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多篇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多篇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多篇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_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着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説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説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説了些什麼,他説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羣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説的,從這個角度説,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説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説: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説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還有什麼,大家補充。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裏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裏鬥,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説了,魯迅先生比我説的強多了,不敢班門弄斧。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着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於是,他打倒了孔子。於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着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於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説了。我在這裏説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隨着我這並不聰明的腦子的一點小小的進步,我越來越感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説一場經濟和政治革命,不如説是一場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讓勞動者聯合起來,不是僅為自己的一點私利,團結一心,為捍衞勝利果實而奮鬥。如何保證那些代表人民掌權的人真正的為人民謀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剝削,欺壓人民的奴隸主,地主和資本家。

更重要的是,究竟這種出自於公心,而非私心的推動力有多強大呢,真的可以代替私心成為推動歷史的發展的動力嗎?從歷史看,至少目前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人們的私利顯然要比公心有着更為強大的推動力,確切的説,真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所以,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還是具有其合理性的,生命力的。戰勝資本主義的道路,也就是戰勝人類自己自私,自利的道路,是異常艱難的。但是,我相信,由於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對抉擇的失衡,也就是對中庸之道得丟失——諸如此類的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是否知道有這麼回事,大家都知道的。而是如何去做到這件事,這是大家不知道的,為了真正做到平衡,不極端,除了要擺正物質和精神之間的根本關係外,恐怕真正需要的是“吾日三省乎己“和“非禮毋視,非禮毋聽,非禮毋聞“的毅力和信念,是堅決的信仰和執行,而非理論的探討。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這正是當今世界所缺少的(拋開對金錢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會造成“羣體短視“,也就是:不到黃河不死心,不見棺材不落淚。註定了我們只有在一次大規模的毀滅之後,才會在廢墟上建立這樣一種共識。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其意義有了極大的不同。孔子其實是最早的社會主義的倡導人,是第一從實踐上去探索的學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學説是對人性善惡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種實踐的操作方法。這同樣是儒家現代復興的基點所在!

孔子和毛澤東,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他們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們一個用温文爾雅的情感力量,一個用躬身親為的實幹家力量。改變了中國。所以,我喜歡《論語》,喜歡《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因為這些道理,不是辯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另外,本人工作學習很忙,實在沒時間去把我的文章總結髮展了,還望見諒。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我的首要任務是瞭解社會,適應社會,而後才是改變社會,所以,不論是人性的善和惡,我都要瀟灑走一回了,不論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許有一天,我會出淤泥而不染,那時,我也許會寫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2

?論語》每個人肯定多少都讀過一些,一開始我也覺得很無聊,一些讀不懂的古文放在誰面前都會覺得無聊,但有一次,我又從書櫃裏發現了我那本陳舊的《論語》,閒來無事就坐在沙發上看了起來,誰知一看就是兩個小時,裏面的內容好像無師自通,一看就懂,也許是讀過好幾遍的緣故吧,這已經是我第四次讀《論語》了,從中我不僅體會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更體會到了孔子流傳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個自強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風日下的亂世,但孔子卻從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來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個品德高尚的賢人,他不因為自己地位卑微而隨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説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偽存真,終生提醒自己除惡向善。孔子還是一位充滿睿智的聖人,這絕不是個人的小聰明,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又立足於個人創造的大智慧,無論是歷代權貴、士子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從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靈的花朵。

讀過《論語》之後,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視“文、行、忠、作”。不僅重視課本知識,更強調社會實踐,這正是當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備的。如果拿孝道與學業來比的話,那就像孔子所説的“行有餘力,則以學之”。

?論語》其實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不光講了文、史、哲、人生、教育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瑣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沒讀《論語》之前,我覺得歷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對“道”視而不見,讀過《論語》之後,我發現孔子與歷代文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站在以人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為本”的千古絕唱。

?論語》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讀,就會讀懂其中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3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閲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説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説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三、治國方面。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説:“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4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裏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着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裏面所説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不用心温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説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學好,所以嘗試着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説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説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心的同學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穫更多的。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5

?于丹論語心得》中説,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缺憾和不如意,用不同的態度去看哪些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那就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將錯過星星了。”

遺憾,是可大可小的。如果把遺憾放大,你就將失去很多。書中講述了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有一次,她和媽媽去看牙醫,這應是很小的事情,她認為媽媽很快就可以跟她回家了。可她們不知道牙痛是可以引發心臟病的,結果女孩的媽媽死在了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她的心裏伴隨她成長。在她牙痛時只能做到迴避,迴避,再回避。多年後,她成了著名的球星,過着富裕的生活,一天她牙病得受不了了,家人就勸她請牙醫到家裏,“有所有的親人陪着,你還害怕什麼?”於是請了牙醫。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做手術準備時,意外發生了:牙醫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為什麼有這種結果?因為在她心裏有一層陰影、許多遺憾,而她的死正是起源於那一個念頭和多份遺憾。

遺憾會影響你什麼?它會影響你的生活,你的快樂,你的生命!

遺憾會帶來什麼?會帶來很多痛苦,很多悲傷。

長時間被困於遺憾的人,會對一個人的生命有所損害的。

要做到不遺憾,就要用美好的心靈去面對現實!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6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後人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寫成於戰國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後)。《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後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漢代以後,被奉為儒家經典,後來成為歷代文人必讀的教科書。全書大體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所記,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資料。

歷代研究《論語》的書籍很多,現存的主要有三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是儒家學派對《論語》的代表作。

?論語》在西漢時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魯論語》、《齊論語》和《古論語》。今本《論語》,系東漢鄭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書記錄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多方面表現了孔子的思想和學説,故《論語》成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最古的散文小品,應可遠溯自《論語》。普通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聖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大學生讀論語心得體會篇7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共計七章,重點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論語心得體會。

天地人之道中,子貢問政:一個國家要富強、安定,重要的什麼?夫子答: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子貢又問,如果非得去一條,於斯三者何先?夫子答:去兵。子貢又追問:如果必須再去一條,於斯二者何先?夫子答:去食。夫子認為,兵和糧食都可以沒有,但信仰的力量足以使國家凝聚,只要全民信之,一個國家的富強、安定就是有希望的。

這句話讓我想到了新鴻基集團的今天,新鴻基集團的全國化戰略全面展開,新鴻基集團是否能夠成功也取決於三條,優秀的團隊、充裕的資源、新鴻基集團人必勝的信念,心得體會《論語心得體會》。而新鴻基集團人必勝的信念凝聚起來的力量就是新鴻基集團取得成功的基礎。

“創建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是我們新鴻基集團人的使命,也是我們共同的信念。信念是團隊的魂,信念力量是無堅不摧的。子曰:“臨大節而不可奪”,有了堅定的信念我們就能大事難事敢擔當,就會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和辦法,只要堅持做正確的事情魔鬼就會讓路,就能贏得世人的尊重。信念決定能力,信念+能力決定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5k78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