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離騷》的心得體會多篇

《離騷》的心得體會多篇

《離騷》的心得體會多篇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1

開學不久,我們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離騷》,心裏一直覺得有什麼在抖動。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麼的躊躇滿志。後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後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着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於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並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鬥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於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千年以後,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離騷》,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麼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2

縱有一腔愛國的熱血,還是為那汨羅江的波濤融盡了最後一聲歎息。

楚王看不清你的耿直,逐你出郢都;世人看不透你的清高,笑你如草芥。漁夫不懂你的處世之道,而你嘴角揚起一絲淺笑:舉世皆濁我獨清。不理會那些無端的誹謗和蜚語,只是一意孤行,即便被流放到荒蕪的國界邊疆,滾滾塵沙還是髒不了你的衣襬,北風呼嘯還是亂不了你的心絃。

奸臣的排擠再也無法湮沒你的鋒芒,潑墨書沉浮身世,又揮筆問茫茫青天。一首《離騷》,浪漫的筆調,抨擊了羣小猖獗,鄙棄了朝政日非;一篇《天問》,非凡的學識,練就“千古萬古至奇之作”;你把風、雨、雪、電、雲、月當成自己的侍從,在生命之巔,臨危不懼;你讓鳳凰展翅、你讓巨龍騰空,亙古千年,任你御風遊走。朝野的勾心鬥角阻絕不了你深沉的才氣在這一電閃雷鳴的日子呼風喚雨;你留下的驚世之作,怎會讓時間埋沒從巨濤駭浪中蹣跚而出的赤子情懷。

可是,當郢都被攻佔的噩耗為你所知,你絕望的步履行至江畔,你的信仰隨破碎的故土順流而去。手秉青銅劍,心中早已沒有哀怨。明明是喪國之痛,狂風卻吹乾你婆娑的淚眼;江水的刺骨之寒,驅趕心頭殘存的膽怯,剛毅寫下畢生的信念。

那麼,你看見了嗎?你的渾然正氣激盪了這一江烏水,沿岸的人們揚起了龍舟帆,用菰葉包黍米祭你長眠江底的魂。你看見了嗎?你的堅韌人格澎湃了多少文人墨客蠢蠢欲動的心緒,你無意開創的“楚辭”先河,被後人奉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是否是因為你的才情,讓洞庭湖變身詩家聖地?

這些,屈原,你都看見了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當你羸弱的軀體浸入無情的江水,水聲隔絕了亂世的嘈雜,還你一片難得的淨土,你笑了。你的離去,並不需要王侯將相假惺惺的憐憫,並不需要鄉親們熱淚盈眶的惋惜,你只求這一份純粹——在你閤眼的時刻,在你靈魂昇華的時刻。

屈原,我多想撩開歷史的面紗,看看你形如枯槁憔悴的臉,讓我為你的滿腔熱血喝彩,讓我為你的滿腹經綸頂禮膜拜。多想穿越這如翼的書卷,想象你立足江邊眼裏噙淚的悲壯畫面。多想讀懂你的千篇佳作,多想讀懂你亂如麻的心思,多想走近你,屈原!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3

讀了三遍《離騷》,總體的感覺是這是一部充滿幻想和浪漫主義的神話詩篇。雖然看參考書中對第一段的“餘”有非常多的考證,也由此而推測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總認為《離騷》中的“我”並不是屈原的“本我”。換句話説,《離騷》在我看來不是抒情詩,而是一部詩歌體裁的小説,屈原塑造了一個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話形象,來駕馭自己夢想中的神話世界。屈原把這個“我”極度地完美化了,不僅是從人格、外貌、家世,甚至連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這個“我”的一切都完美無缺,高貴正統。這也許正是屈原內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來推斷屈原本人,我便總是懷疑其真實性。

讀《離騷》,經常會有些語句讓人深有感觸甚至被推為至理名言。像“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這些語句表現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捨生取義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這不僅僅是屈原的意志品質,更是千百年來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們的代表,他們的楷模,更是他們的精神領袖。

?離騷》中我最為欣賞的一句是“鷙鳥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這句和其它句相比寫得格外倔強而有氣勢,不再是那種“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於吶喊的對黑暗現實的鄙夷。與其它讓後世極為推崇的名句相比,這句更像是屈原內心深處的獨白,是他高傲不羈不落世俗的真實寫照。

?離騷》中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虯以桀鷖兮”到“蜷局顧而不行”,讀來頗有《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飄飄然之感。其中出現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並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為衣,芙蓉為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於咸池,總轡於扶桑;駟玉虯以桀鷖,溘埃風而上徵;前望舒使先驅,後飛廉使奔屬。從這些形容看來這無疑是一個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個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夠在人神間進行溝通,既能夠駕馭神物,也能聚集賢才。但這樣一個神通廣大的能人卻被小人讒言所害,卻被朝野上下所拋棄,卻只全心全意地為了一個楚懷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輿敗績”。

這樣就造成了我讀《離騷》後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覺得屈原有點兒眼高手低,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給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離騷》中的“餘”真的代表了屈原對自己的認識,那也會覺得寫得太過了,讓人想起:“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同時也聯想到,屈原最終自盡也可能同他的這種自我認知程度過高有關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這也許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絕望的理由。

帶着些許遺憾去談談我對《離騷》的看法吧,因為還沒讀完,讀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個偉大的人,也是個悲劇性人物。他具有中國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這種性格的文人心情多為不快,結局也多為悲慘。也不知道用“悲慘”一過不過分。他的孤獨,無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國曆代文人所共有的,這些就註定了他們的命運是坎坷的。他是忠臣,這是公認的,有人説他是愚忠,説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説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在中國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體現。我們看待屈原的死我想應該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對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麼多的“小人”,自己的“懷才不遇”等等,他的內心上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對他來説,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當然,我們對他的忠深表怨憤,我連《離騷》都沒讀透,又怎能讀懂屈原的內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激勵着多少現代人奮發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銘。他的執着,不羈,讓我欽佩!他的不容世俗,讓我驚歎!他就像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峯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遠也無法翻越的山峯.....

?離騷》在中華民族文學發展星光燦爛的銀河裏足以和《詩經》媲美,它就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綻放出獨有的光芒!它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可以説,屈原是位浪漫主義詩人,純潔高大的詩人。

通過這篇富有個性的詩篇,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潔人格的莊嚴而偉大的詩人形象!我想,從《離騷》中去認識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屈原的《離騷》有着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我想這也正是屈原執著性格的體現。然而像屈原這樣“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人是不多見的。

面對“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的不容”,屈原沒有選擇“變心而從俗”,雖然總是問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但最終還是眷顧楚國,繫心懷王,未嘗“遠逝以自疏”。

我覺得這樣的自問自答很值得思考,為什麼屈原明知道如何做可以得到世俗的肯定,而又偏偏堅持自己的剛直呢?

史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是屈原和漁父的一段對話:

漁父:“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麱其糟而啜其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沐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屈原對漁父的質問,雖然作出了回答,但他實際上並沒有給出明確地理由,只是用比興的手法加以説明。那麼我想,漁父還是不知道他真正的信念所在。這也正是屈原所説的“世溷濁而莫餘知兮”,他想,他知道世人溷濁的理由,即與世推移,遊刃其間,而他認為世人不知道他清醒的理由。所以有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把自己比作辟芷、秋蘭、鸞鳥、鳳凰,而把其他人比作艾草、糞壤、雄鴆、烏雀,顯然把自己與其他人劃分開,這是衝動而不理智的做法。因為,在當時,沒有人會因為屈原的詩好,或由於他自稱的內美和修能而幫助他。屈原由於讒人間之,而衝動地生怨於所有人,致使所有人都不能容他。也許,屈原致死也未必能認清這一點。

不過,我並非要否定屈原,屈原的處世方法有待商榷,但他的執著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認為,現在很少有人能擁有他的勇氣。在荒謬的現實中,多數人選擇妥協以適應環境,如果真的有一個像屈原那樣敢於堅持本性的人,也會被其他人看作是不理智的傻瓜。

試想我們的身邊,假如有一個跟我們非常親密的摯友,因為要堅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而與現實發生激烈的矛盾時,“理智”的我們會如何做呢?我想,我一定會勸他成熟一點,不要由着性子來,先把事情敷衍過去。在我們看來,妥協與適應是最好的處世之道,凡是有違中庸的,我們就視為偏激。屈原就是因此,而倍受爭議。即便是喜歡屈原的人,估計也沒什麼人敢學他。

如果一個人從沒有堅持過什麼信念,沒受過什麼挫折,我想,他是不會去讀《離騷》的,即使讀了,也看不懂。在隨波逐流的魚兒眼中,河中佇立的巖石是頑固而愚蠢的,它們看不到巖石的堅貞與痴狂,巖石的執著所激起的美麗的浪花,也被當作是固執所帶來的苦痛的代價。兩種不無道理的視角,如何能相互溝通呢?所以一個認為另一個溷濁,而一個則認為另一個可笑。“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然而在多數的現實中,人們的執著又是如此的脆弱。就我們身邊來説,大學聯考作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對於我們的個性與執著,可以算是一次大規模的圍剿。假如你的個性正對它的胃口,那麼你是相當幸運的,因為你可以堅持自我。假如你喜歡寫晦澀懵懂的文章,喜歡寫消極憂傷的文章,喜歡寫光怪陸離的文章,喜歡寫別出心裁的文章,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很可能,你就要為此付出苦痛的代價,或者説為此而激起美麗的浪花(如果在那之後你還認為它值得的話)。我就見到過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有很多人,文筆非常棒,也看過很多書,就是因為在寫作風格上不肯妥協,而名落孫山。按照大學聯考作文的邏輯,《離騷》有可能得滿分,但更可能只得2、30分。那些因此而落榜的考生,也像屈原一樣的懷信侘傺,直到他們妥協。所以出現了這樣的歌詞:“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我想如果屈原聽到這首《海闊天空》,一定崩潰了!

如果連我們都能意識到,該妥協的時候就要妥協,否則就會吃大虧了,屈原怎麼會意識不到呢?在《離騷》中,屈原也寫到了,他原來認為非常好的弟子也背棄了他,不佩帶香草而改佩帶惡草了,我想屈1653原不會不知道堅持自我要付出什麼代價。然而,他竟一如既往的剛正耿直。你能簡單地評價他為可笑或可悲嗎?我覺得世間有時確實有這樣荒誕的事,如莎士比亞所説的“天才的汗水換來小人的鄙視”。而屈原勇敢地承受了這一切,併為後世開創了一條執著的大路,雖然這條路的盡頭不那麼盡如人意吧,但至少證明有人可以做到不向荒謬的環境妥協。

魯迅説過:“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講,屈原又是幸福的。屈原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也許,在他的一生,那個所謂的夢也從未醒來過,直到他決定死前,夢也沒有破滅過。然而他卻説自己是最清醒的。如果這算幼稚的話,那麼我認為很多“早熟”的人需要這種幼稚:屈原可以一生堅信自己的理想,你為什麼不能再多堅持一、兩年自己的信念呢?很多年輕人過早地從夢中醒來,淺嘗輒止,往往因而錯失不少機會。

在我們為學分積而努力的大學生活中,很多可貴的東西都被淡漠了。情感、愛好、美德……更不用提“屈原”了!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4

?離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的一首自傳體政治抒情詩。全篇圍繞着楚國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這兩個重大問題,不斷尋求着合理的答案。這首氣貫長虹的詩篇在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執着追求崇高理想、毫不妥協進行鬥爭、熱愛和忠於自己祖國等方面表現出了一種崇高的氣勢磅礴的人格美,一種執着追求和勇敢捍衞人格尊嚴的強烈意識。他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着精神成為後世的精神楷模。屈原一生追求“美政”,卻屢遭讒言、嫉妒,面對腐朽奸黨,獨立不遷,橫向不流,百折不撓,寧死不屈,喚起了麻木靈魂的警醒與自覺,培養了人們高尚純潔的品格和愛國主義情感。儘管《離騷》晦澀難懂,佐之以《九章》、《桔頌》、《漁父》、《卜居》等篇章,其藴含之深義、揭示之真理,顯現出人格鍛造之重要亦能略懂。對今天的黨員領導幹部而言,當有啟發。結合自己之體會,略論一二,以策己,以示人,不當之處,待商榷。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偉大的人格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鍛造之結果。要當好一名優秀領導幹部,鍛造完美人格實在重要。黨員領導幹部之人格,就是黨員幹部言談舉止、道德風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以及知識水平等綜合素質的體現。新時期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中湧現了許許多多具有高尚人格的典範,他們的人格閃爍着奪日的光輝。他們憑着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憑着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忠於職守、敬業奉獻、鞠躬盡瘁,用一身正氣堅守着人格乃至獻出了生命。正因為有了他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才得以蓬勃發展。然而現實當中,有些領導幹部拒絕理想、躲避高尚、蔑視道德,要官之時臉不紅心不跳,面對好處挖空心思以聚斂,身處官場燈紅酒綠圖享受,打着奉獻清廉的旗號幹着腐化之事,是為人之不齒。黨員領導幹部鍛造完美人格,“歲之不與”!

鍛造完美人格,當立壯志以顯豪氣。人之高低,當觀其志。志向,是對人生的奮鬥目標的抉擇。對人格而言,立志至關重要,實現志向的過程,也是展示人格魅力的過程。有智者立壯志,站在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珍愛生命的絕對高度上俯瞰人生,規劃人生;無智之人立劣志,追名逐利,光宗耀祖,出人頭地。有智者立長志,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堅定信念為基礎,矢志不渝地挺進理想的彼岸,“雖九死猶未悔”。無智之人常立志,心中無數,隨欲搖擺。我們只有立志做大事,絕不可立志做大官;所以豪邁之氣不拒小民,猥瑣之氣不分官品;所以屈原彪炳千秋,所以周總理令人景仰。

鍛造完美人格,需要堅持操守以養大氣。領導幹部之德,是領導幹部人格力量的基礎。翻開案卷、生活腐化、褻瀆黨紀、踐踏法律的缺德行為是腐朽分子的共同特點之一。屈原尚能“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黨員領導幹部更需篤守人倫之外,還要按照黨性標準規範自己,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要守大德,以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重,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心甘情願當公僕。要守官德。要看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榮譽,注重自己的言行,堅持共產黨人的“為官之道”,恪守人民公僕的“為官之德”。要守公德,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遵守社會運轉的秩序。既不能貪贓枉法,也不能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要守美德,奉養父母,愛護妻子,尊敬德者,遠離惡友,淡泊明志,行為無瑕,對社會要有一顆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對自己要學會“知足常樂”,要有濟人之心、容人之量,立身一隅,慮及八方,此等胸懷,此等境界方顯其德高,顯其人偉,顯其器大。

鍛造完美人格,要勤奮學習以增才氣。春風催物,物不得不生;秋氣逼物,物不得不熟。學習就是春風,就是秋氣,催着人上進,逼着人成熟。雖天資聰穎,不學習又有何能?雖頭腦愚鈍,學習亦能增智。優秀的領導幹部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知識、觀念、修養日日新、苟日新、倘日新,與日俱增。一方面要潛心學習認識時代、適應時代、服務社會的新知識,一方面又要不斷開闊心胸,提高境界,增長見識。同時還要學以致用,善於用理論指導實踐。只有不斷地積小流以成江海,方能成就領導幹部的才氣;一個人才華橫溢,其魅力更加突出,人格也將因此增色。

鍛造完美人格,須廉潔務實以樹正氣。清正廉潔是每名黨員領導幹部必備的政治素質,是黨和人民對其最起碼的要求。有些人學識不可謂又不高,能力不能説不強,但是對手中的權力總是待價而沽,其結果面對金錢、美女腰不能挺,嘴不能硬,手不能長,其形象可描,其下場可料。因此,黨員領導幹部時時處處要嚴格要求自己,長存榮辱之念,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為官,經受住七情六慾的考驗,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帶出好班子,帶出好隊伍,帶出一個風清氣正的好世界。

屈原已去,穿越千年時空,《離騷》永傳,人格永駐,精神永存。寶劍峯從磨礪出,人格須經鍛造才能完美,領導幹部須經錘鍊才能優秀,就讓我們吟誦着《離騷》,以屈原為楷模,做一名新時期優秀的領導幹部吧。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5

很久以前就想讀讀《離騷》,但每次拿起它來看了幾句後,就挺不住了,實在靜不下心來攻這個艱深晦澀語句裏所藴藏的楚文化堡壘。可梁啟超先生偏偏又説:“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説,要讀楚辭就先讀《離騷》一定沒有錯。所以,這個月以來,我放下了許多的所愛,一點點地咬它,總算將其讀完了。接下來,我還想咬着不放,梳理閲讀的感受和體會。

關於《離騷》的題意,長期以來,眾説紛紜。最被接受的説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以史學家司馬遷為代表提出的:離別的憂愁;一種是史學家班固提出的:遭遇憂愁。這二位史學大家對“騷”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釋為“憂愁”。他們的區別在“離”字上,古漢語中,“離”可理解為“分開”或是“告別”,同時,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説法都無可挑剔,一直以來被廣泛接受。但是,同樣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結合現在的時代特點,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離別時的牢騷”。

屈原一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終究得不到實現,反而被排擠得無處容身,最後不得不離開。《離騷》正是他對“離開”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們現代人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一氣之下走人去另謀高就時,禁不住要説幾句話來發泄積怨是一樣的。但從發泄的層次和境界來説,《離騷》是對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擠和打擊的控訴,是對昏君統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稱千古第一牢騷,其特別之處在於:

首先:全文結構宏偉,佈局嚴密;想象誇張,氣勢磅礴;所述場景雲纏霧繞,光怪陸離。不愧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其次:通過修身與隨俗、忠君與怨君、戀國與去國這三組心理矛盾的刻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鬥爭意識和人格完善意識。

最後:在全詩的表達過程中,展示了一個愛國的、偉大的光輝形象。

痛發牢騷是“離去”時的一種心裏表現之一,在離別時還要説那麼多話,恰恰説明了內心的不捨和行動上的無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們現在的思路:走就走唄,還懶得去説呢!

應該説,發牢騷是歷史以來人們“離去”時最常見的心裏表現形態之一。因為,人總是有情感的,在內心不捨與行動無奈的夾擊下,用言語來泄憤再正常不過了。

事實上,離別時的心裏表現形態還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後會無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張子房,待劉邦做了大漢公司的以後,不計個人得失,如一粒塵埃歸於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後會無期型的例子,時下多得很,在親朋好友中發生,在合作伙伴中發生;不時地發生在公事中,不時地發生在私事裏。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為了個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來。

從醫學的角度上講,發發牢騷也許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説有多大的作用還真是説不準。想跟屈原一樣,發頓牢騷成為千古名篇,對常人而言,那是難於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騷雖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讓其成為流俗瘋語。

每有同事辭職,不管什麼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頓,一為送行,二為聚話。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數多了,不免覺得是老調重彈。大家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前提下,毫無根據地大讚特贊他處的風景。無情地打壓自己“家園”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後之言,事後想起來都覺得好笑。不過有一點還好,等第二天清醒過來,誰也不去當真!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6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餘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薰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澱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醖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苟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願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着。

你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雲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着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遊!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願做任人擺佈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願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

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着生命,直至衰老……

《離騷》的心得體會篇7

?離騷》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很大開創,其中之一就是比興手法的發展。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還是單純的觸物起興,而在《離騷》中則形成了一個寄寓深遠,綿邈優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羣。

?離騷》是一篇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的高度藝術性的抒情傑作,它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被後世視為浪漫主義的源頭。受楚地巫文化傳統的影響,屈原憑藉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詭雲譎、變化莫測的神來之筆,將神話傳説中的雲龍鳳鳥、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與現世人間的坎坷際遇糅合錯綜在一起,在幻想與現實的交融中,創造了一個奇偉瑰麗,迷離繽紛,高遠玄邈的藝術世界。

“寧溘死一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這裏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卻在字裏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説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願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內心衝突、苦悶的象徵,也是他堅貞執着的頑強人格的展現。對國家真摯深沉的愛和對自我高潔人格的堅持,使屈原始終堅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終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離騷》,也因此塑造了一個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中華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興國圖強,實現美政,但卻蒙冤被譖,眼看自己被楚王疏遠,排擠出政治舞台,滿腔的愛國抱負即將化為泡影,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憂愁、悲苦和憤慨,發憤以抒情,於是便有了《離騷》這篇震古爍今的不朽詩篇。

讀好《離騷》,你會發現,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淨化還有對情感的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其猶未兮”一説,哪麼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人們,有強烈藝術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59lmy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