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1

如同個體成員會不斷追問自我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一般,一個國家和民族也需要時時省思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目標定位與理想追求。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上述雙重省思的產物,呈現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關聯。

一方面,一個人就像一滴水一樣,可以映射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縮影。也就是説,小我之個體的觀念意識與行動取向,會深刻地影響大我之整體的形象、面貌與走向。另一方面,這滴水又會跟隨大江大河匯入大海,流向遠方。換言之,大我之整體的生存狀況與未來願景的構思,又會直接關乎小我之個體的生命質量與期待。因此,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就可以從整體和個體的雙重視角加以審視。

與此同時,“鑄牢”本身也具有雙重性:既可以當動詞用,意味着成員彼此間互動交往趨於緊密的過程;又可以當名詞用,表示成員彼此間形成一種和合凝聚的狀態。所以,對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的把握,還需要關照過程與狀態的內在關聯。

第一,鑄牢意識是成員間關係交往互動的過程性存在。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諸種聯繫才會生髮、意義才會生成、價值才會呈現。也就是説,當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籬和邊界,去接近自然、去觸摸世界、去傾聽他者的心靈召喚、去為他人作一份貢獻時,你的感知體驗、行動意向、存在價值才會慢慢變得飽滿。在努力去構織關係網絡的過程中,一個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可靠的歸屬狀態。

第二,意識鑄牢表現為成員間關係凝聚與鞏固的可靠狀態。這種狀態能夠克服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感,消解不確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強親切友善團結等體驗,並形成明朗樂觀美好的願景與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話語,“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會感受到,你的身後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興盛起來的國家和民族。當然,意識鑄牢並不在於消解個體的獨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羣體性的盲從,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斷、知識經驗和價值信仰,並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2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沒有什麼比找到路的方向和歸屬,更能給大家帶來希望和幸福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展即是如此,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有助於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衞民族尊嚴。

有助於明確政治定位,指明行動方向。“沒有方向的船,什麼風都是逆風”。作為黨和國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論斷,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更有助於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激發廣大黨員和人民羣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有助於匯聚集體智慧,凝聚發展力量。諺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並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能”。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揮中,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躍。因此,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以充分凝聚人心、彙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有助於共築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歸宿。現代社會在帶來豐饒物質的同時,也裹挾了浮躁、焦慮與不安,而後者的凸顯即是共同體意識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的表現。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上是紮根中華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創新性地構築安寧真誠的精神家園,形成一個共同認同、棲息的精神意義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養並慰藉共通性的內在心靈,形成精神上的共有歸宿。

有助於維繫良好秩序,鞏固國家善治。有情有義,方能行穩致遠,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義,同鑄共同體意識,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是善治形成並鞏固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其藴含的權威理念、規範意義,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託和體現。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藴含着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與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助於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

有助於促進民族振興,捍衞集體尊嚴。集體尊嚴是一種不可冒犯的獨立自主狀態,但更是一個贏得尊重的擔當貢獻過程,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價值感。這種尊嚴狀態既建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之上,又依賴於每一個國人的付出、擔當與貢獻。尤其是對於我們這個在近代蒙受外來侵略、內部衰敗苦難的民族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直接關聯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3

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政治基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國分裂、民族衝突是各族人民之禍,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黃土變成金”。

團結是力量,團結是財富,團結是生產力,團結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數萬同胞遇難、數百萬人痛失家園,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

地震發生後,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傳播着血濃於水的中華民族骨肉親情、民族大義、文化大同、無疆大愛,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國主義精神,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改革開放_年的偉大成果,是黨富民強國大政方針的`生動寫照,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

高舉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愛民族團結,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民族團結,自覺扞衞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衞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嚴厲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堅決粉碎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破壞圖謀。

沒有民族的和睦相處,就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沒有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沒有國家的繁榮發展,就沒有各民族的興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連心,團結一致,才能眾志成城,抵抗自然災害,應對金融危機,在風雲突變的國際局勢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4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_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不斷增進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這一共有身份的認同,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把強化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厚植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作為一項根本性、戰略性任務抓緊抓好。湖北少數民族常住人口有247萬,佔全省總人口的4.5%,是民族工作任務較重的省份之一。湖北統戰系統強化使命擔當,牢牢把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推動中央關於民族工作各項決策部署全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在堅持黨的領導中增進政治認同。_強調:“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的就是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到加強民族團結的各方面,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中流砥柱,確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沿着正確軌道向前推進。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切實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增進國家認同。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強大精神力量。_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繫着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面對世界_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內容。不斷挖掘和大力弘揚各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和精神,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研究,引導各族人民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中。持續深化正確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教育,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幹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人們的心靈深處。深入開展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各族羣眾自覺以民族大義為念、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重,把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發展繁榮。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感想5

在建設共有精神家園中增進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增進各民族對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支撐。_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增進各民族羣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更好在新時代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滋養中華文化血脈、展現中華文明氣度。堅持交流互鑑、兼收幷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聚合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動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之成為促進各民族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的橋樑。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進情感認同。共處中華民族大家庭,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是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牢固紐帶。_指出:“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感情越培養越深厚,在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增進情感認同,是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彼此聯繫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我國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民族人口分佈格局不斷深化,呈現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民族工作要順應這種新形勢,進一步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把民族團結作為最大的羣眾工作來做,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研究制定有利於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的政策舉措和體制機制,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5e64m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