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多篇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1

在一個冬日的黃昏,百無聊賴,信手翻開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慢慢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衝撞着我的心扉,讓人慾罷不能。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堅強,樂觀,勇敢,執着讓我折服,一種緣於生命的偉大力量讓我震撼。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自傳。在文中化名為保爾.柯察金,他出身貧寒,但自強不息,信念堅定,意志堅強,勇鬥殘疾,百折不饒,奮鬥到底,他用自己的經歷深刻的詮釋了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內涵。

掩卷沉思,我想了很多,透過保爾的語言,穿越他的生命世界,你絲毫感受不到一個不幸的人對生活不平的抱怨和不平。他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無比温馨,詩請畫意的世界,正是這個世界,讓我的心一點一點被感動,變得充滿温情。

生命是美麗的,也是脆弱的,不可預測的。當苦難和不幸接躇而至的時候,保爾是我們精神的力量,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抗爭,沒有理由讓生命就此軟弱。

我們每個人都用一生的時間書寫生命:有的人輕描淡寫,有的人濃墨重彩;有的人敷衍塞責,有的人全力以赴~~~~~書寫的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質量。對於生命的書寫,我們決不能草草落筆,理應竭盡全力,讓生命更富激情,更有意義,因為我們的力量緣於生命。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2

剛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心平氣和”四個字。心平氣和──該是怎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薛老師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的教學體會,從九月開學到一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初入學的五個月裏,從開始的“鬧”,到後來的“靜”,從拼音學習,到寫日記的開始,都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孩子們不懼怕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慢慢進入讀書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來,自學了一整套“管理”學生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為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日日暴躁起來了。並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時候,學生迫於老師的威力不敢説話,剛一走開,教室裏立刻亂成一鍋粥的狀態。

薛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也曾着急發火,但她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心平氣和地教學。她在文章中提到“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我希望這樣有意識的反覆強調,能儘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安靜,老師也是“靜”的,“看黑板讀字和字母的時候,我的目光閃電般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又一次“上午因為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這是開學以來第一次。那難聽的聲音,應是對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個壞的開頭。”

為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説:“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國小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複,有時候還動了買小蜜蜂的念頭,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為了蓋住學生的吵鬧;同時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國小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薛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諱的承認自己也“體罰”孩子。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特別震撼,覺得薛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教學狀態,不是單純的説教。也正因為薛老師的真實,文章的真實,才更加讓我們感動。孩子需要賞識和鼓勵,但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裏。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後我想説,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們的心裏留些愛的碎片的──兒時讀過的一首兒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誦一本書,聽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這些記憶的碎片承載在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愛,承載着童年的記憶,留下或大或小或暫或久的影響。這多麼好!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3

暑假裏,我閲讀了許多書。如:《海底兩萬裏》、《窗邊的小豆豆》、《國小生作文》、《飄飄市長》……這些書給了我許多的知識與啟發。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不僅帶給全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我當然也包括其中,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了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課外書讓我廢寢忘食,有時哈哈大笑,有時沉默無語,有時進入了深深的思考。有個農民怕自己種的瓜被別人偷走,於是,在田頭立了一塊牌子,上面寫了一行字。有一天,一個過路人,碰巧看了牌子後,不慌不忙下地摘了兩個大西瓜,抱着就走,剛好被這個農民看見。農民指着那個人説:“站住,你偷了我的瓜還想逃之夭夭,真是膽大包天,現如今你被我逮到了,回頭看看牌子吧!”過路人説:“我看過了,上面寫着,‘下田偷瓜,發款十元’。我都還沒有問你要錢哩!”寫錯別字引出大笑話。要是不看書,哪會知道世間這奇趣怪聞?

課外書使我深深懂得了:智慧源於勤奮,天才出自平凡。苦經學海心不苦,勤攀書山志更勤。書如良藥,多讀可以醫治愚蠢,使人聰明。

書讀得多,知識面就廣,人就變得聰明能幹。書是世上能人的智慧。多讀使我們提高了識別善惡美醜;明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使我們瞭解了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世界,千奇百怪的故事。

我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長大後當一名出色的老師。當老師,更要有許許多多的知識。如果老師沒有一桶水,怎麼給學生一杯水呢?所以想當老師,多讀書、讀好書就顯得更為重要。

讓我們升起學習的船帆,開啟成功的遠航吧!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4

當我有幸能擔任一年級教學時,我有些膽顫,想孩到子們那種自由散漫,毫無章法可言的樣子。終於開學了,我將面對着32個孩子。由於孩子們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國小,他們的眼裏充滿天真無邪,在他們身上看不到半點規範的行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該上課了,也不知道上課了又該做些什麼。從老師口中説的最多就是“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師”“小小手要放好”等“專業”術語,其次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們強調日常行為規範。幾天下來,我害怕走進一年級的教室,甚至有點絕望。就在這時,《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讓我看到了希望,就象抓住一根救命草,三五天反覆的拜讀。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但她卻有着普通教師難以企及的廣博精深的專業素養、開闊睿智的人文視野。從她的字裏行間我看不到絲毫的煩躁、鬱悶。而是處處充滿着和諧、輕鬆愉快。本書分為四大部分:走向平和、請跟我來、平和也輻射、聆聽大師。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師把這一學期分為五個月分別來記載。第一個月,薛老師對於剛入學孩子的無序、擾嚷早有準備,雖然工作起來也是非常艱辛繁瑣的,但她一直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她首先強調的是一個“靜”字,老師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而我們的老師卻做不到這一點,在三樓都能聽到一樓一年級老師上課的聲音,而學生讀書的聲音也是聲聲入耳,甚至有些刺耳。

後來我慢慢地發現老師説話的聲音大,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能聽得很清楚,我也嘗試着聲音稍微小一點去上課,也讓學生輕聲的去讀書,發現學生也越來越用心去聽老師講了。薛老師把開學第一個月每天以日記的形式把學生的點點滴滴,把班上所發生的一切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起來,那些做的好的地方,存在那些不足之處還需訂正以及這一個月以來的親身感受,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一點很值得我們老師學習。

後面的四個月裏,從薛老師的字裏行間看到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家長的和諧,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教書與育人的和諧。其中有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於孩子來説,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我現在很注重培養學生如何用心去聽別人回答問題。

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各科都需要考試了,剛開始時有的學生還不適應,所以成績不太理想,這時有些家長就開始有點毛躁,其實一次考試的分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通過家長會,很多家長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喜歡讀書,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薛老師幾乎每天都要讀書,既使有一天不讀書,都會感覺不安,而我們的老師、家長又有幾個每天堅持讀書了呢?值得我們反省。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5

20xx年第一次讀《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時,就特別想在一年級嘗試一下薛瑞萍老師培養學生靜氣的做法。那時卻沒有教一年級,接了三年級的班。然而那時讀得實在不夠用心,因為我沒能把薛老師的精神和方法學以致用。

20xx年再讀這本書,發現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心裏存着的很多問題與書中思想、做法相互碰撞,有了更多的問題和思考,“心平氣和”的觀念,讓我的浮躁去了不少,面對學生時多了一些鼓勵、肯定和設身處地,少了些氣急敗壞的怒火。

現在又一次看這本書,自我感覺心境已經漸趨平和,比過去心靜多了,對這本書感覺更像見到老朋友似的契合。拿起書,隨手翻閲着,也看看以前閲讀時在旁邊寫的隨筆,唯一個“靜氣”,如細雨滋潤土地,滲入心田,首先靜下來的.是自己的心。深覺“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的真諦。

薛老師説,剛開始的時候,常規教育圍繞一箇中心詞:“靜”。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希望儘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薛老師説,發現分心的孩子,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

瞧,我就在薛老師的“靜氣”中心靜了下來,讀書思考。我看見,過去的我,輕輕提醒或走神或講閒話的孩子,然而,忍不住地,會為多次提醒依然我行我素的孩子爆發怒火。我也聽見,自己提醒學生安靜的聲音過於響亮了,與我所要求的相悖了。那時的我,一定是忘記了看書,失去靜氣的滋養,才變得愚昧了,才做出與我願相反的事。

但是,這樣的我,這樣的你,這樣的教師,這樣的家長,又何其多。因此,薛老師提醒我們,培養孩子的靜氣,是父母和教師的共同責任,自己先不製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儘量平和地與孩子説話。

我們總説現在的孩子,比起過去的孩子,少了很多單純,多了許多浮躁。看過許多孩子和許多家長,見過社會各界的諸多功利現象,再回頭看孩子,不禁覺得,孩子還是單純的孩子,是這個社會跑得太快,變得浮躁功利了。大人們將自己的浮躁功利用着各種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名義不斷加諸在孩子的身上,還不容許孩子説不的,比比皆是。然,心平氣和,用平常心對待孩子,又談何容易!薛老師真實地在這本書裏講述了自己以前對待兒子的錯誤做法深深傷害了年幼的孩子,在心靈的煎熬和極大的付出中才悟出“欲速則不達,性急壞大事”,才有現在《心平氣和的一年級》。

教育之道,在於言傳身教。想要教育出有靜氣的孩子,必定要先讓自己成為有靜氣的教師或家長。而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要擁有靜氣,讀書是最好的辦法。時時讓好書相伴,頭腦才能常保冷靜,心靈才能常受洗滌,才能養出靜氣,養出智慧。薛老師在給一年級家長的第一封信中就提出了閲讀的要求,在後面的多封信中又一再的強調加強孩子的課外閲讀。薛老師更是用整節的語文課給孩子課外閲讀,讓孩子聽音樂。文字的藝術和音樂藝術的融合更給孩子以靜的薰陶,心靜則心美。薛老師以自己的閲讀帶動孩子們的閲讀,以自己的靜心滋養孩子們的靜氣,也給此刻讀書的我帶來心平氣和的感染和感動。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帶給我閲讀時的心平氣和,我將記住此刻的心情,努力把這種心平氣和帶給每個孩子。定能生慧,靜納百川。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在閲讀中培養孩子的靜氣,同樣也要培養自己的靜氣。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6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裏,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如果所讀的書是自己的書,我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看法、疑問、評論等,或做一些記號。它會加強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記憶,作文時如果要參考、模仿渡過的文章,有沒有做過評註的,效果大不一樣。

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在研讀中,我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美好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這樣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從眾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們不難發現,做人貴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會善。我的這種感受是在學習過程中的積累,一直以來,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經驗為借鑑,堅持以“認真負責”處世,以“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為原則,我覺得,作為一位教師,首先必須做到:

一、説到做到,從不失信;

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三、尊重學生,一視同仁;

四、講求效率,仔細認真;

五、嚴於律己,寬於待人;

六、精讀細講,教學相長。

話又説回來,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為孩子們着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有進步。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7

到了假期,總算能看動畫片了。一部迪斯尼動畫《別惹螞蟻》吸引了我的眼球。

故事大概講述了一個自以為是的男孩以大欺小,根本不把小小的螞蟻放在眼裏。常常往蟻洞裏灌水,給螞蟻們造成了極大的水災。一個奇蹟讓他在一天醒來之後變成了一個和螞蟻一樣小的人,螞蟻女王懲罰他要成為一隻螞蟻才能放他回家去。他每天和螞蟻們一起勞動,一起扞衞家園,在螞蟻的影響下,他學到了螞蟻身上團結、捨己為人的精神,並且安全幫助了螞蟻躲過一場殺蟲大戰。他回到家人的身邊,成了一個善良的好孩子。

其實平時我們不也是常常小看了那些不起眼的小東西呢?

我小時還因為怕螞蟻而用水把螞蟻圍成一圈呢,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我挺殘忍的……

片中,螞蟻們戰鬥的時候,都會毫無置疑的拼命保護其它的螞蟻。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人類所不足的嗎?

如果我們人類都像螞蟻一樣團結,什麼事情都會迎刃而解。生活一定充滿了快活的氣氛,不再有紛爭,或者是殘酷的戰爭。有的應該都是歡聲笑語和貼心的問候。

再回顧一下以前做過的一篇閲讀,螞蟻為了避免滅頂之災,抱成一團,滾着衝出火海,那些抱在外層的螞蟻們多麼的無私啊。

我們的確不應該小看了這些螞蟻,他們有更崇高的精神在人類之上。

一年級讀書心得體會篇8

日落西沉,黃昏時分,絢麗的霓虹燈漸漸亮起,人們開始往同一個地方前進,開始卸下全副武裝,準備輕鬆的生活;人們開始有了歡笑,臉上發出快樂的光芒。這是,夜的序曲,已經開始演奏,大家各自在家中享受温暖甜蜜的盛宴;或者寂寞、疲倦的獨自品嚐乏味的美食。

小孩子都待在家中,期待着晚餐有什麼令人垂涎三尺的菜餚;學生則是用飛快的腳步跑回家,準備開飯;或是因考試考差,而拖着沉重的步伐,緩緩的走回家,準備在餐桌上接受凌厲的炮轟;或是放學後就衝到商店,隨便買個食物,然後匆匆忙忙的跑到補習班,和一些同學一起度過晚餐時光。而大人總是因為加班加太晚,所以當他們回家時,只好吃昨日剩下的飯菜,孤獨,使晚餐難以下嚥。

曾經,我是聽着媽媽在廚房發出鍋鏟碰撞的聲響,聞着從廚房飄來的陣陣香氣,就可以猜測媽媽今天煮什麼樣的五星級美食;用餐時和較為年幼的妹妹打筷子架,説着自己今天發生了哪些新鮮、有趣的事,一家人一同度過温暖快樂的好滋味。但是現在,我已經不再期待着與家人共進晚餐,因為談話的內容開始不斷地針對我的課業,媽媽愈是嘮叨我就愈聽不下去,到最後甚至不想再吃下去,或是拿着自己的碗,甩上房間的門,自己含着悲傷、憤怒將飯吞進肚子,自己享受安靜、寂寞的晚餐時光。

但願,晚餐時光可以凝聚全家人的力量;但願,晚餐時光可以香甜可口;但願,我的晚餐時光可以回到從前的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k6kgwn.html
專題