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精品多篇】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精品多篇】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精品多篇】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 篇一

古人尚且講: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我們共產黨人看到羣眾生活如此困苦,更應感到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主持召開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現場會時有感而發的一席肺腑之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把扶貧工作,作為一場攻堅戰來開展,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身先力行深入貧困區,走進貧困户,切實的幫助羣眾解決身邊困難,共商脱貧脱困致富路。扶貧攻堅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廣大黨員幹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腳踏實地的行動,把為民謀福的恆心放在心上,把涉及扶貧的一項項惠民政策落實好,把貧困羣眾遇到的一個個實際問題解決好。

扶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貧困羣眾的小康夢也不會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把扶貧攻堅的意識根植於腦,我們對脱貧攻堅要有一種責任感、緊迫感,要帶着感情做這項工作,要真正做到內心向往貧困羣眾住上新房,穿上新衣,嚮往貧困羣眾發家致富,奔上小康,讓扶貧攻堅成為黨員幹部的心中事,心中石。抓扶貧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要一件事一件事做好。扶貧攻堅,更需要我們黨員幹部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辦法,多一些接地氣的思路,用換位思考的方法,來解決羣眾遇到的實際困難。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 篇二

《擺脱貧困》是習近平同志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期寫的一本書,雖然時間過去了25年之久,儘管時代在變遷,社會環境在變化,但是現在重讀此書,特別是細讀《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眾》《為官一場,造福一方》《把心貼近人民》《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覺得過時,文章的字裏行間藴含着豐富的內涵與哲理,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全書透露出強烈的“民本”思想、羣眾觀點和服務理念。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密切聯繫羣眾是幹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諄諄教導,激勵着我要掌握好、運用好這一基本功。

“牢固樹立羣眾觀點、始終堅持踐行黨的羣眾路線,密切聯繫羣眾”,不僅是共產黨人過去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將成為領導幹部今後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態”。本文就習近平同志《擺脱貧困》一書,談讀這方面的初淺認識。

首先,要牢固樹立羣眾觀點

羣眾觀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礎。幹部需要什麼樣的基本功呢?習近平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眾》一文中開宗明義提出:“要提高領導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於從羣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獲得真知。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羣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説,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羣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真正理解並牢固樹立羣眾觀點,才能堅持踐行黨的羣眾路線。為此,要做到“三個不能忘”。

以民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語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各級領導幹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參與者、組織者,又是團結帶領羣眾執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強烈的“民本”的思想,決定了他在政治作為上“愛民”與“害民”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結果。習近平在文章中強調:我們黨已是在和平時期執政了這麼多年的黨,脱離羣眾的危險比戰爭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離羣眾對黨、對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強了。當前,領導幹部要強化立黨為公與執政為民的觀點,樹立羣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的觀點,樹立“權為民所用”與“權為民所賦”的觀點。領導幹部什麼時候在這個問題稍有含糊就會出大問題,甚至會走向負面,為人民所唾棄。

對羣眾滿懷真情不能忘。在幹部隊伍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領導幹部在做人、做事方面還比較積極上進,不習慣別人奉承,對待羣眾熱情周到。時間久了,極少數幹部官僚氣息就逐漸滋長,久而久之就養成“當官做老爺”的習性,對待自己部下和基層羣眾,大有一種“讓我一時不愉快,我就讓你一生不好過”的施虐心理。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如何對待人民羣眾,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也是領導幹部能不能老老實實做人的感情基礎。堅持羣眾觀點就是要自覺擺正與人民羣眾的關係,不斷增進對人民羣眾的真摯感情,經常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人民羣眾的安危冷暖與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切實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貼近羣眾的作風不能忘。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要有威信,沒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領導。領導的威信從哪裏來?靠上級封不出來,靠權力壓不出來,靠耍小聰明騙不出來,只有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為人民辦事,才能逐步地樹立起來。如果領導幹部不能和自己的部下及羣眾談心,連你説的話部下和基層羣眾都不願聽或聽不懂,那怎麼會有號召力和感召力呢?從一些落馬的不廉潔官員墜落的軌跡看,沒有一個不是高高在上、作風飄浮,視人民羣眾為草芥,心中只有他自己和金錢。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只有從思想和感情深處把人民羣眾當主人、當先生,貼近羣眾的思想與需求,才能從做人做事中體現羣眾意願,才能實現領導幹部自身抱負與社會的主流價值相統一。

其次,要堅定站穩羣眾立場

羣眾立場決定我們黨的性質,是根本的政治問題。我們黨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羣眾擁護和支持,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説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領導幹部理應成為羣眾利益的忠實維護者。

要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各級領導幹部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權力,而權力具有兩面性,即可以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也可用來以權謀私。怎麼用權?在同樣的監督機制下,主要取決於領導幹部自身的黨性修養和價值取向。習近平指出:“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就必須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一項根本要求。”站穩羣眾立場必須體現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只有站穩羣眾立場,才能正確對待事業、羣眾、自己,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誠於中者,形於外”,站穩羣眾立場,才能真心為人民服務。極少數黨員幹部不能站穩羣眾立場的原因,是在於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他們從求政績、求升官的思想出發,沒有把羣眾利益放在心中,有的甚至搞政績工程而勞民傷財,損害羣眾的利益。有的黨員幹部是從大拆大建中收取開發商的好處,謀取個人利益,成為不廉潔分子,從而走向了人民羣眾的反面。這樣的教訓,我們應該牢牢記取。沒有羣眾立場的為官,猶如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隨時有覆舟的危險。

要敢於擔當迎難而上。一個有作為的領導幹部,要在難題問題面前敢於開拓創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風險面前敢於擔當責任,時代需要這樣的幹部。領導幹部只有在工作上大膽,用權上謹慎,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才是正確的。習近平指出,要多辦利民之事,堅持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深入條件艱苦、矛盾集中、困難突出的地方,盡力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而不要等到羣眾反映強烈了或者上級指示批下來了,才去解決。

第三,要堅持走羣眾路線

習近平指出,對黨員幹部來説,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當“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貫徹落實黨的羣眾路線,落實到工作上就是要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在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時,把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各項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相統一。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 篇三

脱貧攻堅是“_”時期的首要任務、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把學習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大扶貧戰略行動推進大會精神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始終以脱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羣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的決心作為前進方向;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脱貧攻堅的強力推動和重要抓手。大力發揚“釘釘子、扣扣子、擔擔子、抓落實”的精神,進一步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科學統籌,決不讓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村莊在脱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掉隊。

打好脱貧攻堅戰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重要抓手。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羣眾徹底擺脱貧困,走向全面小康生活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方法。要深刻認識到易地扶貧搬遷是脱貧攻堅戰中的攻堅戰,必須拿出“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舉全鄉之力攻堅克難,要進一步把易地扶貧搬遷的工作責任明確到人、落實到人、細化到人,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作戰圖,列出時間表,立下軍令狀,切實做到盡心盡責、精細統籌、高位調度、務求實效。確保最為貧困地區的羣眾搬得出、搬得穩、搬得好,幫助搬遷人口逐步脱貧致富。打好脱貧攻堅戰重在精準,貴在落實。要始終以精準化為標準和要求,切實強化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以稍縱即逝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使命感、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苦幹實幹抓落實。尤其要積極搶抓一切有利機遇,為貧困羣眾順利搬出自然基礎條件較差、不適宜生活居住的地方提供保障;要科學規劃指導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真正把福澤子孫的民生實事辦好辦實;要立足實際,深入系統研究整村搬遷、整村脱貧工作,以產業為支撐、項目為抓手,加快以道路、水利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綜合環境整治,廣泛動員各級幹部全身心投入到脱貧攻堅、全面小康的偉大實踐中,努力讓更多羣眾擺脱貧困、奔向小康。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 篇四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摘自《禮記》

古有陶淵明之桃花源,今有新社會之小康。沒錯!古已有此所想,今我們應來建設。古不僅有桃花源,更有大同社會。何為大同?大同即“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自抗戰勝利後,我們的祖國便日益走向富強,人們對於生活的品質也逐漸增高,可是,在我的所瞭解中,大部分人只是在追求物質上的品質罷了,而對於社會道德理論與精神上的所給,我感到並不是提升多少,例如:平時閒來無事到公園裏散步,你經常能見到如下場景:公園建築上各式各形的塗鴉,地上凌亂不堪的垃圾,隨意走到一處,一句污辱性詞彙便進入你的耳,真可謂是大煞風景。

如上,當今社會,我們做到了什麼是“小康”,什麼是“大同”嗎?答案是否定的,我認為“小康”社會指的不僅是老百姓們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指人們都和諧相處,有公德心,有高尚的道德,正如古文中,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寫的桃花源林,那裏就是一個永無紛爭,永世和平的聖地,人們道德高尚,和諧相處,這也是與我們現代所想的“小康”社會相同啊!古人有想無行動,而我們有行動卻想得不夠好,所以我們要承今時之優勢,吸前人之經驗,兩者結合,才能共創“小康”。

現在的人,大多都是十分自私,心裏只想着自己,不顧他人,有的人甚至為了經濟上的一些暴利,傷害了道德心與公德心,這樣的人,適合“小康”社會?我想,這樣的人想能在一個黑暗的地方生存,那裏永不見天日,充滿着自私、仇恨、報復、犯罪……

我心中的小康,那就是一個如桃花源林般的美,人人都如“大同社區”所描寫的那般;使老人們能夠有一個安享晚年,受到天倫之樂的好去處,讓他們不孤單,不寂寞地在人生畫上一個句號,讓有才能的人去為社會做奉獻,去幫助這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進步。富強而至於我們,當務之急是應該好好讀書,答報父母,長大後,去為社會做貢獻,用我們所學的文化知識去貢獻我們的祖國,讓人人都在這個“小康”上得到光明。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我們要繼“前人之車”,續後生精華,用文化知識去築建整個“小康”,用道德去完善它,用愛去完善它!

《擺脱貧困》個人心得感想 篇五

扶貧攻堅,更需要我們黨員幹部多一些擔當,多一些辦法,多一些接地氣的思路,用換位思考的方法,來解決羣眾遇到的實際困難。

一、走訪困難户方面

要帶着細心去走訪,做到有的放矢。走訪户前,要認真瞭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訪的羣眾類型(五保,低保,扶貧户,勞動力情景等)。羣眾對政策的知曉瞭解情景。

要帶着誠心去走訪,做到將心比心。在走訪過程中,儘可能地到羣眾家中看一看,聽一聽,採用拉家常的方式,以請教的語氣,重點了解羣眾家庭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羣眾要實話實説。對於有些羣眾當面不情願説的話,可留下公示的電話,期望能聽到他們的真實聲音和期盼。在走訪過程中,看到部分羣眾生活相當艱苦,異常是一些因病殘導致家庭貧困的現實(羣眾年老、身邊無人照料、房屋破舊、生活貧苦),要在走訪時一一進行了解記錄。

要調整好心態。在走訪困難羣眾時候,要將羣眾當自我的親人,朋友,以誠相待。要改變工作作風。在處理困難羣眾問題時候,要結合有關政策的基礎下,要有耐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講兩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兩次,三次,來調處解決問題。走訪羣眾時,很多羣眾都進取配合,他們對我們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讓坐。感激羣眾對我們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後應認真將工作做好。也許有時候走訪了不必須能解決什麼問題,但我們來了。經常走訪是拉近羣眾的距離,打好羣眾基礎,無形中為社會和諧穩定作出貢獻。

二、制定幫扶措施方面

在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充分研究實際情景,因地制宜,合理進行調整。

1、持之以恆開展幫扶。

精準扶貧是一長期系統工程,需要長期的努力。應根據實際,制定長期計劃,給予扶貧對象長期、持續跟蹤的幫忙。

2、結合被幫扶對象的實際特點開展幫扶。

在幫扶對象中,因病致貧,因貧返病現象相當普遍。應立足實際,創新幫扶措施,增強其脱貧本事,使之早日脱貧致富。

3、加強與村、鎮、縣溝通聯繫,給予困難羣眾創造適宜的就業機會,致富途徑,使其增強造血本事。

進一步採取措施,克服困難,切實解決其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力求從根本上改善困難羣眾的生活水平。

在走訪羣眾時,家中大部分是與老人交談,見到年輕人不多,根據瞭解,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做雜活),老人一般在家裏都以種田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體弱,無經濟來源,很多老人都有認為自我給家庭帶來負擔。在走訪時除了要多體諒他們的心境之外,還要多鼓勵他們要樹立信心、振奮精神、自力更生、爭取早日脱貧。

我相信,任何困難都是暫時的,雖然此刻經濟生活條件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貧致富的勇氣和決心,要認真學習致富技能,拓寬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經過自我的勤勞雙手必須會創造出完美幸福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dvkm3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