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多篇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1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來到陝西、山西、寧夏,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對脱貧攻堅工作做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瞄準突出問題精準施策,做好剩餘貧困人口脱貧工作,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多措並舉鞏固脱貧成果。”

今年是脱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時間緊任務重。農村扶貧工作關係全局,產業扶貧是脱貧攻堅的基礎和支柱,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和重要抓手。貧困人口依託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有效脱貧。為此,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就不失為一條現實可行之路。以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抓手,走農業產業扶貧道路,以產業帶動生產,激活貧困户的內生髮展動力,主動參與脱貧致富工作,可以更快地創造財富、分享財富,讓更多的貧困户端上就業的“飯碗”。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的脱貧方略,引導和扶持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依託,也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打造可持續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羣眾持續穩定增收。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羣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無恆業者無恆心,讓農業產業扶貧行穩致遠,就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想辦法拓展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構建產供銷一體化合作機制,實現更穩定、更長遠的發展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點讚的“小木耳”和“小黃花”兩個“大產業”,都是緊密圍繞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從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着手,建立起全產業鏈,塑造了地方特產品牌形象,大大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推動專業化合作組織,走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道路,形成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加大農產品電商化的扶持力度,建立線上銷售的長效機制,更好地支撐扶貧產業發展。

農業產業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關鍵要加強資金支持和技術保障,穩固產業發展基礎,更快更好地拓展發展空間。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推動產業落地生根,無論是搞種養殖業,還是農產品加工業、興辦扶貧工廠、開展鄉村旅遊產業,都必須配套相應的資金和科學技術,建立符合現代市場體系的標準化產業流程。同時,還要出台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下鄉,鼓勵科研院校展開技術扶貧,將先進技術傳授給貧困農牧民,指導科學種植養殖。貧困地區的勞動部門與市場機構、電商平台等合作,加強技術培訓工作,可以為貧困户培訓特色手工技術、電商開店、直播技巧、旅遊服務接待等職業技能,由此提高貧困户的技術素養,拓寬貧困户的創業就業範圍。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2

紫陽縣統計局以“兩學一做”為抓手,把做合格黨員的落腳點放在精準扶貧上,黨員帶頭在幫助羣眾脱貧中接受教育、接受鍛鍊,作風轉變在一線,幫助羣眾在一線,確保給貧困羣眾帶來真正實惠。

集中學習教育,提高思想認識。縣統計局紮實有效開展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合格黨員活動,通過制定學習教育方案和學習計劃,局領導班子帶頭組織學習,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全局黨員運用_等載體,開展“集中學、專題學”,使黨員幹部系統深刻領會到“兩學一做”的核心要義,學是前提,做是關鍵,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做,做得更好。通過學習教育,進一步增強黨員幹部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大局意識,使幫扶工作“一對一”“面對面”發自內心良心,真正幫助羣眾脱貧致富。

強化宣傳引導,制定計劃措施。為推動扶貧工作深入紮實開展,局長帶隊先後4次進村入户瞭解羣眾脱貧願望,組織鎮上包村領導、駐村幹部、村民代表和創業能人開展座談會,廣泛交流如何幫助羣眾實現穩定增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產業扶貧激勵政策,引導困難羣眾自力更生髮展產業、學習技能脱貧,全局黨員深入包聯貧困户,宣傳扶貧政策,逐户分析原因,找準脱貧方向,制定實用措施,用足用活產業扶持政策,凝聚精準脱貧攻堅的工作合力。

以脱貧攻堅實績,檢驗“兩學一做”成果。縣統計局多方籌集資金,多部門協調爭取項目,20__年爭取專項資金額39萬元和局以獎代補投入扶持資金14萬餘元,今年又先期籌措資金10萬元,用於貧困羣眾發展產業獎補兑現,鼓勵扶持全村貧困户發展種植、養殖業。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貧困羣眾意願,採取向上爭取一點、羣眾自願籌工籌勞一點,部分幫扶一點的辦法,積極爭取協調資金髮動羣眾新修組級公路,修建便民橋,建設安全飲水工程、新修垃圾池,新裝路燈等基礎建設項目,不斷改善村容村貌,全局每名黨員包聯5户貧困户,隨時瞭解產業發展狀況、外出務工狀況、家居改善狀況、家庭經營增收狀況,堅持每月開展走訪聯繫,解決脱貧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目前已累計到村入户40人次,在脱貧攻堅中踐行做合格黨員的承諾,為全面完成全村年度脱貧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3

在中國大地上,星星點點分佈着許多紅色座標,沂蒙精神是其中重要的一點。初見沂蒙,是去年八月,孟秋良辰,驕陽似火,在這塊紅色熱土上進行選調生的培訓,讓我知道了沂蒙精神。二來沂蒙,讓我更加深刻認識到沂蒙精神的重大意義和歷史內涵,它是一種精神的符號,是黨和國家珍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下,共產黨員要肩負起新使命、新擔當,就應傳承沂蒙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助力。

傳承沂蒙信念堅定的精神內核。沂蒙紅嫂,以至柔至剛之軀,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雙重重擔,用她們的汗水、熱血,甚至是生命,奏響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愛國擁軍之歌!還有無數革命戰士拋頭顱、灑熱血,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捨生忘死!正因為他們心懷堅定信念,腳下才有了救國救難的力量。對共產黨員來説,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鐵釘”變“鋼釘”的熔合劑,有了理想信念,才能守住底線,抵住誘惑,更有幹勁和韌勁,釘出實績,釘出成效,釘出人民羣眾滿意的幸福生活。

傳承沂蒙無私奉獻的大愛情懷。那時,條件艱苦,缺衣少糧,而沂蒙人民“為了前線,毀家支前”,傾其所有,沒日沒夜為前線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運柴火,犧牲小家支援革命,一片“支前車隊八百里,村村火火夜夜明”的景象。陳毅元帥就曾説過:“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無私奉獻的大愛情懷,是沂蒙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共產黨員的價值追求和力量源泉。

傳承沂蒙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奮鬥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我們要勇於在艱苦奮鬥中淨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厲家寨人民肩扛鐵杴、改造山嶺,展現“一把钁頭一張杴,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現代“愚公移山”精神;九間棚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整山治水,通水通電,實現“家家自來水,曲曲繞山轉。山路十八彎,山上人間地”美好景象……艱苦奮鬥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內容。共產黨人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艱苦奮鬥的沂蒙精神,是共產黨人獨有的政治本色。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4

平凡崗位上展現不平凡。作為一名大學生士兵,我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初到新兵營的我是年齡、學歷,但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因為我知道我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還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解放軍戰士,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剛到新兵營的我,體能是最差的。大學生活的.自由散漫讓我在軍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巨大的心裏落差讓我明白要當一名優秀的解放軍戰士,我必須加倍努力。於是在訓練、工作、生活中我虛心向班長、向同班的戰友請教,在休息之餘我利用一切時間給自己開展強化訓練。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各方面得到領導和戰友的一致肯定。

新兵營結束之後,我被分配到了技偵單位。初到這種技術型的單位,我有許多的不適應。經過痛苦的過渡期後,作為一名技偵人我迅速展現了一名優秀技偵士兵的的風格:不畏堅苦,愛崗敬業,嚴守紀律,保守祕密。

回顧700多個日夜的,我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我的生命裏有一段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無論走到哪裏,都要保持一顆進取的心,保持一名軍人的作風。無論面對什麼艱難險阻,都不會忘記自己是個兵。在軍營走過的日子將永生難忘,在軍營播撒汗水和青春,收穫人生的堅強與成熟。脱下軍裝,不脱榮光,奉獻了青春,榮耀了生命。

成績已屬於過去,過去並不代表未來,把握現在才是最重要的。“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我將以百倍的信心和萬分的努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戰,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地耕耘來譜寫美好的明天。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5

強調共產黨員要有本領,從哪個方面講都不為過。從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看,我們迫切需要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幹部隊伍,迫切需要有一支能在各方面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黨員隊伍,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擔負起領導時代發展的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當前,農村總體是穩定的,幹羣關係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在農村,相當數量的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就業技能低,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一些農民生存壓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處理不好就會引發社會矛盾。我們黨員同志必須保持清醒認識,思想上高度重視,在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緩解農村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有過硬的本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我以為,農村黨員的本領,就在於能20個字,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中央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來的,藉此機會,我作一提示。

1、生產發展——新農村的物質基礎。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的現代化,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目前,農村經濟的發展還存在三個不適應:一是農產品結構不合理、質量水準不高,不適應市場經濟優質化、精細化的要求;二是二、三產業發展水準不高,不適應農民多渠道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的要求;三是農民進行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高,不適應市場競爭特別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要求,始終處在爬慢坡的階段。

2、生活寬裕——新農村的核心目標。農民手裏沒有錢,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投入不足,就會影響到農民的生活質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醫、讀書上學也難以滿足。據衞生部的有關統計,全國農村人口中40%~60%,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因此,要達到生活寬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開闢各種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其次要建設與改善農民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幫助農民建立起包括合作醫療、農村養老保障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形成現代流動方式下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這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6

打贏脱貧攻堅戰,要激發貧困羣眾內生動力。要充分調動貧困地區幹部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必須找準路子,實施精準脱貧,切實提高基層治理水平,激發貧困羣眾以更加振奮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打贏脱貧攻堅戰,要聚合全社會之力。脱貧攻堅需要形成合力,必須強化政府責任,引導市場、社會協同發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要動員全國全社會力量,把所有工作、各種資源、各方力量向脱貧攻堅聚焦、聚集、聚合,對照標準,徹底整改,高標準完成任務。

打贏脱貧攻堅戰,要加強黨的領導力。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脱貧攻堅是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項極其重大、極為嚴肅的政治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明確責任、盡鋭出戰、狠抓實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多農村人口擺脱貧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當前,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到了啃硬骨頭和攻城拔寨的收官衝刺階段,只能成功,沒有退路。在脱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們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分享豐收帶來的喜悦,凝聚共識,為打贏脱貧攻堅戰積蓄強大力量。

讀老兵的信的心得體會篇7

不知不覺,國慶假期已經愉快的過去了,我們卻迎來了噩耗般的挑戰,那就去軍訓,感覺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時,整個人都不好了。

開往軍訓基地的車,還在路上開着,車上的同學們懷着忐忑的心情,不知道是驚喜還是意外,對後面的五天軍訓生活充滿着好奇。

車漸漸的,停在了基地門口,同學們拿上自己的行李,匆匆的向風雨操場跑去集合,坐在那裏竟然沒有多少人敢説話,大家的臉突然變得嚴肅起來不發一語,當我們可以回到宿舍時,以為能放鬆一下,誰知又要集合。因為是剛剛開始,所以有些人會不習慣,總有人有小動作,説話的現象,被教官發現了,教官二話不説就直接掐着耳朵,直接拎起來訓斥,這當是給我們來個下馬威吧!大家都繃緊神經,沒有一個敢再動一下。

現在我來介紹一下我們的教官,他中等身材,瘦瘦的,一臉嚴肅有一種讓我們不敢去惹他,他每次渴了的時候,都會跑去小賣鋪買礦泉水順便偷懶,而我們只能聽話的坐在一個地方,靜靜地等他的指令。他總愛説一句話“你們總是呆呆的”,每次他説這句話時,都會有人忍不住笑。其實我也覺得我們教官挺幽默的,只不過不善於表達而已。

當教官把我們帶到大操場時,讓我們背對烈日,然後再給我們分班。教官叫我們去領完衣服回來時,吃飯的號角響起了,我們以為我們噩夢可以得到暫時的解脱,沒想到這竟然是另一個噩夢,吃飯時連一句話都不能説,不過這還能忍受,但是過份的就是的同桌,他無緣無故的逗我笑,害我被教官訓斥一頓,他還幸災樂禍。不知不覺,天慢慢的黑了下來,我們吃完飯、洗完澡,還要去集合。聽法制教育課,每天都要。聽到九點的時候,我們回到宿舍,全員出動,一起拖地,不是拿拖把拖地,那麼簡單,而是拿着毛巾擦。當我們把地擦好了,睡覺的號聲響起,大家都整理好東西回到各自的牀睡了。

早晨,起牀的號角把我們從睡夢中拖起,我們集合在升旗台,唱國歌升國旗,吃完早餐後,我們開始了每天都要的訓練,“踏步、跑步、向右轉”。每天都是經歷着同樣的畫面。

當時間的鐘,還掛在那潔淨的牆面上“滴答、滴答、滴答”的轉着。當太陽還在圍繞着地球一圈一圈的轉着,周而復始。時間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流逝。有許多心裏的話還在心頭洶湧,或許以後再也聽不到教官的口令“立正、稍息、向右轉”。

軍訓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懂得了小小的動作,看似簡單,做起來難。軍訓就像一杯奶茶,苦為茶,奶為樂,相互碰撞,摩擦出不一樣的味道。苦中作樂,何樂而不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35n6o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