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目錄

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心得體會第二篇:深入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體會第三篇:深入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體會第四篇:2014年村長學習發展觀心得體會第五篇:2014年鄉長學習發展觀心得體會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心得體會

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心得體會

——綿州路中段社區馮椿森 2014年4月9日城北街道黨工委組織轄區黨員參加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幸福和諧新社區”的一次關於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的一次大型活動,會上梅校長通過了五個方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

通過學習,我深刻地感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理論創新的一個突出成果,體現了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對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對我們把握大局、做好各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堅持科學發展觀已成為我們的重大國策,作為一個社區工作者,我就學習科學發展觀的收穫,談以下幾點體會。

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一、要提高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自身素質。不僅要深入學習統戰知識,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而且還要貫徹落實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學習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進行系統思考、系統安排。要與推動本職工作結合起來,在實踐中

善加利用,解決學習不夠重視,功底不夠紮實,工作成績不明顯的問題。一定要有一種學習的危機感、緊迫感,把學習知識、提高素質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緊迫任務,把學習當作一種工作和追求,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爭當學習型職工,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提高知識層次,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統戰成員的本領。新形勢下,尤其要具有綜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夠在複雜的人物和事件中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並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超前採取防範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三、要提高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工作的實在性。隨着改革的不斷髮展和深入,統戰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將會越來越多,工作任務也將會越來越繁重。要使統戰工作再上新台階,必須提高創新能力。如何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的要求,順應形勢進行不斷總結、鞏固、昇華,是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要講發展,不斷開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全新的工作。要發揚艱苦奮鬥、埋頭苦幹、自覺奉獻的優良作風,堅持説實話、辦實事、鼓實勁、求實效,勤於政事,苦幹實幹,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業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進一步提升統戰工作者的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着個人,而且代表着黨的形象。我一定要珍惜黨的政治聲譽,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

樹立良好的形象。

總之,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且還要提高創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學會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繫的觀點看人看事,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要不斷地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和改造,塑造統戰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響和推動統戰工作的落實。

二〇一四年四月三十日

第二篇:深入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體會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中國推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系統工程,是中國發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轉折和歷史性跨越。特別是在當前的思維慣性、體制慣性和經濟發展慣性的條件下,要真正實現科學發展絕非易事。我們雖然明確了科學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但怎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怎樣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怎樣保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卻不是發展本身所能解決的問題。換句話,今天出現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現象和問題,是落後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非經濟因素造成的;今後要實現科學發展,如果沒有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理念、決策、人才、制度做保障,那是萬萬不成的。所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當務之急不是解決發展本身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為科學發展提供政治、文化和社會保證。沒有良好的政治生態、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生態,也很難保護自然生態。

一、理念保證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本身就是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和創新。但是要使這一理念得以充分理解和落實,必須有其他相應理念相支撐、相配合。一是要正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的主體是人民大眾,制定政策措施基準是保障最廣大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少數人的權益。以人為本,不僅僅是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質,為其成長、成才、成就事業提供公平良好的環境;以人為本不僅僅要為當代人負責,更要為子孫後代負責。真正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會有效解決為什麼發展和為誰發展的問題,用老話説,就是解決了立場問題、情感問題。二是要樹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人類來自於自然,人類生存於自然的環境之中。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都要求我們必須珍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當我們開發建設的時候,當我們劈山填海的時候,當我們排放污染物的時候,是否會觸及你對破壞自然的傷痛,是否會引起你對自然報復的警惕,是否會喚起你對人類共同家園、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感?有沒有這種意識、這種意識的強與弱,直接決定着對大自然的態度和行為。三是強化實事求是的理念。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起碼應有的理念,但當前確實又是很難做到的突出問題。科學發展首先要解決真實發展的問題,堅決克服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決杜絕搞假大空,堅決制止數字造假。同時,要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寧可放慢速度、降低位次,也不要沒有質量和效益或低質低效的發展。強化實事求是的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無論是地區發展還是個人發展都不搞投機取巧。四是強化持續長遠發展的理念。科學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社會事業的發展,哪一項都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因此,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擯棄傳統的大幹快上、立竿見影模式,克服當年紅、現得利的急功近利思想。科學發展不能看一時之力、一事之功,而是看誰看得遠、謀得深、持得住。精雕細刻出精品,十年磨劍天地間。如果只顧當年、只想當屆,如果只想多出政績、快出政績,那就很難實現科學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科學發展是為下屆後任的發展,是為子孫後代的發展。

二、決策保證

科學發展首先必須做到科學決策。如果決策一旦失誤,就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時甚至事與願違,南轅北轍。不必諱言,從政府角度,以往給國家造成損失的最大原因是已經發生的決策失誤;毫無疑問,目前影響科學發展觀有效實施的最大危險是可能繼續發生的決策失誤。因此,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深化決策機制改革,在落實科學發展中首先做到決策科學化。一是切實做到按照科學發展觀指導決策。科學發展觀是當前和今後判明是非、做出決策的根本標準。確定戰略、新上項目、制定政策、選人用人等都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衡量,來取捨。二是必須按照科學的程序制定決策。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必須充分論證,必須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不能搞長官意志,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不能“眉頭一皺,計(決策)上心來”。當前在決策環節上既要解決情況不明、研究不透、急急忙忙亂決策的問題,以提高決策質量;更要解決上知下曉、明睜眼露、一拖再拖不決策的問題,以提高決策效率。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行為規範來執行決策。決策執行率低、執行效果不好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提高決策科學性的同時,提高決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決策一旦做出,各方面要嚴格執行,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執行。努力克服朝令夕改、前定後改的問題,更要克服領導(主要領導或上級領導)一句話,就可以改變“五年、十年規劃”的問題,確保決策的有效執行。

三、人才保證

產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決定科學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企業家的發展理念和配置資源的能力決定企業發展方向,決定企業是否堅持科學發展。因此,培養一大批有科學發展觀理念和能力的企業家,把推動科學發展變成廣大企業家的內在動力和自覺行為,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科學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必須造就一支宏大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資源環境的保護治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城市功能的轉換升級都迫切需要提高我們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説,要率先實現科學發展,首先必須是人才總量、人才結構、人才素質的率先發展。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選拔任用幹部,必須選拔和任用真正理解和執行科學發展觀的幹部。在中國文化背景和現行體制條件下,有沒有一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隊伍,如何選拔培養一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隊伍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迫切。一是必須做到按照科學發展觀來選人、用人,拓寬用人渠道,改革選用機制,提高選人用人的客觀性、公開性、科學性,堅決克服選人用人上的“近親繁殖”、論資排輩,最大限度地消除用人上的“潛規則”,實施用人上的陽光工程。二是要提高用人標準。要把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能力比較強、腳踏實地按科學發展觀幹事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三是要建立淘汰機制。要提高幹部素質,就必須解決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問題。企業、社會其他組織都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只有黨政機關一直是“鐵飯碗、鐵交椅”,這本身就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一種社會不公。建立淘汰機制,不在於淘汰多少人,而是要通過這種約束和激勵機制,提高幹部素質、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度保證

説到底,傳統的發展模式是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必然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必須靠深化改革、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來解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有完善配套的制度體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運動,不能靠行政命令。除了前面我們談到的科學決策、科學用人也必須有制度保障外,我們必須在以下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一是深化以轉換政府職能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必須加快推進政府職能的轉型(推薦打開本站:),使政府職能與市場經濟體制、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相適應。必須明確,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政府的主要職能不是親自開發、親自建設,更不能親自生產和經營,而主要是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為科學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抓緊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體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總量指標,強化質量和效益指標、資源環境指標和社會進步指標。二是建立資源和環境價格形成和補償機制,提高各類主體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的成本,並強制執行有效補償制度。三是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優化組合,為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提供體制保障。四是改革招商體制和對外開放模式,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讓對外開放服務於科學發展,服務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服務於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五是深化財税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收入結構,在一次分配中向職工工資傾斜。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農村、向資源環境保護、向科技創新、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傾斜。在增值税轉型,開徵資源税、環境税,改革房產税、知識產權轉讓税等方面大膽探索,為科學發展建立起強有力的税收激勵和約束機制。

本站範文網【】

(作者系中共大連市委黨校副校長)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第三篇:深入學習科學實踐發展觀體會

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中國推入到科學發展的軌道,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系統工程,是中國發展史上又一次重大轉折和歷史性跨越。特別是在當前的思維慣性、體制慣性和經濟發展慣性的條件下,要真正實現科學發展絕非易事。我們雖然明確了科學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但怎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怎樣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怎樣保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卻不是

發展本身所能解決的問題。換句話,今天出現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現象和問題,是落後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非經濟因素造成的;今後要實現科學發展,如果沒有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理念、決策、人才、制度做保障,那是萬萬不成的。所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當務之急不是解決發展本身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深層次問題,為科學發展提供政治、文化和社會保證。沒有良好的政治生態、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生態,也很難保護自然生態。

一、理念保證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本身就是發展理念的重大轉變和創新。但是要使這一理念得以充分理解和落實,必須有其他相應理念相支撐、相配合。一是要正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的主體是人民大眾,制定政策措施基準是保障最廣大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而不是少數人的權益。以人為本,不僅僅是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質,為其成長、成才、成就事業提供公平良好的環境;以人為本不僅僅要為當代人負責,更要為子孫後代負責。真正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會有效解決為什麼發展和為誰發展的問題,用老話説,就是解決了立場問題、情感問題。二是要樹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人類來自於自然,人類生存於自然的環境之中。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都要求我們必須珍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當我們開發建設的時候,當我們劈山填海的時候,當我們排放污染物的時候,是否會觸及你對破壞自然的傷痛,是否會引起你對自然報復的警惕,是否會喚起你對人類共同家園、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感?有沒有這種意識、這種意識的強與弱,直接決定着對大自然的態度和行為。三是強化實事求是的理念。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起碼應有的理念,但當前確實又是很難做到的突出問題。科學發展首先要解決真實發展的問題,堅決克服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決杜絕搞假大空,堅決制止數字造假。同時,要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寧可放慢速度、降低位次,也不要沒有質量和效益或低質低效的發展。強化實事求是的理念,就是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無論是地區發展還是個人發展都不搞投機取巧。四是強化持續長遠發展的理念。科學發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社會事業的發展,哪一項都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因此,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擯棄傳統的大幹快上、立竿見影模式,克服當年紅、現得利的急功近利思想。科學發展不能看一時之力、一事之功,而是看誰看得遠、謀得深、持得住。精雕細刻出精品,十年磨劍天地間。如果只顧當年、只想當屆,如果只想多出政績、快出政績,那就很難實現科學發展。從這個角度上看,科學發展是為下屆後任的發展,是為子孫後代的發展。

二、決策保證

科學發展首先必須做到科學決策。如果決策一旦失誤,就可能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時甚至事與願違,南轅北轍。不必諱言,從政府角度,以往給國家造成損失的最大原因是已經發生的決策失誤;毫無疑問,目前影響科學發展觀有效實施的最大危險是可能繼續發生的決策失誤。因此,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深化決策機制改革,在落實科學發展中首先做到決策科學化。一是切實做到按照科學發展觀指導決策。科學發展觀是當前和今後判明是非、做出決策的根本標準。確定戰略、新上項目、制定政策、選人用人等都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衡量,來取捨。二是必須按照科學的程序制定決策。重大決策必須經過充分的調查研究,必須充分論證,必須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不能搞長官意志,特別是主要領導同志不能“眉頭一皺,計(決策)上心來”。當前在決策環節上既要解決情況不明、研究不透、急急忙忙亂決策的問題,以提高決策質量;更要解決上知下曉、明睜眼露、一拖再拖不決策的問題,以提高決策效率。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和行為規範來執行決策。決策執行率低、執行效果不好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提高決策科學性的同時,提高決策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決策一旦做出,各方面要嚴格執行,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帶頭執行。努力克服朝令夕改、前定後改的問題,更要克服領導(主要領導或上級領導)一句話,就可以改變“五年、十年規劃”的問題,確保決策的有效執行。

三、人才保證

科學發展觀的落實,需要有各方面的人才支撐。一個城市或地區,要率先實現科學發展,歸根到底是看有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撐,而有沒有足夠的人

才支撐歸根到底是看有沒有培養人才、集聚人才,讓人才充分施展才幹、人才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的社會環境。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是企業家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領導幹部隊伍。企業家是複合型人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企業家把資金、資源、技術、管理、人才等各種要素組合起來,形成新的生產力,創造社會財富。企業的生產目的、生

產方式在某種意義上決定科學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企業家的發展理念和配置資源的能力決定企業發展方向,決定企業是否堅持科學發展。因此,培養一大批有科學發展觀理念和能力的企業家,把推動科學發展變成廣大企業家的內在動力和自覺行為,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科學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必須造就一支宏大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資源環境的保護治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城市功能的轉換升級都迫切需要提高我們自主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説,要率先實現科學發展,首先必須是人才總量、人才結構、人才素質的率先發展。要實現科學發展,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選拔任用幹部,必須選拔和任用真正理解和執行科學發展觀的幹部。在中國文化背景和現行體制條件下,有沒有一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隊伍,如何選拔培養一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隊伍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迫切。一是必須做到按照科學發展觀來選人、用人,拓寬用人渠道,改革選用機制,提高選人用人的客觀性、公開性、科學性,堅決克服選人用人上的“近親繁殖”、論資排輩,最大限度地消除用人上的“潛規則”,實施用人上的陽光工程。二是要提高用人標準。要把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觀、能力比較強、腳踏實地按科學發展觀幹事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三是要建立淘汰機制。要提高幹部素質,就必須解決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問題。企業、社會其他組織都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而只有黨政機關一直是“鐵飯碗、鐵交椅”,這本身就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一種社會不公。建立淘汰機制,不在於淘汰多少人,而是要通過這種約束和激勵機制,提高幹部素質、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四、制度保證

説到底,傳統的發展模式是傳統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必然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必須靠深化改革、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創新來解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有完善配套的制度體系做保障,不能靠“人治”,不能靠搞運動,不能靠行政命令。除了前面我們談到的科學決策、科學用人也必須有制度保障外,我們必須在以下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一是深化以轉換政府職能為重點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必須加快推進政府職能的轉型,使政府職能與市場經濟體制、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相適應。必須明確,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政府的主要職能不是親自開發、親自建設,更不能親自生產和經營,而主要是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為科學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抓緊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體系,取消或弱化速度和總量指標,強化質量和效益指標、資源環境指標和社會進步指標。二是建立資源和環境價格形成和補償機制,提高各類主體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的成本,並強制執行有效補償制度。三是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優化組合,為科技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提供體制保障。四是改革招商體制和對外開放模式,提升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讓對外開放服務於科學發展,服務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服務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服務於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五是深化財税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收入結構,在一次分配中向職工工資傾斜。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二次分配中向農村、向資源環境保護、向科技創新、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傾斜。在增值税轉型,開徵資源税、環境税,改革房產税、知識產權轉讓税等方面大膽探索,為科學發展建立起強有力的税收激勵和約束機制。

(作者系中共大連市委黨校副校長)

第四篇:2014年村長學習發展觀心得體會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肩負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先後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對在新形勢下開展農村文化各項工作作出部署。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農村文化建設緊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加強建設力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提高人民羣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要踐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農民文化權益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為農民羣眾提供豐富的優秀文化資源和公共文化服務,切實保證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享受到同樣的文化權益,擁有平等的文化發展機會。要着重面向農民羣眾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滿足農民羣眾迅速增長的文化需求,維護農民羣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我們要不斷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方式、手段,提高服務能力。當前農村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羣眾對文化的需求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必須不斷創新,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就是一項通過對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為社會公眾服務的重要創新工程,目前工程已經有61.4萬個基層服務點為羣眾提供服務。

我們要堅持夯實基礎,注重積累,紮實推進。以基層為重點,打好基礎,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長期以來,各級文化部門堅持把工作重點放在基層,放在農村,着重抓好基本陣地、隊伍、內容和方式“四基”建設,實現工作重心、資源和服務向農村的“三個下移”,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扶持,取得了好效果。

我們要堅持統籌兼顧,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情況千差萬別,東西部、城鄉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尤為突出。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發展文化事業,抓住重點,突出特色,促進文化建設的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正在進行中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詩篇,農村文化建設則是這一詩篇的靈魂。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堅持維護農民羣眾的文化權益,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篇:2014年鄉長學習發展觀心得體會

三農問題一直困擾着鄉鎮經濟的發展,其中鄉鎮財政改革關係着農民負擔、城鄉差距、農業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等諸多問題,於是很有必要研究鄉鎮財政改革。歷經多年農村税費改革,鄉鎮財政雖然已經逐漸趨於規範,但是仍有不少缺陷,如何進行下一步改革,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大難題,科學發展觀為鄉鎮財政改革指明瞭道路和方向。

一、鄉鎮財政體制存在的問題

1983年前後,中央政府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撤社建鄉”,鄉鎮政府正式成為最基層的一級政府。為了保證鄉鎮政府的正常運行,鄉鎮財政應運而生,並不斷髮展。毫無疑問,鄉鎮財政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完善鄉村公益事業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國家的五級政府中,鄉鎮政府是最靠近農民的一級政府,鄉鎮財政是最靠近農民的一級財政。這些都決定了鄉鎮財政為農民服務具有天然的優勢。黨和中央的惠農支農政策大都要求鄉鎮政府來執行和配合,惠農支農資金也要由鄉鎮財政經管。可以説,沒有鄉鎮財政我們的農村就不會有如此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也不會提高得如此之快。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由於制度、認識和理論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鄉鎮財政也面臨着一些問題。

據調查,近些年鄉鎮財政體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預算內收入呈現任務型收入機制的特徵。任務型收入機制是指鄉鎮轄區域內國税、地税任務完成情況同鄉鎮幹部政績考核直接掛鈎,國税、地税不能完成的鄉鎮幹部政績考核體系中,國税、地税完成情況一般是“一票否決”的指標。也就是説,沒有完成國税、地税的鄉鎮幹部不能得到升職的機會。於是預算內收入呈現出任務型收入機制的特徵,使得鄉鎮税收呈現出剛性增長的趨勢,即税收總量只能增、不能減。第二,鄉鎮財政預算內支出呈現出吃飯型支出機制的特徵。吃飯型支出機制是指鄉鎮幹部工資支出與辦公經費支出常年佔據預算內支出的大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講的“吃飯財政”。第三,轉移支付制度仍不規範。針對鄉鎮財政的轉移支付大都由專項轉移支付構成。專項轉移支付大都要求鄉鎮財政提供配套資金,而一些經濟較為落後的鄉鎮沒有足夠的配套資金,申請不到足夠的專項轉移支付,從而加大了同發達地區鄉鎮財政的財力差距。第四,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提供的農村公共產品大幅度減少。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資金管理逐漸走上正軌,鄉鎮體制外亂收費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但是長期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公共產品的融資主要依靠體制外收費,於是農業税免徵後,農村公共產品出現短缺。

二、科學發展觀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關於發展的實質、目標與要求的經典論述。鄧小平曾指出:發展就是硬道理。但是由於當時發展經濟學理論中gdp發展觀佔據着主流地位,所以基層幹部職工普遍存在着“gdp增長即發展”、“税收增長即發展”的觀念。誠然,這種觀念曾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鎮經濟的發展,但同時鄉鎮財政也出現了上述“任務型收入機制”、“吃飯型支出機制”等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彌補了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不足,糾正了傳統的gdp發展觀的錯誤,並吸取了可持續發展觀等各種發展觀中的合理因素。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則更加明確提出: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温家寶總理在《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説明》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所以科學發展觀包括四方面內容:第一,以人為本;第二,全面性;第三,協調性;第四,可持續性。科學發展觀是引導經濟發展的重要綱領,作為經濟發展全局中的一個小問題———鄉鎮財政體制改革當然也要以科學發展觀為依據。科學發展觀從四個方面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以人為本”方面的要求。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人民羣眾的利益高於一切,要不斷滿足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需求。鄉鎮財政的職能是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其服務對象是農民,所以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應該是鄉鎮財政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農民現在急需的公共產品是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網絡、鄉村道路的建設與維護、大量的水利澆灌設施等。但是免徵農業税後,一些主要依靠農業税的鄉鎮財政大都資金匱乏,無力提供這些公共產品,造成上述公共產品供給上的大量減少。並且在税收任務作為鄉鎮幹部政績考核的首要指標後,鄉鎮財政收入呈現出“任務型收入機制”特徵,使得鄉鎮財政逐漸演化成税務部門的補税機構,於是鄉鎮財政的服務對象發生了一定的偏差,税務機關和上級政府逐漸成為了鄉鎮財政的首要服務對象,而農民則在鄉鎮財政服務對象的名單中退居次席。“以人為本”要求鄉鎮財政改變這種服務對象偏差的狀況

(二)“全面性”方面的要求。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全面性,就是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實現經濟社會共同發展。但是,現行鄉鎮財政體制中,上級政府把税收完成情況同鄉鎮幹部政績考核直接掛鈎,使得鄉鎮幹部過度關心税收增長。“吃飯型支出機制”則佔用了大量財政資金,體制外收費的取消和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也大大阻塞了公益事業的籌資渠道。並且創辦公益事業一般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收效時限也較長,耗費鄉鎮幹部的精力也較多,所以鄉鎮幹部對創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較低。於是,鄉鎮財政支出中公益事業支出所佔比重較小,從而形成了經濟“一條腿長”,社會“一條腿短”的問題。“全面性”要求鄉鎮財政打破“任務型收入機制”,解決“吃飯財政”問題,加大公益事業支出,實現社會的均衡發展。

(三)“協調性”方面的要求。協調,即和諧,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環節相協調〔1〕。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要求縮小不同地區的財力差距,這就需要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加強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財政投入。但是,近些年針對鄉鎮的轉移支付中,專項轉移支付佔據絕大部分,如前所述,專項轉移支付一般要求鄉鎮財政撥付一定的配套資金,能夠撥付的配套資金越多,鄉鎮財政可以申請到的專項轉移支付也就越多。而那些財力較小,甚至無力撥付配套資金的鄉鎮獲得的轉移支付資金當然較少。於是,現行轉移支付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區間鄉鎮財力差距,不利於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協調性”要求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扭轉專項轉移支付過多的局面,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四)“可持續性”方面的要求。可持續性,即連續性、長遠性、穩定性,而不是間斷的或大起大落的。由於在大多數鄉鎮,特別是欠發達鄉鎮中,企業大都為數不多,並且產品單一,市場價格變化會造成企業利潤大幅漲落,從而造成税收增減。但是,現行鄉鎮財政“任務型收入機制”使得税收增長呈現剛性,於是為保持税收剛性,鄉鎮財政不惜把上級財政下撥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補足税款。在税收任務仍不能完成的情況下,鄉鎮財政被迫通過加大鄉鎮負債的方式籌集資金,用於補税。於是鄉鎮財政“寅吃卯糧”,加大了鄉鎮財政赤字,使得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可持續性”要求鄉鎮幹部從鄉鎮經濟的長遠發展着眼,不能過度追求税收增長,同時要減少財政負債。

三、運用科學發展觀進行鄉鎮財政改革

科學發展觀從上述方面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鄉鎮財政體制改革,以保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問題,其核心是以正確的政績觀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學者提出,現行的政績觀存在一定缺陷,由於發展觀上的偏差,政績觀仍然存在由“增長即發展”的觀點決定的“gdp增長即政績”、“税收任務即政績”的不足。現在鄉鎮幹部考核把税收任務完成情況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形成了鄉鎮財政“任務型收入機制”,造成了税收剛性。而作為一個較小的經濟個體,鄉鎮經濟是有波動的,税收也應該隨經濟波動而有增有減,否則就會違反經濟規律,影響經濟健康運行。“以人為本”要求鄉鎮財政根據農民的需求調整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因此應該降低税收任務指標在鄉鎮幹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地位,而應該把農民滿意度等體現“以人為本”的指標加入鄉鎮幹部政績考核體系中,改變過分強調税收增長的政績考核制度,從而打破“任務型收入機制”,順應經濟規律,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可持續性”的要求;並且這樣也會使得鄉鎮幹部更加全心全意地為農民服務,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以人為本”的要求。

(二)加強鄉鎮幹部的監督體系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以人為本”的要求,還需要加強鄉鎮人大的監督作用。江澤民同志曾指出:人大既要敢於監督,又要善於監督,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監督的目的。所以鄉鎮人大要敢於監督鄉鎮幹部職工的行為,敢於監督鄉鎮財政的政策導向。當鄉鎮財政的服務對象發生偏離時,鄉鎮人大應敢於提出異議,並且要善於監督,採取適當的方法糾正鄉鎮財政的錯誤政策。同時,應建立農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性,從而促進農民、農業協會對鄉鎮幹部、職工的監督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三)削減財政供養人員。以農民滿意度為鄉鎮政府政績考核內容,就需要鄉鎮政府為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削減不必要公共產品。鄉鎮幹部職工提供的公共服務也屬於公共產品範疇,而現在這種公共服務已經嚴重超出農民需要,應該予以削減,打破“吃飯型支出機制”,然後把節省的資金投入到農民生產生活必需的公共產品中,完善公益事業支出項目預算,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從而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全面性”的要求。

(四)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農業税免徵以來,體制外收費的取消導致很多鄉鎮已經出現財政赤字,也截斷了農村公共產品籌資渠道,所以必須要加大對鄉鎮財政的轉移支付,為農村公益事業支出提供充足資金。同時要加強對轉移支付資金的監督,減少需要鄉鎮配套資金的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不需要配套資金的一般性轉移支付,縮小地區間財力差異,從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

訪問此文後還關注了以下範文:

2014年農民學習發展觀心得體會

2014年鄉長學習發展觀心得體會

科學實踐發展觀心得體會(供熱站)

教師黨員發展觀學習心得體會

法院工作人員發展觀學習心得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3nz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