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中華精品傳統文化孝道心得【精品多篇】

中華精品傳統文化孝道心得【精品多篇】

中華精品傳統文化孝道心得【精品多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心得 篇一

在我校校長的精心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參加了“相約傳統文化,成就幸福人生”主題講座,感人的故事,精彩的講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事也叩開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絃,引起了我們對傳統文化,對孝道的理解和思考。

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着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誰能感受到,胎兒躁動時父親倖福的撫摸?有誰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時母親忍受的痛苦?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父母是滿懷激動的歡笑;當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現最多的是耐心;當我們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父母回贈我們的。是無數的親吻;當我們受到挫折或充滿委屈時,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賦予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説,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俗話説“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百善孝為先。”父母無私的愛並不圖什麼回報,但做子女的卻不能忘本。當父母步入中年、逐漸衰老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持。當你把第一次親手煎的雞蛋端給父母品嚐的時候,父母感覺是很香很香的;當你把一杯熱茶端給下班歸來疲憊不堪的父母時,父母喝起來是很甜很甜的;當你學會洗衣服、起牀疊被、整理屋子時,父母會感覺到你長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孝心是無價的,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孝可以是節日時給父母雙親送的一份小禮物,證明你還惦念着雙親,可以是常回家陪父母拉拉家常,吃頓飯,實在沒時間也可以三天兩頭打打電話問候一聲,父母求的不是你給大把大把的人民幣,大大的房子,房子再大也是空的,房子是大了可是人卻少了,就剩老兩口了,就象央視公益廣告那一幕一樣,母親張羅了一桌飯菜,可是沒人回來“忙、忙、忙點好”這句話道出了老人的孤獨,寂寞,無奈……我們的父母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們希望的是你能常回家看看,缺的是與子女其樂融融的相處,是寂寞時候的陪伴,是生病時的一聲問候,照顧。其實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惦記着如果能陪伴着那就更好了。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千萬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讓我們用關愛去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吧,陪伴我們的父母度過最美的夕陽紅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心得 篇二

自古以來,人類用自己的愛去温暖別人,照亮別人,而且這種愛是發自肺腑的,更是永恆的。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孝敬需要愛的詮釋,更需要愛的奉獻。愛是孝敬的基礎,更是做到孝敬的必經之路,只要有愛的出現,愛的釋放,那麼孝敬也隨之而來。

假如把孝敬看做一艘小船,那麼,愛是推進小船前進的那個漁夫;孝敬需要我們的熱心,更需要我們的真誠,只有這樣,人類的需求才恰到好處。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

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

孝敬需要愛,用愛去孝敬父母,用愛證明自己的孝敬,愛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一種品格,只有用愛去表示,去展示,才能寫出自己別具一格的孝敬。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個問候,能示愛,更能呈現出孝敬,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責任;母愛如海一樣寬闊,父愛如山一樣高峻,所以我們用愛找回那份孝敬,找回父母對子女付出的那份愛。

人類從一輩一輩地流傳下來,尊敬長輩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許,在小時候,我們除了在父母的愛之下成長,也在長輩的教育下成長,我們現擁有的所有成免不了長輩的教誨,長輩對我們疼愛有佳,我們不能忘恩負義,我們可用愛去孝敬,用愛去回報,對長輩的一聲問候,身體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快樂,工作是否順心,這都體現出孝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心得 篇三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新三字經》裏有一句:能温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流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

每當夏天炎熱時,他把父親睡的枕蓆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的舒服:在寒冷的冬天,牀蓆冰冷如鐵,他先睡在父親的牀蓆上,用自己的體温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温暖的牀上。

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説不完的:吮着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着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着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説,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麼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

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説現在城市裏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以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裏,都要記着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心得 篇四

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範。今天,這種傳統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

目前,在社會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寵少有餘的風氣。在學校,相當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個人利益至上,不關心集體和他人,不愛勞動,不尊重老師,給老師取綽號,當眾與老師頂嘴,甚至侮辱謾罵老師,對集體活動缺乏熱情這絕不是個別現象,看了真讓人痛心、擔憂。因此,在青少年學生開展孝親敬長教育,對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道德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中國小生進行孝親敬長的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學校教育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我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形式:

1、在學校德育活動中滲透孝親敬長的教育,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行動中表達自己的關愛。如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布置“親情”作業,象“祝福長輩生日”、“籌備温馨晚餐”,在母親節、老人節、教師節組織學生與家人、親屬、老師進行一次坦誠的交流,送自制的小禮物等。在班級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舉辦孝親敬老的專題講座。讓學生認識到孝親敬長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2、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孝親敬長教育。課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老師的導行,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充分挖掘教材中有關孝親敬長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思品教材中《家庭劇場》、《青春故事》,語文課本中《背影》、《我的母親》等,教材中人物的言行為學生做出了光輝的榜樣,會讓學生思維受到啟迪,心靈得到淨化。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準則。

3、輿論要大力宣傳孝道。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專欄,大力宣傳孝親敬長的典型人物和事蹟。可以開展以“孝親敬長”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和作文競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老人。還可以通過文藝演出等形式營造濃厚氛圍,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之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自己應自覺承擔的社會責任。

目前,孝親敬長教育應加強家長工作,家庭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孝親敬長的楷模。家長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孩子耳濡目染,也會逐步養成孝親敬長的好品德。

2、要從小事着手培養孩子孝親敬長的行為習慣。如: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父母外出時,孩子就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父母生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安慰父母、接待客人等。要求孩子主動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有利於孩子養成孝親敬長的習慣。

3、家長還應積極主動的配合學校開展各項活動,平時應經常到學校,與學校保持經常的聯繫,才能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心得 篇五

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華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不孝子孫常常被人們譴責。我特別愛讀歷史書,發現許多皇帝的諡號前都加有一個“孝”字,特別是漢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體現出孝道在中國古代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遊子吟》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形象地描述了母愛的博大和無私,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是不圖回報也是難以報答的。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穎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見鄭莊公。鄭莊公賞賜他飯食,他把肉片放在一邊捨不得吃。莊公很奇怪,問他是什麼原因,穎考叔説:“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美味的食物,請允許我將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親。”莊公聽後十分感動:一個小官在美食麪前都沒有忘記老母親,穎考叔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齡人,現在的許多孩子看見美食,很少會想到父母。

用經濟上的專用語説,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一種“投資”,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對我們的“投資”多,我們對父母的“回報”少。這是一種“逆差”,既然是“逆差”,為什麼父母還要“投資”呢?因為它出於父母對兒女無私的愛。面對這種無私的愛,有一部分人竟然無動於衷。

一本書上説:古人把孝敬父母歸納為“尊親,弗辱,能養”三個層次,尊親是孝道的最高層次,弗辱其次,能養最低。現在有些人對父母“能養”都不能做到,更別説尊親了,這樣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有錢有勢而忘了本的人;一種是“少壯不努力”,長大後還需要父母來養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有這樣長大後方能為父母撐起一方晴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道心得 篇六

孝為我國傳統文化之主要美德,為齊家治國之良箴。我國以孝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頑,減少罪惡。孝,並非只對父母敬養而言,對自己德性,智能的修養,對社會的盡責,也是孝的表現。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應用有連續性,人類上有祖宗,下有子孫,我們是聯繫祖宗與後代間的一環,我們應有職責是:將歷代祖宗所辛苦締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發揚光大,傳之子孫,億萬斯代如此。

由於近代社會結構變遷,家庭組織趨於小家庭制,[養兒防老]的觀念漸難適用,對老人安養巳引起社會有組織關懷,是以要鞏固家庭組織,加強家庭責任,注重祟老教育。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但願我們的子孫能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孝是中國幾千年傳統固有的美德,也是人倫的大本,父母生我育我愛我,其養育之恩,可謂昊天罔極,然人類有時卻又是一種善忘的重物,俗語説:[養兒方知父母恩]可見為人子女者,很少能體會到父母的苦心,俟其身歷其境,方知父恩母德,故凡有血性良知者,當飲水思源,孝親報恩。

雖然英豪傑,俊才碩士,有其出類拔萃,非凡之成就,然究其本,從其出之始,便需要依賴父母生養培育,始克有成,草本乃天生自長,而人類無父母之培育,則無法成長,故父母於我,可謂恩難量,況動物之類,亦有如烏鴉之反哺,羔羊之跪乳…等孝行表現,動物之靈性雖不若人類之高明,然其孝與人同,足徵[孝]乃為天性,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可曾細思與比較過?

不幸,近百年來,歐風東漸,追逐物質文明,輕視固有道德,民德日薄,孝德益晦,實屬可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8gqe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