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多篇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多篇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多篇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1

團圓慶賀是中秋節俗的主旨。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團圓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春節、元宵等節日都有不少節物表達着團圓的意象。中秋在歲時節日中尤重團圓,古代就稱它為“團圓節”。

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中國人來説,是一種生活中的理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地實現這一理想,但中國人都懷有這樣一種心情,這種心情就通過節日習俗來表達。圓潤的中秋明月,就給國人一種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圓月來促進人事的團圓。古代中國有不少征夫、商賈、官員、文人因為職責或生計,遠離故土,中秋夜的圓月喚起人們對團圓的嚮往,對親人的思念,“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代社會,中國的人口處於大流動大遷移的狀態,成千上萬人離開熟悉的故鄉前往陌生的異地,人們對故鄉的依戀,可以從前幾年流行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中體味。因此説中秋節團圓習俗,以及利用這一節俗表達一種思念的情緒,緩釋遊子的鄉愁,這在當代社會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活服務價值。在中秋的手機短信微信中,説得最多的就是團圓,有情人的私語:“玉兔,嫦娥,桂樹;美白,漂亮,芳馥。明月,清風,十五;相思,團圓,遙祝”;有對親人的祝福:“一年中秋又來到,遠在他鄉的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祝家中的親人們永遠幸福安康”;由家事想到國事,“月圓家圓人圓團團圓圓,國和家和人和和氣滿堂。華夏九州同祝福,中秋兩岸盼團圓。”當然更多的人能夠面對面地享受到團圓的快樂,他們利用中秋節日彌補平時因工作對家人在情感上的欠缺,歡笑團圓:“月兒圓,人團圓,舉杯仰天遙祝:月圓人圓花好,事順業順家興。”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2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來臨。中秋,是小孩期盼已久的月餅節,更是遊子歸家團圓的喜悦時刻。但隨着人們生活、工作節奏加快,通訊手段的豐富,回家團圓正在成為很多人的奢望。因此,有人感慨,中秋節沒了味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筆者看來,作為中華民族最樸素的情感表達和凝聚力的來源,回家團圓才是的節日禮物。

中秋節,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賞月團圓的節日,其歷史源遠流長,中秋節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到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一大傳統節日。團圓,是中秋亙古不變的主題,因此,上千年來中秋在華夏文明中一直佔據着重要地位,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皆有與中秋相似的節日。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度過了2018年四分之三的時間。不禁要問,這四分之三的時間中,我們與親人共處的時間佔據多大比例?相信很多人無法給出讓自己滿意的答案。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數據,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報告》稱,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遷移仍將是我國人口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現象。這意味着,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面臨節日團圓的問題。

不可否認,如今的許多年輕人常因為工作忙、時間緊、距離遠等原因,無法陪伴在父母身邊,在中秋節回家團圓更成為奢望。筆者看來,年輕人要學會管理時間、提高效率,每逢中秋、春節等傳統佳節時,將更多時間花費在家庭、親人上。要意識到,當我們工作後,父母正在迅速老去,不要把陪伴父母的計劃一推再推,給自己留下遺憾。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個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對於國家至關重要。因此,從用人單位到國家相關部門,都應充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給予勞動者更多人文關懷,通過建立完善輪休、帶薪年假等假期制度,為家庭團圓創造更多機會。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3

談到中秋節,人們最先想到的莫過於天邊那一輪明月。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又稱月夕、八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等。它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古人常藉此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自古就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

然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傳統的節日習俗漸漸為人們所遺忘。甚至在不少年輕人看來,中秋節的意義似乎只剩下各大超市、各大電商用來促銷的月餅,以及那難得的幾天假期。對傳統節日的“淡化”,讓節日中藴含的詩意與情懷日漸式微,這不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應有之舉。時代在變,傳統節日的精髓不能變。我們要充分挖掘其內涵,讓傳統中秋在新時代綻放更大的魅力。

綻放傳統中秋的詩意之美。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詩詞中傳遞的情感,往往含蓄而優雅。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富有詩意的,非中秋節莫屬。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寄思念於明月: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從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到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中藴含的詩意文化和人文情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別具意義、歷久彌新。因此,在中秋節不妨多品讀這些經典,迴歸傳統文化,在感受中華文化魅力的同時,抵達內心的詩與遠方。

喚起傳統中秋的團圓文化。每個傳統節日,都有着對應的“文化標籤”。如果説元宵節對應着看花燈、吃湯圓,端午節對應着賽龍舟、包粽子,那麼中秋節對應的則是“圓”。具體來説即是天邊圓圓明月和盤中圓圓月餅。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圓的圖樣十分契合國人對團圓、完滿的審美認知。對中秋的感知與感念,也離不開這份“團圓文化”。也正是基於此,人們對遙遠故鄉的思念、對親人團聚的渴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在中秋這一天達到了熱潮。這種團圓文化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中,成為沉澱在國人意識裏的生命情調和生命境界,構成了極大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追尋傳統中秋的家國情懷。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家國情懷的相承,中秋節不僅承載着深厚的親情、故鄉情,更承載着濃濃的家國情。它以家庭為主體,寓意闔家團圓;以共享為福祉,寓意民為邦本;以和諧為基調,寓意國運昌盛。無論身處天南或是海北,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過中秋節,節日所寄寓的家國情懷都應是一樣的分量。幾年前,在西雅圖出席僑界舉行歡迎招待會,與僑胞話中秋、訴鄉情時,“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這正是他摯熱同胞情懷、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傳統節日凝聚着中華兒女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是任何“洋節日”都無法比擬的。在全球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這些寄寓着家國情懷的傳統節日更應該傳承下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願中秋節所積澱的深厚文化、藴含着的迷人魅力,穿越時間與空間,在每一個國人的心中綻放。願中秋天上明月圓、月下人團圓、中國夢更圓!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4

傳統節日體系建設,是中華民族文化確認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需要。在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如何使它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過渡與銜接,需要在如下三方面努力。

1、確認中秋節作為秋季大節的社會地位,將中秋節定為秋季長假期。

中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節俗豐富,貼近人民生活的本性,體現人與自然協調的理念,是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大節,是創造與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它通過週期復現的形式,強化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意識。同時中秋還是東亞多數國家共享的節日,中秋節日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因此,將中秋作為秋季大節,並給社會假日,讓人民有時間、有閒暇來品嚐秋天豐收的成果,這對於社會的良性運行、經濟活動的開展,都有着現實的積極意義。

2、傳承中秋傳統節日習俗,豐富傳統節俗活動,增添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節俗內涵。

由於多種社會原因,傳統的中秋節俗在傳承中出現斷裂,因此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修復或重建節日傳統,復興傳統節日中具有積極意義的節俗。同時對不合時宜的舊俗予以放棄或置換更新,並根據社會民眾的需要,增添新的習俗內容。在城市,可開展社區賞月茶會,給社區民羣創造交流的機會和氣氛,以融洽社區鄰里關係。可舉辦中秋賞月遊園活動與大型燈會、詩會,露天歌舞晚會等,以豐富中秋活動內容,增強節俗的娛樂性,趣味性。在農村,可沿襲傳統的豐收慶祝方式(廣東佛山稱為秋色賽會),表達民眾歡慶豐收的喜悦。

3、將中秋節作為調整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活動日,鼓勵人們團聚慶賀,以此緩解春節人口集中流動的社會壓力。

家庭是社會組織的細胞,它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中秋是親人團聚的節日,親人的團聚有利於培養人們的家庭意識,家庭意識往往與義務、責任感有着密切聯繫。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傳統節俗的優勢,順應民眾的訴求,實現社會人事的和諧,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中秋親人的返鄉團聚,對於當今城鄉人口大流動有着積極的調節作用,有利於從根本上減輕春節假期人口集中流動的交通運輸壓力,及其他社會服務壓力。對於農民工的工資也可以通過中秋節的傳統結賬日的形式,使它不至於拖到秋後,在年前造成集中的資金壓力與社會安全壓力,化解社會矛盾。

總之,中秋節日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依然發揮着服務與調節功能,這種功能是我們通常所謂的長假不能替代的。因為它在中國民眾生活中流傳了近千年,跟中國人有着密切的精神聯繫。我們應該充分重視傳統節日中所傳遞的精神傳統,將它視作當今民族文化建設的精神資源,以建構更加適合民族性格、更貼近民眾心理的民族新文化。同時在有選擇地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造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節日新傳統,以實現傳統節日與當代生活之間的協調,達到社會均衡發展的理性狀態。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5

又是新的一日,我們一路前行,慕名來到了歷史的瑰寶、世界的奇蹟——秦兵馬俑。

遠觀,氣勢雄偉,震撼萬分,方圓百米;近觀,精緻生動,刻畫精美,各具情態。有長鬍的老兵,有厚實的壯漢,更有健壯的後生,形態各異,生動楚楚。再觀他們動作,有手持長刀,滿面嚴肅;有外披鎧甲,頭戴巾幘,神采奕奕;有手持彎弓,束髮挽髻,腰繫革帶,精神凝重。

再仔細觀察其中一位,身着戰服,頭上帶冠,身高體寬,腰間佩戴一柄短劍,氣勢凌人,好一軍吏武將,好一秦兵馬俑!

靜下來,眼前浮現了秦國當年的繁盛。百萬秦軍馳騁在沙場上,引得黃土飛揚,塵土四起,戰車飛馳,陣陣馬蹄踏破天邊的雲霄。一轉身,弓弩手嚴陣以待,一聲呵下,萬箭齊發,密雨般落下,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再看一柄青銅寶劍,劍身通黑,冷酷的外表。遙想當年,秦皇手持佩刀,霸氣外露,雖過千年,但還是難隱它的鋒芒。更另人驚訝的是它表面光亮如新,劍刃非常鋒利,一劍可劃透12層報紙。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具有防腐抗鏽的良好性能。這些兵器雖藏在地下20__餘年仍然無鏽,光亮如新。

看着窗外的夕陽,無限感慨,繼續前行吧,朋友!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6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裏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着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悽豔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着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閲,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着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着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着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幽深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複,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歎。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着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覆覆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薰陶着我,感染着我。彷彿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着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雲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乾渴的旅人。慢慢品嚐,總有那麼幾句話值得去反覆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為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於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於千家萬户的盛世傳奇,有着我們不曾瞭解的模樣。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後,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着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總是有無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着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餘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山、河、湖、海、森林、峽谷……每一個地方都隱匿着無數似真似幻的傳説。會有多少藴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本段摘自餘秋雨---洞庭一角)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我願一直走下去,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7

市文化局是主管全市文化事業的市政府工作部門。現有幹部職工26人。全局設7個行政科室,下轄市文物局、市文化藝術學校等23個基層單位。

xx年以來,我局作為市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主要委員部門之一,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愛國衞生工作的決定》、《河南省愛國衞生條例》和《**市愛國衞生管理辦法》等一系列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狠抓機關愛國衞生工作,積極參與全市創建國家衞生城市工作和愛國衞生運動,努力創造優美衞生環境,樹立我市文化窗口形象,積極推動全系統創建衞生城市工作的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領導重視,制度完善,措施得力文化管理部門是反映城市精神風貌、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作為省級愛國衞生先進單位,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市愛衞會的關心指導下,高度重視本單位愛國衞生工作,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確立了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分片包乾、層層負責,人人動手、消滅死角,總體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機制,成立了**市文化局愛國衞生工作領導小組,局黨委書記、局長任組長,局領導班子其他成員任副組長,並設辦公室,落實專人負責全系統的愛國衞生工作。xx年7月份,市文化局主要領導調整以後,及時調整充實了愛國衞生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副祕書長,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陽生同志親自任組長,並及時調整了愛國衞生工作辦事機構。

在工作中,局黨委把愛國衞生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組織全系統幹部職工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食品衞生法》、《生活飲用水衞生監督管理辦法》,開展愛國衞生健康教育,組織滅蚊蠅、滅鼠等活動。同時,實行分片包乾、層層落實的辦法,將愛國衞生工作任務分解到有關科室和單位,制定了工作任務責任書和獎懲措施,並與各單位及個人年度目標考核掛鈎,形成了部門負責、層層落實、人人動手、相互協作的局面,確保了愛國衞生工作的深入開展。局黨委明確要求,要把愛國衞生工作作為落實文化興市戰略的具體措施抓緊抓好,把衞生工作與文化工作結合起來,突出重點,以狠抓愛國衞生,樹立文化形象為目標,密切配合,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確保項創建措施能夠落到實處。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愛國衞生工作進展五年來,我局把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當作推進愛國衞生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以一申四創為契機,加大文化基礎建設投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先後投入近3000萬元,實施了殷陵園的展示工程、袁林照壁至青白石橋主神道及周圍居民拆遷和恢復原貌工程、文峯塔及天寧寺整體保護維修工程、倉巷街民居維修工程。

目前,殷陵園土建已基本結束,已具備了對外開放的條件,不久將建成一個展示殷商文化的新景區;天寧寺修繕工程在不足二年時間內,落架翻修了大雄寶殿,維修了天寧寺塔、照壁,重建了山門、天王殿,增建了值班房、接待室、供電供水、排水等設施,對院內進行了硬化和綠化,已成為具有一定規模、集文物保護、參觀旅遊和羣眾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省級旅遊景區;順利完成了倉巷街11個院落、建築面積2360平方米,具有明、清風格的民居保護工程。完成了袁林神道工程,特別是袁林景區、天寧寺景區開展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iso14000環保管理體系認證、創建a級旅遊景區申報工作,使景區的制度建設、管理水平和文明服務質量邁上了新台階。

同時,新建了兩座高檔次星級廁所,使得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與此同時,積極配合環保、衞生防疫等部門對公共娛樂場所環境噪聲、衞生狀況進行監控,取得初步成效。按照《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和市政府有關規定,近年來,我局一直堅持設立娛樂場所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實行環境噪聲達標並取得合格證後方可辦理娛樂場所審核證,提高了文化娛樂場所准入標準,從源頭上解決了娛樂場所噪音超標問題,目前全市文化娛樂場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低於58分貝。加大文化場所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影劇院等文化公共場所設置宣傳專欄,在天寧寺、袁林等文物旅遊景點設置了健康教育專欄。我局還特別重視對職工的健康教育工作,員工培訓率達到98%,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90%,行為形成率達到75%。各影劇院設置禁煙標誌,嚴禁觀眾在場內吸煙;每場次間隔時間不少於30分鐘,在全市座位800個以上的觀眾廳配備了通風及空調裝置。堅持在演出、放映前播放科教影片,進行衞生知識宣傳,努力提高市民衞生知識水平,增強衞生公德意識。

在日常管理上注重加強文化市場稽查,並定期召開娛樂場所負責人例會,在組織學習行業法律法規的同時要求經營者把衞生工作作為提高經營水平的重要措施來抓,督促經營場所不斷改善環境。全市各歌舞廳茶具、面巾定時按要求進行清洗、消毒,做到一客一換。營業時間杜絕使用殺菌波長的紫外線燈和滑石粉及有害觀眾健康的煙霧劑,製售的食品、飲料均符合衞生標準。三、以愛國衞生促兩個文明建設,樹立文化窗口形象全市文化系統通過紮紮實實開展愛國衞生工作,使機關和各基層單位的衞生面貌和精神面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明顯改變了全市文化系統在人民羣眾中的形象。廣大幹部、職工充分認識到開展愛國衞生工作,保持優美、整潔環境是提高服務水平、從而提高兩個效益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樹立文化新形象的重要環節,環境衞生意識較以前有了較大提高。局機關率先垂範,把愛國衞生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在長期堅持衞生值班保潔制度的同時,還建立健全了《機關衞生管理制度》,規定了詳細的衞生檢查評比標準和獎罰措施,劃分了衞生責任區,並落實到各科、室具體人員,對衞生進行定期檢查,開展衞生流動紅旗競賽。

規定每天上午提前上班打掃衞生,每週五下午進行衞生大掃除。每週末和月底由領導小組對各科室、基層各單位進行檢查評比,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在局機關的帶動下,全系統各單位及家屬院按照國家衞生城市標準,嚴格落實門前五包、門內達標制度,營造了衞生舒適的居住環境。全市文物旅遊景點設置了足夠的果皮箱,一律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確保了景點環境衞生整潔。各景點的公廁均按照建設部《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及《城市公共廁所衞生標準》的要求進行建設和管理,全部達到二類標準,數量充足,佈局合理,有專人負責,按照嚴格的衞生保潔制度進行管理,使全系統幹部職工進一步增強了愛國衞生意識,養成了良好的愛國衞生習慣和自覺性,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不僅個人做到注意飲食衞生,防止病從口入,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而且要自覺做到不隨地吐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亂扔果皮紙屑,遵守公共道德衞生規範等。

為了增強幹部職工身體健康素質,豐富機關業餘文化生活,近年來,我們相繼購置了乒乓球、羽毛球、棋類、電視、音響設備等文化活動用具,利用週末、節日等時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比賽。還組織職工參加安陽市婦聯、市直工委組織的職工文化活動,並多次取得團體獎、單項獎的好成績。通過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衞生工作,也進一步帶動了幹部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儘管我局的愛國衞生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大量工作需要改進,如文化娛樂場所衞生工作還不平衡,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得不夠經常,這些都還需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落實責任制,強力督導,全面落實愛國衞生工作目標,為全面實現我市國家級衞生城市創建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鼓文化的分享心得體會篇8

一説起南陽,大家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卧龍崗。是的,天下第一的軍師“諸葛亮”就在這裏。修築卧龍崗是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裏一直有一個故事就是“劉備三顧茅廬”。一提起“三顧茅廬”大家肯定熟悉,我也非常熟悉。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第一次去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去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去遊玩了。第三次去的時候,劉備、關羽、張飛先沐浴了一下才去了卧龍崗。他們到的時候,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不想吵醒諸葛亮,就沒有讓諸葛亮的徒弟叫醒他。最後,諸葛亮因為劉備的忠義給感染了,當了他們的軍師,幫他們打了許多勝仗。

這裏的風景也非常有古代的文化感。比如説:給諸葛亮對拜的地方、史記館裏面、十八羅漢的雕塑。這些都有着古代的文化感。在給“先師”對拜的地方就有着很多古代的城牆,讓人們感覺這些東西跟古代的東西沒有區別。還有史記館裏面,有着許許多多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字是用一些古代的東西刻在上面的,而且這些人物也跟古代的差不多,這些也可以讓人們感覺到了古代的氣息。還有十八羅漢,這些十八羅漢的雕塑可都是人們挖出來的。有的完好無損,有的頭沒了,有的身子沒了只留下了頭,有的只剩着身子了。

卧龍崗家有很多很多故事還在發生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9dz3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