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多篇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多篇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多篇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篇1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趨勢,全黨全局全國各民族人民都站在一起,心連着心,攜手抵抗疫情。“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危難時刻,習近平總書記的温暖話語,堅定着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決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繼2003年抗擊非典後再次出征,深入疫情前線。無數黨員幹部衝鋒在防控疫情鬥爭的第一線。無數醫務人員不畏生死、不計報酬抗擊疫情。“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成為2020年新春的集結號。我們要堅定信心,相信科學,不信謠,不傳謠,堅決執行黨委政府的各項措施。作為學生幹部,做好學校和班級同學之間的聯絡員,時刻關注班級同學的假期動態,做好班內疫情防控宣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面對疫情,我們不能恐慌也不能輕視,應該相信黨,相信政府。面對疫情,我們不能有僥倖心理,應該做好個人防護,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及疫情的認知保護自己也保障他人。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我們一定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役中取得勝利。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願每一位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平安健康。願每一位患者早日康復,願每一個人都能做好防護,健健康康。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篇2

五四青年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2日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回信,肯定他們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的理想和追求,勉勵當代青年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上世紀初,在飽經滄桑、滿目凋敝的舊中國,優秀的熱血青年以昂揚無畏的姿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猶如早春平地一聲驚雷,彰顯出巨大精神力量,代表着誠實、進步、積極、自由、平等、創造、和平、互助是一曲青春的讚歌。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令當時陰雲密佈、暮氣沉沉的中華大地為之一振。

曾經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然而“五四精神”卻長存於國人心中,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經近百年滄桑變幻,全體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今天,我們的人民共和國正以昂揚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13億國人齊心協力將改革開放推向縱深,全力打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繼承並弘揚五四精神,仍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從習近平同志給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回信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集體對於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教育的高度關注,殷切希望他們繼承五四精神,為早日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

伴隨着社會文明的步伐,機遇與挑戰並存。環顧四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際形勢空前複雜,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心生膽怯,繼而推行飽藏禍心的所謂“亞洲戰略”,不斷以種.種藉口挑起事端,妄圖形成“合圍”之勢,打亂中國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在國內,歷經多年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之後,受全球經濟發展趨緩的衝擊和影響,局部行業和領域出現疲軟和蕭條。此外,貧困人口眾多、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時刻影響着我們前進的步伐。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成功應對當下的局面,保持持續、健康、高速發展,充分發揮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們的愛國熱情與聰明才智必不可少。誠如梁啟超所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篇3

“無論多麼寡言、靦腆和平庸的學生,在心靈深處都珍藏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獻身的願望。”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創造良好環境,愛護、培育這種願望,並使之早日化為行動。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生的精神世界》一書中的一個基本觀點。

教師應該怎樣看待學生?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嚴肅課題。書中指出,教師不僅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醫生,更應成為人際關係的藝術家,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師就必須研究分析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入情入理地進行啟發、誘導和轉化工作,使他們生來就有的“一顆能生長出個人愛好和能力的茁壯幼芽的種子”開花、結果。這一切的前提應是,對待他們要象對待公民和同志那樣,瞭解、尊重他們享受快樂的權利和所應履行的義務。

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教師中,還有相當一些人受某些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維護“師承”的訓條,無視當代青少年的特點和要求,傷害他們的自尊,抹殺他們的特長,摧殘他們的個性,這就很可能會貽誤他們的將來。諷刺挖苦學生,動輒轟出教室,以“解氣”為目的而向家長告狀,體罰、變相體罰,不乏其例。在教學上,搞疲勞或轟炸戰術,更是大有人在。學生以學習為痛苦,由此造成厭惡學習甚至厭惡生活的心理。凡此種種,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生在學校要過上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可我們的調查表明,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生活是單調枯燥的。這與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關係極大。”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説,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於發展的陽光“。我體會這裏所説的“人格”,包括教師的德才學識以及意志、性格、興趣、情感等。教師行為可以使他們產生感應,從而影響他們的全部智力生活和全面發展的進程。

因此,讀了此書後我感到,當務之急是端正教師的學生觀、人才觀,提高教師的思想境界。

第一步要倡導教師熱愛學生。學生渴求“理解”,我們就要用理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當中存在的一些現象,例如三毛熱、瓊瑤熱、辯論熱和所謂的早戀,學生希望“愛護”,我們就要從愛護方面出發,正確對待他們的弱點,如幼稚、冷熱病、耍小聰明等。只有尊重信任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資格。

進一步就是實施“蘇步青效應”。蘇先生認為,不是“名師出高徒”,而是“高徒捧名師”。科學史證明,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是一條規律。早在“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先生就指出:“只要思想未遭禁錮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陶行知的箴言今人譽醉:“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不想讓學生超過自己的,就不是好教師”!試想,如青出於藍而不能勝於藍,或不願意讓“青”勝於“藍”,那我們還有什麼指望?

教師怎樣使自己具有博大寬容的胸懷呢?讀一讀《學生的精神世界》,或許不無裨益。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篇4

五月鮮花絢麗綻放,青春氣息盎然蓬勃!伴隨着青春的腳步,我們迎來了五四運動101週年。101年前的五四運動,中國青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奔走呼號,用生命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從此一直激勵着我們不斷前進。

新文化運動伊始,就暗示着青年即將登上政治舞台,引導着社會的發展變革,正如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陳獨秀所言,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青年的可能是無限的,青年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青年的思想將引領社會的新陳代謝。

這些正是五四青年節的意義,正是國家對青年們的希望,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以李大釗之青年寄語作為我們青年的座右銘: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鋭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要重任在肩,努力學習,刻苦奮鬥,勇於追夢,不愧對時代交給我們的答卷。只有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篇5

“西遷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學由上海遷往西安的過程中,生髮出來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在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交大西遷博物館考察調研。活動結束時,習近平同全校師生親切話別。習近平勉勵廣大師生説我們要發揚老教授們這種西遷精神。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後,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

在這次的疫情中,中國採取各項措施全力抗擊疫情,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在國際社會普遍關注中國抗擊疫情所取得的積極進展,這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身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把西遷精神傳承下去。我們青年黨員,要時刻懷揣着愛國愛黨之心,以“西遷精神”滋養我們的心靈,築牢思想之基,牢記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使命,不負人民羣眾的期望,將個人理想信念同祖國發展前途相聯結,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同國家命運緊密相聯繫。不忘初心,不忘老一輩辛勤付出,以此為榜樣省己身、明己責、思己行。我們定會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19大精神心得體會學生篇6

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是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也伴隨着精神文明的提升,精神文明是學生素質提高的一項重要部分,精神文明會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學習生活,人生價值觀的初步培養都有着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依賴於每個公民精神世界的提高,比如,農場管理人員可以對航天事業感興趣,駕駛員可以閲讀關於法學的知識。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因此在孩童階段探尋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儘可能深入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説。陶行知先生也説過:“像屋檐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前石,點滴的創造故不如整體的創造,但不可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為,呆望着大創造從天而降。”老師的職責就是要對每一個學生都付出真誠的情感和尊重,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從他們的一舉一動去了解他們,關心他們,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心在與他們一起跳動。

一、首先通過了解和研究學生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

通過了解和研究學生學生個體和學生集體兩個方面。一個學生的成長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班主任只有全面瞭解學生的過去和現在,瞭解他們的家庭、成長環境,研究他們的心理,個性特徵及其形式原因,才能很好地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和研究學生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

1、基本情況:包括學生姓名、身體狀況(應該特別關注有殘疾的學生,這類學生容易遊離於集體之外)。

2、學習情況:包括學習基礎(入學時文化課成績和現有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等。

3、人際關係:包括師生關係、同學和朋友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等。

4、歷史狀況:包括學習經歷、獎懲、個人重大事件等。

5、成長環境:包括學生的交友情況、經常涉足的場所等。

6、家庭情況:父母親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是否健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教育方法、對子女的願望以及家庭中重要的社會關係等。

7、適應狀況:學生從普通國中進入職業學校有一個適應期,而我們只有抓好了入學關鍵期的教育和管理,才能為今後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適應狀況包括生活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關係適應,尤其是心理適應。

8、發展需要:需要是人們各種行動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人一切行為的原動力。所以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一定要從瞭解學生入手。在以外的班主任工作中,常常忽視對學生個體的瞭解和研究,所以感覺跟學生溝通很難,總是無法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學生有話不敢和班主任交心去説,就無法正確把握他們的動態。

二、在班主任工作的實施過程中融入情感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博愛是散佈在班級之池中的水,滋潤着每個學生的心靈。教育以情感教育為前提是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也是每位班主任應該貫穿的準則,同樣也是走進學生精神世界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教育以對學生的熱愛為出發點,也是走進學生精神世界的出發點,離開情感,走進學生精神世界也就無從説起。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情感教育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作用,班主任適時地運用這一感染媒介班主任很容易跟學生溝通,很容易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如果在和學生交談的過程中一味地闡述道理,而忽略情感的溝通,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就會對班主任產生厭煩情緒,也就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之,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注重感情的融入,對於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哪怕只有小小的進步,也要激勵、表揚。也許一次小小的表揚,學生會深受感動,在學習上也找到新的支點,重新樹立信心,也許就因為親切的笑容,真誠的眼神,鼓勵的話語,學生就會重新找到自我。這樣就能凝聚每一個學生的心。在他們的心目中樹立起較高的威性,更容易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教育過程中的情感融入,能使學生獲益匪淺。它如一縷春風,能重新揚起學生信心的風帆,它是一泓清泉,能滋潤學生自卑的心靈,它是一把鑰匙,能打開學生精神世界的大門。

我把心交給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也讓我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他們在時時刻刻感受到我對他們關愛的同時,也自覺地對班級產生髮自內心的熱愛加關心,他們便會自覺地以主人翁意識愉快和睦地相處,情緒飽滿地學習和生活,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良好的班風。正如東方詩聖泰戈爾説過“不是棒木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在教師煦煦春風般的關愛下,在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充分了解下,這些學生也一定會成就他們完美的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dp9q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