研究數據運用於樂器的設計和製作中。2017年,便攜微調試短箏問世,其上安裝的微調裝置可以在不移動箏碼的情況下實現快速調音,該應用便是與交大力學實驗室合作的研究成果。

2015年,受全國樂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祕書處的委託,按照全國樂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樂標委(2015)第13號“關於委託制定《箏弦》行業標準的函”的要求,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為了《箏弦》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周力為該標準起草的主要負責人。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周力加強了與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實驗室的緊密合作,對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上海樂聖樂器有限公司、廣州羅曼士樂器製造有限公司製造的箏弦進行數據測試。通過測試拉伸強度、張力的力學特性及變化規律,得到箏弦的抗拉強度、弦張力等參數。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17年11月《箏弦》行業標準發佈,2018年4月正式實施。箏弦質量的優劣及性能的差異影響着箏的音準和音質,直接影響演奏效果。這一標準的制定細化了古箏標準、箏弦的製作要求,其實施降低了箏弦的報廢率,對古箏的聲學品質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通過標準的應用,有效促進了琴絃製作工藝的改進,提高箏弦使用性能,為民族樂器製造企業追求產品的高品質、標準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今,周力作為產品技術、生產的分管領導,按照企業發展要求,帶領研發團隊每年推出近30款具有時代特色和文化價值的產品,申請專利10多項。近幾年在產品外觀設計中不僅採用了雕刻、鑲嵌、貼金箔等民間傳統工藝,更突破性地運用了琺琅、漆器等裝飾工藝,突出了民族樂器一向缺少的色彩感,展示了民族樂器所藴含的中華底藴與華彩風貌,使傳統經典藝術與民族樂器藝術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帶領團隊不斷開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重視與高校、科研機構、名家名團的合作,為樂器聲學品質的提升、標準化發展貢獻着力量。正如周力所説的一樣,他們將延續前輩們的精神,擔起傳承與弘揚民族樂器文化的重任,繼續努力,一定能夠做出屬於他們這一代人的成績。

2022技能強國創新有我徵文 篇四

鄭荃是一名“老三屆”上海插隊落户的知識青年,在安徽鍛鍊長達十二年。1978年有緣結識提琴製作大師戴宏祥,拜其門下學藝,1980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3年受文化部派遣前往意大利學習提琴製作五年,學習成績優異,提前畢業並獲金獎。1988年學成歸國,受文化部嘉獎並獲中國提琴製作大師稱號,成為中國提琴製作界的領軍人物。1990年應邀加入國際提琴製作大師協會,成為世界級國際提琴製作大師。回國後立志振興中國提琴製作事業,重建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研究中心。

辛苦耕耘三十年,鄭荃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提琴製作領域的人才。在科研領域成果頗豐,編寫專業教材五本,完成多項國家級,部委級科研項目,舉辦三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提琴製作大國,在國際提琴製作界佔有重要地位。國際提琴製作大師協會主席約翰斯特里克曾經作出這樣的評價:如果把中國提琴製作比作一輛在快速道上行使的車,鄭荃就是這輛車上的發動機。

愛國主義精神

鄭荃出生於一個具有愛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7年務農和5年留學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貧窮落後和與西方國家的富裕之間的差距有了切身的體會,因此他立志要獻身於國家的建設,振興中國的提琴製作事業。他的愛國意識非常強,自覺地維護國家利益和聲譽,時刻牢記祖國對自己寄予的重託。有一次在意大利參加比賽時,他發現他的獲獎作品的作者標牌被註明意大利,他找到比賽組委會堅決要求把標牌改成中國,因為他認為自己雖然遠在海外,但是是代表中國來參加比賽,贏得了獎牌是中國的榮譽。

還有一次在意大利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上,在鄭荃前發言的歐共體祕書長攻擊中國的貿易政策,抱怨中國以廉價傾銷佔領國際市場,輪到鄭荃發言時,他用一半的時間論述原來準備好的發言,用另一半時間駁斥前面發言人的觀點,贏得了與會者的一致贊同,自覺維護了中國的形象。

在意大利學業有成而且小有名氣的時候,他毅然放棄在意大利舒適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祖國的懷抱,立志要讓中國在國際提琴製作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他認為,中國這麼大,光靠他一個人能做好提琴是不夠的,需要通過辦學來培養一批提琴製作家,才能提高中國提琴製作的水平。中國大使館將他的意見反映回國內後,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撥出5萬美元作為他回國辦學的啟動資金。

鄭荃回國後又有別的國外企業願意出重金聘請他去工作,還有幾次工作調動的機會,但他不忘初心,始終堅持在一線從事提琴製作的教學科研工作。

作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鄭荃的事蹟被收入北京市中學道德品質教育課的課本,激勵了廣大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刻苦鑽研精神

鄭荃的刻苦鑽研精神是有名的,長達12年在社會基層的磨練使他非常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1978年,鄭荃有幸認識了中國提琴製作大師戴洪祥,拜師學習提琴製作,並在這個領域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他的才能。他在意大利學習期間跟隨最有名的五位提琴製作大師中的三位學習過,白天在制琴學校學做琴,晚上在夜校學做弓,在兩個學校的課餘時間還去大師工作室準備比賽作品,每天只睡5個小時。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他請學校工作人員在課間休息鎖閉教室時把自己反鎖在教室裏繼續工作,在學校一時傳為佳話。回國以後,為了尋找適合製作提琴的中國國產木料,他的足跡踏遍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大小涼山,雲貴川。他篩選出的國產木料品種,為中國提琴製造業發展所需要的材料打下了重要的基礎。鄭荃對自己首先提出目標是做出世界一流的提琴,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在1987年實現這個目標後,又提出要用中國木料製出提琴在國際上拿獎,1991年實現了這個目標,然後他提出要讓中國的小提琴家用它製作的提琴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要讓自己的學生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隨着這一個個目標的實現,鄭荃逐步實現了自己的“中國提琴夢”,現在他已經是三大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的評委,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中國提琴的進步也為世界所矚目。

在繁忙的教學、科研、社會活動面前,他始終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始終以一名提琴製作者自居,創作了近200件提琴作品。

鄭荃的提琴作品被許多國際著名的交響樂團如波士頓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里斯本交響樂團的音樂家使用,被呂思清、黃濱、林朝陽、陳曦等小提琴家作為獨奏、重奏樂器使用,被意大利克雷莫那國際提琴製作學校博物館、保加里亞國家博物館收藏。

鄭荃曾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二十餘項,金牌四枚。其中在1987年獲意大利第一屆全國提琴製作比賽小提琴金獎,同年在保加里亞國際中小提琴製作比賽獲小提琴、中提琴兩枚金牌。1990年在蘇聯柴科夫斯基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中提琴金獎。1987年被文化部和輕工業部聯合授予“中國提琴製作大師”名譽稱號,1991年被《中國音樂年鑑》評為“中國音樂名人”、2002年被《中國樂器》評為“中國樂器名人”。

中央電視台人物專題、講述專題、音樂與人生專題、經濟頻道、數字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上海電視台、天津電視台和美國《洛杉磯時報》、美國國家廣播電視公司NBC、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CBS、意大利國家電視、英國國家電視台等中外媒體,先後報道了中國提琴製造業發展的盛況和鄭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無私奉獻精神

鄭荃以提高中國提琴製作水平為己任,在享有國際盛譽之後,不迷戀國外舒適的生活、工作條件,立即回國。回國後不開公司,不辦工廠,不向國家提出任何要求,不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知識謀求個人利益,而是盡全力投入培養提琴製作人才的工作,三十年來培養出100多名青年提琴製作家,使中國的提琴製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許多鄭荃的學生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提琴製作家,他們中有多位已經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有的還成為國際比賽的評委。中國有6所音樂學院開設了提琴製作專業,其中5所音樂學院有老師出自鄭荃門下。

鄭荃製作的樂器聲音工藝俱佳,在秉承了意大利提琴傳統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個人風格,深受演奏家和收藏界的喜愛。有許多國內外的演奏家使用他製作的提琴舉辦獨奏音樂會,錄製唱片。他的樂器被意大利、保加利亞、台灣的博物館和諸多藏家收藏。還有數位青年演奏家用他製作的提琴參加國際提琴比賽獲得大獎,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中國青年演奏家陳曦在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用他製作的小提琴獲得最高獎。

堅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提琴製作的科研方面,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霍英東科研基金、文化部、國家人事部等多項科研任務,在國內外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20餘篇。鄭荃在提琴材料方面進行了近30年的研究,為了採集中國的制琴材料標本,他的足跡踏遍了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金沙江,雲貴川。篩選出的木材為中國提琴製造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木材人工老化處理的研究方面,他得到中科院化學所,聲學所,力學所、北航力學研究中心、北京礦業大學、傳媒大學和原子能所的支持。他目前的研究有多項是自主創新的,部分研究成果領先於國際研究水平,也因此被聘請為意大利小提琴博物館科學研究小組委員。

鄭荃是文化部原《民族樂器的改革和研究》專家小組成員,受文化部委託研究設計民族低音拉絃樂器,一干就是20多年,他設計的民族低音拉絃樂器受到演奏家、指揮家的好評,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即將進入樂隊試奏階段,這項研究對民族音樂的發展將起到重大推進作用。

鄭荃於1988年回國後重建了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研究中心,在中國的提琴製作人才培養事業方面傾注了30年心血,培養出100多名中國提琴製作領域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中國提琴製作事業的提高和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國的提琴製作業在近30年中快速發展,提琴生產規模已居世界第一,約佔世界產量的70%以上。鄭荃任國內兩個規模最大的生產企業的顧問,定期下企業舉辦講座並進行技術指導,提高了企業的提琴產品質量。

在藝術提琴製作方面,鄭荃不僅本人在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27項,他的弟子在各類國際提琴製作比賽中獲獎近百項。他培養的學生於慧東,在2016年一年中就獲得3塊金牌,1塊銀牌。他積極推進中國舉辦自己的國際提琴製作比賽,為許多中國青年提琴製作家脱穎而出和對外交流搭建了平台,使中國提琴在國際提琴製作界佔有了重要的位置。他呼籲科學界更多地介入樂器製造的研究,直接倡導、籌備了2011年《音樂聲學》香山會議的舉辦。

鄭荃從業40年來一直堅持親自做琴,從來沒有停止過,精益求精,不斷探索,表現出他對提琴製作藝術的摯愛和追求,體現了真正大國工匠的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uexipeixun/k3rl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